湯液經(jīng)法五味五行互含變化圖式
| 旋覆花 大黃 澤瀉 厚樸 硝石 | |
蜀椒 桂枝 附子 | 大棗 甘草 人參 麥冬 茯苓 | 豉 枳實 芍藥 五味子 薯蕷 |
| 黃連 黃芩 白術 竹葉 地黃 | |
圖釋:
味辛皆屬木,桂為之主,椒為火,姜為土,細辛為金,附子為水。
味咸皆屬火,旋覆[花]為之主,大黃為木,澤瀉為土,厚樸為金,硝石為水。
味甘皆屬土,人參為之主,甘草為木,大棗為火,麥冬為金,茯苓為水。
味酸皆屬金,五味[子]為之主,枳實為木,豉為火,芍藥為土,薯蕷為水。
味苦皆屬水,地黃為之主,黃芩為木,黃連為火,白術為土,竹葉為金。
此二十五味,為諸藥之精,多療諸五臟六腑內損諸病,學者當深契焉。
經(jīng)云:“主于補瀉者為君,數(shù)量同于君而非主故為臣,從于佐監(jiān)者為佐使。”
陶隱居曰:此圖乃《湯液經(jīng)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于此,醫(yī)道畢矣。
經(jīng)釋:
肝德在散。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以咸補之,苦瀉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緩。以甘補之,辛瀉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以酸補之,咸瀉之;肺苦氣上逆,食辛以散之,開腠理以通氣也。
腎德在堅。以苦補之,甘瀉之;腎甘燥,急食咸以潤之,至津液生。
太老師張大昌先生系《輔行決》的收藏捐獻者,臨床經(jīng)驗豐富,理論造詣極高?,F(xiàn)將其未公開發(fā)行的《經(jīng)法述義》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學習、研究。此文系山西中醫(yī)研究院趙懷舟先生打印整理。
張大昌1990年序
《湯液經(jīng)法》此書始見于《漢書·藝文志》經(jīng)方類中。為已佚古醫(yī)方類著作。
經(jīng)方者,傳統(tǒng)實效者也,萬古不易之準則,醫(yī)藥學術之結晶也。其盛譽,其價值非世流時方可同日而語也。古方制度,有君、臣、佐、使之說,有一君、一臣、一佐、一使,有一君、二臣、二佐、二使也?!端貑?span>·至真要大論》文,擬定,大、小、奇、偶、緩、急、復七方?!侗静菔斑z》云:“諸藥有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此十種者,是藥之大體。”昔黃帝與臣工、岐伯、雷公等,編難問證,詳病變之情,臟腑經(jīng)俞之景,以為《內經(jīng)》。商·伊尹以元圣之才,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求諸物,近求諸身,撰用《神農(nóng)本草》,準次陰陽之道,參伍之變,錯綜其事,引而伸之,觸類以專之,化為《湯液經(jīng)法》。今欲以模式,以陰陽為兩綜,劑分十二,以應十二地支,方分十種,以應十天干,據(jù)此為十二劑,每劑十方,共計百二十方也,以應《湯液經(jīng)法》中“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之目。
十二神方:四神、八維方
北方壬癸水,其季冬,其位子,其神玄冥,其獸玄武,其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其氣凜,其劑滲。經(jīng)云:“滲可祛濕”。其方玄武,白術、茯苓、生姜、甘草屬。
東方甲乙木,其季春,其位卯,其神勾芒,其獸青龍,其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其氣散,其劑輕。經(jīng)云:“輕可祛實(一云閉,邪氣閉實也)”。其方青龍,麻黃、甘草、杏仁、桂枝屬。
南方丙丁火,其季夏,其位午,其神祝融,其獸朱鳥(雀),其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其氣潤,其劑滋(一云潤)。經(jīng)云:“滋可已枯”。其方朱鳥,阿膠、雞子黃、黃連、黃芩屬。
西方庚辛金,其季秋,其位酉,其神蓐收,其獸白虎,其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其氣肅,其劑收。經(jīng)云:“收可已耗”。其方白虎,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屬。
北東其位丑,陽氣始生,地氣始動。其宿咸池,其氣滑。經(jīng)云:“滑可祛著”。其方咸池,榆皮、葵子、黃芩、滑石屬。
東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陽氣初生,其宿陽旦,其氣溫。經(jīng)云:“溫可祛寒”。其方陽旦,桂枝、甘草、大棗、生姜屬。
東南其位辰,陽氣大振,萬物思動。其宿天阿,其氣宣。經(jīng)云:“宣可祛郁”。其方天阿,生姜、半夏、橘皮、桂心屬。
南東其位巳,陽氣大張,大雨思降,其宿螣蛇,其氣泄。經(jīng)云:“泄可祛實”。其方螣蛇,厚樸、大黃、甘草、枳實屬。
南西其位未,未者,味也,百味斯實。其宿神后,其氣澀。經(jīng)云:“澀可固脫”。其方神后,赤石脂、干姜、禹糧石、粳米屬。
西南其位申,陰氣初盛,月出之地。其宿陰旦,其氣清。經(jīng)云:“清可祛熱”。其方陰旦,黃芩、大棗、甘草、芍藥屬。
西北其位戌,大地澄清,生機已減。其宿紫宮,其氣重。經(jīng)云:“重可祛怯”。其方紫宮,牡蠣、龍骨、滑石、赤石脂屬。
北西其位亥,陰氣思收,大地閉塞。其宿勾陳,其氣補。經(jīng)云:“補可扶弱”。其方勾陳,甘草、生姜、大棗、人參屬。
方例
劑分十二,以陰陽為兩綜,以三陰三陽為目次,以目次中各分虛實而成為十二劑,以應十二地支,在天文學則為經(jīng)度也。
方次是適應劑的使用條例,其中當分十種,仍以陰陽為綜,其名義有格式方五個、義理方五個。此是以十方應十天干,在天文學則為緯度也。
據(jù)此為十二劑,每劑十方,共計一百二十方也。
十二劑為輕(散)劑、宣劑、清劑、滋劑、滑劑、泄劑、重劑、收劑、溫劑、滲劑、澀劑、補劑。
十方為單方、小方、急方、正方、主方、復方、大方、緩方、變方、通方。
陽
病屬表、熱、實之類,治則輕、宣、清、滋、滑、泄六劑。
一、病在表者,輕宣兩劑。
(一)輕劑:經(jīng)云:“輕可祛實”(邪氣閉實也),一云閉。青龍湯、麻黃主。
單方:麻黃
主解肺郁,發(fā)汗止喘。《本經(jīng)》
麻黃四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小方:麻黃甘草湯《金匱要略》
麻黃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甘草,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慎風寒。
急方:還魂湯《千金翼方》
麻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重復汗出;不汗再服。
按:《千金》有杏仁十枚。
正方:麻黃湯《傷寒論》
麻黃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八合。必令汗出徹身,不然恐邪不盡散也。
按:此方與《傷寒論》麻黃湯、《外臺》麻黃解肌湯同。
主方:深師麻黃湯《外臺秘要》
麻黃六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另一版本:麻黃湯去杏仁加大棗。
復方:深師麻黃加棗湯
麻黃六兩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青龍湯《傷寒論》即《傷寒論》小青龍湯去細辛
麻黃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緩方:越肺湯補方即《傷寒論》大青龍湯方加細辛
麻黃六兩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按:師曰:“本方應厘正為大越肺湯,故補細辛。”
變方:麻杏石甘湯《傷寒論》
麻黃四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通方:越婢湯《金匱要略》
麻黃六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二)宣劑:經(jīng)云:“宣可祛郁”。以通氣也。天阿湯,姜主。
單方:生姜
生姜半斤,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小方:小半夏湯《金匱要略》
生姜半斤,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急方:半夏湯《千金要方》
生姜八兩,切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天阿湯《外臺秘要》
生姜六兩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人強者作三服。
按:此方在《外臺》名通氣湯。
主方:天阿厚樸湯補方
生姜六兩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復方:半夏厚樸湯《金匱要略》
生姜六兩,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按:《金匱》有蘇葉,無桂心、橘皮。
大方:大天阿湯補方
生姜六兩,切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緩方:瀉心湯《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
生姜六兩,切
上八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再服。
按:《輔行訣》無半夏、厚樸。
變方:吳茱萸湯《千金要方》
生姜八兩,切
上八味,?咀,以酒五升,水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方:當歸四逆加吳萸生姜湯《傷寒論》
當歸三兩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
附方:《外臺秘要》卷十二引《廣濟方》
李根白皮八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又方:療奔豚氣在胸心,迫滿支脅方。
生姜一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二、病勢反映為熱者,清滋兩劑
(一)清劑:經(jīng)云:“清可祛熱”(存陰),陰旦湯,黃芩主。
單方:黃芩
黃芩三兩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
小方:黃芩大棗湯補方
黃芩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急方:黃芩大棗芍藥湯補方
黃芩三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陰旦湯《傷寒論》即黃芩湯《傷寒論》
黃芩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主方:陰旦加生姜湯補方
黃芩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復方:陰旦加生姜人參湯補方
黃芩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大方:大陰旦湯《傷寒論》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加芍藥
柴胡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加栝樓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四兩、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去黃芩,芍藥改六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加桂枝三兩;若咳者,去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緩方:大柴胡湯《傷寒論》
柴胡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一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變方:四逆散《傷寒論》
柴胡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若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三升。
通方:排膿散湯《金匱要略》
芍藥六兩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分,日再服。
按:此方即《金匱》排膿散(枳實、芍藥、桔梗、雞子黃)和排膿湯(桔梗、甘草、生姜、大棗)二方合劑去雞子黃、生姜而成。
(二)滋劑:經(jīng)云:“滋可祛枯”。朱鳥湯、阿膠主。
單方:阿膠
阿膠三兩
上一味,以水一升,內膠烊盡,溫服五合,日再服。
小方:阿膠雞子黃湯補方
阿膠三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阿膠雞子黃芩湯補方
阿膠三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先煮黃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朱鳥(雀)湯補方
阿膠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黃連、黃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主方:黃連阿膠湯《傷寒論》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后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復方:黃連阿膠地黃湯補方
阿膠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后四物,取三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朱鳥湯《金匱要略》即《傷寒論》黃連阿膠湯加地黃、伏龍肝
阿膠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后五物,取四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按:此方亦即《金匱》黃土湯減附子、甘草、白術加黃連、芍藥、雞子黃方。
緩方:朱鳥加術湯補方
阿膠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后六味,取四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變方:柏葉湯《千金要方》
阿膠二兩
上前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納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頓服。
按:此方《千金》無名,仲景名柏葉湯,不用阿膠?!缎∑贰凡挥冒厝~,《肘后》同。
通方:馬通湯《千金要方》
阿膠如手掌大
上前四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納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
按:此方《千金》無名,業(yè)師擬補湯名。一方無竹茹,干姜作七兩。
三、病屬實者,滑、泄兩劑。
(一)滑劑:經(jīng)云:“滑可祛著”(以除臟腑積滯之氣也)。咸池湯,榆白皮主。
單方:榆白皮
榆白皮一升
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半,分二服。
小方:榆皮葵子湯《千金翼方》
治大小便不通。
榆皮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急方:榆皮葵子滑石湯《外臺秘要》
榆皮一兩
上三味,下篩為散,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二匕和服,二服即通。
正方:小咸池湯補方
榆皮二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再服。
主方:滑石湯《外臺秘要》
榆皮二兩
上五味,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再服。
按:《外臺》有石葦一兩,無黃芩。
復方:榆皮湯《外臺秘要》
榆皮八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旦服。
大方:大咸池湯《外臺秘要》
榆皮一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按:本方與《外臺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錄驗》榆皮湯同。
緩方:咸池加車前湯《千金要方》
榆皮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先煮車前草一升,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諸藥,煮取三升五合,去滓,分四服。
變方:備急療難產(chǎn)方《外臺秘要》
榆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服一升,須臾不產(chǎn),更服一升。忌海藻、生蔥。
通方:牛膝湯《外臺秘要》
葵子一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牛狗肉。
(二)泄劑:經(jīng)云:“泄可祛壅(一云祛實)”。螣蛇湯,厚樸主。
單方:厚樸
厚樸半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小方:厚樸大黃湯《金匱要略》
厚樸半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急方:厚樸三物湯《金匱要略》
厚樸八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正方:小螣蛇湯補方
厚樸八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厚樸五物湯補方
厚樸八兩
上五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三物,取五升,去渣,內大黃,煮取二升,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
復方:麻子仁丸《傷寒論》
治脾約,大便難,小便數(shù)者。
厚樸一尺
上六味,末之,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大方:大螣蛇湯補方即厚樸七物湯《金匱》
厚樸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若嘔者,加半夏五合,下利者,去大黃,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緩方:厚樸七物加半夏湯《金匱要略》
厚樸半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按:此方即《金匱》厚樸七物湯方下注“嘔者加半夏五合”。
變方:厚樸枳實桂姜湯補方
厚樸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再服。
通方:桃核承氣湯《傷寒論》
桃仁五十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前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陰
病屬里、寒、虛三類。治則:收、重、溫、滲、補、澀六劑。
一、病在里者,收、重兩劑。
(一)收劑:經(jīng)云:“收可已耗”。白虎湯,石膏主。
單方:石膏
石膏一斤
上一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石膏粳米湯補方
石膏一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先煮粳米,熟訖去米,內石膏,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石膏粳米知母湯補方
石膏一斤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白虎湯《傷寒論》
石膏一斤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主方:白虎加參湯《金匱要略》
石膏一斤
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溫服二升,日三服。
復方:竹葉石膏湯。(《外臺秘要》)
石膏一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一升,煮米熟去米,飲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白虎湯《輔行訣》即竹葉石膏湯《傷寒論》
石膏一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至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緩方:竹葉石膏生姜湯《外臺秘要》
治諸病瘥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煩熱汗出,咳嘔者。
石膏一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二升,日三服。
按:此方出《外臺秘要》卷二,傷寒虛羸方,方名為業(yè)師擬補。
變方:木防己湯《金匱要略》
石膏雞子大三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附方: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金匱要略》
防己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通方:白虎加桂湯《金匱要略》
石膏一斤
上五味,以水一斗,先煮粳米,熟訖去米。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二)重劑:經(jīng)云:“重可祛怯”。紫宮湯,牡蠣主。
單方:牡蠣
主結核煩滿,汗出,心痛結。《別錄》
主藥物損傷,驚狂不眠。《湯本求真》
牡蠣三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方:龍骨牡蠣湯補方
牡蠣燒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急方:龍骨牡蠣石脂湯補方
牡蠣燒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正方:小紫宮湯補方
牡蠣燒
上四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日三服。
主方:紫宮加干姜湯補方
牡蠣燒,三兩
上五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日三服。
復方:紫宮加干姜甘草湯補方
牡蠣燒,三兩
上六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紫宮湯《外臺秘要》
牡蠣燒,三兩
上七味,搗下篩,韋囊盛,取三指撮,以井華水二升,煮三沸,藥成,適寒溫,大人服一升,未滿百日服一合。未能飲者,綿裹筯頭內湯中,著小兒口中以當乳汁,熱多者日四服。
按:此方與《外臺秘要》深師除熱方去白石脂、桂心同。方名系師重擬。
緩方:龍骨湯《外臺秘要》
牡蠣燒,三兩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為二服。
變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傷寒論》
牡蠣燒,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附方:牡蠣湯《外臺秘要》
牡蠣熟,四兩
上四味切,以水先洗蜀漆三遍,去腥,以水八升,煮蜀漆及麻黃,去沫,取六升,內二味,更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即吐勿更服,則愈。
通方:紫石英湯《外臺秘要》風引湯方《金匱》
紫石英
上十二味,搗篩,盛以韋囊,置于高涼處,大人欲服,乃取水二升,先煮兩沸,便內藥方寸匕,又煮取一升二合,濾去滓,頓服之。少小未滿百日服一合。熱多者,日二、三服。
按:此方與《古今錄驗》、范汪同。
二、病屬寒者,溫、滲兩劑。
(一)溫劑:經(jīng)云:“溫可祛寒”。陽旦湯,桂主。
單方:桂心
桂心四兩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小方:桂枝甘草湯《傷寒論》
桂枝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急方:溫中湯《外臺秘要》
桂枝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半,煎服三升,分五服。
正方:小陽旦湯《輔行訣》即桂枝去芍藥湯方《傷寒論》
桂枝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按:本方與《外臺》深師桂枝湯亦同。
主方:桂枝湯《傷寒論》
桂枝三兩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
復方:小建中湯《金匱要略》
桂枝三兩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陽旦湯《輔行訣》即黃芪建中湯《金匱》
桂枝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緩方:當歸建中湯《千金翼方》即《金匱要略》附方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
桂枝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內膠烊盡,分溫三服,一日令盡。
變方:甘草附子湯《金匱要略》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忠簧嗾?,服六、七合為妙。
通方:桂枝附子湯《金匱要略》
桂枝四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二)滲劑:經(jīng)云:“滲可祛濕。”玄武湯,術主。
單方:術
白術四兩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方:白術茯苓湯補方
白術四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急方:白術茯苓生姜湯補方
白術三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正方:小玄武湯《輔行訣》 《傷寒論》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白術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按:此方與《千金方》茯苓湯同。
主方:玄武加附子湯補方
白術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復方:玄武加附子大棗湯補方
白術三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玄武湯《輔行訣》
白術三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緩方:木防己湯《外臺秘要》
療腫患,下水氣,四肢腫聶聶動者。
白術三兩
上八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為四服,日三夜一服。
變方: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白術三兩
上四味,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通方:防己湯《外臺秘要》即防己茯苓湯《金匱》
茯苓六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三、病屬虛者,補澀兩劑。
(一)補劑:經(jīng)云:“補可扶虛”(一名弱)。勾陳湯,甘草主。
單方:甘草
持潤津,治肺痿涎唾多,出血,心中溫溫液液者。
甘草炙,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三服。
小方:甘草干姜湯《金匱要略》
甘草炙,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急方:甘草干姜大棗湯《外臺秘要》
甘草炙,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按:文仲、《千金》、《古今錄驗》同,深師云溫脾湯,范汪亦同。
正方:小勾陳湯《千金要方》
甘草炙,四兩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按:此方《金匱》無干姜有生姜五兩,大棗用十五枚,名《千金》生姜甘草湯,主治均與此同,唯《千金》用大棗十二枚,亦名生姜甘草湯?!锻馀_》引《集驗》,主治咽燥而渴,下注有“一云不渴”四字,方后注云:“仲景《傷寒論》、《備急》、范汪、《千金》、《經(jīng)心錄》同”,可知此方原系仲景方。
主方:理中丸(湯)《傷寒論》
甘草炙,四兩
上前四味,搗篩,棗泥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溫服一丸,日三服。
湯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此方即《傷寒論》理中丸(湯)方,蜜丸為棗肉丸。
復方:理中加桂湯補方
甘草炙,四兩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方:大勾陳湯補方
甘草炙,三兩
上七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緩方:勾陳茯苓湯補方
甘草炙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變方: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金匱要略》
甘草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通方:茯苓四逆湯《傷寒論》
甘草炙,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二)澀劑:經(jīng)云:“澀可固脫。”神后湯,赤石脂主。
單方:赤石脂
赤石脂一斤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小方:石脂干姜湯補方
赤石脂一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急方:石脂干姜禹糧石湯補方
赤石脂一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正方:小神后湯補方即桃花湯加禹糧石《傷寒論》
赤石脂一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主方:堅潰湯補方
赤石脂一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復方:堅潰加參湯補方
赤石脂一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大方:大神后湯補方
石脂一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緩方:大桃花湯《千金要方》
石脂三兩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取九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服。脹者,加厚樸三兩;嘔者,加橘皮三兩。
按:《千金方》有牡蠣三兩、當歸三兩。
變方:赤石脂丸《金匱要略》
赤石脂二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按:此方《金匱》名烏頭赤石脂丸,方中有烏頭無桂心?!督襻尅吩疲?span>“仲景之方無烏頭附子并用者,方中烏頭恐為烏梅之誤也。”今據(jù)證屬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重證,故改為桂也。
通方:烏頭赤石脂丸《外臺秘要》
赤石脂三兩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服三丸,日三服。以知為度。
十方君臣佐使格式
一、單方:一君。
二、小方:一君一臣。
三、急方:一君一臣一使。
四、正方:一君一臣一佐一使。
五、主方:一君一臣一佐二使。
六、復方:一君二臣一佐二使。
七、大方:一君二臣二佐二使。
八、緩方:一君二臣二佐三使。
九、變方:君臣不拘。
十、通方:君臣不拘。
一至五方為格式方,六至十方為義理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