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令飲酒”
酒令,漢族民間風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種助興游戲。酒令一般是指席間推舉一人為令官,余者聽令輪流說詩詞、聯(lián)語等,違令者或負者罰飲,所以又稱'行令飲酒'。酒令是一種有中國特色的酒文化。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最早誕生于西周,完備于隋唐。
功能演變
最早的酒令,完全是在酒宴中維護禮法的條規(guī)。在古代還設有“立之監(jiān)”、“佐主史”的令官,即酒令的執(zhí)法者,這時酒令是限制飲酒而不是勸人多飲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時間的推移,酒令愈來愈成為席間游戲助興的活動,以致原有的禮節(jié)內(nèi)容完全喪失,純粹成為酒酣耳熱時比賽勸酒的助興節(jié)目,最后歸結為罰酒的手段。
歷代行令
1.春秋戰(zhàn)國:投壺
最古老而又持久的酒令當首投壺。投壺產(chǎn)生于春秋前,盛行于戰(zhàn)國?!妒酚洝は袀鳌肪洼d有投壺盛況。時至今日,在河南南陽臥龍崗漢畫館里就有一幅生動形象的投壺石刻圖。
投壺的壺口廣腹大、頸細長,內(nèi)盛小豆圓滑且極富彈性,因此可致所投之矢往往彈出。矢的形態(tài)為一頭齊一頭尖,長度以“扶”(漢制,約相當于四寸)為單位,分五、七、九扶,光線愈暗距離愈遠,則所用之矢愈長。投壺開始時,司射(酒司令)確定壺之位置,然后告知“勝飲不勝者”,即勝方罰輸方飲酒,并奏“貍首”樂。
投壺因其最具封建禮儀教仁意義,所以沿襲最久。在《禮記》中慎重地寫著《投壺》專章。三國名士邯鄲淳的《投壺賦》描繪最為出色:“絡繹聯(lián)翩,爰爰兔發(fā),翻翻隼隼,不盈不縮,應壺順入”,可窺見當時盛況。
2.魏晉:流觴曲水
魏晉時,文人雅士喜襲古風,整日飲酒作樂,縱情山水,清淡老莊,游心翰墨,作流觴曲水之舉。這種有如“陽春白雪”的高雅酒令,不僅是一種罰酒手段,還因被罰作詩這種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動的參與而不同凡響。
所謂“流觴曲水”,是選擇一風雅靜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之曲水邊,一人置盛滿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順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飲之,再乘微醉,作出詩來。最著名的一次當數(shù)晉穆帝永和9年3月3日的蘭亭修禊大會,大書法家王羲之與當朝名士41人于會稽山陰蘭亭排遣感傷,抒展襟抱,詩篇薈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筆走龍蛇,寫下了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當然在漢族民間亦有將此簡化只飲酒不作詩的。
南北朝時期,除了“流觴曲水”此種酒令外,還有演化而來的吟詩應和。此酒令令文人墨客十分喜愛,流行較盛。南方的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詩應和,遲者受罰,已成風氣。
3.唐朝:藏鉤·射覆
唐朝,“唐人飲酒必為令為佐歡”。《勝飲篇》中有:“唐皇甫嵩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jié)指有名,通吁五指為五峰,則知豁拳之戲由來已久。”白居易詩曰:“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當酒籌?!薄读簳ね跻?guī)傳》記載:“湘東王時為京尹,與朝土宴集,屬視為酒令。”歐陽修《醉翁亭記》:“觥籌交錯起座而喧嘩者,眾賓歡也?!?/p>
當酒令發(fā)展到唐代時,種類愈加多種多樣、豐富多彩,其中尤為盛行的為“藏鉤”、“射覆”等幾種?!安劂^”也稱“送鉤”,簡便易行。即甲方將“鉤”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握成拳狀讓乙方猜度,猜錯罰酒。這好似“猜有無”一樣。
“射覆”是先分隊,也叫“分曹”,先讓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讓另一方猜。射就是猜或度量之意,唐代詩人李商隱就精于此道,他在詩中寫道:“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p>
4.明清:擰酒令兒
明清兩朝流行的酒令當推“擰酒令兒”,即不倒翁。先擰著它旋轉,一待停下后,不倒翁的臉朝著誰就罰誰飲酒,粵人稱“酒令公仔”。
酒籌筒
為此,俞平伯先生引《桐橋倚棹錄》稱其為“牙籌”。它是一種泥胎,蘇州特產(chǎn),一般為彩繪滑稽逗樂形象。《紅樓夢》六十七回寫薛蟠給薛姨媽和寶釵帶的禮物中就有這種惟妙惟肖的酒令兒。
酒令繁演到清代來,其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或投壺猜枚,或聯(lián)詩對句,或拆字測簽,或猜拳行令,經(jīng)過一番“游戲”,最后由令官仲裁,輸者或違令者必須“飲滿一大杯”。
現(xiàn)實意義
“今人飲酒,不醉不歡,古人皆然,唯醉必由于勸酒。古人習以冠帶勸酒,勸而不從,飲不盡興,自生佐飲助興之趣?!彼^“酒令”,即由此而生,沿習成俗,并流傳至今。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像催化劑,頓時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飲酒行令,不光要以酒助興,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謎行拳之舉,需要行酒令者敏捷機智,有文采和才華。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