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有個太上老君大家都很熟悉,孫猴子就是吃了他煉的丹藥,才鬧得天翻地覆的。這個太上老君就是神化了的老子。
《封神演義》說老子一氣化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正因為這些神話傳說,導(dǎo)致很多人以為老子就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這是個天大的誤會。
在這里慧眼要提醒大家,道家和道教是兩回事。
首先,道家與道教產(chǎn)生于不同時代,前者創(chuàng)立于春秋時期,源于老子《道德經(jīng)》;后者形成于東漢末年,始于張道陵(即張?zhí)鞄煟┧鶆?chuàng)的五斗米教。
其次,從性質(zhì)上來說,道家是一種思想文化流派,是學(xué)術(shù)派別,是圍繞老莊的著作展開的哲學(xué)思辨;而道教是一個宗教流派。
第三,從理論上說,道家以清凈無為作為宗旨,其思想以相傳為黃帝所撰的《黃帝內(nèi)經(jīng)》和老子所撰的《道德經(jīng)》為代表,其中并無鬼神崇拜的色彩,所以又稱黃老學(xué)說,真正的老子并不煉丹,他的書《道德經(jīng)》中沒有一句講煉丹成仙的;
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jīng)典是《太平經(jīng)》,而《太平經(jīng)》《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志,道教在道家的基礎(chǔ)上,奉行修養(yǎng)身心,羽化成仙等,增添了神仙崇拜的內(nèi)容,形成了以修仙升天為目標的一個宗教。
辨清楚這個基本的問題后,下面先說說道家。
漢武帝時候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shù)”,從此似乎之前很不景氣的儒家一下子風(fēng)光起來了。其實漢初時期的主要治國理論是黃老學(xué)說,也就是道家思想。
有些人以為道家是講出世的,儒家是講入世的。其實這又是個誤會。道家也講用世,而且講的范疇還遠遠超過了儒家?!兜赖陆?jīng)》五千言中,主要的篇幅還是談社會、政治與人生的,即使是只談天道和哲理的語句,其宗旨也是要為社會、政治和人生求得天道觀方面的依據(jù)和哲理方面的指導(dǎo)。
譬如講治國,儒家講禮樂治國,道家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就是小魚,烹小魚的時候不能亂翻亂動,不然就散掉了,要小心謹慎,輕拿輕放。老子主張“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應(yīng)該像水那樣“善利萬物而不爭”。
與“不爭”相類似的是老子的“柔弱勝剛強”。 “勝”字在這里是“優(yōu)于”、“勝過”的意思,而不是“戰(zhàn)勝”、“克服”的意思。柔弱是老子十分推崇的品質(zhì)和價值,因為在老子看來,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fā)展都不可避免地要經(jīng)歷一個從柔弱到剛強的過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币蚨崛鯓酥局律?、生命力和發(fā)展的前途,而剛強則是衰退、走下坡路、敗亡的征兆,所以說“物壯則老”,“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說無為而治,不是教人放任自然、消極抵抗,而是教人以守愚之為智,處弱之為強,以渾渾噩噩藏拙韜晦為人生戰(zhàn)爭的利器,無為而無不為。表面上的示弱不是真的懦弱,表面上能裝糊涂,心里要清楚的跟明鏡似的。所以說,老子的這種糊涂完全不同于普通的糊涂,一般人糊涂,是真糊涂,老子宣揚的糊涂,是揣著明白裝糊涂,是大智若愚,所以鄭板橋慨嘆:“難得糊涂”。很多人喜歡把這四個字寫成橫幅掛在墻上,其實只有真正的大智慧的人才會“難得糊涂”,我們一般人,那是難得明白。
老子的智慧到底有多高呢?就連孔子都曾請教過老子??鬃釉谙蚶献訂柖Y之后感慨:“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fēng)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意思就是:“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飛的我可以射,走者我可以網(wǎng),游的我可以釣。但是龍,我不知該怎么辦??!學(xué)識淵深莫測,志趣高妙難知;如蛇般屈伸,如龍般變化,龍乘風(fēng)云,可上九天!我今天見到老子,他就是龍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