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立國,原本有很多異姓王,像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
這些人或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哥們,或是原本就是一方勢力。
但是,劉邦江山坐穩(wěn)后,開始對這些異姓王下手剪除。鳥盡弓必須藏。但是解除了異姓王的危險,他又怕重蹈秦朝覆滅的覆轍,于是封了很多自己的兒子兄弟為王,并且和群臣殺白馬起誓,約定非劉不王。
后來呂后篡權,大封呂氏為王,呂后一死,這些劉姓王起兵滅呂,憑借的也是這次白馬之盟。
不過這次諸王滅呂,也使得各個藩鎮(zhèn)諸侯王趁機做大,而且這時候諸王其實和皇帝也已經(jīng)沒有啥血緣親情了,除了都姓劉外。
所以漢文帝時藩王造反的事情不斷,漢文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方把大國拆成小國。封自己的兒子為王之類。
不過還是主要以安撫為主,胡蘿卜和大棒并使。
到了他兒子漢景帝時,諸王藩鎮(zhèn)勢大,依舊是朝廷的主要心腹大患,于是景帝采取了了晁錯的《削藩策》,逐漸掠奪諸王的封地。
地盤沒了,賦稅沒了,諸王的威脅也就不在了。于是諸王的一舉一動,一點小的缺點都成為景帝奪地的借口。
比方說楚王劉戊在服喪期間過夫妻生活,就被奪了一郡之地。諸王怕了,誰不犯點小錯啊,如果這樣漢景帝今天削倆縣明天奪一郡,很快這些王也就亡了。
于是以吳王吳王劉濞為首會和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六王,起兵30萬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一路攻城略地。
史稱七國之亂。
戰(zhàn)亂一起,晁錯建議景帝御駕親征,不過大臣袁盎卻建議景帝議和,殺了晁錯讓叛軍師出無名。景帝采納了袁盎的意見,派他出使吳國,然后漢景帝把晁錯腰斬于東市。袁盎和晁錯本就是死仇,這次只不過袁盎先下手而已。
不過晁錯的死并沒有阻擋叛軍,吳王劉濞自立為東帝,和漢室分庭抗禮。
景帝一看這下除了打沒別的辦法了,不然東漢就要提早好幾百年成立了。
于是派周亞夫,欒布,酈寄,竇嬰分兵對叛軍各個擊破,僅僅3個月叛亂就被平息,七王相繼自殺或者被殺,除了楚國另立新君,其余六國被削去藩號。
這次七王之亂的快速平定意義是深遠的,不但為漢武帝日后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礎,更惠及到了三國時的劉備。
因為劉備扯的大旗之一就是漢景帝玄孫,試想,如果景帝被干趴下,也就不會有他這玄孫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