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其最基本的寓意是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在上面為孩子遮風擋雨;孩子長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著父母,這就是“孝”。
然而,這個大大的“孝”字,看似有情,事實上在當代社會卻猶如一把利刃,在長久地傷害并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
孝,誤導老人以為只有子女能養(yǎng)老
在西方國家,養(yǎng)老從來都不是建立在子女的“孝道”上的。因此,一位老人的老年幸福與否也就相對獨立,無需看兒孫的臉色,同子女的道德水平也沒什么太大的關系。
而在中國,由于孝文化的深遠影響,中國人至今都認為應該“養(yǎng)兒防老”、“養(yǎng)女防老”,把老年“指望”孩子看做是一種理所應當。
如果一位老人有孝順的兒女,那么他的老年生活會更加愉快。但是,如果兒女不孝順呢?是不是應當由社會來保障他的生活?
其實,在一個制度健全的文明社會,任何人的幸福本身就應該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而非建立在某個人的道德水平之上。
這,就是“孝”字對人們的一個誤導。
在“孝”字的影響下,中國人重“養(yǎng)兒防老”,于是他們把子女當成了一筆長線投資以及私有財產(chǎn)。從而讓他們將老年幸福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在情感上的寄托。
而事實是,作為一個大寫的“人”字,每一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和幸福感。當一個人的幸福,完全指望在另一個人的身上時,對雙方來說,都將是一場災難。
而這種“指望”,給子女上戴上了沉重的枷鎖,變成了一種負擔。因為他必須為父母的幸福與快樂負責。
這種“指望”,也讓很多中國老人將自己僅有的家產(chǎn)賣掉去投奔子女,通過斷了“后路”的方法換來子女在身邊的陪伴。
可無數(shù)事實告訴人們,很多家庭由此變得雞飛狗跳,老人們也毫無幸??裳?。他們倒貼錢當保姆,忍辱負重,就為了“在一起”。
歸根結(jié)底,其實就是在“孝”文化的影響下,老年人從情感上無法做到自立。
事實上,無論是對于老人還是子女,幸福都應該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建立在他人基礎上的快樂,永遠都是那么薄弱和不堪一擊。
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和愛情,當事人都應該是相互獨立,彼此平等的,唯有如此,幸福才會來得公平而又牢靠。
由以上不難看到,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孝”字背后其實是一把刀:
這把刀割斷了社會與養(yǎng)老的聯(lián)系,阻礙社會養(yǎng)老制度的發(fā)展。
這把刀也從孩子一出生起,就架在了孩子的脖子上,讓他背負一生,嚴重阻擋了家庭教育的公平對話。
這把刀也為親情蒙上了陰影、套上了枷鎖,對中國老人的老年幸福做出了種種錯誤暗示,即:唯有“子”的支撐,“老”方有幸??裳?。而對于子女而言,很多時候,對父母的陪伴,也不再是出于情感上的想念,而是因為“需要”,出于“孝道”。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孝文化的出現(xiàn)有它的科學合理性,特別是在過去物質(zhì)資源匱乏,社會發(fā)展水平低下的情況下,在過去中國幾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對于家庭的穩(wěn)定起到過極大的促進作用,讓中國的養(yǎng)老問題充滿了西方世界所沒有的人情味道。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當代社會,尤其是中老年人不應該固守著“孝”字不放,一廂情愿地指望僅僅憑借子女的道德就解決養(yǎng)老問題。
思考“孝”,并非推翻孝道,只是希望大家能在思考中體諒子女的不易,希望大家在思考中明白幸福關鍵還是要靠自己。
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文章,也相信能讓大家對已有的“養(yǎng)兒防老”觀念有新的認識,值得推薦給身邊的每位朋友讀一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