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鹵城(鹽官)簡史

 

失落的文明,我們能不能拾起... ...


鹵城,三國古地名,地理位置在今甘肅禮縣鹽官,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漢水上,地處長江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是一方有著古老文明的神奇土地。秦文化,商文化,鹽文化,馬文化,乞巧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古道文化交相輝映,儒---伊斯蘭-基督文明,三教九流和諧共處,這里就是隴右歷史文化名城鹵城--鹽官。 

這里曾是北線絲綢之路和南線茶馬古道的交匯點之一,處于關隴古道和隴蜀古道連接部,聞名國內的鹽官騾馬交易市場就是這種文化遺存的體現(xiàn)和映證,回首歷史,對于當下建設一帶一路和西部開發(fā)具有重要的意義。

古城煥新顏

歷史沿革

 
 非子牧馬圖

周朝時期,周孝王邑非子于秦之前,秦人的發(fā)祥地在西垂(西犬丘)一帶非子邑秦,雖然秦都邑短時間的遷到了今清水縣境內的秦亭,但很快秦莊公又將都邑遷回西垂,居其故西犬丘。中經襄公,直至文公時秦都才由西垂遷到湃渭之會。秦昭襄王時置隴西郡。秦朝時,地屬隴西郡西縣,西南部仍為氏羌人所居,尚未置郡縣。西漢時,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西縣,西南部有益州刺史部武都郡、嘉陵道和隴西郡羌道,王莽改西縣為西治。東漢時,屬涼州刺史部漢陽郡西縣,西南部有武都郡武縣及羌道。三國時,稱之鹵城,為魏蜀交戰(zhàn)界地,雙方互相爭奪,各有懷屬。晉時,屬秦州天水郡始昌縣(晉改西縣日始昌)。仇池國(296322)時期,全部地域屬仇池國。前趙(304329)、后趙(31爭一351)、前涼(314376)、前秦(351394)、后秦(384417)時期,這幾個地方割據政權或全部或部分,或較長時間或短暫地占據過本地域。唐時,先屬山南西道,后屬隴右道秦州。鹽官城曾為黨項馬邑州治所,隸于秦州都督府。五代的岐、唐、晉、周時,屬隴右道秦州天雄、雄武節(jié)度使所轄,西南部沒于吐蕃。五代漢時全地域沒于吐蕃。鹽官以東地域屬天水軍(州級建制,治所在今天水鎮(zhèn))轄治。清朝雍正六年(1727)改屬秦州。中華民國時,民國2(1913)袁世凱令各州府改道,改渭川道。民國16(1927)道廢,縣直屬于省。民國25(1936)蔣介石令甘肅全省設七個行政專員公署,屬第四區(qū)(天水)專署領轄。19498月在一野七軍彭紹輝將軍帶領下,經鹽官解放戰(zhàn)役全城解放,在當?shù)剜l(xiāng)賢首領獨五爺?shù)膸ьI下舉城開門迎新,解放軍初期的開明政策,任用社會賢達安撫戰(zhàn)亂情緒,凝聚社會力量,穩(wěn)定發(fā)展了建國初期的當?shù)亟洕裆?。初隸武都專區(qū),195510月劃歸天水專區(qū),19857月又劃歸隴南地區(qū)。

 
 古城墻遺址

地理要沖

 
 古道要沖

北接渭水,南通川蜀。已有學者關注到蜀道不單指秦巴蜀道,還應包含自隴入川的隴蜀道。由上邽(今天水) 南下漢中入蜀,稱'隴蜀道。隴蜀道從上邽至漢中區(qū)間也有兩條路可走。其西道經禮縣、略陽至漢中; 東道經麥積山、兩當、鳳縣至漢中。顯而易見,與四川廣元、陜西漢中接壤的甘肅隴南地區(qū)則成為了隴蜀道自隴入川的必經地域。隴蜀道在隴南境內是由走向不同的線路連接或組合形成的,如陰平道(由文縣入川) 、覆津道(成縣至武都) 、青泥河道(成縣經徽縣至略陽) 、祁山道(天水經鹵城至成縣或武都入川) 等。隴蜀道不僅僅是一條交通線路,它還是一條承載著豐富、厚重歷史文化信息的文化線路,隴蜀道沿線的棧道、石門、關隘、驛館、摩崖石刻、古鎮(zhèn)(古村落) 等都集聚著有待后人解碼的文化底語。由此可見,只有包含隴蜀道蜀道之概念才是完整的。

  一、 秦漢時期: 祁山道鹵城成為陜--川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線路與支點

  鹵城(今禮縣鹽官鎮(zhèn)) 是隴南重鎮(zhèn),系西和縣、禮縣兩縣的東大門,地處關隴古道和隴蜀通道的結合部,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自隴右秦州(今天水市) 經鹵城、祁山至略陽或接覆津道至武都、文縣再入川的祁山道可謂是將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四川與北方絲綢之路有效連接的便捷通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祁山道及鹵城對陜甘川三省經濟發(fā)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著秦西垂陵園的發(fā)現(xiàn)與考古發(fā)掘,禮縣(古稱西垂) 已被確定為秦人發(fā)祥地,鹵城則地處西垂腹地。早秦時期,秦人之所以在此崛起,應該與鹵城盛產井鹽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甘肅省僅有兩口鹽井(定西漳縣的鹽井和隴南禮縣鹵城的鹽井) 。在漫長的鹽鐵專營的歷史時期,鹵城成為了隴右、隴南,甚至陜甘川毗鄰地區(qū)食鹽的供應地。

  以四川自貢為代表的區(qū)域是我國鹽井最為集中的地區(qū)。早秦時期,煮鹽的器皿主要是陶鬲,但陶鬲本身容積小、導熱性差等缺陷決定了井鹽產量相當?shù)?,要解決這一難題,就需要一種新的生產工具替代陶鬲,鐵器的出現(xiàn)提供了這種可能性。早秦時期生產力發(fā)達的地區(qū)當屬關中地區(qū),而西垂因是秦人發(fā)祥地,先進生產力很快就會傳至西垂,鐵器也不例外。據樊志民《早秦農業(yè)歷史初探》中引述: 在秦襄公初入關中的活動地域北起靈臺,西至隴西,南至寶雞,東及長武秦國初期墓葬都曾出土過較多的鐵器。這說明襄公始國時關中地區(qū)已有鐵器使用。1994 年甘肅省文物局考古所對禮縣大堡子山西垂陵園進行搶救性挖掘時發(fā)現(xiàn),有生銹的鐵劍等鐵器。目前,考古界普遍認為,西垂陵園(禮縣大堡子山遺址) 埋葬的就是襄公夫婦。這些都表明,在春秋初期,鐵器已傳入西垂地區(qū)。秦穆公時期由于征服了羌戎并擴大了秦地,秦與周邊諸侯國的往來進一步加強,這為西垂地區(qū)與巴蜀地區(qū)煮鹽技術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充實的現(xiàn)實條件?!妒酚?span style="font-family: "Microsoft YaHei", SimSun, Verdana,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line-height: 1.5;">·秦本紀》載: 九年,司馬錯伐蜀,滅之。

  說的是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 316 年) ,司馬錯伐蜀并滅之初設蜀郡。秦襄公比秦惠文王要早 400 多年,所以,四川的鐵鍋煮鹽技術并不排除從西垂地區(qū)經祁山道傳過去的可能性,因為隴南與四川一衣帶水,地理位置相對較近,又有著相同的重要物資———井鹽,而且,因受關中文明的直接影響,秦早期西垂地區(qū)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比川蜀地區(qū)要發(fā)達得多。

  鹵城鹽井祠內矗立的重立《明嘉靖鹽井碑記序》載: 其鹽西南通徽成階文禮縣漢中,東道秦隴,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靡遠弗濟??梢?,鹵城與漢中、川蜀地區(qū)有著緊密的經貿及文化往來,而這種往來主要是通過陸路連接線———祁山道,水路連接線———西漢水(流經禮縣、西和、成縣、略陽、漢中再進入四川) 來實現(xiàn)的。

  近年,禮縣羅壩鄉(xiāng)崖灣村出土了秦國蜀郡中心武庫的成都銘銅矛,1998 年禮縣馬河鄉(xiāng)吳宋河村也曾出土了三國時期帶有蜀郡銘的鉞形鐵鏟。這些出土文物都鐵證般地表明: 禮縣地處蜀隴要沖,確為秦隴鎖鑰、巴蜀咽喉,同時也印證了西垂地區(qū)與巴蜀地區(qū)存在著極為久遠的歷史文化淵源關系。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倫先生認為:在雅安漢源的大渡河邊,茂縣、汶川的岷江河畔都發(fā)現(xiàn)了來自北方的四五千年前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甚至進入了成都平原,但這些遺址中的外來因素都來自西北的甘、青一帶的文化。由此說明,甘川經濟文化交流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而這種經貿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則是必經鹵城的祁山道。

  相傳漢高祖劉邦打天下時,駐兵于漢中。蕭何建議說,欲取天下者,須占據隴上的西垂故地,方可取關中,攻長安。因為西垂故地為蜀隴要沖,進可以翻越隴山,直逼長安,退可以據守隴上或退回漢中入川,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谶@種考慮,劉邦派樊噲占領了古西垂,即當時的西縣(鹵城系其腹地) 。然后擇機派兵攻打陳倉,襲擊項羽所封的雍王章邯。

  可見,在秦晚期楚漢之爭過程中,據有扼隴蜀之要,控攻守要沖的祁山道、鹵城成為了漢高祖劉邦北上抗楚圖強的理想線路及戰(zhàn)略支點,地處西垂腹地的鹵城物產豐饒、盛產糧食、尤為重要的是能提供人體及馬匹必需的食鹽,這在食鹽資源極為短缺的秦漢時期成為了獨特的戰(zhàn)略物資,占據鹵城,進可攻取秦州,冀望陳倉與長安,祁山道鹵城的戰(zhàn)略意義顯而易見。

  二、 三國時期: 祁山道鹵城成為蜀魏爭奪交鋒的前沿堡壘

  鹵城位于天水故城順西漢水西南 15 公里處,由鹵城西行 6 公里便至祁山堡,由此可見,鹵城與祁山近在咫尺,而西漢水則將鹵城、祁山河谷地帶連為一體,鹵城當為祁山道之要沖,據《三國志》卷 25《楊阜傳》記載,建安十七年(214 年) ,楊阜在冀城(今甘肅甘谷西) 抵抗馬超失敗后,先至歷城(今甘肅西和縣城北) ,后'() 敘起兵于鹵城繼續(xù)抵抗馬超。

 
 鹵城之戰(zhàn)路線圖

  《三國志》載: 十九年(214 年) ,趙衢,尹奉等謀討() 超,姜敘起兵鹵城以應之。衢等譎說超,使出擊敘,於后盡殺超妻子。超奔漢中,還圍祁山。敘等急求救……淵到,諸縣皆已降。鹵城沿祁山道進可取隴右天水,退可守漢中、巴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食鹽資源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諸葛亮首次北伐路線圖完全是出于現(xiàn)實考量而做出的選擇,因為蜀欲出兵隴右,要么選擇地勢險要的關隴通道(隴山道和陳倉渭水道) ,要么選擇路途相對遙遠的隴蜀通道(祁山道) ,但隴山道”(自天水經秦安或清水抵張川縣,然后翻隴山至陜西隴縣入關中,稱之為隴山道”) 和陳倉渭水道”(東起陜西寶雞,西至甘肅天水,全長 200 多公里) 均掌握在魏軍手中,供諸葛亮選擇的交通線中僅有隴蜀通道(祁山道) 一條線。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 228 年) ,諸葛亮首次北伐選擇的路線是從漢中出發(fā),經陽平關、武都、祁山、至天水,道路雖遠,但地勢相對秦巴蜀道顯得較為平坦,而且魏軍防守力量也較為薄弱。三月,從漢中出發(fā)的蜀軍在隴右占領了武都、祁山、西縣、天水之后,便受阻于郭淮據守的上邽(今天水) 和游楚堅守的隴西郡。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曾兩次占據鹵城,當?shù)剡€盛傳著鹵水洗塵的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親率大軍兩次出師祁山,兩次占據了鹵城,兩次發(fā)布了三個相同的命令。第一個命令是挑選三百名精壯士兵,去鹽井協(xié)同鹽工煮鹽,所產鹽全部為蜀軍補充軍需。第二個命令是蜀軍輪換進駐鹵城,稍作休整。第三個命令為所有進駐鹵城的蜀軍將士都要用燒溫的鹵水洗頭、洗腳或洗澡。當時許多將士對這三個命令有些納悶,不了解其意,后來很快明白了。蜀軍從蜀地遠道而來,長途跋涉,非常艱辛,一路天氣炎熱,蚊蠅叮咬,有的士兵滿身臭汗,有的腳底磨成了血泡,有的還不服水土,疲勞不堪。鹵水洗后有奇效,滿身的臭汗、腳底的血泡、蚊蠅叮咬的痕印很快除去,蜀軍體力得到迅速恢復。同時將燒開的鹵水晾冷后為傷員清洗傷口換藥,傷口很快愈合。鹵水洗塵將過,蜀魏大戰(zhàn)就開始了,蜀軍將士們個個精神煥發(fā),大家都稱贊諸葛丞相鹵水洗塵的命令真好真及時。

  從鹵水洗塵的故事可知,鹵城獨特的井鹽資源不僅能有效地補充了蜀軍軍需,而且療治了蜀軍將士的疾病,使得蜀軍士氣高漲,為戰(zhàn)爭取得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資治通鑒》載: 若趣祁山,熟麥千頃。

  由此可見,鹵城一帶除盛產井鹽和良馬外,還盛產小麥,這就為遠道而來的蜀軍有效補充軍糧提供了可能性。祁山向東可圖隴右天水,向西可退靠長道峽谷或禮縣盆地,是用武的最佳戰(zhàn)略要地,祁山也就自然地成為了諸葛亮實現(xiàn)據隴右窺關中宏圖偉業(yè)的前沿堡壘。鹵城與祁山一衣帶水,同處寬闊的西漢水河谷地帶,著名的搶割隴上小麥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鹽官鎮(zhèn)鹽井祠圣母殿楹聯(lián)諸葛北伐鹵城屯糧千古頌、杜甫西行鹽井留詩萬世吟便是有力的佐證。

  由此可見,鹵城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饒的物產成為了祁山古道上一處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咽喉要塞。

  三、 宋金時期: 祁山道鹵城成為宋金對峙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

  宋金之際,秦州(今甘肅天水) 曾多次被金人所占領,他們依據秦州承東啟西、接北望南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屢屢突破祁山防線上的皂郊堡、祁山堡,進犯西和州和成州,意欲長驅進入漢中,再入川蜀,而這一戰(zhàn)略路線必經祁山道鹵城,這就使得與秦州近在咫尺的鹵城成為了宋金對峙爭奪的前沿陣地。紹興初年,金人占領秦州,又在今天水市內置天水縣。這樣,就存在南北兩個天水縣,北天水縣屬于金,南天水縣屬于宋……宋禧、嘉定時期,金人循鐵堂峽支道進攻南天水縣。

  眾所周知,南天水縣(今天水鎮(zhèn),也稱小天水) 距離鹵城不過三四十里路,而鹵城當時屬于西和州管轄范圍,由此推知,在漫長的宋金對峙、沖突時期,鹵城曾一度成為了宋金交鋒的一線陣地。鹵城鐘樓寺內至今仍矗立著國內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南宋·宋孝宗乾道八年 (公元 1172 年,金大定 12 年) 的碑刻———“鹽官鎮(zhèn)重修真武殿記。

 
 宋金戰(zhàn)爭

  鹽官重修真武殿功畢太守王公光祖,字景先,謂下客米居純曰,予扵乾道乙酉歲捍御敵人至此……若是中前敵人叛盟,意欲長驅而下蜀,至此而為官軍所敗……落款為: 武功大夫興州駐剳御前右軍統(tǒng)制軍馬知西和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邊都巡檢使彈壓軍馬王光祖立石。

  南宋設階州(今甘肅武都東) 、成州(今甘肅成縣) 、西和州(今西和縣西) 、鳳州(今陜西鳳縣東)等州作為川蜀的外圍藩屏。吳璘、吳挺率領的南宋軍隊在河池(今隴南徽縣) 、成州、西和州鹵城這一帶構筑了堅不可摧的防線,多次粉碎了金軍南下入川的戰(zhàn)略企圖。因此,四川在漫長的宋金對峙、沖突中免受戰(zhàn)火的威脅。西和州鹵城則成為南宋抗金的一線戰(zhàn)略支點,有效抵御了金軍南下的步伐。

  鹽官鎮(zhèn)重修真武殿記碑刻不僅有力地佐證了這一點,而且說明了以下幾點歷史事實: 一是興州(今陜西略陽) 、階州、成州、西和州因山水相連,歷史文化的交流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二是金軍攻打鹵城發(fā)生在乾道乙酉年(1165 年) ,若是中前敵人叛盟,意欲長驅而下蜀,至此而為官軍所敗的表述說明金單方面撕毀了與南宋簽訂的盟約———《隆興和議》(又名《乾道和議》) ,再次侵襲南宋邊地。因 1164 年 12 月簽訂的《隆興和議》中將秦州割予金,所以,次年(1165 年) 金人毀盟,由秦州經皂郊堡、南天水縣進攻鹵城應該是存在可能性的;三是金軍南下入蜀的路線可有兩條: 一條由秦州———西和州(鹵城) ———階州———文州,即鄧艾滅蜀的路線; 一條由秦州———西和州———成州,直抵興州。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 年) ,詩圣杜甫自秦州循祁山道抵鹵城,在鹵城還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鹽井》一詩,可以說,杜甫自隴右入川的路線也是隴蜀文化線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在秦漢三國時期,還是唐代及宋金時期,祁山道都成為了陜甘川經濟文化互動的交通要道,而鹵城也因其重要的區(qū)位優(yōu)勢和獨特的鹽業(yè)資源成為了隴蜀道文化線路上的一座歷史文化名鎮(zhèn)。

  綜上,以祁山道為代表的隴蜀道支道在甘肅隴南地區(qū)境內縱橫交織,首尾連接,組合形成了一條條便捷的甘川通道網絡。毋庸置疑,祁山道”鹵城已然成為了隴蜀經濟、文化、軍事等互動關系中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交通要道,從而也凸顯出蜀道理應包含隴蜀道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秦人的發(fā)祥地

 
 大堡子山遺址

西漢水上游是秦人的發(fā)祥地,九十年代新發(fā)現(xiàn)的秦第一陵園-西垂宮正好位于鹽官以西15公里大堡子山位置,今鹽官一帶的西犬丘地區(qū),曾是秦人早期的都邑所在,而鹽官正好處在西垂河川“聚寶盆”中央。


  西漢水源頭氣候溫潤,土地肥沃,宜農宜牧,是天然的農牧場所。鹽和鐵是古代中國立國的戰(zhàn)略性經濟資源,鹽官有鹽井可熬鹽,鹽鹵資源得天獨厚,秦人先祖正是以這寬廣富饒的河谷盆地起家,經過與周圍西戎族進行艱苦的武力攻伐和辛勤的農牧經營,為開創(chuàng)后來的煌煌偉業(yè)莫定了基礎。


   鹽官古鎮(zhèn),這里自古以來就盛產水鹽。在科技欠缺、交通閉塞的年代,食鹽對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興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鹽官原名鹵城,這里有高濃度的鹵水自地下涌出。早在兩千多年前,這里就已經因鹽而興。
  鹽官豐富的鹽鹵資源為秦人的興旺提供了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其一,與秦人相鄰的其他民族或部落,絕大多數(shù)都不掌握食鹽資源,但食鹽又是生活的必需品,因而得用糧食或其他東西交換,秦人因此致富。其二,鹽官有大量從地下涌出的鹵水,像人一樣,騾馬也是需要食鹽的,從這養(yǎng)出的騾馬才膘肥體壯。歷史上,鹽官騾馬就以個頭高、力氣大、性情溫和而著稱。

 
 秦雄圖


  兵車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主要武力裝備,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征。秦人以養(yǎng)馬立身,最利車戰(zhàn)。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鹽官都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騾馬交易者除甘肅本地人外,更有從四川、陜西、寧夏、青海等十幾個省遠道而來的。
  至此,我們大體可以歸納出一條西漢水流域的秦人由弱到強的發(fā)展脈胳:
  西漢水流域豐茂的水草、鹽官鎮(zhèn)豐富的食鹽利于畜牧——有良馬而能遠行——由隴南一隅走向關中平原——虎狼之秦最終問鼎中原 。(本文選編于《中國國家地理》201602月)

秦西垂陵園

 
 

《史記·秦本紀》載,周孝王命秦的先世非子在沂渭之間養(yǎng)馬,馬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于秦。非子生秦侯,秦侯生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在周厲王時。周宜王即位,以秦仲為大夫,伐西戎,死難。秦仲在位共23年,有子五人,其長者曰莊公。周宜王乃召莊公昆弟五人,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復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駱地犬丘并有之,為西垂大夫。莊公是秦第一位稱公之君,《史記·年表》說他名其。李學勤曾經指出,不其籃的器主不其就是莊公(《新出青銅器研究》第272-274, 285-286)。秦仲被西戎所殺,《年表》記于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后漢書·西羌傳)說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后者當本于古本(竹書紀年》。查不其籃銘云惟九月乙巳朔,戊申為初四日?!妒酚?/span>)(后漢書)的記載都嫌略晚。秦莊公在位甚久,《秦本紀》云共44年,其子襄公繼位,已到周幽王時。因此,形制酷似頌壺的秦公壺的器主,應該就是莊公。壺作于他即位之后,比不其籃要晚一些,稱號也不同了。不其籃銘的字體,和一般西周晚期金文沒有差別,秦公壺的字體則已向后來秦器趨請以壺銘和1978年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公憧、镈尋(器為秦武公)銘文比較,便可明白。這一點是很值得注意的。秦公壺這樣的成對器物,很可能出于器主的墓葬。莊公墓何在,史無明文,但其后襄公、文公,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均葬西垂,'作為西垂大夫的莊公應該也葬于該地。西垂即西,在今甘肅天水西南(鹽官附近)。1919年天水西南鄉(xiāng)曾發(fā)現(xiàn)秦公簋,見馮國瑞(天水出土秦器匯考》,籃上刻有西這一地名。秦公壺以及近時出現(xiàn)的一些有關器物,是否可能來自該地,千古之謎有待探討 ,直到西垂陵園的發(fā)現(xiàn)。 

據史料記載,秦人屬于贏姓,源于山東,殷商末年,贏人首領一路進攻,進至渭水中游一帶,守衛(wèi)商王朝的邊疆。隨著周王朝滅掉商紂,贏人守衛(wèi)的地區(qū)也被周人攻占,在其首領大駱的帶領下,沿渭水西進,繼續(xù)尋找生存之地,最后遷移至渭河以南、遠離周人中心的西漢水上游地區(qū),即今禮縣東部一帶,從而保持了相對的獨立,為以后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在這里他們戰(zhàn)勝了力量相對弱小的氐人,修建了城邑。周王朝建立后,他們歸順了周王朝,周天子認可他們占據"西犬丘",確認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秦人先祖非子善于養(yǎng)馬,受到周孝王的賞識,封為附庸,邑之秦,此后非子后代秦仲被封為大夫,秦仲在對戎作戰(zhàn)中死后,其子莊公繼承遺志對戎作戰(zhàn),收復失地,被宣王封為西垂大夫。莊公次子襄公在平定叛亂中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因功被封諸侯,正式立國。莊公死后文公繼承王位,繼續(xù)對戎作戰(zhàn),占領了陜西歧山地區(qū),完全結束了游牧生活,開始了農耕生活,社會制度也隨之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秦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秦人的發(fā)展壯大始終都未擺脫"西垂"這一中心和根據地。

 
 

根據專家學者研究證實,秦人有四大陵區(qū)。秦人陵區(qū)中的二、三、四陵園即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和始皇陵園漢陽川均相繼在陜西發(fā)現(xiàn),但秦人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卻一直未被發(fā)現(xiàn),成了千古之謎。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當?shù)卮迕癫唤浺忾g在大堡子山挖掘出了文物,引起了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甘肅省文物考古所開始在大堡子山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共探明有""字型大墓四座,"瓦刀"形車馬坑三座,中小型墓葬200座以上,重點清理發(fā)掘了三座大型墓葬和九座小型墓葬,共清理各類文物100余件。眼前這些起伏不平的幾塊麥田就是被發(fā)掘的秦公12、3號墓遺址。1998年春,在大堡子山對面,西漢水南岸的趙坪村圓頂山又發(fā)現(xiàn)了一片墓葬區(qū)。文物部門及時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清理了三座貴族墓和一座車馬坑,共出土各類文物162件。該墓葬的發(fā)現(xiàn)不僅為證實大堡子山古墓葬就是秦西垂陵園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其類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說明:這里就是千百年來人們苦苦探尋的秦人第一陵園--西垂陵園。

西垂博物館共收藏歷代文物3000余件,分15種類型,即化石、石器、骨器。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玉器、金銀器、古錢幣、磚刻、木雕、書畫、史料,是一處研究仰韶、先秦、三國等文化的文物寶庫。青銅器專題展廳陳列秦公墓、秦貴族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一組九件套的秦編鐘,造型精美,完好無損,它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九件套的秦編鐘。

鹽官騾馬市場

 
 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交匯的活化石

鹽官,地處隴東南的河谷地帶。顧名思義——鹽官因產鹽而得名。鹽之利用其來遠矣!李喬蘋《中國化學史》載:鹽與谷同為人類生活之要素,則咸食與粒食當必始于同時。鹽官之鹽屬于井鹽,鹽官地區(qū)至今流傳著鹽井與膠鬲有關的傳說。膠鬲何許人也? 明書《山堂肆考》記載《舉膠鬲》這一典故,其文曰:膠鬲,遭紂之亂,隠居賣鹽為業(yè),文王聞其賢,舉以為相,故孟子曰:膠鬲舉于魚鹽之中。(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九十四《飲食》),在民眾的口吻中提到古籍當中生僻如膠鬲的名字,唯一的解釋是:傳說與信史之間并非勢同水火絕不相容,實際上 ,一些重大考古挖掘和古文字研究表明,某些神話和傳說中確實包含著歷史的真實 。

 
 膠鬲

  那么,誰又能否定流傳在鹽官民間的傳說與膠鬲無關呢?
  鹽官產鹽到底始于何時?據《西和縣志》載:按漢初已設鹽官,鹽井之發(fā)現(xiàn)想在周、秦時代。縣志中還記載:鹽官城內鹵池,光闊十余丈,池水浩瀚,色碧味咸,四時不涸,飲馬于此,立見肥壯。地方志中明確提到了鹽官之鹵池咸水與官營騾馬畜牧業(yè)得天獨厚的的優(yōu)勢。


  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能在秉筆直書之前親自遍覽名山大川實地踏察,因此他筆下的記載大都信而可征——“非子居犬及畜,好馬及畜,善養(yǎng)息之。(《史記·秦本紀》)以太史公用筆之精細深思,善養(yǎng)息之絕非無意之筆。馬大蕃息的秘密正在于此!非子是秦人的先祖,非子牧馬之地正是鹽官川富含鹽分的河谷地帶!因此可以推斷,鹽官鹽業(yè)的發(fā)達為秦人早期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作為嬴姓東夷族一支的秦人,在部落遷移的過程中西遷至地勢開闊水草茂美的鹽官地區(qū)。鹽官地處西河水與西漢水交匯之地,宜農宜牧,形成水草豐美的河谷盆地,所育騾馬膘肥體壯。最晚在秦先祖中潏時,已在西戎,保西垂。,先秦乃至漢魏以來,這一地區(qū)一直是東進關中,北襟河渭,南控巴蜀,西聯(lián)諸戎的咽喉要沖,亦是秦人的祖城邑邦基。(《禮縣文史資料》第四輯)
  《史記》載: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然地亦窮險,唯京師要其道。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記·貨殖列傳》) 換言之,秦人之后所以能夠奮六世之余烈橫掃關東諸國一統(tǒng)天下,與其早期根據地的地理物產必然有著莫大的關系 。
  人們重新揭開這段失落的歷史,并非得益于考古學的業(yè)績,而是出現(xiàn)于90年代盜墓活動的產物。然而無論如何,通過地下出土的青銅器物人們認識到了祖輩守護的大山背后的歷史。事實上,作為另一種當代史的參照,走訪在現(xiàn)代化的浪潮沖擊下日益衰落的鹽官騾馬市場,也會不由得思考起它的歷史根源。

 
 


  如同 絲綢之路  之學術命名雖與絲綢貿易關系甚大 ,但絕不僅僅局限于絲綢的交換 ,而是涵蓋了絲綢之外的其他大量貨物運輸貿易,盛極一時的明代茶馬互市,茶馬古道也是一樣。茶馬古道上來來往往的貨物,也是不僅僅局限于茶葉、馬匹的運輸和交易, 茶馬古道涉及地域范圍也不僅僅限于西南地區(qū)的馬幫運輸茶葉到西藏銷售的道路,而是包括廣大的西部地區(qū)。而要認識到這些,僅用史料校勘尋章問句的方法論是絕對辦不到的。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沒有與民眾的血肉關系又怎能奢望理解民眾的世界?

 
 


  鹽官至唐代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騾馬市場,馳名四海。自唐始除元外均以以茶易馬,于是此地又是以茶易馬的集散地,清統(tǒng)一全國后逐漸不用西北馬,以查哈馬代之…”(《禮縣志》),康熙四十四年停止以茶易馬,清朝末年有了騾馬集民國三十年,米糧柴炭、騾馬已有了固定的市場,鹽官騾子就有跌地三尺的說法。建國后,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商品經濟的發(fā)達,鹽官成了禮縣甚至隴南的重要集市之一。交易畜源由縣內擴展到舟曲、卓尼、川北、牲口遠銷陜、青、寧和晉、魯、豫、皖等地,影響極大,已形成了一道騾馬交易的獨特的風景線。

 
“牙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交易方式活化石 


  當?shù)厝税羊咇R交易這一行業(yè)叫六成行(取六畜之意),但在騾馬交易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獨特的語言聯(lián)結來自不同地區(qū)的人進行交易,當?shù)厝税堰@一行業(yè)專用的語言及行話叫黑話(不含貶意)把持有這一特殊話語的人群叫牙(押)行(即中間人,介紹人)他們通過獨特的語言完成了不同人之間的交流,起到了牽針引線的橋梁作用,這一語言往往通過含蓄的叫法協(xié)調交易,經過牙(押)行協(xié)調交易雙方的關系最后趨于和諧,從而從中得到一定的報酬,黑話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六成行里讀1qi,讀2duchou,讀3xie, 4cha,讀5man或(pan),讀6nai,讀7xin,讀8kao,讀9wan,讀10為起兒。
 
  問題恰恰在于,有著千年騾馬畜養(yǎng)傳統(tǒng)的古鎮(zhèn)市場怎么會用來自異域的語言來作為溝通交易的媒介?
  細細瞰察鹽官所處的地理位置,應該可以做出這樣大膽的推斷——鹽官所處的位置正是古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的交匯之處!如此方可解釋波斯語在騾馬市場當中的實際運用,鹽官通陜入川的重要位置更是一目了然。
    彼時,在世界的的整個東方——中國和伊斯蘭世界,都占據著文明和軍事的絕對優(yōu)勢,也保留著淳樸熱情、慕義好客的風尚。而鹽官正好處于絲綢之路渭河水線西安至天水的延伸路段,自天水經鹽官過甘谷可抄近道至蘭州黃河渡口,可以想見中古時代絲路貿易盛行的時代必然有大量色目人經行,騾馬市場中牙行行業(yè)受波斯語的影響足可為證。

 
 茶馬古道-馬背上的貿易


  茶馬古道是與著名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一樣重要的古代中國西部國際商貿之路,也是一茶馬古道是與著名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一樣重要的古代中國西部國際商貿之路,也是一條地地道道的馬幫挑夫的商旅之路。在茶馬古道西南向西北延伸路段,沿途密布著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支線,將甘肅隴南與滇、藏、川、桂、黔、陜等地區(qū)緊密聯(lián)結在一起,使隴南地區(qū)成為川、陜經甘肅進入青藏和中原的必經孔道。
  隴南因其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多民族雜居共處的歷史淵源,自然成為聯(lián)系西南、西北和中原的重要商道:北出天水,可與絲綢之路相接,通過河湟谷地進入青藏高原;通過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天山南、北路,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西亞和南亞;東出康縣和兩當,可通陜西,進入中原,也可南下四川、云南,通往印緬和東南亞。所以,隴南自古就是商貿活動的重要地區(qū)。

 
 


  曾經行走于川陜隴南一帶的腳戶就這樣一步步走出了連接陜甘川三省的茶馬古道,其中北線沿康縣望關——平洛鎮(zhèn)(中寨古鎮(zhèn)一龍鳳橋——藥鋪溝三功橋)——石沿西漢水北上,經仇池山西側——大橋(西漢水南岸峭壁, 魚洞峽古棧道)——石橋——禮縣城一鹽官?;蛘呓浲P鄉(xiāng)過平洛鎮(zhèn)——翻越太石山過鞏家山廊橋——西狹古棧道一成縣城一紙坊鎮(zhèn)一石峽鎮(zhèn)(沿石峽河北上,唐開元年間 新路頌摩崖石刻 ——西和縣城一石堡(北魏開鑿法鏡寺石窟)——長道鎮(zhèn)(古長道縣)一鹽官鎮(zhèn),進行茶、鹽等商品交易至天水。而南線則是經馬務堡(今馬塢鄉(xiāng))東南經今禮縣再折向東北經祁山堡、鹽官鎮(zhèn)到秦州。


  顯然,茶馬古道在隴南的經行路線是以鹽官為樞紐。之前所述絲綢之路渭水線也正好經過鹽官。這樣鹽官能夠成為西北最大的騾馬市場也就不足為怪了。

文化遺存

 

西漢水畔千古絕唱--詩經《蒹葭》

 
 

作者:(先秦)佚名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0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毛詩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詩經》辨義沖闡析說:“'在水一方'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臍'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水中讓,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詩經通論》和方玉潤的《詩經原始》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或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云、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由于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征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于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西犬丘。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咸陽。先秦地即現(xiàn)在甘肅東南部西漢水上游鹽官河流域。秦風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這個區(qū)域的民歌。

杜甫詩選《鹽井》

  
 詩圣杜甫

杜甫西行入川經過這里寓居,見草木受鹵氣浸漬而凋枯,青煙滿川,人們正忙于煮鹽,又深慨上下其手、公私爭利,遂作《鹽井》一詩:

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

陳貽焮先生《杜甫評傳》解說得好:官家規(guī)定產鹽的任務很緊迫,鹽民汲井煮鹽,挽車運鹽,操作十分辛苦。官家抬高鹽價,鹽商又從中漁利。雖說物情爭利,本極自然,不足嗟嘆,其實這就是詩人莫大的嗟嘆了。自公斗三百,轉致斛六千,十斗為斛,即是說,鹽商以每斗三百錢買進,以每斛六千(即每斗六百)錢賣出,倍獲其利。

鹽泉賦


 
 

有泉焉,淵源靡暨,濟漾不窮,跡垂千古,惠流于今,巨源發(fā)于漢北盛名播于隴南,溝儈之盈,不足比其清雅。川澤之會,悉足同其浪潤,雖非江海之流派,潤下作咸,縱無膠鬲之來舉,所運為鹽,緬懷遺跡,自古有年,漢稱鹵城,實此之源。歷唐與宋,幾經出沒之象,迄元至明,不少潰沖之跡;及乎大清定鼎,是以鑿筑得詳,集七邑之狐腋,成一邑之巨觀,金雞飛藏,不必究其原尾。玉兔奔馳,不必窮其顛末,則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往來紛紛,共獲樂利,汲者汲,荷者荷,賡歌與晶亭之上;浸者浸,潤者潤,談笑于漢水之旁,一派巨流,涌出無限瓊漿;幾杯清凈,結成百般甘露。
  是泉也,調和千百里,供養(yǎng)億萬家,渭渭玲瓏映月,點點珠磯似玉。非貪泉之橫流,非盜泉之暴露,非野泉之沖突,涓埃無補,非下泉之漫流,你潤洋滋,故其勢之汪洋也。如廉泉之洶涌,其機之活潑也。如沃泉之澎湃,其清且美也。似甘露之滔滔,其馨且醇也。似釀泉之漫漫??诳诳诳诳诳?/span>.雖不能輿洗墨池,寫成詩賦,竟依然煉烹丹灶,是若銀沙。原為之臨泉而賦日:
  名流千載似此泉。
  膠鬲何時先著鞭。
  不有漁翁來道破。
  百慮千愁終難宣。(王文權)

建修鹽官益神廟碑記


西和鹽官之有鹽井也,自唐以來,迄將千有余歲矣。明元以上,年代荒遠莫稽。有清中發(fā)捻亂后,鹽井乃歸官有。設局征課,而官民之煮鹽為生者,始如農之耕疇納稅焉。雖然國家有興替之殊,時代有更遷之變,而井之源泉混混,不舍晝夜者,固千年如一日也!其乾健坤貞之德,雖日天動未始,非神明有以呵護之也!然訪錫神之廟址,則斷礎殘碑,土花斑駁,不知其幾百年矣!依稀然不可復識。其建也,何代何人,不得而知之;其廢也,何年何月,亦不得而知之。邑之紳民欲求一瞻仰者,弗可得耳!民國成立,井雖改為國有,向以邑令兼理。及八年始,置專官長斯局者,年一更易,皆未能局久任。歲壬戌季秋,予由閩茫隴秦檄來長斯,迄今兩載矣!雖無報最之功,幸無通逃之負,斯固鹽民之恭順,抑亦神力之護恃。今春,官民相飲和食德,溯及木本水源,以神無可式憑,殷殷焉將創(chuàng)建神宇為請,蓋亦崇報之意。予感明神之有應,順合鎮(zhèn)之輿情,愛特恭襄斯舉。而鹽民等,尤踴躍輸誠,計效工者二百余家,歷時閱六月,費紙幣萬余絡。茲當落成之始,成喜方所瞻依并請記于予,以期垂久。予維是役,神人相與,乃護觀成。然莫為之后,雖盛弗傳。是則予所望后之從事于斯者,因走筆為之記。又從而歌曰:“祁山蒼蒼兮,漢水洋洋。維神之靈兮,潛德幽光。從井惠人兮,流澤孔長。自今始兮,廟貌堂皇。神其式憑兮,時格馨香。我為鹽民祝兮,嘉惠無疆。
  海軍部上尉西和鹽官產鹽征收局局長古閩侯官姚啟飛敬撰。
  清例授儒學生員、壬子歲初選眾議院議員、王文權敬書。
  中華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孟秋之月,谷旦公立。
  民國·姚啟飛

重修鹽官鎮(zhèn)鹽井碑記


天不愛道,地不愛寶,亶乎其然。寶藏之興,固有金玉錫鐵銅礦;而濟世猶見鹽之為物,生民不可一日而乏者。西和治東,古跡漢諸葛祠,祁山堡東鹽官鎮(zhèn),古有鹽并。我大明編卒工,阮三十家,日支水五百斗,月收鹽三百六十五斤有余。不惟有益于一方之生民,抑凡濟遐方之用動。不意嘉靖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戊辰,其井響聲如雷,至次日,西南隅塌一角,水涸五日,義官何論并灶戶呈其事,知縣魏尚質同諸父老設香案虔禱,其水復出,大巡王公紳少,方伯劉公存學,即命秦州同知郎中于光宇督工,散官左宗寬,老人趙奮鼎建如舊,訪父老日,究其井之源頭,雖有石碑,因年久碑文脫落大半,命洗滌垢.站。謹尋摸其一二,謂井之源流肇自后周,有異僧志恭,翼水于地,后為鹵城池。至唐貞觀間,尉遲敬德田獵于此,流矢中兔,其兔帶矢之地,遂掘而成井。唐杜甫有詩,具述其所由來。故至宋淳熙元年,開封劉規(guī),掌其出納國稅,越雨冬,暴風起于西北隅,井隨地而大壞。規(guī)思然,莫知所以,呈于有司,調長道、天水、大潭三縣夫役,仍委知長道縣事兼兵馬都監(jiān)宋壓重建并。功完,水仍涸。公設香案再拜,而井水涌出,誠意感格之述,其井遂成,世世以至于今。其鹽,西南通徽、成、階、文、禮縣、漢中,東通秦隴,凡舟車所至,人力所通,靡遠弗濟,又為國助邊儲有所賴,通商貨利無不鹽,余旁搜博訪,遍考史冊,秦之隴西,漢之天水,宋之漢陽,皆此地也。肇啟于此,迄今千載余矣。諸父老慨然興懷,見舊碑脫落頹壞,恐世后鹽井源流久而失傳。金諸屠今為記,予乃鐫磨舊碑之跡,溺管一述之云,仍備錄事實磨碑,后之人弈世相傳,庶知其所由來矣。則后之視今,非猶今之視昔也哉!固勒石,以志不朽。鄉(xiāng)進士知西和縣事楊典撰文。嘉靖丁未正月吉旦,立石。鄉(xiāng)進士知西和縣事文林郎太原楊典撰。

鹵城之戰(zhàn)-三國古戰(zhàn)場

鹵城鹽官是三國時期蜀魏交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之一,也是蜀魏爭奪的一個重鎮(zhèn),這里歷來流傳著很多與此有關的傳說和故事,諸如諸葛亮鹵城運麥婦幼皆知。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文化濃墨重彩的一個篇章,鹵城運麥又是這個篇章中的一個精彩片段。歷史是一面鏡子,三國文化的這面鏡子照出的不僅是鹵城當時的繁榮興盛,更是其歷史文化的久遠深邃。三國文化,不僅要突出祁山武侯祠的建設主體,更要將觸角延伸至祁山堡周圍的重要古戰(zhàn)場,鹵城鹽官就是古戰(zhàn)場的重點。

 
 諸葛亮遺像

根據《三國志》和《華陽國志》的時間順位,做一個簡易的四伐時間軸,進而看待鹵城之戰(zhàn)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后主傳》: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zhàn),被箭死。
  《明帝紀》:五年三月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華陽國志》: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運。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合拒平。亮慮糧運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后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平恐漕運不給,書白亮宜振旅。夏六月,亮承平指引退。張合至青封交戰(zhàn),為亮所殺。秋八月,亮還漢中。
  2312月始進軍祁山、鹵城——,3月抵天水——4月割上邽麥——,5月鹵城之戰(zhàn)——6月低回軍,底木門道伏擊——7月回軍途中——,8月回漢中
  ①②《志》記載的時間。
  農業(yè)常識,4月收割麥。《禮記丶月令》:孟夏之月麥秋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麥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時雖夏,於麥則秋,故云麥秋也。蔡邕曰:百谷各以初生為春,熟為秋。麥以初夏熟,故四月于麥為秋。

 
 


  《說文解字》—— 麥,[莫獲切],芒谷,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
  麥又是芒谷——帶刺的谷。五谷之一。晚熟農作物,秋際播種(在溫暖地區(qū)也有冬播種的),這是秋穜。種麥子,用鋤深挖土,將種子放下,再厚蓋上,這就是所謂的厚薶。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五行,秋金;夏火;王通旺。——秋生夏死,即秋播種,次年夏天收獲。
  所以諸葛亮刈麥發(fā)生在四月,麥秋之月——孟夏,4月。
  按《華陽國志》張頜拒平的時間發(fā)生在盛夏雨水之前,盛夏十二月令之一,5月。
  ⑤⑥⑦《后主傳》,6月,月底。其8月回漢中,行軍月余。參考朝發(fā)南鄭,暮宿黑水,四五十里正常行軍。8月回到漢中的話,按漢中到鹵城的距離,符合行軍的時間。所以,諸葛亮在必然6月底伏擊,7月回軍途,8月回到漢中。
  又參考地理,木門位置。按《集解》:《一統(tǒng)志》:木門山在甘肅秦州西南?!端涀ⅰ酚心鹃T谷水,北流入藉水。胡三省曰:木門去今天水縣十里。 弼按:唐初析上邽置天水縣,仍在今秦州西也。木門在今天水市秦州區(qū)西,鹵城之北約4、50里開外。
  夏六月,亮糧盡過軍,郃追至青封。諸葛亮并不是從鹵城、祁山開始撤退,至少是從之北的青封木門撤退的。
  再看《晉書》關于4伐的相關記敘:
  明年,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tǒng)車騎將軍張郃、后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張郃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后鎮(zhèn),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后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塵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進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使將牛金輕騎餌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鹵城,據南北二山,斷水為重圍。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天子使使者勞軍,增封邑。
  其實帝攻拔其圍,亮宵遁之前的記載,除去偏向性的修辭,實質都陳《志》、《華陽國志》一樣。帝攻拔其圍就是發(fā)生在鹵城的戰(zhàn)爭。分歧出現(xiàn)在亮宵遁。
  亮是否宵遁?《晉書》記載當是諸葛亮在鹵城戰(zhàn)敗逃了。
  從時間上看,鹵城之戰(zhàn)發(fā)生在5月,按《晉書》的記敘,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追擊,破之,俘斬萬計,諸葛亮5月就逃跑的話,6、7月之間就應該回到漢中。時間上和陳《志》差一個月。
  從地理上看,鹵城戰(zhàn)敗,應該向南沿漾水退回建威。怎么會在北方的木門道發(fā)生伏擊?

 
 


  按《華陽國志》記載,鹵城之戰(zhàn)后,諸葛亮并沒有遁逃,而和魏軍形成了1個多月的相持。期間還考慮了運糧問題,寫信給李嚴設三策。夏六月才收到李嚴的回信退軍,木門道設伏。八月還漢中。
  鹵城到底發(fā)生了啥事,勝負間熟進退?

 
 


 ?。?/span>1)雙方的初始部署情況
  蜀漢:【亮圍祁山,司馬宣王自荊州入朝,魏明帝曰:「西方事重,非君莫可付者?!鼓耸刮魍烷L安,督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俊拘跏龟?、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眾悉出,西救祁山。郃欲分兵駐雍、郿,宣王曰:「料前軍能獨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顾爝M?!?/span>
  曹魏:【諸葛亮寇天水,圍將軍賈嗣、魏平于祁山。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鼓耸沟畚魍烷L安,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統(tǒng)車騎將軍張郃、后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討亮?!俊緩堗A勸帝分軍往雍、郿為后鎮(zhèn),帝曰:「料前軍獨能當之者,將軍言是也。若不能當,而分為前后,此楚之三軍所以為黥布禽也。」遂進軍隃麋?!?/span>
 ?。?/span>2)上邽迂回戰(zhàn)及漢陽相遇
  蜀漢:【(司馬懿)遂進。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費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麥,與宣王遇于上邽之東】
  曹魏:【(司馬懿)遂進軍隃麋。亮聞大軍且至,乃自帥眾將芟上邽之麥。諸將皆懼,帝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后芟麥。吾得二日兼行足矣?!褂谑蔷砑壮恳垢爸A镣麎m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勞,此曉兵者之所貪也。亮不敢據渭水,此易與耳?!惯M次漢陽,與亮相遇,帝列陣以待之?!?/span>

景點

太平山


 
 

相傳華胥氏游獵到雷壩一帶雷澤,華胥女腳踩大人足跡(與雷澤氏酋氏雷公野合),受孕,在臨近西漢水的仇池山生伏羲;災帝也是其母女登游獵到秦嶺南坡(華陽),在香山,仇池山(常羊山)感應神龍(伏羲)而孕生;而黃帝出生(或活動)于西漢水源頭的齊壽山(壽丘),鹵城(鹽官)一帶有黃帝后裔姞姓一族建立的西魯國后來東遷河南,山東魯國。帝舜時,秦人遠祖大費(伯益或伯翳)以及早先宅西的和仲一族輔佐大禹治理西漢水流域,才有了鹵城鹽官川,三峽既開,導西漢水歸嘉陵道,徑過千百年淤積,形成了東起小天水西至江口峽寬闊河川盆地。
  馬坪山概況
  傳說;公元的某一天,眾百姓都在鹵城(鹽官)趕集,在鹵城大地上。突然,天降祥光,似馬非馬頭部有角,身部有翅膀,五彩祥云隨跟,直奔而來,降落在鹵城東北神奇的一個不遠山頂上,人稱東坪山,起原于東漢(漢墓出土一塊石專記載)山名。數(shù)目眼在觀望,人們好奇,上山而看,突然一聲巨響,電閃雷鳴,不見蹤影。而引起了當?shù)乇姲傩諏ふ覍氊?。挖土而看,挖了很久,閃獻出了一個石頭,眾人們一起上,取出石頭而一看,是一個佛像,四面,人稱四面石佛。眾氏一口說,神仙下凡,人們都跪拜而求,請求平安而降福。從此人們?yōu)榱松耢`有感;天降福地。在當?shù)匦蘖艘蛔哂泻陚グ素跃艑m五行大殿,布局嚴謹合理,具有風彩之稱說法;殿中央坐有玉清內相;孚佑帝君,左右有正陽,恒陽,前邊左右有桃柳劉霞四像,稱(四怪精)。墻壁畫面有八仙過海之圖像。整個建筑都是雕梁畫棟,神像肅目莊重,逼真。殿門懸掛三陽開泰四個大字匾,作者不詳,無以考證。

 
 


  神   
  開光;召神,設壇;開光前先用勑令牌,除去妖魔鬼氣。迎喜神,有喜神方位,功德人及成員眾信士,召神,有畫工,需要鏡子一個,三色布,紅青白,引魂。,毛筆就是開光,眼耳嘴鼻,前心后背。咒語;就是召三魂,七魄。然后安神安位,神來了。設壇就是用砂盤竹筆等一起,請神仙說話。用有功名人士及陰陽法王看字行體,將壇。筆錄;將要還修建什么殿,座什么神仙和爺。說一下當前和以后的人和事。就東坪山地名,改名為馬坪山以神馬將詳而來,取名;壇中演降出祁山賦,臥龍賦,鹽泉賦,,漢水賦;等一起?,F(xiàn)以證明了井鹽養(yǎng)和了鹵城兒女千百年的生活和末來,它具有文化開發(fā)遺產的具備和條件。幾經滄桑,由于地理變化,西漢水南岸建有通明寺,人稱南寺。被埋入地下。在北魏靠城北建一座大寺院,當?shù)厝朔Q北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提寫匾名賢德寺,由于戰(zhàn)火連綿。后被焚于戰(zhàn)滅。(南山廟勝解院碑)記載。田地荒蕪,民不聊生,希望寄托于神靈佑護,將被毀的南北二寺合建于馬坪山上。

 
 


  環(huán)  遷。清同治二年,河洲民變,戰(zhàn)火綿延境內,馬坪山再次遭劫,人民渴望和平,并愿熄滅戰(zhàn)亂,當?shù)剜l(xiāng)老籌集,并選金鎮(zhèn)國、金華國等人氏,改擴建一寺一觀,觀名清肅觀,山名為太平山就是讓天下百姓平平安安。一進三院,正殿瑤池金母座,前殿四天王守護,左有三官殿,右有九天圣母殿,中院正殿玉清內相殿,左有蒼頡殿,右有孔明殿,后院正殿四相朝玉帝,左有伏義殿,右有三教殿。一寺正殿有三尊古佛殿。正中央韋陀守護。全山布區(qū)嚴瑾合理,改擴建竣工。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太平山廣場, 有一槐抱柏古樹, 不知栽種何年, 現(xiàn)有二人合抱, 兩株相連, 生長天衣無縫,實屬一景. 被禮縣文化館列為文物保護. 鹽官太平山為弘揚民族文化, 開展宗教信仰, 祭祀先祖, 每年正月初九日, 當?shù)厝藗兎Q上九會, 老一輩曾贊美活動題寫對聯(lián)內容是 上臺去盡裝成生旦凈丑, 演完后全都是士農工商”. 自古三月十二曰至二十曰, 由三街四社, 萬余人參加祭祀活動, “水陸大道場”. 先唱四天大戲, 后為紀念先祖, 每天可以說車水馬龍, 看戲, 旅游, 踏青, 懷念先祖. 廟宇建筑宏偉莊嚴, 布局嚴謹合理, 神像肅目莊重, 逼真, 千余株松柏樹木, 四季常綠爭艷, 來自山鳥, 四季長鳴, 特別盛夏, 樹影敝護, 山風輕輕拂面, 游人頓感清爽, 暑氣全然不見.

沿襲千年之久的鹵城太平山清肅觀三月二十會,因其位處秦人所牧馬勝地,“三國兵馬爭戰(zhàn)地絲綢之路復線交匯點這一特殊地理位置,東平山起原于東漢(漢墓出土一塊在專記載)山名,現(xiàn)改為太平山.由當?shù)叵让駛優(yōu)榧o念先祖而舉行的宗教祭祀活動,吸引西和,禮縣,徽成縣,天水等地前來.逐漸演變成為今天一年一度盛會。農歷三月二十日,鹽官(鹵城)太平山一年一度(水陸大道場)先唱四天大戲,后為紀念先祖,每天萬余人參加祭祀活動,紀念為國家犧牲的烈士,地震,水災遇難同胞,每天可以說車水馬龍,也是三月二十會正會。趕會高峰期,只見四周山頭嶺畔一條條游龍似的山道上蟻動地人流從四面八方潮涌而來祭祀,熙熙攘攘滿了道路。


  坐落在太平山清肅觀,松柏擎天,香煙裊裊,大雄殿、玉皇殿,祖師殿,送子宮、伽藍殿、三官殿、觀音殿、瑤池宮、天王殿,偏殿、廟宇建筑宏偉,布局嚴謹合理,神像肅目莊嚴,逼真,千余株松柏,四季常青,山鳥長鳴,雕梁畫棟的殿宇里,磬聲幽遠,經聲悠揚,一尊尊彩塑佛像神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一面面浮雕壁畫美輪美奐。


鹽井祠



 
 

鹽官鹽井的歷史極其悠久。然而,由于地方史志記述較少,正史記載過略,加之對鹽井歷史缺乏研究和宣傳,以致對鹽井的歷史看法不一,甚至還存在著一些偏頗和錯訛。鹽官鹽井究竟是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的? 什么時候開始開發(fā)的 ? 較多認可的觀點認為鹽井發(fā)祥于周代秦人占據之時。朱繡梓《西和縣志》記載: “按漢初已設鹽官,鹽并之發(fā)現(xiàn)想在周秦時代。這與哪道元《水經注》中說: “古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也是一致的。一些正史及注釋記述: 秦置隴西郡。而西縣之名先于隴西郡。商代的西戎地,秦的西犬丘、西垂,王莽改制時的西治均指西縣這個地方。朱繡梓《西和縣志》的說法雖是推斷,但也是有道理的。歷史記載漢代在此設鹽官,想必設官以前鹽業(yè)生產一定有一個相當發(fā)展的時期,這是合乎事物發(fā)展邏輯的。至今鹽官地區(qū)還有一些鹽井發(fā)祥于周秦的神話和傳說,相傳膠扁為周秦時的第一任鹽官,還認為鹽井是膠鬲發(fā)現(xiàn)的,'民間占卜中的卜辭還有膠鬲販鹽之說。

 
 
汲井歲榾榾 
 


  玉兔現(xiàn)井跡說,認為鹽井發(fā)祥于北周與唐初。主要依據是明代嘉靖《重修鹽井碑記》和民間口碑資料中的神話故事。說北周有一異僧恭龔水于地為池,唐初敬德田獵于此.玉兔中矢,遂入池中后尋蹤掘而成井。民間流傳玉兔現(xiàn)井跡和煮水為鹽是鹽圣母顯妙秘的結果。民間的一副對聯(lián)說的很好: 玉兔現(xiàn)井跡鹽水成惠圣母顯妙秘化零結躉。
  一口鹽井,井水四溢,水草肥茂,自古就是天然優(yōu)良牧場,因此被人稱作鹵城;由于那里自古生產井鹽,且有專人管制,故此地又被冠名鹽官。
  鹽井實為冒水泉,水滿自流。因而早被古代勞動人民發(fā)現(xiàn)。
  早在先秦時期,地處西垂(西犬丘,今禮縣及周邊地區(qū))的秦祖先與周的交流中,吸收了先進的生產經驗,陶器、青銅器的制作工藝有了發(fā)展,具備了熬制加工井鹽的能力。
  春秋初年,先秦崛起,先進的制作工藝及鐵器傳入西垂,使井鹽加工技術日趨成熟。
  戰(zhàn)國時期至秦建國初年,秦國生產力不斷壯大,國力強盛,一統(tǒng)天下。為當時先進手工業(yè)工藝的傳播及秦與巴蜀煮鹽技術的交流提供了現(xiàn)實條件。戰(zhàn)國后期至秦,國家對井鹽的開發(fā)十分重視,在西縣(今禮縣及周邊地區(qū))設立鹽官,從此,井鹽生產工藝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據1997年《考古與文物》第一期記載了西鹽的竹簡封泥,經考證為秦代或戰(zhàn)國時期在秦國西縣設立鹽官的實證。
  秦、漢以后,井鹽工藝發(fā)展達到鼎盛階段。歷經唐、宋,直至解放初,當?shù)鼐用衲酥林苓呏T縣一直在食用鹽官的井鹽,唐代詩人杜甫曾有詩反映了鹽官地區(qū)的生產盛況—“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年間,鹽民達250戶,產銷量達2341540斤,征銀2246兩。至今老人們還能回憶起街頭小巷叫賣鹽水的情景。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大力提倡鹽業(yè)專賣,再加之井鹽熬制成本高,逐漸被物美價廉的加碘有機鹽取代,井鹽加工進入衰退階段,目前,井鹽加工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天工開物》里,宋應星把鹽分為六類:海鹽、池鹽、井鹽、土鹽、崖鹽和沙石鹽。鹽官鎮(zhèn)所產的鹽即為井鹽。1960年對井鹽成分化驗得知,主要成分有:水石溶物0.48%;痕跡0.01%;硫酸根2.95;氯化鈉93.8%
  產生于4000多年前的禮縣井鹽的制作工藝,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該制作工藝在鹽官地區(qū)被保存和流傳,口傳授受,具有獨特性。與《天工開物》里面所記制作工藝十分相似。
  首先,用水桶直接從鹽井中將鹽水提取出井,傾倒在濾鹽土中,利用陽光暴曬,蒸發(fā)水分,提高鹽土含鹽量;再用鹽水對盛入竹簍中的鹽土進行浸泡,澆灌,滴漏,收集更高濃度的鹽水;將淋濾出來的鹽水添滿一鍋,用木柴煅燒,先用大火,使其鍋開水沸,再改成小火,慢慢蒸發(fā),再添加鹽水,又改大火。如此反復,待鍋中起泡,加進玉米面約一兩,鍋中水分蒸發(fā),成泥沙狀,繼而鹽分析出,如堆雪、白糖沉淀在鍋中,最后用粗瓷碗撈盛放入桶中儲存。

 
 


  鹽井至今仍舊保存在古鹵城,千百年來,已深深地融入到了鹽官的歷史中,成為鹽官的代表和象征。該井井口直徑4,與《天工開物》里記載鹽井井口很小實為不同。井深約15米,井壁光滑,水滿自流,井口為石砌沿階。井水含鹽很高,略呈灰色,味甚咸。井口有一字形木框,用于方便從井中汲水,長年被井繩摩擦,木架被磨出了深深的溝渠。用于汲水的木桶和井繩與日常生活中的木桶、井繩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沒有雜質的沙土,是制作井鹽的一個重要工具。如果井中的鹽水直接熬制,出鹽率不高,嚴重浪費資源。因此將鹽水汲取出來后,灑在寸許厚的濾鹽土上,鹽分滯留在土中,水分自然風干或曬干后,繼續(xù)潑灑井鹽水,如此反復,可使鹽的濃度提高。濾鹽土一直反復使用,既能保證鹽的濃度,又節(jié)省了工量。由于反復使用,已成老土,呈灰黑色。

 
 香醇調和千萬家

秦先祖伯益的后裔中橘一支在西戎保西垂時,就有開發(fā)鹽井的能力。據樊志民《早秦農業(yè)歷史初探》中引用的史料記載: 秦祖伯益在虞舜時,擔任山澤之官。長于馴育草木鳥獸、能平治水土、鑿井、藝稻,伯益還佐禹治水、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取儀百物,區(qū)劃九州,任土作貢,有虞衡之才。樊志民《早秦農業(yè)歷史初探》第二部分《早秦西垂農業(yè)的轉換類型》根據對史料的分析和考證認為,秦大駱非子一族在西垂與羌戎雜居后,既繼承了先輩的善好和經驗,又吸收了當?shù)厍既职l(fā)展生產的長處;既開始了油菜籽,黍、糜等旱作農業(yè)的種植,又開始了畜牧業(yè)與農業(yè)的結合。近年來禮縣大堡子山等處的早秦墓葬中出土的文物證明,秦人已有技藝較高的小手工業(yè)和繪畫、音樂等。當時秦僅是西周的附庸。勢力也較弱小,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已趕上或接近中原的許多諸候國。已初步形成了有別于中原的秦文化。這些事實還說明秦人開發(fā)鹽井不但具備了各種有利的條件,而且從人類發(fā)展離不開鹽的觀點說,秦人開發(fā)鹽井是生產力發(fā)展在一定階段上的必然產物。

附近的旅游景點還有:祁山,西垂陵園,仇池山,伏羲廟,中川和龍池革命烈士紀念遺址,香山,紅河水庫,齊壽山軒轅故里等

民俗文化

高臺社火

 
 

每年正月,鹽官大部分地區(qū)都有耍馬社火的習俗,今年也不例外。正月十四上午,我們有幸觀看了當?shù)伛R社火的熱鬧場面。高臺社火馬社火以扮演古裝戲劇的演員騎在馬上走村串戶讓群眾觀賞而得名。馬社火流行于隴南和隴西一代。表演時,由鑼鼓隊帶頭,馬匹列隊依次緊隨其后,為防止燃放鞭炮驚跑馬匹,每匹馬須拴上韁繩由專人牽著,選中的馬一般頭戴紅花,馬鬃和鞍墊也要進行裝飾打扮。騎在馬上的演員通常就是一出戲中的主要角色,如《打鑾駕》、《二進宮》等,也有表現(xiàn)神話傳說的,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劈山救母》、《八仙過?!返?。戲劇人物臉譜稱為"搭臉",道具則稱為把子。由于馬社火每天表演都有新的內容,所以深受群眾喜愛。馬社火據說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動,唐宋以后演變?yōu)榻裉斓倪@種形式,由于隴南、隴西地區(qū)屬秦人祖先的牧馬生息之地,故有馬社火習俗由秦人巡邏邊疆和放牧演變而來之說,鹽官當?shù)厝藙t說與鹽官的騾馬市場有關。鹽官過去有聞名西北的騾馬市場,優(yōu)良馬匹很多,有組織馬社火的便利條件;另外,通過馬社火也可以起到宣傳騾馬市場的作用。   馬社火與高臺社火一樣都是獨具特色的造型藝術,被稱為民間藝術的活化石。

乞巧節(jié)

 
 
 
 
秦人遺風  
乞巧文化是起源并流傳于西漢水沿岸的秦人遺風,是集信仰崇拜、詩詞歌賦、音樂舞蹈、工藝美術、勞動技能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民俗文化活動,所崇拜的巧娘娘是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已歷經兩千余年的傳承演變,被譽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女兒節(jié)”。
 
 七夕送巧娘

地方飲食

 千年商埠,頻繁的商業(yè)貿易帶來飲食文化的多元薈萃,有糖油糕,扁食,豬油餅,油咕嘟,燒餅,涼粉,呱呱,面皮等,新八座伍為當?shù)氐奶厣讼怠?/span>

武術  

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秦人的尚武精神綿延數(shù)千年,當?shù)匚湫g氛圍濃厚,老中青少都喜歡拳術健身,所謂十八般武藝練家子”“拳棒手祖輩相習,有名的地方特色拳種為三鞭式,兼具南拳北腿神韻。每年古歷正月十六日都會有同場較技展示等傳統(tǒng)節(jié)慶活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鹽 官 簡 史
隴上江南
中國影像方志| 禮縣:秦人烽火故地千年祁山堡 鹽官鎮(zhèn)古法制鹽文脈悠長
鹽官鎮(zhèn):“煮土為鹽”與 “鹵城割麥”--梨花滿天
揭秘:諸葛亮為什么走祁山道?“六出祁山”的“祁山”在哪里?
禮縣秦文化風采瀏覽(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