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常常失眠,不管怎么睡,晚上都只能4個小時左右,那么接下來,你該如何安排你的作息呢?
是選擇早一點躺床?還是干脆晚一點睡?從我的門診經(jīng)驗上看,相當多的人會選擇前者——早一點躺床。
選擇這種做法的你當然有自己的道理和考慮,比如,你會想:躺在那總算是一種休息吧。但是我今天想告訴你,這種睡法未必是最優(yōu)解。如果是我,我會更愿意選擇后者——干脆晚一點睡。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早一點躺床雖然可以讓身體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但是由于你在大概率上是很難入睡的,這種清醒的躺在床上的狀態(tài)其實反而容易讓你產(chǎn)生焦慮情緒。
這種焦慮不僅會讓你在當晚更難入睡,時間一長,還會讓你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形成一個不好的條件反射:床=焦慮。結局就是:在以后更多的夜晚,只要你一躺床,就更加睡不好。
另外,如果你那晚運氣比較好,能早一點睡著,但由于你只能睡4個小時,因此你在大概率上會出現(xiàn)早醒,醒來后天沒亮,鬧鐘沒響,然后很可能出現(xiàn)新一輪的焦慮。
與其這樣和睡眠較勁,不如選擇另外一種方法:干脆晚一點躺床。比如,如果你明早需要7點起,那么我建議你干脆就在凌晨3點睡。3點前,找點事情讓自己忙起來,比如閱讀,聽書,聽相聲,練書法,做手工,畫畫等等等等,選擇你喜歡的不擾民的就可以。
你可能會擔心:這不是熬夜嗎?本來就失眠,這樣熬豈不是會把身體往壞處整?這怎么行呢?我理解你的這種擔心,但是,你忘記了一個事實:不是不讓你早睡,而是早睡你也睡不著,這就等同于“在床上躺著熬”。
反正都是熬,為什么不干脆離開床去做點事呢?為什么非要讓自己在床上和睡覺較勁,形成“床=焦慮”的條件反射呢?
這種“干脆晚一點睡”在睡眠醫(yī)學里叫做“睡眠限制療法”,不僅是治療慢性失眠的方法之一,而且還是一線的方法。換句話說,在你決定使用安眠藥之前,先試試這種行為方法。堅持4周看看,之后你很可能會發(fā)現(xiàn),你體內在慢慢生長出一股久違的睡眠力量。
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其實是利用了睡眠生理中的原理之一:累積睡眠驅動力。
睡眠驅動力,是體內自然生發(fā)的睡眠力量,你也可以把它簡單理解成“困意”。這種驅動力怎么來?說起來其實也很簡單,你只需要保持足夠長時間的清醒時間,身體自然會累積這種困意。
我在《睡眠公式》這本書的第一章節(jié)中,就介紹了這種力量。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買來讀一讀。
當身體累積足夠多的睡眠驅動力后,如果你早起時間固定,那么,你將會看到你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你的困意會來得比以前早。這個時候,你再逐漸提前上床時間(每次提前15-30分鐘),你會比以前更容易入睡,最后你會更容易獲得你需要的睡眠時間。具體的操作方法我在《睡眠公式》里也寫了,這里不細說了。
2
其實,“干脆晚點睡”這個方法,不僅適用于慢性失眠者,也適合職場加班族的熬夜作息。
想象一個場景:你今晚要加班,只能睡4個小時,那么你將面臨一個選擇:
A:選擇早睡——晚上11:00先睡, 3:00起床加班。
B:選擇晚睡——先加班到3:00,然后去睡,睡到第二天早上7點起床。
哪一種會讓你明天的狀態(tài)更好一點呢?有研究人員針對這個問題做了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
同樣是睡4個小時,早睡的人在第二天感覺更糟糕,他們報告說自己感覺更孤獨(more lonely),更容易操心(less carefree);而且,經(jīng)過警覺任務測試發(fā)現(xiàn),早睡的人的成績也明顯更差。
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呢?研究人員分析,正常情況下,在睡眠的后半夜,快速眼動睡眠(REM)會更多。在這個試驗中,雖然早睡組和晚睡組的REM總數(shù)量是一致的,但是晚睡組的人因為睡得晚,可以在后半夜和REM睡眠相遇,而正是這種“正確的相遇時機”起了作用。
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在對的時間遇見對的人,美好就會發(fā)生。
當然,人的晝夜節(jié)律有個體差異。如果你平時本來就是“夜貓子”節(jié)律,在深夜時狀態(tài)反而更好,那晚睡其實更適合你;反過來,如果你是天生的“百靈鳥”,也就是早睡早起型,晚上的狀態(tài)最糟糕,清晨的狀態(tài)最好,那么,早一點睡,然后早一點起床繼續(xù)加班會讓你更舒適。
我突然想到《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詩,詩的作者無意中也道破了治療失眠的秘密。這首詩是這么寫的: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前兩句點出了生命的本質:人生短,且愁。后兩句正好說明了應對“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的辦法:既然睡不著,與其在床上硬躺,不如“秉燭游”。
想不到,一首古詩里也能找到“二舅”的影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