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朱自清大師的散文,樸素淡雅,平易自然,猶如清水出芙蓉,雖無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磅礴氣勢震撼人心,卻如涓涓細流曲折委婉沁人心肺。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匆匆》、《溫州的蹤跡》、《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都是百讀不厭的散文名篇。夏夜無眠燈下搜書,便再次拜讀《匆匆》。
“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一直特別喜愛這段文字。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仲尼對時光的流逝說得很透徹,但朱自清這段對時光似水似風的描述,也堪稱絕世經(jīng)典。人生易老天難老,轉瞬白了少年頭。時間最不偏私,對于每個人都是公平的,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高官還是賤民,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一天都給你24小時。時間也是偏私的,每個人享受的不可能都是24小時,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散的人只留下空虛和悔恨。這差異就看你如何利用這有限時間,去感受工作與生活樂趣。
孩提之時,老師就諄諄教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世人皆知、勸人惜時的格言,其出處據(jù)說源于唐代“江西四大詩人”之一王貞白在廬山五老峰白鹿洞就讀時寫的一首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我曾迷惑不解,光陰怎么可以以長度單位“寸”來計算,后來才明白,原來古代是用日晷之類的儀器觀測日影以確定時間的。光陰的“陰”就是日影,日影在日晷上長度是可以計量的,因此古人就用長度單位的“寸”來計量時間的長短,便有了“寸晷”、“寸陰”之說。
大文豪蘇軾寫過一首著名的七絕:“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理學家朱熹也寫過一首七絕:“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青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從古到今,先賢的惜時之詠,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出過一個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最長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于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
此謎謎底就是時間。
聰明者如此解釋:“最長的莫過于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無盡;最短的也莫過于時間,因為它使許多人的計劃都來不及完成;對于在等待的人,時間最慢;對于在作樂的人,時間最快;它可以無窮無盡地擴展,也可以無限地分割;當時誰都不加重視,過后誰都表示惋惜;沒有時間,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時間可以將一切不值得后世紀念的人和事從人們的心中摳去,時間能讓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時間到底是什么?是生命?是金錢?是機遇?還是資本?從各個角度去剖析,每個答案都是準確的。無論時間象征什么,歷數(shù)古今中外一切有所建樹者,他們無不惜時如金。
散文大家歐陽修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數(shù)學家華羅庚也告誡我們:“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一代文壇巨匠魯迅,一生著作等身,他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寫作上”;著名畫家齊白石,八十五高齡時,在自己畫作上題詩:“昨日大風,心緒不安,不曾作畫,今朝特此補充之,不教一日閑過也。”
由此可見,贏得令人羨慕成就的人,其成功的最大因素就是他們無比珍惜時間,善于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眷顧他;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放棄他。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鐘;一分鐘,60秒,人生中到底有幾個一秒,一分,一小時,一天,一年?回眸逝去的時光,最為侵擾內(nèi)心的無疑是虛度年華的悔恨。
人生苦短,韶光易逝。正如田園詩人陶淵明詩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朋友,你如果熱愛生命,那么,千萬千萬別浪費時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