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奇穴針灸特級要穴集》

奇穴針灸是依據(jù)《易經(jīng)》和《黃帝內(nèi)經(jīng)》歧黃之術(shù)在繼承神醫(yī)華佗刺絡(luò)神針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的針灸技術(shù)。

一、奇穴針灸之治病原理:

九種對應(yīng)《標幽賦》說:“交經(jīng)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luò)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奇針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針右,右病針左,絕不在局部針刺,其治病常采對應(yīng)取穴,效果卓著。常用之對應(yīng)取穴法有下列九種:

(一) 手足順對:將上肢與下肢順向并列,以肘對應(yīng)膝為中心對應(yīng),可有下列對應(yīng):即肩對髖、上臂對大腿、肘對膝、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如髖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澤(《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髖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個人常以小節(jié)穴治腳踝痛,五虎穴治腳趾痛,即系此一對應(yīng)之運用。

(二) 手足逆對:將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對應(yīng):即肩與足、上臂與
小腿、時與膝、下臂與大腿、手與髖。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
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前臂有病也可取大腿

穴施治),常取手上靈骨、后溪等穴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guān)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應(yīng)用。

(三) 手軀順對:上肢除與下肢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外,與軀干亦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將上肢自
然下垂與軀干呈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yīng):即肩與頭面、上臂與胸(或背)
脘,肘與臍(腰),前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對應(yīng)。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
前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前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
治)。以手上大間等五間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guān)。

(四) 手軀逆對:將上肢與軀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對應(yīng)關(guān):即手(腕)與頭
(頸),前臂與胸(背)脘,肘與腰),上臂與下腹下腰,肩與陰部。如胸脘有病可
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內(nèi)關(guān)或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下腹有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有病,亦可取胸脘,下腹有病治取上臂穴位施治)。以肩部之天宗、云白、李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及目前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guān)。

(五) 足軀順對:下肢除與上肢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外,與軀干亦有對應(yīng)關(guān)系,將下肢與
軀干順向并列對置,則有如下對應(yīng):即髖部與頭、大腿與胸(背)脘,膝與脾腰)、小腿與下腹下腰,足與陰部。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下腹有病可針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臨常以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三通(通關(guān)、通山、通天)治心,個人常以門金治經(jīng)痛,大敦、隱白治崩漏,以及復溜治腰骶痛,三陰交治下腹病等,其運用皆與此原理相合。

(六) 足軀逆對:將下肢與軀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對應(yīng)關(guān)系:即足與頭、踝與頸項、小腿與胸(背)脘、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下腰、髖與陰部對應(yīng),如胸皖有病可針小腿,下腹有病可針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以正筋、正宗治療頸項不適,以水曲治偏頭痛、門金治陽明頭痛、束骨治后頭痛,都與這一對應(yīng)法有關(guān)。

(七)等高對應(yīng)(左右對應(yīng)):即在痛點對側(cè)相等部位施針,左側(cè)病痛可取右側(cè)等高點,右側(cè)病痛也可取左,如左曲池痛可針右曲池,這與物理學說之共振理論,有其相合之處。
(八)前后對應(yīng):如頸與口對應(yīng),胸與背對應(yīng),腰與腹對應(yīng)等。常以頸部的總樞穴治療發(fā)音無力,嘔吐等,以十四經(jīng)之承漿穴治療頸強(頸部不適),就是這種對應(yīng)的應(yīng)用。
(九)上下對應(yīng)
1、頭骶上下對應(yīng):除了手與腳及手腳與軀干的對應(yīng)外,頭面與尾骶也形成一種對應(yīng),例如:以尾骶部之長強治癲狂之腦病,以頭部正會治療脫肛,沖霄穴治頭痛,也是此原理之運用。
2、頭足上下對應(yīng):頭頂正會與腳底涌泉形成對應(yīng),所謂的天頂對地門,所以針涌泉穴治頭頂痛及腦部病變,就是這種對應(yīng)的應(yīng)用。上述各種取穴,經(jīng)驗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為主,此正臺對取以平衡,遠取以疏導之作用,療效甚高,常有立竿見影乏、穴位互應(yīng)全體個局部均能反應(yīng)全身,也皆能以之治
療全體。

二、奇穴針灸與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胃與心包絡(luò)通。

手三陽與足三陽對應(yīng),手三陰與足三陰對應(yīng)。

太陽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少陽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

陽明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太陰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

少陰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

厥陰經(jīng):手厥陰心包經(jīng)——足厥陰肝
經(jīng)。

三、奇穴針灸之三大針法
奇穴針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與十四正經(jīng)傳統(tǒng)針法迥然不同。
奇穴針法內(nèi)容有三
倒馬針法、動氣針法、牽引針法,倒馬、動氣、牽引針法,其術(shù)簡單,其理深奧,看似至簡至易,實乃形神合一之上乘針法,能最大限度、最快速地激發(fā)人體內(nèi)在潛能,集中定向沖擊病灶,使諸多疑難雜癥、頑癥痼疾奇跡般速愈。不定穴針法又體現(xiàn)了奇穴針法的靈活性,乃高深絕學之一。不論病有多重,只要
有病,就必有其治法。常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shù)也。”此針法講究治病無定穴,取穴無定處,注重疾病的外在感應(yīng)(知象則理在其中),正所謂:睹其應(yīng),而知五臟之害。遇到疑難雜癥,必凝神入定片刻,待心境澄明而迅即查明其顯示穴位下針,往往針到病除,立見奇效。

(一)動氣針法
給患者下針后令病人疼痛處活動活動,看有無改善,再決定繼續(xù)捻針或換針,
這種手法定名為動氣針法。動氣針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1、先決定針刺的穴道。
2、進針后有酸麻脹痛等感覺時即為得氣之象,然后一面捻針,一面令患者稍
活動,病痛即可立即減輕,表示針穴與病氣已經(jīng)相引,達到疏導及平衡作用,
可停止捻針,視情況留針或出針。
3、如病程較久,可留針稍久,中間必須捻針數(shù)次以行氣,可令患者再活動患部引氣。
4、如病患在胸腹部不能活動,可按摩或深呼吸,使針與患處之氣相引,疏導病邪。例如:治胸痛胸悶,針內(nèi)關(guān)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暢。
動氣針法簡單實用,且在不明虛實癥狀前也可使用,但必須能使病通部位自由活動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須在遠隔穴位施針。

(二)倒馬針法
倒馬針法是一種特殊針法,是利用二針或三針并列之方式,加強療效的一種特
殊針法,常與動氣針法結(jié)合使用、療效顯著。
倒馬針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1、先在一個穴位施針(如靈骨穴)
2、然后取同經(jīng)臨近穴位再刺一針(如大白穴),這樣就形成了所謂的倒馬針法。
3、在倒馬針的基礎(chǔ)上可用補瀉法,也可用動氣針法與之配合,加強療效。
倒馬針法二針或三針并列,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針并列有上針治上、中指治中、下針治下的意義,二針并列,則有上針治上部,下針治下部的意義。

(三)牽引針法
牽引針法的作用在疏導平衡并用,取對側(cè)遠處另一端之穴位與遠處另一端之穴位形成相互牽引的形態(tài),仍然不取近處穴位,使其可以“動引其氣”,痛點在兩穴中央,兩穴相引,必然通過痛點,由于“通則不通”,可以立即抑制疼痛達到治病之目的,效果之佳,較動氣針法尤有過之而無不及。
牽引針法的具體操作步驟:
1、先在健側(cè)遠程選取穴位作為治療針。
2、再在患側(cè)另一端選取一穴位作為牽引針。
3、然后在遠端同時捻針,使二針相互感應(yīng)。
4、令患者痛點稍活動或按摩后再稍捻針,痛可立止。
5、收效后按情況決定留針或出針。留針時中間需定時捻針以催氣。例如:左肘痛可在右手中九里扎一針,再在左側(cè)靈骨扎一針,可立即止痛。又如右肩痛,在左腎關(guān)扎一針,再在右側(cè)中白扎一針可以立即治肩痛。再如左腿彎痛,可取右后溪或腕順一,再取左側(cè)束骨,可立止腿彎痛。
牽引針法應(yīng)用時,一針在上,一針在下,有“交濟”之意,由于上下相通,作用更強,又由于一針在健側(cè),一針在患側(cè)遠端,也有交叉取穴,平衡疏導之意,而且,不管是治療針還是牽引針,皆有治療作用,也可以說是“雙重作用”基于這些原因,療效當然很好。

四、奇穴針灸之刺絡(luò)放血
最為精妙處,乃刺血針法。古法針灸,最重刺絡(luò)放血。秉承數(shù)十代之祖?zhèn)鹘^技,又廣泛涉獵各家活血化瘀之文獻,厚積薄發(fā),獨出機杼,將刺血針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奇穴針灸有獨具特色的 “絡(luò)病理論”,認為“久病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 ”痛癥必瘀”、“難病必瘀”。凡病經(jīng)數(shù)次針治,未見病情改善,這時認為必有瘀血阻滯氣機,當在相關(guān)區(qū)域?qū)ふ茵鼋j(luò),刺絡(luò)放血,使惡血邪氣盡出,立起沉疴痼疾。 刺血針法之作用:決凝開滯、滌痰祛瘀、瀉熱活血、排毒利濕。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機”。

刺血針法之特點:
1、刺血以遠處施針為主,甚合 “瀉絡(luò)遠針”之古義。
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劃分許多特效刺血區(qū),如心肺區(qū)、肝膽區(qū)、腎區(qū)等等。
3、治療范圍廣泛,特效速效,簡單安全。

五、針灸時暈針之處理方法
暈針后的常見表現(xiàn):患者在針灸治療過程中,如果突然出現(xiàn)頭暈、目眩、心慌胸悶不適、惡心嘔吐,有時甚至渾身出冷汗,脈比較微弱,四肢冰涼,暈厥、不省人事,大小便失禁等的現(xiàn)象,多半考慮是暈針了。

如果患者精神緊張、體質(zhì)比較弱、針刺前太饑餓,太疲勞、或者針灸前體位選擇不當及行針手法過重都會導致,最根本的原因腦部暫時缺血缺氧所致。
暈針的處理方法:
1、立即起針,讓患者平臥 10 分鐘,頭部放低(不用枕頭),腳部抬高,讓患者喝點溫水,或者糖水。
2、情況比較嚴重的,可以用指掐或針刺手解穴或人中、內(nèi)關(guān)、合谷等穴,或灸百會、關(guān)元等穴。
3、在針刺前一定做好解釋工作,避免患者過度緊張導致暈針的出現(xiàn)。
4、患者剛比較饑餓時,一定讓患者先補充好能量。
5、吃完飯半小時后再針灸,或者遇見病人飲酒后,一般不能給患者針灸。
6、患者在體質(zhì)比較虛弱的狀態(tài)下,月經(jīng)期(痛經(jīng)除外),比較疲勞的時候也不針灸。
7、因體位改變導致的暈針,要調(diào)整回原體位,然后再出針。
8、如果患者癥狀比較嚴重,最好送急診科急救,避免出現(xiàn)生命危險。
患者暈針的因素里,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在針刺前一定做好準備工作,做好心理疏導,做好詢問工作,在針刺時要避免手法過重,及時觀察患者的情況。


六、奇穴針灸特級要穴詳解
上肢特級要穴
1、靈骨穴

定位及取穴:在手背拇指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與重仙穴相通。必須立牚,虎口向上,緊貼骨緣下針,針須 1-1.5 寸以上,效果尤佳。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2 寸針,直刺,針深度須 1-1.5 寸以上。
   靈骨新用途:腳難舉抬(無力)、腹脹、肘痛、頭暈、肩臂不舉、食欲不振、脫肛、背痛、膝痛、腰痛、聽力不足、胸部打傷、慢性咳嗽、上腹脹悶、網(wǎng)肘手、足跟痛。

2、(新)大白穴
定位與取穴:很多書籍所載:“大指與食指叉骨陷中,即經(jīng)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之凹處?!奔创竽c經(jīng)之合谷穴,但臨床老師針刺時則為三間穴。必須立牚,虎口向上,緊貼骨緣下針。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2 寸針,直刺,針深度須 1-1.5 寸以上。
(新)大白穴新用途:高熱、三叉神經(jīng)痛、面肌痙攣、落枕、各種頭痛、目痛、牙痛、腰痛、腹痛、心口痛、五十肩、手指痙攣、咽喉、鼻病、失眠、嗜睡、惡阻、咳嗽等皆有效。
(新)大白穴位圖如下:

3、中白穴
中白穴位圖如下:

定位及取穴:在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五分。握拳取穴,在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距指骨與掌骨連接處后五分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5 分。
中白新用途:起坐之際的腰痛之癥。脊椎骨刺、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環(huán)腰一帶痛、血壓高、前頭痛、偏頭痛、頭暈、梅尼埃病、治上肢(肩臂肘指)疼痛、肩周炎、肩背痛甚效。治手指無力、無名指、小指不仁。治落枕、心后之脊間痛、心痛徹背、心悸。外患腰痛、側(cè)面(少陽經(jīng))之坐骨神經(jīng)痛、肋痛、胃脘痛、乙腦及中風后遺癥之握手困難、急性扁桃體炎、牙痛、舌顫、耳鳴
及突發(fā)性耳聾,肌肉瘤。

4、(新)下白穴
定位及取穴:握拳取穴,在手背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之間,中白后 1.5 寸處,貼骨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5 分。
(新)下白穴新用途:治少陽經(jīng)走向的坐骨神經(jīng)痛頗效,治腎絞痛、腎結(jié)石、膽絞痛甚效、治閃腰岔氣也甚效,治環(huán)腰一周痛甚效。
(新)下白穴穴位如下:

5、新重子穴
新重子穴位圖如下:

定位及取穴:掌心向上,在大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與掌緣平行下一寸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 寸。
重子穴新用途:治療肩痛、頸痛、胸痛、落枕、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子宮瘤、卵巢炎。

6、新重仙穴

定位及取穴:掌心向上,在大拇指掌骨與食指掌骨之間,虎口與掌緣平行下二寸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 寸。
重仙穴新用途:治療肩痛、頸痛、胸痛、落枕、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子宮瘤、卵巢炎。

7、小節(jié)穴

定位與取穴:在大指本節(jié)掌骨旁(肺經(jīng)上)黑白肉際上,握拳大拇指內(nèi)縮取穴,向大陵方向進針。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斜刺,朝大陵穴方向針深 1 寸。
小節(jié)穴新用途:內(nèi)外踝痛、內(nèi)外踝扭傷特效。

8、土水穴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大拇指第一掌骨之內(nèi)側(cè)黑白肉際,距掌骨小骨頭一寸處為土水上穴,后五分為土水中穴(即魚際穴),再后五分土水下穴,共三穴。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5-8 分。

土水穴新用途:治氣喘、咽喉痛、肺炎甚效。

9、三叉三穴
定位與取穴: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握拳取穴,尤貼近無名指,從骨下筋旁進針,即貼骨貼筋進針,因此能肝腎并治。

又深透中白穴和下白穴,能健脾益氣,因此,此穴能調(diào)理肝脾腎。

針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針,直刺,貼近無名指朝下白穴方向針深 2 寸。

三叉三穴位圖如下:

10、木穴(共二穴)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面食指第一節(jié)正中央內(nèi)側(cè)二分之直線上,計有二穴,此穴
采用三分點法,臨床經(jīng)驗一般只取下穴即可。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 2-3 分。
木穴新用途:手掌皸裂特效、手汗、鼻塞、眼發(fā)干、眼流淚、流鼻涕、止汗、感冒、手皮發(fā)硬、手皮膚病、鵝掌風。

11、二角明

定位與取穴:在中指背第一節(jié)中央線上,共計二穴,采用三分點法。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橫刺,此穴退后二毫米,從大拇指向小指方向橫刺針深2-3 分。
二角明穴新用途:腰脊痛、眼壓高。

12、木火穴

定位與取穴:在中指第三節(jié)橫紋的中央點。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橫刺,此穴退后二毫米,從大拇指向小指方向皮下針橫刺針深 2-3 分。
木火穴新用途:四肢寒冷。

13、制污穴
定位與取穴:在大拇指背中央線上,共計三穴,取穴采用四分點法。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橫刺或用采血針見青筋點刺出血。
制污穴新用途:中耳炎及帶狀皰疹。

14、五虎穴(共五穴)

定位與取穴:在陰掌大拇指第一節(jié)指紋至第二節(jié)指骨前緣之間,取穴采用六分點法,即指尖向手掌順數(shù),偏方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于大指橈側(cè)黑白內(nèi)際處,直刺 2-3 分。
五虎穴新用途:腳跟痛、腱蛸炎、扳機指、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手指痛、足趾痛酸、腳踝、腳背酸痛、腳跟酸痛、肺炎咳嗽、瘰疬、
扁桃體炎。

15、婦科穴
定位與取穴:在大拇指第一節(jié)之外側(cè),計二穴,取穴采用三分點法。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2-3 分,一次兩針齊下,謂之倒馬針。
婦科穴新用途:子宮位置不正之外傾。
婦科穴位圖如下:

16、還巢穴

定位與取穴:在無名指中央內(nèi)側(cè)正中央點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2-3 分。

17、腸門穴

定位與取穴:在尺骨之內(nèi)側(cè),距腕橫紋后三寸,貼骨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針,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5 分。
腸門穴新用途:治腹瀉。依經(jīng)驗針右側(cè)腸門較佳。

18、肝門穴

定位與取穴:在手太陽小腸經(jīng)上,從前臂橫紋至肘尖之中點,貼骨取穴。單用左手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針,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5 分。
肝門穴新用途:能治小腿抽筋。
肝門穴位圖如下:

19、心門穴

定位與取穴:距尺骨鷹嘴突起處之肘尖二寸骨下緣,貼骨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針,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5-8 分。
心門穴新用途:大腿內(nèi)側(cè)痛、腹股溝痛、坐骨神經(jīng)痛、尾椎痛甚效,善于治膝部骨刺及退化性關(guān)節(jié)炎,還能治眼皮和眼周震顫。

20、曲陵穴
定位與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窩橫紋上,有一大筋,在大筋之外側(cè),屈肘時有一大凹陷處是穴,位置同肺經(jīng)尺澤,取穴時將肘稍彎向上,可見大筋隆起,貼骨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一寸針,貼于骨旁下針,直刺 5 分,吸氣進針,呼氣出針為 1 次,
共 21 次撥針。貼筋而刺,治療筋病,對肢體拘攣,牽扯,馳緩,強直等均有療效。
曲陵穴新用途:治氣喘、咳嗽、扁桃體炎、肺炎、發(fā)熱、咽炎、遺尿、尿頻(配腎關(guān))、閃腰岔氣(配復溜)、筋拘急之病、治五十肩、半身不遂、腰痛、膝關(guān)節(jié)痛、膝不能下蹲。
曲陵穴位圖如下:

21、(新)肩中穴

定位與取穴:在肩膀三角肌男正中央,去肩骨縫三寸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 0.5-1寸。

新肩中穴新用途:治肌肉萎縮及皮膚病甚效,治下肢無力、半身不遂也佳。

22、手解穴

定位與取穴:即心經(jīng)之少府穴,在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手心向上,小指尖觸及掌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 寸。

手解穴新用途:治療皮膚瘙癢甚效。

手解穴位圖如下:

23、腕順一穴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小腸經(jīng)后溪穴后五分處,距手腕橫紋 2.5 寸,距腕順二 1 寸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1.5 寸。

腕順一穴新用途:治療足太陽經(jīng)走向之坐骨神經(jīng)痛、腰椎痛、腿彎痛、腳掌痛、耳鳴、重聽、小腹脹、腰圍痛。

24、腕順二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小腸經(jīng)上,距手腕橫紋 1.5 寸是穴,距腕順一 1 寸處。針刺角度深度:用1.5寸針,直刺,針深1-1.5寸。

腕順二穴新用途:腕順一二穴倒馬并用,治療腎虛之牙痛、眼痛有效,治療腰背痛、腿彎緊痛、腳掌痛、耳鳴、重聽、小腹脹、腰圍痛甚佳。

25、手五金


定位與取穴:手撫胸取穴,在手少陽三焦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間,距碗豆骨(手腕橫紋)6.5 寸,手掌外翻,筋下骨前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0.8 寸。

手五金穴新用途:治少陽經(jīng)走向之坐骨神經(jīng)痛、小腿脹痛酸麻。

26、手千金

定位與取穴:手撫胸取穴,在手少陽三焦經(jīng)與手太陽小腸經(jīng)之間,距碗豆骨(手腕橫紋)8 寸,手五金后 1.5 寸處,手掌外翻,筋下骨前取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0.8 寸。

手千金穴新用途:治少陽經(jīng)走向之坐骨神經(jīng)痛、小腿脹痛酸麻,手千金穴單獨治手臂瘡瘍初起特效。

27、骨關(guān)穴


定位與取穴:手掌腕橫紋中點往遠心端上五分偏橈側(cè)五分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 0.3-0.5 寸。

主治:坐骨神經(jīng)痛(特效)、半身不遂(特效)、骨刺、十二指腸炎、解尿酸痛、食物中毒、藥物中毒。

28、木關(guān)穴

定位與取穴:手掌腕橫紋中點往遠心端上五分偏尺側(cè)五分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 0.3-0.5 寸。

主治:腰痛(特效)、心悶、兩脅痛、黃膽病、坐骨神經(jīng)痛、全身關(guān)節(jié)痛(特效)、解尿酸毒、食物中毒、藥物中毒。

29、復原穴(共三穴)

定位與取穴:在手掌面無名指第一節(jié)之中央線外開二分直線之中央點一穴,其上三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 0.5 寸。

主治: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骨頭脹大、指關(guān)節(jié)脹大。

30、三其穴(其門、其角、其正)

其門:在橈側(cè)之外側(cè),手橫紋后二寸處。臂側(cè)放,自其角向其門斜刺,約與下平行,針斜刺入 0.5-1 寸。

其角:在橈側(cè)之外側(cè),手橫紋后四寸處。臂側(cè)放,自其角向其門斜刺,約與皮下平行,針斜刺入 0.5-1 寸。

其中:在橈側(cè)之外側(cè),手橫紋后六寸處。臂側(cè)放,自其角向其門斜刺,約與皮下平行,針斜刺入 0.5-1 寸。

三其穴(其門、其角、其正)新用途:頑固性便秘、小腹脹氣。

下肢特級奇穴

31、火硬穴

定位與取穴:在肝經(jīng)行間穴后五分,在第一跖骨與第二跖骨之間,距跖骨和趾骨關(guān)節(jié)后五分。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 寸。

火硬穴新用途:膝痛、經(jīng)痛、前陰痛、眼痛、青光眼、失眠、癔病、尿潴留、尿道炎、膀胱炎、面肌痙攣、鼻出血、帶狀皰疹、跙嚼肌痙攣、小腹脹痛、肋間神經(jīng)痛、各種婦科病。

32、(新)火主穴


定位與取穴:在肝經(jīng)太沖穴后之骨陷中。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1.5 寸。

新火主穴新用途:新火主穴,治癥較多,療效極佳。

1. 治膝痛極有效。

2. 治頭痛(前頭痛、偏頭痛、頭頂痛、顱
內(nèi)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及巔頂痛),高血壓、

頭暈甚效。

3. 治五官病(咽痛、鼻炎、面癱、張口不靈、眼病)效果甚佳。

4.治療陰部疼痛、疝氣、小便淋痛(尿道炎、膀胱炎)、婦女月經(jīng)病、崩漏。

5. 能治肝病、胃病。

6. 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痙、鎮(zhèn)痛功效。

7. 袪風,能治中風,能排石,治抑郁。

8. 對昏厥、冠心病(含心絞痛、心肌梗死)皆有甚效。

9. 治嘔吐、腹脹、泄瀉。

33、新門金穴


定位與取穴:在胃經(jīng)之陷谷后之骨陷中,本穴與陷谷相符。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1.5 寸。

新門金穴新用途:新門金穴,治癥甚多,療效極佳。
1. 不管何種腹瀉,針之皆有特效。
2. 腹脹、胃痛特效、腹痛配靈骨特效。
3. 乳痛特效、痛經(jīng)特效。
4. 偏頭痛特效。
5. 治鼻塞、鼻痛、鼻炎。
6. 治上眼皮下垂無力、眼無力睜開。
7. 治療肌無力頗佳。
8. 治嚼骨痙攣、張口難開、彈響甚效。
9. 治耳聾、耳鳴、齒痛、目赤痛。
10. 治三叉神經(jīng)痛。
11. 治高熱無汗,熱不下降。
12. 治癲疾發(fā)狂、妄言狂走,治癔病、狂疾,
療效甚佳。

13. 可治脫肛(與內(nèi)庭倒馬)。

34、木斗穴

定位與取穴:在足部第三趾與第四趾之間,木留穴與門金穴平行,木斗穴在木留穴前一寸。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1 寸。

木斗穴新用途: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

35、木留穴


定位與取穴:在足部第三趾與第四趾之間,木留穴與門金穴平行,木斗穴在木留穴前一寸。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1 寸。

木留穴新用途:治療全身麻木甚效,治療中指、無名指及伸屈不靈,還可治療落枕及肩背痛,木留穴配三重可治三叉神經(jīng)痛、又治耳痛、舌強言語困難等癥。

36、火菊穴

定位與取穴:在第一跖骨內(nèi)側(cè),火連穴后一寸處,沿跖骨底緣直刺,貼骨進針效果佳。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0.8 寸。

火菊穴新用途:治前頭痛、眉棱骨痛、眼皮下垂尤為常用。消炎減肥。

37、正筋穴

定位與取穴: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 3.5 寸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0.8 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坐著扎,體弱者應(yīng)趴臥扎。

正筋穴新用途:骨痙攣痛、腳抽筋、月經(jīng)痛。

正筋穴位圖如下:

38、正宗穴


定位與取穴:在足后跟筋中央上,正筋
穴上二寸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0.8 寸。針透過筋效力尤佳,體壯者坐著扎,體弱者應(yīng)趴臥扎。

39、側(cè)三里穴

定位與取穴:在四花上向外橫開1.5寸,足三里外開七分。與足三里平行。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1 寸。

側(cè)三里新用途: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手腕扭傷疼痛、腕管綜合癥、足跟痛不能著地。

40、側(cè)下三里

定位與取穴:在側(cè)三里直下 2 寸,故名側(cè)下三里。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1 寸。

側(cè)下三里新用途: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手腕扭傷疼痛、腕管綜合癥、足跟痛不能著地。

41、手三士(天士、地士、人士)

人士:去腕橫紋四寸,在肺經(jīng)上。直刺,針深 0.5-1 寸,針深 5 分治氣喘,針深 1 寸治心臟病。

地士:在肺經(jīng)上,距腕橫紋七寸,距人士穴三寸處。直刺,針深 0.5-1 寸,針深 5 分治氣喘,針深 1 寸治心臟病。

天士:在肺經(jīng)上,距腕橫紋十寸,距地士穴三寸處。直刺,針深 0.5-1 寸,針深 5分治氣喘,針深 1 寸治心臟病。

手三士(天士、地士、人士)配靈骨穴,雙手同時下針,為治療哮喘之特效針。
手三士(天士、地士、人士)穴位圖如下:

42、上三黃(明黃穴、天黃穴、其黃穴)

明黃穴:在大腿內(nèi)側(cè)正之中央。
天黃穴:在大腿內(nèi)側(cè)正中央(明黃穴)上三寸。
其黃穴:在大腿內(nèi)側(cè)正中央(明黃穴)下三寸。

上三黃新用途:頸椎骨刺、腰椎骨刺,重癥頭暈,帕金森病,舞蹈病,治血液病效果極佳,如白細胞過多,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43、下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天皇:在脛骨頭之內(nèi)側(cè)陷中,去膝關(guān)節(jié)二寸半,應(yīng)在陰陵泉下五分處,但余略向上移貼骨進針,實亦為陰陵泉穴。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 寸。

地皇:在脛骨內(nèi)側(cè),在內(nèi)踝上緣上七寸,但在董公針刺時,常以人皇穴上三寸(即內(nèi)踝上緣上六寸外)取穴針之。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 寸。人皇:在脛骨內(nèi)側(cè),在內(nèi)踝上緣上三寸,三陰交上一寸。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

寸。

44、足駟馬(駟馬中、駟馬上、駟馬下)


駟馬中: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處向前橫開三寸。用 2.5 寸針,直刺,針深 1-2.5 寸。針刺順序:駟馬中-駟馬上-駟馬下。

駟馬上:駟馬中直上二寸處。用 2.5寸針,直刺,針深 1-2.5 寸。

針刺順序:駟馬中-駟馬上-駟馬下。

駟馬下:駟馬中直下二寸外。用 2.5寸針,直刺,針深 1-2.5 寸。

針刺順序:駟馬中-駟馬上-駟馬下。

足駟馬(駟馬中、駟馬上、駟馬下)新用途:乳房痛特效、肌肉萎縮、重聽、甲狀腺腫、眼球突出、雀斑、青春痘、下肢扭傷。

45、足三重(一重、二重、三重)


一重:在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即懸鐘穴向陽明經(jīng)方向橫開一寸處。用2 寸針,直刺,針深 1-2 寸。

二重:在一重穴直上二寸處。用 2 寸針,直刺,針深 1-2 寸。

三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處。用 2 寸針,直刺,針深 1-2 寸。

足三重(一重、二重、三重)新用途:大腿髖骨關(guān)節(jié)疼痛特效,脾發(fā)炎、脾腫大、脾病、脾硬化、乳發(fā)炎、乳腫大、乳痛、乳房小葉增生、甲狀腺腫大、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睡中咬牙、肩臂手腕痛、中風后遺癥、腦震蕩后遺癥、及腦性麻痹、踝痛或扭傷、腳趾痛。

46、三通穴(通腎穴、通胃穴、通背穴)

通腎穴:在膝蓋內(nèi)側(cè)上緣,基本在脾經(jīng)上。用 1 寸針,直刺,針深 0.5-1 寸。
通胃穴:在膝蓋內(nèi)側(cè)上緣,即通腎穴上二寸處,基本在脾經(jīng)上。用 1 寸針,直刺,針深 0.5-1 寸。

通背穴:在通腎穴上四寸處,即通胃穴上二寸處是穴。用 1 寸針,直刺,針深 0.5-1寸。

三通穴(通腎穴、通胃穴、通背穴)新用途:
1、治臉浮腫、全身浮腫、四肢浮腫、腳背紅腫,三穴共用澡消腫甚效。
2、三穴治療肩峰痛甚效。

3、三穴治療尿蛋白甚好。

47、四花穴(四花上、四花中、四花下)

四花穴(四花上、四花中、四花下)穴位圖如下:

四花上穴:在外膝眼下三寸,與足三里平行,貼脛骨取穴進針。用 3 寸針,直刺,針深 2 寸治哮喘,針深 3 寸治心臟病。

四花中穴:在四花上穴下四寸五分處。用 3 寸針,直刺,針深 2 寸治哮喘,針深 3寸治心臟病。

四花下穴:在四花中穴下五寸處。用 1.5寸針,直刺,針深 5 分-1 寸。

48、腎關(guān)穴

定位與取穴:在小腿內(nèi)側(cè),當脛骨內(nèi)側(cè)后下方凹陷處(天皇穴即陰陵泉)下 1.5 寸。

針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針,45 度斜刺,針深 1-2 寸。

腎關(guān)穴新用途:
1. 治療失眠、蛋白尿、腎臟炎、糖尿病、
腎功能衰竭。
2. 治兩手發(fā)麻或疼痛、肩臂痛及肩臂不舉尤為特效。

3. 配光明穴治眼球外斜及心蚊癥極效。治尿頻、多尿、夜尿極有效。

49、光明穴

定位與取穴:內(nèi)踝尖直后一寸,當是內(nèi)踝骨骨緣,又直上二寸處是穴。即十四經(jīng)之復溜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1 寸。

光明穴新用途:雙手或雙腳趾端麻木、小便不利、有汗及無汗、閃腰岔氣、腎虧腰痛。

50、中九里穴

定位與取穴:在大腿內(nèi)側(cè)中央線之中點是穴,一般以直立,兩手下垂,中指尖所到之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針,直刺,針深1-2 寸。

中九里穴新用途:對人體側(cè)面之耳神經(jīng)痛、口歪眼斜、太陽穴痛、偏頭痛、三叉神經(jīng)痛皆有效,對于身體側(cè)面(尤其是膽經(jīng))各種病變尤為特效。尚能治耳鳴、風疹瘙癢、失眠特效。

51、七里穴

定位與取穴:在中九里穴直下二寸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針,直刺,針深1-2 寸。

七里新用途:常與中九里倒馬使用治療各種側(cè)面之疼痛。

52、足解穴

定位與取穴:在膝蓋骨外側(cè)上角直上一寸,即梁丘下一寸,向前橫開三分。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 寸。下針后緩緩轉(zhuǎn)動,疼痛解除即取針。足解穴新用途:治療各種新發(fā)初發(fā)患之各種疼痛,療效極佳,尤其是各種新得之扭傷尤具卓效。
足解穴位圖如下:

53、足五金

定位與取穴:基本在膽經(jīng)上,外踝尖上八寸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針,直刺,針深1-2 寸。

新用途:梅核氣、治療肩臂不能左右轉(zhuǎn)動尤其特效。配合足千金和腎關(guān)治療五十肩尤其特效。

54、足千金

定位與取穴:基本在膽經(jīng)上,外踝尖上八寸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2 寸針,直刺,針深1-2 寸。

足千金新用途:梅核氣、治療肩臂不能左右轉(zhuǎn)動尤其特效。配合足五金和腎關(guān)治療五十肩尤其特效。

55、六完穴

定位與取穴:在第四跖骨與第五跖骨之間,距跖骨與趾骨關(guān)節(jié)后五分,即在膽經(jīng)之俠溪穴后五分。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 寸。

56、水曲


定位與取穴:在第四跖骨與第五跖骨之間,距六完穴后一寸,與膽經(jīng)之臨泣穴相符。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直刺,針深0.5-1 寸。

頭面部特級奇穴

57、水通穴

定位與取穴:在嘴角直下四分處是穴,臨床在嘴角直下五分處取穴,采用皮下針治皮向上橫刺。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斜刺,由內(nèi)向外針深 0.5 寸。

水通穴新用途:咳嗽、氣喘、打嗝、腹部發(fā)脹、嘔吐、干霍亂、老人口水多、糖尿病消渴。

58、水金穴

定位與取穴:從水通穴治嘴唇向下巴中央平開五分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 寸針,斜刺,由內(nèi)向外針深 0.5 寸。
水金穴新用途:咳嗽、氣喘、打嗝、腹部發(fā)脹、嘔吐、干霍亂、老人口水多、糖尿病消渴。

水金穴位圖如下:

59、鎮(zhèn)靜穴

定位與取穴:在兩眉頭之間正中央(即印堂穴)上三分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斜刺,由上向下皮下針,針深 0.3 寸。

鎮(zhèn)靜穴新用途:治胸滿煩驚、睡臥不安。

60、馬金水

定位與取穴:在外眼角直下至顴骨下緣凹陷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 0.3 寸。

注意:下針后疼痛立即解除者表示取穴正確,起針后出血,表示取穴不準。

61、木枝穴

定位與取穴:在馬金水穴向外上方(45度角)斜開一寸處。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 0.3 寸。

木枝穴新用途:治老人雙腳無力、易摔跌。

62、總樞穴

定位與取穴:在后發(fā)際上八分處,即風府穴與啞門穴中間。
針刺角度深度:用 0.5 寸針,直刺,針深不能超過 0.3 寸。點刺放血時應(yīng)用手將本穴肌肉捏起,而后刺之。

總樞穴新用途:治療梅尼埃病、中風后吞咽困難、中風后腿腳無力皆效,以點刺放血為準。

63、分枝上穴

定位與取穴:在肩峰突起后側(cè)直下之腋縫中,當肩胛關(guān)節(jié)之下一寸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1.5 寸。也可點刺放血。

分枝上穴新用途:小兒異位性皮炎、食物中毒、藥物性皮炎、放療后遺癥。

64、分枝下穴

定位與取穴:在分枝上穴直下 1.5 寸,再向內(nèi)模開 5 分處是穴。
針刺角度深度:用 1.5 寸針,直刺,針深 1-1.5 寸。也可點刺放血。

分枝下穴新用途:小兒異位性皮炎、食物中毒、藥物性皮炎、放療后遺癥。

65、耳背穴


定位:耳尖下的耳背處。
取穴:耳背穴附近常有青筋浮現(xiàn),用針見青筋刺血,點刺后即自動放血,示見青筋則用耳尖代替。
耳背穴新用途:治皮膚病、青春痘、面部黃褐斑、偏頭痛、張口不靈、扁桃體炎、結(jié)膜炎極有效。


成長醫(yī)路·與您同行

聲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董氏奇穴(穴位圖)
楊維杰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tǒng)針灸研討題(第六回)
董氏奇穴入門——穴位詳解(附圖)
董氏奇穴 |突然脫發(fā),用這四個穴位有效!
董氏奇穴\董氏針灸詳解(下)
腹脹二針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