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遲鈍的后果就是內(nèi)在的空虛
這種空虛烙在了無數(shù)人的臉上
——叔本華
”
又是一個在家連寫三篇稿的小長假。
后臺有讀者留言說,小編你們太辛苦啦,放假還這么拼,加雞腿加粽子(我更想加薪,老板看這里)。另一個朋友說,水水,你這樣別說男朋友了,連性生活也不會有,空巢男青年再這么下去會變成喪逼男青年的。
呃,其實真不至如此,至少昨天那篇《海盜,自由,朗姆酒》,我寫得真的挺HIGH的(喝得也很HIGH)。不過說實話,我一直很納悶,“空巢青年”這個概念怎么一下就橫空出世了。從字面上理解,它指那些在大城市租房獨居、也許比較缺乏社交的單身青年。
獨居,根本不是什么新鮮話題,只不過原來的標簽更接地氣:北漂。在北京市大范圍拆除城中村、封閉隔斷間和地下室之前,我們還曾被叫做“蟻族”、“鼠族”等等,類似的還有“蝸居”。現(xiàn)在它的形容詞前綴從地位卑下的動物,變成了似乎有點現(xiàn)代味道的“空巢”。
水水注:“蟻族”是存在的,盡管這個概念現(xiàn)在很少被提及。它指代高校畢業(yè)生低收入聚居群體,這些30歲以下的青年聚居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或城中村,像螞蟻的聚落一般。這些人受過高等教育,擁有充分的生產(chǎn)力和創(chuàng)造力,但并未被社會所重視,是如螞蟻一般的“弱小的強者”,也是許多大城市逐夢者的人生必經(jīng)過程。如果你還能找到《蟻族》系列,推薦你讀讀看。
但是轉(zhuǎn)念一想,“空巢”也不是什么新概念了。這個詞源于“空巢老人”,那些因子女和親屬外出務(wù)工而獨居的老人,隱含了國人在思念故土與擁抱未來之間掙扎的情緒,自帶一股悲涼的意味。
然而,“空巢”之于故鄉(xiāng)的老人和大城市的青年,隱隱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空巢老人在家,是一種守望,等待著四散的至親們終有一日,候鳥歸巢;空巢青年在家,是一種力量的積蓄,在看似狹小落寞的空間中規(guī)劃未來,終有一日親手構(gòu)筑,成為你心中那座堅不可摧的城堡。
雞湯嗎?一點都不,心里話而已。作為候鳥的我們飛了這么多年,還不是為了讓自己的未來賞心悅目一點。有些人會在“空巢青年”后面自動進入悲情聯(lián)想模式,孤獨啦落寞啦喪逼啦沒有性生活啦,無端端搞得自己很痛苦,沒必要嘛。
先問你一句,自由不好嗎?
“貪安穩(wěn)就沒有自由,要自由就要歷些危險。只有這兩條路。”
——魯迅
卡夫卡曾說,我是自由的,那正是我迷失的原因。巴博薩船長說,迷失就對了,迷失意味著你正在向目標前進,如果目標這么容易能被你找到,那別人早就比你先到了。
自由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它的含義千千萬萬,一個有點自閉傾向的作家,和一個自由慣了的海盜(雖然是藝術(shù)形象),對“自由”以及它的延伸概念可能會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
空巢也可以是自由的一個延伸。相信各位都有過高校宿舍生活,幾個臭男生擠在一個房間里,每天各種坦誠相見,空氣中彌漫著汗味煙味腳臭味,僅有的隱私可能是你掛起的床簾(通常這樣做的男生會被私下取笑),以及鎖起來的柜子,還有隱藏在無數(shù)文件夾深處的愛情動作小片片。
這很青春,這很回憶殺,每個人都能說一長串宿舍故事,杯酒下肚可能還會老淚縱橫什么的,但是……你想再過一次這樣的生活嗎?
我相信你不想。要么你已經(jīng)嘗過自由的味道了,要么你夢想著嘗到它。
一個人住,你可以把房間打理得干干凈凈,也可以東西隨手亂扔,反正都是你的生活。你想開音響放左小祖咒,或者放Rihanna跟著節(jié)奏搖擺,都不會有奇怪的眼光注視你。你想打字打碟打PS4,打掃打飛機打豆豆,隨意——這是你的地盤,你做主。
我們上大學(xué)時,最盼望的事情之一,就是什么時候自己租房子,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們小的時候,最開心的就是突然有一個下午,老爸老媽爺爺奶奶全都不在家,你想干嘛就干嘛。如果你已經(jīng)成了家,你也會在心里暗暗想著,哪天就你一個人在家多好,輕松自在。
自由的味道令人無法抗拒,這就是空巢的魅力,或者說,福利。相信我,自由遠遠比熱鬧更重要,更何況很多時候,熱鬧并不一定能為你提供自由。
再問你一句,空巢 = 孤獨?
“一切特立獨行的人格都意味著強大?!?/span>
——阿爾貝·加繆
“空巢”和“孤獨”確實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但“孤獨”你可以換個詞用:自己待著,這樣瞬間就沒了那種悲涼感,就是沒那么文雅。
但是很多人不吃這一套。于是,“空巢青年”的內(nèi)涵和在似是而非中被強加進來的孤獨感,讓一種小確喪的形象一點點地豐滿起來。大城市里的獨居青年們,開始用“空巢青年”來自嘲,欣然接受這種自帶悲觀主義的設(shè)定,然后開始撒嬌。
忘了帶鑰匙,只好含淚找開鎖師傅。解決方案是出門別著急,想著帶鑰匙。
廚房好久沒用,反而堆滿了外賣盒子,想有一個TA好好吃飯。解決方案是研究一下一人食,有機會多跟朋友聚聚餐,實在不行上稱看看體重,你就知道外賣多半不健康了。
生病了,好難受,卻沒有人為我端來一杯溫水。解決方案是趕緊吃藥,沒事好好鍛煉身體。
夜深人靜的時候,多想有一個TA伴我入眠。解決方案是養(yǎng)只貓,或者狗,約起來也可以。
孤獨感隨時會有,只是有些人選擇將它放大,有些人選擇消化它,還有人會選擇讓它變成鞭策你的動力。說到底,這種被放大的孤獨感,背后可能是你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而產(chǎn)生的焦慮。人是社會動物,我們的基因里刻著需要他人認同的需求,并以此定位自我。
正在你焦慮的時候,“空巢青年”的概念出現(xiàn)了,給了你認同感和歸屬感,盡管我們之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自己選擇獨居的。
每一種選擇的背后,都是一定程度的放棄與犧牲。你選擇了獨居,選擇了給自己的生活和思考留出空間,自然也要放棄一部分熱鬧與理解。
話又說回來了,空巢青年真的缺乏社交嗎?先不說你的朋友圈,根據(jù)網(wǎng)易前陣子推出的調(diào)查報告,半數(shù)以上的空巢青年,每周至少和朋友聚會一次。大都市里的空巢青年,可能在地理上遠離熟人,但由于資訊的發(fā)達,我們隨時可以與他人產(chǎn)生必要的聯(lián)系,絕非那位經(jīng)常把自己關(guān)在地下室寫作的卡夫卡,更何況我們也遠遠不及它。
我們都很年輕,我們都在前進,偶爾牢騷可以,千萬不要矯情。
最后問你一句
空巢是不是一種生活方式?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span>
——林語堂
費孝通的社會學(xué)著作《鄉(xiāng)土中國》,描繪了中國自古以來農(nóng)耕社會那固化的社會關(guān)系——由于生產(chǎn)力的低下,人們必須做出包括家族、氏族、婚姻、鄰里在內(nèi)的大量社會締結(jié),以此保障所有人的生存,也因此而衍生出中國根深蒂固的人情社會。一個單獨的個體,在這種充滿了社會締結(jié)的環(huán)境中,很難生存。
但是大城市打破了一切。城市相對而言是寬松的、自由的、進步的環(huán)境,打破了傳統(tǒng)的社會締結(jié),人們可以在這里抽離舊有的社會關(guān)系,憑借個人的能力謀得一席之地。這就是為何都市化不可逆轉(zhuǎn),越來越多青年人選擇進入城市尋找機會,同時傾向于選擇獨居,壓低所有的非必要社會支出成本。
現(xiàn)代社會將個人的力量逐漸放大,我們選擇獨居,也是一種自然發(fā)展的狀態(tài)。另一位來自紐約大學(xué)的社會學(xué)教授Eric Klinenberg,在他的專著《單身社會》中寫道:
“盡管傳統(tǒng)思想一直告誡我們,獨自生活將導(dǎo)致孤獨和與世隔絕的孤立……然而絕大多數(shù)單身者正熱忱地投身于社會與社交之中……年輕人支付高額租金,以換取自由和隱私;單身者不愿為了不完美的伴侶,而草草犧牲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方式……在媒體無處不在、人與人高度緊密相連的社會中,獨居令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他人的陪伴。”
他的結(jié)論是,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于是我們有了前陣子熱炒的單身經(jīng)濟,以及被很多小確喪拿來自嘲的空巢青年,只是前者的內(nèi)涵更為正面。
不管你對未來的規(guī)劃如何,獨居可能都是你必經(jīng)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以及生活方式。在孤寂的思考中擁抱自由,塑造生活,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挺好的啊。
我承認有的時候,我也會空虛寂寞冷。但這畢竟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我還要去追尋心中的詩和遠方呢,自怨自艾不能解決問題,也真的沒必要。
實在不行,就像馬薇薇說的,養(yǎng)條狗啊。養(yǎng)個毛茸茸的傻孩子,生活更有趣了,搞不好單身問題也會解決的哦。
我們都很年輕
我們都在前進
偶爾牢騷可以
千萬不要矯情
希望能和你一起共勉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