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是什么?到底能不能培養(yǎng)?
有些人對于智慧的定義過于神秘和高端,等同于天生的智商,或者某種不可名狀的異稟天賦。在這種定義之下,智慧是沒法培養(yǎng)的,只能遠觀。
還有人對于智慧的定義過于具體,大體上與技能相當。在這種定義之下,智慧雖然可以培養(yǎng),但是對于我們的生活價值不高。
在我看來,智慧主要就是一種「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定義具有實用主義的傾向,但的確能幫助我學到更多,變得更善于解決問題。
因此,在下文的討論中,請大家暫且用這樣的一種定義,以確保我們能流暢的討論下去。
基于這種定義,智慧的培養(yǎng)究竟有沒有銀彈?銀彈在軟件工程經(jīng)典著作《人月神話》中被重點提出并廣為人知,它指的概念類似中文的「靈丹妙藥」。
從我的認知來看,對于智慧培養(yǎng)這樣困難的事情,的確是沒有銀彈的。但是我們還是有機會、有一定概率能提升自己的智慧,這種方法就是「結構化思維訓練」。
所謂「結構化思維訓練」,簡而言之,就是按照一個簡單的框架去訓練自己。一開始是用經(jīng)典的思維框架,后續(xù)也可以定義自己的思維框架,去解決某個領域的具體問題。
比如最簡單有效的思維框架包括「金字塔模型」,這個模型建議大家在實踐過程中用「結論先行」的方式來表述。
這與我們?nèi)粘Uf話的習慣不同,我們總喜歡先說邏輯或者例子,不說結論或者最后說結論,避免一開始就擺出觀點、結論。這個習慣可能和傳統(tǒng)文化有關,大家愿意表現(xiàn)的比較謙虛,不想具有明顯的攻擊性。
當然,很多時候的確是沒有想的太清楚,總希望把一些事實、案例先擺出來,自己的觀點不說,讓大家猜。猜對了,是自己明智;猜錯了,是其他人傻。
而金字塔原理則提倡另一種習慣,即先說觀點,然后陳述邏輯,最后用例子證明。
舉個例子。用日常的習慣,我們可能會這樣表達:
她對待老人和小動物都很有愛心,我喜歡有愛心的姑娘,我喜歡她。
而按照金字塔原理,是如下的表述方式:
我喜歡她,我喜歡有愛心的姑娘,她對待老人和小動物都很有愛心。
大家在發(fā)朋友圈、表達各種觀點時,都更喜歡第一種方式,因為金字塔原理是違背我們?nèi)粘A晳T的。你不必強求自己在發(fā)朋友圈時也用金字塔原理,這樣顯得實在太異類。
但是在職場上,尤其是寫郵件、做分享、開會陳述觀點時,最好多用用金字塔原理。
除了金字塔原理,還有很多結構化思維的框架。在《窮查理寶典》中,查理·芒格所說的「多元思維模型」就是強調(diào)你需要掌握更多的思維模型,而不是僅有的少數(shù)幾個。
因為人們都有「釘錘人傾向」—— 手里拿著錘子,就覺得世界上到處都是釘子。當你手上拿著更多工具,你就能更加多元、更加立體的觀察這個世界。
查理·芒格自己掌握了100多種思維模型,他把這些思維模型用于判斷投資取舍,這樣他能更全面的看待世界、看待公司,所以會犯更少的錯誤。
而查理·芒格所提到的各種思維模型也是「結構化思維框架」。
又比如我經(jīng)常提到OKR,也是「結構化思維框架」。雖然OKR的定義并不是那么清晰,而且很多公司在使用時容易誤入歧途,但這并不妨礙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用OKR來代替KPI,因為OKR容納了更多的背景信息,更加重視Why,而不是簡單的What。這對于應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和日趨激烈的競爭都是大有裨益。
注意一點,主動運用「結構化思維框架」對于個人培養(yǎng)智慧,顯然是非常有益的;但對企業(yè)而言,更有價值的是,整個公司一起用少數(shù)幾個精選的、適合本公司的「結構化思維框架」來進行訓練。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所有員工都有機會在同一個世界思考問題,用同一種語言來交流。這對于促進大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提升效率幫助非常大。
總結一下,智慧養(yǎng)成雖然沒有銀彈,但結構化思維對孕育智慧很有幫助,如果反復實踐合理的結構化思考框架,且不斷進行訓練,智慧水平是能夠提升的。
比如就我個人而言,通過反復主動使用金字塔原理、OKR等結構化思維框架,的確在邏輯能力、判斷力和解決問題方面都有所提升。
聰明是單點的、飄忽不定、很難把握的,而智慧是注定結構化的。單點無法和結構競爭。
這就是我們要擁抱結構化思維框架的終極奧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