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軍事統(tǒng)帥,他一生“大戰(zhàn)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余均解”;同時著有《吳起兵法》,后人將之與《孫子兵法》合稱為“孫吳兵法”。但是對于吳起來說,這一結(jié)果卻是用薄情和寡義換來的。
吳起少年時,家境不錯。當時,他給自己樹立的目標便是要出名。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人們都堅信一點,那就是只有走出去才能有更多的機會。于是,為了出名,衛(wèi)國出生的吳起背起行囊,遠走他鄉(xiāng)。
但吳起的散財求官之路并不順利,加之花錢沒有節(jié)制,所以非但自己沒有揚名立萬,還使得父母傾家蕩產(chǎn),并且還給自己落下了一個“敗家子”的惡名。面對鄉(xiāng)親們的嘲笑,吳起非常憤怒,繼而連殺30余人,之后逃亡到魯國。臨行前,他咬掉自己胳膊上的一塊肉對母親發(fā)誓說:“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wèi)!”
到了魯國一段時間后,吳起的母親便過世了,但想到自己發(fā)的毒誓,吳起最終也沒有回家奔喪。游蕩幾年后,吳起兵法漸有所成。于是,為博功名,他投奔了魯國國君。當時齊國正好進攻魯國,魯國正是用人之際,吳起可謂占盡天時。但是遺憾的是,更重要的地利和人和他卻一樣沒占著——魯國的外敵是齊國,吳起的妻子恰好是齊國人。魯國國君因此不敢重用吳起。對于吳起來講,只要結(jié)果能達到,那么過程并不重要。于是,急功近利的吳起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自己的結(jié)發(fā)妻子,以示忠誠。其人之狠可見一斑。
在這之后,吳起果然被重用,并在對抗齊國的過程中立了大功。但凡事有因便有果,誰都必須得為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吳起出名之后,魯國國君本想重用,但卻有人告訴了他吳起殺妻和不回家為母奔喪的事情。為了功名利祿,連自己的母親和妻子都能舍棄,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喂不熟的白眼狼一樣,今天能舍棄親人,明天未必不能舍棄國君、國家,哪還敢重用?思及此,魯國國君罷免了吳起的將軍官職。
做企業(yè)也是做人,經(jīng)商也是經(jīng)營人生,拼到最后,比的不是輸贏,而是人品、是心安。有些人贏了,可良心虧了,結(jié)果輸了一輩子;有些人輸了,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心安就是贏了一輩子。
作為企業(yè)管理者,必須有大格局,大心胸,大境界。外國人都說中國是沒有信仰的民族,其實大錯特錯,中國人的信仰根深蒂固,世世代代滲透到了每個基因里,中國人信仰的是“良心”,凡事都講天地良心,人人做事問問自己的良心安寧不安寧,為了表達自己的良心甚至對天發(fā)誓。什么是良心?就是大眾之心,就是道德公理,就是自然規(guī)律。
財富不能抵達之處是良知,最差的人沒有底線。《老子》講:“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弊鳛槠髽I(yè)管理者,若想得善果,就必須種善因。這樣,企業(yè)才能收獲天時、地利、人和,永續(xù)發(fā)展。
公私在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大公無私是我們向老天學習的,是我們向大地學習的,人,生在天地之間,一定要盡量的把私心減少,叫三個字“立公心”,多替整體著想,不要老想自己的事情。
職位越高,越要看重自己,別人能講的話我不能講,別人能做錯的事情我不能做,更要謹慎,更不能亂來。
有志為國出力,最好先把修身做好。只有品德良好的人士,大家才放心把重大的責任交付給他。
為政以德,是治國的戰(zhàn)略思想,同樣可以用來齊家和經(jīng)營企業(yè)。我們常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便是為政以德的實際運用成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