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兵圣之戰(zhàn)
麻城位于今日湖北省東北部,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別山中段南麓,其間地形復雜多樣,兼有平原、丘陵、山地,水道溝通長江,號稱“七山一水二分田”。麻城歷史悠久,春秋時為楚國要地,秦時屬南郡,漢代改屬西陵郡,東晉十六國時代的后趙大將麻秋在此重整城池駐軍,民間始有“麻城”之名。隋朝在此設縣,正式命名為麻城,并沿襲至今。麻城是溝通湖北與長江淮河流域的樞紐,在中國古代交通、郵政、商業(yè)領域都有重要意義,但鮮為人知的是,春秋時代還名為柏舉的麻城,已經因一場意義深遠的戰(zhàn)役而名留史冊。 ;
;
; 一觸即發(fā)
;
; 春秋時期,吳國本是―個較落后的長江中下游國家,長期是南方霸主楚國的附庸。但隨著諸國爭霸日趨激烈,北方霸主晉國逐漸扶植吳國以牽制楚國,晉人教吳人“乘車、御射、列陣”并幫其訓練軍隊,與此同時吳國幾代君主也勵精圖治,國力逐漸增強。 ; 楚國感受到吳國逐漸顯露的威脅,從公元前584年到公元前514年共10次與吳國開戰(zhàn),結果卻勝少負多,戰(zhàn)略地位逐漸被動。公元前515年,吳王闔閶通過政變奪位,大膽任用從楚國逃來的名臣伍子胥和齊國兵法大家孫武,制定了侵削楚國的國策,大力發(fā)展經濟和軍事力量。而楚國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政治腐敗低效,連年對外戰(zhàn)爭,國力消耗嚴重,吳國漸漸看到了對楚全力一擊,爭奪霸權的機會。
; 公元前512年,吳國輕松滅掉兩個楚國附庸國,想一鼓作氣伐楚。孫武和伍子胥及時阻止了吳王頭腦發(fā)熱,當時伍子胥提出建議!“與其無必勝把握地冒險遠征,不如派幾支兵馬輪番挑釁騷擾楚國,讓楚國疲憊不堪,卻也找不到對吳國全面開戰(zhàn)的借口。等吳國休養(yǎng)生息完成,就是大舉伐楚的時候。”吳王采納了這個建議,6年內持續(xù)騷擾,耗費了楚國大量人力物力,探清了楚國防御虛實,還讓楚國連年經受小規(guī)模戰(zhàn)爭的煩惱,反而對吳國有所輕視。
; 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蔡國,蔡國向吳國求救。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王弟夫概為前鋒,乘船至黃邑、弦邑(今河南潢川縣淮河南岸)登陸入蔡國,同時另一小國唐國不堪楚軍勒索,與蔡國聯(lián)合從北線牽制楚軍,為吳國援兵爭取時間。楚軍被迫撤回本土。
; 吳軍善于水戰(zhàn),但孫武卻指出!吳軍如果乘船逆淮河而上,行軍速度太慢,會留給楚軍調整防備的時間,不如利用楚軍對吳軍的一貫印象,在楚國防備薄弱之處突然登陸作戰(zhàn)。吳王閩閭采納建議,孫武親率3500名精銳士卒為前鋒,從今天河南安徽交界處突然棄舟上岸,迅速穿過楚國北部大隧、直轅等要塞,緊逼到漢水東岸,遙指楚國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楚國匆忙調軍在漢水西岸布陣,與吳軍夾漢水對峙。
;
; 自取滅亡
;
; 楚國左司馬沈尹戌是一位頭腦冷靜的軍事指揮家,他向統(tǒng)帥囊瓦令尹(相當于丞相)提議!“為確保郢都安全,絕不能讓吳軍渡過漢水。您帶著兵馬,依靠漢水阻擊吳軍是不成問題的。我立即去方城(今河南方城)傳令,守死吳軍繞過的要塞,再調集大部隊來援,抄吳軍后路,毀掉他們的船只。然后您渡過漢水,夾擊消滅吳軍。”囊瓦同意了,于是沈尹戌前去調兵。
; 不料沈尹戌剛走,囊瓦身邊就有人議論!“吳軍的戰(zhàn)車純粹是木料做的,能耐風吹日曬,咱們楚國的戰(zhàn)車外面有防護的皮革和粘膠,怕受潮。吳軍一定是看到了這個才故意拖延
時間,咱們要是也跟著拖延,不是犯傻嗎?何況我們兵力優(yōu)勢,吳軍頂多3萬,孤軍深入,完全是自取滅亡!”“要是按照沈尹戌的法子滅掉吳軍,那他在軍隊里的威望和國君眼中的地位就更不簡單了。令尹您到時候怎么辦?難道把這大功給他?”囊瓦還是坐不住了,輕率命令楚軍渡過漢水挑戰(zhàn)。
; 孫武率領吳軍停留在漢水東岸,困擾他的正是沈尹戌提出的建議,他明白吳軍不能等著楚軍合圍,必須盡快打垮對岸的楚軍,渡過漢水。他苦思也沒有好辦法,卻見楚軍居然主動渡河,真是求之不得。孫武當即主動率軍撤退,囊瓦看到吳軍“不戰(zhàn)而逃”,更加志驕意滿地追擊,結果長途追擊的疲憊消磨了楚軍斗志,被吳軍在大別山至小別山(今湖北漢川東南)途中連打三次伏擊,兵力損失不大,卻把囊瓦嚇破了膽。接著吳王闔閭帶領主力和蔡唐兩國聯(lián)軍前來,囊瓦竟要棄軍逃跑,多虧身邊謀士拼死勸阻,總算在柏舉穩(wěn)住陣腳,準備決戰(zhàn)。 ; 公元前506年11月18日,吳楚柏舉之戰(zhàn)正式爆發(fā)。但一直想挑戰(zhàn)楚國的吳王闔閭臨開戰(zhàn)卻有點患得患失,下令死守營寨,不可主動出擊。王弟夫概勸告吳王閩閭!“楚王昏庸,不愛士民,囊瓦只知弄權中飽私囊,不懂治軍。我們只要一戰(zhàn)打垮離楚國郢都最近的部隊,絕對可以直下郢都,然后繳獲巨大而歸。”吳王闔閭還是猶豫,夫概回營后說!“事有可為,臣子應該見機行事。我拼死也要打破對面楚軍,受大王懲罰也在所不惜。”他點齊前鋒5000精銳,直沖楚軍大營。
; 夫概袒露上身沖鋒在前,激勵軍心。楚軍擅長弓箭,夫概身中箭傷,卻只是折斷箭桿,將血跡往臉上一抹,繼續(xù)沖殺楚軍大營。楚國統(tǒng)帥囊瓦本來就想跟吳軍耗著,等沈尹戌來援,見到夫概勇不可擋地殺來,竟帶頭逃命,一直逃到國外,楚軍一觸即潰,拼命逃向郢都。吳王闔閭這才發(fā)現自己險些貽誤戰(zhàn)機,趕忙率主力追殺。楚軍潰兵逃到清發(fā)水(今湖北安陸塤水),正在渡河,孫武已率精銳在此埋伏,不斷騷擾拖延楚軍,直到夫概又率軍趕來,楚軍眼看覆滅在即。
; 危急時刻,前去調兵的楚國左司馬沈尹戌率軍來救,原來他去包抄吳軍后路的途中,得知囊瓦搶先渡過漢水,心知不妙,于是改變方略,匆忙帶著部分兵馬阻止吳軍攻打郢都,結果正好在今天湖北省京山縣境內截住吳軍,收容楚軍潰兵。沈尹戌認為,吳軍沖鋒勢頭正盛,而楚軍保護郢都不容有失,應該謹慎。但楚軍潰兵從渡過漢水開始,幾乎處處中吳兵埋伏,慌亂中險些沖垮援兵的陣列。沈尹戌無奈,只好改策略為迎頭攻擊吳軍前鋒夫概,希望能為戰(zhàn)局爭取重新對峙態(tài)勢。他身先士卒地向夫概沖去,楚國援軍雖然長途行軍,但局勢已不容后退,拼死作戰(zhàn)下幾乎將夫概的5000精銳吳軍殺傷殆盡。然而吳軍主力不久包圍上來,沈尹戌率部力戰(zhàn)不退,全軍殉國。
;
; 戰(zhàn)役點評
;
; 3萬吳軍在柏舉之戰(zhàn)先后擊垮近20萬楚軍,除了因為楚軍主帥囊瓦“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很大程度上還體現了孫武的軍事才能。戰(zhàn)前孫武根據地理情報,出其不意地放棄吳軍水戰(zhàn)長處,避實擊虛,深入楚境上千里直搗要害,迫使綜合實力遠勝的楚國無法全力以赴,在楚軍失誤而主動渡漢水后,孫武冷靜判斷形勢,慢慢將楚軍誘到不易發(fā)揮兵力優(yōu)勢的山地伏擊,打垮了楚軍軍心,決戰(zhàn)開始前,孫武未雨綢繆,先埋伏在楚軍后方河流附近等待“半渡而擊”,最大程度地殺傷楚軍,給潰兵造成的心理壓力還擾亂了楚國援軍??傊?,孫武靈活運用地理條件和敵人心理變化,一系列戰(zhàn)術決策最大程度地抵消了楚軍的兵力優(yōu)勢,彌補了己方時間和后勤方面的劣勢,也使得柏舉之戰(zhàn)成為“兵圣”孫武的成名之戰(zhàn)。 ; 柏舉一役,吳軍斗智斗勇,將通向郢都道路上僅有的楚軍全殲,之后攻破郢都,使楚國由此中衰,奠定了吳國霸業(yè)。
;
; (選摘自《決戰(zhàn)地》) ;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