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觀念認為,“不要臉”是一個貶義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臉皮厚,在各種場合都能毫無顧及地表達自我,隨心所欲說話、做事的人。
然而,通過大量的觀察分析,心理學家指出,生活中,那些越是“不要臉”的人,心理反而越健康,原因是為什么呢?
首先,那些”不要臉”的人都具有什么樣的人格特質呢?在大五人格測試中,這種人往往具有較高的“外傾性”,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外向型人格”。
他們總是希望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感受,不太顧及旁人的眼光,即便有時候行為不合時宜,他們也會“做自己”。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具有“內向”性格的人,他們更加內斂,不經常主動與人溝通,什么事情更愿意放在心里,而不是說出來。
與外向的人相比,他們會更在意周圍人的感受,因此會常常壓抑自己,盡量不走出什么冒失的舉動。正是由于“不要臉”的人往往都是外向的,因此他們也具備更好的情緒表達能力。
比如,當這種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順心的事情時,他們會直截了當?shù)恼f出來,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從而滿足自己的需求。對于這些“不要臉”的人而言,他們往往“說得多,想的少”,自然不太容易被一些負面情緒困擾,也不會因為什么事情一直壓在心里、不停糾結。
心理咨詢師根據(jù)大量的咨詢經驗指出,對于那些經常感到焦慮、抑郁情緒的個體而言,他們身上就極其缺乏這種“不要臉”的性格。
比如,當我們在生活中和某個同事發(fā)生誤會、摩擦時,那些顧及面子的人就會盡量克制自己心中的怒氣,認為“回懟”對方是一種不和諧的行為,即便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十分惱怒,也不會直接指出對方的過失,而是自我消化所發(fā)生的這個負性事件。
而“不要臉”的人才不會考慮這么多,他們有話直說,往往一口氣把心中的不滿發(fā)泄出來。觀察與統(tǒng)計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不要臉”的人,會有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同時也有更低的可能性患上心臟、胃腸疾病。
其實,這背后有著這樣一個心理學原理:當你壓抑自己不去攻擊他人的時候,憤怒就會轉向攻擊自己。具體而言,當你面對負性事件時,所產生的憤怒、悲傷等情緒沒有表達出來,也沒有將自己的想法向對方溝通,而是壓抑到自己的內心。
但這些感受并沒有消失,而是將這些負面的東西消耗到了你自己身上,你可能會在事后不斷的回憶、反芻,讓自己內心感到極其痛苦。因此,這樣做只會讓你的心理健康狀況越來越差,消耗掉你其它的精力,讓你沉浸在負面情緒中。
總的來說,“不要臉”的人不經常壓抑自己的想法與感受,更意愿將其表達出來,不會被內化的負面情緒攻擊,所以,他們心理反而更加健康。
作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神奇小小
參考資料:
《個體心理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