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玉溪日報 字數(shù):2464
疊鼓形銅貯貝器造型紋飾平面圖。 本報記者 沈陽 攝
疊鼓形銅貯貝器整體由形制與大小均相同的兩面銅鼓上下相疊組成。 本報記者 沈陽 攝
關(guān)注我們的官方公眾號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玉溪
□ 本報記者 李艾麗 實習(xí)生 周正
疊鼓形銅貯貝器是流行于古滇國末期的一種貯貝器,由兩面銅鼓上下相疊組成,有蓋有底,器身裝飾繁雜的陰刻紋飾。迄今為止,滇文化墓葬中共出土4件疊鼓形銅貯貝器,其中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1件,現(xiàn)收藏在云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這件疊鼓形銅貯貝器出土?xí)r還貯存著大量海貝,其在造型裝飾上,不僅鑄有一只立體蹲蛙,還刻有或仰坐或站立的羽人、酷似孔雀的長尾飛鳥等豐富紋飾,為我們打開了了解滇人社會生活的窗口。
陰刻紋飾繁雜而精美
這件疊鼓形銅貯貝器是在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發(fā)掘中,從69號墓出土的,通高48.7厘米、蓋面徑27.7厘米、底徑32厘米。
從造型來看,這件貯貝器整體由形制與大小均相同的兩面銅鼓上下相疊組成,兩鼓的胴部和腰部間鑄有兩兩對稱的繩索狀扁耳。下鼓呈倒置狀,鼓面作為器底,器底下有三扁足,下鼓圈足向上與上鼓圈足以子母口扣合,設(shè)計巧妙。在上鼓面中央有一只立體蹲蛙,雙目圓睜,兩前肢彎曲成雙環(huán)耳,兩后肢下蹲作起跳狀,似在昂首鳴叫,給這件貯貝器注入了無窮的生命力。
疊鼓形銅貯貝器造型簡潔大方,器蓋和器身還刻有繁雜而精美的紋飾。上鼓面緊鄰蹲蛙周圍有九芒太陽紋,芒間飾有復(fù)線三角紋;往外有五暈,第二暈是主暈,有四只長尾飛鳥,其余暈為三角齒紋和同心圓紋相間。同時,上鼓胴上段有三角齒紋間同心圓紋三道,下段有羽人劃船紋一周,每只船上還有一個頭戴羽冠、屈腿仰坐的羽人。另外,上鼓腰部上段有羽人舞蹈紋,六個格內(nèi)各有一個站立的羽人,他們戴著羽冠,左手持長羽,右手向外張,腰間下端有兩條羽狀的寬帶;上鼓腰部下段有兩組三角齒紋與一組同心圓紋相間。下鼓紋飾與上鼓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胴下段為水鳥紋,鼓面作為器底沒有紋飾。
這件器物給人的驚喜之處還在于,兩面銅鼓紋飾的方向都一致朝上,并沒有因為銅鼓的扣合而上下顛倒,表明這件貯貝器是按既定的設(shè)計方案制造的,不是以兩面銅鼓臨時拼合而成。
“滇王墓”標志性器物
很多學(xué)者認為,銅鼓和貯貝器均為古滇國的重器。那銅鼓和貯貝器兩種重器奇妙地“搭檔”在一起,“碰撞”出來的疊鼓形銅貯貝器又擔(dān)負著什么樣的使命呢?
從貯貝器的演變來說,目前,古滇國出土的貯貝器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筒形貯貝器為主,其已具備貯存財富的功能;中期有大量銅鼓和鼓形銅貯貝器,即銅鼓被重新改裝或設(shè)計成為貯存貝殼的工具;晚期才出現(xiàn)少數(shù)的疊鼓形銅貯貝器。從銅鼓的演變歷程來看,古滇國早期銅鼓的功能以祭祀為主,后期貯藏貝殼的銅鼓與貯貝器同為財富的象征。
有專家認為,鼓形銅貯貝器的出現(xiàn)打破了古滇國的神圣王權(quán)象征,演變出的疊鼓形銅貯貝器則反映了古滇國末期的財富觀念,銅鼓向疊鼓形銅貯貝器的演變也標志著滇文化的衰落。在古滇國歷史上,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滇設(shè)置益州郡,大量漢官掌管益州郡縣,滇王政治地位開始衰落。隨著權(quán)力的旁落,以及滇文化與漢文化的不斷融合,銅鼓的權(quán)力象征和財富功能開始分離,象征王權(quán)的銅鼓不斷被改造成外形美觀而又象征財富的銅鼓貯貝器、鼓形銅貯貝器、疊鼓形銅貯貝器。
如今,滇文化墓葬中共出土4件疊鼓形銅貯貝器,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3件都來自大型高級墓葬,墓主均為男性。李家山的這件同樣出土于大型高級墓葬中,不過墓主是一位女性。有專家綜合出土疊鼓形銅貯貝器的墓葬特征,認為其屬于禮器中的重器,主人應(yīng)該是西漢晚期已逐步喪失政治權(quán)力的古滇國王室。還有專家大膽推測,一般的貯貝器可被滇王或滇國貴族所擁有,但疊鼓形銅貯貝器的主人只能是滇王,其象征意義類似于中原的“九鼎”,滇青銅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這種疊鼓形銅貯貝器可作為判斷滇國“滇王墓”的一種標志性器物。
羽人與巫師
這件疊鼓形銅貯貝器上的羽人劃船紋、羽人舞蹈紋絕非等閑飾物。
劃船紋是石寨山型銅鼓的主要紋樣之一,根據(jù)船的不同形制及船上人物活動的不同,可分為捕魚圖、競渡圖、祀河圖等,此類圖案與巫師的活動有關(guān)。至于紋飾中頭戴羽冠的羽人,他們不是一般人,而是武士或巫師等特殊身份的人。
有學(xué)者認為,羽人舞蹈紋是巫師正在施行巫術(shù)的表現(xiàn)。古滇國有一種舞蹈叫“羽舞”,是根據(jù)舞者穿戴的羽服、羽飾來命名的。羽舞是滇人的一種主要祭祀舞蹈,參加人員全是男子,他們在身上遍插羽毛,模擬飛鳥,達到忘我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人神溝通的目的,該舞蹈形態(tài)與現(xiàn)代傣族的孔雀舞有些類似。這件疊鼓形銅貯貝器上的羽人,跳的或許就是羽舞,而他們模擬的飛鳥形狀,與該疊鼓形銅貯貝器上四只長尾飛鳥的形態(tài)又有些相像,或許這一切并不是巧合,因為有專家認為,這幾只長尾飛鳥的原型就是孔雀。
蛙是滇人崇拜的圖騰
疊鼓形銅貯貝器的立體蹲蛙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蛙的形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新石器時代到今天仍可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
蛙的形象為何會出現(xiàn)在青銅器上?有專家分析,青銅器最早被用于祭祀,隨后逐漸成為生活用品。最初的青銅器紋飾往往充滿對自然的畏懼,因此以猙獰風(fēng)格為主,象征辟邪免災(zāi)。隨著人類越來越強大,人們不再懼怕自然界的未知災(zāi)難,也不再懼怕各種各樣的猛獸,反而對蛙一類的小動物產(chǎn)生興趣,審美上的轉(zhuǎn)變,使青銅器上有了蛙的形象。
一直以來,許多專家對蛙的寓意進行了分析。有人認為,古滇國蛙的形象與圖騰崇拜有關(guān),屬于月亮崇拜的一部分;而有人認為,蛙與當時的生殖崇拜有關(guān),蛙代表女性生殖器官——子宮,也有專家說蛙類多卵而具有強大的繁殖力,且肚腹鼓起和孕婦肚腹相似,象征多子;還有人認為,滇人對蛙的崇拜來源于對水災(zāi)的恐懼,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較為惡劣,因此需要祈禱神靈的庇佑,崇拜的神靈需要有他們不具備的能力,蛙作為兩棲動物,不怕水災(zāi),且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自然被先民神化;另有人認為,蛙類吃蚊子等害蟲,又可預(yù)知天氣,人們常把蛙鳴與打雷下雨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它能祈雨……對于蛙的寓意,我們沒法下一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對蛙的形象探究,有助于了解先民的思想觀念及發(fā)展演變。
這件疊鼓形銅貯貝器,無論從器形還是紋飾來看,都充分表現(xiàn)了滇人特有的裝飾與藝術(shù)風(fēng)格,承載著古滇國社會的歷史記憶。作為李家山出土的唯一一件疊鼓形銅貯貝器,無疑是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