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衡附子與肉桂配伍經(jīng)驗
邵貴宏,葉常春 ,張曉琳
(云南中醫(yī)學(xué) 院基礎(chǔ) 醫(yī)學(xué)院
圖:漢中附子已啟程(2017.4.2)
附子 、干姜 、肉桂 在吳佩衡先 生“中藥十 大主帥”中列前三位 ,此三者均為溫里藥 ,因其性能猛烈 ,“如能掌握其性 能 ,與其他藥物配伍得當(dāng),且不違背辨證論治之精神,在臨床工作中 ,不但治一般常 見疾病 效若桴 鼓 ,并且治大多數(shù) 疑難重證及頑 固沉疴 ,亦無不應(yīng)手奏效”…。 附子性熱 味辛 ,善入氣分 ,走而不守 ,通行 十二經(jīng) ,偏重于歸心 、腎、脾經(jīng) ,具 有 回陽救逆 、補火助 陽 、散寒止痛等 功效 ,是治 陽虛諸證 的要藥。 附子為“百藥之長” ,能外溫皮毛除表寒 ,里達下元溫痼冷 ,徹 內(nèi)徹外 ,十二經(jīng)絡(luò) 、五臟 六腑 ,無所 不至 。 肉桂 性熱 昧辛 甘 ,善入血分,歸 腎 、脾 、心 、肝經(jīng) ,具有補火助 陽 ,散寒止痛 ,溫通 經(jīng)脈的功效 ,偏 于溫暖下 焦肝 腎 ,更 能引火 歸原 。 吳佩 衡先 生十分推崇《傷寒論》“溫扶陽氣”的治療思想 ,臨床除繼承張仲景重視附子與干姜配伍 ,擅用 四逆湯及其類方治療 陽虛陰寒證外 ,還善 用附子 與肉桂 的配伍 ,氣 血 同調(diào) ,鼓舞 血行 ,化氣行水 ,用 于心腎 陽虛 ,肝 腎虛寒 ,命 門火衰 ,腰膝酸軟,形寒肢冷 ,小便清 長頻 數(shù) 以及 風(fēng)寒 濕痹之 四肢關(guān) 節(jié)疼痛 等病癥 ,由此成為吳佩衡先生用藥重要特色。
1 重視附子與肉桂配伍 。既取速效 ,更求穩(wěn)妥
善用 附子與 肉桂 的配伍是吳佩衡先生用藥特色 。 在 “中藥十大主帥”中 ,他特別推崇陳修 園對《神農(nóng)本草 經(jīng)》關(guān) 于附子 的解 讀 ,“上而心肺 ,下 而肝 。腎,中而脾 胃, 以及 血 肉、筋 、骨 、營衛(wèi) ,因寒濕而病者 ,無有 不宜。 即 陽氣不 足 ,寒 自內(nèi)生 ,大汗 、大瀉、大喘、中風(fēng)、卒倒等證,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對外 因寒濕 傷及人體 而病 , 內(nèi)因陽氣 虧虛 ,寒 自內(nèi)生 的大病 、重病 、急病 ,吳 佩衡先 生主張必以大劑附子才能治病救人。 然附子的毒性又常使其運用受到限制。 在 肉桂條下 ,他論 述了肉桂 的功效 以及對姜 附的增效作 用 ,“入足 厥陰肝經(jīng) ,溫肝暖血 ,破瘀 消瘕 瘕 ,逐腰腿 濕寒 ,驅(qū)腹 脅疼痛 ,強心臟 ,溫暖血分之寒 濕。 凡虛 火上浮 ,有 引火歸 原 之效 ……加入姜 附中,效 力更 大 ,有起死 回生之功”。 吳佩 衡先生 于長期 的臨證實踐 中總結(jié) 出附子 中毒可用 上等 肉桂解 毒的經(jīng)驗 ,“如附片未煮透服之被中毒麻 醉不 安者 ,即以好 肉桂 三 、五錢泡水 服之 ,輕者立解 ,重者漸愈 ”。 吳佩衡先 生用 肉桂 的經(jīng)驗是只宜泡水 ,不可入煎劑 ,多煎則氣體 及油質(zhì)揮 發(fā)失效 ,應(yīng)當(dāng)予以重視 。
筆者對 明確記 載附子 與肉桂合用 的方劑進行 考證 ,按歷史年代 的順序排列 大致 為晉代 《肘后 備急方》治 瘴氣疫 癘溫毒諸 方之 “赤散方”、宋代《濟生方 》之 “加 味 腎氣丸 ”治療 腎虛腰重腳重 ,小便不利 ;明代 《傷寒六 書》之 “回陽救 急湯 ”治療寒邪直中三陰 ,真 陽衰 微 ;張景岳之 “右 歸飲”治療 腎陽不足 ,腎精虧虛證 。 明代云南省著名醫(yī)藥學(xué) 家蘭茂在其著述的《醫(yī)門覽要》 中也非常重視附子與肉桂配伍 ,張曉琳等認(rèn)為《醫(yī)門覽要》 中“附子與 肉桂 配伍合用可謂最高頻次 的藥對” 。 上述附子方劑同時還 配伍了其 他藥 物 ,唯有吳佩 衡先生將此二味溫里藥直接組合定名 為“桂 附湯”(附子二 兩 ,肉桂三錢 ) 。 他認(rèn)為本方 以附子 溫 。腎水 之寒 , 肉桂 溫肝 木之郁,強心而 暖血 中之寒 ,服之能使 水升火 降,水火 既濟 而交心腎,蓋使肝木得溫升而生心血。 明代戴原禮在其《證治要訣》中提出“附子無干姜不熱,得甘草則性緩,得桂則補命門”精辟見解,這不僅是對張仲景《傷寒論》四逆湯用藥配伍精當(dāng)所作的精妙詮釋 ,同時指 明附子 配伍 肉桂具 有補命 門 的效用 ,這無疑對吳佩衡先生 重視 附子與 肉桂配伍 產(chǎn)生 了極 為重要的影響 。 他在“中藥 十大主帥 ”肉桂條 下推舉 的5 張 方劑無一 例外地體現(xiàn) 了附子與 肉桂配伍的特點 ,具體組 方劑量及各方的治病范圍也非常明確,具有重要的臨床運用價值。 5 張方劑 ,一為桂附湯(附子二兩 ,肉桂三錢 ) 用于心臟病怔 忡 、驚悸、失眠;二為坎離丹(附片二兩 ,肉桂五錢 ,蛤粉四錢,炙甘草三錢,元 肉八錢 ,生姜八錢 ) 用 于心病 心神 不安 ;三 為大 回陽飲(附片二兩、干姜一兩 、肉桂 四錢 、炙甘草三錢 ) 用于一切陽虛陰盛危急之證 ,有起死 回生之功 ;四為桂附理 中湯 (人參五錢至一 二兩 ,干姜一 二兩 , 白術(shù) 五錢至一 兩 ,甘 草三 五錢 ,附片二至四兩,肉桂三、五錢) 能大補先天心腎和后天脾胃之陽 ,用 于久泄 久 痢 、消化 不 良等腸 胃病 ;五 為 陽八 味地 黃丸(熟地一兩 ,茯苓 五錢 ,棗皮三 錢 ,淮藥 五錢 ,粉丹 三錢 ,澤瀉三錢 ,附片二兩 ,肉桂 四錢 )用 于治療 腎之 陰陽兩虛證 。
通過學(xué)習(xí)研究 ,總結(jié) 附子配 伍 肉桂 在 臨床 中的重要意義 ,集 中在 以下三方面 :一是 附桂屬同類相 須配伍 ,具有增效作 用 ;二是 肉桂可減緩附子毒 性 ;三是 肉桂可 避免 附子 、干姜 溫燥之性 ,引火歸原 。 附桂 相配 ,氣 血 同調(diào) ,對陽虛證 能 溫助 元 陽,消除陰翳 ;對 陰盛格 陽證能破 陰回陽 ,引 火歸原 ;對亡 陽證 能強心 回陽救逆 ;對 風(fēng)寒 濕痹之 四肢關(guān) 節(jié)疼 痛證 能溫經(jīng)散寒 ,祛風(fēng)除濕止痛 。 其增效減毒 、引火 歸原 的作用 機制 尚有 待于進行深入的研究 。
2 附子與肉桂配伍在《吳佩衡 醫(yī)案》中的應(yīng)用
《吳佩衡 醫(yī)案》收錄 內(nèi)、婦 、兒科 ,傷寒 、溫病及雜病 85 案90 例患 者 ,吳佩衡 先生處方 用藥極具經(jīng) 方學(xué)派特 色 ,藥精 力專 ,用附子者55 例 ,其 中附子 與干姜配伍 49 例 , 占用附 子病案 的 89. 1% ,附 子 與 肉桂 配 伍 者 36 例 , 占用 附 子 病 案 的65.5%。 對附子配伍 肉桂 所治 病證 36 例病 案進 行分 析 ,病因有體虛感寒,久病體弱陽虛,過服寒涼藥、攻伐藥損傷機體陽氣等。 其病證性質(zhì) 均為陰證 、寒證 ,病情 多較危重 ,包 括 陽虛 陰寒證 ,真寒 假熱 證 ,寒凝 氣 滯 所致 的各 種 痛證 , 陰寒 內(nèi)盛 ,虛陽浮越之牙痛、出血證,亡陽欲脫證等。臨床表現(xiàn)多見頭痛 , 胃痛 ,脘腹疼 痛 ,精神萎 靡 ,倦 怠 乏力 ,畏寒 肢冷 , 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 ,舌淡或 暗胖 ,苔 白潤 ,脈沉無力 。 治法以益火消陰 ,溫而不滯 ,多用 四逆湯 、通脈 四逆湯 、白通湯 、麻黃細(xì)辛 附子 湯 、潛 陽封髓 丹 加 肉桂 溫 陽散寒 , 回 陽救逆 ,引火 歸原 ,用 以治療陽虛 陰寒 危重 證及 真 寒假 熱 、虛 陽上 浮 證 ,在《吳佩衡醫(yī)案》中多有體現(xiàn),現(xiàn)舉醫(yī)案兩例。
2.1 陰證誤下救逆 案 昔 診一男 ,約 20 歲 ,系一孀 婦 之獨子 ,體質(zhì)素弱 。 始 因腹痛 便秘而發(fā)熱 ,醫(yī)者診為瘀熱內(nèi)滯 ,誤以桃核 承氣 湯下 之 ,便未通而病情反重 , 出現(xiàn) 發(fā)狂奔走 ,言語錯亂。 延余診視 ,脈沉遲無力,舌紅津枯但不渴,微喜熱飲而不 多 ,氣息 喘促而短 ,有欲脫之 勢。 據(jù)此 斷為 陰證誤下 ,逼 陽暴脫之證 ,遂 擬大劑 回陽飲 (即四逆 湯加 肉桂 ) 與服 。 附子130 g,干姜50 g,上 肉桂 (研 末 ,泡水 兌 入 ) 13 g ,甘草 10 g。服后 ,當(dāng)天夜晚 則鼻孔 流血 ,大便 亦下 黑血 。 次 日復(fù)診 則見脈微神衰,嗜臥懶言,神識已轉(zhuǎn)清。 其所以鼻衄及下黑血者,非服溫 熱藥所致 ,實 由于桃仁承氣湯誤 下后 ,致血脫成瘀 ,今得 上方 溫運氣血 ,既 已離經(jīng)敗壞之血 ,不能再 行歸經(jīng) ,遂上行而下注。 囑照原方再服一劑。服后,衄血便血均未再 出, 口微燥 ,此 系陽氣 已回 ,營陰 尚虛 ,繼 以 四逆湯加人參 連進 四劑而愈 。 方 中加人參者 ,取其 益氣 生津養(yǎng) 陰以配陽也 。此案吳佩衡先生對服大 回陽飲藥后 出現(xiàn)的鼻孔 流血 、大便下黑血作 出 了正 確 的判 斷,指 出此 非 溫?zé)?藥迫 血妄 行所致 ,而是桃核承氣湯化瘀瀉熱產(chǎn)生的離經(jīng) 敗血所為 。 大 回陽飲即四逆湯加肉桂而成。 四逆湯乃張仲景《傷寒論》 中回陽救逆 之主方 ,本方 重用 附片、干 姜破 陰回 陽,加 肉桂 味甘辛 ,氣香性溫,不僅溫肝暖血 ,并有引火歸原之效。 臨床上針對陽虛陰盛重證 ,虛陽浮越 的各種疾 病 ,能 獲顯 著療效 。 吳 佩衡先 生認(rèn) 為大 回陽飲“回 陽救逆 ,強 心 固腎 ,溫 中疏 肝 ,并治一 切 陽虛陰盛危急之證 ,有起 死 回生 之功 ”。 待 陽氣 回復(fù) 后再以四逆加人參湯益氣生津 ,以求陰陽重歸于平衡。
2.2 虛火牙痛案孫 某 ,男 ,38 歲 ,某廠 干部 。 始 因受寒 感冒,服銀翹散一劑 ,夜晚旋即牙痛發(fā)作,痛引頭額 ,持續(xù)不休 ,終夜眼不交睫 ,其勢難 忍 。 次 日,牙 齦亦腫 痛 ,齒根 浮動 ,齦滿齒長 ,不 能 咬合。 冷 、熱 水 飲入 口,浸 及齒冠 ,其 痛 尤 劇。近 日水米不進 ,時時 呻吟 。 察其 脈 ,虛數(shù)無 力 ,舌尖 色紅 ,舌苔薄 白而潤 ,根 部稍 黃。 右下牙 齦赤腫 ,未 見齲 洞。此 系表寒而誤服清涼之劑 ,寒邪不散,凝滯經(jīng)絡(luò),里陽受傷 ,相火不潛 ,虛火上 浮所 致。 治 宜宣 散經(jīng) 絡(luò) 凝寒 ,引火 歸原 ,納 陽歸。腎。 方用潛陽封髓丹加味。附子45 g ,炙龜板 9 g ,肉桂(研末 ,泡水兌人 )9 g,砂 仁 9g,細(xì)辛 5 g ,黃柏 9 g,白芷 9 g ,露蜂房 6 g,生姜 12g,甘草 9 g。 上方煎服一次 ,牙痛減輕 ,夜 已能寐。 繼服二次則疼痛漸止 。 2 劑盡 ,牙齦 腫脹及 疼痛全 然消散而愈 。
封髓潛 陽丹 (附片、炙龜 板 、砂 仁 、黃柏 、甘草 ) 是吳 佩衡先生綜合鄭欽安的潛陽丹(附片、炙龜板、砂仁、甘草) 與封髓丹(黃柏、砂仁、甘草) 而成 ,集中體現(xiàn)納氣歸腎的治法。 本方附片 、肉桂溫 腎潛 陽 ,納氣歸 腎,引火歸原 ;附片 、肉桂 、細(xì)辛 、生姜散寒通經(jīng);炙龜板 助陰通 陽;砂仁 、甘草辛甘化 陽 以溫散陰寒 ,收納陽氣歸腎 ;黃柏 、甘草苦 甘化陰以伏火 ; 白芷 、露蜂房人 胃經(jīng) ,祛風(fēng)止痛 。 全方 陰陽并調(diào) ,水火相濟 ,對于下元不藏 、虛火 上浮之上熱下寒證 ,療效可靠 。
3 結(jié)語
清代醫(yī)家陳世鐸在《本草新編》中云:“肉桂可離附子以成功,而附子斷不能離肉桂以奏效?!眳桥搴庀?生的附子多 與肉桂相須為用,二者配伍不僅能增效減毒,還可引火歸原,避免姜附溫燥之 性 ,既 取速效 ,更求穩(wěn) 妥 ,對 陽虛 陰寒證 , 陰盛格 陽,虛火上浮之證以及亡陽虛脫等危重證療 效更佳 。
參考 文獻 :
[1]吳佩衡 .吳佩衡 醫(yī)案 [M ] .北京 :人 民軍 醫(yī)出版社 ,2009 :112.
[2] 張曉琳 ,楚更五.《醫(yī)門覽要》中附子方藥運用的特點探要 [J] .
云南 中醫(yī)學(xué) 院學(xué)報 ,2008 ,31(6 ) :6
漢中附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