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五俞穴?
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條經(jīng)絡各有五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別被稱為井、滎、俞、經(jīng)、合,故稱其為五俞穴。
古文中,腧、俞、輸三個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醫(yī)經(jīng)典中,有時稱為五俞穴,也有時稱為五腧穴,或五輸穴。
2
五俞穴在臨床上大多是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
十二經(jīng)脈從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滎、輸、經(jīng)、合五個特定穴,總稱“五腧”。這是以水流的大小來形容各經(jīng)脈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p>
——《靈樞·九針十二原》
意思是說,氣血從四肢末端向上到達頭面軀干,象水流一樣由小到大,由淺入深。
什么是“井”、“滎”、“輸”、“經(jīng)”、“合”
經(jīng)氣初出,如水流的源頭,所以稱“井”;
經(jīng)氣稍盛,如水成的微流,所以稱“滎”;
經(jīng)氣漸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稱“輸”;
經(jīng)氣充盛,如水流之長行,所以稱“經(jīng)”;
經(jīng)氣豐盛,宛如水流匯合,所以稱“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淺。
楊玄操《難經(jīng)》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處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義也。'
滎:指小水成流。
《說文解字》:'滎,絕小水也。'楊上善《明堂》注:'水溢為滎,謂十二經(jīng)脈從指出已,流溢此處,故名為滎。'。
輸:指水流漸大可輸送、灌注。
《說文解字》:'輸,委輸也。'楊上善《太素》注:'輸,送致聚也?!峨y經(jīng)·八十一難》曰:五藏輸者,三焦行氣之所留止。故肺氣與三焦之氣送致聚于此處,故名為輸也。'
經(jīng):指水流行經(jīng)較直、較長。
《爾雅·釋水》:'直波曰經(jīng)。'楊上善《太素》注:'經(jīng),常也。水大流注,不絕為常。血氣流注此,徐行不絕,為之常也。'
合:指水流匯合入深。
楊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氣,故名為合。'
3
五腧穴與主治病癥
五腧穴主治病癥各有特點
井穴:開竅醒神,可用于神識昏迷、心下煩悶。
滎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熱病。
輸穴:可用于發(fā)作性病癥、關節(jié)痛。
經(jīng)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癥。
合穴:可用于腸胃等六腑病癥。
各古籍論述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jīng);經(jīng)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于合?!?/p>
《難經(jīng)·六十八難》所作的補充解釋:“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jié)痛,經(jīng)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p>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歸納為:“滎輸治外經(jīng),合治內(nèi)府?!币馑际钦f,滎穴和輸穴主治經(jīng)脈經(jīng)過部位的病癥,合穴治六腑癥。
《難經(jīng)》還將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補母瀉子”法。
《靈樞·邪氣藏府病形》說:“滎、輸治外經(jīng),合治內(nèi)府”。
五臟的“腧穴”,又是五臟的“原穴
按照《靈樞·本輸》,五臟有五個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輸穴以外,還專門有一個“原穴”。因此,又被稱為:井、滎、輸、原、經(jīng)、合。
這樣算起來,五臟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有三十六個腧穴。五臟雖然沒有專門的“原穴”,具有原穴同等功能的是“腧穴”,即五臟的“腧穴”,又是五臟的“原穴”。
4
《內(nèi)經(jīng)》中五輸穴具體運用的記載
五變主五輸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五變主五俞”之說,如“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俞,故五五二十五俞,以應五時”。
就本篇所提后人一般有兩種認識:
其一為按時序不同而分刺五輸,即“臟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jīng);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
其二為按病變表現(xiàn)的不同特征分刺五輸,如“病在臟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于音者,取之經(jīng);經(jīng)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jié)得病者,取之合”。
根據(jù)五變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腧穴進行治療,是針刺治療的基本法則之一。臨床上,一般根據(jù)病變不同,所刺腧穴各異的原則,以取穴施針。若能參合時日,則療效更佳。
治咳證
《素問·咳論》在論及咳證的治法時說“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jīng)”。治療臟咳,取五臟之輸穴。
五臟咳癥狀中多伴隨疼痛,如《素問·咳論》云:“心咳之狀,咳則心痛”、“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等,即《難經(jīng)》所云“俞主體重節(jié)痛”,故取俞穴。馬玄臺曰:“五臟俞穴者,肺俞太淵,脾俞太白,心俞神門,腎俞太溪,肝俞太沖是也?!敝委煾?,取六腑的合穴。
六腑咳癥狀中多伴隨嘔、遺矢、遺溺,如《素問·咳論》所云“膽咳之狀,咳嘔膽汁”、“大腸咳狀,咳而遺矢”、“膀胱咳狀,咳而遺溺”等,即《難經(jīng)》所云“合主逆氣而泄”,故取合穴。馬玄臺曰:“六腑合者,大腸合曲池,胃合三里,小腸合小海,膀胱合委中,三焦合天井,膽合陽陵泉是也?!敝委熆茸C兼浮腫者,加刺其經(jīng)穴。
咳嗽伴隨浮腫者,即《難經(jīng)》所云“經(jīng)主喘咳寒熱”,故取經(jīng)穴。馬玄臺曰:“若臟腑之咳而面浮腫,則隨臟腑之經(jīng)穴而各分治之。肺之經(jīng)穴經(jīng)渠,大腸之經(jīng)穴陽溪,胃之經(jīng)穴解溪,脾之經(jīng)穴商丘,心之經(jīng)穴靈道,小腸之經(jīng)穴陽谷,膀胱之經(jīng)穴昆侖,腎之經(jīng)穴復溜,心包絡之經(jīng)穴間使,三焦之經(jīng)穴支溝,膽之經(jīng)穴陽輔,肝之經(jīng)穴中封是也?!?/p>
治痿證
《素問·痿論》對痿證的治療原則除了“治痿獨取陽明”之外,還有“補其滎、通其俞”。經(jīng)云:“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調(diào)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眳菎嬜⒃疲骸笆?jīng)有滎有俞,所留為滎,所注為俞。
補,致其氣也;通,行其氣也。”也是強調(diào)了治痿必須辨證論治,調(diào)其滎輸,有虛有實,謹按時間。例如肺氣熱之痿躄,若肺有熱邪,屬實,則取肺經(jīng)輸穴太淵,瀉法治之;若肺氣不足,屬虛,則取肺經(jīng)滎穴魚際,補法治之。
故張介賓有云:“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nbsp;
治痹證
《素問·痹論》有云:“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fā),各隨其過則病瘳也?!睆娬{(diào)五臟痹以刺俞穴為主,六腑痹以刺合穴為主,五體痹要根據(jù)發(fā)病部位,進行循經(jīng)取穴治療,分辨其屬于何經(jīng)病變,進行針刺治療。這也是痹癥針刺原則之一,五臟痹以“通”為主,六腑痹以“瀉”為要。如心痹取神門、心俞治之;肝痹去太沖、曲泉;腸痹取曲池、小海等。
綜上所述,五輸穴是腧穴中的一些特殊穴位,與臟腑關系密切,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人迎寸口脈針法調(diào)和陰陽穩(wěn)定人體內(nèi)環(huán)境,可為其他治療打下良好基礎,可與其他任何治療方法相兼容,結(jié)合應用將事半功倍。
人迎寸口脈針法的適應癥:
凡人迎、寸口脈不平者均為人迎寸口脈針法的適應癥。
人迎寸口脈針法的禁忌癥:
人迎、寸口脈摸不到或超過正常強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脈針法。
如何應用人迎寸口脈定病變及補瀉經(jīng)脈:
人迎一盛,足少陽實證,瀉足少陽補足厥陰;
人迎二盛,足太陽實證,瀉足太陽補足少陰;
人迎三盛,足陽明實證,瀉足陽明補足太陰。
寸口一盛,足厥陰實證,瀉足厥陰補足少陽;
寸口二盛,足少陰實證,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寸口三盛,足太陰實證,瀉足太陰補足陽明。
人迎寸口脈針法取什么**位進行補瀉:
五輸穴。
人迎寸口脈針法補瀉的**位數(shù):
陰經(jīng)一個,陽經(jīng)二個。
人迎寸口脈針法補瀉的先后順序:
先補后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