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脊
別名 金毛狗脊、金毛狗、金毛獅子、猴毛頭、黃狗頭
來源 為蚌殼蕨科金毛狗屬植物金毛狗脊Cibotium barometz (L.) J. Smith.,以根狀莖和絨毛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樹型蕨,高2.5-3米。根狀莖粗大,平臥,木質(zhì)。葉柄粗壯,其基部和根狀莖上均密被金黃色線形長絨毛,有光澤,似黃狗毛,葉片大型,長可達2米,廣卵狀三角形,三回羽狀分裂,各羽片互生,下部羽片卵狀披針形,上部羽片逐漸短小,至頂部成窄卵尾狀,小羽片條狀披針形,漸尖,羽狀深裂至全緣,裂片密接,窄矩圓形、亞鐮刀形。苞子囊群生于邊緣的側(cè)脈頂端,每裂片上有2-12枚,囊群蓋2瓣,雙唇狀,形如蚌殼,棕褐色,成熟時側(cè)裂。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腳溝邊及林下陰處酸性土上。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西、廣東、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區(qū)。
采集加工 根狀莖全年可采,以秋冬為佳。去金毛、須根,蒸后曬干或炒至微黃備用。金毛干燥后用或研粉用。
藥理作用 狗脊的毛對外傷性出血有明顯的止血效果,其作用較明膠海綿迅速。
性味功能 苦、甘、溫。補肝腎,強筋骨,壯腰膝,祛風濕。
主治用法 根狀莖:腰肌勞損,腰腿酸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半身不遂,遺尿,老人尿頻。用量3-10克。絨毛:治外傷出血,取適量敷傷口。
參考配方 1.腰腿酸痛,半身不遂:狗脊15克,牛膝、海風藤、木瓜各12克,桑枝、續(xù)斷、杜仲、秦艽各10克,桂枝6克,水煎服。
2.拔牙創(chuàng)面出血:狗脊絨毛適量,消毒后敷貼創(chuàng)面。
3.男子諸風:(四寶丹)金毛狗脊用鹽泥固濟,煅紅去毛,蘇木、蓽薢、川烏頭生用各等分,為末,米醋和丸梧子大,每服20丸,溫酒、鹽湯下。
4.固精強骨:金毛狗脊、遠志肉、白茯神、當歸身等分,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酒服50丸。
5.室女白帶,沖任虛寒:金毛狗脊燎去毛、白斂各30克,鹿茸酒60毫升蒸焙,為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溫酒下。
天南星別名 南星、白南星、山苞米、老蛇包谷、山棒子、輪葉天南星
來源 為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天南星Arisaema consanguineum Schott.,以球狀塊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塊莖扁球形,外皮黃褐色,直徑2.5-5.5厘米。葉一片從塊莖中生出,葉柄圓柱形,肉質(zhì),直立如莖狀,長40-85厘米,下不成橋,基部包有綠白色或散生污紫色斑點的透明膜質(zhì)長鞘,葉片輻射狀全裂成7-23片,集于葉柄頂端向四方輻射如傘狀,故有“一把傘”之稱。裂片披針形至長披針形,先端多呈芒狀而柔弱,全緣,兩面光滑無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5-6月間抽肉穗花序,雌雄異株,花序柄長30-70厘米,佛焰苞長11-16厘米,綠色,少有紫色,先端呈長線狀,花序軸肥厚,頂端附屬物棍棒狀,雄花有多數(shù)雄蕊,每2-4個成叢,藥黑紫色,雌花密集,每花由一個雌蕊組成,漿果紅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野陰濕處、林下。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采集季節(jié) 秋季莖葉枯黃后采挖。去須根,刮凈外皮。
藥理作用 1.祛痰:其水煎劑口服有輕微惡心反應,引起支氣管分泌物增加,而有祛痰作用。2.鎮(zhèn)靜:其水煎劑對小白鼠有明顯鎮(zhèn)靜作用,能延長戊巴比妥鈉的作用時間。3.鎮(zhèn)痙:其水煎劑對士的寧引起的小白鼠驚厥有對抗作用,并能提高戊四氮的驚厥閾。4.鎮(zhèn)痛:對小白鼠試驗性疼痛有鎮(zhèn)痛作用。5.其提取物對Hela細胞有較強的抑制率,對小白鼠腫瘤有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制南星:苦、辛、溫。有毒。祛風定驚,化痰散結(jié)。膽南星:苦、平?;迪L,定驚。
主治用法 姜南星(制南星):主治面神經(jīng)麻痹,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破傷風,癲癇,外用治疔瘡腫毒,毒蛇咬傷,滅蠅蛆。用量2.5-4.5克。膽南星:小兒痰熱,驚風抽搐。用量3-6克。外用適量,研粉調(diào)醋敷患處。
參考配方 1.痰起涌塞:膽南星、半夏各10克,生姜30克,煎3小時以上服。
2.肺癰吐臭痰:生南星、生半夏、山豆根、人中白各3克,天門冬、麥冬、馬蹄草各12克,水煎服。
3.瘡毒:制南星磨水外搽。
4.毒蛇咬傷:鮮天南星搗爛敷傷口。
注:
同科植物異葉天南星(斑杖),葉鳥趾狀全裂;多疣天南星,有小葉3枚。同作天南星應用。
凌霄別名 紫葳、五爪龍、紅花倒水蓮、倒掛金鐘、上樹龍、上樹蜈蚣、白狗腸、吊墻花、墮胎花
來源 為紫葳科凌霄屬植物凌霄花Campsis grandiflora (Thunb.) Loisel. ex K. Schum.,以花及根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木質(zhì)攀援藤本,高達10米,具攀援氣根。單數(shù)羽狀復葉對生,小葉7-11片,頂端小葉較大,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不對稱,邊緣有鋸齒,兩面平滑無毛。夏季開花,由3出聚傘花序集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花稀疏,花萼5裂至中部,裂片披針形,微彎曲,表面有凸起的縱棱5條,花冠大,徑約7厘米,漏斗狀鐘形,鮮紅橙色,雄蕊4,彎曲,2長2短,花藥個字形著生,子房卵圓形。蒴果細長,先端鈍,具子房柄。種子兩端具大而薄的翅。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水溝邊,攀援在其他樹上,通常多栽培。分布于長江流域至華北一帶各省區(qū)。
采集加工 以6-8月花未完全開放時采花為好,春秋挖根。
性味功能 花:酸、微寒?;钛ń?jīng),祛風。根:苦、涼?;钛?,解毒消腫。
主治用法 花:月經(jīng)不調(diào),閉經(jīng),小腹脹痛,白帶,風疹瘙癢。根: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脫臼,急性胃腸炎?;ㄓ昧?-10克。根用量10-30克。外用鮮根適量,搗爛敷患處。
參考配方 1.月經(jīng)不調(diào)、瘀血閉經(jīng):凌霄花、月季花各10克,益母草、丹參各15克,紅花6克,水煎服。
2.急性胃腸炎:凌霄花根30克,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劑。
3.接骨:凌霄花根30克,搗爛,酒炒,包骨折處。
4.月經(jīng)不調(diào):凌霄花根和花各30克,煎酒服。
5.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凌霄花根或莖10-15克,水煎服。也可泡酒服。
6.腳膝腫痛:凌霄花、牛膝、木瓜、豨簽草各10克,煮豬腳食。
7.偏正頭痛:凌霄花根或莖煮雞蛋食。
8.關(guān)節(jié)痛、半身不遂:凌霄花根10-15克,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分服?;蚺涞攘勘?、絡(luò)石藤、白英,水煎服。或用凌霄花根1斤,浸于5斤燒酒中,泡20天,每日早晚飯前服一小盞,分30天服完。
9.全身風疹瘙癢:凌霄花干花3克,研末,黃酒送服。
10.閉經(jīng):凌霄花干花3克,研末,黃酒送服。連服2天。
皂莢樹(附:豬牙皂)別名 天丁、皂丁
來源 為豆科皂莢屬植物皂莢樹Gleditsia sinensis Lam.,以針刺和成熟果實入藥。
形態(tài)特征 落葉喬木,高達15米。分枝圓柱形,有圓錐狀棘刺,堅挺,有互生分枝。雙數(shù)羽狀復葉簇生,有小葉3-8對,小葉片矩卵形或卵形,長2.5-9厘米,寬1.5-5厘米,先端鈍,頂有細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常稍偏斜,邊緣有細鋸齒,下面網(wǎng)脈明顯,兩面均被毛,小葉柄短。春季腋生總狀花序,有雜性花約20朵,花梗長0.3-1厘米,花萼鐘狀,先端4裂,花冠左右對稱,白色,但非蝶形,花瓣4,橢圓形,雄蕊6-8個,其中3-4個較長。莢果直,帶形,長7.5-30厘米,寬2.4-3.5厘米,深棕色,邊緣平滑,被灰色粉霜。種子10余粒,長橢圓形,黑棕色,光滑。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叢林,多為栽培。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四川、貴州等地。
采集季節(jié) 秋季割取針刺,曬干。并摘成熟果實曬干。
藥理作用 1.祛痰:皂莢含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反射性引起呼吸道粘膜分泌增加。2.抗菌:試管內(nèi)皂莢對腸內(nèi)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并對某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3.皂莢所含皂甙能改變細胞表面的通透性,而成為一般原漿毒。對膽固醇有特別的親和力,能與血細胞表面的類脂質(zhì)起作用,而有很強的溶血作用,但膽固醇可對抗其溶血作用。4.皂莢毒性:對魚類的毒性很大。服用劑量過大或胃腸粘膜已有潰瘍,均可能發(fā)生全身中毒,首先是白細胞溶解,特別是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先痙攣,后麻痹,最后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
性味功能 皂刺:辛、溫。活血消腫,排膿通乳。皂莢:辛、溫,有小毒。開竅,祛痰,通便。
主治用法 皂刺:癰腫疔瘡未潰,急性乳腺炎,產(chǎn)后缺乳。用量:5-10克。皂莢:卒然昏迷,口禁不開,喉中痰壅,支氣管哮喘,便秘,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用量1.5-5克。鮮皂莢滅蛆、滅孑孓。
參考配方 1.中風昏迷,口禁不開:皂莢、半夏各5克,細辛1.5克,研粉,吹鼻內(nèi),引起噴嚏,使蘇醒。
2.疔瘡:皂角刺60克,蔊菜30-90克,酢漿草60克,水煎服。另以上藥搗爛敷患處。
3.滅蛆:鮮皂莢切碎,加水2倍,浸泡12小時,將皂莢和浸出液薄薄的撒入糞面,72小時后殺蛆率90% 。
4.滅孑孓:干皂莢搗碎,20倍水浸泡48小時,取適量放于孑孓中,24小時后殺蟲率100% 。
豬牙皂
形態(tài)特征:皂莢樹受外傷后,易結(jié)豬牙皂。豬牙皂呈新月形,彎曲如眉狀,全長5-12厘米,寬5-15毫米,厚3-10毫米,暗褐色或紅褐色,幾無毛,具白粉或白霜,先端有長喙,內(nèi)無種子。
藥理作用:1.豬牙皂在體外有殺死絲蟲幼蟲的作用。2.本品有溶血作用。
性味功能:辛、咸、溫。有小毒。祛痰,開竅。
主治用法:咳嗽氣喘,猝然昏迷,癲癇痰盛,中風牙關(guān)緊閉。用量1-2克,宜入丸散劑。
參考配方:中風猝然昏迷,癲癇痰盛:豬牙皂、細辛各6克,天南星、薄荷、半夏、雄黃各15克,共研細粉,吹鼻取嚏。
注:1.同屬植物新疆皂莢分枝粗刺短小且為對生,葉為二回雙數(shù)羽狀復葉,羽片4對,小葉8-10對,小葉柄較長,小葉片先端較尖,全緣或有不明顯齒,莢果稍彎,帶狀,先端有喙。分布于新疆,作用與功效和皂角刺、皂莢同。
2.豬牙皂藥性極銳利,非痰結(jié)實癥、虛弱者、孕婦及有咳血傾向者均忌服。
3.豬牙皂研粉,裝入膠囊0.45克,合并使用銻劑,可治療血吸蟲病。
白附子別名 禹白附、獨角蓮、獨腳蓮、牛奶白附、雞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
來源 為天南星科犁頭草屬植物獨角蓮Typhonium giganteum Engl.,以塊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塊莖成芋艿狀,卵形至卵狀橢圓形,大小不等,外面密被暗褐色鱗片,味麻辣刺舌。莖節(jié)周圍生多數(shù)須根。無地上莖。葉基生,葉柄長而肥厚,其基部擴大呈鞘,圍抱花葶,葉在1-2年生植株上僅有一枚,初生時旋轉(zhuǎn)呈尖角狀,3-4年生的有葉2-4片,葉片三角狀卵形,基部似箭形。6-8月間開花,花葶從塊莖生出,圓柱形,肉質(zhì),有紫色細縱條斑點,肉穗花序紫色,被紫色佛焰苞包圍,花序頂端延伸的棒狀物不伸出佛焰苞之外。漿果熟時紅色。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澗陰濕地和溝谷近水處。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寧夏、四川、貴州、西藏有野生。東北、山東、江蘇、河南、湖北有栽培,河南產(chǎn)量多,質(zhì)佳。
采集加工 春、秋兩季均可采挖,秋季的質(zhì)量較好。洗凈,去殘莖,撞去外皮成禹白附。也可鮮用。加水浸至口嘗無麻辣味(每日換水2-3次),每10斤加白礬、生姜各625克,煮至內(nèi)無白心為度,晾至半干,切片曬干,成制禹白附。
性味功能 辛、甘、大溫。有毒。祛風痰,逐寒濕,鎮(zhèn)痙,止痛。
主治用法 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腰腿關(guān)節(jié)疼痛,頭痛,破傷風,外用治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未潰),蛇蟲咬傷。用量:3-5克。多入丸、散劑。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孕婦忌服。
參考配方 1.中風口眼歪斜:(牽正散)制禹白附60克,全蝎、僵蠶各30克,研粉,每服3克,開水送服。
2.破傷風:白附子36克,羌活、防風、細辛、白芷、天麻、南星各6克,共研細粉。成人輕癥或預防每次服10克,每日一次,連服3日,重癥首次服20克,以后每次10克,連服2天。
3.頸淋巴結(jié)結(jié)核(未潰):鮮獨角蓮適量,去皮搗爛,外敷患處,每日一次。
4.腦血管意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喉中痰鳴,言語不清:制禹白附60克,全蝎、僵蠶各30克,研末,每服3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
5.偏正頭痛:制禹白附、白芷、豬牙皂角各60克,研末,每服3克,每日2次,開水送服。
斑杖別名 虎掌、細齒天南星、土南星
來源 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細齒天南星Arisaema serratum (Thunb.) Schott.,以球莖入藥。
形態(tài)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球莖卵圓形。基部鞘狀葉2片,具紅褐色細點,葉片卵狀披針形,第一片長3-6厘米,第二片長5-12厘米,管狀部分與葉近等長。葉二片,柄長20-30厘米,下部約1/2擴大成鞘狀,葉片鳥趾狀分裂,具3-11裂片,裂片長圓披針形,長5-14厘米,寬2-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側(cè)脈平行,弧形內(nèi)曲。夏季由葉鞘中抽出花葶,花葶較葉柄短,肉穗花序頂生,雌雄花序異株,佛焰苞紫紅色,具綠白色寬條紋,管部長5-7厘米,寬2-2.5厘米,檐部卵狀長圓形,長5-7厘米,寬2.5-5厘米,先端窄尖,基部略呈耳狀,花序軸肉質(zhì),先端有棒狀附屬物,長4-6厘米。漿果。
生境與分布 生于山坡灌叢下或林緣。分布于陜西、江西、湖南等省區(qū)。
采集加工 秋、冬采收,曬干備用。
性味功能 辛、溫。有大毒。解毒消腫,祛痰鎮(zhèn)驚。
主治用法 毒蛇咬傷。外用適量,搗爛敷傷口周圍。
參考配方 1.防治破傷風:鮮斑杖根、防風各等量,搗爛外敷。另用制南星、防風各10克,研末,童便送服。
2.骨折:生斑杖、生半夏、生川烏、生草烏各適量,曬干研末,白酒少許調(diào)敷。
3.瘡毒:鮮斑杖根適量,搗爛外敷。
4.毒蛇咬傷:鮮斑杖根適量,搗爛外敷。干藥可磨醋外搽。
5.中風口禁,目瞑,無門下藥者:(開關(guān)散)斑杖為末,入白龍腦等分,端午午時合之,中指點末,揩齒20-30遍,揩大牙左右,其口自開。
6.角弓反張:斑杖、半夏等分,為末,竹瀝灌下3克,并灸印堂穴。
7.身面疣子:醋調(diào)斑杖末涂之。
8.口眼歪斜:斑杖生研末,自然姜汁調(diào)之,左貼右,右貼左。
注:1.本品有毒,生藥不可內(nèi)服。
2.本品與輪葉天南星效用相同,民間?;煊谩?/font>
天竺黃別名 天竹黃、竹黃
來源 為禾本科大竹節(jié)屬植物、慈竹屬植物等竹屬植物莖稈內(nèi)的傷流液自然干燥后凝結(jié)成的塊片狀物。
藥材特征 呈不規(guī)則多角形塊狀或片狀,直徑1-6厘米,表面為灰白色、乳白色、牙白色、灰褐色或灰藍色。破斷面多光亮,用手摸之有滑感。致輕脆,易砸碎。吸水力強,但不溶解于水,放在水中有氣泡產(chǎn)生。用舌舐之粘舌,味甘而微有涼感。
生境與分布 主產(chǎn)于云南、廣東、廣西等省區(qū)。
采集季節(jié) 剖開自然枯死的竹子,取出片狀或顆粒狀凝塊,晾干。自然生者不易得,大部分以人工使竹受暴熱,促使竹瀝溢在節(jié)中,凝固而成竹黃,劈開取之,晾干即得。
藥理作用 抑菌實驗:天竹黃對常見化膿性球菌和腸道致病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性味功能 甘、寒。清熱豁痰,寧心定驚。
主治用法 熱病神昏譫語,中風痰壅,小兒驚風抽搐。用量3-6克。常入丸、散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