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臣彬中醫(yī)內(nèi)科學
作者:劉臣彬
按:該文是我童年時代,隨爸爸學習中醫(yī),是丹東老天祥中醫(yī)--朮苓參草派秘傳心法,每一個中醫(yī),必須掌握。來源:清末老天祥孫先生傳外公張福和,外公傳家父劉少丹,家父傳我,從未面世。
五臟辨證
心與小腸
一、心氣虛與心陽虛
包括某些虛弱病癥,神經(jīng)官能癥,心絞痛,心梗、心律不齊,心衰,休克等病癥,具有以下征候者。
主癥:心氣虛則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時加重,胸前憋悶,面色晄白;苔白,舌質(zhì)淡,脈細弱或結(jié)代。心陽虛在心氣虛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畏寒肢冷癥狀。嚴重則發(fā)生心陽虛脫,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病機: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時,心肌鼓動血脈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氣短,脈細弱。心陽不振時陽氣不通,心脈痹阻,故心胸憋悶;陽氣不達于面,故面色晄白。心氣不足,衛(wèi)外之氣不固,則自汗。氣來不勻,則脈結(jié)代。陽氣不達于肌表,則形寒。心陽虛脫時,心液隨陽外溢,則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迷不醒;陽氣不達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治法:補心氣、溫心陽、安神。
二、心陰虛與心血虛
包括某些虛弱癥,神經(jīng)官能癥,貧血,白細胞低下,血小板減少等。
主癥:心悸心煩,健忘,失眠多夢,脈象細弱為心血虛;兼有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爛為心陰虛。心血虛,舌質(zhì)淡白,面色萎黃、或蒼白。
病機:心血虛,血不外榮,則舌質(zhì)淡白,面色萎黃、或蒼白;心血不足時心陽偏亢,血熱流速快,則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爛。心血虛,神不內(nèi)守,故失眠多夢;入睡后,陽附于陰,陰虛,陽無所附,津液隨陽外泄而為盜汗。
治法:補血、滋陰、安神
三、心火上炎
包括舌炎、舌體糜爛、口腔潰瘍、支原體感染、血熱、病毒性心肌炎,不明原因低燒。
主癥:以舌尖紅、舌體糜爛或潰瘍、五心煩熱為主癥。或見夜寐不安,口渴思飲,尿黃、尿痛。苔黃,脈數(shù)。
病機:心開竅于舌,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舌體糜爛或潰瘍;心火內(nèi)熾,則煩熱不眠;熱傷津液,則口渴思飲;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腸,則尿黃、尿痛;苔黃,脈數(shù)無力,為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法:清心瀉火
四、胸陽不振、心血瘀阻
常見于重癥心律失常、心絞痛、心梗。也見于一些疾病晚期。
主癥: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心悸怔忡,脈象澀結(jié);重者面色青紫,舌質(zhì)紫黯,口唇手足青紫,四肢冰冷,昏厥,脈微欲絕,為心元暴脫。
病機: 胸陽不足,血行障礙,心脈痹阻,故有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心悸怔忡,脈象澀結(jié);四肢冷,脈微細欲絕,為陽氣不達于四肢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大補元氣。
五、痰迷心竅:患者腦血管意外,中風、腦卒中、腦出血多數(shù)此癥。
主癥:意識朦朧,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喉中有痰聲嚕嚕,苔白膩,脈象滑數(shù)、弦滑。
病機:心主神志,痰蒙清竅心腦,產(chǎn)生神智障礙,故有朦朧、昏迷不醒?;}主痰,故脈滑;數(shù)脈主熱,患者發(fā)熱,弦細相兼而數(shù),主病位在腦。
治法:滌痰開竅,清熱。
六、痰火擾心:主要是神智疾病,西醫(yī)的精神分裂癥、癔病、躁狂狀態(tài)。
主癥: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妄躁動,怒目而視,打人毀物,幻聽、幻視,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弦數(shù)。
病機:痰火擾心,則神智錯亂;火屬陽,陽主動,故表現(xiàn)為興奮狀態(tài)(亢進);怒目而視,打人罵人,幻聽幻視,是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擾亂輕竅(心神)所致。苔黃膩,舌尖紅是火盛;脈滑為痰,脈數(shù)為熱,脈弦為肝火,弦滑數(shù)相兼,為病位在腦。
治法:清熱化痰開竅。
七、小腸氣痛
西醫(yī)的腸痙攣、疝氣。
主癥:小腹絞痛,脹痛,腸鳴,排氣則舒,或者陰囊疝痛,苔白,脈弦。
病機:小腸之氣,感受寒涼,寒性收引則疼痛;腹脹腸鳴,則氣滯,排氣則舒是氣滯暫通,而癥狀緩解。小腸下墜陰囊,是疝氣作痛。苔白為寒,脈弦為痛。
治法:行氣止痛
肝與膽
一、 肝郁氣滯(肝氣不舒)包括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膽囊炎、小葉乳腺增生,月經(jīng)前后不定期,膽結(jié)石等。
主癥:常見兩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胸脅乳房小腹脹痛。伴隨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瀉、周身竄痛,咽中有物梗塞、癥瘕積聚(癥瘕都是堅硬不移的腫塊,常見肝脾腫大、腸痙攣;瘕聚,都聚散無常)、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苔白,脈弦。尤其左關弦。
病機:情志不舒,惱怒傷肝,引起肝氣郁結(jié),性失調(diào)達,故出現(xiàn)兩脅脹痛、竄痛,胸悶不舒,且疼痛長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肝氣上竄于咽喉,與痰互結(jié),則咽中似物梗塞。肝氣橫逆,克脾土,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脘痛、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脾氣失和則腹痛腹瀉。“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肝氣郁結(jié)產(chǎn)生氣滯血瘀,則脅部刺痛不移,,逐漸產(chǎn)生癥瘕積聚。肝脈與沖脈相連,沖脈主月經(jīng),故肝郁氣滯能引起月經(jīng)不調(diào)。
治法:疏肝理氣
二、 肝經(jīng)實火
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癥、上消化道出血、膽石癥、鼻衄、急性結(jié)膜炎。
主癥: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脅肋灼痛,甚至吐血衄血。兼見尿黃赤,口苦便干,苔黃,脈弦數(shù)。
病機:肝火上攻于頭,則頭痛眩暈,面紅目赤。膽經(jīng)布于耳,肝與膽相表里,肝有病則膽受之,肝火循經(jīng)上入于耳,則耳鳴耳聾,其特點為突然發(fā)作,鳴聲如潮。肝失疏泄,肝氣郁結(jié)化火,擾及兩脅則脅肋灼痛;肝火上炎灼傷絡脈,可驟然吐血衄血,舌質(zhì)紅,苔黃,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
三、 陰虛肝旺
高血壓病、神經(jīng)官能癥、眼科疾病。
主癥:頭痛眩暈,煩躁易怒,顴紅,五心煩熱,舌紅,脈弦細數(shù)、或細數(shù)無力?;蛞姸Q耳聾,麻木、震顫,眼干,口燥咽干,面部烘熱,腰酸腿軟,少寐多夢。
病機:肝陰不足,則肝陽上亢,腎陰不足,也導致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則頭痛頭暈、眩暈,煩躁易怒。陰虛生內(nèi)熱,則顴紅、五心煩熱。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能上充于耳,則耳鳴耳聾。肝陰不足,不能濡養(yǎng)筋脈,則肢體麻木、甚至震顫。口燥咽干,面部烘熱,都是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之證。肝屬木,木生火,火屬心,心火內(nèi)擾神明,則少寐多夢。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虛,則有腰膝酸軟。肝經(jīng)實火與陰虛肝旺雖然都有頭暈頭痛、耳鳴耳聾,但前者常突然發(fā)病,來勢較急,癥狀明顯;后者則逐漸產(chǎn)生,癥狀較輕;前者有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滑數(shù)的實火現(xiàn)象;后者有顴紅、五心煩熱,脈象虛數(shù)無力、細數(shù)而軟。等虛火現(xiàn)象。
治法:滋陰、平肝、潛陽
四:肝風內(nèi)功
1、 熱動肝風(熱極生風)
見于高熱驚厥。
主癥:高熱、抽搐、甚至神志昏迷。舌質(zhì)紅,脈弦數(shù)。
病機:熱極生風,出現(xiàn)肢體抽搐,兩眼上翻。常見于嬰幼兒。熱擾心神,則神志昏迷。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2、 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
常見于腦溢血、高血壓腦病。
主癥:素有頭痛、眩暈、麻木,突然昏厥,抽搐,或口眼歪斜,偏癱。舌質(zhì)紅,脈弦細。病位較淺、病情輕者,只出現(xiàn)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或偏癱。病位較深、病情重者,除以上癥狀外,尚有神志不清或昏迷。中風時常伴隨喉中痰鳴、舌苔滑膩。有的連續(xù)幾天不省人事,最后死亡。重者,脈象弦滑、促、代。
病機:素體陰虛,肝陽易亢,化火生風,風火交煽,挾痰上擾,蒙蔽清竅,則神志昏迷,流竄于經(jīng)絡,則肢體麻木;風痰阻于脈絡,氣血流通不暢,則口眼歪斜,舌強不語或偏癱。舌質(zhì)紅,脈弦細,或弦細數(shù)軟無力,均屬陰虛肝旺之象。一旦弦滑、促、代,則有危險。
治法:滋陰平肝、熄風開竅
四、 寒滯肝脈
睪丸、附睪疾患,疝氣。女子宮寒、產(chǎn)后風濕久病。
主癥:少腹脹痛,睪丸墜脹,或陰囊回縮。少腹脹痛長牽引睪丸,墜脹劇痛,受寒則重,得熱則緩,或見畏寒肢冷。女小腹涼、痛、脹,牽引腰部,下肢冰冷,風吹則過,如穿透感,或下肢關節(jié)痛。或者長期胃痛、久病后心臟疾患,頭頂痛。女30—40歲見部分子宮、附件腫瘤患者(久病)。
病機:寒浸肝脈,寒從足起,久病入厥陰經(jīng),導致寒者凝滯變化諸癥,一派寒象,誤診紛紜。
治法:溫肝散寒、理氣補腎。
五、 肝膽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膽結(jié)石、膽和胰腺腫瘤出現(xiàn)感染。
主癥:鞏膜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脅痛較著,尿少黃赤,或見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者滑數(shù),左關滑。
病機: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nèi)生,濕郁化熱,蘊結(jié)于肝膽,致使膽汁外溢,浸及肌膚,發(fā)生黃疸。濕熱犯胃,則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肝功能不好)。熱邪灼傷津液,則發(fā)熱口渴,尿少而黃赤。濕熱蘊結(jié),則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肝膽熱盛之象。本證脅痛顯著,而脾經(jīng)濕熱則消化道癥狀嚴重。
脾與胃
一、 脾胃虛弱(脾氣虛、胃氣虛)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胃神經(jīng)官能癥,腸結(jié)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療后不能飲食。
主癥: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滿悶,噯氣吐酸,胃痛喜按,食后痛減,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濡軟?;蛞妵I吐、浮腫。(脾虛三大主癥: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病機:脾有病,則胃受之,脾胃虛弱,即脾氣虛及胃氣虛同時出現(xiàn),但也有單獨出現(xiàn)者。胃主受納,胃氣虛則胃納減少;胃氣主降,胃虛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則噯氣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減,均為虛象。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出現(xiàn)食后胃脘滿悶,腹脹便溏。脾胃氣虛水谷化生精微減少,則面色萎黃,倦怠無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舌質(zhì)淡,苔白,脈脈象細、弱、濡軟,均屬氣虛之象。
二、 脾胃虛寒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jié)腸炎,婦女白帶過多。
主癥:腹脹、便溏、食少納呆三大主癥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寒癥,就是虛寒。胃腹隱隱作痛,喜熱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嘔吐,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久泄不止,肢冷乏力?;蛞娔蛏俑∧[,皮膚萎黃而晦暗,白帶清稀而多。舌質(zhì)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細而遲軟無力?;蛎}右關弱,六脈遲。
病機:脾胃虛寒,多為脾胃疾病遷延日久,失于調(diào)治,正氣不足所致。陽虛生外寒,則畏寒肢冷;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滯中焦脾胃,則胃腹隱痛,得熱得按則寒氣散,而痛減。胃陽不足,則食少腹?jié)M。寒飲不化而上逆,則口泛清水;胃氣不降,上逆則嘔吐呃逆。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濕,則久泄不止,或浮腫尿少,或白帶清稀而多。寒濕停滯脾胃,膽液與寒濕相結(jié),則膚色晦暗發(fā)黃。脈右關弱,為脾虛,六脈遲為寒癥。
治法:溫中健脾
三、 中氣下陷
慢性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腸功能紊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腎下垂、睪丸下墜、重癥肌無力等。
脾胃虛弱癥候兼見言語氣短,動則氣墜,深吸氣方快,疲乏無力,困倦。或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小便淋漓不盡。舌淡苔白,脈象虛大,右關純虛脈。
病機:脾胃之氣不足,又稱中氣不足、中氣下陷。脾主肌肉,肌肉微軟無力,不能上托臟器、組織,導致下陷。
治法:補中益氣
四、 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jié)腸炎,白帶過多。
主癥:輕者脾虛兼見濕的癥候,重者脾陽虛兼見寒濕癥候。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困體沉,腹瀉肢腫,或皮膚晦暗發(fā)黃,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
病機:濕重傷脾或脾陽先虛,運化遲緩,致使?jié)駶嶂凶?。濕困于上,則口粘,頭重如裹;濕阻于中,則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濕迫于下,則腹瀉、肢腫、白帶量多。寒濕阻于脾胃,膽汁與寒濕相結(jié),則身黃晦暗。水濕充于肌膚,則神困體沉。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緩,均屬脾陽不運,濕濁內(nèi)蘊之象。
五、 脾藴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濕疹、膿皰病
主癥:面目發(fā)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厭油膩,惡心嘔吐,尿少而赤?;蛏戆W,發(fā)熱,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膚瘡瘍、濕疹流黃水,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病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引起脾濕胃熱,濕熱交阻,膽汁與濕熱相結(jié),外溢于肌膚而發(fā)黃致癢;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色;濕熱中阻,則不思飲食,厭油膩,甚至胃濁上逆而惡心嘔吐;濕熱下注膀胱,而尿黃短赤;濕盛則泄瀉;熱盛則發(fā)熱,口干,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均屬濕熱熏蒸之象。本證之黃疸,消化道癥狀嚴重脈緩;肝膽濕熱之黃疸,肝膽經(jīng)癥狀嚴重脈濡弦,需細分辨。濕熱在皮膚,則成濕疹、膿皰病、皮膚潰瘍等。
六、脾不統(tǒng)血
各種出血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皮下出血等。
主癥:脾氣虛兼有出血者。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月經(jīng)過多,點滴而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沉細而緩。
病機:脾虛不能統(tǒng)血,則血不歸經(jīng),溢于脈外。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沉細而緩。都是脾虛癥狀。
治法:補脾攝血、引血歸經(jīng)
六、 心脾兩虛
神經(jīng)官能癥、心率失常、早搏、貧血、輕度失眠。
主癥:心悸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左寸弱、右關弱。
病機:心主神志,脾主運化。心虛則神不內(nèi)守,出現(xiàn)健忘失眠、思慕無窮,多夢紛紜,心悸怔忡;脾虛則運化失司,則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六脈沉細,為氣血不足,心脾兩虛之象。
治法:補益心脾
七、 肝脾不和
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
主癥:既有肝旺的癥候,又有脾虛的癥候。兩脅脹滿,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溏瀉。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脾,脾虛而運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
八、 胃火熾盛(邪熱擾胃、胃火)
某些傳染病高熱期、糖尿病、牙周病、口輕潰瘍等。
主癥:煩渴多飲或渴欲飲冷,多食易饑,口臭嘈雜,牙齦腫痛,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
病機:胃火熾盛耗傷胃陰,則口渴多飲或喜冷飲;火能消谷,則多食易饑。胃熱上蒸則口臭嘈雜;齒齦為胃經(jīng)脈絡所過,胃熱上沖,則牙齦腫痛。熱傷津液,則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均為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
九、 胃陰不足
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消化不良、糖尿病。
主癥:口唇干燥,不思飲食,食后飽脹,大便燥結(jié),干嘔呃逆,舌干少津,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
病機: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陰液之源枯竭,或胃火耗傷津液,虛火上擾,胃陰不足,則見口干唇燥,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無力等癥。胃陰虧耗,胃失濡養(yǎng),納化失司,導致飲食減少,食后飽脹;胃失和降,則干嘔呃逆。
治法:滋陰養(yǎng)胃
。
十、 肝胃不和
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
主癥:脅肋脹痛,胃脘脹滿、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吐酸或嘔吐,或見心煩易怒,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強脾弱,左關脈弦,右關脈弱。肝強木旺則胸脅乳房脹痛;胃弱土衰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治法:疏肝和胃
十一、食滯胃脘
消化不良、停食、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好。
主癥:胃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反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關部滑重。
病機:飲食積滯、飽食過傷脾胃,脾之運化失司,中焦氣機受阻,則脘腹脹滿;食滯于胃,濁氣上逆,則噯腐吐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食濁中阻,則舌苔厚膩,脈滑;中州位于右關,則關脈滑重。
治法:消食導滯
肺與大腸
一、 肺陰虛
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癥: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或有咽干喑啞,舌質(zhì)紅而干,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shù)。
病機:肺陰虧虛,津液被灼,肺燥火盛,則干咳少痰。虛火傷絡,則痰中帶血。虛火內(nèi)熾,則有潮熱,顴紅,手足心熱;虛火逼津外泄而盜汗;津液被劫,咽失滋潤,則咽燥聲啞。舌質(zhì)紅而干,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shù),均是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法:滋陰潤肺
二、 肺氣虛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jié)核、肺心病。
主癥:咳嗽無力,痰多清稀,甚至喘促短氣,面色晄白,聲音低弱,乏力自汗。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肺主氣,肺氣虛,則咳嗽無力,短氣而喘,聲音低弱;氣虛者津液不能運化,而成痰
濕,則痰多清稀。氣為血之帥,虛者血不上榮,則面色晄白。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則自汗。舌質(zhì)淡、脈細弱,為氣虛之象。
治法:補益肺氣
三、 肺燥咳嗽
感冒、支氣管炎。
主癥:干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多見于秋季干燥之時。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本證以肺燥為主,無陰虛癥狀,可與肺陰虛鑒別。
治法:清肺潤燥
藥物:
四、 肺熱咳喘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繼發(fā)感染、肺炎初中期、肺膿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癥:咳嗽或哮喘,痰黃粘稠,或咳吐膿血,氣味腥臭,胸痛,或有惡寒發(fā)熱。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shù)、滑數(shù)、右寸洪大。
病機:邪熱蘊肺,煎熬津液為痰。邪熱與痰濁相結(jié),阻于七道,影響肺氣出入,使肺氣不能肅降,則有咳喘。痰黃為肺熱的主癥,若熱壅血瘀則化膿血痰。肺氣不利則胸痛,肺火熾盛則發(fā)熱,兼有表癥則畏寒。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shù)、滑數(shù)、右寸洪大。為痰熱互結(jié)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五、 肺寒咳喘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癥:輕者咳嗽痰白清稀,形寒怕冷,不渴;重者咳嗽胸悶,呼吸急促。表邪未解,則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
病機:寒痰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多痰,痰白清稀。寒邪郁于肌表肺衛(wèi),則形寒拍冷;寒邪未化熱,則口不渴。邪實氣壅,肺氣失降,則咳喘胸悶。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為邪在肺衛(wèi),風寒外束之象。
治法:溫肺化痰
六、 痰濁阻肺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癥:咳嗽氣喘,胸部滿悶,不能平臥,痰多粘稠,苔膩脈滑。
病機:痰濁阻塞肺氣,氣機不得升降。
治法:燥濕滌痰、降氣平喘
七、 肺脾兩虛
主癥:肺虛久嗽,痰多清稀,氣短,胸悶;脾虛見食欲減退,腹脹、便溏、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脈濡細。
病機:肺脾久病,可互相致病。出現(xiàn)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癥候。
治法:補益脾肺
八、 肺腎陰虛
常見于結(jié)核病后期、也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支原體感染、病毒感染。
主癥:咳嗽痰少,動則氣短、氣喘,腰酸腿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紅,有裂紋,苔少,脈象細數(shù),細數(shù)無力。
病機:肺陰久虛,導致腎陰亦虛。干咳少痰,五心煩熱,腰酸腿軟,脈象虛數(shù)。
治法:滋陰補肺
九、 大腸濕熱
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發(fā)作,阿米巴痢疾。
主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形寒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重者,病勢兇險,甚至昏迷,難治。
病機:濕熱在腸,氣血受阻,傳導失司,則里急后重、腹痛;濕熱之毒,傷害氣血,則下痢膿血;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濕熱內(nèi)盛之象。重者,濕熱化毒,內(nèi)攻臟腑、進入營血,發(fā)生煩躁、昏迷、高熱,則病勢兇險。
一、 腎陽虛
某些衰弱性疾病、慢性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腎上腺機能減退癥、神經(jīng)衰弱。
主癥:腎氣虛主癥是“腰膝酸軟無力”,同時出現(xiàn)畏寒肢冷,脈象沉遲,就是腎陽虛。腰膝酸軟,手足不溫,腰脊酸痛,陽痿早泄,性欲減退;或尿少浮腫,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苔白,或舌體伴有齒痕,脈沉細而遲。六脈遲,雙尺弱。
病機:腎陽虛,陽氣不達于四肢,則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為腎之府,督脈貫脊絡腎而督諸陽經(jīng),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諸經(jīng),而腰脊酸痛。相火不足,則陽事不舉,則性欲減退;精關不固則早泄;陽虛腎氣不足,不能氣化,腎關不開,水液不能外排,則尿少浮腫,舌體胖而有齒痕;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食少便溏。六脈遲,雙尺弱,是腎陽虛的主脈。
治法:溫補腎陽
二、 腎氣不固
慢性腎小球腎炎、尿崩癥、小便失禁。
主癥:小便頻數(shù)而清,甚至不禁,夜尿多,尿后余瀝不盡,腰脊酸痛,或見滑精早泄,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
病機:腎氣不足,膀胱之氣不能固澀,則小便頻數(shù),余瀝不盡;夜間陰盛陽微,腎氣虛之癥狀加重,則夜尿多;精關之氣不固,則滑精早泄。
治法:固澀腎氣。
三、 腎不納氣
肺氣腫、久病體虛、肺心病晚期。
主癥:喘息短氣,呼多吸少,活動尤甚,形瘦神疲,或見汗出肢冷。舌質(zhì)淡,苔白,脈象沉細、微弱。
病機:腎主納氣,腎虛不能納氣,則呼多吸少,喘息氣短,;活動后腎氣耗損,則癥狀加重。病情遷延日久,則形瘦神疲;兼有腎陽虛者,則出現(xiàn)汗出肢冷;兼有氣血不足者,則心悸氣短,動則氣喘,病情危篤。
治法:補腎納氣
四、 腎虛水泛
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病綜合癥、慢性心衰、低蛋白血癥。
主癥: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尿量減少,腰酸痛;重者腹脹滿,陰囊腫;或見心悸氣短,喘咳痰鳴。舌體淡胖,苔白,脈沉細而遲。
病機:腎陽衰微,不能鼓動腎關,水液排泄障礙,則尿量減少;水液停于肌膚,則浮腫;停于腹腔,則腹?jié)M;水氣凌心,心包積水,則心悸氣短,動則呼吸困難。水泛為痰,則咳喘痰鳴。腰膝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舌體淡胖,為水腫,水液代謝不佳,脾腎陽虛之象。
治法:補腎利水
五、 腎陰虛
結(jié)核病、糖尿病、尿崩癥、久病體虛、神經(jīng)性耳聾、不孕癥、支原體感染。
主癥:低熱,五心煩熱,顴紅,口干,盜汗,腰酸遺精,尿量多,或尿如脂膏;或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視力減退,或女子閉經(jīng)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質(zhì)紅光、暗紅,舌體有裂紋,六脈細數(shù)無力,雙尺弱,或者虛大。
病機:腎陰不足,而生內(nèi)熱,則有低熱、顴紅、口干;陰虛者,睡后,陽無所附,汗液隨之外泄而盜汗。腰為腎之府,腎虛主癥腰膝酸軟。陰虛相火盛,擾動精室則遺精;腎陽偏亢,蒸動腎關,則多尿。精微因腎關不固隨尿排除,則尿如脂膏。陰虛,母病及子,陰虛肝旺,則頭暈目眩;腎陰不足,不能上榮清竅,則耳聾耳鳴,視力減退。精室空虛,精少,則不育;沖任不足,陰液不足,導致血虛,則經(jīng)閉不孕。舌質(zhì)紅光、暗紅,舌體有裂紋,六脈細數(shù)無力,雙尺弱,或者虛大,為腎陰虛脈癥。
治法:滋陰補腎
六、 命門火衰
慢性腸炎、慢性痢疾、尿潴留、腸結(jié)核、產(chǎn)后風年久、久病入腎。
主癥:小腹涼痛,牽引腰膝,風吹透骨,手足常年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六脈具遲,右尺獨弱。伴隨黎明前腹瀉,泄后則安,或者排尿困難,女產(chǎn)后百日后多見,關節(jié)疼痛,寒涼,白帶多,久治不愈,五六年胃痛,十年以上心病心悸,胸痛、頭痛等。男陽痿、遺精、早泄、舉而不堅。男女不育。長期發(fā)冷,甚至夏季不能脫棉衣。
病機:命門就是生殖系統(tǒng)。命門火衰,就是陽虛,相火衰微,不能溫煦機體,而出現(xiàn)長期發(fā)冷的疾病。典型脈象,右尺獨弱,六脈具遲。無論男女,皆表現(xiàn)畏寒肢冷,百病叢生。陽氣不能溫煦,則男陽痿、遺精、早泄;女小腹涼,牽引腰膝。長期發(fā)冷,甚至夏季不能脫棉衣。
治法:溫補命門
七、 心腎不交
神經(jīng)官能癥、某些虛弱性疾病。
主癥:具有心經(jīng)和腎經(jīng)征候。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健忘;遺精、腰酸腿軟、耳鳴耳聾,小便短赤或灼熱感,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病機:心火下濟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使心火不熱,叫做水火既濟。心火不能下濟,腎水不能上濟,水火不交,稱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坎離不交”。表現(xiàn)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健忘;遺精、腰酸腿軟、耳鳴耳聾,小便短赤或灼熱感,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交通心腎
八、 肝腎陰虛
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神經(jīng)官能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耳源性眩暈、久病虛弱等。
主癥:頭暈目眩,目干,視物模糊,耳鳴,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遺精盜汗。舌質(zhì)紅,脈弦細。肝血虛除有肝陰虛癥候外,尚有口唇及指甲蒼白,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舌質(zhì)淡。
病機:肝血不足,則頭目眩暈,視物模糊;腎陰虛,則口燥咽干、耳鳴、顴紅、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遺精盜汗。肝血虛,則口唇及指甲蒼白;任沖脈虛,則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
治法:滋補肝腎
九、 脾腎陽虛
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結(jié)核具有腎陽虛體征者;肝硬化腹水、慢性心衰、肺心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等。
主癥:身疲乏力,少氣懶言,肢冷便溏,腰寒怕冷,甚至黎明腹瀉(五更瀉),浮腫或腹水,舌質(zhì)淡,苔薄白,六脈沉細而遲,尺弱甚。
病機:脾陽不足,則身疲乏力,少氣懶言;陽虛不運,則肢冷便溏。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衰微,腎陽虛,命門真火不足,則黎明泄瀉。腎主水,腎陽虛衰,腎關不開,加上脾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水蓄。六脈沉細,脾陽不足,尺弱,腎虛,遲者為寒。
治法:溫補脾腎
十、肺腎兩虛
見于結(jié)核病后期
主癥:咳嗽痰少,動則氣短,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病機:肺陰久虛致腎陰亦虛,除肺陰虛癥候外,并有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等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是陰虛代表脈癥。
治法:滋補肺腎
十一、膀胱濕熱
泌尿系感染、結(jié)石、前列腺炎。
主癥: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難,突然中斷,尿色混濁或有膿血,或為血尿,或尿出沙石,舌苔黃膩,脈象濡滑稍數(shù)。
病機:濕熱蘊結(jié)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則出現(xiàn)排尿機能異常;濕熱煎熬,熱結(jié)成石,則出現(xiàn)沙石;濡為有濕,滑者為結(jié),數(shù)者為熱。
治法:清熱利濕
瘟疫論治
瘟疫初起,惡寒發(fā)熱,咳嗽,煩躁,頭痛,目眩,兩目脹痛.進一步發(fā)展,全身關節(jié)肌肉疼痛,遍身出斑疹.手足不轉(zhuǎn)動,呼吸困難,高熱,神昏,譫語,乃至不治.初發(fā)病時,極是感冒,如果錯誤當成感冒.傷寒,一旦用麻黃.桂枝.羌活.葛根.荊芥.紫蘇.柴胡.防風.白芍.等藥,錯誤去發(fā)汗解表,于是汗多王陽.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后口渴.大熱.汗出.煩躁.脈洪,理應用白虎湯加天花粉治療,反用焦三仙.厚樸.大黃等藥,健脾瀉下,胡亂補瀉,終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傳染,癥狀相似,逐漸加重.患病早期,先入衛(wèi)分,后入氣分,再侵營分,又進血分,入侵肺衛(wèi)肌表,表現(xiàn)發(fā)熱,咳嗽,煩躁,頭痛,目眩,全身關節(jié)肌肉不適,疼痛,麻木,脈必浮數(shù),舌尖紅苔白.用清熱解毒之藥,從衛(wèi)分治,一,二劑即解.如口渴,煩躁,大汗出,脈洪大,舌紅苔白膩,黃膩,病入氣分,用白虎湯加味治療.如果煩躁,渴重,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實大,病入營血,必須加生地,玄參,丹皮,地骨皮,天冬,麥冬,滋陰之藥.再出現(xiàn)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譫語,舌紅干裂苔黑,脈洪大滑數(shù),弦大實數(shù),弦大滑數(shù),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黃湯,白虎湯,清瘟敗毒欽,安宮丸,合起來加減化裁.
瘟疫百驗方:
第一方:惡寒,發(fā)熱,咳嗽,舌質(zhì)略紅,苔白,六脈浮數(shù),病入衛(wèi)分.清熱化痰.
黃芩50克 連翹50克 桑葉25克 漢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陳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葉20克 木通30克 生姜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膿血加魚腥草30克 敗醬草30克 北重樓30克.
第二方:第一方服3-4付,未愈者,必煩躁,口渴,六脈弦細而數(shù),或數(shù)軟無力,病放營分.滋陰清熱.
黃芩50克 連翹50克 竹葉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玄參30克 川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癢加地膚子30克 白鮮皮30克 徐長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煩躁,汗出,脈洪大,病入氣分,加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服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熱,神昏,譫語,舌質(zhì)紅,或紫紅,或紅而干裂,苔黃膩或黑苔,六脈弦滑實大,伴有口鼻流血,為病入血分,當用大量滋陰藥.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50克 木通30克 竹葉25克 川貝母2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玄參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梔子30克 連翹50克 黃芩30克 黃連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水煎服.高熱抽搐,角弓反張者,加羚羊角絲5-10克
神昏重加人工牛黃,冰片,朱砂各3克,研細沖服
口鼻流血,加仙鶴草100克,劉寄奴75克,側(cè)柏葉50克
脈促加西洋參20克
忌口:水產(chǎn)品7天,大豆制品,小米4天.
方解:第一方:以黃芩,連翹清熱解毒為君,蒲荷,竹葉,木通為臣,利水發(fā)表,使邪有出路,佐余藥止咳化痰平喘,桔梗,黃芩,蒲荷共為使,桔梗走肺,黃芩解毒,蒲荷解表.臨床上可以用于一切病毒入侵,呼吸道的先驅(qū)癥狀,發(fā)熱,流涕,鼻塞,鼻癢,咽疼,咽癢,聲啞,咳嗽,胸痛,咳膿血等癥.也可以用于瘟疫的預防.
第二方:為病入營血初期,血熱,脈細弱,細弦為血虛,血虛之因于邪毒所致,故數(shù)而無力,弦細而數(shù),因而治療上必須考慮補血,涼血為主,臣以清熱解毒,佑以伴隨癥狀之藥.因而生地,白芍,涼血生血,二冬,玄參加重涼血之力以生津,黃芩連翹為臣,解其熱,使邪有去咱,川貝潤肺止咳化痰,各司其職,各某其政,萬舉萬當.主治心悸,五心煩熱,尿黃,一切病癥.
第三方:疾病后期,病入危候,主癥出血,神昏,高熱,血熱已極,必須涼血止血,故用水牛角為君,生地,二冬,玄參,丹皮,地骨皮,白芍為臣,止血.佐梔子,黃芩,黃連,連翹清熱解毒,木通,竹葉,茅根,蘆根利水,使邪出路,川貝化痰潤肺止嗽,石膏,知母清高熱如冰,菖蒲開竅醒神.臨床主治,血熱出血諸癥.
現(xiàn)代研究: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體肺炎,支原體尿路感染,皰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熱,急性濕疹,斑疹,不明原因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乙腦,病毒性腦炎,暴發(fā)休克型流腦,變異病毒等.只要癥狀相似,流行變化相同,均可參考上方,加減對癥治療.
終述:瘟疫發(fā)生,入侵機體,首先傷損肺衛(wèi),出現(xiàn)發(fā)熱,肉疼,咳嗽,咳痰,咽疼,鼻塞,流涕等癥,其脈以浮數(shù)為主,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熱解毒,佐以伴隨癥壯之藥,毒解病愈.這是第一階段,一般三到五天左右.進一步出現(xiàn)煩躁,口渴,發(fā)斑疹,瘙癢,六脈細數(shù),舌質(zhì)紅,為邪傷營血,血虛發(fā)熱,治療原則,主要是涼血補血,佐以伴隨癥狀之藥,這是第二階段.再發(fā)展出現(xiàn)出血現(xiàn)象,發(fā)斑,神昏,譫語,血熱已極,血熱妄行,為傷血分,即有血熱,又兼毒盛,治療原則,主要是涼血止血,醒神開竅,養(yǎng)血解毒,為第三階段.
一、感冒
感冒是最常見的一種病,俗稱傷風。由于外感風寒或風熱等病邪所引起。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發(fā)熱、怕冷或怕風、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咳嗽、食少等癥狀。一年四季皆可發(fā)生,因患者感受病邪種類不同,四季氣候變化不同,或因與體質(zhì)屬陽、屬陰之關系,臨床分以下幾型。
(一)風寒型:為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多發(fā)于冬季或寒冷,主要癥狀為發(fā)熱、怕冷,以怕冷為主。伴有頭痛,全身酸痛,噴嚏、流清涕,咳嗽,脈浮的宜香蘇散,參蘇飲,十種湯等類;伴有頭痛、怕風、出汗、鼻鳴、干嘔、脈浮緩,用桂枝湯為主治療,病輕者,姜糖水或姜蔥湯治療;伴有周身疼痛,腰痛,無汗,脈浮緊的用麻黃湯,輕者用荊防敗毒散,九味羌活湯。
1、香蘇散:
香附15克 蘇葉15克 陳皮1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水煎服。
2、參蘇飲:
人參5克 蘇葉15克 葛根15克前胡15克 陳皮15克 枳殼15克 茯苓5克 半夏10克 桔梗10克 木香10克 甘草15克 加生姜3片、大棗2枚
水煎服。
3、十神湯:麻黃錢10克 蘇葉15克 白芷10克 葛根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0克 香附10克 升麻10克 陳皮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4、桂枝湯:
桂枝15克 芍藥15克 炙甘草1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5、麻黃湯:
麻黃15克 桂枝15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6、荊防敗毒散:
荊芥10克 防風15克 羌活15克 獨活15克 柴胡15克 前胡15克 生姜3片 川芎10克 茯苓10克 桔梗10克 枳殼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7、九味羌活湯:
羌活15克 防風15克 蒼術10克 細辛3克 川芎10克 白芷10克 生地15克 黃芩15克 甘草15克
加生姜3片, 蔥白3個 ,水煎服。
8、姜糖水:
鮮生姜25克 紅糖50—100克
加水半茶缸,煮半小時,乘熱服下,微出汗。
9、姜蔥湯:
鮮生姜25克 蔥白5根
水煎數(shù)分鐘,乘熱服,白天及睡前可一次。
(二)風熱型:為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多發(fā)于春季,癥狀近似風寒感冒,但發(fā)熱重,怕冷輕,或不怕冷,口渴,咽痛,脈浮數(shù)、滑數(shù),舌尖工,苔白,初起用銀翹散,伴有咳嗽用桑菊飲,咳甚而喘者用麻杏石甘湯。
1、銀翹散:金銀花20克 連翹20克 淡豆豉15克 蘆根30克 荊芥穗10克 牛蒡子20克(研碎) 薄荷15克 甘草10克 竹葉10克 桔梗15克
水煎服。
2、桑菊飲: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連翹20克 杏仁15克(研泥)蘆根30克 桔梗15克 薄荷15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3、麻杏石甘湯:
麻黃15克 杏仁15克 生石膏10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三)暑熱型:發(fā)于夏季,南方較多。發(fā)熱、怕冷、口渴、咽疼、乏力,常伴有身熱有汗,心煩,小便短赤,惡心嘔吐,倦怠,眩暈等癥狀。用加味香薷飲祛暑解表,化濕清熱。如頭痛壯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大吐大泄等癥狀,用桂苓甘露散,清暑瀉熱,化氣利濕。
1、加味香薷飲:
香薷15克 厚樸15克 扁豆25克 藿香15克 滑石30克 黃連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2、桂苓甘露飲:
茯苓10克 桂枝15克 豬苓25克 澤瀉10克 白術25克 生石膏100克寒水石25克 滑石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每日4次口服。
(四)濕熱型:多發(fā)于夏秋季,其它季節(jié)也有。因患者素有濕熱,復加感冒而成。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胸悶不飲,舌白不適,面色淡黃,午后身熱,脈濡緩。用三仁湯宣化暢中,清熱利濕。如果發(fā)熱倦怠,四肢酸困,胸悶腹脹,嘔吐惡心,小便赤濁,脈緩或數(shù),舌苔淡白或濁膩。用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1、三仁湯:
薏苡米30克 白叩10克 杏仁25克 半夏25克 厚樸15克 竹葉15克 滑石20克 通草10克
水煎服。
2、甘露消毒丹:
滑石15克 茵陳110克 黃芩100克 石菖蒲60克 川貝母50克 木通50克 藿香40克 射干40克 連翹40克 薄荷40克 白叩40克 神曲10克
上藥粉碎后,每次服10—15克。裝零井膠囊或煉蜜為丸服。
(五)夾食型:四季皆有,因內(nèi)傷飲食又外感風寒而得,俗爾“傷食感冒”,現(xiàn)代醫(yī)學稱“胃腸型感冒”。頭痛、怕冷、發(fā)熱、發(fā)冷、胃脹惡心,腹痛食少,或嘔吐、泄瀉,口淡苔膩等癥。用藿香正氣散,解表和中、理氣、化濁。
1、藿香正氣散:藿香15克 紫蘇15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陳皮10克 腹皮10克桔梗10克 厚樸15克 白芷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3片 蒼術1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二、流行性感冒
本病可暴發(fā)流行,全村或一個集體、一個單位,無論大小,可同時多人發(fā)病。迅速大流行,傳染性很快。臨床表現(xiàn)多為風熱感冒,痛情較重,患者突然畏寒,發(fā)熱,以發(fā)熱為主,體溫可達39℃以上,頭身疼痛劇烈,面紅目赤,口燥、咽疼,舌尖紅,苔淡黃或厚膩,脈浮數(shù)或洪數(shù)實大,輕者用銀翹散,咳嗽用桑菊飲,肺胃實熱加白虎湯,入血用清瘟敗毒飲。
1、白虎湯:生石膏120克 知母25克 甘草25克 懷山藥20克
水煎服
2、清瘟敗毒飲:生石膏100克 生地25克 水牛角絲30克 川連三15克 梔子20克(搗破)桔梗20克 黃芩30克 知母15克 赤芍15克 玄參25克 連翹25克 甘草15克 丹皮20克 竹葉10克
水煎服。
3、預防流感方:
①、大青葉50克 荊芥穗10克
水煎服。
②、貫眾50克 薄荷15克
水煎服。
③、貫眾30克 蒼術15克
水前代茶飲。
三、中暑
炎熱的夏天,長時間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爐旁作業(yè),或聚居在空氣不流通的屋里,受高熱之氣蒸騰,容易發(fā)病中暑。
發(fā)病四肢困倦,或酸痛,精神疲倦,汗多、口渴、苔黃、氣喘,小便清,脈虛身熱等癥狀時,用清暑益氣湯,益氣生津,,燥濕清熱。如果突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口角流誕,目閉手撒,或牙關緊閉應急救,用通關散吹鼻中取嚏,繼用大蒜數(shù)個,搗成泥狀加醋少許,作餅狀敷臍上;或急針人中,強刺激,搶救;同時刺十宣放血,勞宮,涌泉等穴。脈虛數(shù)無力,或滑數(shù)用生脈飲,洪大無力用人參白虎湯,益氣清熱,生津復脈。
中暑癥中,亦有身體陽氣不足之人,往往發(fā)生面白,唇淡,肢冷,脈沉細或脈微、欲絕之人,脈細用冷香飲子或大順散溫中散寒;脈微欲絕或散亂,頭出冷汗,四肢厥逆,急服獨參湯,參附湯,四逆加人參湯,病勢緩解后服圣愈湯,八珍湯,人參養(yǎng)榮湯,十全大補湯養(yǎng)血、益氣、生津。
1、清暑益氣湯:
人參25克 黃芪75克 當歸15克 五味子10克(研碎)青皮10克 陳皮10克 神曲10克
黃柏10克 蒼術10克 升麻15克 澤瀉20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2、通關散:
天南星15克 牙皂15克 細辛10克 薄荷冰5克 人工牛黃10克
研細密閉,每用少許吹入鼻中。
3、開關散:
烏梅肉15克 冰片10克 生曬天南星10克
研細密閉,每用少許,外擦牙根。
4、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100克 知母25克 甘草20克 淮山藥20克 人參15克
水煎服。
5、生脈散:
人參20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水煎服,病重每半小時一次口服,徐徐飲下,重病一次濃縮多用藥,約半天一付,連服2-3天,輕病一副藥服兩天。
又上藥粉碎,每次服10克。
6、冷香飲子:
制附子15克 草果10克 橘紅15克 灸甘草20克 生姜3片
水煎涼服?!?/p>
7、大順散:
干姜15克 肉桂10克 杏仁10克 灸甘草10克
上藥研粉,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
8、獨參湯:
人參20—50克
水煎后,加入白糖少許,令患者頻頻飲下,癥狀逐步緩解。
9、參附湯:
人參50克 附子20克
水煎服,加白糖少許,令患者一天飲下,約2小時1次,一天一劑。脈微如絲時用。
10、四逆加人參湯:
生姜3片 附子20克 甘草15克 人參20克
水煎服。一天一付。
11、圣愈湯:
黃芪100克 人參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水煎服。1-2日一付。
12、八珍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茯苓10克 甘草20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水煎服。
13、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加黃芪100克 肉桂10克
14、人參養(yǎng)榮湯:
八珍湯去川芎加五味10克 陳皮10克 遠志20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黃芪75克 肉桂10克
四、瘧疾
本病的發(fā)生是感受瘧邪所致。外感風寒,或飲食不節(jié),常為誘發(fā)本病的因素。多發(fā)于夏秋季之間,但其它季節(jié)也有散在發(fā)病,有傳染性,以蚊蟲為媒介,本病在我國南方比較多見。
由于患者感受瘧邪之不同,體質(zhì)強弱之各異,有每日一發(fā),間日一發(fā),三日一發(fā),及不規(guī)則發(fā)作的分別。其主要癥狀是先寒后熱,按時必發(fā),為其特征。但也有只熱不寒,或只寒不熱者。發(fā)作時頭痛,腹脹,嘔吐,脈象以弦為主,在表浮弦,在里為沉弦,熱多為洪弦,寒多則沉弦。
治療方法,以平肝清熱,或表里雙解為主。如先寒后熱,咽干,口苦,目弦,耳聾,胸脅滿悶,脈弦的用小柴胡湯加常山治療:如久瘧不愈時,用常山飲治療,如久瘧不愈,腹中有塊,無論一日或間日發(fā)的,用柴胡鱉甲煎治療,久治不愈,氣血具虛,疲倦多汗,用何人飲加味治療。
1、小柴胡湯加常山:
柴胡25克 半夏20克 人參15克 黃芩30克 甘草2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常山20克
水煎服。無汗加麻黃15克,有汗加桂枝20克,白芍20克,口渴苔黃加生石膏75克,知母20克?!?/p>
2、加減青蒿鱉甲湯:
青蒿25克 鱉甲10克 知母20克 地骨皮25克 柴胡25克 黃芩30克 白芍20克 沙參20克 桑枝20克 防已15克 灸枇杷葉20克 灸前胡15克
水煎服
3、常山飲:
常山20克 草果15克 檳榔50克 烏梅15克 知母20克 川貝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涼后,清晨服。必須涼服
4、柴胡鱉甲煎:
鱉甲15克 柴胡25克 黃芩25克 白芍25克 常山20克 檳榔25克 焦山楂15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多服數(shù)劑,或作散,膠囊服亦可。寒甚加桂枝、草果,熱甚加川貝,寒疾加半夏。
5、何人飲
何首烏50克 人參15克 當歸30克 陳皮10克 炮姜15克
水煎服。
附單方:
1、鴉膽子,一百四十粒,去皮殼,每粒用饅頭薄白包好,飯后吞服,每次二十粒,連服七天,有一定療效。
2、常山葉50克,水煎服,發(fā)作前2小時服。
五、鼻淵
本病多由感冒后,熱郁于鼻,經(jīng)久不愈而成。主癥為鼻塞,流稠涕?;蛄骷t水,氣味腥臭,鼻內(nèi)常干燥不舒服,前額眉棱處疼痛。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鼻炎和慢性副鼻竇炎。
發(fā)作感到頭痛難忍、眩暈,發(fā)冷,發(fā)熱,時排濃涕,脈浮,用加味鼻淵湯治療,如不發(fā)熱,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如常流濃涕,前額疼痛但其脈正常的,用溫肺拯流丹治療。
1、鼻淵湯:
黃芩30克 雙花30克 桅子25克(搗破) 柴胡20克 玄參25克 當歸20克 川貝15克 白芷20克 蒼耳子20克 桔梗25克 野菊花20克 甘草25克
2、補中益氣湯:
黃芪60克 白術25克 陳皮20克 升麻30克 柴胡20克 人參15克 甘草20克 當歸20克 葛根25克 白芷20克
3、溫肺拯流丹:
荊芥20克 人參15克 細辛5克 桔梗20克 訶子15克 甘草20克 石首魚頭骨5克
水煎服。(若無石首魚頭骨,可用一般魚骨代替)
六、單雙喉蛾(扁桃體炎)
本病多由肺內(nèi)有熱,又感受風熱引起的咽部一側(cè),或二側(cè)乳蛾紅腫疼痛,腫大如蠶狀,吞咽時感疼痛,甚至不能下咽,兩邊腫大的為雙喉蛾,一側(cè)為單喉蛾,治法相同。同時有膿點、膿斑。
如感到頭部昏痛,發(fā)冷,發(fā)熱,周身疼痛,脈浮緊和浮數(shù),小便黃或赤的,可用元參解毒湯或養(yǎng)陰清腫湯治療,銀翹解毒丸也可,如紅腫嚴重,咽下困難,全身發(fā)熱,大便秘結(jié),口燥,舌干,脈洪大而數(shù)的,用清咽利膈湯治療,也可用牛黃解毒丸。或六神丸治療。
1、玄參解毒湯:
玄參30克 梔子25克 黃芩25克 桔梗30克 葛根15克 生地25克 荊芥1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養(yǎng)陰清肺湯:
玄參30克 麥冬20克 生地25克 白芍15克 川貝15克 薄荷15克 甘草20克 丹皮20克 山豆根75克 穿心蓮10克
水煎服。
3、清咽利膈湯:
連翹30克 金銀花30克 牛蒡子20克(研碎)玄參25克 黃連10克 黃芩20克大黃10克 芒硝10克 (沖服)荊芥10克 防風20克 梔子20克 薄荷20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七、咳嗽
咳嗽分內(nèi)傷和外感兩種,由外感引起的,多因風寒和風熱病邪,經(jīng)皮毛或鼻孔入肺而發(fā)生咳嗽;由內(nèi)傷引起的,多因肝腎陰虛火旺,灼傷肺陰而發(fā)生咳嗽。也有素因痰飲,或水氣而發(fā)生咳嗽。因咳嗽而氣促的叫嗆,因咳嗽而氣短水續(xù)的叫喘,喘而喉中有拉鋸聲的叫哮喘。
一、外感或痰飲咳嗽:
外感咳嗽由風寒病邪引起的,咳嗽,吐白色痰,流清涕,可伴有發(fā)冷、發(fā)熱,而以發(fā)冷為最顯著,舌苔白,脈浮緊,或浮緩,有汗用加味桂枝湯或杏蘇散治療,無汗用單板機黃湯治療,通宣理肺妨也可治療。風熱病邪引起的咳嗽,吐黃痰、稠痰,咳而不爽,可伴有口渴,咽痛,發(fā)燒,脈浮數(shù),舌苔黃等特征,用桑菊飲治療,病情較重用加味麻杏石甘湯治療。
如有寒熱癥狀,而咳嗽甚劇,痰白稀薄,多為泡沫狀,為外感挾痰飲咳嗽,宜用小青龍湯治療;如無表證,身體正常,飲食如故,而咳嗽痰多,經(jīng)久不愈者,為痰飲咳嗽;用加味二陳湯,參蘇飲也可用;如因寒飲所致而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宜用加味理中湯治療。勞熱久嗽用紫菀湯加減。
1、 加味桂枝湯: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厚樸15克 川貝母15克 紫菀20克 生姜3片 甘草15克 大棗5個(掰開)
水煎服。
2、 杏蘇散:
杏仁15克 蘇葉10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陳皮10克 前胡15克 桔梗20克 枳殼10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3、 麻黃湯:
麻黃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4、 加味麻杏石甘湯:
麻黃15克 杏仁15克 生石膏75克 黃芩25克 蒲公英50克 生甘草15克
水煎服。
5、 小青龍湯:
麻黃15克 芍藥15克 細辛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20克 桂枝15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10克
水煎服,開鍋后去上沫。小便不利,原方加15克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15克;嘔吐重加半夏15克;胃脹加厚樸20克。
6、 加味理中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干姜15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川貝母10克 杏仁15克 厚樸15克
水煎服。
7、 紫菀湯:
知母25克 川貝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5克 五味子10克 阿膠15克(另化對) 生甘草25克 桔梗20克 紫菀25克 百部20克 款冬花15克
水煎服。
二、內(nèi)傷陰虛咳嗽:
主要癥狀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脈弱無力而體弱體瘦,稱為燥咳。治宜清熱,生津潤肺,用千金麥門冬湯加減,或用沙參麥冬湯亦可,如素有燥咳,而兼受外感,有輕微發(fā)熱發(fā)冷癥狀者,可用止嗽散加減治療。如內(nèi)傷外感咳嗽用參蘇飲。
1、 千金麥門冬湯:
麥冬20克 桔梗25克 桑皮30克 半夏15克 生地25克 竹茹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如咳嗽胸疼痰中帶血者加阿膠、天冬、藕節(jié)各15克 。
2、 沙參麥冬湯:
沙參15克 麥冬20克 玉竹10克 桑葉20克 扁豆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3、 止咳散:
桔梗15克 紫菀15克 陳皮10克 白前15克 前胡15克 百部15克 芥穗10克 半夏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如發(fā)熱怕冷者,加蘇葉15克 ,柴胡15克 ,生姜3片。
4、 參蘇飲:
人參15克 蘇葉15克 葛根20克 前胡20克 陳皮15克 枳殼15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桔梗20克 木香15克 甘草20克 加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八、哮喘
哮喘是一種發(fā)作性的咳嗽氣喘病。其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呼吸時氣發(fā)有痰鳴聲,拉鋸聲,重則不能平臥,如遇油煙或炭煙的刺激,則呼吸更促,咳喘更劇。本病可分為實喘、虛喘兩種。實喘治肺,虛喘治腎。
一、實喘:多發(fā)于身體健壯之人。一般素有蓄飲痰火,一受風寒,則引起咳喘,痰多稠粘,口干燥,心煩不寧,胸脹,氣粗,聲高,脈多滑數(shù)有力。在治療方面,如兼有發(fā)冷,發(fā)熱,頭身痛,無汗,脈浮等表證者,宜用麻黃湯;如無表證,脈滑數(shù)而發(fā)熱者,宜用清燥救肺湯或麥門冬湯治療。
二、虛喘:多發(fā)于身體虛弱之人。其癥狀為,咳喘痰少,氣短,聲低,唇青,面白,脈象微弱無力。在治療方面,如兼有自汗或盜汗,腰腿酸痛,或虛煩不眠,宜用都氣丸治療;若肺腎均虛,咳喘多痰,顏面及四肢微見浮腫,脈細微者,宜用腎氣丸治療。如氣喘痰多、四肢發(fā)涼,脈微欲絕的,用黑錫丹治療。
1、清燥救肺湯:
桑葉15克 生石膏50克 胡麻仁15克 阿膠15克 黨參25克 麥門冬20克 杏仁15克枇杷葉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麥門冬湯:
麥冬25克 半夏15克 黨參30克 甘草15克 粳米2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3、都氣湯:
熟地40克 五味子15克 茯苓15克 山藥25克 山萸肉25克 丹皮20克 澤瀉25克麥冬20克
水煎服?;蜓蟹?,打丸,每丸二錢 ,每次1~2丸口服,每日2~3次飯后服。
5、 腎氣湯:
熟地40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丹皮15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附子10克 肉桂5克
水煎服。
5、黑錫丹:黑鉛100克 硫黃100克 沉香50克 附子50克 小茴50克 肉叩一兩 故紙50克 陽起石50克 胡蘆巴50克 金鈴子50克 木香50克 肉桂25克 阿膠25克
先將黑鉛放鍋內(nèi),火燒熔化,加入硫黃,和鉛攪勻,等二物溶合后倒出,冷后研細,再將其它藥研好和勻,裝膠囊或米糊如綠豆大,每次服五分。每日2次口服。
九、肺癰
本病的起因,多由素體氣血不足,腠理不密,風寒病邪侵襲后,停留肺中,蘊久化熱而成?,F(xiàn)代醫(yī)學稱為肺膿腫或肺膿瘍。其一般癥狀:;初起惡寒,發(fā)熱,咳嗽,胸脅脹滿,呼吸不利,咽燥不渴,時吐稠粘痰,咳時胸中隱隱作痛,甚則四肢微腫,咳吐膿血,或吐膿痰(癰已形成),脈實,滑數(shù)有力,治療方法,如初起兼有外感證者,宜用《千金》葦莖湯加減。如胸滿
面腫,喘而不得臥者,宜服葶藶大棗瀉肺湯。
一、〈〈千金〉〉葦莖湯加減:
葦莖50克 薏苡米50克 桃仁50克 瓜蔞50克 冬瓜子50克 白茅根50克 桔梗50克 魚腥草50克 蒲公英50克 黃芩50克 敗醬草50克 山豆根75克 連翹50克
水煎服。每日3至4次,頻頻飲服,約2至3周。
二:葶藶大棗瀉肺湯:
苦葶藶子100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十、肺癆
本病也叫“癆”,“癆病“??諝怙w沫傳播,開放期咳血傳染性極強,系由結(jié)核桿菌所引起,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肺結(jié)核。它的癥狀:初期多感體倦乏力,飲食不振,日漸消瘦,日晡潮熱,盜汗,以后則出現(xiàn)干咳,或吐白痰,胸脅痛,五心煩熱,驚悸,失眠,怠惰,嗜臥,午后有發(fā)熱的感覺。男子可夢遺,滑精,女子則月經(jīng)趨后,甚則經(jīng)閉,俗稱“干血癆”。
本病的治療,如咳嗽,氣短,胸疼,潮熱,盜汗,體倦無力,不思飲食,脈細數(shù)或滑數(shù)無力,可服加減黃芪鱉甲散;如潮熱,盜汗,頰赤,午后加劇,咳嗽,咯血,食少體弱,脈虛數(shù)無力者,可服參膠肺癆丸,或加味龜龍丸。咳血重用加味百合固金丸,咳血重,用三七白芨散。
1、加減黃芪鱉甲散:
黃芪50克 鱉甲10克(研碎) 天冬20克 銀柴胡15克 秦艽15克 黨參50克 地骨皮20克 知母20克 茯苓15克 桔梗20克 生地25克 紫苑25克 桑白皮20克橘紅20克甘草20克
水煎服。
2、參膠肺癆丸:
西洋參50克(若無可用孩兒參或沙參代)阿膠35克 黃連10克 生地50克 黃芩50克 大黃15克 當歸35克 砂仁15克 百合50克玄參125克 梔子30克 厚樸25克 三七30克食欲不振加白術25克,痰多加川貝50克,橘紅50克,潮熱加銀柴胡50克,鱉甲50克。研細,煉蜜為丸,每丸重5—10克,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3、加味龜龍丸:
龜板100克 鱉甲100克 煅龍骨50克 生牡蠣50克 天門冬50克 炙百部50克 紫石英50克 酒大黃25克 煅花蕊石50克 如痰中帶血加白芨100克 阿膠50克 大口吐血加三七30克 胸痛加瓜蔞皮50克,元胡100克。
煉蜜為丸,重10克,早晚各服1----2丸。兒童減半。
4、加味百合固金湯: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玄參50克 川貝母10克 桔梗20克 甘草15克 麥門冬20克 白芍25克 當歸25克 馬兜鈴15克 側(cè)柏葉25克 仙鶴草50克 百部30克 生地榆30克
水煎服??妊丶尤?,白芨。
5、三七白芨散:
三七500克 白芨500克。
研粉,裝零號膠囊吞服,一次5至10粒,連服10個月至2年。確有補調(diào),治咳血之功。
6、驗方:
百部50克 黃芩30克 丹參25克 桃仁15克 生地25克 白芨25克 馬兜鈴25克
水煎服,連服一年至一年半。
十一、胃痛
胃痛的原因很多,多因素體脾虛胃弱,不易消磨食物引起,又飲食不當、著涼、精神刺激引起發(fā)病。如胃部隱隱作疼,食后飽脹加重,或空腹時痛,舌淡苔白,脈遲緩,右關弱,為脾虛,用香砂養(yǎng)胃湯加減;左關弦,右關弱,肝木克脾土,生氣加重,用逍遙散;右關弦,或緊為胃寒,用附子理中湯、或良附丸;久病不愈用烏貝散,枳實白芨散。噯腐吞酸,或干噫食臭者,脈右關滑為食積,用加味平胃散;如胃痛嘈雜不舒,浮酸欲嘔,為胃陽不足,脈弦,用加味吳茱萸湯;若牽引左脅疼痛。吞酸嘔惡,脈弦數(shù)無力,用左金丸。如口燥,便秘,舌尖紅,胃痛泛酸,脈雙關滑,為胃陰虛,用葉氏養(yǎng)胃湯,加瓦楞子,滋陰養(yǎng)胃,脈弦久寒用良附丸方。時打呃不嘔,脈澀,用乳香靈脂散。
1、香砂養(yǎng)胃湯: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木香15克 砂仁10克 法半夏15克 陳皮15克
水煎服。右關弱大是虛脈,為中氣下陷加升麻75克 黃芪100克。
2、逍遙散加味: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薄荷20克 茯苓15克 白術15克 甘草15克 干姜10克香附20克 郁金15克
水煎服。
3、附子理中丸:
甘草15克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干姜15克
水煎服。
4、烏貝散:
烏賊骨350克 大貝150克 甘草150克 白糖500克
上藥研粉,每服一匙,每日3----4次口服。
5、枳實白芨散:
枳實,白芨各等份。
研粉,每服一匙,每日3--4次口服。
6、加味平胃散:
蒼術25克 厚樸15克 陳皮10克 郁金15克 炙香附25克 元胡15克 生甘草15克
水煎服。
7、理氣烏藥湯:
炙烏藥15克 炙香附25克 半夏15克 枳實20克 木香15克 藿香15克 蘇梗15克青皮15克 炒麥芽20克
水煎服,如四肢冷,脈細遲 痛為寒加附子15克,肉桂15克,去半夏。久病必虛。
8、乳香靈脂散:
乳香20克 沒藥20克 五靈脂25克 花椒15克
研粉一錢,每日三次,飯后開水送服。
9、加味吳茱萸湯:
吳茱萸25克 白術15克 法半夏15克 人參15克 天南星15克 干姜15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10、左金丸:
黃連300克吳茱萸50克
研細、裝零號膠囊,每次5至10??诜ㄒ诲X)每日3次口服。
11、葉氏養(yǎng)胃湯:
北沙參25克 白扁豆25克 桑葉15克 麥冬10克 玉竹10克 甘草20克 煅瓦楞子25克
水煎服。
12、良附丸:
良姜 香附等份。
研粉,每次服一錢,一日2至3次口服。
十二、嘔吐
嘔吐,有寒熱之分。寒者喜熱,惡寒,四肢發(fā)涼,脈象細遲;熱者喜冷,惡熱,煩渴,脈滑數(shù)或洪大,有時可伴發(fā)吐血,此因胃內(nèi)素有蓄熱,日久后損傷脈絡,瘀血積聚,故發(fā)生吐血。
一、寒證嘔吐:多見于老年人,或素體虛弱而脾胃虛寒者;或因內(nèi)傷生冷食物,外感、
風寒;或因舊病處治不當,,損傷脾胃而發(fā)生嘔吐。一般癥狀:體倦,食欲不振,胸
滿悶,小便清白,或吐清水,或吐涎沫,脈象多細弱無力。治療,兼感冒,用藿香
正氣散;傷食生冷,用草果藿香湯;素體胃寒,用吳茱萸湯;嘔吐而胃腹疼痛,或
兼四肢發(fā)涼,用理中湯或四逆湯。
二、熱證嘔吐:一般都是急性發(fā)作,且多為素體健壯之人,喜寒惡熱,口渴想飲冷水,
大便干燥,小便色黃紅,心煩,口苦,舌苔白膩或微黃,脈象數(shù)而有力,治以瀉肝和胃
為主。因傷食,用查曲平胃散加減;因素有胃熱蓄疾,用加味溫膽湯,或增減旋復代赭湯;
嘔吐酸水,口干燥,兩脅微痛,心中煩燥的,用左金丸;干嘔,用桔皮竹茹湯加代赭石,嘔吐帶血,瀉心湯治療。
1、草果藿香湯:
草果仁15克 藿香20克 川樸15克 陳皮15克 半夏20克 生甘草10克 生姜2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2、吳茱萸湯:
吳茱萸25克 人參15克 生姜25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3加味溫膽湯:
茯苓15克 半夏20克 陳皮15克 甘草5克 枳實10克 竹茹10克 川連10克
水煎服。
4、楂曲平胃散:
焦楂15克 神曲15克 蒼術25克 陳皮10克 厚樸15克 甘草15克 川連15克
水煎服。
5、增減旋復代赭湯:
旋復花15克(布包)代赭石30克 陳皮15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人參15克 白芍15克
水煎服。胃熱甚則加竹茹15克 枳實15克 黃連15克,胃酸過多者加滑石15克 、牡蠣
15克。
6、桔皮竹茹加赭石湯:
橘皮15克 竹茹15克 大棗3枚 生姜3片 甘草15克 人參15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
7、瀉心湯:
大黃15克 黃連15克 黃芩15克
水煎服。
十三、腹瀉
腹瀉,多由于飲食不節(jié),貪吃生冷瓜果之類,及不潔食物而生。分急性和漫性兩種。
一、急性腹瀉:分外感和內(nèi)傷兩種。外感腹瀉,多見發(fā)冷,發(fā)熱,四肢周身酸痛,脈浮
等。如熱甚口渴心煩,用葛根芩連湯加芍藥方;熱不甚的,宜藿香正氣散。內(nèi)傷腹瀉
多為傷食所致,出現(xiàn)噯腐吞酸,腹脹微痛的,宜用保和湯;如傷于冷飲冷食,而現(xiàn)
寒證的,宜用理中湯和胃苓湯。
二、慢性腹瀉:一般多屬脾胃虛弱,腹脹,便溏,食少納呆,以健脾理氣為主,用香砂
六君子湯加厚樸方治療;經(jīng)常腹?jié)M、脹痛,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經(jīng)常腹瀉,而腹瀉次數(shù)較多,經(jīng)久不愈,系下焦虛寒,用赤石脂禹余糧湯治療。
1、葛根芩連湯加芍藥方:
粉葛15克 黃連25克 黃芩25克 杭芍3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保和湯:
焦山楂15克 半夏15克 橘紅15克 神曲15克 炒麥芽15克 茯苓15克 萊菔子15克 連翹15克
水煎服。
3、胃苓湯:
蒼術25克 陳皮15克 厚樸25克 桂枝20克 澤瀉15克 豬苓20克 茯苓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4、香砂六君子湯加厚樸方:
白術15克 茯苓25克 黨參50克 炙甘草15克 陳皮10克 半夏15克 川樸15克
廣木香15克 砂仁10克
水煎服。
5、六君子湯加訶子柿蒂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茯苓15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陳皮15克 訶子肉15克
柿蒂15克
水煎服。
6、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禹余糧等份,
研細,每服10克,每日服二次。
十四、痢疾
痢疾是夏秋兩季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歷來一直有疫痢,赤白痢、熱痢、冷痢、噤
口痢,休息痢之別,但為了便于治療起見,從病機分為實熱痢和虛寒痢。本病主要
由于胃腸虛弱,飲食不節(jié),感染疫痢病邪所致。
一:實熱?。罕静∫婚_始就有惡寒,發(fā)熱,身痛,頭暈的表證出現(xiàn),繼之則有嘔吐,
腹痛,泄瀉等里證。在數(shù)下泄肚之后,則雜有紅白色的粘液,并有里急后重的感覺。
在治療上,如患者有上述癥狀,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或葛根白頭翁湯治療;如無寒熱等表證,而只有下痢腫脹,欲便不出時,宜用大承氣湯;如熱痢腹疼不能忍受,或痢下黑血及粘液時,宜用加味黃連黃芩甘草湯。本病如單服馬齒莧,療效亦好。
1、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25克 黃連25克 黃芩30克 生甘草20克
水煎服。如里急后重時,如酒炒大黃20克。
2、葛根白頭翁湯:
葛根15克 白頭翁30克 川連20克 黃柏15克 秦皮15克
水煎服。
3、白頭翁湯:
白頭翁25克 黃連15克 黃柏10克 秦皮25克
水煎服,連服二、三劑。
4、加味黃連黃芩甘草湯:
黃連15克 黃芩50克 梔子20克(搗破)大黃10克(后下) 車前子20克(布包)甘草15克 燈蕊草5克
水煎2次后,將藥汁合在一起,加入白糖二錢頓服。
5驗方:
鮮馬齒莧250克,煮熟加紫皮大蒜,當菜吃,每日三餐。
二:虛寒?。河闪〔∪站谜龤夂膫?,表現(xiàn)食少體倦,四肢發(fā)涼,大便內(nèi)帶有粘液性物質(zhì),或脫肛不收,脈沉細或弱而無力,皆為虛寒證。治療方法:如虛寒下痢膿血,日久不止,有滑脫不禁癥狀時,應服桃花湯或真人養(yǎng)臟湯;如虛寒較重,食欲不振,四肢發(fā)涼,脈沉細或弱,宜服附子理中湯。
1、桃花湯:
赤石脂50克(研極細末,一半水煎,一半沖服)干姜15克 粳米50克
水煎服。
2、真人養(yǎng)臟湯:
人參15克 當歸15克 肉桂10克 訶子肉15克 粟殼10克 木香15克 白術15克 肉蔻15克 白芍5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十五、便秘(便閉)
便秘是大便干燥,排便困難。正常大便,或一日一次,或兩日一次,并無其它痛苦。反之則病,五日一次,或更多日數(shù)排便一次,大便干燥異常,則為便秘,按其病因病機可分以下四種。
一、實閉:發(fā)熱,腹脹,按時腹痛劇烈,煩渴,譫語,大便不通,為實證,宜清熱通便,用涼膈散治療。
二、虛閉:年老體弱及婦女聲后氣血不足,以致胃腸枯燥,為虛證,宜養(yǎng)血潤燥,用益血潤腸丸,或半硫丸治療。
三、熱閉:口燥唇焦,舌苔老黃,小便色赤,喜冷飲的,脈滑數(shù),為熱閉,以大承氣湯治療。
四、冷閉:唇淡,舌苔白潤,小便清長,喜熱怕冷,大便秘結(jié)的,為冷閉,四物理中湯,溫腸胃,潤燥結(jié),或半硫丸亦可。
對習慣性便秘,可于每早空腹喝蜂蜜一匙,或番瀉葉少許泡茶飲,或服蘆薈研粉膠囊,或服潤腸麻仁丸。
1、 益血潤腸丸:
枳殼100克 橘紅100克 阿膠50克 寸云50克 蘇子40克 當歸15克 棗仁15克 火麻仁150克 熟地300克
先將麻仁、棗仁、熟地、搗如膏狀,余藥研洗末,煉蜜為丸,日服一、二次,空心開水服,每服3、5丸。
2、 四物理中湯:
當歸75克 白芍25克 川芎20克 熟地20克 干姜15克 白術30克 黨參25克 炙甘草20克
水煎服。
3、 半硫丸:
姜炙半夏150克 炙硫黃150克
研細末,另用生姜汁和糯米粉75克,蒸餅,曬干,研細,用涼開水糊丸,如捂子大,每服15~20丸,空腹用溫酒或生姜送服,如婦女用醋湯下。
4、 涼膈散:
大黃25克 芒硝25克 梔子20克 黃芩30克 連翹30克 薄荷15克 竹葉10克 甘草10克
加生蜜煎服。
5、 大承氣湯:
芒硝25克(沖服)枳實25克 厚補20克 大黃25克(后下)
水煎服。 水煎共剩水3碗,半碗一次,2小時不下再服,以下為度,
十六、黃疸
本病是一種皮膚、白眼球,小便發(fā)黃的病。分為陰黃和陽黃兩種。如皮膚發(fā)黃,暗如煙熏,小便自利,脈沉遲或細弱的為陰黃,用茵陳四逆湯加減治療;如皮膚顏色鮮黃,小便色赤不利,口干燥欲飲水,脈滑或弦數(shù)為陽黃。急性傳染形肝炎即屬此型,治以加味茵陳蒿湯。如大便不通宜茵陳大黃湯,如身體微熱,口渴,小便短澀,或浮腫,用茵陳五苓散;如高熱,口渴,自汗,脈洪大用茵陳白虎湯。如陽黃,日久不愈,轉(zhuǎn)成慢性,面色黑黃,脈弱,用硝礬丸,茵陳加四物湯、八珍湯治療。浮腫用茵陳五苓散;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用茵陳柴胡湯治療。久病乏力、心悸、氣短、脈沉弱、舌淡苔白,用茵佩郁藍湯加八珍、四物、四君湯治療。黃疸浮腫,用苦丁香散吹鼻,或用蟾蜍線穿腿上皮肉,其黃水自出腫消。肝炎病毒攜帶者必須服茵佩郁蘭湯,連服1~3個月
1、茵陳四逆湯:茵陳50克 干姜15克 附子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加味茵陳蒿湯:茵陳50克 焦梔子20克(搗破) 黃芩25克 大黃10克 黃連10克 黃柏10克
水煎服。
3、茵陳大黃湯:茵陳100克 大黃15克
水煎服。
4茵陳五苓散:
茵陳50克 大黃15克(后下)梔子20克(搗破) 茯苓25克 澤瀉30克 豬苓20克 白術25克
水煎服。
5、 茵陳白虎湯:
茵陳75克 生石膏100克 懷山藥25克 知母15克 薏仁5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6、 茵陳柴胡湯:
茵陳50克 黨參50克 柴胡25克 黃芩30克 半夏15克 生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7、 硝礬散:
白礬50克 火硝50克
研細末,飯后半小時服2.5克(此方亦治膽結(jié)石)
8、 茵陳四物湯:
生地50克 白芍5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香附20克 郁金20克 茵陳100克
水煎三次,早晚各一次飯后溫服,每付服2天。
9、 茵佩郁蘭湯:
茵陳75克 佩蘭75克 郁金25克 板蘭根75克
水煎3次,每6~8小時一次涼服,1付服2天。
10、苦丁香散:甜瓜蒂100克
曬干研粉,每用少許吹鼻孔內(nèi),黃水淌出,約一天消盡,水腫隨消。
10、 加味茵佩郁蘭湯:用于肝炎病毒攜帶者
茵陳50克 佩蘭50克 板蘭根30克 郁金20克 蘆根50克 茅根50克 貫眾30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牛膝50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豬苓20克 孩兒參15克
水煎3遍,每付服兩天。
十七、脅痛
脅為胸兩旁部位,惱怒,氣逆或憂郁,均能引起脅部脹滿作痛,故臨床上多屬肝氣郁潔。脅痛包括傳染性肝炎的肝區(qū)疼痛。痛時或偏一側(cè),或有休止,經(jīng)久隱隱作疼不止,勞累則更劇,并能影響胸背、胃脘少腹,脈象細弦或弦滑。治宜疏肝理氣,右關弱、左關弦,六脈細遲或沉,用逍遙丸,柴胡舒肝散。氣郁化火而兼口干及痛處有熱感的,用清肝散加味。六脈沉細,舌淡苔白,驚恐、目昏、平鳴為肝血虛,用四物湯加柴胡、青皮。肝病脅痛,初發(fā)生氣,久病入絡血瘀加丹參、紅花、水蛭、三棱、莪術和血破癥,肝木克脾土則腹脹、納呆、噯氣、失氣、大便不調(diào),加厚樸、白蔻、大腹皮等。舌質(zhì)淡,苔白,左關弦、右關弱,為肝木克脾土,用加減逍遙散。六脈細弱,為肝血不足,唯脅下攻竄作痛不止,用赭石覆花湯,或八珍湯加木香、青皮、肉桂。脈數(shù)有熱加黃連、梔子。
傳染性肝炎以“肋痛”為主訴,用傳染性肝炎方,加味茵佩郁蘭湯亦可。但必須理氣一滋陰、養(yǎng)胃。
1、 柴胡舒肝散:
柴胡25克 白芍25克 香附20克 枳殼20克 陳皮15克 川芎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加味清肝湯:當歸25克 白芍25克 川芎15克 丹參50克 梔子25克(搗破)黃芩25克 穿心蓮15克 石見穿15克 玄參25克 虎杖20克 麥冬15克
水煎服。
3、 四物湯加柴胡青皮方: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柴胡25克 青皮20克
水煎服。
4、 逍遙散: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茯苓20克 白術20克 甘草15克 干姜10克 薄荷15克
水煎服。
5、 赭石復花湯:
旋覆花25克(布包) 白芍20克 金鈴子15克 川連10克 吳茱萸15克 當歸15克 郁金20克 降真香10克 絲瓜絡10克 橘絡10克 砂仁10克 赤小豆25克 竹茹10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
6、 加味八珍湯:
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黨參50克 白術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木香20克 青皮15克 香附20克 郁金20克 肉桂5克
水煎服。有熱者,熟地改生地,去肉桂加川連15克 梔子25克(搗破)
7、傳染性肝炎方:丹參50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郁金20克 青皮15克 枳殼15克金鈴子15克 茵陳50克 佩蘭25克 香附20克 白茅根30克
水煎服。飲食不振加蒼術15克、雞內(nèi)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體虛加黃芪100克、當歸25克、阿膠20克;血瘀加桃仁15克、紅花15克;肝大加龍牡各30克、鱉甲15克、龜板15克、三棱25克、莪術25克、蛇草30克、半枝蓮25克。
十八、驚悸、怔忡
驚悸是指病人自覺心跳過快或自覺心跳。怔忡是在心悸的情況下,自覺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種表現(xiàn)。初起多因驚恐或勞累過度而表現(xiàn)癥狀。皆因心元不足,復加血虛而病。血虛:一因生發(fā)無源,二因丟失太多。久病成瘀而引起心痛。諸書皆誤,余在此以正文。在臨床上以我防論為主,不可依教材,否則無效。《難證》云:“在寸微為心元不足。”非人參不能復脈,六脈沉細,乃生發(fā)無源,重用熟地、白芍以生血,活血補血用川芎、當歸。重者用桃仁、紅花。不必安神,其病痊愈。
心悸伴有健忘、頭昏眼花、多夢、飲食不振、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在寸滑或在尺滑,尿黃、尿急、心火盛,用朱砂安神丸;五心煩熱、不寐、六脈虛數(shù)無力,心血不足,為心陰虛,用地骨皮飲,天補補心丹;脈滑疾多用溫膽湯:左寸微、細、沉、代、散,用獨參湯,伴遲加附子,為參附湯;伴六脈沉細,為血虛,用圣愈湯,氣短加黨參,乏力加黃芪;或八珍、十全人參養(yǎng)榮湯;心悸伴頭暈、眼花、失眠、健忘、耳鳴、自汗、乏力同時出現(xiàn)的虛弱狀態(tài),用鎮(zhèn)心丹去肉桂治療。補血一般需要服藥2~5周,才能補足,否則還復發(fā)。
二十、厥證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手足發(fā)涼,出冷汗,脈危欲絕,經(jīng)過幾分鐘后,或半小時左右逐漸蘇醒?;杳缘某志门c短暫,意識喪失不同。本病多因久病或重病,體虛氣血兩虧,心腎陰陽懼損,以致突然發(fā)病。常見于長期臥床病人,突然起床或直立過久,或久蹲突然起立,或悶熱環(huán)境下,大汗之后,或創(chuàng)傷,流血過多,或妊娠,饑餓,也可出現(xiàn)。發(fā)作后,迅速將病人平臥,不枕枕頭,使呼吸道通常,或抬高下肢。針刺人中、內(nèi)關、勞宮、涌泉、十宣等穴,弱刺激,病輕很快緩解蘇醒,緩解后,進行扶正處理,防止復發(fā)。厥證,平時左寸脈微,心元不足,氣溫變化,疲勞之后,又引起,耗傷精血,故六脈微弱,急救用獨參湯,夏服生脈飲,冬服參附湯。調(diào)理善后,用八珍、十全、人參養(yǎng)榮,兼腎虛者,合金匱腎氣湯,或用大補元煎加減。
二十一、 鼻 衄(鼻出血)
鼻衄,是血熱不循常道,上溢于鼻竅所致。
常見的原因有:風熱犯肺、胃火熾盛,肝火太旺,飲酒成積,久服參芪大補熱藥等。
一、肺熱:外感病后期,鼻燥涕粘,口干、咳嗽、痰少、舌紅,身熱脈數(shù),或身不熱寸脈浮大。用桑菊飲。無表癥只肺熱者,用玄參地黃湯治療。
二、胃熱:口渴引飲,口臭,煩躁,或口干煩躁,舌質(zhì)紅,苔黃膩,六脈洪大滑數(shù)。用玉女煎,便秘加大黃、栝樓仁。
三、肝火:頭痛、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用龍膽瀉肝湯。
四、血熱:五心煩熱,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紅、苔白膩,六脈虛數(shù)無力。或沉細數(shù)。輕者用四神丸,重者用犀角地黃湯。
1、 加減桑菊飲:
桑葉25克 野菊花25克 蘆根50克 連翹50克 薄荷20克 蘆根50克 藕節(jié)30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仙鶴草50克
水煎服。
2、 如減玉女煎: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30克 生石膏100克 知母20克 麥冬15克 知母20克 黃柏10克 黃連15克 黃芩30克 小薊30克 仙鶴草75克
水煎服。便秘加大黃25克(后下),瓜樓仁30克。
3、 玄參地黃湯:
生地30克 玄參50克 麥冬50克 白蘆根50克 生藕節(jié)30克 生地榆50克 側(cè)柏葉25克 仙鶴草50克
水煎服。
4、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25克 梔子30克(搗碎)黃芩25克 當歸1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木通25克 生地30克 澤瀉20克 北柴胡2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5、 四生丸:
側(cè)柏葉50克 艾葉50克 荷葉50克 生地50克
水煎服。
6、 犀角地黃湯:
7、 水牛角濃縮粉30克 生地50克 白芍30克 丹皮30克 柴胡25克 黃芩25克
水煎服。
鼻出血時,用紙或棉花塞鼻腔出血,另用涼水拍打額頭出血,具有一定效果。
二十二、 齒衄
胃熱和腎虛兩型:
一.胃熱:多見齒齦紅腫疼痛,血色鮮紅,頭痛,口臭,大便泌結(jié),苔黃,脈洪數(shù),治宜清胃瀉火,用清胃散,或瀉心湯合用治療。外用冰玉散敷患處。
二.腎虛:齒浮動搖而微痛,舌紅,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降火,用茜根散合滋水清肝飲。血癌用當歸龍薈丸加減。
1、加味清胃散:
水牛角絲30克 生地30克 丹皮30克 連翹50克 川連20克 當歸20克 甘草20克 升麻30克 生石膏75克 水煎服。
2. 冰玉散:
煅石膏75克 冰片5克 硼砂20克 白僵蠶20克
研細,密閉儲存。用時取少許,外敷患處。
3、茜根散:
茜草根25克 黃芩50克 阿膠20克(另化對) 側(cè)柏炭30克 生地3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4、滋水清肝飲:
生地30克 山萸肉20克 淮山藥25克 當歸20克 丹皮25克 澤瀉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大棗3枚(掰開) 茯苓15克
5、當歸龍薈丸:
當歸15克 龍膽草25克 黃芩30克 蘆薈20克 黃連15克 黃柏 10克 人工牛黃20克 清黛20克 西洋參25克 羚羊角粉5克
上藥研粉,煉蜜為丸,每次兩丸,每日三次,口服,連服兩年以上。
二十三、 咳血
血,是血從肺中而來,常與咳嗽同時而來,痰血相兼,或痰中有血絲,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引起咳血的病因,多因外感風熱或肝火犯肺。肺癆咳血的比較多見。風熱傷肺,則咽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清肺潤燥,止血,用桑杏湯加味,或用加味紫苑湯。如肝火犯肺,胸脅牽痛,咳嗽痰中帶血,煩渴易怒,便干尿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眩數(shù)用黛蛤散合百合固金湯。
1、桑杏湯:
桑葉25克 杏仁20克(研泥) 沙參30克 川貝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加味紫苑湯
紫苑25克 知母30克 川貝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10克(研碎) 阿膠20克(另化對) 甘草20克 桔梗20克 黃芩30克 百部25克 馬兜鈴15克 側(cè)柏葉25克
水煎服。
3、黛蛤散:
青黛 蛤殼等份
研粉,口服,每日3次,每次5—10克。
4、加味百合固金湯:
百合25克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玄參30克 川貝母15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麥冬25克 白芍30克 當歸20克 側(cè)柏葉25克 百部30克 仙鶴草50克 白芨20克
水煎服。
二十五、 嘔血
嘔血又叫吐血。是血從胃中而來,從嘔吐出。本病多因胃中熱,或肝經(jīng)郁熱,脈絡瘀滯,損傷胃絡而引起。治療以清熱,涼血,止血,降氣,行血為主
胃有積熱表現(xiàn)為脘腹脹悶,甚則作疼,吐血紫黑,如赤豆湯樣,多夾雜食物,如吐量多而大時,呈鮮紅色,大便色黑,脈多滑數(shù)相兼,治宜清胃,瀉火,止血。
因肝經(jīng)郁熱引起表現(xiàn)為,吐血,口苦,脅疼,心煩,易怒,躁擾不寧,夢多,舌質(zhì)紅降,脈象弦數(shù).
如突然血出如泉上涌,血量甚多,色鮮紅,為胃熱、血熱。胃熱用白虎湯,玉女煎,血熱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1加味犀角地黃湯:(降血糖,尿糖神效,亦能徹底治愈)
水牛角濃縮粉30克 白芍25克 丹皮30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生石膏100克 天花粉30克 仙鶴草75克 柴胡25克 黃苓25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小薊30克 側(cè)柏葉30克
水煎服.連服1-3個月,以脈平為度.
二十六、便血
凡血從肛門而出,不論便前,便后,或單純下血,或血便相混,統(tǒng)稱為便血.便血分血色鮮、及紫黯,便前便后,是否疼痛等,區(qū)別對待.
凡便鮮血,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便血夾雜,大便不暢,口苦,苔黃膩,脈滑數(shù),虛數(shù)無力,皆胃經(jīng)蘊熱下移大腸所致,皆用槐角地區(qū)性榆湯加減治療.
凡下血,血色紫黯,先便后血,或單純下血腹部隱痛,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萎黃舌質(zhì)淡紅,脈細用加減歸脾湯,脈澀用血府逐瘀湯.
1、槐角地榆湯:
槐角30克 生地榆30克 秦艽20克 白術25克 當歸20克 豬牙皂角20克 側(cè)柏葉30克 黃芩30克 黃連15克 黃柏10克
水煎服。
2、加減歸脾湯: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黃芪75克 當歸25克 甘草20克 茯神20克 遠志20克 木香20克 三七20克 仙鶴草75克 劉寄奴50克
水煎服。肛門下墜,氣虛下陷加升麻,黃芪。
3、血府逐瘀湯:
當歸25克 熟地25克 桃仁20克 紅花25克 枳殼20克 牛膝25克 川芎20克 柴胡30克 赤芍30克 甘草20克 三七20克
水煎服。
二十七、尿血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多無疼痛之感.但也有輕微脹感或熱感的,一般以疼者為血淋,不疼者為尿血.不疼者多見于癌癥,需查是否有癌細胞和膀胱鏡、超聲檢查。
疼者多見于結(jié)石,中醫(yī)認為血尿的發(fā)生,病理為熱擾血分,治療上以清熱、瀉火、滋陰、涼血為原則。如陰虛火旺者,小便短赤帶血,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無力,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尺部滑大,治宜滋陰清火,用加味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如心火亢盛,小便短赤,帶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睡眠不安,舌尖紅,脈細數(shù),左寸,左尺偏滑者,是心與小腸火盛,以清心瀉火,涼血止血為主,用小薊飲子,或加味導赤散治療.還有一種小便頻數(shù)帶血,其色淡紅,四肢無力,腰脊酸軟,面色萎黃,食少,舌淡,六脈細遲,雙尺弱,右關弱,為脾腎兩虛,健脾補腎,用四君子湯合匱腎氣加減.
1、加味知柏地黃湯:
山芋25克 山藥25克 生地40克 丹皮25克 茯苓20克 澤瀉25克 知母20克 黃柏10克 蘆根50克 白茅根50克
水煎服。
2、小薊飲子:
小薊30克 藕節(jié)30克 蒲黃15克(布包) 木通25克 滑石30克 生地30克 當歸25克 甘草20克 桅子30克(搗破) 淡竹葉15克
水煎服。
3、加味導赤散
生地30克 木通25克 甘草20克 淡竹葉15克 瞿麥30克 扁蓄30克 琥珀15克 梔子25克(搗破) 血余炭2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 仙鶴草30克
水煎服。
4、四君子合金匱腎氣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茯苓20克 甘草15克 山萸肉30克 懷山藥30克 熟地40克 丹皮25克 澤瀉25克 附子10克 肉桂5克 杜仲炭20克 赤石脂30克
水煎服。
二十八、眩暈
一、痰飲:多屬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內(nèi)有停水,其癥狀為,胃部脹滿,心悸,食欲不振,甚則嘔吐涎沫,脈多沉濡,治宜滌痰逐飲為主,可用苓桂術甘湯或半夏天麻白術湯。
二、虛弱:分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1、氣虛:多因過度疲勞,或房事不節(jié),或大汗亡陽,或吐瀉后損傷脾胃而引起.其癥狀為;頭痛,眩暈,自汗,怕風,不思飲食,心煩氣短,腰膝酸軟,脈細弱,用補中益氣湯。
2、血虛:多因各種失血,或營養(yǎng)不良所引起,其癥狀為;頭昏眼花,耳鳴,面色萎黃,倦怠嗜臥,脈細,細數(shù)或芤.細用四物湯;細數(shù)用地骨皮飲,;芤用當歸補血湯,營養(yǎng)不良,必右關脈弱,用人參歸脾湯.大病之后用八珍、十全、人參養(yǎng)榮,年老人病用鹿茸腎氣丸.
1、苓桂術甘湯:
茯苓25克 白術30克 桂枝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半夏天麻白術湯:
半夏25克 白術20克 蒼術20克 天麻15克 黨參30克 陳皮20克 神曲15克 焦麥芽20克 茯苓15克 黃柏10克 干姜10克 黃芪60克
水煎服。
3、四物湯:
熟地50克 白芍5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
4、地骨皮飲: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水煎服。
5、當歸補血湯:
當歸20克 黃芪60克
水煎服。
6、鹿茸腎氣丸
鹿茸粉20克 熟地250克 山芋150克 山藥150克 茯苓50克 丹皮75克 澤瀉50克 菟絲子75克 龜板50克 巴戟肉75克 石斛75克 人參75克
研細,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1-2丸,早晚各一次口服.
二十九、頭痛
諸般頭痛皆見于風,風性柔楊,直達巔頂,而引起發(fā)?。l(fā)于前頭,為陽明注頭痛;發(fā)病于兩側(cè)為少陽經(jīng)頭痛;發(fā)于后頭及滿頭痛者為太陽經(jīng)頭痛;久之耗氣傷血,入里,形成內(nèi)傷,氣虛,血虛,痰厥,血瘀,濕郁。
一、頭風頭痛:頭痛據(jù)烈,或滿頭痛,或偏頭痛,舌淡苔白,脈浮緩,用消風散,川芎茶調(diào)散。
二、氣虛頭痛:頭覺空虛,痛而畏寒,體倦,氣短,飲食不振,舌淡苔白,脈弱。用加味補中益氣湯.
三、血虛頭痛:頭痛不甚,如細筋牽引,痛連眼角,目澀,下午痛重,唇面淡白,心悸怔忡,嘔惡,眩暈,脈細弱.治用加減四物湯.
四、血瘀頭痛,頭痛麻木,手指麻木,心悸,氣短,或痛如針刺,固定不移,質(zhì)黯,苔白,舌下有紫斑點,六脈俱澀,桃仁四物湯加減。
五、痰厥頭痛:頭重眩暈,甚則目重不能開,頭痛如劈,惡心煩亂,甚則心神不安,不寐,語言顛倒,脈弦滑,用半夏天麻白術湯。
六、濕郁頭痛:頭痛如裹,腰重如帶五千錢,腿重如帶千斤墜,舌淡苔白膩,六脈濡軟,用腎著湯,或羌活勝濕湯。
1、消風散:偏正頭痛之良方方。
羌活25克 防風30克 荊芥穗15克 川芎25克 厚樸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5克
陳皮20克 甘草15克 僵蠶10克 蟬蛻10克 藿香20克 藁本20克
水煎服。
2、川芎茶調(diào)散:
川芎25克 荊芥15克 防風25克 細辛3克 白芷20克 薄荷20克 甘草20克 僵蠶10克 菊花20克 藁本20克
水煎服.
3、加味補中益氣湯:
黃芪75克 白術25克 陳皮20克 升麻25克 柴胡25克 人參15克 甘草20克 當歸20克 白芍20克 蔓荊子25克 川芎25克 細辛5克
水煎服。
4、加減四物湯: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甘草20克 蔓荊子20克 菊花20克
水煎服。
5、桃紅四物湯:
熟地25克 赤芍75克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桃仁20克 紅花30克
水煎服。
6、半夏天麻白術湯:
半夏15克 天麻10克 白術15克 人參10克 黃芪60克 菊花15克 黃柏10克 干姜15克 茯苓15克 澤瀉20克 焦麥芽15克 蒼術15克 神曲10克
水煎服。
7、腎著湯:
干姜15克 茯苓20克 甘草15克 白術25克 水煎服.
8、羌活活勝濕湯: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川芎20克 甘草20克 蔓荊子20克 藁本15克 防風30克
水煎服。
三十、不寐
不寐,也叫不眠,即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失眠,本病多因氣血不足,思虛憂郁,過度用腦,耗傷髓海精血,擾動心神而發(fā)?。R床上常見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火熾盛,心陰虛弱,陰虛血熱,痰蒙清竅幾型,是癲狂發(fā)生的前身.輕者不寐,重者癲狂.它的癥狀不一,有初睡即不能入眠,有初睡尚安,半夜即醒,有睡而易醒,時時中斷,甚則轉(zhuǎn)側(cè)不安,整夜不眠者。
一、思慕無窮,耗傷心脾,則面色無華,萎黃,體倦,心悸,頭眩,目重,食欲不振,舌質(zhì)淡,脈細弱,以右關突出,為脾氣虛,引發(fā)心脾兩虛,用歸脾湯.
二、房室過度,腰酸腿軟,心煩,焦慮,六脈虛數(shù),雙尺浮大或弱,失眠,為腎陰虧損,心火獨亢,心腎不交,用交泰丸。
三、發(fā)熱之后,引起心悸,心煩,舌尖紅,脈數(shù),為心為熾盛,用朱砂安神丸.
四、熱病后期,五心煩熱,心悸,舌黯紅,脈虛數(shù),左寸略有力,為心陰虛,用天王補心丹.
五、久病血虛,復感溫熱之邪,出現(xiàn)五心煩熱,心悸,腰酸,煩躁,易怒,難以入睡,甚則一宿,數(shù)宿不眠,此為癲狂之始.用滋陰安神湯.病理是陰虛血熱。脈象虛數(shù)稍滑,左邊舌尖黯紅。
六、飲食不節(jié),素體肥胖,出現(xiàn)脘腹脹滿,痰多目眩,口苦,胸悶,舌體肥大,苔膩,脈滑,用芩連溫膽湯。
1、歸脾湯:
白術25克 人參15克 黃芪60克 當歸20克 甘草20克 茯神30克 遠志30克 棗仁30克 木香20克 龍眼肉20克 柏子仁20克 琥珀20克 合歡花30克
水煎服。
2、交泰丸:
川連15克 肉桂15克
研細粉,每次服5克,一日兩次口服.或裝零號膠囊服用。
3、朱砂安神丸:
甘草20克 朱砂15克 當歸30克 生地25克 川連15克
上藥搗研,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2丸,每日兩次口服。
4、天王補心丹:
生地30克 丹參50克 黨參25克 玄參30克 天冬20克 麥冬20克 當歸20克 茯苓25克 桔梗20克 五味子15克(研碎) 遠志25克 棗仁25克 柏子仁25克 朱砂10克(研碎沖服)
水煎服。
5、滋陰安神湯:
用于血熱失眠,精神分裂癥初期.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百合20克 茯神20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柏子仁20克 夜交藤20克 蓮子蕊15克 合歡30克 天冬20克 麥冬20克 石菖蒲20克 白芷15克 龍骨30克 牡蠣30克
水煎服。每付水煎3次,服2天整,6-8小時一次涼服。
6、芩連溫膽湯:
黃芩30克 黃連30克 竹茹20克 枳實20克 清半夏20克 橘紅20克 茯苓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7、失眠驗方:滋陰、涼血、安神。
生地30克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丹參75克 茯神25克 遠志25克 柏子仁25克 菖蒲15克 半夏25克 合歡25克 龍骨30克 牡蠣30克
棗仁25克 朱砂10克(研碎沖服)
水煎服。
三十一、中風
中風,是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證的病。中醫(yī)分中經(jīng)絡,中臟腑兩大類,現(xiàn)代醫(yī)學分外周性神經(jīng)麻痹(面癱),和腦血管意外兩大類,有腦梗和腦溢血之別。
本病的發(fā)生,必有經(jīng)常頭痛,眩暈,一側(cè)上下肢麻木癥,應按頭痛,眩暈,肝風,血瘀等預防治療,十分有效,如突然發(fā)病,昏倒不省人事時,應將病人平放,不可墊枕,以保持呼吸道暢通,不要搬動,進行搶救,使其蘇醒為主,做人工呼吸,并可刺人中強刺激,然后刺十宣,尺澤,委中放血,頭痛斷腦出血的發(fā)生,有時放血,射出丈余,再刺百會,印堂,太陽,勞怠,合谷,間使,涌泉等穴.
患者兩手緊握,牙關緊閉,面赤,氣粗,脈弦滑而數(shù)或芤,血壓高者,為閉證,可服局方至寶丹或安宮丸。兩手撒開,眼閉,口開,鼻鼾,嗜睡,遺尿,脈微細,血壓不高或低者稱脫證,急用參附湯,獨參湯,益氣、回陽、固脫.
一、中經(jīng)絡,初中之時,肢體麻木拘攣,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用大泰艽湯,六脈浮弦而大,久病脈緩用補陽還五湯,脈弱加地黃飲子。
二、中腑中臟,手握固,牙關緊閉,聲如拽鋸,面赤氣粗,脈象洪數(shù)、弦數(shù),血壓偏高,應滋陰活絡,用建瓴湯,或加減天麻鉤藤飲,此為閉癥,如目合,口開鼻鼾手撒,遺溺,甚則面赤如妝,汗出如珠如油,手足逆冷,脈微細欲絕,舌苔白滑,此為陽氣暴脫之象,最為危急,急用大劑參附龍牡湯固脫,脫癥還可以用補陽還五湯加人參。
1、大泰艽湯:
泰艽25克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防風30克 川芎20克 白芷20克 細辛5克 黃芩30克 生地25克 熟地25克 生石膏100克 當歸20克 白芍20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白術25克
水煎服。腦血栓加水蛭15克,黃芪200克,紅花25克。便秘加大黃25克(后下)
2、補陽還五湯: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當歸25克 地龍15克 黃芪200克 桃仁20克 紅花30克
水煎服
3、地黃飲子:
生地30克 山芋20克 石斛30克 麥冬25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20克 遠志20克 茯苓15克 肉蓯蓉20克 附子10克 巴戟肉20克 薄荷20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4、建瓴湯:
懷牛膝30克 代赭石50克 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 生白芍30克 麥冬25克 桃仁2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一付一天,早晚分兩次服下。
5、加味天麻鉤藤飲:
生石決明50克 天麻15克 鉤藤75克(后下) 白芍25克 黃芩25克 懷牛膝50克 生地30克 菊花25克 草決明30克 蜜槐角25克 夏枯球20克 杜仲炭15克 益母草25克 寄生20克 玄參30克 夜交藤20克 茯神20克
水煎服。
6、參附龍牡湯:
人參25克 附子15克 龍骨30克 牡蠣30克
水煎服,頻頻飲服,一天一付。
三十二、肝風
肝風,也叫肝風內(nèi)動.含義比較廣泛.這里指肝陽上亢,高血壓表現(xiàn),多屬此類疾患.中風系肝陽上亢的進一步發(fā)展.
肝風的病因是肝郁耗傷肝陰,陰虧陽亢,氣血上逆,上實下虛是主要病機,其癥狀,頭痛,眩暈,口渴,煩躁,初期脈稍滑數(shù),左關略有力,用降壓飲,久病脈象弦硬為實,舉按有力,由肝陰虛化作肝經(jīng)實火,治宜平肝降火,用新制平肝降火湯,如頭痛,頭昏,伴腰酸腿軟 心悸,失眠,耳鳴,脈沉弦,則肝腎陰虛陽亢,治宜滋陰、潛陽、熄風,用新制滋陰潛陽湯治療.
1、降壓飲:清肝明目、降壓。
貢菊25克 草決明50克 槐米25克 羅布麻25克
輕者泡代茶飲,連服半年-2年,重者前湯服.
2、新制平肝降火湯:
生石決明30克 夏桔球25克 生牡蠣30克 生石膏75克 龍膽草20克 菊花20克 白芍25克 槐花20克 黃芩30克 地龍20克 懷牛膝50克 苦丁茶15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水煎服。
3、新制滋陰潛陽湯:
生地30克 山萸肉20克 懷山藥20克 杜仲炭20克 何首烏25克 麥門冬25克 桑寄生30克 茯苓15克 白芍25克 懷牛膝30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紫石英20克 槐實30克 夏桔球25克
水煎服。
三十三、癲癇
俗稱羊羔風,羊角風。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之別.先天發(fā)病于兒童時期,后天為風疾氣逆所致.臨床上常見的還有腦瘤,腦囊蟲,腦血管畸形,腦外傷等原因,其癥狀,時發(fā)時止,有連日發(fā)作的,亦有一日二、三發(fā)作者,還有一兩月或半月發(fā)作者,殊不一致.發(fā)作時,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喉中痰壅作拽鋸聲,將醒時必吐痰沫,醒后自覺頭痛,頭錯疲乏,欲睡。治宜鎮(zhèn)心,滌痰,通竅,熄風,用羚羊角散、加味珍珠散、新制定癇丸治療。
1、羚羊角散:
羚羊角1條(約15克) 研磨成粉 蟬蛻30克 蛇蛻25克(滑石粉燙焦)
上藥粉碎成粉,每次3—5克,每日2次口服.
2、加味珍珠散:主治癲狂,癲癇。
珍珠粉500克 羚羊角粉120克 蟬蛻250克 蛇蛻250克(燙焦) 琥珀500克 朱砂150克 人工牛黃250克 郁金25克 冰片75克 麝香1克
上藥研粉,裝零號膠囊,每次3-5粒,每日2次口服,服后睡覺。
3、新制定癇丸:金錢白花蛇5條 蜈蚣50克 全蝎75克 青蒙石25克 姜制半夏150克 膽南星75克 牙皂75克 橘紅75克 石菖蒲50克 天竹黃150克 生白帆30克 雄黃50克 朱砂50克 白附子75克
上藥研粉,煉蜜為丸,重10克,每次1-2丸,早晚各一次口服。
三十四`、狂癥
狂癥的發(fā)生,先有忿郁暴怒,,少睡少食,繼而罵喊叫號,不避親疏,或歌或泣,或裸體晝夜奔走,甚則持刀執(zhí)杖,越墻上屋,力大倍于平常,面紅目赤,目光炯炯,目妄視,耳妄聞,脈象弦滑、實數(shù),為狂.久之癡呆,脈虛數(shù),為癲.此癥由血熱,復加肝膽氣逆化火,上蒙清竅所引起.亦有挾痰瘀而引起.初起面紅目赤,大便燥結(jié),脈象弦滑者,先用加減大柴胡湯,繼服加味生鐵落飲,如經(jīng)久不愈,可服加味白金刃.加味珍珠散.痰盛用芩連二陳湯.
1、加減大柴胡湯:
柴胡25克 大黃25克(后下) 枳實20克 黃芩50克 半夏20克 赤芍20克(研泥) 桃仁20克 龍膽草30克 甘草20克 百合50克 生地50克 玄參30克 天竺黃20克
水煎服,每劑服兩天。
朱砂15克 琥珀20克 冰片3克 人工牛黃25克 川貝25克 青蒙石30克
上藥研粉,與前藥一起服,每次3—5克,口服,一日兩次口服.
2、加味生鐵落飲:
生鐵落30克 玄參30克 知母20克 黃柏15克 丹參30克 麥冬25克 鉤藤30克(后下) 天花粉30克 膽星20克 連翹25克 菖蒲20克 益智仁20克 川貝15克 朱砂5克(研碎沖服) 百合25克 生地25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柏子仁20克 夜交藤30克
水煎服。
3、加味白金丸:
生白帆25克 郁金25克 薄荷20克 黃連15克 橘紅10克 膽南星20克 芒硝15克 丹參30克 石菖蒲15克 牙皂15克 朱砂15克
上藥研細,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10丸,早晚飯后各服一次,白開水送下.
4、加味珍珠散:
珍珠粉100克 人工牛黃100克 羚羊角粉50克 水牛角粉120克 朱砂30克 冰片20克 川連75克 琥珀50克 條芩50克
上藥研粉 裝膠囊,每服3—5克,一日2-3次口服,連服1-2年.
三十五、癃閉
癃閉是即排尿困難,多系一種急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小腹脹痛,膀胱充盈,小便想解而解不出,即解出也是點滴而,甚至完全閉塞不通.小便點滴而下,屢出而短少不暢,痛勢較緩的叫“癃”,以想解而解不出,脹急難通,痛勢較急的叫"閉",合稱為癃閉.西醫(yī)稱尿潴留。捫之小腹脹滿,扣之膀胱充盈,必要時下導尿管,或做膀胱造瘺術導尿.常見的有尿道外傷斷裂,前列腺肥大,腫瘤,膀胱麻痹.中醫(yī)分以下四型:
一、膀光濕熱:小便量少,灼熱赤痛,小腹脹滿,甚至點滴不通,口苦粘膩,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八正散、五淋散加減治療。
二、腎陽衰憊: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除無力,面色晄白,神氣怯弱,惡寒,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而遲,雙尺俱弱,用金匱腎氣湯加減治療。
三、腎陰不足:腰酸腿軟,尿黃短濕,量少,色紅,小便時疼痛,或不通.口渴,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雙尺滑大有力,用知柏地黃湯加味.
四、心火移熱于小腸:小腹脹滿,小便淋漓刺痛,尿紅黃,脈細數(shù),左寸及左尺有力,舌邊尖紅,苔黃,用加味導赤散.
1、八正散
木通 車前子 扁蓄 大黃 滑石 甘草梢 瞿麥 桅子 燈心草 海金砂 水煎服.
2、五淋散
甘草 桅子 當歸 茯芩 水煎服.
3、加味金匱腎氣湯:
山藥20克 山芋20克 熟地4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丹皮20克 茯苓25克 澤瀉50克 牛膝75克
水煎服。
4、加味知柏地黃丸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生地50克 牡丹皮25克 茯芩25克 澤瀉30克 知母15克 黃柏10克 白茅根50克 蘆根50克 玄參25克 豬苓25克 燈心草10克 冬葵子25克
5、加味導赤散:支原體感染(可用三月以上)
生地30克 木通20克 甘草20克 竹葉15克 石葦20克 燈心10克 石菖蒲15克 黃柏10克 知母20克 紫草15克 白薇20克 白斂15克 地膚子25克 蛇草25克 半枝蓮25克 豬苓15克 牛膝30克 水煎服.
三十六、水腫
水腫病包括了許多嚴重的疾病,為現(xiàn)代醫(yī)學的急慢性腎炎,心臟疾病和肝臟疾病引起的水腫。發(fā)病的原因,以風邪和水濕為多.其病主要在肺,脾,腎三臟.但與膀胱、三焦亦有關系。一般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在上在外,偏于熱證及實證,發(fā)作較急,上半身先腫,如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陰水系在下在內(nèi),偏于虛證,寒證,發(fā)病較緩,下半身先腫,或腫式明顯,遍身腫,不煩渴,大便不調(diào)或溏瀉,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但是水腫的表里虛實,往往錯雜互見,臨床上必須根據(jù)證侯特點,加以區(qū)別,這里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鼓脹。
一、風水:浮腫先見于上半身,以面目重,目窠水腫如臥蠶狀,頸脈跳動,惡風,身熱,咳嗽,骨節(jié)疼痛,脈浮為風水,治宜發(fā)汗,宣肺,用麻杏薏甘湯或越婢加術湯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屬此種水種..
二、皮水:浮腫先起四肢,腹部,腹大而不滿,四肢沉重,脈浮濡,不惡風為皮水.治宜宣肺,醒脾,利水,用五皮飲及導水茯苓湯治療。
三、正水:浮腫而呼吸喘促,不能不平臥,脈沉遲為正水,治宜益肺氣、溫脾陽,可用真武湯,八仙都氣丸加味。
四、石水:浮腫以腹部明顯,或引脅脹滿,脈沉不喘,為石水,治宜溫脾利水,可用實脾飲或胃苓湯治療。浮腫下肢腫甚,按之沒指,六脈沉遲,雙尺似無,用濟生腎氣湯合五苓散加裁。
五、膨脹:腹脹如膨,面目四肢略腫或不腫,小便短澀而黃,脈沉數(shù),治宜行逐水,用加減舟車丸治療。浮腫臍突者必死,名為臍疝,為疾病晚期,治宜補氣利水,用四君子湯合五苓散,間插十棗散,大戟大棗湯。
一切水腫消后,連服金匱腎氣丸配人參養(yǎng)榮丸或人參歸脾丸,用藥半年,甚至—兩年以防復發(fā)。因氣血不足腎陽虛,外觀癥狀及化驗單轉(zhuǎn)陰,必須維持用藥一個月以上,否則復發(fā),臨床觀察,一年停藥的復發(fā)有一定比例,一年半以上用藥的復發(fā)較少。要求淡水飲食,用藥時,不用甘草,以給甘遂、大戟、芫花讓路。另外停用甘草12小時以上,可用甘遂、大戟、芫花。
1、麻杏苡甘湯:
麻黃15克 杏仁15克(研泥) 薏苡米7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開鍋和后去上沫,否則心煩,服2天。
2、越脾加術湯:
麻黃20克 白術30克 生石膏75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開鍋去上沫。
3、五皮飲:
陳皮20克 茯芩皮25克 姜皮20克 桑白皮30克 大腹皮25克
水煎服。
4、茯芩導水湯:
茯芩30克 白術25克 澤瀉30克 大腹皮30克 木香20克 砂仁10克 郁金20克 紫蘇葉20克 桑皮25克 陳皮15克 木瓜15克 燈心草10克
5、真武湯:
茯芩30克 白術25克 白芍20克 附子15克 生姜3片
水煎 服。
6實脾飲:
茯芩30克 白術50克 木瓜20克 甘草15克 木香20克 大腹皮30克 草蔻15克 附子15克 炮姜15克 厚樸20克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
7、八仙都氣湯加味:
牛膝100克 澤瀉50克 豬苓30克 茯苓30克 車前子50克(布包)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40克 丹皮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
8、胃苓湯:
蒼術25克 厚樸20克 陳皮20克 甘草20克 白術30克 澤瀉25克 豬苓25克 茯苓2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
9、金匱腎氣合五苓散: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40克 丹皮20克 茯苓30克 澤瀉30克 豬苓30克 白術30克 懷牛膝7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 附子15克 桂枝20克
肉桂 水煎服
10、加減舟車丸:
黑白丑25克 甘遂 15克 大戟15克 大黃15克 芫花15克 木香10克 青皮15克 橘紅15克 輕粉5克 商陸15克
上藥研粉,每次服5克,重病服藥。服后二便俱下,多者數(shù)痰盂。
忌:水產(chǎn)品大豆制品,小米。重瀉后如腿軟,血鉀低,必需補鉀。
11、十棗散:
甘遂 大戟 芫花等分(醋制)
研粉,每次服2—5克,用10枚大棗煎水服藥,每日一次口服,忌口同上。
12、大戟大棗湯
大戟30克 大棗250克(掰開去核)
水煎,每次服棗五枚,每日三次口服。
三十七、尿濁
尿濁,即小便混濁,白如淘米水,或紅如洗肉水樣,尿道或疼痛或不痛。尿濁的起因,多由中氣下陷,膀胱濕熱,以及腎陰虛火旺形成。
一、赤濁:
濁液色赤,即為熱證。也有因久患淋證,腎陽虛,陰血不能固攝,便時流出,而成赤濁,卻是寒證,不能誤認赤濁都是熱證。
二、白濁:
是尿道時流混濁如膿樣的白液,如膏如涕,多屬寒證,也有因濕熱而成白濁的,故不可誤認白濁都是寒證。
臨床上,治白濁同治痢法。一般常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原體或雜菌感染,男人多伴有前列腺炎。一般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婦女多見,婦女多伴有附件炎。治療上,要辨寒熱虛實,六脈沉細而遲,雙尺弱重的用補中益氣湯加補腎陽藥,尿似淘米水,不痛不癢,脈象緩,用萆薢分清飲,如久患白濁,久服清利之治淋藥無效的用金匱腎氣湯加減。如稍有膠粘質(zhì)稠,加味導赤散治療。必須連服3個月方能徹底治愈。
1、補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75克 黨參50克 白術30克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30克 黃精20克 玉竹20克 茯苓25克 澤瀉25克 牛膝30克 巴戟肉20克 吳茱萸20克 故紙2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1付服2天,早服各一次飯后溫服。
2、金匱腎氣湯加減: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熟地40克 丹皮20克 茯苓30克 澤瀉30克 蘆根50克 茅根50克燈心草10克 附子15克 肉桂5克 牛膝75克
水煎服。
3、清心蓮子飲:
蓮子蕊25克車前子50克(布包) 地骨皮25克 生黃芪100克 麥門冬25克
黃芩30克 茯苓25克 川蓮10克 甘草15克
4、加味導赤散:
生地30克 木通20克 甘草15克 淡竹葉10克 燈心草10克 萆薤30克 紫草10克 丹皮25克 地骨皮25克 石斛30克 玄參25克 西洋參10克 牛膝50克 豬苓25克 澤瀉25克 板蘭根25克 蘆根30克 茅根30克 知母15克 梔子25克搗破) 黃柏15克 黃芩30克 石見穿15克 蛇草30克 半枝蓮30克 龍膽草25克
水煎服。上藥刺激胃,則惡心,嘔吐加砂仁10克。
三十八、遺精
遺精的原因不同,可因房事過度,或早婚,手淫或久患慢性病,以致引起腎氣虧損,固攝失職。遺精在青年人,如身體健壯,未接觸異性,一周1----2次滑精,或被褥過暖,或夢交,或夢美好之事,無不適感,脈象正常的為精滿自溢,屬正常生理現(xiàn)象。如遺精次數(shù)多,雙尺滑,脈弦數(shù),服龍膽瀉肝湯;如遺精而精神萎靡,困倦乏力,頭昏眼花,六脈弱,而尺部脈 似無者,用金鎖固精湯;心煩,口干渴,尿黃,腰酸,六脈虛數(shù),雙尺略大,用知柏地黃湯加味,陽亢不倒亦用知柏地黃湯。
1、金鎖固精湯:
金櫻子肉25克 芡實25克 連須15克 龍骨25克 牡蠣25克 沙苑子15克 覆盆子25克 益智25克 鎖陽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山萸肉15克 山藥15克 杜仲炭10克 熟地40克 人參15克
水煎服。
2、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25克(布包) 梔子25克 (搗破)黃芩30克 柴胡25克 生地1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 澤瀉20克 木通20克 生甘草20克 當歸15克
水煎服。
3、知柏地黃湯: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生地40克 丹皮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水煎服。
三十九、陽萎
陽萎的起因,多由于感寒受冷,手淫,房事過度,或消渴,或精血不足,以致精虧,而腎陽虛損,導致陽萎不舉,如六脈細遲,雙尺弱證見頭昏眼花,腰背酸冷,腿軟乏力,食欲不振,性功能弱,不足一刻鐘,則為命門火衰,精血不足,用興陽補腎散。多見于四十歲以上的患者。如陰囊濕癢,尿黃而有臊氣,舌紅,苔黃,六脈滑而虛數(shù),用龍膽瀉肝湯。若兩尺脈滑,六脈虛數(shù),腰酸腿軟,五心煩熱,尿黃短澀,用加味知柏地黃湯。
1、興陽補腎散:
何首烏250克 山芋100克 山藥100克 仙茅50克 巴戟50克 肉蓯蓉100克 黃精100克 杜仲炭50克 附子100克 肉桂75克 破故紙100克 鹿茸1級粉皮15克 陽起石100克人參75克 冬蟲夏草10克 蛤蚧(炙酥)1對 海馬1對(炙酥)
2、加味右歸飲:命門火衰,右尺獨弱,左尺正常,六脈沉遲。而見陽萎,腰酸腿軟,老寒腿,或小腹涼至足;或手有凍傷,連年發(fā)作?;虍a(chǎn)后風過百日以上,甚者幾十年,無有不愈。伴有睡眠不實等癥。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40克 巴戟天20克 仙茅20克 肉蓯蓉20克 吳茱萸25克 故紙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杜仲炭15克人參15克 白術15克 茯苓10克 甘草15克 黃芪100克 白芍25克 當歸25克 川芎20克 遠志15克 棗仁15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連服20----40天。
四十、痹證:
痹,即閉阻不通之意。風,寒,濕之邪雜至,合而為痹。風痹則走竄,常常攻竄作疼;寒痹則固定不移,拘留一個關節(jié),一個部位,劇烈疼痛,如錐刺刀割;濕痹則沉著,頭痛如裹,腰痛如帶五千錢,腿疼沉脹如帶千斤墜。風痹則脈浮緩,浮濡而軟;浮,緩為主脈,寒痹則脈弦或緊,或有力如游刃;濕痹則脈沉軟。久痹入腎,則命門真火不足,右尺脈弱;或形成血虛血瘀,由細緩化為澀結(jié)。風痹重用防風,寒痹重用川草烏、附子,濕痹則用腎著湯,利水勝濕。臨床上僅分上半身痹證,下半身痹證,風濕襲表,濕痹,腎虛痹五型。另有一種濕熱痹,一身關節(jié)紅,腫,熱,痛不可忍,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伴結(jié)節(jié),紅斑,結(jié)節(jié)大如雞蛋,小如豆粒,變幻無常,內(nèi)傷心脾腎及脈管,又叫白虎歷節(jié)風,西醫(yī)初期稱風濕活動期,后期骨及關節(jié)變形,稱類風濕。濕熱痹則脈數(shù),波及心臟則脈促,久病入腎則脈遲,而雙尺弱;入氣分則脈洪大。
一、上半身痹證:頸項、肩、肩胛及臂肘疼痛,伴手麻木,頭疼癥狀,寸脈
浮緩有力,六脈俱緩,或寸脈浮緊,浮者為風,緩則為濕,緊弦為寒。
用上痹湯。西醫(yī)為頸椎病,肩周炎,網(wǎng)球肘,肩胛風濕,斜方肌纖維
質(zhì)炎。
二、下半身痹:腰痛延臀部放射至腿外側(cè),途經(jīng)環(huán)跳,風市,絕骨至足,
伴小腿抽,腳趾麻木。捫之疼處肌肉痙攣,CT片示,輕者腰扭傷為腰
間盤彭突,重者纖維環(huán)破裂為脫(突)出。發(fā)病急則雙尺或單尺浮緊,
久則尺脈浮弦,半年以上則尺脈弱化為腎虛痹。急性期脈浮緊或弦滑
而緊,用加減獨活寄生湯,久則尺脈弱用加味右歸飲,二方足以拿下此
病,連服10--15付藥,永不復發(fā)。重者可配合針刺命門,腰陽關,
環(huán)跳,陽陵,承山,絕骨,委中放血,連針15天。直刺髓核,減壓
有奇效。
三、風濕襲表:頭痛,頸強肩背疼痛,或一身攻竄作疼,舌質(zhì)淡,脈浮緩,
或伴發(fā)熱咽疼,及關節(jié)疼痛,用九味羌活湯,背疼重者用羌活勝濕湯。
四:濕痹:頭痛如裹,腰腿沉脹,一身關節(jié)腫脹,六脈沉緩,用加味腎著
湯。骨刺還可加威靈仙。
五、腎虛痹:無論何證,有癥無癥,但逢尺脈弱,或單或雙,按腎虛辨,
用加味右歸飲;類風濕或產(chǎn)后風濕多年,必見此型。主癥腰膝酸痛,
小腹涼,痛,脹,或小腹涼至膝足,或膝痛冒寒氣,或足涼幾十年。
或浮腫,腫加五苓散,牛膝,防己。
六、濕熱痹:關節(jié)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忍,得冷則舒,關節(jié)不
能活動,則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時高熱,時口渴,時煩燥不安,心
悸,面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當歸拈痛湯,脈洪大而數(shù)用白虎湯。
清氣分熱,脈數(shù)而軟,用二妙丸加利濕清熱之品。必要時二方交替運用。
熱重用黃連解毒湯,血瘀用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濕熱痹變幻無窮,必
須隨癥變化加減用藥,否則無效。
1、上痹湯:
羌活30克 片姜黃30克 黃芪100克 當歸15克 防風25克 白芍25克 地楓25克 桂枝25克 甘草15克 川烏15克 草烏15克 威靈仙30克 千年見25克
水煎服。
2、下痹湯:
獨活30克 川烏15克 草烏15克 秦艽25克 防風25克 細辛5克 川芎15克 當歸15克 地25克 白芍20克 桂枝25克 杜仲炭15克 牛膝50克 人參15克 甘草20克 防己25克三七15克 金毛狗脊30克 川斷30克 黃芪75克
水煎服。
3、九味羌活湯:
羌活25克 防風25克 細辛5克 白芷15克 川芎15克 黃芩25克 生地2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出汗避風。
4、加味腎著湯:
干姜20克 茯苓30克 生甘草15克 白術25克 川烏15克 草烏15克 威靈仙50克
水煎服。
5、羌活勝濕湯: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川芎15克 甘草15克 蔓荊子15克 防風25克 藁本15克
水煎服。出汗避風。
6、加味右歸飲: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山芋15克 杜仲炭10克 熟地40克 甘草
15克 懷山藥15克 仙茅20克 巴戟20克 肉蓯蓉20克 吳茱萸
25克 故紙20克 澤瀉20克 茯苓25克 漢防己25克 懷牛膝75克
水煎服。
7、當歸拈痛湯:
西醫(yī)確診的風濕熱。
當歸15克 羌活15克 防風20克 升麻20克 豬苓20克 澤瀉25克
茵陳30克 黃芩25克 葛根15克 白術15克 苦參10克 知母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8、白虎湯:
生石膏150克 甘草15克 懷山藥15克 知母15克
水煎服。
9、二妙丸:
黃柏15克 蒼術30克
水煎服。
10、黃連解毒湯:
黃連15克 黃柏15克 黃芩25克 梔子20克(搗破)
水煎服。
11、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桃仁15克 紅花25克 蒼術30克 黃柏10克 神曲15克 天南星10克
當歸15克 白芷15克 威靈仙30克 川芎15克 龍膽草15克 甘草20克
羌活30克
四十一、消渴論治
概論:
消渴是指飲食不節(jié)和情志失調(diào)等原因,引起的多飲,多食,多尿,機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癥.其病因病機,主要變化是陰虛燥熱,消耗陰液,使津液不能正常敷布,病位在胰臟,與肝膽相接,損傷氣分,血分.臨床上分三消,上消損傷肺胃,病在氣分,以大渴,大熱,大汗出,脈洪大為主癥,也叫肺消.中消以消谷善饑,大便秘結(jié)為主癥,雙關脈滑,實,滑數(shù),其病位在胃腸,以熱,燥,結(jié)為病機,熱則消谷善饑,燥則津枯液竭,結(jié)則便秘不通,也叫胃消.下消,病位在肝腎,初期血虛低熱,為陰虛;陰血不足,復被虛熱灼傷,因而,六脈沉細而數(shù)軟無力,尺脈弱,虛大為腎陰虛,相火熾盛,龍雷之火,變化無常,疾病進行性加重,出現(xiàn)飲一溲一,飲一溲二;陰血不足,復被寒侵,命門真火不達于四肢,故虛熱化寒,腎陰腎陽俱虛,而六脈沉遲,尺脈弱,化為腎陽虛.上消治法,清熱升津,以白虎加人參湯為主.中消以燥熱便秘為主,熱結(jié)陽明,治法通里攻下,用三個承氣湯,以關脈滑為準;熱而不秘,心煩,口渴重者,胃陰不足,胃火熾盛,關脈洪大,六脈滑數(shù),六脈弦數(shù),用玉女煎.下消飲一溲二,腎陰不足,陰虛火旺,以六味,知柏,杞菊地黃為主,以尺弱,虛大,尺滑,六脈沉數(shù)為準;腎陽虛,用金匱腎氣,右歸飲,還少丹加減,以六脈俱遲,尺脈純?nèi)?右尺弱為準.久病,氣虛,乏力,困倦,氣短不足以息;腹脹,便溏,食少納呆,右寸脈微,肺氣不足;右關虛,弦而無力,脾氣不足.心悸怔忡,氣短,胸悶,甚至胸痛放射至左肩內(nèi)臂,六脈細,弱,微為血虛;六脈結(jié),澀為血瘀.六脈俱沉,尺弱,或數(shù)或遲,腎陰,腎陽不足;右尺獨弱,六脈沉遲,命門火衰,男陽萎,女宮寒.合為氣血陰陽俱不足,為勞損.治療原則: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腎;補氣以四君子湯為主,補血以四物湯加減,補腎以金匱,六味,右歸,還少丹加減.消渴病機,陰虛血燥,不能敷布津液,陰虛則血熱血少,燥熱傷津不布.以其六脈細數(shù),虛數(shù)為準,治療原則,涼血,養(yǎng)血,生津,涼血用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飲,知柏地黃湯為主;養(yǎng)血用四物湯,生脈飲,西洋參,黨參,黃芪為主,生津用天花粉,生石膏,知母,玉竹,黃精,天冬,麥冬,五味子,玄參,石斛,生地為主.又花粉偏降尿糖,生石膏偏降血糖,臨床常用二.三兩才有效.消渴一病,病位在胰,與肝膽同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發(fā)病與病前長期暴飲暴食,胃擴張.食積傷脾胰,少陽,陽明合病,久病胰腺萎縮,纖維化,胰腺虛弱,因而滋陰養(yǎng)胰,是治病真機,臨床研究,恢復較慢,最少.80付湯藥以上,平常170付左右,一般治療,六個月1療程,觀察10個月以上,病愈還要服3個月以上,以鞏固.特殊連服2年左右中藥.又脈數(shù),在八卦為震卦,隨時變動之象,在病為賊脈,進行性加重之機,因而臨床為消渴活動期,治療以滋陰為主,脈象細弱,遲緩,為消渴靜止期,臨床以扶正為準.脈象和緩,疾病痊愈.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胰,暴飲暴食,強塞胃腸,勞傷胰臟,積熱傷津,運化失司.
2.情志失調(diào),久郁傷陰,情志拂郁,郁怒傷肝,肝郁氣滯,郁久化火,陰虛內(nèi)熱,終化為瘀.
3.素體稟賦不足,五臟虛弱,氣血不足,肝腎陰虛,龍雷之火熾盛,灼傷陰液,不能轉(zhuǎn)輸敷布器官組織.
4.房勞過度,房室過度,腎精虧損,精血生化不足,虛火內(nèi)生,血少不能榮養(yǎng)肝腎,化為肝腎陰虛,精氣內(nèi)奪,而陰虛內(nèi)熱,血枯生燥,則傷津不布,.
5.過服溫燥之物,久服辛辣,醇酒,藥物,滋生內(nèi)火,濕熱,傷陰奪津.
二.病機
陰津不足,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在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而陰愈虛.消渴一病,損傷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絡,但主要損傷肺,脾,腎三臟,尤以腎最重要,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陰虛燥熱,胰津不布.
肺為水之上源,肺陰不足,燥熱內(nèi)生,不能化生津液以養(yǎng)胰,反而直趨下行,化生甜尿,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shù)量多,口渴多飲.病在氣分,汗出,煩躁,口渴,大熱,脈大.
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主運化,化水谷為宗氣,水谷精微,上行入肺,轉(zhuǎn)變而為津,敷布于全身.脾胃受燥邪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胰臟津氣不化水谷,則口渴,多飲,多食,消谷善饑;燥結(jié),病在胰臟,胃腸,肝膽,少陽,半表半里,氣分血分之間.故脈弦,滑,實,大,滑數(shù).脾陰虛,脾氣不足,不能化水谷精微為宗氣入血,故形體日漸消瘦,下流腎與膀胱,而為甜尿.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腎陰虧損,則虛火內(nèi)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胰臟,肝膽,則胃熱消谷,肌瘦,陰虛陽盛,腎臟開闔失司,固攝無權,水谷精微直趨下行為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如脂膏,混濁,甜尿.
消渴病位在胰,與肝膽相連,損傷肺,脾(胃),腎,久則五臟俱損,臨床?;ハ嘤绊?變化百端,復雜多變,"三多"之證,常可互相并見,亦可一癥不見,萬變不離其蹤.
范圍:
現(xiàn)代醫(yī)學的糖尿病,尿崩癥,甲亢.可參閱治療.
診斷:
臨床分三期:消渴前期,消渴期,消渴緩解期.
一.消渴前期:患者反復長期暴飲暴食,而致胃脹,嘔吐,泄瀉,心煩,低熱,心悸,乏力,困倦,不眠,健忘,全身不適,手麻,肌肉酸痛等癥,亦有全身肌肉緊硬,10多年后患消渴者,中醫(yī)一般稱,傷食,食積,酒積,陰虛內(nèi)熱,血虛,脾虛,腎虛,風濕,心悸怔忡等,但這些診斷水十分正確,長期反復暴飲暴食,病在少陽,陽明,左關弦,右關滑,關滑,左關弦,右關弱,六脈遲緩.肝木克脾土,病在中州脾胃.當為胃陽虛本,雜病為標,升陽益胃湯癥.
二.消渴期:
1.無論男女老幼,凡以多飲,多食善饑,多尿消瘦 ,或尿有甜味,即為消渴.多發(fā)中年的,及嗜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油膩之人,若青少年罹患本病,一般較重.
2.由于患者體質(zhì)不同,病程長短各異,故臨床表現(xiàn)不同.或多飲,或多食,或多尿,或諸癥挾雜,伴神疲,乏力,自汗,心煩,不眠,皮膚干燥,瘙癢,大便干結(jié),小便混濁,或如脂膏,或小便清白等癥.舌質(zhì)多紅而少津,上有裂紋,苔多白膩,黃燥,厚黑,脈象細數(shù)無力,虛數(shù),弦數(shù),洪大,實滑,細遲,尺弱.經(jīng)用西藥治療者,多見滑數(shù)相兼,細數(shù)虛數(shù)無力,亦有遲緩,正常者.
3.日久不愈,??刹l(fā)兼癥.中風手足偏廢,內(nèi)障,視物不明,耳聾,口舌生瘡,肺痿勞嗽,心血瘀阻,胃腸燥結(jié),腰疼,水腫,泄瀉,口有爛蘋果味,四肢麻木疼痛,瘡瘍腫毒,脫疽,男陽萎,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亦有并發(fā)腫瘤者.
4.任何時期血糖測定,大于11.1毫摩爾,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爾,診斷成立.
三.緩解期:
經(jīng)各種治療后癥狀緩解,血糖正常,但臨床還需要用一些補氣,補血,補腎,疏肝,滋陰中成藥,維持至少半年,或10個月以上,以免復發(fā).另外,無論西醫(yī)診斷何型糖尿病,中醫(yī)臨床治療三個月以上,都能緩解一部分癥狀,中老年,二型糖尿病,超過服藥100付以上,200付左右多數(shù)能臨床治愈.
辨證論治:
一.消渴前期:尚未出現(xiàn)消渴癥狀,長期反復暴飲暴食,腹脹,便溏,嘔吐,上腹部深度壓痛,反跳疼,脅肋脹疼,口苦,目眩,全身不適,關節(jié)疼痛,六脈虛數(shù),沉緩,左關弦,右關弱,雙關滑.
診斷:胃陽虛,少陽經(jīng)病,胃火,風濕,痰飲,不眠挾雜者.
治則:升陽益胃,兼治雜癥.
處方:升陽益胃湯加減.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黃芪60克 黃連10克 半夏15克 甘草20克 陳皮20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防風20克 羌活20克 獨活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干姜20克 焦麥芽25克 焦神曲25克 焦山楂25克
水煎服.不眠加棗仁25克 柏子仁25克 遠志25克.
二.消渴期:
1.上消:以口渴多飲較重,口干舌燥,煩熱,汗出,尿頻量多,六脈洪大,右寸洪大,舌紅苔膩.
診斷:肺胃火盛.
治則:清熱升津,涼血滋陰.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加減.
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甘草20克 懷山藥50克 山萸肉50克 生地30克 牡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人參15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白芍30克 黃芩25克
水煎服.
2.中消:以消谷善饑為主癥,常伴隨大便燥結(jié).多食善饑,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口干渴,舌質(zhì)紅,苔黃糙,或舌有裂紋,雙關滑,脈滑數(shù),實.
診斷:胃熱,胃火熾盛,燥結(jié),便秘.
治則:養(yǎng)陰清胃
處方:玉女煎加減.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麥冬30克 天冬30克 玉竹30克 黃精30克 蘆根30克 茅根30克 玄參30克 丹皮30克 石斛75克 白芍50克 天花粉75克
水煎服.便秘燥結(jié)者加大黃25克(后下) 芒硝25克(沖服).瀉下后,停用大黃,芒硝.口鼻流血者加仙鶴草100克 劉寄奴100克 側(cè)柏葉50克 小薊50克.
3.下消:以飲一溲一為主癥.尿頻量多,尿甜,尿如脂膏,腰膝酸軟,氣短乏力,伴心悸,浮腫.舌尖紅,舌光無苔,舌有裂紋,尺脈弱或虛大,六脈細數(shù)者,五心煩熱,為腎陰虛.舌質(zhì)淡,苔白,尺脈弱,六脈細緩,細遲,手足不溫者,腎陽虛.男伴陽萎不舉,女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
(1)診斷:腎陰虛,火旺.
治則:補腎清火.
處方:六味地黃湯加減.
山萸肉30克 懷山藥30克 牡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澤瀉25克 知母30克 黃柏20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龜板15克(研碎) 鱉甲15克(研碎) 天花粉75克 石斛50克 五味子30克 黃芪60克 西洋參15克 蒼術25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2)診斷:腎陽虛
治則:補腎補陽
處方:金匱腎氣湯加減
山萸肉25克 懷山藥25克 熟地40克 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澤瀉30克 懷牛膝75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仙茅25克巴戟肉25克 肉蓯蓉25克 菟絲子25克 沙苑子25克 人參15克 黨參30克 黃芪60克 白術25克 附子20克 肉桂10克 補骨脂25克杜仲炭20克
水煎服.
注:以上是三消主癥主方,常見于初發(fā)病者,亦見于久病.
4.脾胃氣虛: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互見,腹脹,惡心,或飲食不振,神疲,乏力,困倦,舌淡,苔白而干,六脈細弱無力.或服中藥傷脾胃者.
診斷:脾虛,或為涼藥傷脾.
治測:補氣健脾,養(yǎng)陰.
處方:四君子湯加減
黃精30克 玉竹30克 人參20克 白術25克 茯芩25克 甘草15克 黨參50克 黃芪100克 木香30克 陽春砂15克 白蔻15克 薏苡米50克 升麻30克
水煎服.
5.肝郁脾虛,化熱傷陰:胸脅苦滿,煩躁易怒,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苦咽干,多飲,多食,多尿,舌質(zhì)紅,苔白膩,左關弦,右關弦大.六脈弦滑.
診斷:肝郁脾熱
治則:疏肝清脾
處方: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50克 白芍50克 赤芍30克 葛根40克 黃連20克 連翹30克 虎杖30克 香附25克 郁金25克 當歸30克 茯芩25克 白術25克 丹皮30克 梔子30克(搗碎)
水煎服.便秘不下,加大黃25克(后下) 芒硝25克(沖服).
6.瘀血:消渴兼見,胸前區(qū)悶痛,放射至左肩內(nèi)臂;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頭暈耳鳴;或心悸,健忘,不眠,哭笑無常,飲食不知饑飽者.舌質(zhì)紫黯,舌體上下有紫斑紫點,六脈虛大,澀結(jié),代散,微弱.
診斷:胸痹,中風,頭暈耳鳴,癡呆,髓??仗?/p>
治則:活血化瘀
處方:血府逐瘀,補陽還伍,地黃飲子加減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當歸25克 地龍15克 黃芪200克 桃仁25克(研泥) 紅花25克 炙水蛭15克 元胡20克 柴胡20克玉竹20克 黃精20克 生地25克 石斛50克 山萸肉20克 麥冬20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15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肉桂10克附子25克 巴戟肉20克 人參15克 當歸25克
水煎服.血糖高加生石膏100克 知母40克.血壓高加菊花20克 草決明30克 槐角30克 夏枯球20克.雙目視物不清加菊花20克 草決明30克 密蒙花25克 木賊15克 清葙子25克 枸杞25克
7.癰疽:消渴并發(fā)癰疽,壞足,肌肉大面積壞死,流水,漸至下肢五指脫落.或牙齦腫疼,久久不愈,或創(chuàng)傷后傷口不封,舌紅苔膩,六脈弦數(shù),滑數(shù),虛大,實大.
診斷:氣血不足,癰疽,脫疽,潰瘍
治則:補血生肌,滋陰清熱
處方:仙方活命飲,五味清毒飲,地黃飲子加減
(1)金銀花30克 玄參30克 當歸30克 甘草30克 連翹50克 冬葵子25克 紫背天葵25克 防風25克 白芷25克 陳皮20克 川貝母10克 天花粉100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穿山甲5克 皂刺5克 黃芪60克 生地30克 生石膏100克
水煎服.
忌口:魚蝦,小米,大豆制品.
2.生肌散:清熱.收斂.生肌.主治各種瘡瘍.外傷.褥瘡.傷口不封.
煅石膏100克 枯礬15克 黃柏25克 乳香15克 沒藥15克 冰片10克
共研細沫,外上患處.
三.消渴緩解期:
當患者經(jīng)過治療一段時間后,癥狀明顯緩解.西藥基本停用,血糖略高于正常值,基本沒有癥狀.患者不想再服湯藥.此時分陰虛.陽虛兩大類.六脈虛數(shù)為陰虛,囑服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半年以上.六脈遲緩.尺脈弱.囑服金匱腎氣丸.配人參養(yǎng)榮丸半年以上.
1.消渴散:清熱涼血,活血滋補,用于三消久病,機體虛弱,血糖增高,久服西藥降糖患者.
山萸肉25克 懷山藥25克 生地50克 麥冬25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水牛角粉25克 丹皮25克 白芍25克 黃連25克 人工牛黃粉25克 冰片10克 西洋參25克 五味子25克 生石膏50克 知母25克 紅花25克 三七25克 人參25克
粉碎,每次1-2匙,第日2次,口服.
2.加減逍遙散:疏肝解郁,涼血降糖,主要用于病癥混雜,血糖居高不下,經(jīng)用大量降糖藥,不能緩解者.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30克 茯芩25克 白術25克 黃芩30克 連翹30克 丹皮30克 梔子30克 薄荷20克 生地30克玄參30克 天冬20克 麥冬30克 生石膏120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0克 黃精20克 木香20克 蒼術20克 黃芪100克 西洋參15克砂仁10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整,每日2次,口服.
劉臣彬中醫(yī)內(nèi)科學
作者:劉臣彬
按:該文是我童年時代,隨爸爸學習中醫(yī),是丹東老天祥中醫(yī)--朮苓參草派秘傳心法,每一個中醫(yī),必須掌握。來源:清末老天祥孫先生傳外公張福和,外公傳家父劉少丹,家父傳我,從未面世。
五臟辨證
心與小腸
一、心氣虛與心陽虛
包括某些虛弱病癥,神經(jīng)官能癥,心絞痛,心梗、心律不齊,心衰,休克等病癥,具有以下征候者。
主癥:心氣虛則心悸、氣短、自汗,活動時加重,胸前憋悶,面色晄白;苔白,舌質(zhì)淡,脈細弱或結(jié)代。心陽虛在心氣虛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畏寒肢冷癥狀。嚴重則發(fā)生心陽虛脫,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病機: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時,心肌鼓動血脈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氣短,脈細弱。心陽不振時陽氣不通,心脈痹阻,故心胸憋悶;陽氣不達于面,故面色晄白。心氣不足,衛(wèi)外之氣不固,則自汗。氣來不勻,則脈結(jié)代。陽氣不達于肌表,則形寒。心陽虛脫時,心液隨陽外溢,則大汗淋漓;神失所主,故昏迷不醒;陽氣不達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治法:補心氣、溫心陽、安神。
二、心陰虛與心血虛
包括某些虛弱癥,神經(jīng)官能癥,貧血,白細胞低下,血小板減少等。
主癥:心悸心煩,健忘,失眠多夢,脈象細弱為心血虛;兼有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爛為心陰虛。心血虛,舌質(zhì)淡白,面色萎黃、或蒼白。
病機:心血虛,血不外榮,則舌質(zhì)淡白,面色萎黃、或蒼白;心血不足時心陽偏亢,血熱流速快,則五心煩熱,盜汗,顴紅,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爛。心血虛,神不內(nèi)守,故失眠多夢;入睡后,陽附于陰,陰虛,陽無所附,津液隨陽外泄而為盜汗。
治法:補血、滋陰、安神
三、心火上炎
包括舌炎、舌體糜爛、口腔潰瘍、支原體感染、血熱、病毒性心肌炎,不明原因低燒。
主癥:以舌尖紅、舌體糜爛或潰瘍、五心煩熱為主癥。或見夜寐不安,口渴思飲,尿黃、尿痛。苔黃,脈數(shù)。
病機:心開竅于舌,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舌體糜爛或潰瘍;心火內(nèi)熾,則煩熱不眠;熱傷津液,則口渴思飲;心與小腸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腸,則尿黃、尿痛;苔黃,脈數(shù)無力,為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法:清心瀉火
四、胸陽不振、心血瘀阻
常見于重癥心律失常、心絞痛、心梗。也見于一些疾病晚期。
主癥: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心悸怔忡,脈象澀結(jié);重者面色青紫,舌質(zhì)紫黯,口唇手足青紫,四肢冰冷,昏厥,脈微欲絕,為心元暴脫。
病機: 胸陽不足,血行障礙,心脈痹阻,故有心前區(qū)或胸骨后刺痛或悶痛,心悸怔忡,脈象澀結(jié);四肢冷,脈微細欲絕,為陽氣不達于四肢所致。
治法:活血化瘀,大補元氣。
五、痰迷心竅:患者腦血管意外,中風、腦卒中、腦出血多數(shù)此癥。
主癥:意識朦朧,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喉中有痰聲嚕嚕,苔白膩,脈象滑數(shù)、弦滑。
病機:心主神志,痰蒙清竅心腦,產(chǎn)生神智障礙,故有朦朧、昏迷不醒?;}主痰,故脈滑;數(shù)脈主熱,患者發(fā)熱,弦細相兼而數(shù),主病位在腦。
治法:滌痰開竅,清熱。
六、痰火擾心:主要是神智疾病,西醫(yī)的精神分裂癥、癔病、躁狂狀態(tài)。
主癥:胡言亂語,哭笑無常,狂妄躁動,怒目而視,打人毀物,幻聽、幻視,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弦數(shù)。
病機:痰火擾心,則神智錯亂;火屬陽,陽主動,故表現(xiàn)為興奮狀態(tài)(亢進);怒目而視,打人罵人,幻聽幻視,是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擾亂輕竅(心神)所致。苔黃膩,舌尖紅是火盛;脈滑為痰,脈數(shù)為熱,脈弦為肝火,弦滑數(shù)相兼,為病位在腦。
治法:清熱化痰開竅。
七、小腸氣痛
西醫(yī)的腸痙攣、疝氣。
主癥:小腹絞痛,脹痛,腸鳴,排氣則舒,或者陰囊疝痛,苔白,脈弦。
病機:小腸之氣,感受寒涼,寒性收引則疼痛;腹脹腸鳴,則氣滯,排氣則舒是氣滯暫通,而癥狀緩解。小腸下墜陰囊,是疝氣作痛。苔白為寒,脈弦為痛。
治法:行氣止痛
肝與膽
一、 肝郁氣滯(肝氣不舒)包括神經(jīng)官能癥,慢性肝炎、膽囊炎、小葉乳腺增生,月經(jīng)前后不定期,膽結(jié)石等。
主癥:常見兩脅脹痛或竄痛,胸悶不舒。胸脅乳房小腹脹痛。伴隨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瀉、周身竄痛,咽中有物梗塞、癥瘕積聚(癥瘕都是堅硬不移的腫塊,常見肝脾腫大、腸痙攣;瘕聚,都聚散無常)、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苔白,脈弦。尤其左關弦。
病機:情志不舒,惱怒傷肝,引起肝氣郁結(jié),性失調(diào)達,故出現(xiàn)兩脅脹痛、竄痛,胸悶不舒,且疼痛長隨情緒變化而增減。肝氣上竄于咽喉,與痰互結(jié),則咽中似物梗塞。肝氣橫逆,克脾土,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則脘痛、嘔逆吐酸,食欲不振;脾氣失和則腹痛腹瀉。“氣行則血行,氣滯血亦滯”,肝氣郁結(jié)產(chǎn)生氣滯血瘀,則脅部刺痛不移,,逐漸產(chǎn)生癥瘕積聚。肝脈與沖脈相連,沖脈主月經(jīng),故肝郁氣滯能引起月經(jīng)不調(diào)。
治法:疏肝理氣
二、 肝經(jīng)實火
高血壓病、更年期綜合癥、上消化道出血、膽石癥、鼻衄、急性結(jié)膜炎。
主癥: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急躁易怒,面紅目赤,脅肋灼痛,甚至吐血衄血。兼見尿黃赤,口苦便干,苔黃,脈弦數(shù)。
病機:肝火上攻于頭,則頭痛眩暈,面紅目赤。膽經(jīng)布于耳,肝與膽相表里,肝有病則膽受之,肝火循經(jīng)上入于耳,則耳鳴耳聾,其特點為突然發(fā)作,鳴聲如潮。肝失疏泄,肝氣郁結(jié)化火,擾及兩脅則脅肋灼痛;肝火上炎灼傷絡脈,可驟然吐血衄血,舌質(zhì)紅,苔黃,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肝火旺盛之象。
治法:清肝瀉火
三、 陰虛肝旺
高血壓病、神經(jīng)官能癥、眼科疾病。
主癥:頭痛眩暈,煩躁易怒,顴紅,五心煩熱,舌紅,脈弦細數(shù)、或細數(shù)無力?;蛞姸Q耳聾,麻木、震顫,眼干,口燥咽干,面部烘熱,腰酸腿軟,少寐多夢。
病機:肝陰不足,則肝陽上亢,腎陰不足,也導致肝陽上亢。肝陽上亢,則頭痛頭暈、眩暈,煩躁易怒。陰虛生內(nèi)熱,則顴紅、五心煩熱。腎開竅于耳,腎陰不能上充于耳,則耳鳴耳聾。肝陰不足,不能濡養(yǎng)筋脈,則肢體麻木、甚至震顫??谠镅矢?,面部烘熱,都是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之證。肝屬木,木生火,火屬心,心火內(nèi)擾神明,則少寐多夢。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虛,則有腰膝酸軟。肝經(jīng)實火與陰虛肝旺雖然都有頭暈頭痛、耳鳴耳聾,但前者常突然發(fā)病,來勢較急,癥狀明顯;后者則逐漸產(chǎn)生,癥狀較輕;前者有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滑數(shù)的實火現(xiàn)象;后者有顴紅、五心煩熱,脈象虛數(shù)無力、細數(shù)而軟。等虛火現(xiàn)象。
治法:滋陰、平肝、潛陽
四:肝風內(nèi)功
1、 熱動肝風(熱極生風)
見于高熱驚厥。
主癥:高熱、抽搐、甚至神志昏迷。舌質(zhì)紅,脈弦數(shù)。
病機:熱極生風,出現(xiàn)肢體抽搐,兩眼上翻。常見于嬰幼兒。熱擾心神,則神志昏迷。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2、 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
常見于腦溢血、高血壓腦病。
主癥:素有頭痛、眩暈、麻木,突然昏厥,抽搐,或口眼歪斜,偏癱。舌質(zhì)紅,脈弦細。病位較淺、病情輕者,只出現(xiàn)口眼歪斜,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或偏癱。病位較深、病情重者,除以上癥狀外,尚有神志不清或昏迷。中風時常伴隨喉中痰鳴、舌苔滑膩。有的連續(xù)幾天不省人事,最后死亡。重者,脈象弦滑、促、代。
病機:素體陰虛,肝陽易亢,化火生風,風火交煽,挾痰上擾,蒙蔽清竅,則神志昏迷,流竄于經(jīng)絡,則肢體麻木;風痰阻于脈絡,氣血流通不暢,則口眼歪斜,舌強不語或偏癱。舌質(zhì)紅,脈弦細,或弦細數(shù)軟無力,均屬陰虛肝旺之象。一旦弦滑、促、代,則有危險。
治法:滋陰平肝、熄風開竅
四、 寒滯肝脈
睪丸、附睪疾患,疝氣。女子宮寒、產(chǎn)后風濕久病。
主癥:少腹脹痛,睪丸墜脹,或陰囊回縮。少腹脹痛長牽引睪丸,墜脹劇痛,受寒則重,得熱則緩,或見畏寒肢冷。女小腹涼、痛、脹,牽引腰部,下肢冰冷,風吹則過,如穿透感,或下肢關節(jié)痛?;蛘唛L期胃痛、久病后心臟疾患,頭頂痛。女30—40歲見部分子宮、附件腫瘤患者(久?。?。
病機:寒浸肝脈,寒從足起,久病入厥陰經(jīng),導致寒者凝滯變化諸癥,一派寒象,誤診紛紜。
治法:溫肝散寒、理氣補腎。
五、 肝膽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膽結(jié)石、膽和胰腺腫瘤出現(xiàn)感染。
主癥:鞏膜皮膚發(fā)黃,色澤鮮明,脅痛較著,尿少黃赤,或見發(fā)熱口渴,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舌質(zhì)紅、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者滑數(shù),左關滑。
病機: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nèi)生,濕郁化熱,蘊結(jié)于肝膽,致使膽汁外溢,浸及肌膚,發(fā)生黃疸。濕熱犯胃,則惡心嘔吐,食少腹脹(肝功能不好)。熱邪灼傷津液,則發(fā)熱口渴,尿少而黃赤。濕熱蘊結(jié),則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為肝膽熱盛之象。本證脅痛顯著,而脾經(jīng)濕熱則消化道癥狀嚴重。
脾與胃
一、 脾胃虛弱(脾氣虛、胃氣虛)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胃神經(jīng)官能癥,腸結(jié)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療后不能飲食。
主癥:面色萎黃,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滿悶,噯氣吐酸,胃痛喜按,食后痛減,腹脹便溏。舌淡苔白,脈象細、弱、濡軟?;蛞妵I吐、浮腫。(脾虛三大主癥: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病機:脾有病,則胃受之,脾胃虛弱,即脾氣虛及胃氣虛同時出現(xiàn),但也有單獨出現(xiàn)者。胃主受納,胃氣虛則胃納減少;胃氣主降,胃虛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則噯氣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減,均為虛象。脾主運化,脾虛則運化失常,出現(xiàn)食后胃脘滿悶,腹脹便溏。脾胃氣虛水谷化生精微減少,則面色萎黃,倦怠無力。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舌質(zhì)淡,苔白,脈脈象細、弱、濡軟,均屬氣虛之象。
二、 脾胃虛寒
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jié)腸炎,婦女白帶過多。
主癥:腹脹、便溏、食少納呆三大主癥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寒癥,就是虛寒。胃腹隱隱作痛,喜熱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嘔吐,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久泄不止,肢冷乏力。或見尿少浮腫,皮膚萎黃而晦暗,白帶清稀而多。舌質(zhì)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細而遲軟無力?;蛎}右關弱,六脈遲。
病機:脾胃虛寒,多為脾胃疾病遷延日久,失于調(diào)治,正氣不足所致。陽虛生外寒,則畏寒肢冷;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滯中焦脾胃,則胃腹隱痛,得熱得按則寒氣散,而痛減。胃陽不足,則食少腹?jié)M。寒飲不化而上逆,則口泛清水;胃氣不降,上逆則嘔吐呃逆。脾陽不足,不能運化水濕,則久泄不止,或浮腫尿少,或白帶清稀而多。寒濕停滯脾胃,膽液與寒濕相結(jié),則膚色晦暗發(fā)黃。脈右關弱,為脾虛,六脈遲為寒癥。
治法:溫中健脾
三、 中氣下陷
慢性腸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腸功能紊亂、脫肛、胃下垂、子宮脫垂、腎下垂、睪丸下墜、重癥肌無力等。
脾胃虛弱癥候兼見言語氣短,動則氣墜,深吸氣方快,疲乏無力,困倦。或見久瀉脫肛,子宮下垂,小便淋漓不盡。舌淡苔白,脈象虛大,右關純虛脈。
病機:脾胃之氣不足,又稱中氣不足、中氣下陷。脾主肌肉,肌肉微軟無力,不能上托臟器、組織,導致下陷。
治法:補中益氣
四、 脾虛濕困(濕困脾陽、寒濕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胃腸功能紊亂,水腫,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結(jié)腸炎,白帶過多。
主癥:輕者脾虛兼見濕的癥候,重者脾陽虛兼見寒濕癥候。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飲,頭重如裹,身困體沉,腹瀉肢腫,或皮膚晦暗發(fā)黃,白帶多。舌苔厚膩,脈緩。
病機:濕重傷脾或脾陽先虛,運化遲緩,致使?jié)駶嶂凶?。濕困于上,則口粘,頭重如裹;濕阻于中,則飲食減少,胃脘滿悶,惡心嘔吐;濕迫于下,則腹瀉、肢腫、白帶量多。寒濕阻于脾胃,膽汁與寒濕相結(jié),則身黃晦暗。水濕充于肌膚,則神困體沉。舌質(zhì)淡,苔白厚膩,脈緩,均屬脾陽不運,濕濁內(nèi)蘊之象。
五、 脾藴濕熱
急性黃疸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濕疹、膿皰病
主癥:面目發(fā)黃,鮮明如橘色,脘腹脹悶,不思飲食、厭油膩,惡心嘔吐,尿少而赤?;蛏戆W,發(fā)熱,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膚瘡瘍、濕疹流黃水,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病機:嗜食辛辣肥甘厚味,引起脾濕胃熱,濕熱交阻,膽汁與濕熱相結(jié),外溢于肌膚而發(fā)黃致癢;熱為陽邪,故黃色鮮明如橘色;濕熱中阻,則不思飲食,厭油膩,甚至胃濁上逆而惡心嘔吐;濕熱下注膀胱,而尿黃短赤;濕盛則泄瀉;熱盛則發(fā)熱,口干,大便干結(jié)。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均屬濕熱熏蒸之象。本證之黃疸,消化道癥狀嚴重脈緩;肝膽濕熱之黃疸,肝膽經(jīng)癥狀嚴重脈濡弦,需細分辨。濕熱在皮膚,則成濕疹、膿皰病、皮膚潰瘍等。
六、脾不統(tǒng)血
各種出血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痔瘡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血友病、皮下出血等。
主癥:脾氣虛兼有出血者。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月經(jīng)過多,點滴而下;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沉細而緩。
病機:脾虛不能統(tǒng)血,則血不歸經(jīng),溢于脈外。面色無華、萎黃,氣短懶言,肢體困倦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沉細而緩。都是脾虛癥狀。
治法:補脾攝血、引血歸經(jīng)
六、 心脾兩虛
神經(jīng)官能癥、心率失常、早搏、貧血、輕度失眠。
主癥:心悸健忘,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左寸弱、右關弱。
病機:心主神志,脾主運化。心虛則神不內(nèi)守,出現(xiàn)健忘失眠、思慕無窮,多夢紛紜,心悸怔忡;脾虛則運化失司,則食欲減退,腹脹便溏,倦怠無力,面色萎黃。六脈沉細,為氣血不足,心脾兩虛之象。
治法:補益心脾
七、 肝脾不和
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
主癥:既有肝旺的癥候,又有脾虛的癥候。兩脅脹滿,不思飲食,腹脹腸鳴,大便溏瀉。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脾,脾虛而運化失常。
治法:疏肝健脾
八、 胃火熾盛(邪熱擾胃、胃火)
某些傳染病高熱期、糖尿病、牙周病、口輕潰瘍等。
主癥:煩渴多飲或渴欲飲冷,多食易饑,口臭嘈雜,牙齦腫痛,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
病機:胃火熾盛耗傷胃陰,則口渴多飲或喜冷飲;火能消谷,則多食易饑。胃熱上蒸則口臭嘈雜;齒齦為胃經(jīng)脈絡所過,胃熱上沖,則牙齦腫痛。熱傷津液,則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滑數(shù),均為胃火熾盛之象。
治法:清胃瀉火
九、 胃陰不足
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消化不良、糖尿病。
主癥:口唇干燥,不思飲食,食后飽脹,大便燥結(jié),干嘔呃逆,舌干少津,舌質(zhì)紅,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
病機: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陰液之源枯竭,或胃火耗傷津液,虛火上擾,胃陰不足,則見口干唇燥,大便秘結(jié),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無力等癥。胃陰虧耗,胃失濡養(yǎng),納化失司,導致飲食減少,食后飽脹;胃失和降,則干嘔呃逆。
治法:滋陰養(yǎng)胃
。
十、 肝胃不和
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肝炎、肝硬化。
主癥:脅肋脹痛,胃脘脹滿、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吐酸或嘔吐,或見心煩易怒,脈弦。
病機:肝木克脾土,肝強脾弱,左關脈弦,右關脈弱。肝強木旺則胸脅乳房脹痛;胃弱土衰則腹脹、便溏、食少納呆。
治法:疏肝和胃
十一、食滯胃脘
消化不良、停食、急性胰腺炎、肝功能不好。
主癥:胃腹脹滿,嘔吐酸腐,噯氣反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舌苔厚膩,脈滑,關部滑重。
病機:飲食積滯、飽食過傷脾胃,脾之運化失司,中焦氣機受阻,則脘腹脹滿;食滯于胃,濁氣上逆,則噯腐吐酸,不思飲食,大便溏薄或秘結(jié);食濁中阻,則舌苔厚膩,脈滑;中州位于右關,則關脈滑重。
治法:消食導滯
肺與大腸
一、 肺陰虛
肺結(jié)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癥: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或有咽干喑啞,舌質(zhì)紅而干,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shù)。
病機:肺陰虧虛,津液被灼,肺燥火盛,則干咳少痰。虛火傷絡,則痰中帶血。虛火內(nèi)熾,則有潮熱,顴紅,手足心熱;虛火逼津外泄而盜汗;津液被劫,咽失滋潤,則咽燥聲啞。舌質(zhì)紅而干,或有裂紋,無苔,脈細數(shù),均是陰虛內(nèi)熱之象。
治法:滋陰潤肺
二、 肺氣虛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jié)核、肺心病。
主癥:咳嗽無力,痰多清稀,甚至喘促短氣,面色晄白,聲音低弱,乏力自汗。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
病機:肺主氣,肺氣虛,則咳嗽無力,短氣而喘,聲音低弱;氣虛者津液不能運化,而成痰
濕,則痰多清稀。氣為血之帥,虛者血不上榮,則面色晄白。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則自汗。舌質(zhì)淡、脈細弱,為氣虛之象。
治法:補益肺氣
三、 肺燥咳嗽
感冒、支氣管炎。
主癥:干咳無痰或痰少不易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則胸痛,或有形寒身熱等表證,多見于秋季干燥之時。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本證以肺燥為主,無陰虛癥狀,可與肺陰虛鑒別。
治法:清肺潤燥
藥物:
四、 肺熱咳喘
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繼發(fā)感染、肺炎初中期、肺膿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癥:咳嗽或哮喘,痰黃粘稠,或咳吐膿血,氣味腥臭,胸痛,或有惡寒發(fā)熱。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shù)、滑數(shù)、右寸洪大。
病機:邪熱蘊肺,煎熬津液為痰。邪熱與痰濁相結(jié),阻于七道,影響肺氣出入,使肺氣不能肅降,則有咳喘。痰黃為肺熱的主癥,若熱壅血瘀則化膿血痰。肺氣不利則胸痛,肺火熾盛則發(fā)熱,兼有表癥則畏寒。舌苔黃或兼黃膩,脈數(shù)、滑數(shù)、右寸洪大。為痰熱互結(jié)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五、 肺寒咳喘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主癥:輕者咳嗽痰白清稀,形寒怕冷,不渴;重者咳嗽胸悶,呼吸急促。表邪未解,則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鼻塞流涕,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
病機:寒痰犯肺,肺氣不宣,則咳嗽多痰,痰白清稀。寒邪郁于肌表肺衛(wèi),則形寒拍冷;寒邪未化熱,則口不渴。邪實氣壅,肺氣失降,則咳喘胸悶。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浮,或浮緊,為邪在肺衛(wèi),風寒外束之象。
治法:溫肺化痰
六、 痰濁阻肺
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
主癥:咳嗽氣喘,胸部滿悶,不能平臥,痰多粘稠,苔膩脈滑。
病機:痰濁阻塞肺氣,氣機不得升降。
治法:燥濕滌痰、降氣平喘
七、 肺脾兩虛
主癥:肺虛久嗽,痰多清稀,氣短,胸悶;脾虛見食欲減退,腹脹、便溏、乏力,舌質(zhì)淡,苔白,脈濡細。
病機:肺脾久病,可互相致病。出現(xiàn)肺氣不足,脾氣虛弱癥候。
治法:補益脾肺
八、 肺腎陰虛
常見于結(jié)核病后期、也見于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支原體感染、病毒感染。
主癥:咳嗽痰少,動則氣短、氣喘,腰酸腿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舌紅,有裂紋,苔少,脈象細數(shù),細數(shù)無力。
病機:肺陰久虛,導致腎陰亦虛。干咳少痰,五心煩熱,腰酸腿軟,脈象虛數(shù)。
治法:滋陰補肺
九、 大腸濕熱
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痢疾急性發(fā)作,阿米巴痢疾。
主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膿血,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形寒發(fā)熱。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重者,病勢兇險,甚至昏迷,難治。
病機:濕熱在腸,氣血受阻,傳導失司,則里急后重、腹痛;濕熱之毒,傷害氣血,則下痢膿血;濕熱下注,則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濕熱內(nèi)盛之象。重者,濕熱化毒,內(nèi)攻臟腑、進入營血,發(fā)生煩躁、昏迷、高熱,則病勢兇險。
一、 腎陽虛
某些衰弱性疾病、慢性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腎上腺機能減退癥、神經(jīng)衰弱。
主癥:腎氣虛主癥是“腰膝酸軟無力”,同時出現(xiàn)畏寒肢冷,脈象沉遲,就是腎陽虛。腰膝酸軟,手足不溫,腰脊酸痛,陽痿早泄,性欲減退;或尿少浮腫,或食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苔白,或舌體伴有齒痕,脈沉細而遲。六脈遲,雙尺弱。
病機:腎陽虛,陽氣不達于四肢,則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為腎之府,督脈貫脊絡腎而督諸陽經(jīng),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諸經(jīng),而腰脊酸痛。相火不足,則陽事不舉,則性欲減退;精關不固則早泄;陽虛腎氣不足,不能氣化,腎關不開,水液不能外排,則尿少浮腫,舌體胖而有齒痕;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食少便溏。六脈遲,雙尺弱,是腎陽虛的主脈。
治法:溫補腎陽
二、 腎氣不固
慢性腎小球腎炎、尿崩癥、小便失禁。
主癥:小便頻數(shù)而清,甚至不禁,夜尿多,尿后余瀝不盡,腰脊酸痛,或見滑精早泄,面色晄白。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
病機:腎氣不足,膀胱之氣不能固澀,則小便頻數(shù),余瀝不盡;夜間陰盛陽微,腎氣虛之癥狀加重,則夜尿多;精關之氣不固,則滑精早泄。
治法:固澀腎氣。
三、 腎不納氣
肺氣腫、久病體虛、肺心病晚期。
主癥:喘息短氣,呼多吸少,活動尤甚,形瘦神疲,或見汗出肢冷。舌質(zhì)淡,苔白,脈象沉細、微弱。
病機:腎主納氣,腎虛不能納氣,則呼多吸少,喘息氣短,;活動后腎氣耗損,則癥狀加重。病情遷延日久,則形瘦神疲;兼有腎陽虛者,則出現(xiàn)汗出肢冷;兼有氣血不足者,則心悸氣短,動則氣喘,病情危篤。
治法:補腎納氣
四、 腎虛水泛
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病綜合癥、慢性心衰、低蛋白血癥。
主癥:全身浮腫,腰以下為甚,尿量減少,腰酸痛;重者腹脹滿,陰囊腫;或見心悸氣短,喘咳痰鳴。舌體淡胖,苔白,脈沉細而遲。
病機:腎陽衰微,不能鼓動腎關,水液排泄障礙,則尿量減少;水液停于肌膚,則浮腫;停于腹腔,則腹?jié)M;水氣凌心,心包積水,則心悸氣短,動則呼吸困難。水泛為痰,則咳喘痰鳴。腰膝為腎之府,腎虛,則腰膝酸軟。舌體淡胖,為水腫,水液代謝不佳,脾腎陽虛之象。
治法:補腎利水
五、 腎陰虛
結(jié)核病、糖尿病、尿崩癥、久病體虛、神經(jīng)性耳聾、不孕癥、支原體感染。
主癥:低熱,五心煩熱,顴紅,口干,盜汗,腰酸遺精,尿量多,或尿如脂膏;或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視力減退,或女子閉經(jīng)不孕,男子精少不育。舌質(zhì)紅光、暗紅,舌體有裂紋,六脈細數(shù)無力,雙尺弱,或者虛大。
病機:腎陰不足,而生內(nèi)熱,則有低熱、顴紅、口干;陰虛者,睡后,陽無所附,汗液隨之外泄而盜汗。腰為腎之府,腎虛主癥腰膝酸軟。陰虛相火盛,擾動精室則遺精;腎陽偏亢,蒸動腎關,則多尿。精微因腎關不固隨尿排除,則尿如脂膏。陰虛,母病及子,陰虛肝旺,則頭暈目眩;腎陰不足,不能上榮清竅,則耳聾耳鳴,視力減退。精室空虛,精少,則不育;沖任不足,陰液不足,導致血虛,則經(jīng)閉不孕。舌質(zhì)紅光、暗紅,舌體有裂紋,六脈細數(shù)無力,雙尺弱,或者虛大,為腎陰虛脈癥。
治法:滋陰補腎
六、 命門火衰
慢性腸炎、慢性痢疾、尿潴留、腸結(jié)核、產(chǎn)后風年久、久病入腎。
主癥:小腹涼痛,牽引腰膝,風吹透骨,手足常年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六脈具遲,右尺獨弱。伴隨黎明前腹瀉,泄后則安,或者排尿困難,女產(chǎn)后百日后多見,關節(jié)疼痛,寒涼,白帶多,久治不愈,五六年胃痛,十年以上心病心悸,胸痛、頭痛等。男陽痿、遺精、早泄、舉而不堅。男女不育。長期發(fā)冷,甚至夏季不能脫棉衣。
病機:命門就是生殖系統(tǒng)。命門火衰,就是陽虛,相火衰微,不能溫煦機體,而出現(xiàn)長期發(fā)冷的疾病。典型脈象,右尺獨弱,六脈具遲。無論男女,皆表現(xiàn)畏寒肢冷,百病叢生。陽氣不能溫煦,則男陽痿、遺精、早泄;女小腹涼,牽引腰膝。長期發(fā)冷,甚至夏季不能脫棉衣。
治法:溫補命門
七、 心腎不交
神經(jīng)官能癥、某些虛弱性疾病。
主癥:具有心經(jīng)和腎經(jīng)征候。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健忘;遺精、腰酸腿軟、耳鳴耳聾,小便短赤或灼熱感,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病機:心火下濟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上濟于心使心火不熱,叫做水火既濟。心火不能下濟,腎水不能上濟,水火不交,稱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坎離不交”。表現(xiàn)心悸、心煩、失眠、頭暈健忘;遺精、腰酸腿軟、耳鳴耳聾,小便短赤或灼熱感,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
治法:交通心腎
八、 肝腎陰虛
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神經(jīng)官能癥、月經(jīng)不調(diào)、耳源性眩暈、久病虛弱等。
主癥:頭暈目眩,目干,視物模糊,耳鳴,顴紅,口燥咽干,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遺精盜汗。舌質(zhì)紅,脈弦細。肝血虛除有肝陰虛癥候外,尚有口唇及指甲蒼白,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舌質(zhì)淡。
病機:肝血不足,則頭目眩暈,視物模糊;腎陰虛,則口燥咽干、耳鳴、顴紅、五心煩熱,腰酸腿軟,遺精盜汗。肝血虛,則口唇及指甲蒼白;任沖脈虛,則月經(jīng)量少或閉經(jīng)。
治法:滋補肝腎
九、 脾腎陽虛
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慢性潰瘍性結(jié)腸炎、結(jié)核具有腎陽虛體征者;肝硬化腹水、慢性心衰、肺心病、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癥等。
主癥:身疲乏力,少氣懶言,肢冷便溏,腰寒怕冷,甚至黎明腹瀉(五更瀉),浮腫或腹水,舌質(zhì)淡,苔薄白,六脈沉細而遲,尺弱甚。
病機:脾陽不足,則身疲乏力,少氣懶言;陽虛不運,則肢冷便溏。黎明之前,陰氣盛,陽氣衰微,腎陽虛,命門真火不足,則黎明泄瀉。腎主水,腎陽虛衰,腎關不開,加上脾不能運化水濕,則浮腫水蓄。六脈沉細,脾陽不足,尺弱,腎虛,遲者為寒。
治法:溫補脾腎
十、肺腎兩虛
見于結(jié)核病后期
主癥:咳嗽痰少,動則氣短,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
病機:肺陰久虛致腎陰亦虛,除肺陰虛癥候外,并有腰酸腿軟,骨蒸潮熱,遺精盜汗等癥。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是陰虛代表脈癥。
治法:滋補肺腎
十一、膀胱濕熱
泌尿系感染、結(jié)石、前列腺炎。
主癥: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困難,突然中斷,尿色混濁或有膿血,或為血尿,或尿出沙石,舌苔黃膩,脈象濡滑稍數(shù)。
病機:濕熱蘊結(jié)膀胱,影響膀胱氣化,則出現(xiàn)排尿機能異常;濕熱煎熬,熱結(jié)成石,則出現(xiàn)沙石;濡為有濕,滑者為結(jié),數(shù)者為熱。
治法:清熱利濕
瘟疫論治
瘟疫初起,惡寒發(fā)熱,咳嗽,煩躁,頭痛,目眩,兩目脹痛.進一步發(fā)展,全身關節(jié)肌肉疼痛,遍身出斑疹.手足不轉(zhuǎn)動,呼吸困難,高熱,神昏,譫語,乃至不治.初發(fā)病時,極是感冒,如果錯誤當成感冒.傷寒,一旦用麻黃.桂枝.羌活.葛根.荊芥.紫蘇.柴胡.防風.白芍.等藥,錯誤去發(fā)汗解表,于是汗多王陽.津枯液竭,引病入里,之后口渴.大熱.汗出.煩躁.脈洪,理應用白虎湯加天花粉治療,反用焦三仙.厚樸.大黃等藥,健脾瀉下,胡亂補瀉,終至不治.要明白瘟疫流行,相互傳染,癥狀相似,逐漸加重.患病早期,先入衛(wèi)分,后入氣分,再侵營分,又進血分,入侵肺衛(wèi)肌表,表現(xiàn)發(fā)熱,咳嗽,煩躁,頭痛,目眩,全身關節(jié)肌肉不適,疼痛,麻木,脈必浮數(shù),舌尖紅苔白.用清熱解毒之藥,從衛(wèi)分治,一,二劑即解.如口渴,煩躁,大汗出,脈洪大,舌紅苔白膩,黃膩,病入氣分,用白虎湯加味治療.如果煩躁,渴重,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實大,病入營血,必須加生地,玄參,丹皮,地骨皮,天冬,麥冬,滋陰之藥.再出現(xiàn)口鼻流血,紫斑,神昏,譫語,舌紅干裂苔黑,脈洪大滑數(shù),弦大實數(shù),弦大滑數(shù),病入血分,用犀角地黃湯,白虎湯,清瘟敗毒欽,安宮丸,合起來加減化裁.
瘟疫百驗方:
第一方:惡寒,發(fā)熱,咳嗽,舌質(zhì)略紅,苔白,六脈浮數(shù),病入衛(wèi)分.清熱化痰.
黃芩50克 連翹50克 桑葉25克 漢半夏25克 苦杏仁30克 薄荷25克 桔梗30克 陳皮20克 桑白皮30克 竹葉20克 木通30克 生姜30克
水煎服.咽疼重加牛蒡子30克 射干20克 山豆根75克.
夏天加滑石粉75克.
咳膿血加魚腥草30克 敗醬草30克 北重樓30克.
第二方:第一方服3-4付,未愈者,必煩躁,口渴,六脈弦細而數(shù),或數(shù)軟無力,病放營分.滋陰清熱.
黃芩50克 連翹50克 竹葉30克 薏苡米75克 木通30克 生地3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玄參30克 川貝母20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白芍30克
水煎服.斑疹,身癢加地膚子30克 白鮮皮30克 徐長卿30克 紫草30克
口渴,煩躁,汗出,脈洪大,病入氣分,加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渴重者加天花粉75克 石斛75克
第三方:服第一方,第二方仍不愈者,高熱,神昏,譫語,舌質(zhì)紅,或紫紅,或紅而干裂,苔黃膩或黑苔,六脈弦滑實大,伴有口鼻流血,為病入血分,當用大量滋陰藥.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50克 木通30克 竹葉25克 川貝母20克 天冬30克 麥冬30克 玄參50克 白芍50克 丹皮30克地骨皮30克 石菖蒲25克 梔子30克 連翹50克 黃芩30克 黃連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水煎服.高熱抽搐,角弓反張者,加羚羊角絲5-10克
神昏重加人工牛黃,冰片,朱砂各3克,研細沖服
口鼻流血,加仙鶴草100克,劉寄奴75克,側(cè)柏葉50克
脈促加西洋參20克
忌口:水產(chǎn)品7天,大豆制品,小米4天.
方解:第一方:以黃芩,連翹清熱解毒為君,蒲荷,竹葉,木通為臣,利水發(fā)表,使邪有出路,佐余藥止咳化痰平喘,桔梗,黃芩,蒲荷共為使,桔梗走肺,黃芩解毒,蒲荷解表.臨床上可以用于一切病毒入侵,呼吸道的先驅(qū)癥狀,發(fā)熱,流涕,鼻塞,鼻癢,咽疼,咽癢,聲啞,咳嗽,胸痛,咳膿血等癥.也可以用于瘟疫的預防.
第二方:為病入營血初期,血熱,脈細弱,細弦為血虛,血虛之因于邪毒所致,故數(shù)而無力,弦細而數(shù),因而治療上必須考慮補血,涼血為主,臣以清熱解毒,佑以伴隨癥狀之藥.因而生地,白芍,涼血生血,二冬,玄參加重涼血之力以生津,黃芩連翹為臣,解其熱,使邪有去咱,川貝潤肺止咳化痰,各司其職,各某其政,萬舉萬當.主治心悸,五心煩熱,尿黃,一切病癥.
第三方:疾病后期,病入危候,主癥出血,神昏,高熱,血熱已極,必須涼血止血,故用水牛角為君,生地,二冬,玄參,丹皮,地骨皮,白芍為臣,止血.佐梔子,黃芩,黃連,連翹清熱解毒,木通,竹葉,茅根,蘆根利水,使邪出路,川貝化痰潤肺止嗽,石膏,知母清高熱如冰,菖蒲開竅醒神.臨床主治,血熱出血諸癥.
現(xiàn)代研究:
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流感,普通感冒,支原體肺炎,支原體尿路感染,皰疹病毒,流行性出血熱,急性濕疹,斑疹,不明原因病毒感染,柯薩奇病毒,乙腦,病毒性腦炎,暴發(fā)休克型流腦,變異病毒等.只要癥狀相似,流行變化相同,均可參考上方,加減對癥治療.
終述:瘟疫發(fā)生,入侵機體,首先傷損肺衛(wèi),出現(xiàn)發(fā)熱,肉疼,咳嗽,咳痰,咽疼,鼻塞,流涕等癥,其脈以浮數(shù)為主,治療原則,主要是清熱解毒,佐以伴隨癥壯之藥,毒解病愈.這是第一階段,一般三到五天左右.進一步出現(xiàn)煩躁,口渴,發(fā)斑疹,瘙癢,六脈細數(shù),舌質(zhì)紅,為邪傷營血,血虛發(fā)熱,治療原則,主要是涼血補血,佐以伴隨癥狀之藥,這是第二階段.再發(fā)展出現(xiàn)出血現(xiàn)象,發(fā)斑,神昏,譫語,血熱已極,血熱妄行,為傷血分,即有血熱,又兼毒盛,治療原則,主要是涼血止血,醒神開竅,養(yǎng)血解毒,為第三階段.
一、感冒
感冒是最常見的一種病,俗稱傷風。由于外感風寒或風熱等病邪所引起。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發(fā)熱、怕冷或怕風、鼻塞、流涕、全身疼痛、咳嗽、食少等癥狀。一年四季皆可發(fā)生,因患者感受病邪種類不同,四季氣候變化不同,或因與體質(zhì)屬陽、屬陰之關系,臨床分以下幾型。
(一)風寒型:為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多發(fā)于冬季或寒冷,主要癥狀為發(fā)熱、怕冷,以怕冷為主。伴有頭痛,全身酸痛,噴嚏、流清涕,咳嗽,脈浮的宜香蘇散,參蘇飲,十種湯等類;伴有頭痛、怕風、出汗、鼻鳴、干嘔、脈浮緩,用桂枝湯為主治療,病輕者,姜糖水或姜蔥湯治療;伴有周身疼痛,腰痛,無汗,脈浮緊的用麻黃湯,輕者用荊防敗毒散,九味羌活湯。
1、香蘇散:
香附15克 蘇葉15克 陳皮10克 甘草10克 生姜10克
水煎服。
2、參蘇飲:
人參5克 蘇葉15克 葛根15克前胡15克 陳皮15克 枳殼15克 茯苓5克 半夏10克 桔梗10克 木香10克 甘草15克 加生姜3片、大棗2枚
水煎服。
3、十神湯:麻黃錢10克 蘇葉15克 白芷10克 葛根15克 川芎10克 赤芍10克 香附10克 升麻10克 陳皮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4、桂枝湯:
桂枝15克 芍藥15克 炙甘草1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5、麻黃湯:
麻黃15克 桂枝15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6、荊防敗毒散:
荊芥10克 防風15克 羌活15克 獨活15克 柴胡15克 前胡15克 生姜3片 川芎10克 茯苓10克 桔梗10克 枳殼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7、九味羌活湯:
羌活15克 防風15克 蒼術10克 細辛3克 川芎10克 白芷10克 生地15克 黃芩15克 甘草15克
加生姜3片, 蔥白3個 ,水煎服。
8、姜糖水:
鮮生姜25克 紅糖50—100克
加水半茶缸,煮半小時,乘熱服下,微出汗。
9、姜蔥湯:
鮮生姜25克 蔥白5根
水煎數(shù)分鐘,乘熱服,白天及睡前可一次。
(二)風熱型:為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多發(fā)于春季,癥狀近似風寒感冒,但發(fā)熱重,怕冷輕,或不怕冷,口渴,咽痛,脈浮數(shù)、滑數(shù),舌尖工,苔白,初起用銀翹散,伴有咳嗽用桑菊飲,咳甚而喘者用麻杏石甘湯。
1、銀翹散:金銀花20克 連翹20克 淡豆豉15克 蘆根30克 荊芥穗10克 牛蒡子20克(研碎) 薄荷15克 甘草10克 竹葉10克 桔梗15克
水煎服。
2、桑菊飲: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連翹20克 杏仁15克(研泥)蘆根30克 桔梗15克 薄荷15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3、麻杏石甘湯:
麻黃15克 杏仁15克 生石膏10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三)暑熱型:發(fā)于夏季,南方較多。發(fā)熱、怕冷、口渴、咽疼、乏力,常伴有身熱有汗,心煩,小便短赤,惡心嘔吐,倦怠,眩暈等癥狀。用加味香薷飲祛暑解表,化濕清熱。如頭痛壯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大吐大泄等癥狀,用桂苓甘露散,清暑瀉熱,化氣利濕。
1、加味香薷飲:
香薷15克 厚樸15克 扁豆25克 藿香15克 滑石30克 黃連10克 甘草10克
水煎服。
2、桂苓甘露飲:
茯苓10克 桂枝15克 豬苓25克 澤瀉10克 白術25克 生石膏100克寒水石25克 滑石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每日4次口服。
(四)濕熱型:多發(fā)于夏秋季,其它季節(jié)也有。因患者素有濕熱,復加感冒而成。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胸悶不飲,舌白不適,面色淡黃,午后身熱,脈濡緩。用三仁湯宣化暢中,清熱利濕。如果發(fā)熱倦怠,四肢酸困,胸悶腹脹,嘔吐惡心,小便赤濁,脈緩或數(shù),舌苔淡白或濁膩。用甘露消毒丹,清熱利濕,芳香化濁。
1、三仁湯:
薏苡米30克 白叩10克 杏仁25克 半夏25克 厚樸15克 竹葉15克 滑石20克 通草10克
水煎服。
2、甘露消毒丹:
滑石15克 茵陳110克 黃芩100克 石菖蒲60克 川貝母50克 木通50克 藿香40克 射干40克 連翹40克 薄荷40克 白叩40克 神曲10克
上藥粉碎后,每次服10—15克。裝零井膠囊或煉蜜為丸服。
(五)夾食型:四季皆有,因內(nèi)傷飲食又外感風寒而得,俗爾“傷食感冒”,現(xiàn)代醫(yī)學稱“胃腸型感冒”。頭痛、怕冷、發(fā)熱、發(fā)冷、胃脹惡心,腹痛食少,或嘔吐、泄瀉,口淡苔膩等癥。用藿香正氣散,解表和中、理氣、化濁。
1、藿香正氣散:藿香15克 紫蘇15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陳皮10克 腹皮10克桔梗10克 厚樸15克 白芷15克 炙甘草10克 生姜3片 蒼術1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二、流行性感冒
本病可暴發(fā)流行,全村或一個集體、一個單位,無論大小,可同時多人發(fā)病。迅速大流行,傳染性很快。臨床表現(xiàn)多為風熱感冒,痛情較重,患者突然畏寒,發(fā)熱,以發(fā)熱為主,體溫可達39℃以上,頭身疼痛劇烈,面紅目赤,口燥、咽疼,舌尖紅,苔淡黃或厚膩,脈浮數(shù)或洪數(shù)實大,輕者用銀翹散,咳嗽用桑菊飲,肺胃實熱加白虎湯,入血用清瘟敗毒飲。
1、白虎湯:生石膏120克 知母25克 甘草25克 懷山藥20克
水煎服
2、清瘟敗毒飲:生石膏100克 生地25克 水牛角絲30克 川連三15克 梔子20克(搗破)桔梗20克 黃芩30克 知母15克 赤芍15克 玄參25克 連翹25克 甘草15克 丹皮20克 竹葉10克
水煎服。
3、預防流感方:
①、大青葉50克 荊芥穗10克
水煎服。
②、貫眾50克 薄荷15克
水煎服。
③、貫眾30克 蒼術15克
水前代茶飲。
三、中暑
炎熱的夏天,長時間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溫爐旁作業(yè),或聚居在空氣不流通的屋里,受高熱之氣蒸騰,容易發(fā)病中暑。
發(fā)病四肢困倦,或酸痛,精神疲倦,汗多、口渴、苔黃、氣喘,小便清,脈虛身熱等癥狀時,用清暑益氣湯,益氣生津,,燥濕清熱。如果突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口角流誕,目閉手撒,或牙關緊閉應急救,用通關散吹鼻中取嚏,繼用大蒜數(shù)個,搗成泥狀加醋少許,作餅狀敷臍上;或急針人中,強刺激,搶救;同時刺十宣放血,勞宮,涌泉等穴。脈虛數(shù)無力,或滑數(shù)用生脈飲,洪大無力用人參白虎湯,益氣清熱,生津復脈。
中暑癥中,亦有身體陽氣不足之人,往往發(fā)生面白,唇淡,肢冷,脈沉細或脈微、欲絕之人,脈細用冷香飲子或大順散溫中散寒;脈微欲絕或散亂,頭出冷汗,四肢厥逆,急服獨參湯,參附湯,四逆加人參湯,病勢緩解后服圣愈湯,八珍湯,人參養(yǎng)榮湯,十全大補湯養(yǎng)血、益氣、生津。
1、清暑益氣湯:
人參25克 黃芪75克 當歸15克 五味子10克(研碎)青皮10克 陳皮10克 神曲10克
黃柏10克 蒼術10克 升麻15克 澤瀉20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2、通關散:
天南星15克 牙皂15克 細辛10克 薄荷冰5克 人工牛黃10克
研細密閉,每用少許吹入鼻中。
3、開關散:
烏梅肉15克 冰片10克 生曬天南星10克
研細密閉,每用少許,外擦牙根。
4、人參白虎湯:
生石膏100克 知母25克 甘草20克 淮山藥20克 人參15克
水煎服。
5、生脈散:
人參20克 麥冬15克 五味子10克
水煎服,病重每半小時一次口服,徐徐飲下,重病一次濃縮多用藥,約半天一付,連服2-3天,輕病一副藥服兩天。
又上藥粉碎,每次服10克。
6、冷香飲子:
制附子15克 草果10克 橘紅15克 灸甘草20克 生姜3片
水煎涼服?!?/p>
7、大順散:
干姜15克 肉桂10克 杏仁10克 灸甘草10克
上藥研粉,每服10克,溫開水送下。
8、獨參湯:
人參20—50克
水煎后,加入白糖少許,令患者頻頻飲下,癥狀逐步緩解。
9、參附湯:
人參50克 附子20克
水煎服,加白糖少許,令患者一天飲下,約2小時1次,一天一劑。脈微如絲時用。
10、四逆加人參湯:
生姜3片 附子20克 甘草15克 人參20克
水煎服。一天一付。
11、圣愈湯:
黃芪100克 人參15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水煎服。1-2日一付。
12、八珍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茯苓10克 甘草20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水煎服。
13、十全大補湯:
八珍湯加黃芪100克 肉桂10克
14、人參養(yǎng)榮湯:
八珍湯去川芎加五味10克 陳皮10克 遠志20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黃芪75克 肉桂10克
四、瘧疾
本病的發(fā)生是感受瘧邪所致。外感風寒,或飲食不節(jié),常為誘發(fā)本病的因素。多發(fā)于夏秋季之間,但其它季節(jié)也有散在發(fā)病,有傳染性,以蚊蟲為媒介,本病在我國南方比較多見。
由于患者感受瘧邪之不同,體質(zhì)強弱之各異,有每日一發(fā),間日一發(fā),三日一發(fā),及不規(guī)則發(fā)作的分別。其主要癥狀是先寒后熱,按時必發(fā),為其特征。但也有只熱不寒,或只寒不熱者。發(fā)作時頭痛,腹脹,嘔吐,脈象以弦為主,在表浮弦,在里為沉弦,熱多為洪弦,寒多則沉弦。
治療方法,以平肝清熱,或表里雙解為主。如先寒后熱,咽干,口苦,目弦,耳聾,胸脅滿悶,脈弦的用小柴胡湯加常山治療:如久瘧不愈時,用常山飲治療,如久瘧不愈,腹中有塊,無論一日或間日發(fā)的,用柴胡鱉甲煎治療,久治不愈,氣血具虛,疲倦多汗,用何人飲加味治療。
1、小柴胡湯加常山:
柴胡25克 半夏20克 人參15克 黃芩30克 甘草2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常山20克
水煎服。無汗加麻黃15克,有汗加桂枝20克,白芍20克,口渴苔黃加生石膏75克,知母20克?!?/p>
2、加減青蒿鱉甲湯:
青蒿25克 鱉甲10克 知母20克 地骨皮25克 柴胡25克 黃芩30克 白芍20克 沙參20克 桑枝20克 防已15克 灸枇杷葉20克 灸前胡15克
水煎服
3、常山飲:
常山20克 草果15克 檳榔50克 烏梅15克 知母20克 川貝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涼后,清晨服。必須涼服
4、柴胡鱉甲煎:
鱉甲15克 柴胡25克 黃芩25克 白芍25克 常山20克 檳榔25克 焦山楂15克 陳皮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多服數(shù)劑,或作散,膠囊服亦可。寒甚加桂枝、草果,熱甚加川貝,寒疾加半夏。
5、何人飲
何首烏50克 人參15克 當歸30克 陳皮10克 炮姜15克
水煎服。
附單方:
1、鴉膽子,一百四十粒,去皮殼,每粒用饅頭薄白包好,飯后吞服,每次二十粒,連服七天,有一定療效。
2、常山葉50克,水煎服,發(fā)作前2小時服。
五、鼻淵
本病多由感冒后,熱郁于鼻,經(jīng)久不愈而成。主癥為鼻塞,流稠涕?;蛄骷t水,氣味腥臭,鼻內(nèi)常干燥不舒服,前額眉棱處疼痛。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鼻炎和慢性副鼻竇炎。
發(fā)作感到頭痛難忍、眩暈,發(fā)冷,發(fā)熱,時排濃涕,脈浮,用加味鼻淵湯治療,如不發(fā)熱,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如常流濃涕,前額疼痛但其脈正常的,用溫肺拯流丹治療。
1、鼻淵湯:
黃芩30克 雙花30克 桅子25克(搗破) 柴胡20克 玄參25克 當歸20克 川貝15克 白芷20克 蒼耳子20克 桔梗25克 野菊花20克 甘草25克
2、補中益氣湯:
黃芪60克 白術25克 陳皮20克 升麻30克 柴胡20克 人參15克 甘草20克 當歸20克 葛根25克 白芷20克
3、溫肺拯流丹:
荊芥20克 人參15克 細辛5克 桔梗20克 訶子15克 甘草20克 石首魚頭骨5克
水煎服。(若無石首魚頭骨,可用一般魚骨代替)
六、單雙喉蛾(扁桃體炎)
本病多由肺內(nèi)有熱,又感受風熱引起的咽部一側(cè),或二側(cè)乳蛾紅腫疼痛,腫大如蠶狀,吞咽時感疼痛,甚至不能下咽,兩邊腫大的為雙喉蛾,一側(cè)為單喉蛾,治法相同。同時有膿點、膿斑。
如感到頭部昏痛,發(fā)冷,發(fā)熱,周身疼痛,脈浮緊和浮數(shù),小便黃或赤的,可用元參解毒湯或養(yǎng)陰清腫湯治療,銀翹解毒丸也可,如紅腫嚴重,咽下困難,全身發(fā)熱,大便秘結(jié),口燥,舌干,脈洪大而數(shù)的,用清咽利膈湯治療,也可用牛黃解毒丸?;蛄裢柚委?。
1、玄參解毒湯:
玄參30克 梔子25克 黃芩25克 桔梗30克 葛根15克 生地25克 荊芥1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養(yǎng)陰清肺湯:
玄參30克 麥冬20克 生地25克 白芍15克 川貝15克 薄荷15克 甘草20克 丹皮20克 山豆根75克 穿心蓮10克
水煎服。
3、清咽利膈湯:
連翹30克 金銀花30克 牛蒡子20克(研碎)玄參25克 黃連10克 黃芩20克大黃10克 芒硝10克 (沖服)荊芥10克 防風20克 梔子20克 薄荷20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七、咳嗽
咳嗽分內(nèi)傷和外感兩種,由外感引起的,多因風寒和風熱病邪,經(jīng)皮毛或鼻孔入肺而發(fā)生咳嗽;由內(nèi)傷引起的,多因肝腎陰虛火旺,灼傷肺陰而發(fā)生咳嗽。也有素因痰飲,或水氣而發(fā)生咳嗽。因咳嗽而氣促的叫嗆,因咳嗽而氣短水續(xù)的叫喘,喘而喉中有拉鋸聲的叫哮喘。
一、外感或痰飲咳嗽:
外感咳嗽由風寒病邪引起的,咳嗽,吐白色痰,流清涕,可伴有發(fā)冷、發(fā)熱,而以發(fā)冷為最顯著,舌苔白,脈浮緊,或浮緩,有汗用加味桂枝湯或杏蘇散治療,無汗用單板機黃湯治療,通宣理肺妨也可治療。風熱病邪引起的咳嗽,吐黃痰、稠痰,咳而不爽,可伴有口渴,咽痛,發(fā)燒,脈浮數(shù),舌苔黃等特征,用桑菊飲治療,病情較重用加味麻杏石甘湯治療。
如有寒熱癥狀,而咳嗽甚劇,痰白稀薄,多為泡沫狀,為外感挾痰飲咳嗽,宜用小青龍湯治療;如無表證,身體正常,飲食如故,而咳嗽痰多,經(jīng)久不愈者,為痰飲咳嗽;用加味二陳湯,參蘇飲也可用;如因寒飲所致而咳嗽痰多,消化不良,宜用加味理中湯治療。勞熱久嗽用紫菀湯加減。
1、 加味桂枝湯: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厚樸15克 川貝母15克 紫菀20克 生姜3片 甘草15克 大棗5個(掰開)
水煎服。
2、 杏蘇散:
杏仁15克 蘇葉10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陳皮10克 前胡15克 桔梗20克 枳殼10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3、 麻黃湯:
麻黃15克 桂枝15克 杏仁15克 炙甘草10克
水煎服。
4、 加味麻杏石甘湯:
麻黃15克 杏仁15克 生石膏75克 黃芩25克 蒲公英50克 生甘草15克
水煎服。
5、 小青龍湯:
麻黃15克 芍藥15克 細辛5克 干姜15克 炙甘草20克 桂枝15克 五味子10克 半夏10克
水煎服,開鍋后去上沫。小便不利,原方加15克 口渴去半夏加天花粉15克;嘔吐重加半夏15克;胃脹加厚樸20克。
6、 加味理中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干姜15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川貝母10克 杏仁15克 厚樸15克
水煎服。
7、 紫菀湯:
知母25克 川貝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5克 五味子10克 阿膠15克(另化對) 生甘草25克 桔梗20克 紫菀25克 百部20克 款冬花15克
水煎服。
二、內(nèi)傷陰虛咳嗽:
主要癥狀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脈弱無力而體弱體瘦,稱為燥咳。治宜清熱,生津潤肺,用千金麥門冬湯加減,或用沙參麥冬湯亦可,如素有燥咳,而兼受外感,有輕微發(fā)熱發(fā)冷癥狀者,可用止嗽散加減治療。如內(nèi)傷外感咳嗽用參蘇飲。
1、 千金麥門冬湯:
麥冬20克 桔梗25克 桑皮30克 半夏15克 生地25克 竹茹10克 五味子1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如咳嗽胸疼痰中帶血者加阿膠、天冬、藕節(jié)各15克 。
2、 沙參麥冬湯:
沙參15克 麥冬20克 玉竹10克 桑葉20克 扁豆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3、 止咳散:
桔梗15克 紫菀15克 陳皮10克 白前15克 前胡15克 百部15克 芥穗10克 半夏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如發(fā)熱怕冷者,加蘇葉15克 ,柴胡15克 ,生姜3片。
4、 參蘇飲:
人參15克 蘇葉15克 葛根20克 前胡20克 陳皮15克 枳殼15克 茯苓15克 半夏15克 桔梗20克 木香15克 甘草20克 加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八、哮喘
哮喘是一種發(fā)作性的咳嗽氣喘病。其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呼吸時氣發(fā)有痰鳴聲,拉鋸聲,重則不能平臥,如遇油煙或炭煙的刺激,則呼吸更促,咳喘更劇。本病可分為實喘、虛喘兩種。實喘治肺,虛喘治腎。
一、實喘:多發(fā)于身體健壯之人。一般素有蓄飲痰火,一受風寒,則引起咳喘,痰多稠粘,口干燥,心煩不寧,胸脹,氣粗,聲高,脈多滑數(shù)有力。在治療方面,如兼有發(fā)冷,發(fā)熱,頭身痛,無汗,脈浮等表證者,宜用麻黃湯;如無表證,脈滑數(shù)而發(fā)熱者,宜用清燥救肺湯或麥門冬湯治療。
二、虛喘:多發(fā)于身體虛弱之人。其癥狀為,咳喘痰少,氣短,聲低,唇青,面白,脈象微弱無力。在治療方面,如兼有自汗或盜汗,腰腿酸痛,或虛煩不眠,宜用都氣丸治療;若肺腎均虛,咳喘多痰,顏面及四肢微見浮腫,脈細微者,宜用腎氣丸治療。如氣喘痰多、四肢發(fā)涼,脈微欲絕的,用黑錫丹治療。
1、清燥救肺湯:
桑葉15克 生石膏50克 胡麻仁15克 阿膠15克 黨參25克 麥門冬20克 杏仁15克枇杷葉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麥門冬湯:
麥冬25克 半夏15克 黨參30克 甘草15克 粳米2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3、都氣湯:
熟地40克 五味子15克 茯苓15克 山藥25克 山萸肉25克 丹皮20克 澤瀉25克麥冬20克
水煎服。或研粉,打丸,每丸二錢 ,每次1~2丸口服,每日2~3次飯后服。
5、 腎氣湯:
熟地40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丹皮15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附子10克 肉桂5克
水煎服。
5、黑錫丹:黑鉛100克 硫黃100克 沉香50克 附子50克 小茴50克 肉叩一兩 故紙50克 陽起石50克 胡蘆巴50克 金鈴子50克 木香50克 肉桂25克 阿膠25克
先將黑鉛放鍋內(nèi),火燒熔化,加入硫黃,和鉛攪勻,等二物溶合后倒出,冷后研細,再將其它藥研好和勻,裝膠囊或米糊如綠豆大,每次服五分。每日2次口服。
九、肺癰
本病的起因,多由素體氣血不足,腠理不密,風寒病邪侵襲后,停留肺中,蘊久化熱而成?,F(xiàn)代醫(yī)學稱為肺膿腫或肺膿瘍。其一般癥狀:;初起惡寒,發(fā)熱,咳嗽,胸脅脹滿,呼吸不利,咽燥不渴,時吐稠粘痰,咳時胸中隱隱作痛,甚則四肢微腫,咳吐膿血,或吐膿痰(癰已形成),脈實,滑數(shù)有力,治療方法,如初起兼有外感證者,宜用《千金》葦莖湯加減。如胸滿
面腫,喘而不得臥者,宜服葶藶大棗瀉肺湯。
一、〈〈千金〉〉葦莖湯加減:
葦莖50克 薏苡米50克 桃仁50克 瓜蔞50克 冬瓜子50克 白茅根50克 桔梗50克 魚腥草50克 蒲公英50克 黃芩50克 敗醬草50克 山豆根75克 連翹50克
水煎服。每日3至4次,頻頻飲服,約2至3周。
二:葶藶大棗瀉肺湯:
苦葶藶子100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十、肺癆
本病也叫“癆”,“癆病“。空氣飛沫傳播,開放期咳血傳染性極強,系由結(jié)核桿菌所引起,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肺結(jié)核。它的癥狀:初期多感體倦乏力,飲食不振,日漸消瘦,日晡潮熱,盜汗,以后則出現(xiàn)干咳,或吐白痰,胸脅痛,五心煩熱,驚悸,失眠,怠惰,嗜臥,午后有發(fā)熱的感覺。男子可夢遺,滑精,女子則月經(jīng)趨后,甚則經(jīng)閉,俗稱“干血癆”。
本病的治療,如咳嗽,氣短,胸疼,潮熱,盜汗,體倦無力,不思飲食,脈細數(shù)或滑數(shù)無力,可服加減黃芪鱉甲散;如潮熱,盜汗,頰赤,午后加劇,咳嗽,咯血,食少體弱,脈虛數(shù)無力者,可服參膠肺癆丸,或加味龜龍丸。咳血重用加味百合固金丸,咳血重,用三七白芨散。
1、加減黃芪鱉甲散:
黃芪50克 鱉甲10克(研碎) 天冬20克 銀柴胡15克 秦艽15克 黨參50克 地骨皮20克 知母20克 茯苓15克 桔梗20克 生地25克 紫苑25克 桑白皮20克橘紅20克甘草20克
水煎服。
2、參膠肺癆丸:
西洋參50克(若無可用孩兒參或沙參代)阿膠35克 黃連10克 生地50克 黃芩50克 大黃15克 當歸35克 砂仁15克 百合50克玄參125克 梔子30克 厚樸25克 三七30克食欲不振加白術25克,痰多加川貝50克,橘紅50克,潮熱加銀柴胡50克,鱉甲50克。研細,煉蜜為丸,每丸重5—10克,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3、加味龜龍丸:
龜板100克 鱉甲100克 煅龍骨50克 生牡蠣50克 天門冬50克 炙百部50克 紫石英50克 酒大黃25克 煅花蕊石50克 如痰中帶血加白芨100克 阿膠50克 大口吐血加三七30克 胸痛加瓜蔞皮50克,元胡100克。
煉蜜為丸,重10克,早晚各服1----2丸。兒童減半。
4、加味百合固金湯: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玄參50克 川貝母10克 桔梗20克 甘草15克 麥門冬20克 白芍25克 當歸25克 馬兜鈴15克 側(cè)柏葉25克 仙鶴草50克 百部30克 生地榆30克
水煎服。咳血重加三七,白芨。
5、三七白芨散:
三七500克 白芨500克。
研粉,裝零號膠囊吞服,一次5至10粒,連服10個月至2年。確有補調(diào),治咳血之功。
6、驗方:
百部50克 黃芩30克 丹參25克 桃仁15克 生地25克 白芨25克 馬兜鈴25克
水煎服,連服一年至一年半。
十一、胃痛
胃痛的原因很多,多因素體脾虛胃弱,不易消磨食物引起,又飲食不當、著涼、精神刺激引起發(fā)病。如胃部隱隱作疼,食后飽脹加重,或空腹時痛,舌淡苔白,脈遲緩,右關弱,為脾虛,用香砂養(yǎng)胃湯加減;左關弦,右關弱,肝木克脾土,生氣加重,用逍遙散;右關弦,或緊為胃寒,用附子理中湯、或良附丸;久病不愈用烏貝散,枳實白芨散。噯腐吞酸,或干噫食臭者,脈右關滑為食積,用加味平胃散;如胃痛嘈雜不舒,浮酸欲嘔,為胃陽不足,脈弦,用加味吳茱萸湯;若牽引左脅疼痛。吞酸嘔惡,脈弦數(shù)無力,用左金丸。如口燥,便秘,舌尖紅,胃痛泛酸,脈雙關滑,為胃陰虛,用葉氏養(yǎng)胃湯,加瓦楞子,滋陰養(yǎng)胃,脈弦久寒用良附丸方。時打呃不嘔,脈澀,用乳香靈脂散。
1、香砂養(yǎng)胃湯: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木香15克 砂仁10克 法半夏15克 陳皮15克
水煎服。右關弱大是虛脈,為中氣下陷加升麻75克 黃芪100克。
2、逍遙散加味: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薄荷20克 茯苓15克 白術15克 甘草15克 干姜10克香附20克 郁金15克
水煎服。
3、附子理中丸:
甘草15克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干姜15克
水煎服。
4、烏貝散:
烏賊骨350克 大貝150克 甘草150克 白糖500克
上藥研粉,每服一匙,每日3----4次口服。
5、枳實白芨散:
枳實,白芨各等份。
研粉,每服一匙,每日3--4次口服。
6、加味平胃散:
蒼術25克 厚樸15克 陳皮10克 郁金15克 炙香附25克 元胡15克 生甘草15克
水煎服。
7、理氣烏藥湯:
炙烏藥15克 炙香附25克 半夏15克 枳實20克 木香15克 藿香15克 蘇梗15克青皮15克 炒麥芽20克
水煎服,如四肢冷,脈細遲 痛為寒加附子15克,肉桂15克,去半夏。久病必虛。
8、乳香靈脂散:
乳香20克 沒藥20克 五靈脂25克 花椒15克
研粉一錢,每日三次,飯后開水送服。
9、加味吳茱萸湯:
吳茱萸25克 白術15克 法半夏15克 人參15克 天南星15克 干姜15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10、左金丸:
黃連300克吳茱萸50克
研細、裝零號膠囊,每次5至10??诜ㄒ诲X)每日3次口服。
11、葉氏養(yǎng)胃湯:
北沙參25克 白扁豆25克 桑葉15克 麥冬10克 玉竹10克 甘草20克 煅瓦楞子25克
水煎服。
12、良附丸:
良姜 香附等份。
研粉,每次服一錢,一日2至3次口服。
十二、嘔吐
嘔吐,有寒熱之分。寒者喜熱,惡寒,四肢發(fā)涼,脈象細遲;熱者喜冷,惡熱,煩渴,脈滑數(shù)或洪大,有時可伴發(fā)吐血,此因胃內(nèi)素有蓄熱,日久后損傷脈絡,瘀血積聚,故發(fā)生吐血。
一、寒證嘔吐:多見于老年人,或素體虛弱而脾胃虛寒者;或因內(nèi)傷生冷食物,外感、
風寒;或因舊病處治不當,,損傷脾胃而發(fā)生嘔吐。一般癥狀:體倦,食欲不振,胸
滿悶,小便清白,或吐清水,或吐涎沫,脈象多細弱無力。治療,兼感冒,用藿香
正氣散;傷食生冷,用草果藿香湯;素體胃寒,用吳茱萸湯;嘔吐而胃腹疼痛,或
兼四肢發(fā)涼,用理中湯或四逆湯。
二、熱證嘔吐:一般都是急性發(fā)作,且多為素體健壯之人,喜寒惡熱,口渴想飲冷水,
大便干燥,小便色黃紅,心煩,口苦,舌苔白膩或微黃,脈象數(shù)而有力,治以瀉肝和胃
為主。因傷食,用查曲平胃散加減;因素有胃熱蓄疾,用加味溫膽湯,或增減旋復代赭湯;
嘔吐酸水,口干燥,兩脅微痛,心中煩燥的,用左金丸;干嘔,用桔皮竹茹湯加代赭石,嘔吐帶血,瀉心湯治療。
1、草果藿香湯:
草果仁15克 藿香20克 川樸15克 陳皮15克 半夏20克 生甘草10克 生姜25克
大棗3枚。
水煎服。
2、吳茱萸湯:
吳茱萸25克 人參15克 生姜25克 大棗5枚
水煎服。
3加味溫膽湯:
茯苓15克 半夏20克 陳皮15克 甘草5克 枳實10克 竹茹10克 川連10克
水煎服。
4、楂曲平胃散:
焦楂15克 神曲15克 蒼術25克 陳皮10克 厚樸15克 甘草15克 川連15克
水煎服。
5、增減旋復代赭湯:
旋復花15克(布包)代赭石30克 陳皮15克 半夏15克 茯苓15克 人參15克 白芍15克
水煎服。胃熱甚則加竹茹15克 枳實15克 黃連15克,胃酸過多者加滑石15克 、牡蠣
15克。
6、桔皮竹茹加赭石湯:
橘皮15克 竹茹15克 大棗3枚 生姜3片 甘草15克 人參15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
7、瀉心湯:
大黃15克 黃連15克 黃芩15克
水煎服。
十三、腹瀉
腹瀉,多由于飲食不節(jié),貪吃生冷瓜果之類,及不潔食物而生。分急性和漫性兩種。
一、急性腹瀉:分外感和內(nèi)傷兩種。外感腹瀉,多見發(fā)冷,發(fā)熱,四肢周身酸痛,脈浮
等。如熱甚口渴心煩,用葛根芩連湯加芍藥方;熱不甚的,宜藿香正氣散。內(nèi)傷腹瀉
多為傷食所致,出現(xiàn)噯腐吞酸,腹脹微痛的,宜用保和湯;如傷于冷飲冷食,而現(xiàn)
寒證的,宜用理中湯和胃苓湯。
二、慢性腹瀉:一般多屬脾胃虛弱,腹脹,便溏,食少納呆,以健脾理氣為主,用香砂
六君子湯加厚樸方治療;經(jīng)常腹?jié)M、脹痛,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經(jīng)常腹瀉,而腹瀉次數(shù)較多,經(jīng)久不愈,系下焦虛寒,用赤石脂禹余糧湯治療。
1、葛根芩連湯加芍藥方:
粉葛15克 黃連25克 黃芩25克 杭芍3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保和湯:
焦山楂15克 半夏15克 橘紅15克 神曲15克 炒麥芽15克 茯苓15克 萊菔子15克 連翹15克
水煎服。
3、胃苓湯:
蒼術25克 陳皮15克 厚樸25克 桂枝20克 澤瀉15克 豬苓20克 茯苓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4、香砂六君子湯加厚樸方:
白術15克 茯苓25克 黨參50克 炙甘草15克 陳皮10克 半夏15克 川樸15克
廣木香15克 砂仁10克
水煎服。
5、六君子湯加訶子柿蒂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茯苓15克 甘草15克 半夏15克 陳皮15克 訶子肉15克
柿蒂15克
水煎服。
6、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禹余糧等份,
研細,每服10克,每日服二次。
十四、痢疾
痢疾是夏秋兩季最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歷來一直有疫痢,赤白痢、熱痢、冷痢、噤
口痢,休息痢之別,但為了便于治療起見,從病機分為實熱痢和虛寒痢。本病主要
由于胃腸虛弱,飲食不節(jié),感染疫痢病邪所致。
一:實熱痢:本病一開始就有惡寒,發(fā)熱,身痛,頭暈的表證出現(xiàn),繼之則有嘔吐,
腹痛,泄瀉等里證。在數(shù)下泄肚之后,則雜有紅白色的粘液,并有里急后重的感覺。
在治療上,如患者有上述癥狀,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或葛根白頭翁湯治療;如無寒熱等表證,而只有下痢腫脹,欲便不出時,宜用大承氣湯;如熱痢腹疼不能忍受,或痢下黑血及粘液時,宜用加味黃連黃芩甘草湯。本病如單服馬齒莧,療效亦好。
1、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25克 黃連25克 黃芩30克 生甘草20克
水煎服。如里急后重時,如酒炒大黃20克。
2、葛根白頭翁湯:
葛根15克 白頭翁30克 川連20克 黃柏15克 秦皮15克
水煎服。
3、白頭翁湯:
白頭翁25克 黃連15克 黃柏10克 秦皮25克
水煎服,連服二、三劑。
4、加味黃連黃芩甘草湯:
黃連15克 黃芩50克 梔子20克(搗破)大黃10克(后下) 車前子20克(布包)甘草15克 燈蕊草5克
水煎2次后,將藥汁合在一起,加入白糖二錢頓服。
5驗方:
鮮馬齒莧250克,煮熟加紫皮大蒜,當菜吃,每日三餐。
二:虛寒?。河闪〔∪站谜龤夂膫?,表現(xiàn)食少體倦,四肢發(fā)涼,大便內(nèi)帶有粘液性物質(zhì),或脫肛不收,脈沉細或弱而無力,皆為虛寒證。治療方法:如虛寒下痢膿血,日久不止,有滑脫不禁癥狀時,應服桃花湯或真人養(yǎng)臟湯;如虛寒較重,食欲不振,四肢發(fā)涼,脈沉細或弱,宜服附子理中湯。
1、桃花湯:
赤石脂50克(研極細末,一半水煎,一半沖服)干姜15克 粳米50克
水煎服。
2、真人養(yǎng)臟湯:
人參15克 當歸15克 肉桂10克 訶子肉15克 粟殼10克 木香15克 白術15克 肉蔻15克 白芍5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十五、便秘(便閉)
便秘是大便干燥,排便困難。正常大便,或一日一次,或兩日一次,并無其它痛苦。反之則病,五日一次,或更多日數(shù)排便一次,大便干燥異常,則為便秘,按其病因病機可分以下四種。
一、實閉:發(fā)熱,腹脹,按時腹痛劇烈,煩渴,譫語,大便不通,為實證,宜清熱通便,用涼膈散治療。
二、虛閉:年老體弱及婦女聲后氣血不足,以致胃腸枯燥,為虛證,宜養(yǎng)血潤燥,用益血潤腸丸,或半硫丸治療。
三、熱閉:口燥唇焦,舌苔老黃,小便色赤,喜冷飲的,脈滑數(shù),為熱閉,以大承氣湯治療。
四、冷閉:唇淡,舌苔白潤,小便清長,喜熱怕冷,大便秘結(jié)的,為冷閉,四物理中湯,溫腸胃,潤燥結(jié),或半硫丸亦可。
對習慣性便秘,可于每早空腹喝蜂蜜一匙,或番瀉葉少許泡茶飲,或服蘆薈研粉膠囊,或服潤腸麻仁丸。
1、 益血潤腸丸:
枳殼100克 橘紅100克 阿膠50克 寸云50克 蘇子40克 當歸15克 棗仁15克 火麻仁150克 熟地300克
先將麻仁、棗仁、熟地、搗如膏狀,余藥研洗末,煉蜜為丸,日服一、二次,空心開水服,每服3、5丸。
2、 四物理中湯:
當歸75克 白芍25克 川芎20克 熟地20克 干姜15克 白術30克 黨參25克 炙甘草20克
水煎服。
3、 半硫丸:
姜炙半夏150克 炙硫黃150克
研細末,另用生姜汁和糯米粉75克,蒸餅,曬干,研細,用涼開水糊丸,如捂子大,每服15~20丸,空腹用溫酒或生姜送服,如婦女用醋湯下。
4、 涼膈散:
大黃25克 芒硝25克 梔子20克 黃芩30克 連翹30克 薄荷15克 竹葉10克 甘草10克
加生蜜煎服。
5、 大承氣湯:
芒硝25克(沖服)枳實25克 厚補20克 大黃25克(后下)
水煎服。 水煎共剩水3碗,半碗一次,2小時不下再服,以下為度,
十六、黃疸
本病是一種皮膚、白眼球,小便發(fā)黃的病。分為陰黃和陽黃兩種。如皮膚發(fā)黃,暗如煙熏,小便自利,脈沉遲或細弱的為陰黃,用茵陳四逆湯加減治療;如皮膚顏色鮮黃,小便色赤不利,口干燥欲飲水,脈滑或弦數(shù)為陽黃。急性傳染形肝炎即屬此型,治以加味茵陳蒿湯。如大便不通宜茵陳大黃湯,如身體微熱,口渴,小便短澀,或浮腫,用茵陳五苓散;如高熱,口渴,自汗,脈洪大用茵陳白虎湯。如陽黃,日久不愈,轉(zhuǎn)成慢性,面色黑黃,脈弱,用硝礬丸,茵陳加四物湯、八珍湯治療。浮腫用茵陳五苓散;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用茵陳柴胡湯治療。久病乏力、心悸、氣短、脈沉弱、舌淡苔白,用茵佩郁藍湯加八珍、四物、四君湯治療。黃疸浮腫,用苦丁香散吹鼻,或用蟾蜍線穿腿上皮肉,其黃水自出腫消。肝炎病毒攜帶者必須服茵佩郁蘭湯,連服1~3個月
1、茵陳四逆湯:茵陳50克 干姜15克 附子1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加味茵陳蒿湯:茵陳50克 焦梔子20克(搗破) 黃芩25克 大黃10克 黃連10克 黃柏10克
水煎服。
3、茵陳大黃湯:茵陳100克 大黃15克
水煎服。
4茵陳五苓散:
茵陳50克 大黃15克(后下)梔子20克(搗破) 茯苓25克 澤瀉30克 豬苓20克 白術25克
水煎服。
5、 茵陳白虎湯:
茵陳75克 生石膏100克 懷山藥25克 知母15克 薏仁5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6、 茵陳柴胡湯:
茵陳50克 黨參50克 柴胡25克 黃芩30克 半夏15克 生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
水煎服
7、 硝礬散:
白礬50克 火硝50克
研細末,飯后半小時服2.5克(此方亦治膽結(jié)石)
8、 茵陳四物湯:
生地50克 白芍5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香附20克 郁金20克 茵陳100克
水煎三次,早晚各一次飯后溫服,每付服2天。
9、 茵佩郁蘭湯:
茵陳75克 佩蘭75克 郁金25克 板蘭根75克
水煎3次,每6~8小時一次涼服,1付服2天。
10、苦丁香散:甜瓜蒂100克
曬干研粉,每用少許吹鼻孔內(nèi),黃水淌出,約一天消盡,水腫隨消。
10、 加味茵佩郁蘭湯:用于肝炎病毒攜帶者
茵陳50克 佩蘭50克 板蘭根30克 郁金20克 蘆根50克 茅根50克 貫眾30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牛膝50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豬苓20克 孩兒參15克
水煎3遍,每付服兩天。
十七、脅痛
脅為胸兩旁部位,惱怒,氣逆或憂郁,均能引起脅部脹滿作痛,故臨床上多屬肝氣郁潔。脅痛包括傳染性肝炎的肝區(qū)疼痛。痛時或偏一側(cè),或有休止,經(jīng)久隱隱作疼不止,勞累則更劇,并能影響胸背、胃脘少腹,脈象細弦或弦滑。治宜疏肝理氣,右關弱、左關弦,六脈細遲或沉,用逍遙丸,柴胡舒肝散。氣郁化火而兼口干及痛處有熱感的,用清肝散加味。六脈沉細,舌淡苔白,驚恐、目昏、平鳴為肝血虛,用四物湯加柴胡、青皮。肝病脅痛,初發(fā)生氣,久病入絡血瘀加丹參、紅花、水蛭、三棱、莪術和血破癥,肝木克脾土則腹脹、納呆、噯氣、失氣、大便不調(diào),加厚樸、白蔻、大腹皮等。舌質(zhì)淡,苔白,左關弦、右關弱,為肝木克脾土,用加減逍遙散。六脈細弱,為肝血不足,唯脅下攻竄作痛不止,用赭石覆花湯,或八珍湯加木香、青皮、肉桂。脈數(shù)有熱加黃連、梔子。
傳染性肝炎以“肋痛”為主訴,用傳染性肝炎方,加味茵佩郁蘭湯亦可。但必須理氣一滋陰、養(yǎng)胃。
1、 柴胡舒肝散:
柴胡25克 白芍25克 香附20克 枳殼20克 陳皮15克 川芎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加味清肝湯:當歸25克 白芍25克 川芎15克 丹參50克 梔子25克(搗破)黃芩25克 穿心蓮15克 石見穿15克 玄參25克 虎杖20克 麥冬15克
水煎服。
3、 四物湯加柴胡青皮方: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柴胡25克 青皮20克
水煎服。
4、 逍遙散: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茯苓20克 白術20克 甘草15克 干姜10克 薄荷15克
水煎服。
5、 赭石復花湯:
旋覆花25克(布包) 白芍20克 金鈴子15克 川連10克 吳茱萸15克 當歸15克 郁金20克 降真香10克 絲瓜絡10克 橘絡10克 砂仁10克 赤小豆25克 竹茹10克 代赭石30克
水煎服。
6、 加味八珍湯:
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0克 川芎20克 黨參50克 白術25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木香20克 青皮15克 香附20克 郁金20克 肉桂5克
水煎服。有熱者,熟地改生地,去肉桂加川連15克 梔子25克(搗破)
7、傳染性肝炎方:丹參50克 白芍25克 柴胡25克 郁金20克 青皮15克 枳殼15克金鈴子15克 茵陳50克 佩蘭25克 香附20克 白茅根30克
水煎服。飲食不振加蒼術15克、雞內(nèi)金15克、焦三仙各15克;體虛加黃芪100克、當歸25克、阿膠20克;血瘀加桃仁15克、紅花15克;肝大加龍牡各30克、鱉甲15克、龜板15克、三棱25克、莪術25克、蛇草30克、半枝蓮25克。
十八、驚悸、怔忡
驚悸是指病人自覺心跳過快或自覺心跳。怔忡是在心悸的情況下,自覺驚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種表現(xiàn)。初起多因驚恐或勞累過度而表現(xiàn)癥狀。皆因心元不足,復加血虛而病。血虛:一因生發(fā)無源,二因丟失太多。久病成瘀而引起心痛。諸書皆誤,余在此以正文。在臨床上以我防論為主,不可依教材,否則無效?!峨y證》云:“在寸微為心元不足。”非人參不能復脈,六脈沉細,乃生發(fā)無源,重用熟地、白芍以生血,活血補血用川芎、當歸。重者用桃仁、紅花。不必安神,其病痊愈。
心悸伴有健忘、頭昏眼花、多夢、飲食不振、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在寸滑或在尺滑,尿黃、尿急、心火盛,用朱砂安神丸;五心煩熱、不寐、六脈虛數(shù)無力,心血不足,為心陰虛,用地骨皮飲,天補補心丹;脈滑疾多用溫膽湯:左寸微、細、沉、代、散,用獨參湯,伴遲加附子,為參附湯;伴六脈沉細,為血虛,用圣愈湯,氣短加黨參,乏力加黃芪;或八珍、十全人參養(yǎng)榮湯;心悸伴頭暈、眼花、失眠、健忘、耳鳴、自汗、乏力同時出現(xiàn)的虛弱狀態(tài),用鎮(zhèn)心丹去肉桂治療。補血一般需要服藥2~5周,才能補足,否則還復發(fā)。
二十、厥證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手足發(fā)涼,出冷汗,脈危欲絕,經(jīng)過幾分鐘后,或半小時左右逐漸蘇醒。昏迷的持久與短暫,意識喪失不同。本病多因久病或重病,體虛氣血兩虧,心腎陰陽懼損,以致突然發(fā)病。常見于長期臥床病人,突然起床或直立過久,或久蹲突然起立,或悶熱環(huán)境下,大汗之后,或創(chuàng)傷,流血過多,或妊娠,饑餓,也可出現(xiàn)。發(fā)作后,迅速將病人平臥,不枕枕頭,使呼吸道通常,或抬高下肢。針刺人中、內(nèi)關、勞宮、涌泉、十宣等穴,弱刺激,病輕很快緩解蘇醒,緩解后,進行扶正處理,防止復發(fā)。厥證,平時左寸脈微,心元不足,氣溫變化,疲勞之后,又引起,耗傷精血,故六脈微弱,急救用獨參湯,夏服生脈飲,冬服參附湯。調(diào)理善后,用八珍、十全、人參養(yǎng)榮,兼腎虛者,合金匱腎氣湯,或用大補元煎加減。
二十一、 鼻 衄(鼻出血)
鼻衄,是血熱不循常道,上溢于鼻竅所致。
常見的原因有:風熱犯肺、胃火熾盛,肝火太旺,飲酒成積,久服參芪大補熱藥等。
一、肺熱:外感病后期,鼻燥涕粘,口干、咳嗽、痰少、舌紅,身熱脈數(shù),或身不熱寸脈浮大。用桑菊飲。無表癥只肺熱者,用玄參地黃湯治療。
二、胃熱:口渴引飲,口臭,煩躁,或口干煩躁,舌質(zhì)紅,苔黃膩,六脈洪大滑數(shù)。用玉女煎,便秘加大黃、栝樓仁。
三、肝火:頭痛、目眩、耳鳴,煩躁易怒,兩目紅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用龍膽瀉肝湯。
四、血熱:五心煩熱,口干不欲飲,舌質(zhì)紅、苔白膩,六脈虛數(shù)無力?;虺良殧?shù)。輕者用四神丸,重者用犀角地黃湯。
1、 加減桑菊飲:
桑葉25克 野菊花25克 蘆根50克 連翹50克 薄荷20克 蘆根50克 藕節(jié)30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仙鶴草50克
水煎服。
2、 如減玉女煎: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30克 生石膏100克 知母20克 麥冬15克 知母20克 黃柏10克 黃連15克 黃芩30克 小薊30克 仙鶴草75克
水煎服。便秘加大黃25克(后下),瓜樓仁30克。
3、 玄參地黃湯:
生地30克 玄參50克 麥冬50克 白蘆根50克 生藕節(jié)30克 生地榆50克 側(cè)柏葉25克 仙鶴草50克
水煎服。
4、 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25克 梔子30克(搗碎)黃芩25克 當歸1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木通25克 生地30克 澤瀉20克 北柴胡2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5、 四生丸:
側(cè)柏葉50克 艾葉50克 荷葉50克 生地50克
水煎服。
6、 犀角地黃湯:
7、 水牛角濃縮粉30克 生地50克 白芍30克 丹皮30克 柴胡25克 黃芩25克
水煎服。
鼻出血時,用紙或棉花塞鼻腔出血,另用涼水拍打額頭出血,具有一定效果。
二十二、 齒衄
胃熱和腎虛兩型:
一.胃熱:多見齒齦紅腫疼痛,血色鮮紅,頭痛,口臭,大便泌結(jié),苔黃,脈洪數(shù),治宜清胃瀉火,用清胃散,或瀉心湯合用治療。外用冰玉散敷患處。
二.腎虛:齒浮動搖而微痛,舌紅,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降火,用茜根散合滋水清肝飲。血癌用當歸龍薈丸加減。
1、加味清胃散:
水牛角絲30克 生地30克 丹皮30克 連翹50克 川連20克 當歸20克 甘草20克 升麻30克 生石膏75克 水煎服。
2. 冰玉散:
煅石膏75克 冰片5克 硼砂20克 白僵蠶20克
研細,密閉儲存。用時取少許,外敷患處。
3、茜根散:
茜草根25克 黃芩50克 阿膠20克(另化對) 側(cè)柏炭30克 生地3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4、滋水清肝飲:
生地30克 山萸肉20克 淮山藥25克 當歸20克 丹皮25克 澤瀉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大棗3枚(掰開) 茯苓15克
5、當歸龍薈丸:
當歸15克 龍膽草25克 黃芩30克 蘆薈20克 黃連15克 黃柏 10克 人工牛黃20克 清黛20克 西洋參25克 羚羊角粉5克
上藥研粉,煉蜜為丸,每次兩丸,每日三次,口服,連服兩年以上。
二十三、 咳血
血,是血從肺中而來,常與咳嗽同時而來,痰血相兼,或痰中有血絲,或純血鮮紅,間夾泡沫。引起咳血的病因,多因外感風熱或肝火犯肺。肺癆咳血的比較多見。風熱傷肺,則咽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宜清肺潤燥,止血,用桑杏湯加味,或用加味紫苑湯。如肝火犯肺,胸脅牽痛,咳嗽痰中帶血,煩渴易怒,便干尿赤,舌質(zhì)紅,苔黃,脈眩數(shù)用黛蛤散合百合固金湯。
1、桑杏湯:
桑葉25克 杏仁20克(研泥) 沙參30克 川貝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2、加味紫苑湯
紫苑25克 知母30克 川貝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10克(研碎) 阿膠20克(另化對) 甘草20克 桔梗20克 黃芩30克 百部25克 馬兜鈴15克 側(cè)柏葉25克
水煎服。
3、黛蛤散:
青黛 蛤殼等份
研粉,口服,每日3次,每次5—10克。
4、加味百合固金湯:
百合25克 生地30克 熟地30克 玄參30克 川貝母15克 桔梗20克 甘草20克 麥冬25克 白芍30克 當歸20克 側(cè)柏葉25克 百部30克 仙鶴草50克 白芨20克
水煎服。
二十五、 嘔血
嘔血又叫吐血。是血從胃中而來,從嘔吐出。本病多因胃中熱,或肝經(jīng)郁熱,脈絡瘀滯,損傷胃絡而引起。治療以清熱,涼血,止血,降氣,行血為主
胃有積熱表現(xiàn)為脘腹脹悶,甚則作疼,吐血紫黑,如赤豆湯樣,多夾雜食物,如吐量多而大時,呈鮮紅色,大便色黑,脈多滑數(shù)相兼,治宜清胃,瀉火,止血。
因肝經(jīng)郁熱引起表現(xiàn)為,吐血,口苦,脅疼,心煩,易怒,躁擾不寧,夢多,舌質(zhì)紅降,脈象弦數(shù).
如突然血出如泉上涌,血量甚多,色鮮紅,為胃熱、血熱。胃熱用白虎湯,玉女煎,血熱用犀角地黃湯加減.
1加味犀角地黃湯:(降血糖,尿糖神效,亦能徹底治愈)
水牛角濃縮粉30克 白芍25克 丹皮30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生石膏100克 天花粉30克 仙鶴草75克 柴胡25克 黃苓25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小薊30克 側(cè)柏葉30克
水煎服.連服1-3個月,以脈平為度.
二十六、便血
凡血從肛門而出,不論便前,便后,或單純下血,或血便相混,統(tǒng)稱為便血.便血分血色鮮、及紫黯,便前便后,是否疼痛等,區(qū)別對待.
凡便鮮血,先便后血,或先血后便,或便血夾雜,大便不暢,口苦,苔黃膩,脈滑數(shù),虛數(shù)無力,皆胃經(jīng)蘊熱下移大腸所致,皆用槐角地區(qū)性榆湯加減治療.
凡下血,血色紫黯,先便后血,或單純下血腹部隱痛,精神倦怠,面色無華,萎黃舌質(zhì)淡紅,脈細用加減歸脾湯,脈澀用血府逐瘀湯.
1、槐角地榆湯:
槐角30克 生地榆30克 秦艽20克 白術25克 當歸20克 豬牙皂角20克 側(cè)柏葉30克 黃芩30克 黃連15克 黃柏10克
水煎服。
2、加減歸脾湯: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黃芪75克 當歸25克 甘草20克 茯神20克 遠志20克 木香20克 三七20克 仙鶴草75克 劉寄奴50克
水煎服。肛門下墜,氣虛下陷加升麻,黃芪。
3、血府逐瘀湯:
當歸25克 熟地25克 桃仁20克 紅花25克 枳殼20克 牛膝25克 川芎20克 柴胡30克 赤芍30克 甘草20克 三七20克
水煎服。
二十七、尿血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多無疼痛之感.但也有輕微脹感或熱感的,一般以疼者為血淋,不疼者為尿血.不疼者多見于癌癥,需查是否有癌細胞和膀胱鏡、超聲檢查。
疼者多見于結(jié)石,中醫(yī)認為血尿的發(fā)生,病理為熱擾血分,治療上以清熱、瀉火、滋陰、涼血為原則。如陰虛火旺者,小便短赤帶血,目眩耳鳴,腰膝酸軟無力,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尺部滑大,治宜滋陰清火,用加味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如心火亢盛,小便短赤,帶血鮮紅,心煩口渴,面赤口瘡,睡眠不安,舌尖紅,脈細數(shù),左寸,左尺偏滑者,是心與小腸火盛,以清心瀉火,涼血止血為主,用小薊飲子,或加味導赤散治療.還有一種小便頻數(shù)帶血,其色淡紅,四肢無力,腰脊酸軟,面色萎黃,食少,舌淡,六脈細遲,雙尺弱,右關弱,為脾腎兩虛,健脾補腎,用四君子湯合匱腎氣加減.
1、加味知柏地黃湯:
山芋25克 山藥25克 生地40克 丹皮25克 茯苓20克 澤瀉25克 知母20克 黃柏10克 蘆根50克 白茅根50克
水煎服。
2、小薊飲子:
小薊30克 藕節(jié)30克 蒲黃15克(布包) 木通25克 滑石30克 生地30克 當歸25克 甘草20克 桅子30克(搗破) 淡竹葉15克
水煎服。
3、加味導赤散
生地30克 木通25克 甘草20克 淡竹葉15克 瞿麥30克 扁蓄30克 琥珀15克 梔子25克(搗破) 血余炭2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 仙鶴草30克
水煎服。
4、四君子合金匱腎氣湯
人參15克 白術20克 茯苓20克 甘草15克 山萸肉30克 懷山藥30克 熟地40克 丹皮25克 澤瀉25克 附子10克 肉桂5克 杜仲炭20克 赤石脂30克
水煎服。
二十八、眩暈
一、痰飲:多屬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內(nèi)有停水,其癥狀為,胃部脹滿,心悸,食欲不振,甚則嘔吐涎沫,脈多沉濡,治宜滌痰逐飲為主,可用苓桂術甘湯或半夏天麻白術湯。
二、虛弱:分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1、氣虛:多因過度疲勞,或房事不節(jié),或大汗亡陽,或吐瀉后損傷脾胃而引起.其癥狀為;頭痛,眩暈,自汗,怕風,不思飲食,心煩氣短,腰膝酸軟,脈細弱,用補中益氣湯。
2、血虛:多因各種失血,或營養(yǎng)不良所引起,其癥狀為;頭昏眼花,耳鳴,面色萎黃,倦怠嗜臥,脈細,細數(shù)或芤.細用四物湯;細數(shù)用地骨皮飲,;芤用當歸補血湯,營養(yǎng)不良,必右關脈弱,用人參歸脾湯.大病之后用八珍、十全、人參養(yǎng)榮,年老人病用鹿茸腎氣丸.
1、苓桂術甘湯:
茯苓25克 白術30克 桂枝20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
2、半夏天麻白術湯:
半夏25克 白術20克 蒼術20克 天麻15克 黨參30克 陳皮20克 神曲15克 焦麥芽20克 茯苓15克 黃柏10克 干姜10克 黃芪60克
水煎服。
3、四物湯:
熟地50克 白芍5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水煎服。
4、地骨皮飲: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當歸25克 川芎25克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水煎服。
5、當歸補血湯:
當歸20克 黃芪60克
水煎服。
6、鹿茸腎氣丸
鹿茸粉20克 熟地250克 山芋150克 山藥150克 茯苓50克 丹皮75克 澤瀉50克 菟絲子75克 龜板50克 巴戟肉75克 石斛75克 人參75克
研細,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1-2丸,早晚各一次口服.
二十九、頭痛
諸般頭痛皆見于風,風性柔楊,直達巔頂,而引起發(fā)?。l(fā)于前頭,為陽明注頭痛;發(fā)病于兩側(cè)為少陽經(jīng)頭痛;發(fā)于后頭及滿頭痛者為太陽經(jīng)頭痛;久之耗氣傷血,入里,形成內(nèi)傷,氣虛,血虛,痰厥,血瘀,濕郁。
一、頭風頭痛:頭痛據(jù)烈,或滿頭痛,或偏頭痛,舌淡苔白,脈浮緩,用消風散,川芎茶調(diào)散。
二、氣虛頭痛:頭覺空虛,痛而畏寒,體倦,氣短,飲食不振,舌淡苔白,脈弱。用加味補中益氣湯.
三、血虛頭痛:頭痛不甚,如細筋牽引,痛連眼角,目澀,下午痛重,唇面淡白,心悸怔忡,嘔惡,眩暈,脈細弱.治用加減四物湯.
四、血瘀頭痛,頭痛麻木,手指麻木,心悸,氣短,或痛如針刺,固定不移,質(zhì)黯,苔白,舌下有紫斑點,六脈俱澀,桃仁四物湯加減。
五、痰厥頭痛:頭重眩暈,甚則目重不能開,頭痛如劈,惡心煩亂,甚則心神不安,不寐,語言顛倒,脈弦滑,用半夏天麻白術湯。
六、濕郁頭痛:頭痛如裹,腰重如帶五千錢,腿重如帶千斤墜,舌淡苔白膩,六脈濡軟,用腎著湯,或羌活勝濕湯。
1、消風散:偏正頭痛之良方方。
羌活25克 防風30克 荊芥穗15克 川芎25克 厚樸15克 人參15克 茯苓15克
陳皮20克 甘草15克 僵蠶10克 蟬蛻10克 藿香20克 藁本20克
水煎服。
2、川芎茶調(diào)散:
川芎25克 荊芥15克 防風25克 細辛3克 白芷20克 薄荷20克 甘草20克 僵蠶10克 菊花20克 藁本20克
水煎服.
3、加味補中益氣湯:
黃芪75克 白術25克 陳皮20克 升麻25克 柴胡25克 人參15克 甘草20克 當歸20克 白芍20克 蔓荊子25克 川芎25克 細辛5克
水煎服。
4、加減四物湯: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熟地25克 白芍25克 甘草20克 蔓荊子20克 菊花20克
水煎服。
5、桃紅四物湯:
熟地25克 赤芍75克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桃仁20克 紅花30克
水煎服。
6、半夏天麻白術湯:
半夏15克 天麻10克 白術15克 人參10克 黃芪60克 菊花15克 黃柏10克 干姜15克 茯苓15克 澤瀉20克 焦麥芽15克 蒼術15克 神曲10克
水煎服。
7、腎著湯:
干姜15克 茯苓20克 甘草15克 白術25克 水煎服.
8、羌活活勝濕湯: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川芎20克 甘草20克 蔓荊子20克 藁本15克 防風30克
水煎服。
三十、不寐
不寐,也叫不眠,即現(xiàn)代醫(yī)學的失眠,本病多因氣血不足,思虛憂郁,過度用腦,耗傷髓海精血,擾動心神而發(fā)?。R床上常見心脾兩虛,心腎不交,心火熾盛,心陰虛弱,陰虛血熱,痰蒙清竅幾型,是癲狂發(fā)生的前身.輕者不寐,重者癲狂.它的癥狀不一,有初睡即不能入眠,有初睡尚安,半夜即醒,有睡而易醒,時時中斷,甚則轉(zhuǎn)側(cè)不安,整夜不眠者。
一、思慕無窮,耗傷心脾,則面色無華,萎黃,體倦,心悸,頭眩,目重,食欲不振,舌質(zhì)淡,脈細弱,以右關突出,為脾氣虛,引發(fā)心脾兩虛,用歸脾湯.
二、房室過度,腰酸腿軟,心煩,焦慮,六脈虛數(shù),雙尺浮大或弱,失眠,為腎陰虧損,心火獨亢,心腎不交,用交泰丸。
三、發(fā)熱之后,引起心悸,心煩,舌尖紅,脈數(shù),為心為熾盛,用朱砂安神丸.
四、熱病后期,五心煩熱,心悸,舌黯紅,脈虛數(shù),左寸略有力,為心陰虛,用天王補心丹.
五、久病血虛,復感溫熱之邪,出現(xiàn)五心煩熱,心悸,腰酸,煩躁,易怒,難以入睡,甚則一宿,數(shù)宿不眠,此為癲狂之始.用滋陰安神湯.病理是陰虛血熱。脈象虛數(shù)稍滑,左邊舌尖黯紅。
六、飲食不節(jié),素體肥胖,出現(xiàn)脘腹脹滿,痰多目眩,口苦,胸悶,舌體肥大,苔膩,脈滑,用芩連溫膽湯。
1、歸脾湯:
白術25克 人參15克 黃芪60克 當歸20克 甘草20克 茯神30克 遠志30克 棗仁30克 木香20克 龍眼肉20克 柏子仁20克 琥珀20克 合歡花30克
水煎服。
2、交泰丸:
川連15克 肉桂15克
研細粉,每次服5克,一日兩次口服.或裝零號膠囊服用。
3、朱砂安神丸:
甘草20克 朱砂15克 當歸30克 生地25克 川連15克
上藥搗研,和勻,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2丸,每日兩次口服。
4、天王補心丹:
生地30克 丹參50克 黨參25克 玄參30克 天冬20克 麥冬20克 當歸20克 茯苓25克 桔梗20克 五味子15克(研碎) 遠志25克 棗仁25克 柏子仁25克 朱砂10克(研碎沖服)
水煎服。
5、滋陰安神湯:
用于血熱失眠,精神分裂癥初期.
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百合20克 茯神20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柏子仁20克 夜交藤20克 蓮子蕊15克 合歡30克 天冬20克 麥冬20克 石菖蒲20克 白芷15克 龍骨30克 牡蠣30克
水煎服。每付水煎3次,服2天整,6-8小時一次涼服。
6、芩連溫膽湯:
黃芩30克 黃連30克 竹茹20克 枳實20克 清半夏20克 橘紅20克 茯苓20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7、失眠驗方:滋陰、涼血、安神。
生地30克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丹參75克 茯神25克 遠志25克 柏子仁25克 菖蒲15克 半夏25克 合歡25克 龍骨30克 牡蠣30克
棗仁25克 朱砂10克(研碎沖服)
水煎服。
三十一、中風
中風,是突然仆倒,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為主證的病。中醫(yī)分中經(jīng)絡,中臟腑兩大類,現(xiàn)代醫(yī)學分外周性神經(jīng)麻痹(面癱),和腦血管意外兩大類,有腦梗和腦溢血之別。
本病的發(fā)生,必有經(jīng)常頭痛,眩暈,一側(cè)上下肢麻木癥,應按頭痛,眩暈,肝風,血瘀等預防治療,十分有效,如突然發(fā)病,昏倒不省人事時,應將病人平放,不可墊枕,以保持呼吸道暢通,不要搬動,進行搶救,使其蘇醒為主,做人工呼吸,并可刺人中強刺激,然后刺十宣,尺澤,委中放血,頭痛斷腦出血的發(fā)生,有時放血,射出丈余,再刺百會,印堂,太陽,勞怠,合谷,間使,涌泉等穴.
患者兩手緊握,牙關緊閉,面赤,氣粗,脈弦滑而數(shù)或芤,血壓高者,為閉證,可服局方至寶丹或安宮丸。兩手撒開,眼閉,口開,鼻鼾,嗜睡,遺尿,脈微細,血壓不高或低者稱脫證,急用參附湯,獨參湯,益氣、回陽、固脫.
一、中經(jīng)絡,初中之時,肢體麻木拘攣,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斜用大泰艽湯,六脈浮弦而大,久病脈緩用補陽還五湯,脈弱加地黃飲子。
二、中腑中臟,手握固,牙關緊閉,聲如拽鋸,面赤氣粗,脈象洪數(shù)、弦數(shù),血壓偏高,應滋陰活絡,用建瓴湯,或加減天麻鉤藤飲,此為閉癥,如目合,口開鼻鼾手撒,遺溺,甚則面赤如妝,汗出如珠如油,手足逆冷,脈微細欲絕,舌苔白滑,此為陽氣暴脫之象,最為危急,急用大劑參附龍牡湯固脫,脫癥還可以用補陽還五湯加人參。
1、大泰艽湯:
泰艽25克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防風30克 川芎20克 白芷20克 細辛5克 黃芩30克 生地25克 熟地25克 生石膏100克 當歸20克 白芍20克 茯苓15克 甘草20克 白術25克
水煎服。腦血栓加水蛭15克,黃芪200克,紅花25克。便秘加大黃25克(后下)
2、補陽還五湯: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當歸25克 地龍15克 黃芪200克 桃仁20克 紅花30克
水煎服
3、地黃飲子:
生地30克 山芋20克 石斛30克 麥冬25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20克 遠志20克 茯苓15克 肉蓯蓉20克 附子10克 巴戟肉20克 薄荷20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4、建瓴湯:
懷牛膝30克 代赭石50克 生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 生白芍30克 麥冬25克 桃仁2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一付一天,早晚分兩次服下。
5、加味天麻鉤藤飲:
生石決明50克 天麻15克 鉤藤75克(后下) 白芍25克 黃芩25克 懷牛膝50克 生地30克 菊花25克 草決明30克 蜜槐角25克 夏枯球20克 杜仲炭15克 益母草25克 寄生20克 玄參30克 夜交藤20克 茯神20克
水煎服。
6、參附龍牡湯:
人參25克 附子15克 龍骨30克 牡蠣30克
水煎服,頻頻飲服,一天一付。
三十二、肝風
肝風,也叫肝風內(nèi)動.含義比較廣泛.這里指肝陽上亢,高血壓表現(xiàn),多屬此類疾患.中風系肝陽上亢的進一步發(fā)展.
肝風的病因是肝郁耗傷肝陰,陰虧陽亢,氣血上逆,上實下虛是主要病機,其癥狀,頭痛,眩暈,口渴,煩躁,初期脈稍滑數(shù),左關略有力,用降壓飲,久病脈象弦硬為實,舉按有力,由肝陰虛化作肝經(jīng)實火,治宜平肝降火,用新制平肝降火湯,如頭痛,頭昏,伴腰酸腿軟 心悸,失眠,耳鳴,脈沉弦,則肝腎陰虛陽亢,治宜滋陰、潛陽、熄風,用新制滋陰潛陽湯治療.
1、降壓飲:清肝明目、降壓。
貢菊25克 草決明50克 槐米25克 羅布麻25克
輕者泡代茶飲,連服半年-2年,重者前湯服.
2、新制平肝降火湯:
生石決明30克 夏桔球25克 生牡蠣30克 生石膏75克 龍膽草20克 菊花20克 白芍25克 槐花20克 黃芩30克 地龍20克 懷牛膝50克 苦丁茶15克 生地30克 玄參30克
水煎服。
3、新制滋陰潛陽湯:
生地30克 山萸肉20克 懷山藥20克 杜仲炭20克 何首烏25克 麥門冬25克 桑寄生30克 茯苓15克 白芍25克 懷牛膝30克 生龍骨30克 生牡蠣30克 紫石英20克 槐實30克 夏桔球25克
水煎服。
三十三、癲癇
俗稱羊羔風,羊角風。引起本病的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之別.先天發(fā)病于兒童時期,后天為風疾氣逆所致.臨床上常見的還有腦瘤,腦囊蟲,腦血管畸形,腦外傷等原因,其癥狀,時發(fā)時止,有連日發(fā)作的,亦有一日二、三發(fā)作者,還有一兩月或半月發(fā)作者,殊不一致.發(fā)作時,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四肢抽搐,喉中痰壅作拽鋸聲,將醒時必吐痰沫,醒后自覺頭痛,頭錯疲乏,欲睡。治宜鎮(zhèn)心,滌痰,通竅,熄風,用羚羊角散、加味珍珠散、新制定癇丸治療。
1、羚羊角散:
羚羊角1條(約15克) 研磨成粉 蟬蛻30克 蛇蛻25克(滑石粉燙焦)
上藥粉碎成粉,每次3—5克,每日2次口服.
2、加味珍珠散:主治癲狂,癲癇。
珍珠粉500克 羚羊角粉120克 蟬蛻250克 蛇蛻250克(燙焦) 琥珀500克 朱砂150克 人工牛黃250克 郁金25克 冰片75克 麝香1克
上藥研粉,裝零號膠囊,每次3-5粒,每日2次口服,服后睡覺。
3、新制定癇丸:金錢白花蛇5條 蜈蚣50克 全蝎75克 青蒙石25克 姜制半夏150克 膽南星75克 牙皂75克 橘紅75克 石菖蒲50克 天竹黃150克 生白帆30克 雄黃50克 朱砂50克 白附子75克
上藥研粉,煉蜜為丸,重10克,每次1-2丸,早晚各一次口服。
三十四`、狂癥
狂癥的發(fā)生,先有忿郁暴怒,,少睡少食,繼而罵喊叫號,不避親疏,或歌或泣,或裸體晝夜奔走,甚則持刀執(zhí)杖,越墻上屋,力大倍于平常,面紅目赤,目光炯炯,目妄視,耳妄聞,脈象弦滑、實數(shù),為狂.久之癡呆,脈虛數(shù),為癲.此癥由血熱,復加肝膽氣逆化火,上蒙清竅所引起.亦有挾痰瘀而引起.初起面紅目赤,大便燥結(jié),脈象弦滑者,先用加減大柴胡湯,繼服加味生鐵落飲,如經(jīng)久不愈,可服加味白金刃.加味珍珠散.痰盛用芩連二陳湯.
1、加減大柴胡湯:
柴胡25克 大黃25克(后下) 枳實20克 黃芩50克 半夏20克 赤芍20克(研泥) 桃仁20克 龍膽草30克 甘草20克 百合50克 生地50克 玄參30克 天竺黃20克
水煎服,每劑服兩天。
朱砂15克 琥珀20克 冰片3克 人工牛黃25克 川貝25克 青蒙石30克
上藥研粉,與前藥一起服,每次3—5克,口服,一日兩次口服.
2、加味生鐵落飲:
生鐵落30克 玄參30克 知母20克 黃柏15克 丹參30克 麥冬25克 鉤藤30克(后下) 天花粉30克 膽星20克 連翹25克 菖蒲20克 益智仁20克 川貝15克 朱砂5克(研碎沖服) 百合25克 生地25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柏子仁20克 夜交藤30克
水煎服。
3、加味白金丸:
生白帆25克 郁金25克 薄荷20克 黃連15克 橘紅10克 膽南星20克 芒硝15克 丹參30克 石菖蒲15克 牙皂15克 朱砂15克
上藥研細,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10丸,早晚飯后各服一次,白開水送下.
4、加味珍珠散:
珍珠粉100克 人工牛黃100克 羚羊角粉50克 水牛角粉120克 朱砂30克 冰片20克 川連75克 琥珀50克 條芩50克
上藥研粉 裝膠囊,每服3—5克,一日2-3次口服,連服1-2年.
三十五、癃閉
癃閉是即排尿困難,多系一種急癥.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小腹脹痛,膀胱充盈,小便想解而解不出,即解出也是點滴而,甚至完全閉塞不通.小便點滴而下,屢出而短少不暢,痛勢較緩的叫“癃”,以想解而解不出,脹急難通,痛勢較急的叫"閉",合稱為癃閉.西醫(yī)稱尿潴留。捫之小腹脹滿,扣之膀胱充盈,必要時下導尿管,或做膀胱造瘺術導尿.常見的有尿道外傷斷裂,前列腺肥大,腫瘤,膀胱麻痹.中醫(yī)分以下四型:
一、膀光濕熱:小便量少,灼熱赤痛,小腹脹滿,甚至點滴不通,口苦粘膩,或口渴不欲飲,或大便不暢,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八正散、五淋散加減治療。
二、腎陽衰憊:小腹脹滿,小便不通,或點滴不爽,排除無力,面色晄白,神氣怯弱,惡寒,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而遲,雙尺俱弱,用金匱腎氣湯加減治療。
三、腎陰不足:腰酸腿軟,尿黃短濕,量少,色紅,小便時疼痛,或不通.口渴,舌質(zhì)紅,脈細數(shù),雙尺滑大有力,用知柏地黃湯加味.
四、心火移熱于小腸:小腹脹滿,小便淋漓刺痛,尿紅黃,脈細數(shù),左寸及左尺有力,舌邊尖紅,苔黃,用加味導赤散.
1、八正散
木通 車前子 扁蓄 大黃 滑石 甘草梢 瞿麥 桅子 燈心草 海金砂 水煎服.
2、五淋散
甘草 桅子 當歸 茯芩 水煎服.
3、加味金匱腎氣湯:
山藥20克 山芋20克 熟地4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丹皮20克 茯苓25克 澤瀉50克 牛膝75克
水煎服。
4、加味知柏地黃丸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生地50克 牡丹皮25克 茯芩25克 澤瀉30克 知母15克 黃柏10克 白茅根50克 蘆根50克 玄參25克 豬苓25克 燈心草10克 冬葵子25克
5、加味導赤散:支原體感染(可用三月以上)
生地30克 木通20克 甘草20克 竹葉15克 石葦20克 燈心10克 石菖蒲15克 黃柏10克 知母20克 紫草15克 白薇20克 白斂15克 地膚子25克 蛇草25克 半枝蓮25克 豬苓15克 牛膝30克 水煎服.
三十六、水腫
水腫病包括了許多嚴重的疾病,為現(xiàn)代醫(yī)學的急慢性腎炎,心臟疾病和肝臟疾病引起的水腫。發(fā)病的原因,以風邪和水濕為多.其病主要在肺,脾,腎三臟.但與膀胱、三焦亦有關系。一般分為陽水和陰水,陽水在上在外,偏于熱證及實證,發(fā)作較急,上半身先腫,如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多閉,此屬陽水;陰水系在下在內(nèi),偏于虛證,寒證,發(fā)病較緩,下半身先腫,或腫式明顯,遍身腫,不煩渴,大便不調(diào)或溏瀉,小便雖少而不赤澀,此屬陰水。但是水腫的表里虛實,往往錯雜互見,臨床上必須根據(jù)證侯特點,加以區(qū)別,這里分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鼓脹。
一、風水:浮腫先見于上半身,以面目重,目窠水腫如臥蠶狀,頸脈跳動,惡風,身熱,咳嗽,骨節(jié)疼痛,脈浮為風水,治宜發(fā)汗,宣肺,用麻杏薏甘湯或越婢加術湯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屬此種水種..
二、皮水:浮腫先起四肢,腹部,腹大而不滿,四肢沉重,脈浮濡,不惡風為皮水.治宜宣肺,醒脾,利水,用五皮飲及導水茯苓湯治療。
三、正水:浮腫而呼吸喘促,不能不平臥,脈沉遲為正水,治宜益肺氣、溫脾陽,可用真武湯,八仙都氣丸加味。
四、石水:浮腫以腹部明顯,或引脅脹滿,脈沉不喘,為石水,治宜溫脾利水,可用實脾飲或胃苓湯治療。浮腫下肢腫甚,按之沒指,六脈沉遲,雙尺似無,用濟生腎氣湯合五苓散加裁。
五、膨脹:腹脹如膨,面目四肢略腫或不腫,小便短澀而黃,脈沉數(shù),治宜行逐水,用加減舟車丸治療。浮腫臍突者必死,名為臍疝,為疾病晚期,治宜補氣利水,用四君子湯合五苓散,間插十棗散,大戟大棗湯。
一切水腫消后,連服金匱腎氣丸配人參養(yǎng)榮丸或人參歸脾丸,用藥半年,甚至—兩年以防復發(fā)。因氣血不足腎陽虛,外觀癥狀及化驗單轉(zhuǎn)陰,必須維持用藥一個月以上,否則復發(fā),臨床觀察,一年停藥的復發(fā)有一定比例,一年半以上用藥的復發(fā)較少。要求淡水飲食,用藥時,不用甘草,以給甘遂、大戟、芫花讓路。另外停用甘草12小時以上,可用甘遂、大戟、芫花。
1、麻杏苡甘湯:
麻黃15克 杏仁15克(研泥) 薏苡米7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開鍋和后去上沫,否則心煩,服2天。
2、越脾加術湯:
麻黃20克 白術30克 生石膏75克 甘草15克 生姜3片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開鍋去上沫。
3、五皮飲:
陳皮20克 茯芩皮25克 姜皮20克 桑白皮30克 大腹皮25克
水煎服。
4、茯芩導水湯:
茯芩30克 白術25克 澤瀉30克 大腹皮30克 木香20克 砂仁10克 郁金20克 紫蘇葉20克 桑皮25克 陳皮15克 木瓜15克 燈心草10克
5、真武湯:
茯芩30克 白術25克 白芍20克 附子15克 生姜3片
水煎 服。
6實脾飲:
茯芩30克 白術50克 木瓜20克 甘草15克 木香20克 大腹皮30克 草蔻15克 附子15克 炮姜15克 厚樸20克 大棗3枚(掰開)
水煎服。
7、八仙都氣湯加味:
牛膝100克 澤瀉50克 豬苓30克 茯苓30克 車前子50克(布包)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40克 丹皮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
8、胃苓湯:
蒼術25克 厚樸20克 陳皮20克 甘草20克 白術30克 澤瀉25克 豬苓25克 茯苓2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
9、金匱腎氣合五苓散: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40克 丹皮20克 茯苓30克 澤瀉30克 豬苓30克 白術30克 懷牛膝7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 附子15克 桂枝20克
肉桂 水煎服
10、加減舟車丸:
黑白丑25克 甘遂 15克 大戟15克 大黃15克 芫花15克 木香10克 青皮15克 橘紅15克 輕粉5克 商陸15克
上藥研粉,每次服5克,重病服藥。服后二便俱下,多者數(shù)痰盂。
忌:水產(chǎn)品大豆制品,小米。重瀉后如腿軟,血鉀低,必需補鉀。
11、十棗散:
甘遂 大戟 芫花等分(醋制)
研粉,每次服2—5克,用10枚大棗煎水服藥,每日一次口服,忌口同上。
12、大戟大棗湯
大戟30克 大棗250克(掰開去核)
水煎,每次服棗五枚,每日三次口服。
三十七、尿濁
尿濁,即小便混濁,白如淘米水,或紅如洗肉水樣,尿道或疼痛或不痛。尿濁的起因,多由中氣下陷,膀胱濕熱,以及腎陰虛火旺形成。
一、赤濁:
濁液色赤,即為熱證。也有因久患淋證,腎陽虛,陰血不能固攝,便時流出,而成赤濁,卻是寒證,不能誤認赤濁都是熱證。
二、白濁:
是尿道時流混濁如膿樣的白液,如膏如涕,多屬寒證,也有因濕熱而成白濁的,故不可誤認白濁都是寒證。
臨床上,治白濁同治痢法。一般常見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支原體或雜菌感染,男人多伴有前列腺炎。一般慢性泌尿系感染,以婦女多見,婦女多伴有附件炎。治療上,要辨寒熱虛實,六脈沉細而遲,雙尺弱重的用補中益氣湯加補腎陽藥,尿似淘米水,不痛不癢,脈象緩,用萆薢分清飲,如久患白濁,久服清利之治淋藥無效的用金匱腎氣湯加減。如稍有膠粘質(zhì)稠,加味導赤散治療。必須連服3個月方能徹底治愈。
1、補中益氣湯加味:
黃芪75克 黨參50克 白術30克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30克 黃精20克 玉竹20克 茯苓25克 澤瀉25克 牛膝30克 巴戟肉20克 吳茱萸20克 故紙20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水煎服:1付服2天,早服各一次飯后溫服。
2、金匱腎氣湯加減: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熟地40克 丹皮20克 茯苓30克 澤瀉30克 蘆根50克 茅根50克燈心草10克 附子15克 肉桂5克 牛膝75克
水煎服。
3、清心蓮子飲:
蓮子蕊25克車前子50克(布包) 地骨皮25克 生黃芪100克 麥門冬25克
黃芩30克 茯苓25克 川蓮10克 甘草15克
4、加味導赤散:
生地30克 木通20克 甘草15克 淡竹葉10克 燈心草10克 萆薤30克 紫草10克 丹皮25克 地骨皮25克 石斛30克 玄參25克 西洋參10克 牛膝50克 豬苓25克 澤瀉25克 板蘭根25克 蘆根30克 茅根30克 知母15克 梔子25克搗破) 黃柏15克 黃芩30克 石見穿15克 蛇草30克 半枝蓮30克 龍膽草25克
水煎服。上藥刺激胃,則惡心,嘔吐加砂仁10克。
三十八、遺精
遺精的原因不同,可因房事過度,或早婚,手淫或久患慢性病,以致引起腎氣虧損,固攝失職。遺精在青年人,如身體健壯,未接觸異性,一周1----2次滑精,或被褥過暖,或夢交,或夢美好之事,無不適感,脈象正常的為精滿自溢,屬正常生理現(xiàn)象。如遺精次數(shù)多,雙尺滑,脈弦數(shù),服龍膽瀉肝湯;如遺精而精神萎靡,困倦乏力,頭昏眼花,六脈弱,而尺部脈 似無者,用金鎖固精湯;心煩,口干渴,尿黃,腰酸,六脈虛數(shù),雙尺略大,用知柏地黃湯加味,陽亢不倒亦用知柏地黃湯。
1、金鎖固精湯:
金櫻子肉25克 芡實25克 連須15克 龍骨25克 牡蠣25克 沙苑子15克 覆盆子25克 益智25克 鎖陽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山萸肉15克 山藥15克 杜仲炭10克 熟地40克 人參15克
水煎服。
2、龍膽瀉肝湯:
龍膽草25克(布包) 梔子25克 (搗破)黃芩30克 柴胡25克 生地15克 車前子30克(布包) 澤瀉20克 木通20克 生甘草20克 當歸15克
水煎服。
3、知柏地黃湯:
知母10克 黃柏10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生地40克 丹皮15克 茯苓15克 澤瀉15克
水煎服。
三十九、陽萎
陽萎的起因,多由于感寒受冷,手淫,房事過度,或消渴,或精血不足,以致精虧,而腎陽虛損,導致陽萎不舉,如六脈細遲,雙尺弱證見頭昏眼花,腰背酸冷,腿軟乏力,食欲不振,性功能弱,不足一刻鐘,則為命門火衰,精血不足,用興陽補腎散。多見于四十歲以上的患者。如陰囊濕癢,尿黃而有臊氣,舌紅,苔黃,六脈滑而虛數(shù),用龍膽瀉肝湯。若兩尺脈滑,六脈虛數(shù),腰酸腿軟,五心煩熱,尿黃短澀,用加味知柏地黃湯。
1、興陽補腎散:
何首烏250克 山芋100克 山藥100克 仙茅50克 巴戟50克 肉蓯蓉100克 黃精100克 杜仲炭50克 附子100克 肉桂75克 破故紙100克 鹿茸1級粉皮15克 陽起石100克人參75克 冬蟲夏草10克 蛤蚧(炙酥)1對 海馬1對(炙酥)
2、加味右歸飲:命門火衰,右尺獨弱,左尺正常,六脈沉遲。而見陽萎,腰酸腿軟,老寒腿,或小腹涼至足;或手有凍傷,連年發(fā)作?;虍a(chǎn)后風過百日以上,甚者幾十年,無有不愈。伴有睡眠不實等癥。
山芋20克 山藥20克 熟地40克 巴戟天20克 仙茅20克 肉蓯蓉20克 吳茱萸25克 故紙25克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杜仲炭15克人參15克 白術15克 茯苓10克 甘草15克 黃芪100克 白芍25克 當歸25克 川芎20克 遠志15克 棗仁15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連服20----40天。
四十、痹證:
痹,即閉阻不通之意。風,寒,濕之邪雜至,合而為痹。風痹則走竄,常常攻竄作疼;寒痹則固定不移,拘留一個關節(jié),一個部位,劇烈疼痛,如錐刺刀割;濕痹則沉著,頭痛如裹,腰痛如帶五千錢,腿疼沉脹如帶千斤墜。風痹則脈浮緩,浮濡而軟;浮,緩為主脈,寒痹則脈弦或緊,或有力如游刃;濕痹則脈沉軟。久痹入腎,則命門真火不足,右尺脈弱;或形成血虛血瘀,由細緩化為澀結(jié)。風痹重用防風,寒痹重用川草烏、附子,濕痹則用腎著湯,利水勝濕。臨床上僅分上半身痹證,下半身痹證,風濕襲表,濕痹,腎虛痹五型。另有一種濕熱痹,一身關節(jié)紅,腫,熱,痛不可忍,可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伴結(jié)節(jié),紅斑,結(jié)節(jié)大如雞蛋,小如豆粒,變幻無常,內(nèi)傷心脾腎及脈管,又叫白虎歷節(jié)風,西醫(yī)初期稱風濕活動期,后期骨及關節(jié)變形,稱類風濕。濕熱痹則脈數(shù),波及心臟則脈促,久病入腎則脈遲,而雙尺弱;入氣分則脈洪大。
一、上半身痹證:頸項、肩、肩胛及臂肘疼痛,伴手麻木,頭疼癥狀,寸脈
浮緩有力,六脈俱緩,或寸脈浮緊,浮者為風,緩則為濕,緊弦為寒。
用上痹湯。西醫(yī)為頸椎病,肩周炎,網(wǎng)球肘,肩胛風濕,斜方肌纖維
質(zhì)炎。
二、下半身痹:腰痛延臀部放射至腿外側(cè),途經(jīng)環(huán)跳,風市,絕骨至足,
伴小腿抽,腳趾麻木。捫之疼處肌肉痙攣,CT片示,輕者腰扭傷為腰
間盤彭突,重者纖維環(huán)破裂為脫(突)出。發(fā)病急則雙尺或單尺浮緊,
久則尺脈浮弦,半年以上則尺脈弱化為腎虛痹。急性期脈浮緊或弦滑
而緊,用加減獨活寄生湯,久則尺脈弱用加味右歸飲,二方足以拿下此
病,連服10--15付藥,永不復發(fā)。重者可配合針刺命門,腰陽關,
環(huán)跳,陽陵,承山,絕骨,委中放血,連針15天。直刺髓核,減壓
有奇效。
三、風濕襲表:頭痛,頸強肩背疼痛,或一身攻竄作疼,舌質(zhì)淡,脈浮緩,
或伴發(fā)熱咽疼,及關節(jié)疼痛,用九味羌活湯,背疼重者用羌活勝濕湯。
四:濕痹:頭痛如裹,腰腿沉脹,一身關節(jié)腫脹,六脈沉緩,用加味腎著
湯。骨刺還可加威靈仙。
五、腎虛痹:無論何證,有癥無癥,但逢尺脈弱,或單或雙,按腎虛辨,
用加味右歸飲;類風濕或產(chǎn)后風濕多年,必見此型。主癥腰膝酸痛,
小腹涼,痛,脹,或小腹涼至膝足,或膝痛冒寒氣,或足涼幾十年。
或浮腫,腫加五苓散,牛膝,防己。
六、濕熱痹:關節(jié)疼痛,局部灼熱,紅腫,痛不可忍,得冷則舒,關節(jié)不
能活動,則涉及一個或多個關節(jié),時高熱,時口渴,時煩燥不安,心
悸,面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用當歸拈痛湯,脈洪大而數(shù)用白虎湯。
清氣分熱,脈數(shù)而軟,用二妙丸加利濕清熱之品。必要時二方交替運用。
熱重用黃連解毒湯,血瘀用上中下通用痛風方。濕熱痹變幻無窮,必
須隨癥變化加減用藥,否則無效。
1、上痹湯:
羌活30克 片姜黃30克 黃芪100克 當歸15克 防風25克 白芍25克 地楓25克 桂枝25克 甘草15克 川烏15克 草烏15克 威靈仙30克 千年見25克
水煎服。
2、下痹湯:
獨活30克 川烏15克 草烏15克 秦艽25克 防風25克 細辛5克 川芎15克 當歸15克 地25克 白芍20克 桂枝25克 杜仲炭15克 牛膝50克 人參15克 甘草20克 防己25克三七15克 金毛狗脊30克 川斷30克 黃芪75克
水煎服。
3、九味羌活湯:
羌活25克 防風25克 細辛5克 白芷15克 川芎15克 黃芩25克 生地25克 甘草15克
水煎服。出汗避風。
4、加味腎著湯:
干姜20克 茯苓30克 生甘草15克 白術25克 川烏15克 草烏15克 威靈仙50克
水煎服。
5、羌活勝濕湯:
羌活25克 獨活25克 川芎15克 甘草15克 蔓荊子15克 防風25克 藁本15克
水煎服。出汗避風。
6、加味右歸飲:
附子15克 肉桂10克 山芋15克 杜仲炭10克 熟地40克 甘草
15克 懷山藥15克 仙茅20克 巴戟20克 肉蓯蓉20克 吳茱萸
25克 故紙20克 澤瀉20克 茯苓25克 漢防己25克 懷牛膝75克
水煎服。
7、當歸拈痛湯:
西醫(yī)確診的風濕熱。
當歸15克 羌活15克 防風20克 升麻20克 豬苓20克 澤瀉25克
茵陳30克 黃芩25克 葛根15克 白術15克 苦參10克 知母15克 甘草20克
水煎服。
8、白虎湯:
生石膏150克 甘草15克 懷山藥15克 知母15克
水煎服。
9、二妙丸:
黃柏15克 蒼術30克
水煎服。
10、黃連解毒湯:
黃連15克 黃柏15克 黃芩25克 梔子20克(搗破)
水煎服。
11、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桃仁15克 紅花25克 蒼術30克 黃柏10克 神曲15克 天南星10克
當歸15克 白芷15克 威靈仙30克 川芎15克 龍膽草15克 甘草20克
羌活30克
四十一、消渴論治
概論:
消渴是指飲食不節(jié)和情志失調(diào)等原因,引起的多飲,多食,多尿,機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癥.其病因病機,主要變化是陰虛燥熱,消耗陰液,使津液不能正常敷布,病位在胰臟,與肝膽相接,損傷氣分,血分.臨床上分三消,上消損傷肺胃,病在氣分,以大渴,大熱,大汗出,脈洪大為主癥,也叫肺消.中消以消谷善饑,大便秘結(jié)為主癥,雙關脈滑,實,滑數(shù),其病位在胃腸,以熱,燥,結(jié)為病機,熱則消谷善饑,燥則津枯液竭,結(jié)則便秘不通,也叫胃消.下消,病位在肝腎,初期血虛低熱,為陰虛;陰血不足,復被虛熱灼傷,因而,六脈沉細而數(shù)軟無力,尺脈弱,虛大為腎陰虛,相火熾盛,龍雷之火,變化無常,疾病進行性加重,出現(xiàn)飲一溲一,飲一溲二;陰血不足,復被寒侵,命門真火不達于四肢,故虛熱化寒,腎陰腎陽俱虛,而六脈沉遲,尺脈弱,化為腎陽虛.上消治法,清熱升津,以白虎加人參湯為主.中消以燥熱便秘為主,熱結(jié)陽明,治法通里攻下,用三個承氣湯,以關脈滑為準;熱而不秘,心煩,口渴重者,胃陰不足,胃火熾盛,關脈洪大,六脈滑數(shù),六脈弦數(shù),用玉女煎.下消飲一溲二,腎陰不足,陰虛火旺,以六味,知柏,杞菊地黃為主,以尺弱,虛大,尺滑,六脈沉數(shù)為準;腎陽虛,用金匱腎氣,右歸飲,還少丹加減,以六脈俱遲,尺脈純?nèi)?右尺弱為準.久病,氣虛,乏力,困倦,氣短不足以息;腹脹,便溏,食少納呆,右寸脈微,肺氣不足;右關虛,弦而無力,脾氣不足.心悸怔忡,氣短,胸悶,甚至胸痛放射至左肩內(nèi)臂,六脈細,弱,微為血虛;六脈結(jié),澀為血瘀.六脈俱沉,尺弱,或數(shù)或遲,腎陰,腎陽不足;右尺獨弱,六脈沉遲,命門火衰,男陽萎,女宮寒.合為氣血陰陽俱不足,為勞損.治療原則:補氣,補血,補陰,補陽,補腎;補氣以四君子湯為主,補血以四物湯加減,補腎以金匱,六味,右歸,還少丹加減.消渴病機,陰虛血燥,不能敷布津液,陰虛則血熱血少,燥熱傷津不布.以其六脈細數(shù),虛數(shù)為準,治療原則,涼血,養(yǎng)血,生津,涼血用犀角地黃湯,地骨皮飲,知柏地黃湯為主;養(yǎng)血用四物湯,生脈飲,西洋參,黨參,黃芪為主,生津用天花粉,生石膏,知母,玉竹,黃精,天冬,麥冬,五味子,玄參,石斛,生地為主.又花粉偏降尿糖,生石膏偏降血糖,臨床常用二.三兩才有效.消渴一病,病位在胰,與肝膽同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發(fā)病與病前長期暴飲暴食,胃擴張.食積傷脾胰,少陽,陽明合病,久病胰腺萎縮,纖維化,胰腺虛弱,因而滋陰養(yǎng)胰,是治病真機,臨床研究,恢復較慢,最少.80付湯藥以上,平常170付左右,一般治療,六個月1療程,觀察10個月以上,病愈還要服3個月以上,以鞏固.特殊連服2年左右中藥.又脈數(shù),在八卦為震卦,隨時變動之象,在病為賊脈,進行性加重之機,因而臨床為消渴活動期,治療以滋陰為主,脈象細弱,遲緩,為消渴靜止期,臨床以扶正為準.脈象和緩,疾病痊愈.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胰,暴飲暴食,強塞胃腸,勞傷胰臟,積熱傷津,運化失司.
2.情志失調(diào),久郁傷陰,情志拂郁,郁怒傷肝,肝郁氣滯,郁久化火,陰虛內(nèi)熱,終化為瘀.
3.素體稟賦不足,五臟虛弱,氣血不足,肝腎陰虛,龍雷之火熾盛,灼傷陰液,不能轉(zhuǎn)輸敷布器官組織.
4.房勞過度,房室過度,腎精虧損,精血生化不足,虛火內(nèi)生,血少不能榮養(yǎng)肝腎,化為肝腎陰虛,精氣內(nèi)奪,而陰虛內(nèi)熱,血枯生燥,則傷津不布,.
5.過服溫燥之物,久服辛辣,醇酒,藥物,滋生內(nèi)火,濕熱,傷陰奪津.
二.病機
陰津不足,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互為在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而陰愈虛.消渴一病,損傷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絡,但主要損傷肺,脾,腎三臟,尤以腎最重要,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陰虛燥熱,胰津不布.
肺為水之上源,肺陰不足,燥熱內(nèi)生,不能化生津液以養(yǎng)胰,反而直趨下行,化生甜尿,隨小便排出體外,故小便頻數(shù)量多,口渴多飲.病在氣分,汗出,煩躁,口渴,大熱,脈大.
胃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主運化,化水谷為宗氣,水谷精微,上行入肺,轉(zhuǎn)變而為津,敷布于全身.脾胃受燥邪所傷,胃火熾盛,脾陰不足,胰臟津氣不化水谷,則口渴,多飲,多食,消谷善饑;燥結(jié),病在胰臟,胃腸,肝膽,少陽,半表半里,氣分血分之間.故脈弦,滑,實,大,滑數(shù).脾陰虛,脾氣不足,不能化水谷精微為宗氣入血,故形體日漸消瘦,下流腎與膀胱,而為甜尿.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陰元陽,腎陰虧損,則虛火內(nèi)生,上燔心肺則煩渴多飲,中灼脾胃,胰臟,肝膽,則胃熱消谷,肌瘦,陰虛陽盛,腎臟開闔失司,固攝無權,水谷精微直趨下行為小便,而排出體外,故尿如脂膏,混濁,甜尿.
消渴病位在胰,與肝膽相連,損傷肺,脾(胃),腎,久則五臟俱損,臨床常互相影響,變化百端,復雜多變,"三多"之證,??苫ハ嗖⒁?亦可一癥不見,萬變不離其蹤.
范圍:
現(xiàn)代醫(yī)學的糖尿病,尿崩癥,甲亢.可參閱治療.
診斷:
臨床分三期:消渴前期,消渴期,消渴緩解期.
一.消渴前期:患者反復長期暴飲暴食,而致胃脹,嘔吐,泄瀉,心煩,低熱,心悸,乏力,困倦,不眠,健忘,全身不適,手麻,肌肉酸痛等癥,亦有全身肌肉緊硬,10多年后患消渴者,中醫(yī)一般稱,傷食,食積,酒積,陰虛內(nèi)熱,血虛,脾虛,腎虛,風濕,心悸怔忡等,但這些診斷水十分正確,長期反復暴飲暴食,病在少陽,陽明,左關弦,右關滑,關滑,左關弦,右關弱,六脈遲緩.肝木克脾土,病在中州脾胃.當為胃陽虛本,雜病為標,升陽益胃湯癥.
二.消渴期:
1.無論男女老幼,凡以多飲,多食善饑,多尿消瘦 ,或尿有甜味,即為消渴.多發(fā)中年的,及嗜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油膩之人,若青少年罹患本病,一般較重.
2.由于患者體質(zhì)不同,病程長短各異,故臨床表現(xiàn)不同.或多飲,或多食,或多尿,或諸癥挾雜,伴神疲,乏力,自汗,心煩,不眠,皮膚干燥,瘙癢,大便干結(jié),小便混濁,或如脂膏,或小便清白等癥.舌質(zhì)多紅而少津,上有裂紋,苔多白膩,黃燥,厚黑,脈象細數(shù)無力,虛數(shù),弦數(shù),洪大,實滑,細遲,尺弱.經(jīng)用西藥治療者,多見滑數(shù)相兼,細數(shù)虛數(shù)無力,亦有遲緩,正常者.
3.日久不愈,常可并發(fā)兼癥.中風手足偏廢,內(nèi)障,視物不明,耳聾,口舌生瘡,肺痿勞嗽,心血瘀阻,胃腸燥結(jié),腰疼,水腫,泄瀉,口有爛蘋果味,四肢麻木疼痛,瘡瘍腫毒,脫疽,男陽萎,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癥.亦有并發(fā)腫瘤者.
4.任何時期血糖測定,大于11.1毫摩爾,空腹血糖大于7毫摩爾,診斷成立.
三.緩解期:
經(jīng)各種治療后癥狀緩解,血糖正常,但臨床還需要用一些補氣,補血,補腎,疏肝,滋陰中成藥,維持至少半年,或10個月以上,以免復發(fā).另外,無論西醫(yī)診斷何型糖尿病,中醫(yī)臨床治療三個月以上,都能緩解一部分癥狀,中老年,二型糖尿病,超過服藥100付以上,200付左右多數(shù)能臨床治愈.
辨證論治:
一.消渴前期:尚未出現(xiàn)消渴癥狀,長期反復暴飲暴食,腹脹,便溏,嘔吐,上腹部深度壓痛,反跳疼,脅肋脹疼,口苦,目眩,全身不適,關節(jié)疼痛,六脈虛數(shù),沉緩,左關弦,右關弱,雙關滑.
診斷:胃陽虛,少陽經(jīng)病,胃火,風濕,痰飲,不眠挾雜者.
治則:升陽益胃,兼治雜癥.
處方:升陽益胃湯加減.
人參15克 白術25克 黃芪60克 黃連10克 半夏15克 甘草20克 陳皮20克 茯苓20克 澤瀉20克 防風20克 羌活20克 獨活20克 柴胡30克 白芍30克 干姜20克 焦麥芽25克 焦神曲25克 焦山楂25克
水煎服.不眠加棗仁25克 柏子仁25克 遠志25克.
二.消渴期:
1.上消:以口渴多飲較重,口干舌燥,煩熱,汗出,尿頻量多,六脈洪大,右寸洪大,舌紅苔膩.
診斷:肺胃火盛.
治則:清熱升津,涼血滋陰.
處方:白虎加人參湯加減.
生石膏120克 知母50克 甘草20克 懷山藥50克 山萸肉50克 生地30克 牡丹皮30克 地骨皮30克 人參15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白茅根30克 蘆根30克 白芍30克 黃芩25克
水煎服.
2.中消:以消谷善饑為主癥,常伴隨大便燥結(jié).多食善饑,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口干渴,舌質(zhì)紅,苔黃糙,或舌有裂紋,雙關滑,脈滑數(shù),實.
診斷:胃熱,胃火熾盛,燥結(jié),便秘.
治則:養(yǎng)陰清胃
處方:玉女煎加減.
生地50克 水牛角絲30克 生石膏120克 知母40克 麥冬30克 天冬30克 玉竹30克 黃精30克 蘆根30克 茅根30克 玄參30克 丹皮30克 石斛75克 白芍50克 天花粉75克
水煎服.便秘燥結(jié)者加大黃25克(后下) 芒硝25克(沖服).瀉下后,停用大黃,芒硝.口鼻流血者加仙鶴草100克 劉寄奴100克 側(cè)柏葉50克 小薊50克.
3.下消:以飲一溲一為主癥.尿頻量多,尿甜,尿如脂膏,腰膝酸軟,氣短乏力,伴心悸,浮腫.舌尖紅,舌光無苔,舌有裂紋,尺脈弱或虛大,六脈細數(shù)者,五心煩熱,為腎陰虛.舌質(zhì)淡,苔白,尺脈弱,六脈細緩,細遲,手足不溫者,腎陽虛.男伴陽萎不舉,女伴月經(jīng)不調(diào).
(1)診斷:腎陰虛,火旺.
治則:補腎清火.
處方:六味地黃湯加減.
山萸肉30克 懷山藥30克 牡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澤瀉25克 知母30克 黃柏20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龜板15克(研碎) 鱉甲15克(研碎) 天花粉75克 石斛50克 五味子30克 黃芪60克 西洋參15克 蒼術25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2)診斷:腎陽虛
治則:補腎補陽
處方:金匱腎氣湯加減
山萸肉25克 懷山藥25克 熟地40克 丹皮30克 茯芩30克 澤瀉30克 懷牛膝75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仙茅25克巴戟肉25克 肉蓯蓉25克 菟絲子25克 沙苑子25克 人參15克 黨參30克 黃芪60克 白術25克 附子20克 肉桂10克 補骨脂25克杜仲炭20克
水煎服.
注:以上是三消主癥主方,常見于初發(fā)病者,亦見于久病.
4.脾胃氣虛: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互見,腹脹,惡心,或飲食不振,神疲,乏力,困倦,舌淡,苔白而干,六脈細弱無力.或服中藥傷脾胃者.
診斷:脾虛,或為涼藥傷脾.
治測:補氣健脾,養(yǎng)陰.
處方:四君子湯加減
黃精30克 玉竹30克 人參20克 白術25克 茯芩25克 甘草15克 黨參50克 黃芪100克 木香30克 陽春砂15克 白蔻15克 薏苡米50克 升麻30克
水煎服.
5.肝郁脾虛,化熱傷陰:胸脅苦滿,煩躁易怒,腹脹,便秘,頭暈目眩,口苦咽干,多飲,多食,多尿,舌質(zhì)紅,苔白膩,左關弦,右關弦大.六脈弦滑.
診斷:肝郁脾熱
治則:疏肝清脾
處方:大柴胡湯加減
柴胡50克 白芍50克 赤芍30克 葛根40克 黃連20克 連翹30克 虎杖30克 香附25克 郁金25克 當歸30克 茯芩25克 白術25克 丹皮30克 梔子30克(搗碎)
水煎服.便秘不下,加大黃25克(后下) 芒硝25克(沖服).
6.瘀血:消渴兼見,胸前區(qū)悶痛,放射至左肩內(nèi)臂;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頭暈耳鳴;或心悸,健忘,不眠,哭笑無常,飲食不知饑飽者.舌質(zhì)紫黯,舌體上下有紫斑紫點,六脈虛大,澀結(jié),代散,微弱.
診斷:胸痹,中風,頭暈耳鳴,癡呆,髓??仗?/p>
治則:活血化瘀
處方:血府逐瘀,補陽還伍,地黃飲子加減
赤芍50克 川芎30克 當歸25克 地龍15克 黃芪200克 桃仁25克(研泥) 紅花25克 炙水蛭15克 元胡20克 柴胡20克玉竹20克 黃精20克 生地25克 石斛50克 山萸肉20克 麥冬20克 五味子10克 石菖蒲15克 遠志20克 棗仁20克 肉桂10克附子25克 巴戟肉20克 人參15克 當歸25克
水煎服.血糖高加生石膏100克 知母40克.血壓高加菊花20克 草決明30克 槐角30克 夏枯球20克.雙目視物不清加菊花20克 草決明30克 密蒙花25克 木賊15克 清葙子25克 枸杞25克
7.癰疽:消渴并發(fā)癰疽,壞足,肌肉大面積壞死,流水,漸至下肢五指脫落.或牙齦腫疼,久久不愈,或創(chuàng)傷后傷口不封,舌紅苔膩,六脈弦數(shù),滑數(shù),虛大,實大.
診斷:氣血不足,癰疽,脫疽,潰瘍
治則:補血生肌,滋陰清熱
處方:仙方活命飲,五味清毒飲,地黃飲子加減
(1)金銀花30克 玄參30克 當歸30克 甘草30克 連翹50克 冬葵子25克 紫背天葵25克 防風25克 白芷25克 陳皮20克 川貝母10克 天花粉100克 乳香10克 沒藥10克 穿山甲5克 皂刺5克 黃芪60克 生地30克 生石膏100克
水煎服.
忌口:魚蝦,小米,大豆制品.
2.生肌散:清熱.收斂.生肌.主治各種瘡瘍.外傷.褥瘡.傷口不封.
煅石膏100克 枯礬15克 黃柏25克 乳香15克 沒藥15克 冰片10克
共研細沫,外上患處.
三.消渴緩解期:
當患者經(jīng)過治療一段時間后,癥狀明顯緩解.西藥基本停用,血糖略高于正常值,基本沒有癥狀.患者不想再服湯藥.此時分陰虛.陽虛兩大類.六脈虛數(shù)為陰虛,囑服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半年以上.六脈遲緩.尺脈弱.囑服金匱腎氣丸.配人參養(yǎng)榮丸半年以上.
1.消渴散:清熱涼血,活血滋補,用于三消久病,機體虛弱,血糖增高,久服西藥降糖患者.
山萸肉25克 懷山藥25克 生地50克 麥冬25克 玉竹25克 黃精25克 水牛角粉25克 丹皮25克 白芍25克 黃連25克 人工牛黃粉25克 冰片10克 西洋參25克 五味子25克 生石膏50克 知母25克 紅花25克 三七25克 人參25克
粉碎,每次1-2匙,第日2次,口服.
2.加減逍遙散:疏肝解郁,涼血降糖,主要用于病癥混雜,血糖居高不下,經(jīng)用大量降糖藥,不能緩解者.
當歸25克 白芍25克 柴胡30克 茯芩25克 白術25克 黃芩30克 連翹30克 丹皮30克 梔子30克 薄荷20克 生地30克玄參30克 天冬20克 麥冬30克 生石膏120克 天花粉120克 玉竹20克 黃精20克 木香20克 蒼術20克 黃芪100克 西洋參15克砂仁10克
水煎服.每付服2天整,每日2次,口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