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計策,往往是把雙刃劍;
刺死別人的同時,也會扎進自己的肉。在歷史上,那些只有利于自己,沒有副作用的計策,幾乎是不存在的。
張良給劉邦出計策,知道要功高身退。
韓信居功,多多益善,所以扎簽而死。
孔明獻三足鼎立之策,只能鞠躬盡瘁。
周瑜火燒赤壁,自己英年早逝。
主父偃獻推恩令,被漢武帝處死。
韓國馮亭獻地上黨給趙國,戰(zhàn)死于長平之戰(zhàn)。
范蠡知道這個道理,更知道勾踐的為人。
當年,文種提出了著名的滅吳七策,獻給勾踐。在滅吳七策的作用下,公元前484年,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趁吳國大軍北上,發(fā)動攻吳,打敗吳國,最終吳國滅亡。
在這場生存和滅吳過程中,文種和范蠡起到關(guān)鍵作用。
吳既滅,范蠡認為勾踐不可同富貴,于是掛冠而去,并致信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兄你也走吧!文種看后,有點猶豫,于是稱病不朝。
文種一稱病不朝,就有人誣告文種謀反。
剛開始勾踐不信,所以曾召來文種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shù),寡人用其三而敗吳,此皆子之功也。文種聽后面有喜色,心想,越王還是重感情的。
但時間長了,說文種壞話的人多了,勾踐也變了想法。
一次,勾踐又對文種說:滅吳七策,還有四策在你腦袋里,你要不要幫助我去試試威力?吳國已滅,不用試了,那你去先王那試試吧。
勾踐說你教我滅吳七策,我只用三條就滅了吳國,還有四條,始終對我是個威脅啊。
說著勾踐就離開了,離開時桌上留下夫差自殺時用的劍,文種立刻明白了勾踐的用意,嘆道:“范兄,我真不如你呀,愚蠢至極啊?!痹挳?,拔劍自刎。
其實文種的死,范蠡有責任。
這滅吳七策到底是啥?其實大意如下:
一、賄賂吳國君臣。
二、高價收購吳國糧草。
三、送美女。
四、送能工巧匠讓吳國大興土木。
五、拍吳王馬屁。
六、挑撥吳國忠臣自相殘殺。
七、找時機趁虛而入,率兵滅吳。
勾踐用了的三條,就是二三四,如此就讓吳國大亂,國力空虛,民不聊生。
范蠡的謀。
勾踐、范蠡、文種,其實有點類似于漢朝的劉邦、張良、蕭何。
范蠡學師于計然,謀略突出,但深藏心機;文種雖也有謀略,但大致基于陽謀。
范蠡自己就曾對越王說過:“四封之內(nèi),百姓之事……蠡不如種也。四封之外,敵國之制,立斷之事……種亦不如蠡也。
范蠡的意思,治理國家,我不如文種,但對付吳國的謀略,我還是比文種厲害的。
連他自己都這么不謙虛,可見文種的謀略確實是遠弱于范蠡的,只不過管理能力強罷了。
這段話的背后,仔細品,細思極恐。
憑文種的性格和謀劃方式,這滅吳七策,斷不是文種能想出來的,至少也不是他一人想出來的;
這背后,免不了范蠡的計然之功,更有可能是范蠡提出的七策,讓文種在越王面前說出來罷了。
如果是這樣,那范蠡的心思也太縝密了,用十年,布了一步大棋,就為了功成順利隱退?臨了因?qū)嵲诓蝗绦奈姆N被害,所以寫信給文種,可惜文種看了信后,仍然蒙在鼓里。
曾有一份史料記載,說范蠡曾親自承認滅吳七策是自己的主意,但2000年后的馮夢龍,最終把滅吳七策按在了文種身上,以至于今天的我們,都堅信是文種的創(chuàng)作。
顯然,歷史總是會張冠李戴的。而范蠡,確實是一個真正的善謀者。
當別人把你的功勞,據(jù)為己有而邀功,時間一長,自會露出馬腳。
任何一種現(xiàn)象,都有陰陽、正反兩面,有進必有出,有利必有失。這是一種道。
有時候,不居功,不據(jù)功,也是一種智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