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實詞
知識精講
學習文言文,語言的障礙主要在詞匯方面?!吨行W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高中階段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不少于300個。實詞的特點主要有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現(xiàn)象、詞類活用等。
一、古今異義
語言是隨時代發(fā)展而演變的,文言文中不少詞的意義和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產生了巨大的差異,這就是詞的古今異義現(xiàn)象。但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有著傳承關系,古代漢語中的一些基本詞匯詞義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如天、地、花、木、水等。古今詞義變化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1.詞義擴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孟子》)中的“江”、“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長江”和“黃河”,現(xiàn)在詞義擴大為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鄴》)中的“好”,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現(xiàn)在的“好”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事、物都可以修飾限制。
2.詞義縮小。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兒女,而現(xiàn)在只指“丈夫”的配偶?!敖鹁偷Z則利”(《荀子·勸學》)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屬,現(xiàn)在專指黃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現(xiàn)代只把“一種鋪蓋屋頂?shù)慕ㄖ牧稀狈Q為“瓦”。
3.詞義轉移?!白摺?,古義是“跑”,今義是行走?!傲沂磕耗?,壯心不已”(《龜雖壽》)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xiàn)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yè)獻身的人?!翱奁鼰o涕,中心不戚”(《莊子》)中的“涕”指眼淚,現(xiàn)轉移為“鼻涕”了。再如“聞”,本指聽見,是聽覺,現(xiàn)一般指嗅覺。
4.感情色彩變化。如“爪牙”,原是褒義詞,指武臣,現(xiàn)在是貶義詞,是走狗的意思?!跋鹊鄄灰猿急氨伞保ā冻鰩煴怼罚┲械摹氨啊笔侵傅匚坏拖?,“鄙”是指知識淺陋,并沒有貶義,現(xiàn)在“卑鄙”則指品質惡劣,是貶義詞。
了解一些古今異義詞,可以防止望文生義和曲解文意的現(xiàn)象發(fā)生。
二、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是古今都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是語言豐富多義的表現(xiàn)。但不管一個詞的義項有多么豐富,它的本義只能有一個,其他的則是圍繞這個本義引申開去的意義,就是該詞的引申義。如“會天大雨,道不通”(《史記·陳涉世家》),“道”是本義,解釋為路,而其他的解釋,如“規(guī)律”、“主張”、“引導”等都是從“路”這個意義中引申而來的。
掌握實詞的一詞多義,可以從以下方法入手。
1.從詞的本義推斷引申義。詞的本義一般都是表示具體的、個別的事物或行為,而引申義則比較抽象、一般。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六國論》)中的“兵”,本義是“武器”,由此引申為“兵士”(“秦兵又至矣”),又由“兵士”引申為“戰(zhàn)爭”,如“凡用兵之法”(《非攻》)。
2.從上下文意思來確定詞義。閱讀文言文,要根據(jù)“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隨文釋義,靈活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如“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捕蛇者說》)與“酈元以為下臨深潭”(《石鐘山記》)中的“以”,前者有“把……當作”的意思,后者是“認為”的意思。
3.學會古今意義互補。知古通今,要善于把已經掌握的現(xiàn)代漢語詞義遷移到文言文中去,加強對文言詞義的理解。如“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與朱元思書》),這里的“窮”在詞典中有很多義項,如“窮盡,完結”、“窮究”、“生活困難”,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常用,只有“不得志,不顯貴”這一義項只出現(xiàn)在古代漢語中。
三、古今通假
在文言文中,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個字來使用,這就是通假現(xiàn)象?!巴ā奔词恰巴ㄓ谩保凹佟奔词恰凹俳琛?。其中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用來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1.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替代。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鴻門宴》),“倍”替代“背”。
2.聲旁字替代形旁字。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 興”(《岳陽樓記》),“具”替代“俱”。
3.形旁字替代聲旁字。如“先生如其指 ,內狼于囊”(《中山狼傳》),“指”替代“旨”。
4.同聲旁的“形聲字”互相替代。如“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鴻門宴》),“距”替代“拒”。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的假借具有臨時性,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通假現(xiàn)象可以不成立。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勸學》)、“生亦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兩句中的“生”,前句是通假字,同“性”,而后句則不是通假字,解釋為“活著”??梢姡偈遣痪邆淦毡樾缘?。
四、詞類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詞在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臨時改變其固有的語法功能,兼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這種現(xiàn)象叫做詞類活用。如《鴻門宴》中“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軍”原為名詞,在這里活用為動詞,是“駐軍”的意思。詞類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它不同于一詞多義,一個詞固定地有幾個義項,是一詞多義,在多種義項中,就有多種詞性的存在,如“為”,可為動詞,也可為介詞、語氣詞、名詞,這是詞的兼類現(xiàn)象。而詞類活用是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詞的臨時現(xiàn)象。
1.名詞活用為動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一個名詞臨時改變了它表示事物名稱的功能而表示相關動作行為,從而具備了動詞的語法特點。其規(guī)則是:
(1)帶有賓語或補語。如“驢不勝怒,蹄 之”(《黔之驢》),蹄,用蹄子踢。(2)前有能愿動詞或副詞。如“廉頗老矣,尚能飯 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飯,吃飯。
(3)兩個名詞連用,其中一個?;钣?。如“大楚興,陳勝王 ”(《史記·陳涉世家》),王,稱王。
(4)用“而”和動詞或動詞性短語連接,一端是動詞,一端?;钣?。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葬,埋葬。
2.名詞活用為狀語。
(1)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狀態(tài),可譯為“像……一樣”。如“一狼徑去,其一犬 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樣。
(2)表示動作行為的 態(tài)度、方式,可譯為“把……當作”,或“像對待……似的”。如“吾得兄事之”(《鴻門宴》),兄:像對待兄長一樣地對待。
(3)動作行為的工具,可譯為“用……”或“憑……”。如“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 養(yǎng)之”(《促織》),籠:用籠子。
(4)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可譯為“在……”。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 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廷:在朝廷上。
(5)表示方位、趨向,可譯為“從……”,或“向……”。如“大江東 去浪淘盡”(《念奴嬌·赤壁懷古》),東:向東。
(6)表示動作的頻率、時間,可譯為“每……”或“時時”。如“謹食之,時 而獻焉”(《捕蛇者說》),時:按時。
3.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1)活用為及物動詞,后帶賓語。如“素善 留侯張良”(《鴻門宴》),善:與……交好。
(2)活用為不及物動詞,后不帶賓語。如“似與游者相樂 ”(《小石潭記》),樂:玩耍。
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如“是故圣 益圣,愚 益愚”(《師說》),圣:圣人。愚:愚人。
5.動詞活用為名詞。如“猛浪若奔 ”(《與朱元思書》),奔:奔馬。
6.使動用法。
(1)不及物動詞的使動用法。如“項伯殺人,臣活 之”(《鴻門宴》),活:使……活下來。
(2)活用為動詞的名詞的使動用法。如“先破秦入關者王 之”(《鴻門宴》),王:讓……稱王。
(3)活用為動詞的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昂 其直”(《促織》),昂:使……抬高。
7.意動用法。
(1)動詞的意動用法。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相師”(《師說》),恥:以……為恥。
(2)活用為動詞的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如“成以其小,劣 之”(《促織》),劣:把……當作。
(3)活用為動詞的名詞的意動用法。如“席 地倚墻而坐”(《左忠毅公逸事》),席:把……當作席子。
五、復音詞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xiàn)代漢語則以復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這是古今漢語在詞匯方面的一個很大的差別。復音詞根據(jù)其組成的詞性,可分為復音實詞、復音虛詞、偏義復詞。
1.復音實詞(包含連綿詞)。如:
須臾:一會兒 惆悵:傷感、失意 徜徉:自由自在地來往
2.復音虛詞。如:
而已:罷了 則已:就罷了 庶幾:差不多 若夫:就像那……
何其:多么 之謂:說的就是 謂之:把它叫做 所謂:就是人們所說的
有以:有……用來 無以:沒有辦法用來 然而:這樣,可是 雖然:雖然(即使)這樣
3.偏義復詞。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出入”在這里指“入”,“出”字只是作為陪襯。
便可白公姥(《孔雀東 南飛》),“公姥”在這里指“姥”,“公”只是陪襯。
例題精選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作。使童子燭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卑l(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zhí)筆,記余之作。
(1992年上海高考題)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字。
(1)既止復作_______(2)以聲致人_______
2.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項是 ( ?。?/p>
A.沒辦法動手 B.沒機會動手 C.來不及動手 D.想不到動手
3.上文中與“使童子燭之”中“燭”字用法相同的兩個字是 _______
4.與“卒見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 ?。?/p>
A.徒見欺 B.府吏見丁寧 C.百姓之不見?!.而自令見放為
5.把“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翻譯成白話文。______________
6.上文與“烏在其為智也”相照應的一句是_______
【分析】 第1題是檢測多義詞的詞義,根據(jù)文意,聯(lián)想學過的知識,斷定為“已經”、“招引”?!〉?題檢測句意的理解,答案是C?!〉?題是檢測詞類活用的遷移能力,答題時先要將題干中的對照句作分析,判斷每一個詞的用法,應由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及其在句中的語法地位來決定,從這句的整個意思來考慮,此“燭”不是名詞,而是表示“照”的意思。其次,“燭”前面是名詞,后面是代詞,這就可推出這個名詞是活用為動詞了。答案是:穴、役、君(三選二)。 第4題是檢測被動句式,A項選自于《廉頗藺相如列傳》,“見”表被動;B項選自于《孔雀東南飛》,“見”表示動作接受的對象,不表被動;C項選自于《齊桓晉文之事》,“見”表被動;D項選自于《屈原列傳》,“見”表被動。答案是B?!〉?題檢測翻譯能力,按字面來翻譯,答案是:沒有死卻裝死,以裝死的樣子來求得逃脫。 第6題檢測內容理解,但離不開文言知識,不解句意就無法答題,題干中“烏在其為智也”是倒裝句,要調整好詞序后才能正確翻譯,調整后的詞序是“其為智在烏”,既是主謂倒裝,又是賓語前置,理解了這句才能找出與其相照應的一句是“吾聞有生,莫智于人”。
(二)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
1.(2011年上海卷)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則勸 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
(3)市令曰:“三月頃 ?!薄。?)令數(shù)下,民不知所從
【分析】 答案:(1)鼓勵?。?)以……為樂?。?)左右(指時間)?。?)聽從什么。
“勸”,勉勵,在《勸學》中有此用法。其為多義詞?!皹贰保緸樾稳菰~,這里帶了賓語,所以,活用為意動,即“以……為樂”。“所從”,是所字結構?!皬摹?,根據(jù)“令初下”,可知是“聽從”,而不是“跟從”什么的;“所”,助詞,與“從”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個名詞性結構,在這里做“不知”的賓語,相當于“聽從什么”,“所”本身詞義很虛?!绊暋?,書本上只學習過表示短暫時間的用法,如頃刻、少頃、有頃、頃之等。這里附著在“幾何”、“三月”的后面,學生也可以根據(jù)所掌握的有限古漢語知識推斷出來?!皫缀巍笔菙?shù)詞,一般做定語,那么,中心詞“頃”推測起來應為“時間”,也就是說由“短暫時間”泛指“時間”。
2.(2010年上海卷)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少而所與 親舊 ?。?)終身不造其門
(3)素號難治 (4)乃徙公治之
【分析】 答案:(1)交往 (2)到?。?)一向?。?)調任
出自300實詞的有“造”(高中)、“素”(初中)、“徙”(初中)。“與”字也常見,高中第六冊《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中“與”是“交好”、“結交”的意思。熟練掌握這些義項,根據(jù)所在語境,是很容易推斷的。
3.(2009年上海春考卷)寫出以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堂之地隆然負 磚甓而起者 ?。?)其人鬼且禨
(3)而亡 其說 (4)其言不經見
【分析】 答案:(1)承擔(頂著)?。?)迷信鬼神?。?)同“無”,沒有?。?)常。
“負”、“亡”兩字在《考試手冊·語文》附錄里均可以找到,而且在初中常見詞里,可見多么“常用”?!肮怼蔽挥谥^語的位置上,名詞活用為動詞?!敖洝?,雖常見,但同學們熟悉的義項放在這里均不太合適,所以需要推斷?!拔糁悤杏洝溲圆唤浺姟?,應該是“常”的意思。作為旁證的是,現(xiàn)代漢語“經”與“?!苯洺_B用。
4.(2012年上海卷)寫出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使者以聞 ?。?)布衣草履而牧羊
(3)歲余,羊肥息 ?。?)上過其羊所,善之
【分析】 答案:(1)使……知道?。?)穿著布衣 (3)繁殖?。?)認為……好
5.(2010年江蘇卷)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ā 。?/p>
A.年二十以歸 吾 歸:出嫁。
B.其平居語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謂唯文字可以著 其不朽 著:彰顯。
D.庶幾 以慰其魂 庶幾:希望。
【分析】 答案:B。容止:儀容舉止(根據(jù)《漢語大詞典》解釋)?!爸埂奔从小熬幼?、止息”意,所以此詞不單指“形貌”。
(三)(2003年上海卷)寫出下列兩個“絕”字在文中的含義。
人跡絕 矣( ?。 o不絕 也( ?。?/p>
【分析】 “絕”是多義詞。(1)動詞①斷、斷絕,如“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停止、消失,如“撫尺一下,群響畢絕”(《口技》);③隔絕、阻絕,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④橫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2)形容詞①高超、絕妙,如“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與朱元思書》);②陡峭,如“士大夫終不肯 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石鐘山記》)。(3)副詞①極、非常,如“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②完全,如“絕無蹤響”(《促織》)。“人跡絕矣”的“絕”是“斷”的意思,引申為“不見”。第二個“絕”可譯為“橫渡”。
遷移訓練
1.指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通假字的含義。
(1)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_______(2)秦王不說_______
(3)后雖小差 ,猶尚殗殜_______(4)逝將去女 ,適彼樂土_______
(5)距關,勿內諸侯_______(6)因笑謂邁曰:“汝識 之乎?”_______
(7)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_______(8)君子生非異也_______
(9)疏條交映,有時見曰_______(1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ā 。?/p>
A.①將軍被堅執(zhí)銳,伐 無道,誅暴秦 ?、谝蛟煊袂鍖m,伐 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谠笩o伐 善,無施勞
C.①此五霸之伐 也 ②其后秦伐 趙,拔石城
D.①故上兵伐 謀,其次伐交 ?、诮叻钷o伐 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
3.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意義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ā 。?/p>
(1)例:仙之人兮列如麻
A.不與廉頗爭列 B.列 缺霹靂,丘巒崩摧
C.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 D.上官大夫與之同列
(2)例:秦王以十五城請易 寡人之璧,可與否?
A.寒暑易 節(jié),始一反焉 B.采掇者,易辨識耳
C.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 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D.是以古之易 財,非仁也,財多也
(3)例:會賓客大宴
A.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B.會 其怒,不敢獻,君為我獻之
C.會 數(shù)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D.會于西河外澠池
(4)例: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
A.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B.履至尊而制 六合
C.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D.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
4.下列加點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都相同的一組是 ?。ā 。?/p>
①非常 之謀難于猝發(fā) ?、诒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 而事之 ?、荑涤需?,請指示王
⑤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 之備。
⑥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 抗衡 ?、哂⑿?無用武之地
⑧亦雁蕩具體 而微者 ?、崴帽肀娨鄻O七八萬耳,尚懷狐疑
⑩初一 交戰(zhàn),操軍不利
A.①③⑤⑦ B.②⑦⑨ C.⑤⑥⑧⑨ D.④⑧⑩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含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ā 。?/p>
A.下臨深潭,微風鼓浪百姓聞王鐘鼓 之聲,皆欣欣然有喜色
B.往往死者相藉 也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C.腥臊并御,芳不得薄薄 暮冥冥,虎嘯猿鳴
D.吾不能舉 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先帝大興舉 國之兵以伐吳
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組是 ?。ā 。?/p>
①眾謂予一行為可以 紓禍
②此所以學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③何況 供百人乎
④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
⑤不愛 天下珍器,重寶肥饒之地
⑥忠之屬也,可以一戰(zhàn)
⑦豈可一切 拘以定月哉
⑧然而 成敗易變,功業(yè)相反也
⑨自可斷來信 ,徐徐更謂之
A.①③⑧ B.②④⑥ C.①⑤⑦ D.③⑧⑨
7.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
(1)A.鳶飛戾天者,望峰息 心 B.今邯鄲日暮降秦,而魏救不至
C.以縛 即爐火燒絕之 D.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2)A.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B.序八州而朝 同列
C.君為我呼入,我得兄事 之 D.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
(3)A.殫其地之出 ,竭其廬之入 B.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C.曲終收撥 當心畫 D.追亡 逐北,伏尸百萬
(4)A.雖乘奔 御風不以疾也 B.諸人持議,甚失孤望
C.未嘗有堅明約束 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盡吾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