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講傷寒論連載(三十二)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續(xù))
351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
C365當(dāng)歸四逆湯方三兩歸辛桂芍行 棗須廿五脈重生甘通二兩能回厥寒加吳萸姜酒烹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大棗二十五個 通草二兩 甘草二兩,炙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這一條論述血虛寒厥的當(dāng)歸四逆湯證的證治。
手足厥寒是證候,如果脈微欲絕屬于陽虛,用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加蔥白都可以,是四逆湯類證。因為微為陽微,”微脈主于陽氣微”。脈細欲絕者,”細脈縈縈血氣衰”,就像摸著一個細線,甚至就像蜘蛛絲。細主血虛、陰虛,和脈微主于陽虛就不一樣,所以這種手足厥寒屬于血虛。血虛脈細,同時受風(fēng)寒之邪,經(jīng)脈血虛受寒,陰陽氣不相順接而出現(xiàn)寒厥,叫血虛寒厥。
“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四逆湯主手足厥逆,冠以當(dāng)歸是與四逆湯相區(qū)別,這個方子不以附子扶陽,而以當(dāng)歸補血。
“脈細欲絕者,當(dāng)歸四逆湯主之”,把關(guān)鍵的問題點出來了,脈細、手足厥寒用當(dāng)歸四逆湯治療。方中有當(dāng)歸、桂枝、芍藥、細辛、大棗、甘草、通草,實際上這個方子就是桂枝湯去生姜,加上當(dāng)歸、細辛、通草組成的,一共七味藥。
“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碑?dāng)歸辛溫而潤,還有點兒甜昧,是補血藥,當(dāng)歸、芍藥補血,也體現(xiàn)桂枝湯加當(dāng)歸的意思,加當(dāng)歸以補血通脈。肝脈血虛受寒,寒滯肝脈,所以必須加桂枝、細辛、通草通陽以散寒,與當(dāng)歸、芍藥相配還有調(diào)和營衛(wèi)、調(diào)和氣血的作用。這個方子大棗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趙本作十二枚;細辛祛寒止疼,能治骨節(jié)疼,能開痹氣。脈細欲絕,所以用細辛以祛其寒邪,同時又怕它傷血,所以多用大棗補津液,補脾胃,使細辛不會發(fā)生流弊。
當(dāng)歸四逆湯只是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的雷諾病,女性多見,就是手指頭特涼,顏色變青了,有的還變紫色,特難受,到夏天還帶大手套。這個病不好治,當(dāng)歸四逆湯是有效的,至少能減輕癥狀。還有凍瘡病,在暴露部位紫色發(fā)青,又癢又破,當(dāng)歸四逆湯的療效就很好。
一方面吃藥,一方面用藥渣子趁熱敷在外面。當(dāng)歸四逆湯也可以治療年輕婦女月經(jīng)期的時候感受風(fēng)寒。
我在余家莊看過一個婦女,小肚子疼得很嚴重,怎么得的?就是勞動的時候,出了一身汗,解個小便,正趕上例假的時候,風(fēng)也大,她就覺得小肚子冰涼冰涼的,肚子疼,腰也疼,吃了小茴香、益母草以后好一點兒,但不解決問題,脈細,還有點兒弦。我就給她開了當(dāng)歸四逆湯。
你可不要輕看,這里面有細辛,細辛通經(jīng)活絡(luò)止疼的效果是很好的。她吃了幾付就好了。
下部受寒和肝脈有關(guān),女性小腹疼痛,男性小腹疼痛或疝氣牽扯睪丸的,用這個方子都有效,因為它既能補血,又能溫通經(jīng)絡(luò)。當(dāng)歸四逆湯還治頭疼,因為厥陰肝經(jīng)和督脈會于巔頂,血虛有寒也會頭疼,尤其連著眼睛目眶都疼,脈弦而細,舌質(zhì)淡。還能治痹證,血虛有寒的關(guān)節(jié)疼痛、全身疼痛,當(dāng)歸四逆湯效果是很好的。
352若其人內(nèi)有久寒者,宜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主之。C366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當(dāng)歸二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大棗二十五枚,擘吳茱萸三升上九味,以水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這一條是當(dāng)歸四逆湯的加減證,論述血虛寒厥兼內(nèi)有久寒的治法。
聯(lián)系上一條,當(dāng)歸四逆湯證是肝經(jīng)有寒,如果患者又內(nèi)有久寒,出現(xiàn)嘔吐、胃疼,就得用當(dāng)歸四逆湯加上吳茱萸、生姜。這是經(jīng)臟兩溫之方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經(jīng)臟是有聯(lián)系的,經(jīng)有寒和臟有寒是互相影響的,這一條補充了當(dāng)歸四逆湯的加味,加吳茱萸、生姜以溫肝胃之寒的治法。
從方證來看,也有使人深思之處,為什么加味不用咐子、干姜這些熱藥,而用吳茱萸、生姜、桂枝、細辛這些藥?因為雖然都是寒證,但是經(jīng)的特點不一樣。少陰以陽虛為主,陽虛的寒證是水中的火不足了,可以用干燥之藥如干姜、附子;厥陰是個體陰而用陽的臟,肝藏血,所以它怕燥藥劫陰,雖然是有久寒了,也只用吳茱萸、生姜,不用附子這一類藥。為什么烏梅丸里有附子?因為烏梅丸是以酸斂的烏梅為君藥,可保肝之體,是個有制之師。臨床治肝經(jīng)之寒的時候,要注意燥藥的運用。如果血虛有寒,光知道祛寒,不知道血虛,用燥藥就傷血,這就得不償失了。《傷寒論》六經(jīng)為病的治療各有特點,和相關(guān)的生理病理是分不開的。
353大汗出,熱不去,內(nèi)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C367-C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C368這兩條論述陽虛厥利的證治。陽虛有寒和血虛有寒不同,這兩條的四逆湯證應(yīng)與當(dāng)歸四逆湯證相鑒別。
第C367條”大汗出,熱不去”是亡陽的表現(xiàn)。如果是實證、熱證,大汗出以后熱就要減去,大汗出而熱不去就意味著陽氣不能潛藏于內(nèi),反亡失于外。凡陽之亡于外者,必然是陰之亡于內(nèi),里寒外熱,所以有內(nèi)拘急。肚子里拘急,腹肌往里拘攣,拘攣就帶有疼痛難受的表現(xiàn),反映寒邪盛,寒性收引。因為陽虛而寒盛,四肢是諸陽之本,陽虛寒盛,寒邪浸淫于內(nèi)外,所以不但內(nèi)拘急而且四肢也疼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這也是陽虛的癥狀。以上這些癥狀反映了陽虛寒盛,寒邪浸淫于內(nèi)外,陽虛而外浮,有亡陽的危險,得用四逆湯,不能用當(dāng)歸四逆湯。當(dāng)歸四逆湯證只有厥冷脈細,四逆湯證就多了,主要有下利、惡寒。同時,少陰的陽虛寒盛就隱藏亡陽的危險,所以寒盛的同時還有熱不去,還有發(fā)熱,這是四逆湯的特點。
第C368條是大汗或者大下利以后而厥冷者,屬于陽氣微,所以它沒有發(fā)熱,沒有陽氣外浮的表現(xiàn),也用四逆湯。有的注家提出,無熱則陽氣更微。經(jīng)過大汗、大下后陰邪更勝,大汗、大下是病本身的一個癥狀,也是陽氣不能固密,陰寒內(nèi)盛的反映,應(yīng)當(dāng)固陽以消陰,用四逆湯。
因為有手足厥冷,應(yīng)該和當(dāng)歸四逆湯證做比較,一個是血虛而厥,一個是陽虛而厥。
355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jié)在胸中。
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dāng)須吐之,宜瓜蒂散。C369這一條論述胸中痰實致厥的證治。
胸中實的瓜蒂散證可以出現(xiàn)四肢厥逆,胃里有水飲也可以出現(xiàn)四肢厥逆,都是屬實證的,和血虛、陽虛之厥就有醫(yī)別。張仲景告訴我們在臨床上看見手足厥冷,也不都是陽虛而厥、血虛而厥,也有胸中實的,也有胃中有寒飲的,要加以區(qū)別。
“病人手足厥冷”,上面也沒說什么厥陰,也沒說什么太陽,就說”病人”,就是已病之人,什么病?就是手足厥冷,在手足厥冷發(fā)作的時候,給他切脈的話,脈乍然而緊;手足不厥冷,脈就不緊,偶然出現(xiàn)的,乍緊乍不緊。”乍”不是持續(xù)性的,緊是寒實之脈,緊為脈實有力,反映實邪。
脈緊的病人手足厥冷,這是有形實邪凝結(jié)在胸中。胸為陽氣出入的部位,胸為陽位。所以有形之邪凝結(jié)于胸,陽氣不達于四肢,就會出現(xiàn)手足厥冷。有形實邪阻遏陽氣的時候,脈就乍緊,是什么邪?張仲景沒說。因此,這一條要同第C174條聯(lián)系在一起,”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喉咽,不得息者,瓜蒂散主之?!边@種病是屬于痰飲之邪為病,可以互相參考。
總之,這是實邪為患,所以就出現(xiàn)胸中滿而煩,滿者滿悶,是由于胸中陽氣阻塞。煩有兩種意思,一種是胸中悶得厲害的就叫煩,也有說是胸中悶而又心煩的。日本一些大家如山田正珍持前一種看法,中國一些注家持后一種看法。病在胸中,在高位(人有胸、心下、腹,上中下三個部位)?!逼涓哒?,因而越之”,當(dāng)須吐之。吐就能將凝結(jié)的實邪一涌而吐除之,胸中陽氣得以通達,手足厥逆、胸滿而煩就迎刃而解,病就好了。這一條的手足厥冷不是陽虛,脈乍緊,胸中滿而煩,有胸中的癥狀。四逆湯證是下利多一些,和實性的胸中凝結(jié)不同。手足厥逆有應(yīng)當(dāng)用白虎湯清法的;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亦微,厥應(yīng)下之的,可以用承氣湯、大柴胡湯;有病在胸中當(dāng)吐之,用的是瓜蒂散。這些用的都不是四逆湯。這些厥逆的病機同樣是陰陽氣不相順接,但是有虛和實的不同。張仲景層層深入,陽虛的、血虛的、胸中實的、熱的,一個一個地比較,提高辨證論治的水平。
356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C370這一條論述水停心下而致厥的證治。
“傷寒”,就是這個病從傷寒來的。”厥”’,就是手足厥冷,同時有”心下悸”,心下就是胃的上面悸動,是水飲停留胃中所致。茯苓甘草湯在太陽病篇出現(xiàn)過,現(xiàn)在更要說其本質(zhì)的證候表現(xiàn)了。胃里有水,水氣相搏,所以作悸。
悸者筑筑惕惕,惕者欲搗也,就像有東西打擊。胃陽被水飲之邪所阻礙不能達于手足,故手足發(fā)涼。邪在胸之下,偏于下。既有水邪,也有陰寒,所以和瓜蒂散證還有些不同,瓜蒂散證完全是實邪,實邪凝滯,胸陽不達;茯苓甘草湯證雖然也有水邪,也是阻礙陽氣,但是還有陰寒,陽氣偏于虛衰的問題。
有寒也有水,怎么治?是先用四逆湯扶陽以消陰,還是先用茯苓甘草湯治水飲的心下之悸?這有一個程式的問題,一個是有寒厥,一個是有水飲。張仲景告訴我們應(yīng)當(dāng)先治水,不應(yīng)當(dāng)先治寒,當(dāng)服茯苓甘草湯來治水,為什么先要治水?是”水漬入胃,必作利也”,水雖然是標,陽虛是本,但是水不去則下利,下利既傷陽也傷陰,陽氣就會更虛,所以先治水邪。先治水就用茯苓甘草湯,水治好了,”卻治其厥”,然后再用溫?zé)嶂幹纹浜?。也有的注家認為吃茯苓甘草湯,厥好了,心下悸也好了,不必用另外的方子治其厥,這和原文精神不大符合。
這兩條合起來看,一個是胸中實,一個是胃中有飲。
胸中實是阻遏陽氣不達于四肢,所以吐以后就好了。胃中有水還有厥寒的問題,比較復(fù)雜,既有陽虛之厥,也有胃中之水,要先治其水后治其厥。病都是互相影響的,水飲對于厥冷也是有影響的,因為水也是寒,水寒之邪也是阻礙陽氣的,所以得把水飲去了,不但是預(yù)防下利,對手足厥逆也有好處。
357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C371麻黃升麻湯方邪深陽陷脈沉遲 姜術(shù)麻黃升桂枝芍歸天冬苓石草葳蕤潤肺佐芩知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 石膏碎,綿裹 白術(shù)干姜芍藥 天門冬去心 桂枝 茯苓甘草炙,各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這一條論述寒熱錯雜,唾膿血泄利的證治。
這一條寒熱錯雜證,不大好講,一些有名的注家就把它刪掉了,日本人也刪掉了。我個人認為不要刪掉,因為寒熱錯雜證一共沒幾條,刪掉是個損失。首先,麻黃升麻湯證的寒熱錯雜是由于陽氣郁遏,治療偏于宣發(fā)。相比而言,烏梅丸的寒熱并用偏于收斂,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的寒熱并用偏于降逆,麻黃升麻湯的寒熱并用偏于宣發(fā),黃連湯和半夏瀉心湯的寒熱并用是偏于和中的。寒熱并用就包括這四個方面。如果把麻黃升麻湯宣發(fā)陽郁這方面給刪掉了,光有降而沒有宣了。其次,《千金方》有個治陰虛外感的千金葳蕤湯,就是從這個方子發(fā)展而來,說明這個方子是可用的。千金葳蕤湯證是什么???”葳蕤桂枝參白虎,一逆引日再命終。風(fēng)溫原自感春風(fēng),誤汗灼熱汗津生”,這是《醫(yī)宗金鑒〃傷寒心法要訣》的概括。其三,臨床實踐證明麻黃升麻湯治療大葉性肺炎、下利的效果很好。因此,不能把它廢了。為什么要說這個?因為一些大家如柯韻伯都說這條不行了,就產(chǎn)生了一種不良影響。我們不要受他的影響,要全部繼承下來。
這個病是由傷寒而來。傷寒六七天了,風(fēng)寒之邪化熱但未成實。醫(yī)生誤用大下,就帶來一個后果,”寸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未下以前因為有熱可能是脈數(shù)而急,下后陽熱之邪遭到抑郁,寸脈為陽在上,所以寸脈沉遲。沉脈不是寒,是陽氣郁積的一個反映。大下之后,陰氣受傷,同時上焦陽邪內(nèi)郁,所以下部脈就不起了,這樣陰陽之氣就不相順接,手足厥逆。厥逆既有陽郁的問題,也有下后傷正的問題,陽郁之熱在上,故脈沉而遲,咽喉不利而唾膿血;下面有寒,故下利不止。上熱下寒中氣虛,治寒則礙熱,治熱則妨寒,補虛則礙實,瀉實則礙虛,所以張仲景說”為難治”。
麻黃升麻湯寒熱并用,偏于宣發(fā)升散邪氣。這個方子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藥味多,由十四味藥組成,是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藥最多的方子。張仲景的方子以5~8味藥居多。一些大家就此認為這不是張仲景的方子。要以這個作為邏輯推理就不好講了,薯蕷丸、大黃廑蟲丸、鱉甲煎丸的藥就更多了,不能以藥多藥少來下結(jié)論。
另一個特點是藥物的劑量都很小,”一反仲景之長,其劑量何其之小也”,說這個藥劑量怎么這么???有點兒像桂麻各半湯、桂枝二越婢一湯,一兩六分五,一兩一分,十八銖。藥的劑量很小,也是從客觀的證候出發(fā)的,因為有陽郁,寒藥重了有礙于熱,熱藥重了又有礙于寒。上面唾膿血,咽喉不利,干姜、桂枝能重嗎?重了就傷咽喉了。
知母、葳蕤、石膏太重了,下面還下利,上面還有陽氣壓抑在里出不來。學(xué)的時候要體會,要以方測證,從方的劑量來考慮證的需要,可以得到一些啟發(fā)。
在藥味多、劑量少的前提下,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一分,麻黃、升麻在眾藥之中劑量還稍微偏大一點兒。其他的都是十八銖,石膏只有六銖,劑量都忒小了。由此可見,麻黃、升麻在寒熱錯雜這樣的一個治療原則之下偏于發(fā)越陽郁。
古代用升麻清熱,就像現(xiàn)在用犀角,它有解熱去溫毒的作用,是個宣透的藥。黃芩、石膏清肺胃之熱,桂枝、干姜溫中通陽氣,當(dāng)歸養(yǎng)血,知母、天冬、葳蕤滋養(yǎng)肺胃津液,甘草、白術(shù)、茯苓能健脾,止下利,補中焦,同時還能交通上下、陰陽。為什么不用人參?因為有陽郁,加人參就不利于解郁。苓、術(shù)、草配上干姜又能溫中,全方有宣上、溫下、溫中、宣透陽郁的作用。
我們在臨床上遇到大下之后,如果屬于外感熱病,陽郁于心胸,而下焦又有寒的,手足厥逆,上面有吐膿血,上部脈沉而遲,下部脈不至的,屬于陽郁不伸而陰陽不和,可考慮這個方子。實際上,這個方子還是偏于涼的,熱藥不是太多。
358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zhuǎn)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C372這一條論述寒性下利的前驅(qū)證候。
內(nèi)有寒要發(fā)作寒利,在發(fā)作以前有一個證候,就是”轉(zhuǎn)氣下趨少腹”,傷寒之邪傳里化寒,腹中疼痛,脾陽衰,脾陽之氣不升,就感覺腹中有一股氣,帶有轉(zhuǎn)氣的聲響,到小腹沒下去,小腹一疼,”此欲自利也”,就要自下利了。
寒性的腹痛有這樣的感覺,寫得很現(xiàn)實。這是寒邪傷了中焦的陽氣,中氣下陷,就出現(xiàn)氣往下走。這是在腹中痛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和陽明病胃家實,轉(zhuǎn)矢氣有燥屎不同。這是轉(zhuǎn)氣少腹,屬于寒邪的問題。
359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C373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方芩連苦降藉姜開 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干姜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這一條論述寒格的證治。
“傷寒本自寒下”的”下”字,根據(jù)《醫(yī)宗金鑒》的見解作”格”。
病是從傷寒來的,由于有寒而發(fā)生了格拒,當(dāng)然有吐,有胃寒而格,吃東西下不來。既然有寒就要治寒,”醫(yī)復(fù)吐下之”,醫(yī)生反用吐下之法,原來的寒格就更逆于吐下。逆者就是不順于理,使癥狀更重,”食入口即吐”,比過去更厲害,用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來治療。也有把這一條分兩段來解釋,”傷寒本自寒下,醫(yī)復(fù)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是虛寒性的,應(yīng)當(dāng)用理中湯或四逆湯等熱藥來治?!比羰橙肟诩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是作對比的,是屬有熱,是火格而不是寒格。食入即吐者。火也、熱也。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里有黃芩、黃連,能清熱降逆。為什么用于姜?火格加點兒干姜辛辣之藥,有順其熱性而使芩連有清熱下降的作用。
總之,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是治吐的,是寒熱并用之法,干姜是辛藥,黃芩、黃連是苦藥,既辛開又苦降,兼而有之;因為吐傷了胃氣,所以要加人參以養(yǎng)脾胃之氣。
臨床上,如果是寒性的嘔吐,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可不可以用?因為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有干姜配人參,有一半的理中湯的作用,我認為也可以。芩連就不要用三兩,少用一點兒。陳修園有個方歌:”芩連苦降藉姜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賅?!本褪钦f凡是格逆,寒的熱它都能治。雖然是這么說,但是在治療上要有所側(cè)重。如果是寒格,干姜劑量大一點兒,芩連的劑量小一點兒;如果是熱格,芩連苦降的劑量大一點兒,干姜的劑量小一點兒;如果脾寒胃熱,上面有吐下面還有腹瀉,那干姜和芩連的劑量就得相等,所以這個方子就看怎么樣來加減化裁。寒性的格逆沒有熱的,可以用丁萸理中湯,就是理中湯加丁香、吳茱萸。這種寒性嘔吐就不是食入即吐了,而是時間比較長的,”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朝時暮吐,暮時朝吐”,屬于寒性的,吐得晚。食入口即吐而有熱象的是火熱之格,干姜黃芩黃連湯是可以用的,為什么加上干姜,因為有熱格,加上點兒辛味藥投其所欲,使其不發(fā)生格拒,這也是中醫(yī)治療的策略。當(dāng)然,胃熱脾寒,脾胃不和,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寒熱并用也是可以的,要活用。
360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C374-C361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shè)復(fù)緊,為未解。C375-C 362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C376-C362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C377這四條都是從下利開始的,下利都是指厥陰的寒性下利,反映里寒。
第C374條”有微熱”,微微的有些輕熱,不是大熱,也不是壯熱?!倍省保@個人還有些口渴。下利是陰證,微微有口渴,這是陽氣來復(fù)的一個苗頭,也可以說是陰證見陽的現(xiàn)象。”脈弱者”,脈是無力的,反映邪氣不盛。下利以后正氣略虛,脈證契合,病就要自愈了。微熱而渴和脈弱聯(lián)系起來看,才能顯示出陽氣恢復(fù)不是太過,而是恰如其分的。
第C375條的下利和上條一樣,也是陰寒之證?!泵}數(shù)”,是陰證而見陽脈,”有微熱,汗出”,這是陽氣破陰,陽氣已經(jīng)恢復(fù)了,能夠布于體表,所以微熱而汗出不是格陽戴陽的那個意思,而是陰證陽氣恢復(fù)的一個表現(xiàn),關(guān)鍵在”微”字?!苯褡杂?,這樣的脈數(shù),陰證見陽脈,而且有陽氣恢復(fù)的微熱汗出的良好現(xiàn)象。假設(shè)脈復(fù)緊,緊脈就帶有數(shù)脈的意思,也有注家說”設(shè)復(fù)緊”就是見了陰脈了,因為緊也是陰脈,陰證還是見陰脈,緊主里寒內(nèi)盛,”為未解”,這個病還沒有好,所以下利要見陽脈才為治愈。
第C376條”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寒邪很盛,陽虛故手足厥冷,血氣不續(xù)故無脈,病很急。在張仲景那個時代,急救只有灸法,灸氣海、關(guān)元、大敦、太沖,”灸之不溫”,手足還是厥冷。”若脈不還”,倘若脈還是不至,就是氣血不續(xù);不但是腎陽虛,而且心陽也不足了?!狈次⒋摺狈炊由衔⒋?,這是元氣上脫,是死證。
第C377條”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趙本是把這一條和上一條連在一起的成為一條。成本就把它分開了。對這一條的解釋也有兩種:一種是成無己的觀點,他認為少陰是腎水,趺陽是脾土,下利為腎邪干脾,如果水不勝土,則為微邪,故為順也。按照五行學(xué)說,少陰屬于水,趺陽是個胃脈,屬于脾胃,脾胃屬土,所以水之邪犯于脾胃,這個就為順了,為什么?因為土能克水,水來犯土是個微邪,所以為順,理由還是有的,但比較牽強。
第二種觀點認為,少陰是先天的,脾胃是后天的,三陰為病主要是陽氣虛,寒氣盛。負者死也,這時候的少陰陽氣就不振作了,這是必然的。因為陰陽為病到一定程度都要影響到腎,而腎是陰陽的根本,所以無論陰虛也好,陽虛也好,到最后到腎就有亡陰、亡陽的危險,從傷寒病來說就有亡陽的危險,在溫?zé)岵【陀型鲫幍奈kU,亡陰、亡陽都是兇相。趺陽指胃氣,少陰陽氣雖然虛衰了,但是后天的胃氣相對還沒有像少陰一樣同歸于敗,胃氣尚存,也就是說后天的脾胃陽氣、水谷之氣還存在,”為順也”。
人以胃氣為本,得谷者昌,絕谷者亡。五臟之脈得講胃氣,人的生存得有胃氣,得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所以有了胃氣了就叫順。
厥陰病里提出了趺陽的問題,也提出了除中的問題。
“反予黃芩湯欲徹其熱”,就容易變除中,預(yù)后不良。如果還沒到除中,胃氣還繼續(xù)存在,那這個病雖然是重,為順也,還是好的。所以在厥陰病篇里,三陰之末尾,提出”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是一個總結(jié)的意思。
我同意第二種解釋,因為后漢的文字可能會有錯落。
這一條有很強的臨床指導(dǎo)意義。中醫(yī)一貫的思想,就是在治病的時候要時刻不忘胃氣,所以陳修園總結(jié)《傷寒論》就六個字,一個叫”保胃氣”,一個叫”存津液”。
363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C378這一條論述厥陰熱利的脈證。
這種下利是寒是熱?如果”寸脈反浮數(shù)”,浮數(shù)是陽脈,”大浮數(shù)動滑者陽也”,都是陽脈。陰寒的下利而見到浮數(shù)的陽脈,是陰證而得陽脈?!背咧凶詽摺?,關(guān)以下的脈屬于陰,澀就是遲,來得很細很澀滯,這種下利還是沒好,不是陽氣回、陰氣退的自和之脈,就不能好。”必清膿血”,這個人的大便要變成膿血。寸脈為陽的部位,又見了浮數(shù)的陽脈,反映陽氣有余,就變成致病的因素;尺中滯澀,反映了陰虛。強陽加于弱陰,陰陽不相平衡了,陽熱下傷陰絡(luò),就要出現(xiàn)便膿血了,變成厥陰熱性的下利膿血。
寸脈反浮數(shù)和尺中滯澀既概括脈象,也概括病理的變化,以脈代病因,代病機,這是張仲景的一個論病特點。
《傷寒論》中這樣的句子很多,”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這都是既言其脈,也言其病理,一舉而兩得。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C379這一條論述陽虛里寒證,不可攻表發(fā)汗。
寒性下利屬于陽虛,陽虛就不能發(fā)汗。陽虛而里寒,陽氣不能腐熟水谷,所以下利清谷。這時候即使有表病不解,也不可攻表發(fā)汗。如果攻表,汗一出,不但下利清谷不除,而且腹部就要脹滿了。
第C95條有過類似表述,”傷寒醫(yī)下之,續(xù)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dāng)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diào)者,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睆堉倬罢f了要急當(dāng)救里,吃了四逆湯以后,清便自調(diào)了,然后再急當(dāng)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兩條聯(lián)系起來看,這一條如果攻表,想給他發(fā)汗,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問題?汗出必脹滿,這就補第C95條所不足的地方。
365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C380這一條論述厥陰病下利的幾種不同脈證及預(yù)后。
厥陰病下利,脈出現(xiàn)沉而弦,是一個病理癥狀。厥陰主里,脈見沉弦,弦是肝的脈,為什么下利又有下重?由于肝的疏泄不利,濕邪代謝不出去,化熱而致厥陰的濕熱下利,下利有黏液,下重難通。下重難通憋得難受,靠著肛門上面那一塊特別不舒服,這是因為它有熱,熱性急,來了大便就憋不住,就得往下排泄。濕性緩,排泄的不利,又加上肝氣不疏泄,氣機也不達,所以就出現(xiàn)下重難通的這樣一個特點。后世治痢疾往往加上木香、檳榔、枳殼等利氣的藥,這是有關(guān)系的。
“脈大者,為未止”,脈大屬于邪熱盛。熱性下利,邪熱正是很盛的時候,所以脈搏的幅度很大?!睹}訣》上講”大為病進”,大主病還在發(fā)展,所以它的這種下利就”為未止”。
“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脈微弱而數(shù)和脈大互相做對比,說明邪氣要退了,下利欲自止了?!彪m發(fā)熱不死”,古代文獻的記載,下利怕發(fā)熱,下利還發(fā)燒不退的便是下利的惡候,很險惡。這里雖然有點兒發(fā)熱,但脈是微弱的,意味著正氣逐漸恢復(fù),陽進陰退,所以不但死不了,而且病就要好了。
366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C381這一條論述戴陽輕證有郁冒作解之機。
臉稍稍的紅一點兒,紅得不是太厲害,叫”少赤”,身上有點兒發(fā)熱,發(fā)熱也不很厲害,叫微熱。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代表陽氣還在,陽氣雖虛還有點兒來復(fù)的苗頭。下利,或者下利清谷,脈沉而遲,這是代表寒邪一方面。寒邪雖然是盛,但是它是由盛往衰的方面發(fā)展。這樣,醫(yī)生就要權(quán)衡,把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的勢力對比、權(quán)衡一下。從發(fā)展上來看,陽氣要破寒而出,寒邪要陽出而消退,那么”必郁冒汗出而解”。因此,這個人就頭目郁冒,然后汗就出來了,汗出來了,寒邪就退了,病就好了。陽氣恢復(fù),陰邪退卻,就是陽勝陰負,陽進陰退。在這個過程中,寒邪和陽氣還得稍微有一個斗爭。它有個郁冒,寒邪發(fā)作,有個郁冒,頭目眩暈,到了汗出,陽氣恢復(fù),陽氣勢力外達,出了一身汗,病就好了。郁冒汗出我們過去講過,”傷寒,應(yīng)下之,而反汗之,表里俱虛,其人因自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蹦莻€指的是表邪的問題,這個指的是陰陽的問題。
厥陰篇講了好幾個出汗,包括這個郁冒的汗出,我們講了幾個出汗了?第一個是”有陰無陽故也”,就是亡陽,陽氣絕滅的汗出,”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fā)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為什么?張仲景說了,”有陰無陽故也”。就是有了陰了,沒有陽了,這是死證。
第二個是”大汗,又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先出大汗,大汗后就手足厥冷了,這個汗是陽虛,陽虛不能固表了,所以就大汗;陽虛而陰寒盛,所以手足厥逆,這個不是死證,所以用四逆湯主之。
第三個是”下利脈數(shù),又微熱汗出,今自愈,設(shè)復(fù)緊,為未解”,下利就是腹瀉,寒性的下利見了脈數(shù),有點兒微微的發(fā)燒,有點兒微微的汗出,張仲景說這個病要好了,”今自愈”,為什么?因為,寒性下利出現(xiàn)了微熱,出現(xiàn)了微汗出,這是陽氣恢復(fù)、陰邪退卻了,這是一個陽氣自愈的一個汗出,陽氣恢復(fù)的一個汗出。你看看,這個出汗有死證,有可治的四逆湯證,也有微熱汗出,就自愈的。
接著我們剛才講的是第四個,這個人也是陽氣要恢復(fù),但是他陽虛,要恢復(fù)的時候陽氣和陰寒要背水一戰(zhàn),所以張仲景底下說是”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為什么又好,又是郁冒,然后才汗出而解?因為這個人的陽氣是處在一個虛損不足的情況,和第三條的”有微熱汗出,今自愈”不一樣。這是陽氣虛,抗邪不利的反映。
總之,厥陰的陰證出汗有四種情況,兩個是不好的,兩個是好的。頭一個不好,那是亡陽,汗出不止就亡陽了;第二個大汗以后手足厥冷,那也是亡陽,不過不是死證,可以用四逆湯。這兩個都是兇兆,不好。第三個微熱汗出,病要自愈,陽氣恢復(fù),陰寒退卻,那就好了。如果面色還有點兒微紅,身有微熱,手足微厥,還下利清谷,這時候陽氣恢復(fù),陰寒退卻,還要經(jīng)過郁冒的這樣一個階段,然后這個病才解。
成無己的注解是從有表邪來理解,這個不好解釋。你看他怎么說的,”下利清谷,脈沉而遲,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熱,表未解也?!边@是表未解。他把這一條結(jié)合了我剛才念的那個”傷寒,醫(yī)反下之,已下之而反汗之。表里俱虛,其人因自冒,冒家汗出自解?!彼涯且粭l與這一條等同起來了。這是不行的。這是講陰陽,那個是表里皆虛,講表邪,是在太陽篇上的。這樣一注解就不好理解了,怎么不好理解?張仲景說了,”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并沒說面少赤是表邪不解,表邪不解和下虛戴陽是兩個證型,所以他注的邏輯性是不夠的。
367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shè)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C382這一條論述厥陰寒利由于陽復(fù)太過而轉(zhuǎn)為熱利便膿血之證。
下利要見了”脈數(shù)”,要見了”而渴”,就是陰證轉(zhuǎn)陽。
陰證轉(zhuǎn)陽就意味著陰邪退卻,陽氣恢復(fù)。陰邪為病,就是傷了陽氣,現(xiàn)在陰邪去了,陽氣恢復(fù)了,這個病不就好了嗎?所以”今自愈”?!痹O(shè)不瘥”,假設(shè)這個病還不好,陰證已經(jīng)見了陽了,已經(jīng)是脈數(shù)而渴,還繼續(xù)不好,那就不是陰邪的問題了,那屬于陽氣太盛,陽熱太過,所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因為他有熱。因此厥陰病有一個兩極分化的問題,以前是寒,寒得還挺厲害;這回是熱,熱得過頭了,就要傷陰,又要圊膿血。
368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C383這一條論述下利脈絕的預(yù)后。
下利后,脈絕了,絕者就是不續(xù)了,不能夠接續(xù)了。
同時,手足還厥冷,這是陽氣虛。脈絕就不是單純的陽虛問題了,因為脈為血脈,這就是陰陽都虛,陰陽不能相續(xù)了。如果屬于暫時性的,由于下利,正氣虛衰,陰陽不能相續(xù)了,這個氣血一時的接續(xù)不上而脈絕了,”啐時脈還”,啐時就是周時,就是經(jīng)過一個對時,我們現(xiàn)在說是二十四小時以內(nèi),脈又跳了。”手足溫者”,手足溫暖了,說明氣血、陰陽還能夠恢復(fù),所以這個就”生”。要是經(jīng)過一天一夜,摸脈還是沒有,而且手足厥冷,這樣就危險了,就是”死”了。張仲景觀察人沒有脈了,有一個時間的限制,這個時間限制就是啐時。什么叫啐時?陶弘景說:”啐時者,周時也,周者,周遍也”,就是滿了十二時辰。譬如今天早上到明天早上,這就叫啐時。不要一看到病人沒有脈了,就說這病不行了,這也不見得,他有一時性的脈絕,過一會兒也可能就又恢復(fù)了,心臟也跳了,血壓也上來了,手足也不涼了,他又轉(zhuǎn)好了,這種情況也有。
369傷寒下利,日十余行,脈反實者死。C384這一條論述虛證見實脈者死。
“傷寒下利,日十余行”,是說下利很厲害,不是一般的下利,一天瀉十多次,十五次,十六次,這都叫十余行。
這樣的腹瀉,正氣當(dāng)然是虛衰了,這人一瀉肚子,眼眶都塌下來了,那最容易消耗人的氣血津液。他的脈應(yīng)該是脈弱、脈微,或者說是脈沉,這是對的。”脈反實者”,為什么加個反字,就是這不符合下利日十?dāng)?shù)行的這樣一個病證,脈反實而有力的,這就是死證。為什么?因為證是個虛證,虛證應(yīng)該見脈沉微,脈沉遲,脈微而弱;他反倒見了實脈,這說明正雖然虛,而邪氣又旺盛,這是一個反常的現(xiàn)象,反映邪氣太盛了,正氣又極虛。人以正氣為本,正氣虛而邪氣又這樣的盛,這樣病就不好辦,這是愈后不良的一種現(xiàn)象。這個和前面”脈大者,為未止”還要聯(lián)系起來,脈大還有點兒中虛的現(xiàn)象,脈實就不是大了,所以就更危險了。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C385這一條論述陰盛格陽的證治。
這一條和少陰篇的”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的意思一樣,所以治療也是用通脈四逆湯。
371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C386白頭翁湯方三兩黃連柏與秦 白頭二兩妙通神病緣熱利時思水下重難通此藥真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373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C388這兩條論述厥陰熱利的證治。
第C386條”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和下面第C388條”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要聯(lián)系到一起看。
熱利和寒利迥然有別。厥陰有熱利有寒利,這是熱利。
怎么知道它是熱利?—個是下利黏液,有膿血便;另一個是有下重,有口渴,樂意喝水。濕熱之邪傷了腸道,大便黏穢,或者雜見膿血,脈見沉弦,舌苔黃膩,小便發(fā)黃,這個就是肝不疏泄,濕熱下排,所以有里急后重這樣一個特點。脈見沉弦,或者沉弦而滑,這種利就叫厥陰熱利,要用白頭翁湯治療。白頭翁湯是專治之法,不是通治之法。
王孟英就善用白頭翁湯治痢疾。
白頭翁湯由白頭翁二兩,黃柏、黃連、秦皮各三兩組成,方子很簡潔,”三兩黃連柏與秦,白頭二兩妙通神,病緣熱利時思水,下重難通此藥真”。黃連厚腸胃,善治痢疾。
黃柏寒以清熱,苦以燥濕,在清熱的同時還能夠滋養(yǎng)腎陰。
秦皮也是入肝經(jīng)的,稍微有點兒澀,清肝膽之熱,去濕熱里還稍微帶點兒收斂的意思,還能治目疾。白頭翁是白頭翁湯的主藥,善治毒痢,是治毒熱痢疾的專藥。
臨床上用白頭翁湯治痢疾,例子很多,不勝枚舉。不過,屬于溫病下利傷陰,下焦不約的,就是一甲煎證,只能用生牡蠣斂陰,不能用白頭翁湯。大家在臨床上要是遇到陰虛性的下利,舌頭紅紅的,沒有苔,舌頭上盡是些裂紋,還腹瀉,必須加上點兒牡蠣,用點兒石斛,用點兒生山藥,得給它養(yǎng)胃陰,養(yǎng)胃腸之陰,固下焦,那就好了。
千萬不要用苦寒的藥。
372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四逆湯,攻表桂枝湯。C387這一條論述虛寒下利兼有表證的治療法則。
腹脹滿與下利并見,多屬于虛?!鹅`樞經(jīng)〃經(jīng)脈》說”胃中寒則脹滿”,脾腎陽虛,溫運失職,寒凝氣滯則下利,完谷不化,腹脹滿?!鄙眢w疼痛”,說明表證未解。里虛又兼有表證,所以要”先溫其里,乃攻其表”,即先用四逆湯溫里扶陽,等里氣恢復(fù),清便自調(diào),抗邪能力增強之后,再擬桂枝湯以攻表。這是治療表里同病而里氣虛的一個法則。
如果不遵循這個法則,先攻表,誤發(fā)虛人之汗,就會造成亡陽虛脫的嚴重后果。張景岳對這一治療法則作了很精辟的分析:”此一條乃言表里俱病而下利者,雖有表證,所急在里,蓋里有不實、則表邪愈陷,即欲表之,而中氣無力亦不能散,故凡見下利中虛者,速當(dāng)先溫其里,里實氣強則表邪自解,溫中可以散寒,即此謂也?!?74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C389這一條是講燥實內(nèi)阻,熱結(jié)旁流的證治。
這是通因通用,是治熱結(jié)旁流的。熱結(jié)旁流,有輕有重。我們講的少陰三急下證,”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必心下疼痛,口干燥者”,那是用大承氣湯。這個下利和譫語,譫語是陽明胃家實,那么胃家實這個下利,當(dāng)然是熱結(jié)旁流了。因為旁流,所以就下利;因為熱結(jié),所以就譫語。關(guān)鍵在熱結(jié),而不在旁流,所以說”有燥屎也”。
那么,肚子痛不痛?脹滿不脹滿?有沒有腹部癥狀?。恳庠谘酝?,這人一定有腹部癥狀。腹脹滿、疼痛這些癥狀,屬于有燥屎,”宜小承氣湯”,應(yīng)當(dāng)用小承氣湯,通因通用,把燥屎給瀉下去,就不說胡話了,下利也就止住了。
我曾在臨床治療過這么一個病人,那是在和平里醫(yī)院,有一個進修生跟著我,有一個人下利,舌苔有點兒發(fā)黃,里急后重,下利黏穢,脈沉滑。我頭一個方子就給他開的白頭翁湯。白頭翁湯吃完了,他又來了。問他怎么樣,他說見點兒好,瀉的次數(shù)好一點兒。我們又給他看病,舌頭比沒吃白頭翁湯以前黃得還更重了。不但沒減少,黃的還厲害了。跟著我進修的那位同志就說,劉老師我們再來一付白頭翁湯吧。白頭翁湯不能吃了。什么道理?我說你看舌苔黃了,色比較老了。舌頭黃沒下去,這里有積滯,再給他用白頭翁湯,不但不行,而且恐怕要出點兒問題。我說給他開小承氣吧,厚樸,枳實,大黃。通因通用,瀉一瀉,瀉完了以后,下利就止住了。腸管里的糟粕不去,利是止不住的,在臨床的時候要注意這些問題。
為什么這兩條要相連?前面一個白頭翁湯,后面一個小承氣湯?就是說在臨床有這樣一些情況,吃了白頭翁湯以后不行的時候,如果他有燥屎,表現(xiàn)也許是譫語,也許是腹痛,也許是舌苔黃而不去。下之則黃自去,一瀉下,舌苔的黃就掉了。
375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C390這一條論述邪熱蘊結(jié)心胸的證治。
這一條和前一條小承氣湯證要聯(lián)系起來看。這人下利后心里更發(fā)煩。這不是實煩,是虛煩。按之心下軟者,心下不硬。肚子還柔軟的,這是個虛煩。如果按之心下痛,或者心下硬,那就不是虛煩。虛煩,大便還比較正常。如果是實煩,大便恐怕也有問題。針對虛煩就不要瀉了,用梔子豉湯。因為虛煩是個火郁,是熱邪蘊郁在胸,所以要用梔子豉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