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最血腥、最混亂的時期,演繹的是王朝更替、皇權更迭、鮮血淋淋、改朝換代的“連續(xù)劇”。公元220年(建安25年),曹操死,子曹丕廢漢獻帝,代漢自立,建立魏國。僅僅過了46年,晉武帝司馬炎掐死了日漸衰微的魏王朝,代魏自立,建立西晉。其間暴虐與殘殺,層出不窮,司馬氏時,“八王之亂”,導致“五胡(是指西北少數(shù)民族匈奴、羯①、氐②、羌③、鮮卑等五族)亂華”。中原淪陷,西晉崩摧;西晉滅亡后,司馬氏在江南重建政權,史稱東晉;420年,宋武帝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代晉自立,建立劉宋政權;齊高帝蕭道成、梁武帝蕭衍“依樣畫葫蘆”,分別以武力取代了自己臣事的小朝廷,先后建立了齊、梁政權……掀開史冊,其間的刀光劍影,誅戮戕④害,無數(shù)人頭落地,滾滾鮮血成河。
然而,天下的大動亂,卻帶來了世人的思想大交流;世人的思想大交流,進而推動了文化藝術的大發(fā)展。此時期的文學社團,可謂群星輝耀,萬眾矚目:曹魏時代的“建安七子”,高標“建安風骨”,聲震九霄;魏晉之際的“竹林七賢”,高擎“玄”字大纛⑤,嘯傲山林;南齊時期的“竟陵八友”,聲韻逐云追月,對偶翩翩生塵,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永明體”詩歌,為格律詩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
談起“竟陵八友”,首先得談到竟陵王蕭子良。竟陵王蕭子良(公元460-494年),系齊高帝蕭道成之孫,齊武帝蕭賾⑥的第二個兒子,齊高帝時任丹陽太守,齊武帝時封為竟陵王,官拜司徒。蕭子良為政期間,體恤百姓疾苦,每逢有荒災,則上奏朝廷,請求開倉放糧,寬減賦稅,深得老百姓愛戴;蕭子良愛好文學,文風熾烈,在文人中有很高的聲譽,當時人稱他的文風直逼“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蕭子良為人豁達,平易近人,造就了當時博大包容的文化氛圍,各種思想交流、碰撞,推動著文化的良性發(fā)展,促進了南朝文學的彬彬之盛;蕭子良對儒、道、釋兼收并蓄,篤⑦信佛教,到處建寺廟(我市皂市鎮(zhèn)白龍寺就系蕭子良所建);蕭子良關心窮人疾苦,積德從善,在中國歷史上最早設立了慈善機構——“六疾館”,據(jù)史書記載:“太子(蕭長懋⑧)與竟陵王蕭子良俱好釋氏,立六疾館,以養(yǎng)窮人”;蕭子良在建康雞籠山開西?、幔{賢士,招攬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據(jù)史料記載,多達74人),其中八位才冠當世、志趣相投的著名才子(文壇領袖沈約,山水詩開創(chuàng)者謝眺,著名文學家、詩人范云、王融、任昉、蕭?、狻㈥憘叄?1),齊梁文學家、書法家、玄學《易》的代表人物蕭衍,史稱“竟陵八友”)環(huán)繞在竟陵王蕭子良的旗幟下,各顯才麗,彼此唱和,短時間內(nèi)形成了席卷天地的文學潮流。
“竟陵八友”是古今矚目的文學團體
南齊永明年間,以竟陵王蕭子良為核心,以“竟陵八友”為中堅的文人,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龐大的文學集團,此時凡有才名者均為竟陵府邸所網(wǎng)羅。他們以瀏覽典籍為樂事,以勤奮著述為榮耀,撮要搜奇,研精覃(12)思,他們在頻繁的文學活動中使文學素材得以拓展,創(chuàng)作技巧得到了鍛煉。謝眺、沈約的詩歌,綿密細巧、韻律明凈,情絲浮漾;任昉(13)、陸倕的駢體文凌厲竣切,詞采超逸,筆健雄渾。梁簡文帝蕭綱在《與湘東王書》中評論說:“近世謝眺、沈約之詩,任昉、陸倕之筆,斯實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謝眺、沈約、范云、王融、任肪、陸倕等,并有大量文集傳承于世。蕭琛、蕭衍也不甘退讓,蕭琛常言:“少壯三好,音律、書、酒,年長以來,二事都廢,惟書籍不衰。”《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蕭琛《皇覽抄》二十卷、《南史》本傳;“琛所撰《漢書文府》、《齊梁拾遺》并諸文集數(shù)十萬言”。至于“天性聰敏,下筆成章,長于文學,文武兼?zhèn)?#8221;的蕭衍,“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梁書·武帝本傳》)。這種刻苦學習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所撰寫的各類著作達千卷之多??傊?#8220;竟陵八友”既非統(tǒng)治者倡導的主流之音,也非“地下組織”涌動的暗流之波。他們才華超群,個個都是著名學者,左右著當時的文學潮流。
“竟陵八友”文人集團,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絢(14)麗的一頁。
其一,推動了齊梁文化的繁榮。齊梁之間,大量帶有總結式的巨著相繼問世,如《文心雕龍》、《詩品》被學界視為齊梁文學的雙璧;《古畫品錄》、《續(xù)品畫》為書畫理論的代表作;《世說新語》為軼事小說之淵藪(15) ;《出三藏記集》、《弘明集》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佛藏編目和佛教論集;《高僧傳》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佛徒傳記;《昭明文選》、《玉臺新詠》是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選集;《三洞經(jīng)書目錄》是現(xiàn)存最早的道藏編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一大批總結式的著作相繼問世,除當時的政治、思想、經(jīng)濟等方面的決定因素外,“竟陵八友”文人集團的積極活動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促進了齊梁文學的“新變”。齊梁時期,“屬文好為新變”,成為一種突出的風氣,不少詩人把詩歌“追求新變”當作自己刻意追求的目標,由此帶來了當時詩壇日新月異的變化。蕭子顯曾說:“習玩為理,習久則瀆,在乎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南齊書·文學傳論》)。在這場詩壇追求新變的過程中,沈約和謝眺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沈約先后在宋、齊、梁三朝為官,梁武帝時,官至宰相、太子少傅。南唐后主、著名詞人李煜(16) 詞中曾有:“沈腰潘鬢消磨”的句子。詞中的“沈腰”就是指的沈約這位美男子。沈約是南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詩律學家。他與謝眺共創(chuàng)了“永明體”,并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所謂“四聲”,就是“平、上、去、入”。所謂“八病”就是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扭、正扭。“四聲八病”理論的提出,極大地推動了詩壇“新變”,為后來的唐代近體詩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其三,促進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縱觀中國的文化,在南朝以前,文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系統(tǒng):一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北方文化系統(tǒng);一是以老莊為代表的南方文化系統(tǒng)。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兩大文化系統(tǒng)經(jīng)過長時間的較量,逐漸從對立走向交融,最終孕育了秦漢統(tǒng)一文化。到了東漢末年,隨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文化又處于一種相對隔離的狀態(tài)。后來“三國歸晉”,這其間,南北文化經(jīng)歷了近百年的隔絕,儒、道、釋三派為取得意識形態(tài)上的正統(tǒng)地位有過激烈的斗爭。東晉之后,戰(zhàn)亂紛飛,整個中國四分五裂,相繼出現(xiàn)十六國。后又逐漸形成了南北朝:北方有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等;南方有宋、齊、梁、陳等。當時南北士族處于對立狀態(tài)。此時,蕭子良設西邸,納賢才,以博大的胸懷,廣泛網(wǎng)羅南北士族人才。這些南北文人學士聚集在一起,通過長時間的磨合,逐漸成為摯友,在客觀上促進了南北士族的融合。這種融合,為南北士人思想觀念方面的通融,為學術文化的發(fā)展繁榮奠定了基礎。
“竟陵八友”是搏擊宦海的權謀之士
竟陵王蕭子良統(tǒng)馭的“竟陵八友”,不僅是左右時代風潮的文學團體,也是一股極其強大的政治勢力。比如“八友”之中的范云(是《神滅論》作者范縝的堂弟),幼極聰慧,文思敏捷,8歲作詩賦,操筆便就。一次,蕭子良游秦望山,有秦時刻石文,人多不識,云讀之如為流。范云曾任廣州刺史,后因助蕭衍成帝業(yè),官侍中,吏部尚書,封霄城縣侯,官至尚書右仆射。王融,“少而神明警慧”,躁于名利,剛險浮竟,發(fā)誓三十歲之前攀到公輔之高位;沈約出生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之顯赫,沈約后輔佐蕭衍有功,官至宰相;蕭衍更是胸懷天下,王融曾預計過:“將來宰制天下者,必此人也。”后來的歷史證明,王融頗有先見之明。蕭子良把這些權謀之士集聚在一起,似乎是為揚名,其實不乏對帝位的覬覦(17) 。
齊武帝在位之時,蕭子良任宰相,權傾朝野。特別是在齊武帝蕭賾病危之時(永明11年7月),輿情洶洶,口語喧騰,似乎蕭子良掌舵,天下歸心了。此時的蕭子良也摩拳擦掌,立即派蕭衍、王融、范云、劉繪、王思遠等人為帳內(nèi)軍主,把守宮廷。據(jù)《南齊書·王融傳》記載:齊武帝蕭賾剛剛咽氣,王融立刻率眾出擊,封鎖東宮,欲乘機扶子良登基。正當此時,手握重兵的西昌侯蕭鸞率領部下,氣勢洶洶趕來,“排面入奉太孫(蕭昭業(yè))登殿,命左右逐出志在必得的蕭子良,一場宮廷政變,頃刻失敗了。蕭鸞擁立蕭昭業(yè)踐位后,自己以驃騎大將軍輔政。蕭子良政變失敗的原因之一,與蕭衍有很大干系;一是蕭衍從內(nèi)心就反對王融擁立蕭子良策動政變,這在《資治通鑒》中有記載;二是或許蕭衍與蕭鸞暗通款曲,為何在關鍵時刻,蕭鸞率部趕到?政變失敗后,王融立即被捕殺,沈約、范云先后被逐出京城建康,調(diào)任東陽太守和零陵內(nèi)使。沒過多久,蕭子良也因憂懼過盛而死。后來蕭鸞將蕭昭業(yè)謀害,令其15歲的弟弟蕭昭文接班,僅僅過了四個月,又毒殺蕭昭文,兀自登基做了皇帝,是為齊明帝。蕭鸞為了掃清障礙,假蕭昭文之名,令各州郡“籤(18) 帥”誅殺番王,齊高帝蕭道成的子孫幾乎被殺光。齊武帝蕭賾之子蕭子岳、蕭子文、蕭子峻、蕭子琳、蕭子珉、蕭子健、蕭子夏等十九子及一干天皇貴胄,舉家老幼,統(tǒng)統(tǒng)被殺,真可謂斬草除根,不留后患!可惜殺人魔鬼蕭鸞好景不長,47歲便一命嗚呼了。這時候,動亂誅戮之“連續(xù)劇”依然在江南不斷上演……
尚有帝王之心的雍州刺史、重兵鎮(zhèn)守襄陽的蕭衍,一面觀察時局,一面養(yǎng)兵待發(fā),開始了新一輪的改朝換代。他首先擁立年幼的荊州刺史蕭寶融在江陵即位,廢蕭寶融之兄蕭寶卷的皇位,貶為涪陵王,并打著擁戴蕭寶融的旗幟,率大軍直逼建康城下,圍城不攻,形成“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以待宮廷內(nèi)變。不知死活的東昏侯蕭寶卷,此時仍整天淫樂,不理朝政,激起了守城將領的不滿,將蕭寶卷殺死,開城奉迎蕭衍大軍進城。梁天監(jiān)元年(公元502年)四月,蕭衍逼齊和帝蕭寶融禪位,代齊自立,建立梁朝,是為梁武帝。蕭衍聽計于沈約,派人逼年僅15歲的蕭寶融自殺。
上述史實充分說明:以竟陵王蕭子良為“幫主”的“竟陵八友”,結社的目的,既為了文學,也為政治,二者兼而有之。
“竟陵八友”是崇尚佛法的忠誠信徒
佛教出于印度,東漢初期傳入中國,發(fā)展壯大于東晉,鼎盛于南朝的宋、齊、梁、陳諸代。佛教在中國經(jīng)歷了傳播、適應、發(fā)展、滲透、融合的過程,最后佛教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無論是文學、音樂、美術、還是哲學、歷史、生活習慣,無不打上佛教的烙印,有人說,不研究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就無法寫出真正的中國哲學史、文化史甚至中國歷史。
“竟陵八友”的思想有其共同的特點,即:儒、釋、道兼收并蓄,佛學是“竟陵八友”文人集團所共同崇尚的對象。齊竟陵王蕭子良是著名的崇佛者。《南齊書·竟陵王傳》載:“(永明5年)移居雞籠山邸,集學士,抄《五經(jīng)》、百家……招致名僧,講語佛法,造經(jīng)唄(19) 新聲,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子良敬信尤篤,數(shù)于邸園營齋戒,大集朝臣眾僧,至于賦食行水,或親躬其事,世頗以為失宰相體。勸人為善,未嘗厭倦,以此終致盛名。”蕭子良一生奉戒極嚴,自名“凈住子”,認為自身尚且不凈,何以度己度人;只有嚴于律己,對別人的壞戒,才會難以容忍。蕭子良對佛經(jīng)義理深有研究,常與義學高僧、居士講佛法,招納從游。他的邸園就是當時僧俗講法論學的中心,盛況空前。沈約稱:“演玄音于六霄,啟法門于千載,濟濟乎,實曠代之盛也!”。當蕭子良信佛崇佛極盛之時,著名《神滅論》作者范縝卻出面與之論戰(zhàn),一時“朝野嘩然”,蕭子良與范縝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zhàn)。在與范縝的論戰(zhàn)中,蕭子良總是以“戰(zhàn)敗”而告終,但他不以宰相之勢壓人,始終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范縝展開討論,對不同思想,他所采取的態(tài)度不是扼殺,而是辯論,使得南齊時期,各種學術思想,能夠互相交流。蕭子良為宣傳佛教,還廣注經(jīng)論,著有《凈住子凈行法門》、《維摩義略》等數(shù)百卷佛教著作。
“竟陵八友”中年紀最大的沈約,一方面與當時的一些名僧交往甚密,常論佛法;另一方面,他在大量的著作中表達了自身對佛教教義深刻而全面的認識,如《千佛贊》、《究竟慈悲論》、《神不滅》、《懺悔》、《齊竟陵王發(fā)講疏》等。他還借助讖(20)語“行中水,作天子”(蕭衍的“衍”不就是行中水嗎?)的說法,勸說蕭衍早日稱帝。
“竟陵八友”中職位最高的蕭衍(梁武帝)虔誠佛教,被臣下稱為菩薩皇帝。他當皇帝后,節(jié)衣縮食、不喜音樂、不近女色,平時節(jié)儉、花錢很少,“一冠三年,一被二年”,“唯豆羹糲(21)食而已。”但他卻花廢大量錢財建造寺塔,塑造佛像,在建康城東西南北四十八里,大造寺院,僧民達十萬之眾。唐代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一詩中寫道:“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蕭衍執(zhí)政期間,他把佛教定為國教,向人們不斷灌輸至孝、至善、成仙、來世、因果、好人等勸人為善的思想內(nèi)容,并在全社會推而廣之。在他的倡導下,當時社會各階層,上至將相侯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信奉佛教。蕭衍還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即使是日理萬機,他也不間斷地著書立說,常常挑燈夜戰(zhàn)到深更半夜。他著有《涅(22) 萃》、《大品》、《凈名》、《三慧》等數(shù)百卷佛學著作。他還把儒家的“禮義”,道家的“無為”,釋家的“果報”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立了“三教同源說”。他認為儒教、道教與佛教同出一源,老子、孔子都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但佛教高于儒、道,因為儒教只能引導人成為凡間圣人,而佛教卻能指引人成為出世的圣人,佛教便高于儒、道。但他又認為:三教雖高下不同,卻相互烘托,佛教好比是黑暗中的一輪明月,儒、道二教如同眾星,明月和眾星交相輝映,三教相互補充。他所創(chuàng)立的“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蕭衍對僧尼的日常生活也十分重視,他根據(jù)《梵(23) 網(wǎng)》、《涅槃(24) 》等大乘經(jīng)典,反對僧尼吃肉喝酒,并作《斷酒肉文》,論述禁止飲酒吃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苦口婆心地勸導僧尼以慈悲為懷,遵守戒律。還以皇帝的權威規(guī)定要嚴懲違反禁令者,特別是有影響的大和尚。梁武帝所頒布的禁令對中國的佛教徒的生活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從此改變了漢代以來僧人喝酒吃肉的習慣。蕭衍曾三次舍身為奴:第一次舍身為4天,第二次舍身為16天,第三次舍身為37天。一輩子虔誠向佛,當了47年皇帝、活了86歲的蕭衍卻沒有到達西方的極樂世界,而在公元548年(太清二年)的“侯景之亂”中,被困臺城,活活餓死,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注釋:
?、亵桑╦ié)我國古代民族
②羌(qiāng)我國古代民族
?、圬担╠ī)我國古代民族
④戕(qiāng)殺害的意思
?、?纛(dào)古代軍隊的大旗
⑥賾(zé)精微深奧的意思
?、吆V(dǔ)忠誠,一心一意的意思
?、囗╩ào)勤勉的意思
⑨?。╠ǐ)高級官員的住所
⑩?。╟hēn)珍寶的意思
(11)倕(chuí)古人用名
?。?2)覃(tán)覃思,即深思的意思
?。?3)昉(fǎng)明亮的意思
(14)絢(xuàn)色彩華麗
?。?5)藪(sǒu)指人和東西聚集的地方,(淵藪)
?。?6)煜(yù)照耀的意思
(17)覬覦(jìyú)希望得到的意思
?。?8)籖(qiān)同簽
?。?9)唄(bài)佛教念經(jīng)的聲音
(20)讖(chèn)預言、預兆
(21)糲(lì)糙米
?。?2)涅(niè)佛語
(23)梵(fàn)清靜的意思。
?。?4)槃(pán)佛教語。涅槃指幻想超脫生死的境界
(作者系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天門市陸羽研究會會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