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夫精者, 身之本也”、“炁者, 人之根本也”、“圣人傳精神,服天黑而通神明”。自古以來,中華文化就認為精、炁、神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要素。道家丹道修煉以精、炁、神為“上藥三品”。傳統(tǒng)醫(yī)家以精、炁、神為“人身三寶',他們都十分重視精神之“清虛無為,恬淡寂靜',并建立了一系列的養(yǎng)生觀念。
道家把人體稱為“道之器”,認為修身即修道,而人的肉身是依靠自己的精、炁、神生存的,所以修道必須注重精、炁、神的修煉,要以蓄精養(yǎng)神為根本。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歷代修煉者根據(jù)自已的實際體驗總結(jié)出了許多修證理論。例如,唐代著名道士吳筠總結(jié)出“守靜去燥”的修煉理念,并把躁動的原因歸結(jié)于欲,所以去燥就必須去掉欲望,認為”欲不可縱,縱之必亡,神不可辱,辱之必傷.傷者無返期,朽者無生理,但能止嗜欲,戒荒淫,則百骸理,則萬化安'。
不僅吳筠如此,自占以來,我們的先人對發(fā)心立志修行或者武功想要達到一定境界之人都有一個最基本的要求一一 清心寡欲,要盡可能地轉(zhuǎn)化自己的各種欲望,放棄對諸如財、色、名、利、權(quán)等等的追逐,以使自已從這些虛幻的誘惑之中擺脫出來,去尋求永恒的真實的自我,最終達到脫俗超邁的境界?!八幭隆?孫思退曾經(jīng)在《養(yǎng)生延壽錄》中強調(diào):“我命 在我,不在于天。但思人不能知此道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風邪者,皆由恣意極性,不知自借,故虛損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風即折;將期之岸,值水先頹。今若不能服藥,但知愛精節(jié)情,亦得一二百年壽也?!彼诟嬖V我們對生命的認識和態(tài)度,只嬰我們能夠把握住自已的生活方式,知道愛精、節(jié)情,而不要縱情妄為,過度消耗自己的精悉,這樣,即使我們不服用藥物,也能夠活到一 一二百歲。他還說:人的精炁就像一盞油燈中的油,而生命活動就像燈火的光輝,如果平時不注意節(jié)養(yǎng),就好像油燈用大燈芯,油很快就會耗盡,壽命就會短暫;若能注意節(jié)養(yǎng),就好像用小燈芯,油消耗得慢,燈熄得也慢,人的壽命自然延長,其中節(jié)養(yǎng)的要領(lǐng)全在于如何避免精炁的過度損傷。具體地來說,就是要我們思想清靜、心無安想、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把名利、是非都置之度外,做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這是因為,多思則傷神,多念則志散,多欲則神志昏蔽,多事則形勞,多語則炁短神疲,多笑則傷五臟,多愁則心懼,多樂則意炁驕溢,多喜則善忘錯記頭腦昏亂,多怒則血脈賁張,多好則迷戀于中不可控制,多惡則內(nèi)心慌悴沒有歡樂。他在《養(yǎng)生銘》中指出:“怒甚偏傷悉,思慮太傷神。神疲心易役,炁弱病來侵。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天鼓,寅興嗽玉津。妖邪難侵犯,精炁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jié)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存。壽天休論命,修行在本人。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边@充分體現(xiàn)了“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道理。
在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理論中,不論是中醫(yī),還是道家、儒家等都明確地指出人要健康長壽,節(jié)制房事是重要的基本要求,為什么這樣要求呢? 一方面,是因為古人在對生命進行研究和修煉的實際體會中發(fā)現(xiàn),如果人的生殖之精過多地遺漏時,會使真元之精走失,身體疲乏、無力,出現(xiàn)類似失血過多的表征。古人基于這樣的感受,提出了“一滴精相當于六十滴血”的觀念,以血來比喻精,失精就如同失血,雖然有點危言聳聽,但并不為過,這樣會使得人們對自已的行為更加謹慎。因此,傳統(tǒng)養(yǎng)生學說認為欲不可早、欲不可絕、欲不可縱、欲不可強、欲有所忌和欲有所避,是以節(jié)欲益壽為前提的,還特別強調(diào)精虧則神弱,精盡則神亡的理論。而另方面,是因為飲食和性是人與生俱來的基本欲求,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如果一個人對這種本能的欲望都有能力控制住,那么,他再去控制自己其他的欲望時,相對而言就會容易得多。因此,對普通人而言,節(jié)欲保精是養(yǎng)生延壽的基本要求;對習武之人而言,要想在武功的境界上更進一層樓,器精養(yǎng)神便是必須做到的根本前提。
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節(jié)欲保精,這樣就能說自己在修煉、在提升嗎?
其實不然,因為,節(jié)欲保精只是“?!倍眩€遠未進人提升自我的狀態(tài)。如果要提升自我,就要“煉',而“煉”實際上講的是對精、炁、神一體的修煉,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正是“流行為炁,凝聚為精,妙用為神',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
現(xiàn)在的人們都知道精、炁、神是須臾不可離的東西,也知道有之則生,無之則死,但真正知道珍惜的仍是極少數(shù)人,能知道珍惜而又懂得如何修煉者,可謂鳳毛麟角。那么,我們該如何來認識精、炁、神呢?精、炁、神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精、炁、神我們稱之為元精、元炁、元神, 后天的精、炁、神我們則稱之為精、炁、神??梢赃@樣說,先天是道之體。后天為道之用,人未生時用在體中,是一種“三元合一”的狀態(tài),孕育著強大的生機;人既生后則體藏用內(nèi),一分為三,進人了耗散的狀態(tài)。所以說,精、炁、神三者,雖有先后之名,實無先后之別。那對于修行人而言,修的是什么?修的就是“返本還元”,即由后天的耗散狀態(tài)復歸于先天的團聚狀態(tài),以后天復先天。這就如同往油燈里添加燈油一樣,以此來恢復我們生命中的生機,延長我們的壽命。那么,后天之精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起手之鑰,為此,我們就先得明白后天之精指的是什么?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暫且以生殖之精來代表后天之精。生殖之精的基本部分來源于父母,是我們先天帶來的,又得到了我們在生存過程中所運化的水谷之精源源不斷地給養(yǎng),還在精、炁、神的互化中凝聚了生命的能量....所以生殖之精除了攜帶生殖基因之外,還蘊藏有現(xiàn)代科技無法解釋的維護人類生命活力的神秘能量。古人在修煉過程中認為,當精滿之際,順出陽關(guān)是生人之道,逆回內(nèi)收則是煉精化點之時,能夠長久地利用此時加以修煉,就能添補先天的元精。
此外,我們還要明白,以后天復先天絕不能總是在色身中打轉(zhuǎn),其最終的目的是要將煉出的真形回返虛空的,因此,我們還得化解心性中的魔結(jié),只有解開了心結(jié),轉(zhuǎn)化了習性,才可能見到真正的大道。道家養(yǎng)生名篇《嵇中散集》中講到:“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總轉(zhuǎn)發(fā),此五難也?!比绻@些習性不能轉(zhuǎn)化,雖然心中企盼著長生不老,嘴里念誦著先賢的至理真言,還是無法逃脫夭折的命運,不能頤養(yǎng)天年。而心性中的魔結(jié)簡單來說,與我們的七情六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七情六欲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外部世界相接觸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它們只是一個泛指的代詞,泛指人們所有的情緒、生理需求和欲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避免不了七情六欲之干擾的,k《黃帝內(nèi)經(jīng)》講“怒則炁上,喜則炁緩,悲則炁清,忍則炁下,驚則炁亂,思則炁結(jié),勞則炁耗....',平時我們要保持穩(wěn)定的心理,將七情維持在“和”的范圍內(nèi),切勿“太過”與“不及”?,F(xiàn)代醫(yī)學界也認為七情六欲會帶來人們心理上的波動與壓力,這種波動與壓力如果不能正確排解和引導,會造成身心的損害。而我個人的體會是,只有真正悟透了什么是情、什么是欲,才能從自身的桎梏中掙脫出來,把握自我,超越自我,才能返璞歸真。
我們幾千年前的祖先則認為七情六欲控制不好,就會在不經(jīng)意之間損傷到元精,所以我們必須用修煉之法加以添補,從而保證健康,頤養(yǎng)天年。古人提出了“精化炁、炁添神、神歸丹田以養(yǎng)丹”的理念,即將后天之精通過功法的衍化生成炁,怎再添神,神再通過意念的控制,運至丹田以添補先天的元精,元精再通過功法演練,轉(zhuǎn)變成元炁,元炁再轉(zhuǎn)變成元神,如此昭昭而往,自然延壽、丹成的理念。
需要特別強調(diào)的是:由于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心性不同,練習功法一定要因人而異,把握得當,尤其是火候,如沒有相當?shù)墓α徒?jīng)驗,很難拿捏得恰到好處,希望武者謹慎,學習要得法才能走上正道。
只有修煉的方法與自身的修為相結(jié)合,才能稱為“內(nèi)修”,這個“內(nèi)修”是全方位的,是身心一體的“內(nèi)修”,就是要不斷修正自己,把自己的軀殼、言行、思想等等以正確的方法,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不斷地加以完善。佛家以明心見性為起修之法,道家以修心煉性為起修之法,儒家以存心養(yǎng)性為起修之法。無論以何種方法起修,其其同的基礎就是我們?nèi)怏w的健康長壽,要修行到此一程度,最起碼應該達到“精滿不思淫,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的狀態(tài),可是我們要達到最基礎的“精滿不思淫”就特別的難嗎?
道家云:“神仙都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心不堅?!笨梢?,說理容易道難,真正的修行談何容易。一個人能夠聞道,已是難得的機緣,聞道之后如果能以自己的悟性而見道,更是百里挑一的奇才,見道之后能保持初心不退,百年如一日持之以恒,那更是風毛麟角,至于那些千載以來的修真得道的大成就之人,不僅擁有曠世奇緣,更是撼天動地之大才。修道皆不離“精”、“炁”、 “神”三字,起始如此,得悟大道也是如此。只有精進于身心雙修,或者說性命雙修的大德,才可能做到“精滿不思淫,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眠”,才能逐步升華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一一步步地進人更高的境界。
古圣先賢們則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生命,認為一個人的生命有道則生,無道則死。為什么這樣說兜?因為他們認為,道存在于開天辟地之前,為萬法之源,是一切物質(zhì)的本源和主宰,最初的元炁是由道化生出來的,元炁存于自然運化之中,而人的生命若是沒有先天之元炁是絕不可能化生和存活的,元炁中有精,精極而靈,靈極而神,人若脫離了道,則自身神靈滅,生命也就終止了。所以雖然道炁常存,但一個人要真正做到與道常相合則需要常修不懈。修心就是時時刻刻以道性來反觀內(nèi)心,使自己的心性、言行合乎于道。“道” 是順其自然、無私欲、不圖報、不干涉,是放下,是豁達,是隨緣,是平等,是慈悲,是真誠,是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因此,“身”或者可以用武術(shù)的功法來修,“心”則必須用道法來修。
一個習修武道之人,不僅外練筋骨、內(nèi)煉調(diào)息,通過以外帶內(nèi)的方式,健身、治病、養(yǎng)生;同時,再通過修心養(yǎng)德,使心神安定,內(nèi)生情像而不動,外應聲色而不染。如果身心能長期達到上述的狀態(tài),才能精滿、炁足、神旺,否則便會精虧、炁弱、神疲。只有長期保持平心靜炁,神藏內(nèi)斂,才能積精累炁,丹田自然有寶生成。而這寶是仙家至寶,是通過修心煉性得來的,此寶又為習武者提供了能量的源泉,具有著金錢所無法衡量的價值,名句“丹田養(yǎng)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所蘊涵的就是這個道理。
相關(guān)閱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