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題回顧
2008年高考文化經(jīng)典著作閱讀試題如下: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題。(10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孟子曰:“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保ā睹献印す珜O衍張儀章》
(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span>3分)
②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3分)
(2)根據(jù)以上兩段內(nèi)容,簡要談?wù)効酌隙说奶幨缿B(tài)度。(4分)
參考答案:(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張;不任用我,我就退隱。只有我和你能夠做到這樣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實行自己的抱負;(如果)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就)走自己的路。
(2)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孔子認為,如果自己不被國君任用,就韜光養(yǎng)晦,安貧樂道;而孟子認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獨自踐行,守道不屈。
2008年文化經(jīng)典題最大變化是從前兩年的選段閱讀改變?yōu)閺碾p材料選句解讀。 難度比往年增大,因為沒有了文段的語言環(huán)境的提示,要從一個孤立句子得到較完整的意義是比較難的?!坝弥畡t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是選自《論語·述而》第11章,它整章講的是符合“勇”的標準問題,孔子認為“能進能退”才能稱勇?!暗弥九c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是選自《孟子·滕文公下》第2章(注:試卷中《孟子·公孫衍張儀章》的表述不當),整章節(jié)講的是符合“大丈夫”標準問題,強調(diào)“行得正,站得直,能為一個理想的正義目標去奮斗,才能稱“大丈夫”。從試題(2)參考答案可知,并沒要求學生要按作者原意來解讀,只要根據(jù)文句字面來理解就行了,因此也就降低了難度,但對能解讀全段文意的學生又有點不公平的。第(1)是文言翻譯題,能力層次為B級,要翻譯好這兩句子不易,要把握“用” “行” “ 舍”“ 藏”“ 有是” “得志”“ 由之”“ 獨行其道”是重點詞的意義,這些詞有些可以直譯,有些詞就要意譯了,如“ 由之”是翻譯難點,只能根據(jù)上文意譯了,在沒有文段的語言環(huán)境,要翻譯完整這“ 由之”,有難度。
二、試題探研
經(jīng)典是文化的靈魂,又是靈魂的文化。福建把文化經(jīng)典著作列入高考考試范圍,已成為全國高考試題的一個“亮點”,它目的是引導(dǎo)學生重視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提高文化素養(yǎng)。從前兩年經(jīng)典試題選材上看:都是從經(jīng)典(因為經(jīng)典本身比一般文言文難)中選較容易的,基本上符合于考試說明“能夠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的要求((2006年考查《孟子·告子下》第9章,2007年考查《孟子·公孫丑下》第13章),但2008年改變前兩年的單一選段走向2008年《論語·述而》第11章和《孟子·滕文公下》第2章各選一句作材料解讀,雖材料孤立有給學生造成解題難度,但也是一種反押題新題型。在試題設(shè)置來看:幾年都把文言翻譯題都集中在經(jīng)典上考查,能力層次為B級,另外簡答題都有變化:2006年考查文言文的讀(斷句)能力,2007年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觀點態(tài)度,2008年考查就本句子理解意義。
2009年高考是福建實行新課程背景下的第一年高考,在試題結(jié)構(gòu)和賦分上還會有較大的調(diào)整,但不輕易放棄文化經(jīng)典著作做高考試題材料的“亮點”, 因此我們對文化經(jīng)典閱讀做如下推測:
1、范圍可能會調(diào)整,不必像前兩年只泛泛說考《論語》《孟子》《莊子》,而是更明確選擇適應(yīng)中學生閱讀的文化經(jīng)典著作名篇,也可適當增加《墨子》《韓非子》等名篇。
2、文化經(jīng)典著作閱讀的考查題型也可能會做調(diào)整,今后的考試不一定要放在必做卷上考,可以把它放在附加題上考,除了文言翻譯題、簡答題外,還可增設(shè)填空題(在默寫題上考查)探究題。如2008年江蘇省語文的附加題。
三、新題訓(xùn)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
(1)《詩》指的是“五經(jīng)”之一,請寫出“五經(jīng)”其它篇名?(2分)
答:《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雖多,亦奚以為?(2分)
即使是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3)孔子在這則話中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4分)
答:孔子主張學以致用的道理,應(yīng)該要把從詩(書)中學到知識應(yīng)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參考譯文】
孔子說:熟讀《詩經(jīng)》三百首,讓他去處理政務(wù),卻不能勝任,;讓他當外交使節(jié),不能獨立的辦交涉;即使是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span>(論語·里仁)
(1)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3分)
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span>
②君子去仁,惡乎成名(3分)
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2)孔子在這段文字闡述了什么觀點 ?(4分)
孔子認為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饺カ@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span>
(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span>
謹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論語·堯曰》)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ā睹献印るx婁》)
⑴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3分)
答:復(fù)興已滅亡的國家,接續(xù)斷絕了的世族,起用隱居的賢人,天下的百姓就誠服了。
②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間也。(3分)
答:那些在位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責,他們的政事不值得去非議。
⑵以上兩則孔子和孟子所提出的觀點相同點是什么?(4分)
答:當權(quán)者(或君主)應(yīng)該寬厚仁慈,德行高尚,為政正義,這樣才能得民心。
【參考譯文】
(周武王說):“即使有至親近戚,也不如有仁德的人。如果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鄙髦卮_立度量衡,審查法度,重修官制,全國的政令就能暢通無阻。復(fù)興已滅亡的國家,接續(xù)斷絕了的世族,起用隱居的賢人,天下的百姓就誠服了。當權(quán)者所要重視的是:百姓、糧食、喪禮。寬厚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誠信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勤勉就能取得成功,公正就能使百姓高興。
孟子說:“那些在位的小人,不值得去指責,他們的政事不值得去非議。只有大仁大德的人才能糾正君主思想上的錯誤。君主仁,沒有誰不仁;君主義,沒有誰不義;君主正,沒有誰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國家就安定了?!?/span>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郤曲,無傷吾足?!保ā肚f子·內(nèi)篇·人間世》)
⑴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3分)
答:他卻趕快避開,使孔于沒有能夠和他談。
②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3分)
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回。
⑵以上二則材料涉及到什么問題,孔子和莊子各有什么看法?(4分)
答: 有德有才之人該不該隱居問題;孔子認為有德有才不應(yīng)該避世隱居來保全自己的意志,而莊子則認為國君昏暗天下混亂,只得順應(yīng)潮流避世隱居來茍全生存。
【參考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經(jīng)過,他唱道:“鳳呀!鳳呀!為什么你的德行竟如此衰敗?已往的事情不可挽回,未來的卻還來得及。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人物太危險了!”孔子下車,想和他談?wù)?,他卻趕快避開,使孔于沒有能夠和他談。
孔子去到楚國,楚國隱士接輿有意來到孔子門前,說“鳳鳥啊,鳳鳥??!你怎么懷有大德,卻來到這衰敗的國家!未來的世界不可期待,過去的時日無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業(yè);國君昏暗天下混亂,圣人也只得順應(yīng)潮流茍全生存。當今這個時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還輕,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禍患比大地還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揚你的德行!危險啊,危險啊!人為地劃出一條道路讓人們?nèi)プ裱”榈氐那G棘啊,不要妨礙我的行走!曲曲彎彎的道路啊,不要傷害我的雙腳!”
(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
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wù)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務(wù)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鬃釉唬骸暗茏用阒》驘o趾,兀者也,猶務(wù)學以復(fù)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莊子·德充符》
⑴將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3分)
譯: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② 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 (3分)
譯: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這樣的人呀!
⑵上述兩段話,都講到了“德”,孔子說的“德”與莊子的“德”區(qū)別在哪?(用自己的話來回答)(4分)
答孔子說的“德”為克制追求物質(zhì)享受的欲望,把精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zhì)方面;莊子的“德”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人的精神面貌上。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span>
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名叫叔山無趾,靠腳后跟走路去拜見孔子。孔子對他說:“你極不謹慎,早先犯了過錯才留下如此的后果。雖然今天你來到了我這里,可是怎么能夠追回以往呢!”叔山無趾說:“我只因不識事理而輕率作踐自身,所以才失掉了兩只腳趾。如今我來到你這里,還有比雙腳更為可貴的道德修養(yǎng),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蒼天沒有什么不包容的,大地沒有什么不托載的,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這樣的人!”孔子說:“我孔丘實在淺薄。先生怎么不進來呢,請把你所知曉的道理講一講?!笔迳綗o趾走了??鬃訉λ牡茏诱f:“你們要努力啊。叔山無趾是一個被砍掉腳趾的人,他還努力進學來補救先前做過的錯事,何況道德品行乃至身形體態(tài)都沒有什么缺欠的人呢!”
(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蓖跄耸褂袢死砥滂倍脤氀?,遂命曰:“和氏之璧?!保n非子·和氏)
(1) 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
①子奚哭之悲也(2分)
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
②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4分)
我并不是悲傷被砍掉腳,我悲傷的是那寶石被認為是石頭,忠貞的人被認為是欺騙,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
(2) 閱讀這段文字你能從“和氏之璧”聯(lián)想到什么?(4分)
答:此段敘述“和氏”發(fā)現(xiàn)過程,但卻是以玉來引申出有真本事的人就象這玉一樣,不被人所認識。卞和挖到玉石,不被人認識,反而對他處之嚴刑峻法;這就象讀書人學到許多知識后,然而這些知識也不被人所承認一樣,反而遭到期打擊。
【譯文】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玉石,捧著它獻給楚厲王。楚厲王派治玉的工匠來鑒定它,玉匠說:“這是塊石頭。”楚厲王認為卞和欺騙自己,就處于砍掉左腳的刑罰。到楚厲王死后,楚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捧著那塊玉石獻給楚武王。楚武王叫玉匠來鑒定,玉匠又說:“是塊石頭?!背渫跻舱J為卞和是欺騙自己,于是又砍掉他的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那塊石頭在楚山腳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后流出了血。楚文王聽說后,派人詢問他痛哭的緣故,對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多了,你為什么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說:“我并不是悲傷被砍掉腳,我悲傷的是那寶石被認為是石頭,忠貞的人被認為是欺騙,這才是我悲傷的原因啊?!背耐跤谑桥捎窠车窨棠菈K石頭從中果然得到寶玉,隨即把這塊玉命令為:“和氏之璧”。
(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題。
志不強者智不達, 。據(jù)財不能以分人者,不足與友;守道不篤,遍物不博,辯是非不察者,不足與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譽不自長。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務(wù)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言無務(wù)為多而務(wù)為智,無務(wù)為文而務(wù)為察。故彼智無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無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辯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尋焉,忘名
忽焉,可以為士于天下者,未嘗有也。(《墨子·修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