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煉內氣外放的方法
①務使內氣充實盈盛
《天仙正理》中提到:“精氣旺,則神也旺;而法力大”因此,必須堅持不懈地修煉本文中的動靜功,使體內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絡通達,內氣充實旺盛,機體有序化程度提高,條件反射迅速,才能較好地調節(jié)內氣,并隨心所欲地將內氣作用于他人,目前,有些人不肯扎實練功,就盲目對人放氣,結果誤人誤已,造成不好后果。
②彈指法
彈指法是把意念集中在指尖的一種鍛煉方法。堅持鍛煉此法,能把意念導引內氣向手指所指的方向射出,達到內氣外放的要求。
練法:身體放松,坐在凳上把五指輕放在腿上,意念集中于手指,呼吸自然,先用其中一指輕輕顫動,點打腿部,先慢后快,務使心到意到,意到氣到,意氣一體地顫動,每次手指彈動的顫動,自己都能漸漸地感覺到。這種手指彈動,熟練后要求愈快愈好,最后每分鐘顫動不少于五十次,先一手(左、右均可),然后兩手的手指同時進行;練一段時間后,與同練者互相對練,務使真氣運行自然,心息相融,意氣相隨,意到氣到。
③手法
內氣外放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劍指(食指和中指)、掌心(內勞宮)、食指、大拇指、五指、虎口(合谷),也有用天目(額部)、丹田(腹部)、涌泉(足底)等,
內氣外放時,周身放松,站坐均可,呼吸自然,用意念使手型和目標連成一線,有些病情要把射點透過目標更深更遠。下面是幾個內氣外放的手型(見圖),二、內氣外放的自身訓練姿式內氣外放法,必須反復實踐,反復修煉,煉到意到氣到心意相隨,心息相融,身體必須調整到最舒適的位置,隨后進行靜心修煉。內氣外放,顧名思義必須先把意念集中,自然調息,將體內充盈的內氣集中到丹田。
然后再由丹田運行到發(fā)放的部位,如:手指、掌心、十指,甚至印堂、命門、腳底,意到氣到,把氣迅疾發(fā)射出去,使對方易于接受井產生效應、經過反復修煉,直到可以任意而行,放之即出,收之即止,但必須注意收功時,一定要引氣歸元,氣歸丹田。
江指掌式
以意領氣運氣,以劍指(左或右)對準另一手掌內勞宮穴、劍指輕微顫動;或對準另一掌心用意識劃小圈、掌心就會有“動”的感覺,或有涼、麻、熱、脹、電觸等感覺。繼而,換手試之,效應相同。
宮雙掌(相對)式
二章掌心相對,放松,運氣,意識在內勞宮,似有一氣團在雙掌中間,用意不用力。先逐漸用意拉開,再用意合攏,反復多遍。在這基礎上配合呼吸,進行調息,鼻吸鼻呼。呼氣時,同時意識漸漸拉開,越拉越大(注意用意拉開,不是用力拉開)當綿綿密密之呼氣約達七成左右,調息即用鼻吸氣,同時用意使張開之手漸漸合攏,雙掌幾乎互相吸住,兩掌中間的氣團,時而(呼氣)膨脹不已,似一氣球大得無邊無際;時而(吸氣)氣團縮小得成一扁圓型,扁長得幾乎無法再扁。
雙掌朝順時針方向相攏,象撥湯圓那樣,越搓觸慢,越攔中間氣團越強,越攏氣團越向四周膨脹。之后,兩掌可朝逆時針方向相搓,效應與順時針方向相同。
3十指式
以意領氣,運氣,兩手十指慢慢相接,意念停留在十指尖,指尖會有電、麻、涼、熱等氣感。相接產生得氣感后,可以將十指之間漸漸拉開一段距離,用意念使雙手十指時開時合,時合時開,合合開開,開開合合,意氣相依,綿綿密密。細細體驗涼熱脹麻等各種氣感。
①拇指式
以意領氣。運氣至大拇指,慢慢地把大拇指對準自己頭面部的攢竹、魚腰、太陽穴,又用左右手拇指輕輕點按另一手的合谷穴,或中間隔一點距離。這些穴位都會產生各種熱涼麻脹不同氣感,有的較弱,有的較強。單指發(fā)放后,可以換手繼續(xù)發(fā)放,可能出現感覺效應的細微差異,或較大差異,均屬正常的情況。
⑤百會貫氣式
雙手劍指對準百會穴。百會在頭頂,雙手必須提至頭部,以劍指對準百會,以意運氣至指尖,通過百會,氣流直達涌泉。久練之后,氣貫百會,下肢會有得氣感,產生抖動、上提、搖晃等各種不同姿態(tài)。練功時,可站、可坐。坐最容易得氣。貫氣時猶如漫布直瀉谷底,頓時引起轟鳴。得氣后,悠然自得,心曠神怡。
⑥補腎式
雙手摩擦數次后,以意領氣,運氣貫于掌心,雙掌感到溫度升高,旋以雙掌掌心內勞宮放于腎俞穴,稍頓一會(看功力,有的很快,有的很慢)腎俞呈現熱感。惠者腰部感到溫暖,無比舒適。此式練時站坐皆宜。
⑦手背手指式
以意領氣于一手掌心內勞官穴,產生氣感后,即向
另一手背發(fā)氣,會有冷、重、熱、跳等不同感覺,旋即移向每個手指,并沿手指向外拉,意識也沿手指外瀉,此時手指會有冷、熱、麻、脹、跳感,甚至會有黃、綠、紅、白藍或深或淡等光色。
@貫耳式
以意領氣,運氣于掌心,雙掌得氣后,即放于耳朵聽宮處,時而雙掌同時發(fā)放,時而一手發(fā)放,一手拉收,反反復復,循環(huán)不已,耳內會有熱入、冷溢、轟鳴、鎮(zhèn)靜等不同氣感。以上各式的訓練外氣發(fā)射方式,只是主要的,當然還有其他式,限于篇幅不一一贅述,可以舉一反三地修煉。姿
式一般都采用站式、坐式,特殊情況可以采用臥式。
三、互相訓練法
①大椎貫氣法
互相練習此功時,雙方必須密切配合。術者(即發(fā)放者)必須思想高度集中,一招一式決不馬虎從事,慮者(即收氣者)必須心靜體松,才會產生得氣感,猶如靜靜湖面,一葉墜落,也會濺起串串水花,被人感知。
兩人前后站立,前者面南背北,術者以劍指對準前者大椎,前者松靜站立(或坐),術者以意領氣,運氣至指尖,對準前者的大椎穴,久久之后,前者產生強烈的氣感,自上至下,猶如俯首拾級下山,每級都會有氣感,有的格格作響,有的似百川匯海,有的兼而有之,有的還有其他觸感。兩人相互交換發(fā)放,久而久之,意到氣到,指到氣行,氣行血行,可以給人治病。
之后,交換位置即術者暫作受者,受者作術者。以下文同,不重提。
②百會貫氣法
兩人站立,或一坐一站,術者在身側或身后,以劍指向受者之百會穴放氣。頃刻,受者會感到頭部有氣團直線而下,直至腿、足或病灶區(qū),伴有冷、熱、動、抖等不同效應。繼而,二人換位而試,直至各有氣感。
③天突貫氣法
術者站立,以意領氣,運氣至手指,向受者天突穴發(fā)放,受者須心靜體松接受外氣,就會感知上行至鼻,下行至食道、肺部,氣行時有冷熱酸脹感。
①膻中貫氣法
術者站立,以意領氣,運氣至手指,向受者膻中穴發(fā)氣。受者心臟、腸胃會有反應。
3丹田命門貫氣法
術者站立,以意領氣運氣至手指,向受者丹田部位發(fā)氣,患者的神闕、命門及左右丹田區(qū)都會有熱,脹、跳動感,向四周放射。
⑥合谷貫氣法
術者站立,以意領氣,運氣至雙手的劍指,向受者雙手的合谷穴位放氣。受者有熱、脹、麻、冷等感覺。向頭面部放射有止痛、消炎、解熱等功用。
⑦濕熱外瀉法
術者站立,以意領氣,運氣至左手,以掌心或五指向受者自臂至手發(fā)放外氣,最后對準受者的五指向后向外拉氣。拉氣時可由近而遠,絲絲縷縷的寒氣會從指梢外溢。
發(fā)放外氣方法很多,其原則是因病取穴,因人而異,補法、瀉法結合的各方法,視實際情況而定。上述幾種方法,只是互相學習時采用的主要手法,望學者學了之后,可以舉一反三地參照采用。
四、邊采天地日月樹木山河之氣邊放給他人
天地、日月、山河、樹木都聚集著無窮無盡的“生態(tài)量子場”,都以一定的頻率,永遠不停地在波動而輻射能量,練功時可與之交換信息與能量。修煉發(fā)放外氣時,既可將自身之氣運放外射,同時也可將來集到的自然之氣放給他人。方法如下:
①左收右放
術者左手一邊用意采氣,一邊通過右手放出。名之左采右放。不同樹木,有不同性能,因病因人而采取不同性能樹木之氣。意識越遠,功力越大,受者感受越強。術者也可右手采氣,左手放。
②下采上放
術者站著放外氣時,用意自腳底涌泉穴采氣,意念必須深至地球中心吸至體內,與體內之氣相合,伸手發(fā)出。發(fā)功時功力加大,受者感受特強,也可以同樣方法自我發(fā)放。
③上采下放
術者自百會穴用意收氣,意念高空,與日與月相接,吸入體內,與自身之氣相合,發(fā)之于手《或其他穴位》。日、月性能各異。日之氣量較熱,月之氣量冷峻,不同病人,不同病情,因病而采,因人用之,受者得到術者外氣,會有冷、熱、麻,脹等各種感覺。
五、注意事項
內氣外是氣功師運用自己的真氣作用于他人,處理得不好,會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所以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氣功師過于疲勞或體質不佳時,不宜放氣;
(2)不能連續(xù)、過多地對病人發(fā)氣治?。?/p>
(3)放氣后必須排除濁氣、病氣、廢氣,并及時收補外氣,補充自己損耗的真氣;
(4)放氣后,不宜冷水洗手、洗澡……
(5)練功是內氣外放的基礎,功底扎實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否則誤人誤己,后患無窮。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