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治療消渴病的理論研究
中醫(yī)認為,消渴病的病機為陰虛燥熱,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主張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腎,從肺、胃、腎三焦論治。但臨床研究表明,大多數(shù)患者三多癥狀并不明顯,甚至無癥狀,僅依靠血糖、尿糖及糖耐量試驗等檢查結果確診??梢?,三消辨證的方法己不能夠反映疾病的本質(zhì)。因此,本研究突破傳統(tǒng)三消論治觀點,提出用加味四逆散從肝論治消渴病( 糖尿病) 的治療思路。
中醫(yī)學對消渴病的認識源流
消渴之名,首見于《素問· 奇病論》在《說文解字》中,“ 消” 作“ 消耗、消散”解;“ 渴” 本義“ 盡也” ,同竭,水涸也。在此,主要辨析消渴一詞作為病名時出現(xiàn)的不同稱謂??v觀歷代醫(yī)案,相近的稱謂主要有:消渴、三消、肺消、消瘴、脾癉、膈消、消中、消腎和腎消等。
1.中醫(yī)學對消渴病的主要認識
《素問· 奇病論》說:“ 帝日:病有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日:此五氣之濫也,名日脾癉…… 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除消渴病名外,《內(nèi)經(jīng)》多稱為“ 消癉” ?!秲?nèi)經(jīng)》論述消渴之病因病機,病人素質(zhì)及分型等為膈消、肺消、消中等。
消渴之方藥于《金匱要略》?!督饏T》不取消癉,似突破《內(nèi)經(jīng)》重消輕渴之意。癥狀重者小便反多,其治療從腎著手,亦較《內(nèi)經(jīng)》主內(nèi)熱中結,病在中上焦有所發(fā)展。所用之白虎加人參湯、文蛤散,特別是腎氣丸等,開后世消渴治腎之先河。迨至晉唐之后,《小品方》、《諸病源候論》、《千金方》、《外臺秘要》,論述消渴蔚為大觀。《外臺》己近三消分治之說,故常為金元醫(yī)家紹述。清肺胃熱、養(yǎng)肺生津、補腎益氣方法豐饒,迄今仍被廣泛運用。宋代醫(yī)家,根據(jù)臨床體驗與經(jīng)
文互勘,暫定三消分治之局,《圣濟總錄》論述尤多,于消渴之兼癥、變證多有陳述。
金元醫(yī)家各稟所學,于消渴之探討尤進一層。河間《三消論》主燥熱之論:“ 補腎水陰寒之虛( 實則補腎陰) 而瀉心火陽熱之實( 上焦) ,除腸胃燥熱之甚,濟身中津液之嘉使通路散而不綿津液生而不槁氣血和而不澀,則病日已矣?!比?、機、證、治,燦然大備。子和進而明確本病當從火斷,丹溪論消尤重于虛:“ 真水不竭安有化消渴病” ?!兜は姆ā氛教岢錾舷?、中消、下消之名。東垣紹述潔古“ 能食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不能食者,錢氏白術散倍葛根治之” ,補脾治消,空谷足音,嘉惠后世。
明清以降,續(xù)有發(fā)展。上消轉為重點治肺,于腎之病機地位尤為重視。至葉天士之《臨證指南醫(yī)案》明確指出:“ 三消一證,雖有上中下之分,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虧熱淫而已?!?于是,偏執(zhí)燥熱陰傷,恣用甘寒,幾成流弊。其實應歸咎于后人讀書偏執(zhí)一語,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故。其實《臨證指南醫(yī)案· 消渴按 語》接著上文即說:“ 考古治法,惟仲景之腎氣丸,助真火益化源,上升津液;……萬世準繩矣?!?br>
2.張伸景治療消渴的學術思想
醫(y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專設“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篇,對于消渴病的病機、證治及并發(fā)癥的治療都做了較詳細的闡述,對我們臨床治療糖尿病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闡發(fā)病機,重視脾胃
仲景繼承《內(nèi)經(jīng)》旨意,融古創(chuàng)新,進一步闡明消渴病的瘸機與脾胃的關系以及臨床表現(xiàn)。《金匱要略峭渴小便不利淋病》篇日:“ 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即為氣,數(shù)即消谷而大堅;氣盛則溲數(shù),溲數(shù)即堅,堅數(shù)相搏,即為消渴。” 又云:“ 趺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仲景通過趺陽脈論述
出現(xiàn)消谷善饑、小便數(shù)、大便堅的病機。趺陽脈以候脾胃,脾與胃相表里,同居中焦,燥濕相濟,升降有序。脾為胃運化水谷,轉輸升達,內(nèi)之五臟六腑,外之四肢百骸,充養(yǎng)肌膚。故《內(nèi)經(jīng)》日:“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若趺陽脈浮數(shù),浮為胃氣有余,數(shù)為胃熱亢盛,胃熱氣盛必致脾虛不運。胃熱氣盛則消谷善饑,渴欲飲水;而脾虛不能為胃散精升達,充養(yǎng)肌膚,精微下注,滲入膀胱,腸道失潤,故見身體消瘦,小便數(shù),大便堅。正如《內(nèi)經(jīng)》云:“ 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仲景明其消渴病之病機,重視脾胃,指出消渴病之癥狀:消谷善饑,渴欲飲水,小便數(shù),大便堅。這些論述恰合現(xiàn)代醫(yī)學所論糖尿病。根據(jù)脾實質(zhì)探討的大量資料表明,中醫(yī)傳統(tǒng)認識的脾包括了現(xiàn)代醫(yī)學解剖學上的脾和胰在內(nèi),中醫(yī)脾的運化功能和現(xiàn)代醫(yī)學的胰的分泌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可致糖代謝紊亂,即糖尿病發(fā)生。因此仲景對消渴病病機的論述,為后世從脾論治糖尿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2)施之臨床,首創(chuàng)方藥
《金匱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云:“ 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又云:“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醫(yī)圣張仲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結合 臨床,首創(chuàng)治消渴病方劑,開清熱補腎治消渴病之先河。至今仍為臨床醫(yī)家所推崇。白虎加人參湯,即白虎湯清胃熱與人參益氣健脾生津相伍,恰合仲景“ 趺陽脈數(shù)。胃中有熱,即消谷消食,大便必堅,小便即數(shù)” 中焦胃熱氣盛之病機,治以清熱止渴,益氣生津,后世奉為治療糖尿病主方之一。
消渴病日久,病入下焦,致脾腎同病,先后天并損。腎為水臟,職司二陰, 腎氣衰弱,關門不固,可見飲一斗,小便一斗” ,小便如膏如脂,面黑耳焦,同見消瘦。治宜補益腎氣,方用腎氣丸。正如《金匱要略心典》云:……腎中有氣,所以主氣化津液,而潤心肺也。此氣即虛,則不能上至,氣不至,則水亦不
至,而心肺失其潤矣。蓋水液屬陰,非氣不至,氣雖屬陽,中實含水,水之與氣,未曾相離也。腎氣丸中有桂附,所以斡旋腎中頹墜之氣,而使上行心肺…… 。仲景通過壯水之主,益火之源,使腎水不直下趨,腎氣上蒸津液,消渴自愈。此為治療糖尿病主方之二。
(3)治并發(fā)癥,首開先河
仲景在《金匱·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不但論述糖尿病的病機、證治,而且對糖尿病并發(fā)癥也進行了論述。糖尿病日久必致脾腎虧鏖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腎虛不能司膀胱氣化,而使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發(fā)為浮腫,即糖尿病腎病發(fā)生,故見口渴、小便不利、浮腫等癥。
仲景根據(jù)不同病機,在本篇提出:“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fā)汗,五苓散主之” ;“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小便不利,有水氣,其人苦渴,栝樓瞿麥丸主之” ;“ 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主之” 。消渴病日久,若出現(xiàn)氣不化水,水液內(nèi)停,癥見消渴、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治療,方中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水,白術健脾燥濕,桂枝通陽化氣行水。若上燥下寒,水液內(nèi)停,陽虛不化出現(xiàn)口渴、小便不利、浮腫、畏寒、肢冷者,用栝樓瞿麥丸。方中栝樓根、薯蕷潤燥生津止渴于上,以滋上浮之焰;茯苓、薯蕷補益脾土,輸運水津于中;瞿麥、茯苓相伍,滲利水氣于下;炮附子溫腎以治本,三焦兼顧,各達病所。若水熱互結于下焦,傷耗陰液出現(xiàn)口渴、小便不利者,則用豬苓湯,方中阿膠滋養(yǎng)陰液,滑石清熱利水,豬苓、茯苓、澤瀉淡滲利
水,使水去熱無所依,津液自復。以上諸方對糖尿病腎病、尿毒癥等每能奏效。
糖尿病多因肥甘厚昧,積熱內(nèi)生,損傷脾胃,日久損及下焦,熱瘀濕阻,氣機不利;或脾腎虧虛而致小便淋澀不暢,少腹急痛,即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仲景對此也做了論述,并指出治療方藥。《金匱·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云:“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魚散,茯苓戎鹽湯并主之?!?濕熱阻滯,方中蒲灰涼血消瘀,滑石清利濕熱;若小便淋澀不暢,血尿,尿道刺痛,少腹脹滿屬瘀熱傷陰者,用滑石白魚方中滑石清熱利濕,白魚消瘀利尿,《別錄》為“ 療淋墮胎” ;消瘀止血利尿,對合并血淋者,每能奏效。若屬脾腎虧虛所致小便淋澀不暢,尿后余瀝不盡者用茯苓戎鹽湯,方中茯苓、白術健脾利濕,戎鹽益腎泄熱。對于不同病因所致的尿路感染,仲景在本篇都一一做了論述。
總之,細研《金匱·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其內(nèi)容耐人尋味,仲景并非單純的論述三種病證,旨在論其它們之間的病理關系,是對糖尿病病機、證治、并發(fā)癥的全面論述,對今天治療糖尿病不無啟迪。
3.肝與消渴病關系的理論探討
消渴,癥狀表現(xiàn)以“ 三多一少” ( 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少) 為主,其病機變化主要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陰血津液虧虛,燥熱內(nèi)生。歷來醫(yī)家多責之于肺、胃、腎三臟而以上、中、下三消分治。然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其功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疏達情志,從消渴之病因病機及發(fā)病特點來看,肝臟的病理變化起著 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消渴之辨證論治首重肝臟。
(1)肝與消渴關系的理論源流
中醫(yī)對消渴的認識源于《內(nèi)經(jīng)》,如《靈樞》談到其發(fā)病及癥狀表現(xiàn)時論到:“ 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道出肝與消渴的密切關系;“ 肝脈急甚者為惡言……小甚為多飲,微小為消癉” ;“ 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畜積,血氣逆留,寬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
故為消癉?!?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消渴之發(fā)病與肝和情志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明清以后,消渴之證治有了很大發(fā)展。黃元御《素問微蘊》說:“ 消渴之病,則獨責肝木,而不責肺經(jīng)。” 在《四圣心源》中又指出:“ 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厥陰風木與少陽相火為表里……凡木之性專欲疏泄……疏泄不遂則相火失其蟄藏?!?明確提出了肝臟的病理變化是消渴發(fā)病的關鍵。鄭欽安《醫(yī)理真?zhèn)鳌?三消起
于何因》亦提出:“ 消證生于厥陰風木主氣,蓋以厥陰下水而上火,風火相煽,故生消渴諸癥?!?為消渴從肝辨證論治提供了依據(jù)。
(2)肝與消渴關系的生理、病理基礎
肝居脅下,膽以附之,其功有二:一者主藏血,人動則血運于諸經(jīng),人靜則血歸于肝臟:二者主疏泄,包括疏氣機、暢情志、助脾運等方面。肝膽稟風木春升之氣,維系一身氣化,凡臟腑十二經(jīng)氣,皆必借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才能調(diào)暢而不病。同時,因肝膽內(nèi)寄相火,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升主動,全賴腎水以涵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zhì)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
由此可見,肝之生理功能與其他臟器關系極為密切,肝氣條達是保持其他臟器正常生理活動的重要條件,一有怫郁,則諸病生焉。正如《知醫(yī)必辨· 論肝氣》所述:“ 人之五臟,惟肝易動而難靜。其他臟有病,不過自病,亦或延及別臟,乃病久而生克失常所致。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臟。” 因其性剛而相火內(nèi)寄,故多實證、熱證、陽證而消渴正是一個涉及全身多個臟腑組織并以陽熱證為主的疾病。因此,從肝論治消渴病有其生理病理基礎。
(3)肝與消渴關系的病機分析
消渴之發(fā)病,從病因而論,歷來多責之陰虛燥熱,觀劉河間三消,皆以燥熱太甚,張子和三消,俱從火斷。究其因,多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及陰液虧虛等有關,然而這些因素均與肝之疏泄失職有著密切關系。飲食不節(jié),恣食肥甘,則易致痰濕內(nèi)生而壅遏中土,土壅木郁,久則化火傷陰;長期精神刺激,情志失調(diào),則易致肝失條達,氣機郁滯,久麗化火,陰液為之消亡,“ 心境悉郁,內(nèi)火自然,乃消證大病” 。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內(nèi)寄相火,陰虛水虧則肝無所制,相火妄動,進一步燔灼陰液,陰愈虧,火愈動,終成消證。從臟腑而論,歷代醫(yī)家多從于肺、胃、腎而以上、中、下三消論斷。然不論涉及何臟,而肝臟之病理變化總是斡旋其間。肺主氣,肝主疏泄,肺氣主降,肝氣主升,肝和則升降協(xié)調(diào),且肝之經(jīng)脈上行貫膈入肺,肝氣郁結則易從火化,火性炎上灼肺,肺陰耗傷,津液干涸則多飲而渴不止;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以下降為順,脾以升清為健, 然必賴肝之疏泄以成升降之機,肝郁則木不能達,可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升降失常,氣機不利,郁而化火,肆虐中宮,胃陰被灼,食入即化,則消谷善饑;肝腎同源,肝火亢盛則下劫腎陰,腎陰耗傷,下焦虛衰,腎氣攝納不固、約束無權而尿多,甚則如膏如脂,其消乃成。從其兼證而論,肝開竅于目,消渴肝傷而目失所養(yǎng)則成目疾:肝主筋,為罷極之本,消渴肝傷而筋失所養(yǎng)則可成痿證;肝藏血,主疏泄,肝郁而氣滯血瘀則易成癰疽大證。
由此可見,中醫(yī)傳統(tǒng)的“ 三消辨證” 理論,把“ 陰虛燥熱” 作為糖尿病的病機是針對糖尿病“ 三多一少” 的典型癥群得出的結論。而“ 肝失調(diào)暢,氣機紊亂” 才是導致糖尿病的基本病機,陰虛燥熱只是氣機紊亂的病理結果,是因肝失調(diào)暢,氣機紊亂,氣郁化火,火盛傷陰而致的陰虛燥熱。所以,治病必求其本,治療消渴自
當重在調(diào)肝。
(4)消渴治療以肝為首要
通過以上論述可知,肝臟的病理變化貫穿于消渴病發(fā)生、發(fā)展之始終。因此,消渴之治療,亦當以調(diào)肝為要。上消者,雖以肺燥津傷為見,必有“ 木火刑金”之虞,治以清肝潤肺;中消者,雖以胃熱脾虛為常,必有肝火木賊作祟,治以瀉肝和胃健脾;下消者,雖以腎陰虧耗為本,必有相火暗劫之慮,治當肝腎同調(diào)。
處方可根據(jù)證情選用逍遙散、四逆散、龍膽瀉肝湯、柴胡疏肝散、一貫煎等加減,實則瀉之,制其妄動,虛則補之,使其旺達。綜上所述,消渴病為氣化失常、代謝紊亂的全身性疾病,雖涉及多臟腑,而肝之機能失常為其病機關健。治療不可拘于傳統(tǒng)的“ 三消辨證” 理論,而應以治肝為要,所謂善調(diào)肝者善醫(yī)消,善治肝乃善治百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