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同病的心悸證治
小建中湯證: 《 傷寒論》 102條: “傷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主之。 ” 成無己曰: “ ‘心中 悸而煩’ 是非邪氣傳所致?……?以 氣血內虛。 ” 《 金匱要略 ·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13條: “虛勞里急, 悸, 衄, 腹中痛, 夢失精,四肢酸疼, 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由此可知,本證是由于里氣先虛,心脾不足, 氣血雙虧,復被邪擾而成。 里虛邪擾,氣血不足, 心無所主則悸, 神志不寧則煩。 如尤在徑所言: “傷寒里虛則悸,邪擾則煩。二三日 悸而煩者,正虛不足邪欲入也。是不可攻其邪,但與小建中湯溫養(yǎng)中氣,中氣立,則邪自 解”。 此為里虛邪擾, 心悸而煩的證治。 臨床表現為心悸怔忡,面色不華,頭暈失眠, 神疲乏力,食欲不振, 腹脹便溏,舌淡,脈細弱。治以小建中湯,建中補虛,調和營衛(wèi); 或歸 脾湯, 補血養(yǎng)心, 益氣安神。 現代臨床可用于治療心律不齊、心神經官能癥等病。
病毒性心肌炎案
患者施某,女,11歲。心悸、胸悶、氣短半年。半年前因感冒后,漸覺心悸、胸悶、 氣短, 觸脈有間歇, 西醫(yī)經心電圖檢查, 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 經住院治療一月, 早搏及自覺癥狀基本消失。 然出院后,稍作劇烈活動,如體育課、跳繩等,即覺心悸、胸悶, 早搏又復出現。疊經西藥治療,病情無明顯改善,于 1997年5 月至余處就診。診見患兒 形胖, 面白 少華, 唇淡, 舌淡紅, 苔薄白 略 膩, 脈細 數 (每分鐘90余次 ), 不耐按, 重按即 無, 時 有歇止。 辨為中 氣不 足, 營血虧損, 心失所養(yǎng). 治以益氣建中, 養(yǎng)血益營之法,投小建中湯加味, 藥用: 桂枝10g,白 芍20g, 炙 甘草6g, 大 棗12g,飴 糖沖2匙, 生 姜10g, 紅參10g,茯苓10g。日 一劑, 水煎服。 服上方半月, 心悸, 胸悶明 顯改善,脈無歇止現象。 效不更方,守上方出入繼服3個月,自 覺癥狀消失, 心電圖正常,能做各項活動。繼服藥3個月以 鞏固,隨訪至今病無復發(fā)。
按: 《 傷寒論》102條云: “傷寒二三四,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 《 傷塞論》 條文中凡貫以傷寒或中風者, 皆 示病變初起有一個表證階段, 在外感表證的過程中,出現 “心中悸而煩” 這一病變特征, 頗似現代醫(yī)學的 “ 病毒性心肌炎”,故臨癥遇之,以小建中湯加味治療,多取得良 好效果。 病毒性心肌炎大抵屬中醫(yī)心悸病范疇, 心悸何以投建中劑?其一,建中劑具建中補脾,調和營衛(wèi)之功,《 難經· 十四難》曰:“損其心者,調其營衛(wèi)”。故心悸而以建中劑治之; 其二,心雖為血脈之主,然脈之動力必賴胃氣也,《 素問· 平人氣象論》云: “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隔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 脈之動有賴宗氣,而宗氣屬胃,故心悸之病而以建中治之。
茯苓甘草湯證: 《 傷寒論》356條: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 當服茯苓甘草湯。 ”當先治水提示本病為水邪內聚,水化失常,外不得從汗解,內不得從小便出,蓄水上犯,困阻心陽,清陽不得四布,水津內停,故悸兼見厥 逆。厥與悸皆因水飲為患,宜先治水, 水飲得去,陽氣得通, 厥逆可愈。若不先治水,卻治其厥,不僅悸與厥不得愈,水飲還可滲入腸中,續(xù)發(fā)下利。本條充分體現了治病求本的原則。臨證又以渴與不渴而定治方。 73條: “傷寒, 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 足見本證是厥逆, 心下悸而不渴。127條: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 ”可見心下悸是水飲內停的主證之一。
上述的 “心下悸” 乃由于脾胃陽虛,水停中焦,脾胃運化水濕功能失職,水氣上犯于心,故必見心下悸動。臨床表現為“厥而心下悸” 并兼有口不渴,小便自 利,脘痞,苔白 滑,脈沉遲。為胃陽不足,飲停中焦,上凌于心而致悸。方選茯苓、甘草以通心陽,桂枝通陽化氣,茯苓、生姜以化水邪,水去陽復則悸可定矣。
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某女, 50歲, 訴心悸陣作10余年, 近來發(fā)作頻繁,數日 一發(fā), 發(fā)則心悸不寧,胸悶如窒, 氣短不續(xù),四肢無力,甚則昏厥不知,片時方蘇。 西醫(yī)診斷為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常需藥物終止其發(fā)作。 見其體胖腹大, 面呈黑暈 (是有水氣之征)。 細詢病史, 知其晨起即泄亦10余年, 腹脹滿,心悸發(fā)作前自 覺心下悸動,脈沉弦, 舌淡苔白而滑。 故予原方:茯苓45g, 桂 枝30g, 生姜45g, 炙甘 草1 5g, 6劑 。 患 者 見藥 僅四味,且不過生姜、甘草之輩,心存疑慮, 躊躇再三方離去。不意藥后腹中覺溫,矢氣尿暢,腹脹大減,晨泄竟愈,且1周來未發(fā)作過心悸。
二診時見其神色渙然,腹圍縮小近20cm。繼以 上方6 劑,囑服兩周以善后。 兩月后來告, 諸癥大安, 兩月來僅發(fā)作1次室上速, 且屏氣后自行終止, 持續(xù)時間明 顯縮短。
按: 本案患者主訴心悸, 且有晨起即泄亦10余年, 腹脹滿之病史,思 《 傷寒論》有云: “傷寒, 厥而心下悸, 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 水漬入胃, 必作利也。 ”此例雖非水飲阻遏陽氣不達四末之厥冷, 卻是水氣凌心濁陰上冒清陽之厥逆, 其水氣凌犯心脾陽氣之病機則一。 故以茯苓甘草湯原方鐲飲通陽, 終于心悸及多年之腹瀉得以好轉。
小半夏加茯苓湯證: 《 金匱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30條: “卒嘔吐, 心下痞, 月 陌 間有水, 眩悸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 此方證病機為飲邪逆隔, 病變重在中焦脾胃。內 有痰飲,擾動胃室,而致胃不降反升,發(fā)為嘔吐; 中焦脾胃受累,運化受阻,故見心下痞滿; 痰阻心陽,清陽失布,故見眩悸; 水停中焦,納運失司,則見心下痞。因“膈間有水”故方選小半夏加茯苓湯,通陽降逆,利水健中,化濕去痰,標本兼顧,使眩悸得平。方中半夏辛走而散,滌痰除垢,為開竅利濕之藥; 辛開上焦之痰,以清水之上源; 辛燥中焦之濕痰, 而脾自 健; 辛通則液化, 濕去則腎燥得潤而小便通利;茯苓淡滲利水除濕,水去則胸隔自寬痞滿得除,心寧神安心悸亦平; 生姜辛以入肺,逐陰行陽以開血痹,則心脈得通氣營以行,元神得養(yǎng)而三焦生化有序。有報道用其治療病毒性心肌炎者。
肺心病心衰:
袁某,女,64歲?;悸А⒎涡牟∫?0余年,近3年每至冬季即咳嗽咯痰、氣喘水腫,均需住院治療。此次住院時值寒露,咳喘加重, 且有尿少,咳吐泡沫狀痰, 心慌氣喘不能平臥。 其癥狀為動 則張口抬肩,喘促不足以息,口 唇紫組,雙眼球結膜、領下及雙下肢臀部明顯水腫, 頸靜脈努張, 雙肺布滿干濕羅音, 心尖搏動于劍突下, 肝右肋下4cm,劍突下10cm,中等硬度,邊緣鈍有觸痛, 舌紫暗苔白膩,脈滑數。入院后給予抗生素,持續(xù)吸O2、平喘利尿強心外,加用制半夏1 2g,茯苓 20g, 生 姜30g,丹參9g, 瓜 蔞殼9g, 水煎 每日1劑, 分4次口 服,用藥1周喘咳水腫消失,痰量減少,納食及精神明顯好轉,僅雙肺底有少量細濕羅音, 肝縮小到右脅下 1.5 cm, 并可下床活動。 繼續(xù)如前用藥1周,病情穩(wěn)定出院。
按: 肺心病心衰是肺心病治療中的難點和重點, 本案從中西醫(yī)結合的角度, 根據肺心病心衰時的病機特點, 在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 加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心臟自 病的心悸證治
桂枝甘草湯證: 《 傷寒論》64條: “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 自冒心, 心 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湯主之。 ” 木條論述發(fā)汗過多,損傷心陽的證治。汗為心之液,發(fā)汗過多,內傷心
陽,心臟失去陽氣的庇護則空虛無主,所以心中悸動不安。心虛則喜按,故其人常以雙手按其心胸以安心悸。正如尤在徑所說“叉手自冒 心,里虛欲作外護, 悸,心動筑筑然不寧,欲得按而止”, 也體現了四診中望診的意義。臨床表現為“叉手自冒 心,心下悸,欲得按’, ,并可見面色蒼白,自 汗氣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一派陽虛證候,治以溫心陽,益心氣,方選桂枝甘草湯。桂枝辛甘性溫,入心助陽;炙甘草甘溫,益氣和中。二藥相伍,辛甘化陽,使心陽復則心悸可愈。 本方為治療心陽虛之祖方, 雖僅由兩味藥物組成,但卻為后世治療心陽不足的病證提示了立法組方依據,適用于心陽虛輕證,察后世醫(yī)家治療心陽不足之方眾多,然多由本方加味而成。本方濃煎,頓服,意在使藥物快捷取效。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與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蝠龍骨救逆湯證:《 傷寒論》118條: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本條論述心陽虛煩躁的證治, 太陽病,當用汗法,但只可以辛溫辛涼發(fā)汗解表,不可以火法取汗,否則迫津外泄, 心陽必耗,醫(yī)者又妄投攻下之劑, 一誤再誤,必使心陽受傷。臨床表現為心悸,煩躁。煩躁因于心陽虛,心神不斂, 非熱邪所為, 還當見舌淡苔白 等, 治宜溫通心陽,潛鎮(zhèn)心神。 《 傷寒論》 115條: “傷寒脈浮, 醫(yī)以 火迫劫之, 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牡蠣蜀漆龍骨救逆湯主之。 ”; 《 金匱要略 · 驚悸吐蛆下血胸滿瘀血第十六》12條: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 這兩條論 述心陽虛驚恐的證治。所謂逆,是指與勢態(tài)發(fā)展方向 相反的逆證。傷寒誤用燒針等火法強取其汗,汗多亡陽,心陽外散,神不潛藏, 故驚恐不定, 狂亂不安; 心陽不能安位,神明無主,故臥起不安,悸動難寧。方用桂枝湯溫復陽氣;去芍藥之膩,加蜀漆祛痰; 龍骨、牡蠣潛陽安神,使陽回神斂,狂亂自 寧。這兩個方證乃上述桂枝甘草湯證的進一步發(fā)展,雖然條文中沒有明確指明有心悸,但根據以方測證的原則及后人臨床應用二方的經驗,二方當為陽虛心悸之重癥,故可視為桂枝甘草湯的加減化裁。根據此兩個方證除了有溫通心陽之功外,還可潛鎮(zhèn)安神,現常用此二方治療心律失常等屬于心陽虛,心神浮動甚或出現煩躁復被痰擾者。
以上三方可概括為桂枝甘草湯類方,根據桂枝甘草湯溫通心陽之功, 現代常用本方治療房室傳導阻滯、 心源性哮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屬心陽虛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心悸 (竇性心動過速)
鄧某, 女性, 48歲,1978年7月初診。 前月工作繁忙,勞累過甚,致神疲汗出,肢體乏力, 求醫(yī)服藥后汗出己止,唯終日 心悸,勞動后尤劇, 休息后可以 緩解, 眠不深, 納少, 兩便可。 檢查: 面色無華, 舌 淡 苔 薄, 脈 虛 數 (98次/min)無 力, 心電 圖 報告 為 竇 性心 動 過 速。治 擬 桂 枝10g、 龍 骨30g、 牡蠣30g、 甘 草10g,紫 石 英40g,囑 連 進3劑。次診: 藥后夜眠較安,心悸已少,故精神亦較前振,舌正紅、 苔薄白 。 脈較前 緩(86次 /m in), 仍以 前方再進5劑。 三 診: 藥 后癥己 消失,脈 來 和 緩(80 次/m in), 遂以 原 方 再 進5劑 收 功。
按: 本驗案以心悸為主訴,究其原因,乃因工作繁忙,勞累過度,致神疲汗出為誘因, 繼之出現心悸, 其雖非火逆下之, 但汗多傷及心陽之主機則與條文相同。 參合眠不深、 脈虛數、 面色無華、 遇勞加重、 休息后減輕等,診斷為心陽不足, 心神浮動之證, 投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 湯溫通心陽、潛鎮(zhèn)安神,迅速獲效。
炙甘草湯證: 《 傷寒論》 177條: “傷寒, 脈結代, 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 本條乃由于心臟本虛, 復感外邪致心陰陽氣血俱虛,心陰不足,心血虧少,心失所養(yǎng),而引起的 “心動悸”。心陰虛則脈無以充盈, 心陽虛則鼓動無力,故可見 “脈結代”。臨床可見心跳劇烈, 其動應衣, 面色蒼白, 氣短、心胸憋悶、四肢不溫,舌紅少苔,脈結代,故用炙甘草湯,補陰陽、調氣血,血充足則脈可復、悸可定矣。方中重用炙甘草補中益氣,以充氣血生化之源,合人參、大棗補中氣, 滋化源,氣足血生,以復脈之本; 生地、麥冬、阿膠、麻仁養(yǎng)心陰,補心血,以充血脈; 然陰無陽則無以化,故用桂枝、生姜宣陽化陰,且桂枝甘草相合辛甘化陽,以 溫通心陽,加清酒振奮陽氣, 溫通血脈。 諸藥合用,陽生陰長,陰陽并補,共奏通陽復脈,滋陰養(yǎng)血之功?,F代臨床上用炙甘草湯治療心悸證非常廣泛,如早搏、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風心病、冠心病、心絞痛等屬于心陰陽兩虛者。
案1: 室性早搏
王某,男, 54歲,1996年5月20 日 初診。 一年前典型心絞痛發(fā)作后, 經心電、 血脂等項檢查被診斷為冠心病。 平素時覺心悸, 近日 加重, 動則尤甚, 伴氣短, 頭暈,不思飲食, 夜寐多夢。 觀其面色無華, 舌淡苔少; 診其脈細弱而有歇止, 每分鐘歇止7~12次不等。 心電圖檢查診斷為“室性早搏”。 余診之為思慮過度, 勞傷心脾, 氣血雙虛,心失所養(yǎng)的 “脈結代、心動悸” 之證,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炙甘草、黨參各15g,白 術10g, 桂枝、 生地各1 5g,麥冬、 阿 膠、 生 姜各10g,大棗10枚。每日1劑, 水煎,分3 次服。 服3 劑后心悸氣短明顯減輕,脈搏歇止次數減少至平均每分鐘不足 1次。 再服3劑后脈搏歇止次數更少, 氣短頭暈消失, 寢食皆見好轉,己能上班工作。 又服3劑以鞏固療效。
按: 此案病人曾有冠心病、心絞痛病史, 現以心悸為主訴。經分析其主要原因為患者思慮過度, 勞傷心脾, 導致氣血雙虛, 心失所養(yǎng)而致,心失所養(yǎng)則出現 “心動悸、脈結代”,夜寐多夢; 氣血雙虛則氣短、頭暈、面色無華。 故以炙甘草湯溫陽復脈, 滋陰養(yǎng)血, “心動悸、脈結代”則愈。
案2: 竇性心動過緩
楊某, 女, 30歲, 1982年5月5 日 初診. 患者10天前在××市某醫(yī)院行甲 狀腺大部切除術, 術后即覺心悸氣短, 就診時動則喘甚, 汗出,以致不能行走。 面色蒼白,四末不溫, 虛煩少寐, 舌淡苔少,脈弱而緩,不易觸及。心率每分鐘47 次,心電圖檢查診斷為 “竇性心動過緩”. 其平素體質雖弱,尚能操持家務。度其氣虛血少之體,術中氣血復傷, 術后失于調養(yǎng), 而成心血不足, 心陽不振之 “心動悸”。遂用炙甘草 湯加減治 療。 炙 甘草、 黨參、 桂枝、 生 地各15g,麥冬、 五味 子、 阿 膠各10g, 生 姜1 5g, 大棗1 0枚。 藥 購至 家 后 患者 見藥 包 甚 小,自 忖不能治此重癥, 不欲服用, 經家人勸說乃服之。 然而服藥1劑之后,即覺心悸氣喘大減,并能下床活動. 服至三劑,己能從事家務勞動。再診時面白 透紅,四肢溫暖,脈雖沉弱,但易觸及,心率增至每分鐘 66次。仍用原方3劑, 諸證悉平。 三月之后訪之,知已能務事農田, 心率每 分 鐘72次。
按: 此病案為心悸之證, 診見一派虛弱之象,究其原因, 患者素為氣虛血少之體,因行甲 狀腺切除術而致氣血更傷, 心之陰陽氣血俱虛,心失所養(yǎng),故見心悸氣短,虛煩少寐; 心陽虛,鼓動無力,脈弱而緩,陽虛失于溫固, 則見汗出肢冷: 氣血虧虛,不容于面,則面色蒼白。 觀以上脈證,心之陰陽氣血俱虛己明,投炙甘草湯溫陽復脈,滋陰養(yǎng)血, 以五味子易方中麻仁,加強益氣斂陰之力,數劑而效。
案3: 病毒性心肌炎
患者楊某,女,18歲。1999年10 月初患上呼吸道感染伴發(fā)熱, 持續(xù) 10 多天,經西藥處理,上感癥狀雖消失,但心慌心悸,頭暈乏力,胸悶氣短, 易于出汗, 虛煩少寐, 舌紅苔白, 脈結代。 心臟聽診: 心率92 次/分,早搏10 多次 /分, 有二聯律。 心電圖 檢查: 頻發(fā)室性早搏。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 證屬氣陰不足,心血虧虛, 心脈失養(yǎng),故心動悸而脈結代。法當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方擬炙甘草湯加減: 炙甘草 15g, 黨 參20 g, 桂 枝10g, 麥 冬、 火麻 仁、 阿 膠 (烊沖 )、 生 地 黃各12g, 炒酸棗仁、 柏子仁、龍齒、朱獲神、 遠志各10g ,朱衣燈芯1.5 g ,生姜3片, 大棗10枚。 上方服6劑后, 心悸胸悶明顯好轉,早搏減少為6~7 次/分。 又連服12劑,未聞及早搏, 癥狀基木消失。 續(xù)以原方加減又服12劑,以 鞏固 之. 此后兩次復查心電圖, 均屬正常。隨訪一年未見復發(fā)。
按: 外邪侵襲所致的流行性感冒, 其病雖發(fā)于太陽之表,由于其里氣素虛, 故表邪極易內陷于里, 而形成心經的證候。 本證即為上感引發(fā)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心之陰陽兩虛,以“脈結代、心動悸” 為主癥,同時伴有頭暈、 胸悶、 氣短等癥。 故用炙甘草湯加減化裁治療, 此方具有調陰陽,和氣血的作用,從而能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效果。
案4: 風濕性心臟病
童某,女, 59歲,1992 年 3 月 14 日診。主訴: 素體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己有10年, 從去年開始心悸, 短氣, 胸滿, 到某市醫(yī)院檢查,確診為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關節(jié)炎, 近半年來服中藥, 西藥不斷, 但心悸病癥,并沒有達到控制,近日 心悸特別明顯,欲服中藥湯劑治療??淘\: 心悸明顯, 可看到病人左心胸處心臟跳動, 形體消瘦, 面色灰暗,顴部暗紅,口唇發(fā)紫, 短氣, 舌質較暗,苔薄白, 脈結。辨證: 心氣血 陰陽俱虛證,心脈瘀阻。治療補益氣血, 和調陰陽, 活血化癖。處方以炙 甘草湯 加味:炙 甘草12g, 人參9g, 阿 膠10g, 麥門 冬1 2g,桂枝9g,大 棗1 2枚, 生 地1 4g,麻仁12g, 生姜9g,當歸1 5g, 川芍9g,黃芪12g,6劑, 每日1劑, 水煎2次合并分3服。 二 診, 心悸有所好轉,又以前方10劑。 之后, 累計服藥約50余劑, 病情得以 控制, 癥狀消除。厥后以該方制成丸劑,每次10g, 1天3次, 連用3個月,心悸癥狀未再明 顯發(fā)作,隨訪2年,患者身體狀況尚 可。
按: 患者風濕性關節(jié)炎時間較久, 風濕侵襲于心, 如 《 素問· 痹論》曰: “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心。 ” 風濕性關節(jié)炎屬中醫(yī)痹證,痹證日久,耗傷氣血, 心主一身之血脈,外邪極易乘機而侵襲于心,因此而導致此證。 方中以 炙甘草湯補益氣血陰陽,當歸、 川芍補血養(yǎng)血, 活血通經,黃芪益氣固表。方中諸藥相伍,共奏愈疾驅邪之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