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姓, 一種說法是以官職為氏。堯時(shí), 皋陶擔(dān)任理官, 掌管刑罰, 其后裔即以官職命族為理氏。皋陶后人理徵在商朝為官, 敢于直諫, 得罪了商紂王, 受罰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亡, 靠采食李子得以活命, 遂改為李氏。據(jù)說老子就是李利貞的后裔。另一種說法是出于他族改姓或賜姓。三國時(shí), 諸葛亮平哀牢夷, 賜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李姓, 鮮卑族有叱李氏, 后改為李氏。到了唐朝, “李” 為國姓, 唐朝初年的許多功臣被賜李姓。
早期的李氏大約在今天的山東一帶生活居住。約自東漢開始, 有李氏族人陸續(xù)徙居西南, 分布于川、滇一帶。魏晉南北朝時(shí), 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 與崔、盧、鄭并稱四大望族。李姓在唐以前主要在北方發(fā)展, 唐朝由于開發(fā)和戰(zhàn)亂等原因, 李氏開始大規(guī)模遷入南方。明朝初年, 李氏遷徙至海外。
李姓的著名人物非常多, 如李耳,春秋時(sh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xué)家, 道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戰(zhàn)國時(shí)期水利專家李冰, 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被后世奉為“川主”。漢代的“飛將軍” 李廣以勇敢善戰(zhàn)著稱。開創(chuàng)了唐代基業(yè)的李世民(唐太祖), 締造盛唐的李隆基(唐玄宗), 在歷史上為人們所熟知。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李賀、李商隱, 更是婦孺皆知。宋朝的女詞人李清照、明代的醫(yī)藥學(xué)家李時(shí)珍、當(dāng)代的地質(zhì)學(xué)家李四光等等, 均在各自的領(lǐng)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
李姓在《百家姓》里, 排在第四位。
【源】 ①源自嬴姓。帝高陽氏之裔陶為堯大理(掌刑法長官),世為大理,以官命族為理氏。商紂王之時(shí),理徵以直道不容于紂,得罪而死。其妻陳國契和氏,與子利正逃難至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為李氏(7,9,11,12,17)。②漢中李氏源出巴西宕渠(故城在今四川渠縣東北)氐人,天下大亂,后遷于漢中楊車坂,魏武帝克漢中,李虛率眾歸順,拜為將軍又遷于略陽北土,復(fù)號(hào)巴氐,見《晉書》(242)。③北魏時(shí)改代北叱李氏為李氏,見《魏書·官氏志》(7,60)。④閬州李氏丁零(即高車族)人,源出代北鮮于氏,世為豪族,后乞賜姓李,見《舊唐書》、《金石萃編》(242)。⑤太原李氏,源出回鶻。唐時(shí)阿跌部落在貞觀時(shí)內(nèi)附,以部為氏,后因功賜姓李氏,遂家于太原,見《新唐書》等(242)。⑥京兆李氏,源自契丹,其先為契丹酋長,見《通鑒》(242)。⑦金城李氏,源自沙陀,其先本號(hào)朱邪,出于西突厥人。唐貞觀中,沙陀都督朱邪盡忠歸順,賜姓李氏,遂為沙陀貴種,見《舊五代史》等(242)。⑧楊城,媯州李氏,源自奚人,亦為唐所賜姓,見《新唐書》(242)。⑨高平李氏,源自靺鞨人,隋末有突地稽部酋長,率部歸,居營州,授金紫光大夫、遼西太守,后徒高平,賜姓李,見《新唐書》(242)。⑩幽州李氏,源自靺鞨人,其先本姓茹茹,唐時(shí)茹常居幽州,以戰(zhàn)功賜姓李名嘉慶,見《新唐書》等(242)。?唐乾符中夏州節(jié)度使拓拔思恭,破黃巢之功,賜姓李名仁福,子孫因以為氏,見《舊唐書》(242)。?唐玄宗時(shí)吐蕃蘇毗王子悉諾邏,歸附封懷義王,并賜姓李名忠信,見《通鑒》(242)。?武威李氏,源自安息,本姓安,見《舊唐書》等(242)。?平盧李氏,源自高麗,見《新唐書》等(242)。又,清時(shí)高麗人姓,凡七派,出黃河套、開城府、平安道、易州、蓋州、柳關(guān)屯、李佳堡等地(260)。?金時(shí)女真人姓烏古論氏、移剌氏、蒲察氏、兀撤惹氏,漢姓均為李(71)。?北宋時(shí)定居開封之猶太人之后裔有李氏(179)。?唐時(shí)除上述賜姓外,還有徐氏、鄧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阿布氏、舍利氏、董氏、羅氏等均因功于唐,俱賜姓李氏,見《路史》(12,60)。?明、清時(shí)云南、貴州、廣西等地土司及巡檢中有不少姓李(72,253)。?清滿洲人姓(23)。又,清滿洲八旗姓富察氏、李佳氏、薩克達(dá)氏、伊喇氏、罕楚氏、烏庫里氏等均全部或部分改為李氏(180,181)。今滿族姓。?瑤族姓(117,118)?,幾謇绽资希瑵h姓為李(117)。?拉祜族姓(226,227,245)。拉祜族黑苦聰人阿李氏、黃苦聰人亥扣氏,漢姓均為李(134)。?哈尼族哈斗氏漢姓為李(137)。?德昂族(原稱崩龍族)姓(104)。紅崩龍居榮勞氏(云南潞西)、花崩龍勞夠氏(云南鎮(zhèn)康),漢姓均為李(146)。?傈僳族饒利時(shí)氏漢姓為李(150)。?佤族姓(215)。佤族也龍氏、魯賽氏、英龍氏等,漢姓均為李(161)。?景頗族木日氏、梅普氏、恩孔氏等,漢姓均為李(166)。?鄂倫春族尼力吉爾氏漢姓為李(191)。?裕固族鄂蓋爾氏漢姓為李(198)。?白馬藏族娃魯氏漢姓為李(220)。?西夏人姓(95)。?臺(tái)灣土著(65)、云南蘭坪若若人(154)。畬(172,244)、怒(222)、蒙古(255)、達(dá)斡爾(229)、京(104)、布依(105,133)、壯(199)、仫佬(112)、侗(113)、苗(115,117)、彝(128,130)、白(138)、阿昌(142)、納西(151)、回(176)、土家(175,387)、保安、東鄉(xiāng)、黎、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就?隴西、趙郡、頓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梓潼、范陽、廣漢、梁國、南陽(17,21,418)。【布】 分布極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7.9%,為中國第一大姓。李姓在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諸省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足8%,而在東南諸省中,比例僅在4%左右?!舅?日本侵占臺(tái)灣時(shí),臺(tái)灣李姓曾被迫改用玉理、巖理、理光、中里、金里、里見等日本姓,1945年,臺(tái)灣光復(fù)后,均恢復(fù)為李姓(65)?!救恕?李耳,周時(shí)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著《道德經(jīng)》(61)。
現(xiàn)行常見姓氏。為我國第二大姓。分布很廣,幾遍我國各地: 今北京,河北之尚義,山東之淄博、平邑,山西之太原、大同,內(nèi)蒙古之烏海,湖北之監(jiān)利,江西之金溪,廣西之灌陽、田林,云南之瀘水、隴川,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漢、滿、蒙、回、藏、苗、壯、彝、水、侗、畬、傣、白、佤、京、瑤、土、黎、怒、仡佬、土家、傈僳、景頗、基諾、哈尼、東鄉(xiāng)、高山、布依、納西、拉祜、錫伯、朝鮮、保安、裕固、鄂倫春、維吾爾等多個(gè)民族有此姓。《鄭通志》、《續(xù)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載。其源不一: ①鄭樵注云: “贏姓,高陽氏生大業(yè); 大業(yè)生女華; 女華生皋陶,字庭堅(jiān),為堯大理。因官命族,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徵為翼隸中吳伯,以直道不容于紂。其妻契和氏攜子利真逃于伊侯之墟,食李子而得全,遂改理為李氏?!?②又注: “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鮮于氏、張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羅氏、朱邪氏,并以功從唐國姓為李氏?!?(按: 因功改從李氏者如: 李績, 離狐人, 本姓徐名世績,字懋功,初事李密,后歸唐,屢建大功,賜姓李;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 (或作“邴”),唐高祖與之厚,授宗正卿,封應(yīng)國公,賜姓李;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名重璋,因安祿山反,遂改姓名為李抱玉; 李伏威,章丘人,本姓杜,因獻(xiàn)款高祖,入朝為太子太保,賜姓李。③又,或?yàn)槿阈?、王姓所改。《中文大字典》?jù)《唐書》注: 李懷光,靺鞨人,本姓茹。父常徙幽州,為朔方將,賜姓李; 又,李全略,原姓王氏,名曰簡(jiǎn),王武俊裨將,穆宗時(shí)官橫海軍節(jié)度使,賜姓名李全略?!缎帐显~典》注引 《古今姓氏書辨證》亦載: “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南)李氏,出自廩君之后; 雞田 (在今寧夏東南境)李氏,本阿曲部落阿跌之族,至光進(jìn),賜姓李氏; 武威李氏,出自安氏; 代北李氏,出自沙陀朱耶 (按: '耶’,或作 '邪’) 氏;渤海李氏,靺鞨人茹常,為朔方部將,以戰(zhàn) (功) 多賜姓,更名嘉慶; 西域李氏,賜姓; 河南李氏,后魏叱李氏所改。” ④ 《姓氏考略》 注云: “理、李古字通,老子因祖為理官,以為姓。望出隴西?!雹萦謸?jù)《北史·李士謙傳》 云: “趙郡李氏,為趙將武安君(李牧) 之后,李左車其先也?!?⑥又據(jù)《晉書·后蜀載記》注云: “李特, 蜀賨人?!?賨人, 我國古代“古夷蠻”之一枝。⑦又: 后唐明宗,本姓邈佶烈氏,李克用養(yǎng)為子,繼莊宗即位; 潞王本姓王氏,明宗養(yǎng)為子,即帝位,俱姓李; 李存孝,本姓安,名獲思,克用養(yǎng)為子,遂冒姓李氏。⑧ 《續(xù)通志·氏族略》 載:“(唐) 太宗置松漠都督府,以契丹首領(lǐng)庫克都督,封無極男,賜姓李; 玄宗復(fù)置都督府,以契丹大帥達(dá)年嘉哩為都督,賜姓名李秀; 貞觀初,有拓跋·赤辭者,歸唐,太宗賜姓李; 唐末,拓跋思恭討黃巢有功,復(fù)賜姓李氏。⑨元代有李廷,本金人富察氏,金末來中原,以李為氏。⑩明初賜元人綽羅姓名曰李賢; 觀音保曰李觀; 繹嘉奴曰李顯忠; 阿爾實(shí)曰李從善。(11)《清通志·氏族略》載: 清代高麗族(今稱朝鮮族) 亦有李氏,“散處黃河套平安道等地方。鑲藍(lán)旗包衣人。”(12)為清滿族姓之富察氏、李佳氏、薩克達(dá)氏、罕楚氏、烏庫里氏等所改。見劉慶華《滿族姓氏錄》。(13)鮮族之李,歷史上賜姓,據(jù)史載: “新羅第三代王樸儒理尼師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賜姓。楊山部為梁部,姓李?!?14)土家族之“李”,則源於圖騰崇拜,以虎為圖騰,因以命族并以為姓。土家語之lǐ,實(shí)即虎意,諧漢姓“李”而為姓。(15)苗族之“李”,分布於貴州之雷山、臺(tái)江。因名取姓。相傳清代登記造冊(cè)時(shí),依名取姓,有名“里”者,乃田地之意,遂諧lǐ音為“李”姓。(16)佤族之李,則由“央榮”氏所改。(17)景頗族之李,為“木日”、“普貫”氏所改。(18)基諾族之李,由“吉武卜撒”所改。(19)彝族之李姓,來源頗紛,周卑普(歧路族)、斥普(梨族)、地哈勺普(鼠族)、趣巢普(侍臣族)、德普(地族)、絲古普(神名族)皆借漢姓“李”為姓。又為烈顯普(用長筏渡江之家)之分族。(20)回族之李姓來源有二:其一,為林姓所改。明李贄,回族,本姓林,后改姓李。其二,從漢姓?;啬胁履侨h女李氏,其后從母姓而為李姓。(21)土族之李,乃李克用之后。元代西寧州“諾延”(官人)李南哥率部降明,授世襲指揮使,稱李土司。相傳其為沙陀國(突厥)李克用之裔,因克用助唐有功,賜姓李,襲用至今。(22)裕固族之李,則由鄂蓋爾氏所改,本戶族名,因以為姓。后或改單音姓李、高。注(13)——(22)見《中國人的姓名》。
李姓大族,其出既久,又廣收博攬,融古今眾多氏族為一,人材輩出,文武皆棟梁。春秋時(shí)楚有李耳(即“老子”),道家奉為始祖;戰(zhàn)國時(shí)趙有李牧;漢代有李廣;唐代有李世民、李白;明代有李自成;當(dāng)代有李四光,我國偉大的地質(zhì)學(xué)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