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代中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劇變時期,書壇呈現(xiàn)出奇姿異態(tài)的繁榮景象,而鄧石如正是當時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他力矯時弊,融古開新,影響波被至今。
鄧石如書法四體皆工,然而最大成就在于篆書。他精研三代秦漢文字,創(chuàng)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引領了清代篆書發(fā)展;他的隸書兼有三國及北魏書風,用篆籀之筆略摻行草之意,又佐以魏碑的氣力,風格自然獨樹一幟;他的楷書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晉南北朝體勢,與當時雍容華貴的館閣體判然異途,開拓了更加廣闊的途徑;他的行草書則揉入了篆隸和北魏書意,打破了帖學行草圓熟平順的法度,給當時的書壇新增了一股蓬勃的生命力;他的篆刻則得力于書法,書從印發(fā),印從書出,沖破當時只取秦漢的局限,使印壇面貌為之一變。
我們今天展示鄧石如的書學精品,不僅是因為他在當時振興碑學、力挽頹風方面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也因為他從“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到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書法家,全靠他堅定不移的人生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和刻苦磨練的奮斗精神。這也是他留給我們后人的一筆富貴財富。通過展覽,我們能夠領略和體會鄧石如博大的藝術世界和不墨守成規(guī)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中受到教育和啟迪。
鄧石如像
紙本。縱73厘米,橫34厘米。
鄧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完白山人、笈游道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人。受其父鄧一枝影響,少時即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于篆書,世稱“鄧派”或“皖派”,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時人對鄧石如的書藝評價極高,稱其“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鄧石如“笈游道人”鐵硯
口徑15.5厘米,足徑16.1厘米,高4.3厘米。
硯為圓形,鐵質,兩范合鑄,范線在硯側中部。硯面下凹,硯背相應鼓出,硯側壁較高,下部形成圈足,有一處殘缺。硯背中間鑄“笈游道人”四字?!绑庞蔚廊恕睘猷囀缣?,此硯為其自用硯。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鄧石如為兩湖總督畢沅擔當幕僚。“時吳中知名士多集節(jié)署,裘馬都麗”,鄧石如卻一直保持“布衣徒步”的形象。在畢沅節(jié)署待了3年后,終因不合旨趣,提出還鄉(xiāng)。畢沅挽留不住,特制鐵硯相贈,以表達對鄧石如的景仰之情。硯背鑄有“笈游道人”四字,鄧石如據(jù)此將書齋取名為“鐵硯山房”,并藏鐵硯于其內。晚年鄧石如家徒四壁,卻依然保留著此方鐵硯,伴其終生。
此硯造型獨特,與主人不求聞達,不慕榮華,不為外物所動的布衣本色相得益彰,也飽含著鄧石如崇高的氣節(jié)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
雄渾簡勁——隸書、篆書
縱觀鄧石如的書法藝術,在其四體書法中以篆、隸最為出類拔萃,鄧石如的隸書純從漢碑中走來,卻遺貌取神,得磅礴飛動之趣。他喜用篆籀之筆,略參行草之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中鋒運筆,逆入平出,風格自然獨樹一幟。結體緊密,體方勢圓,使清代頹萎的隸書面目為之一新。
由于鄧石如精研三代秦漢文字,而且在兼收并蓄之后又創(chuàng)造性地糅進隸書的筆法,極大地豐富了篆書的用筆。特別是其晚年線條圓澀的厚重篆書,氣象更是雄渾蒼茫。臻于化境的筆法技巧和圓渾高古風格,引領了清代篆書的新風尚。
隸書《贈見源禪友》四條屏
紙本。每屏縱119厘米,橫60厘米。
平正緊密——楷書
鄧石如的楷書未依時習從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六朝碑版,直接取法魏晉南北朝體勢,兼崇歐陽詢父子體勢,故而得以為真書在學習和繼承傳統(tǒng)方面開拓了更加廣闊的途徑。其楷書以方筆居多,筆畫使轉蘊涵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之法妍媚時尚,而求平穩(wěn)正方、斬釘截鐵的筆法,整肅秀逸與歐禇暗合、古茂渾樸的風格與當時雍容華貴的館閣體判然異途,表現(xiàn)出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
四體書《都門寓廬記古》
紙本。每屏縱136.5厘米,橫30.5厘米。1790年。
遲澀飄逸——行書、草書
鄧石如的行書巧妙地揉入了篆隸的筆法和北魏書意的旨蘊。寫得結體方圓兼行、暢達多趣。草書則宗晉唐草法,行筆遲留澀進、鋒殺翻轉持重,時而略帶顫掣波動;望之氣象開闊,意境蒼茫。由于他的行草書打破了明清時代書壇帖學行草書體圓熟平順的法度,從而給當時帖學流行的軟媚書壇新增了一股蓬勃郁發(fā)的生命力。
行書《和大觀亭西泠女史題壁詩并序》
紙本??v35厘米,橫125厘米。1789年。
行書《和大觀亭西泠女史題壁詩并序》(局部)
草書七言聯(lián)
紙本。每聯(lián)縱163厘米,橫26.5厘米。
翰墨際會——師友
鄧石如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成就首先來源于他不同與別人的生活經歷:貧寒的出身、客游的經歷、朋友的資助,這都使鄧石如養(yǎng)成了獨立的人格,也決定了鄧石如人生藝術的高品位。更重要是他對藝術的不斷追求,通過他師法百家、刻苦鉆研的實踐創(chuàng)新,將書法篆刻融會貫通,使他取得了前人少見的藝術成就,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色。故而,觀察鄧石如的師友群落,也是了解鄧所處時代藝術風氣嬗變的重要視角。
曹文埴 行書七言聯(lián)
印花龍鳳米黃箋。每聯(lián)縱115厘米,橫28厘米。
曹文埴(1735—1798)字竹虛,號近薇。安徽歙縣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甲一名進士,曾任南書房行走,教習皇子。官左都御史。歷刑、兵、工、戶諸部,兼管順天府府尹。后擢戶部尚書。為乾隆時期書法大家,收藏頗豐。
道藝傳薪——傳派
鄧石如開創(chuàng)“皖派”之風。弟子包世臣既得用筆之法,并且著書立說,為恩師作理論代言,宣傳和擴大了鄧石如碑學藝術的影響。接著包又傳技于吳讓之,令其深悟鄧氏行筆頓挫的韻律而青出于藍。鄧氏書法傳人的核心成員還有洪亮吉、張祖翼、孫星衍、莫友芝等人,直至晚清,吳昌碩、康有為、沈曾植等書壇重將,無一不受其營養(yǎng)沾溉。
莫友芝 錄《項羽本紀·矩鹿之戰(zhàn)》軸
紙本。縱125厘米,橫62.5厘米。1861年。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在詩詞、目錄??焙吐曧嵱栐b方面有較高建樹,在書法上面造詣較深,著有《郘亭詩抄》、《郘亭遺文》、《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郘亭書畫經眼錄》等。
張祖翼 隸書五言聯(lián)
紙本。每聯(lián)縱134厘米,橫23.5厘米。1889年。
張祖翼(1849—1917),字逖先,又號磊盫,安徽桐城人。自幼即好篆、隸、金石之學,書法宗石鼓、鐘鼎、漢碑、魏碣,皆出于漢魏三代,屬于典型的碑學書風。尤長于隸書,亦能行、楷,兼有碑意。長期寓居海上,時與吳昌碩、高邕之、汪洵同稱“海上四大書法家”。著有《磊盫金石跋尾》、《漢碑范》等。
滿門俊彥——懷寧鄧氏
清代安慶府首縣懷寧鄧家,不僅走出了鄧石如,也孕育出了一個皖省數(shù)一數(shù)二的文儒家族。懷寧鄧氏儒雅的家庭教養(yǎng)和深厚的傳統(tǒng)風范,對于子嗣們的思想意識影響頗深,養(yǎng)成了世代以專長技藝報國的家風。
自鄧石如開始,上溯祖先七代,皆為知識分子。清初,鄧氏先祖恪守明末遺民的民族思想,拒不參加清代科舉考試,終生憑文藝學術自活,命堂名曰“守藝堂”,書匾懸為庭訓。雖然鄧氏家族人丁并不興旺,但從鄧石如沿至當代,書法家、篆刻家、文學家、教育家、醫(yī)學家、科學家代有傳人,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與科技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鄧傳密 錄《莊子·外篇·天道》四條屏
紙本。每屏縱128厘米,橫34厘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