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民黨1924年重組之后,始終有著這樣一個想法:組建一支可以控制的軍隊。
為此,國民黨特地創(chuàng)辦黃埔軍校,用來培養(yǎng)軍隊的初級軍官。
國民革命軍,是由國民黨組建的一支軍隊,這支軍隊的組建內部混雜,有著眾多派系。
在國民革命軍最初建立之時,只有四個軍,后來又陸續(xù)編入了第五、六、七、八軍,軍長的人選也有過變動。
這支軍隊的力量十分強悍,下轄八個軍,各有所長,后參加了北伐戰(zhàn)爭,戰(zhàn)斗十分激烈。
那么這八個軍的軍長都分別是誰呢?后來這八個軍,又都哪去了呢?
1924年國民黨進行改組,自此產生了企圖訓練一支可以完全控制的軍事力量,在黃埔軍校成立的同年11月11日,黃埔軍校成立了一支軍隊。
這支軍隊被叫做黨軍,蔣介石任職軍事秘書,并很快掌握了軍隊的實際指揮權。
1925年4月25日,蔣介石被任命為黨軍的司令官,這次成了黨軍名副其實的最高掌握者。
軍隊組建完畢了,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來對其進行約束,在當時,蘇聯(lián)紅軍的政委制得到了黨軍的效仿,黨軍內部也開始實行起了黨代表制。
實行黨代表制后的黨軍效果顯著,在后來的第一次東征中有著出色的表現(xiàn)。
1924年10月,孫中山將依靠自己的軍隊統(tǒng)一叫做建國軍。
在建國軍中,有一支實力強大的隊伍,它就是粵軍,這是一支成立時間相對較長的軍隊,有大約3萬人的武裝人員,是當時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
粵軍內部分成了三個派別,分別由許崇智、李福林和李濟深率領。
除了粵軍之外,湘軍的實力也十分強大,湘軍內部有兩個著名的將領:譚延闿和程潛,兩人在湘軍內部不斷發(fā)生矛盾,但十分默契地先后都選擇了投靠孫中山。
隨著《整飭軍隊決議案》的提出被正式通過,由蔣介石帶領的黨軍和孫中山改稱后的建國軍,統(tǒng)一進行了整編,正式命名為國民革命軍。
根據有關規(guī)定,國民革命軍應該在其下轄的軍事體制上,在軍一級和師一級建設政治部,在包括軍以下的各級單位設立黨代表。
為了改變措施的具體落實,特意請來了蘇聯(lián)在我國的軍事總顧問前來與分支的軍隊進行商討,最終成立了一個較為健全的三三制的編制原則。
三三制編制原則,是對軍隊下轄各級單位編制的具體劃分,一個軍應該配備三個師,而一個師又要配備三個團,以此類推,一直到連級單位都是如此。
隨后,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國民革命軍的四個軍的軍長,第一軍的軍長為蔣介石,第二軍的軍長是譚延闿,第三軍軍長為朱培德,許崇智作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的軍長。
蔣介石作為第一軍的軍長,沒有在職太長的時間,在北伐之際,何應欽成為了第一軍的軍長。
而在北伐戰(zhàn)爭過后,第一軍就成為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是他的主力部隊。
在第一軍組建之后,先后又進行過三次重組,但戰(zhàn)斗力并不高,所以在1949年的11月份,第一軍最終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消滅。
第二軍的軍長譚延闿,是個文武雙全的人,作為軍人的同時,還是民國時期的書法家,可謂能文能武。
但第二軍并不如譚延闿這樣有能力,雖然多次參加南昌、杭州和南京的戰(zhàn)斗,但在后面被減編成為了師級單位,命名為18師。
在第一次人民解放軍進行反“圍剿”的斗爭中,18師遭受了重大打擊,人員傷亡很大,在抗戰(zhàn)后,這支部隊又被重新整編成為了第九師。
直到1948年9月,部隊才重新得以恢復第二軍的番號,次年在四川發(fā)動了起義斗爭,最終被我軍編為了解放軍第50軍第167師。
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和后來成立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都是由朱培德的第三軍分編組成的。
在1947年,在與我軍的戰(zhàn)斗中,第三軍被晉察冀野戰(zhàn)軍全部殲滅,雖然后來國民政府又重新組建了一支第三軍,但在1949年再次被我軍全殲,第三軍就此消亡。
在國民革命軍的編組過程中,出現(xiàn)過很多的狀況,由于內部派系冗雜,導致各部軍隊之間不斷產生利益糾紛,甚至還有矛盾。
在進行編組的過程中,對財政實行統(tǒng)一的制度,同時還嚴格做出規(guī)定,軍隊內部要戒煙戒賭,但是這項規(guī)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和抵抗,甚至還因此發(fā)生了一個慘案。
廖仲愷,是國民黨的一位元老,統(tǒng)一財政的制度就是在他大力推行下實行的,但是他卻遭到了陷害,最終遇刺身亡。
正是這個案件,蔣介石得到了晉升的機會,他被任命為了廣州衛(wèi)戍司令,在上任后,積極對廖仲愷一案進行調查,并逮捕了一部分人員。
在調查這個案件之時,蔣介石發(fā)現(xiàn)了許崇智有許多違反規(guī)定的行為,比如對于部下私吞公款和勾結右派等行為進行包庇。
在汪精衛(wèi)的支持下,許崇智被迫離開了廣州,這都源自蔣介石給予的武力相逼的壓力,許崇智部從此被收編。
在許崇智的部下被收編和部分進行解散過后,國民政府將李濟深帶領的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第四軍,這時的第四軍實力強大,有著4個師和1個獨立團的兵力,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實力派。
由于軍事實力的強大,在北伐戰(zhàn)爭中,第四軍多次取得佳績,并在武昌被攻克過后,進行了一次擴編,在原有的第四軍的基礎之上,又成立了第十一軍。
第四軍內部派系也沒有統(tǒng)一,由于存在著許多共產黨員,所以有一部分人在南昌起義之際,毅然決然參加了紅軍,而剩下的部分,則繼續(xù)留在國民黨內部。
留在國民黨內部的第四軍的這部分人員,在解放戰(zhàn)爭中被我軍全殲,雖然也重新組建過,但是最終被蔣介石解散了。
參加紅軍的這部分人員,在解放戰(zhàn)爭過后,成為了當時的解放軍第127師。
第五軍是后來成立的,李福林是在后面才被任命為軍長的,第五軍在北伐戰(zhàn)爭中遭遇了慘敗,才被收編了過來。
由于李福林所帶領的這支部隊,經歷十分復雜,國民政府并沒有立刻對其進行改編,而是先維持了其原有的狀態(tài)。
后來有很多部隊都曾使用過第五軍的這個番號,在抗戰(zhàn)時,杜聿明組建了第五軍,在戰(zhàn)爭中十分英勇善戰(zhàn),一度成為了國民黨五支主力部隊之一。
在淮海戰(zhàn)役中,第五軍被解放軍消滅殆盡,當時的第五軍是邱清泉部隊的番號,隨后第五軍雖然又被重組了起來,但在后面國民黨的統(tǒng)一整編中撤掉了第五軍的部隊番號。
程潛率領的國民革命第六軍,是由程潛原有部隊和多個省份的小股部隊合編而來的。
在北伐戰(zhàn)爭中,第六軍從江西一路打到了南京,但由于急功近利,并沒有配合主力部隊的進攻,而是提前對南京發(fā)起了進攻——因小失大,由此而得罪了第一軍和第七軍。
在1928年,由于程潛曾有過企圖抓蔣介石的行為,最終第六軍的番號被取消了,雖然國民黨又重新組建過第六軍,但都不是曾經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的那支部隊了。
國民革命第七軍,是由桂系部隊組成的,舊桂系部隊在廣西的混戰(zhàn)中發(fā)展日益壯大,不僅成功擊潰了沈鴻英和唐繼堯的部隊,還順利統(tǒng)一了廣西。
1926年,國民黨決定將桂系部隊進行重新編組,原計劃是編為兩個軍,但遭到了新桂系的拒絕,最終汪精衛(wèi)主張將廣西的部隊整編為一個軍。
最終,桂系部隊經過改編,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其下轄的武裝力量也十分強悍,擁有9個旅共計25個團的兵力。
第七軍曾經參加過北伐戰(zhàn)爭、蔣桂戰(zhàn)爭和中原大戰(zhàn)等多個重大戰(zhàn)役,榮獲了“鋼軍”的稱號,在解放戰(zhàn)爭中,最終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消滅。
唐生智,在他的人生中進行過很多大事,他早先是在湖南陸軍帶領第4師,在與吳佩孚的戰(zhàn)爭中失敗,最終向國民政府求助。
6月2日,唐生智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的第八軍軍長一職,并且兼任北伐軍的總指揮,他的舊部湖南陸軍連同第二師一同被改編成了五個師。
相對于其他七個軍而言,第八軍的成立時間是最晚的,在唐生智成功攻占武昌過后,不斷擴充部隊的軍事實力,最終成為了北伐軍中人數最多的一支軍隊。
好景不長,唐生智在反蔣失敗后,不得已被迫出國,隨著唐生智的離開,第八軍的部隊番號也被隨之撤銷了。
國民革命軍雖然在北伐戰(zhàn)爭開始之前,完成了統(tǒng)一,但實際上僅僅是名稱上的一致,在部隊實際編制和軍餉上面都有所不同。
這八個軍的構成也是非?;祀s,其中大多數部隊都是未經過改造的軍閥部隊,他們的思想十分落后。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其結構層次也是非常復雜,其中包含著一些流氓無產者,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這也注定了內部混亂現(xiàn)象的產生。
神奇的是,在國民革命軍內部不僅有國民黨,還有共產黨的存在,黨系派別大有不同。
蔣介石看到了國民革命軍存在的問題,他曾經主張要辭去第一軍軍長,并且建議不設立軍長,部隊由軍委會統(tǒng)一進行指揮-——但由于遭到了第二軍軍長譚延闿和第三軍軍長朱培德的反對,他的這一想法,并沒能真正實現(xiàn)。
蔣介石作為黨軍的司令官,在幫助國民政府進行整頓部隊的過程中,權力也在不斷擴大,走向了人生巔峰。
在蔣介石擔任國民革命軍的總司令之后,他將革命軍成為了自己的工具,以此來鞏固自己進行獨裁統(tǒng)治的地位。
隨著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這兩個事件的產生,蔣介石成為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右翼代表,并將國民革命軍的性質開始轉向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
國民革命軍完全成為了蔣介石用來達到自己政治目的的工具,已經不是北伐戰(zhàn)爭中的那支單純的軍隊了,其性質已然發(fā)生了改變。
這些革命者對舊軍隊的改造是不徹底的,由于派系冗雜,拉幫結派的思想根深蒂固,國民革命軍看似統(tǒng)一,實際上在內部存在著許多方面的問題。
蔣介石最初看到這些問題,但是并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在后面的過程中,更是放棄了對國民革命軍改造的想法,而是選擇了謀取權力。
國民革命軍的建立,是中國在近代以來,新型軍隊成為了集團式的戰(zhàn)斗力的標志,對后來軍隊的改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八個軍的命運各有不同,其中第一軍、第三軍、第五軍和第七軍被人民解放軍全部消滅,而第二軍、第四軍的一部分被重新整編為了解放軍的部隊——這也說明了,選擇加入共產黨的隊伍的正確性。
國民革命軍在北伐戰(zhàn)爭中所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但其軍隊編制最終沒能完全保留下來,這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作為集團式的軍隊,為我國軍隊的組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借鑒的意義,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當地進行改造運用,如果運用得當,不失為一件好事。
作為軍事大國,我國應該重視對軍隊的整編和政治工作的開展,只有統(tǒng)一思想,利益一致的部隊,才能發(fā)揮出超常的戰(zhàn)斗力。
參考文獻:
1.北伐戰(zhàn)爭前國民革命軍的編組——李寶明
2.論北伐戰(zhàn)爭時期國民革命軍 的幾個問題——季云飛
3.論國民革命軍的建立發(fā)展及其分化演變——張克漠
4.舊軍隊的改造和國民革命軍的建立——翟清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