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努艾爾的電影時模棱兩、含混模糊的代言詞,至少在外人看來如此,有一位紐約在紅衣主教看完《納薩林》之后想給他頒獎,而《比麗迪亞娜》在戛納獲獎后,被一位多明我會的神甫認為是褻瀆了圣油,傷風敗俗。導致西班牙國家電影中心主任從戛納另外金棕櫚一回國就被撤職……實際上,在終身以拾掇資產(chǎn)階級為己任的布努艾爾那里,事情非常簡單——資產(chǎn)階級道德的基礎(chǔ)是極不平等的制度,包括國家、家庭、文化,當然還有宗教,這一切都是要反對的。
布努艾爾這一家信奉羅馬天主教,所以布努艾爾的童年不但具備優(yōu)裕的經(jīng)濟條件和父母的悉心疼愛,更有嚴格的家規(guī)和濃郁的宗教氣氛,在他的回憶中,自己小時候過的是一種中世紀的生活。后來他又在耶穌會的學校讀書,被灌輸信仰。不過在稍微長大一些看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后,這種強制性信仰遭到了報復性反彈,用他自己的話說:“從青年時代起,我就有幸開始理解到,在精神和詩的范圍內(nèi),有比宗教道德更高的境界?!痹谒哪恐?,至誠的基督也會在這個世界無所非為,因為這個混亂的世界,除了反叛,別無他路。
但是,布努艾爾也承認自己是文化方面上是而非信仰上的基督徒,讀過幾千遍《玫瑰經(jīng)》,領(lǐng)了不知道多少次圣餐,所以,宗教是他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源泉?!都{薩林》的主人公就是一個耶穌和堂吉訶德的混合體——道德高尚的神甫卻被逐出教會,做神甫和做普通人都不大成功。布努艾爾非常喜歡納薩林,因為他認為世界的希望也就在那些善良、單純的個體上,所以,他批倒了一個教會,卻又樹立起來一個圣徒般的人物。
《比麗迪亞娜》是布努艾爾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比麗迪亞娜邀請一些流浪漢與乞丐共享叔叔留下的大宅,照顧他們的生活,帶領(lǐng)他們虔誠禱告,試圖為他們提供神的幫助——這種基督教的仁慈也讓布努艾爾反感,所以它讓乞丐們在大宅里四處搞破壞,甚至動了強奸比麗迪亞娜的念頭,狂歡中的群丐以模仿《最后的晚餐》姿態(tài)落座,讓電影贏得了贊美與憤怒。布努艾爾對資產(chǎn)階級的針砭無處不在,但他似乎對流氓無產(chǎn)者也沒什么好感。
《沙漠中的西蒙》實際上是一部未完成的影片,由于缺少資金而半途而廢。所以布努艾爾也拒絕給電影最后的情節(jié)——中世紀的苦修者西蒙被魔鬼逮到了二十世紀的一件嘈雜的迪廳里——給出解釋。不過似乎也不難解釋,在喧囂的現(xiàn)代社會,神圣不再有任何意義,不管你有沒有信仰。
《銀河》是布努艾爾迷戀西班牙異端邪說史而誕生的創(chuàng)意,為此看了許多神學和教會的書。不過,他展現(xiàn)那段讓人想象都覺得乏味的歷史的方式卻非常有趣。兩個巴黎的乞丐從現(xiàn)代啟程,結(jié)果穿越時間和空間,一路上見到了形形色色異教徒。有關(guān)一些枯燥的教義,他也用一些奇特的方式展現(xiàn),比方說讓飯館老板和服務員去探討圣餐變體問題,詹森派和耶穌會的宗教爭論全部引自當年的論文集,現(xiàn)在誰也看不懂,布努艾爾就索性把口誅筆伐變成了銀幕上真刀真槍的決斗。這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宗教史依舊讓電影獲得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無神論者因為它對教派之間黨同異伐的諷刺而給予表彰,而另一些人卻認為這是在給一直以來維護正統(tǒng)梵蒂岡教廷背書。
“感謝上帝,我是一個無神論者。”這是布努艾爾對自己宗教觀的總結(ji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