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二年,曾國藩的六弟國潢在一次考試中受到挫折,于是就滿腹牢騷,抱怨自己時乖命蹇。曾國藩知曉后,不僅沒有安慰他,反倒認為六弟所憂慮之事實在太不值得一提了。他在家書中說:“六弟自怨數(shù)奇,余亦深以為然。然屈于小試,輒發(fā)牢騷,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在曾國藩看來,立志應當“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如是才能“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div id="c9ozetgccsir" class='imgcenter'>
上半部分是之,表示前往,下半部分是心,即心之所向?!墩f文解字》中說:“志,意也”,志本義即為內(nèi)心追求的目標。我們常將“意志”二字并用,意與志有什么區(qū)別呢?《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說:“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意為心之思,可源于本能、可出自觀念,因而即興而多變,所以有“三心二意”之說;志為“意之所存”,是心里始終存有的念想,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這種意念始終不變,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即便只是在吃一頓飯、睡一場覺的功夫,也不會忘記有些東西是已經(jīng)堅持、正在堅持、還要堅持的,所以我們才說“有志者,事竟成”。
“志”字從心、從士,即有志之人必是有心之士。心中之志,就是目標、理想和信仰,是自己心中篤定的方向。人生若有遺憾,必然不是沒有取得成功,而是根本不知道這一輩子要干什么。王陽明說:“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志就是那個能使人緊張、站立起來的東西,人生的意義、價值、境界全是被志照亮的?!?/span>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在孔子看來,匹夫之志重于三軍之帥,是因為求仁修德的目標和動力來自于理想志向的高遠。對于我們來說,朝著堅定的志向矢志奮斗,到最后,也許我們成不了圣賢,但會一步一步更接近圣賢——我欲仁,斯仁至矣。 知道了志的意義,但未必每個人都懂得如何立志。前輩們總是強調(diào)“志當存高遠”,這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總會有如名利欲、成功欲等小欲望,立志就是用更高遠的追求幫自己擺脫這些小欲望的束縛,如是才能心無旁騖地前行。因此,一個人所立之志,決定了他人生的高度?;叵腙悇賲菑V們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劉邦項羽們的“彼可取而代之”、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曹操的“老驥伏櫪”等等,歷史上一切成就大功者,無不志向高遠。而怎樣的志向才算高遠呢?曾國藩曾說:“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高遠之志不是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饑飽,個人之志只有同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相結(jié)合才有價值,才算得上“立于天地、成就圣賢”。 立志不易,成事更難。孔子告訴我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奮斗的道路曲折艱辛。我們常說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不忘初心,就是始終銘記緣何出發(fā)的信仰;繼續(xù)前進,就是不改堅守志向的信心。而對心志的始終自信、對意志的堅定不移就是我們源源不斷的奮斗動力。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面對質(zhì)疑、退縮、觀望,越是困難,越要堅持,這才是“有志者,事竟成”的真諦。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碧煜聼o不可為之事,只怕立志不堅。志向所趨,再遙遠的地方也能達到,即使是山海盡頭。(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網(wǎng)站 郝思斯)【整理編輯:時英平】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