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近來一直是個熱點,特別是在朝鮮于2016年1月6日宣布成功試驗了自己第一顆氫彈后,引發(fā)國際社會嘩然,危機持續(xù)加劇。
在熱議此事對國際社會、東北亞安全局勢影響的同時,不少機構、媒體也對這一聲明表示懷疑,認為那只是一次原子彈爆炸,而非氫彈,或者只是一顆助爆型原子彈。
那原子彈和氫彈之間到底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懷疑?要弄明白這問題,得先知道些原子彈、氫彈的基本原理和結構。咱們下面就稍微聊聊。
先附帶說明一下:核彈、核武器,這倆概念還是有區(qū)別的。核彈,也叫核戰(zhàn)斗部、核彈頭,是指采用核裂變或核聚變原理放出能量的爆炸裝置。核武器,則是指配備核戰(zhàn)斗部的武器系統(tǒng),比如核導彈,除了核彈頭還有火箭發(fā)動機、彈體;核炮彈、核地雷,得有適合發(fā)射、掩埋的外殼,以及碰炸、壓發(fā)引信等。
先講最簡單的——核裂變原理,槍式原子彈。
原子彈是利用核裂變釋放能量。自然界中某些元素的原子核分裂成兩個小原子核后,它們的質量合計起來,要比分裂前的小。多余的能量去哪了?根據(j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這些消失得質量變成了能量,而且非常大。
比如鈾235被一個中子撞擊后,會分裂為兩個小原子核,比如鋇和氪,或者氙和鍶、溴和鑭。同時放出2、3個多余的中子。1千克鈾235全部裂變后放出的能量,接近2萬噸梯恩梯炸藥!如果用火車拉,足足需要340多節(jié)車廂,火車長達5.2千米!
比較常見的裂變原子有鈾、钚、釷等。它們各自有多種同位素(原子核里質子一樣多,中子數(shù)卻不一樣),秉性也不盡相同。有的自己動不動就裂變,沒法控制,所以也不能用到原子彈上?,F(xiàn)在原子彈常用的裂變元素是鈾235(質子中子一共235個)、钚239。還有鈾238,經(jīng)常作為核彈里的輔助材料。不過原子彈光有核元素還不行,還要讓它們根據(jù)人們的控制,能夠持續(xù)進行裂變反應。比如鈾235被一個中子撞擊分裂后,會放出2、3個多余的中子。如果這些中子撞擊到另外的原子核,引發(fā)一次,甚至更多次新的裂變,像鏈條一樣傳遞下去,就是鏈式反應。
可如果大多數(shù)中子還沒撞上原子核,就飛到外面了,裂變反應得規(guī)模就沒法變大,也就沒法形成核爆炸。這叫做“槍式原子彈”,最簡單的原子彈。理論上來說,它只需要6個部件就夠了:2個分別為臨界質量一半重量的鈾235,1根鋼管,1塊炸藥,1個雷管引爆器,1個中子發(fā)生器。國際政治驚險小說大師,弗雷德里克·福賽思的暢銷小說《第四秘密議定書》,就是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
它的結構是真簡單。但它其實也有兩個致命缺點。第一,需要很多核材料。球形是最合理的,能以最小的體積讓中子最容易撞到原子核。一般來說,一個純鈾235球體的臨界質量約50千克(注意,是正常密度下),钚239球為15~16千克。但這個量的核材料,需要龐大的核工業(yè)設施才能提煉制造出來。第二是效率太低。你可以從上面的動畫看出,中子要飛行比較長的距離后,才能撞到原子核,產生下一次裂變,因此鏈式反應規(guī)模擴大的速度不算快。兩塊鈾還沒完全合攏前,距離接近到一定程度,自由釋放的一些中子就很容易引發(fā)鏈式反應、核爆炸。
所以這樣邊炸邊繼續(xù)裂變,還有提前爆炸,都會讓鏈式反應的效率比較低。很多核材料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爆炸炸飛了。槍式原子彈中核材料的利用率不到10%。
1945年8月6日美國投到廣島的原子彈,代號“小男孩”,就是一顆槍式鈾彈,威力近2萬噸梯恩梯當量。但它的核材料利用率不到2%。
核爆炸的臨界質量和體積,進而是重量有關。顯然球形是最合理的,能以最小的體積讓中子最容易撞到原子核。一般來說,一個純鈾235球體的臨界質量約50千克,钚239球為15~16千克。
除了體積,密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俗話說,濃縮的才是精華,原子彈也一樣。咱們下次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