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博士(WalterMischel)1966年起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受試者是4~5歲的小朋友,他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塊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馬上吃掉,但如果選擇等待15分鐘后再說,他們就可以得到兩塊。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現(xiàn):
有的孩子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棉花糖;
有些孩子則用比如唱歌、蒙眼睛等方法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住了誘惑。
實驗到這還沒有結束,真正讓這個實驗成為心理學經典實驗的原因是:
在大約30年后,米歇爾對這些受試者進行了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當年那些能夠抵制誘惑的小朋友,后來都有更好的人生表現(xiàn):比如考試取得了更好的成績、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體素質更好等等。
這個實驗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證明了自控力和“延遲滿足”的能力,對個人成就的影響。對心理學、教育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之前看到一對問答:養(yǎng)育嬰幼兒有哪些快樂的事,
這樣的回答讓人忍俊不住:
和女兒去超市,結賬時超市沒找零錢,給了兩個糖果。
她看著我手中的糖果,問我,能不能給她吃一個。
當時她吃糖太多,蛀牙了,所以我和先生那段時間一直管著她,不讓她吃糖。也很久沒吃了,我心想就給她一個吧,于是遞給她一個糖果。
突然想到棉花糖測試,我便如法炮制,跟她說要是能等到回家再吃這顆糖,我就把另一顆也給她。
一路上,看她好幾次拿出糖果,想打開,又放回去。
最終她成功忍住了,到家后,我遵守約定把另一顆糖果給了她。
她手里拿著兩個糖,然后抬頭看看我,看看手里的糖,笑顏如花······
7月,媒體采訪高考狀元時,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
本以為高考狀元都是書呆子,采訪后才發(fā)現(xiàn)他們個個都超好玩。
陜西文科狀元向遠方特喜歡健身,
所以沒事就練器械、打球、爬山,
那身材,健得真是堪比超模。
福建理科狀元陳汜玄喜歡寫作,
所以平時超愛玩詩社、玩辯論、玩劇本。
貴州理科狀元查致遠熱愛文藝,
唱歌、跳舞、朗誦、演奏樣樣拿手,
所以他成了學校電視臺的臺長。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如此優(yōu)秀,”最大的特點是他們的自控力特別強,讓父母很是省心。
一位狀元的媽媽說:“她的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強,我只需要做好后勤工作就行了。”
另一位狀元自述:“從小到大讀書都沒讓父母煩神過,學習很自覺,就算到了高三沖刺階段,晚自習10點半回家,收拾收拾就休息了,基本上能在11點前睡覺,很少學習到深夜。”
看到這種話,那些陪孩子做作業(yè)陪出心梗的父母,簡直是羨慕嫉妒恨到不能自已!
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
艷羨別人家的孩子,不如好好琢磨如何打理自家孩子呢~來,看看以下4招,
幫忙建設小孩的自控力。
信守承諾,獎勵延遲享受
棉花糖實驗,后期有許多修改版的跟進實驗,其中一個比較有名的是Celeste Kidd的關于信任的實驗。
在這個實驗里,Kidd把28個小朋友分成隨機分成A、B兩組,每組14人;然后在做棉花糖實驗前,讓研究人員分別與兩組小朋友做游戲。
在做游戲時,研究員給了兩次承諾;
A組的研究員兩次都信守承諾,而B組的則兩次都食言。
結果在棉花糖實驗中:
A組的小朋友有9個等了15分鐘,拿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而B組的小朋友只有1個等了15分鐘。
這個道理其實很好理解:如果孩子不相信你會信守承諾給他第二塊棉花糖,為什么他要白白等那15分鐘?對他來說,最佳的選擇就是直接吃掉第一塊棉花糖。
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時為了圖一時省事,給孩子開了空頭支票(比如“你乖乖坐著等我十分鐘,馬上帶你去公園坐小火車”);
然后等手頭的事一忙完,馬上食言或者換了一個相對小得多的獎勵(不去公園坐小火車了,就在小區(qū)里轉轉)。
這些家長以為騙騙小孩子無傷大雅,其實是在一點一點地蠶食孩子對他們的信任,并使孩子的潛意識里樹立起“延遲享受”不如“現(xiàn)時享受”的觀點。
這不僅容易使孩子的自控力受到負面影響,而且會使孩子將來更難管教!
適度的懲罰和獎勵都是有效的管教手段,但如果孩子已經在潛意識里對你的承諾不再信任,他避免懲罰和獲得獎勵的動力都可能減弱。
所以,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家長的一諾千金就是“道”,而其它的訓練方法則是“術”。
如果家長自己不能做到言出必行,而只是花時間去嘗試各種方法來訓練孩子,是重“術”輕“道”,舍本逐末,很難有什么令人滿意的效果。
玩游戲遵從游戲規(guī)則
有一個很簡單的游戲叫“紅燈停、綠燈行”,適合幾個3-4歲小孩一起玩。估計各位80后的家長小時候也都玩過。
家長/老師叫“綠燈”的時候,孩子可以往前走,叫“紅燈”的時候就必須停住;做錯動作的孩子要回到出發(fā)點重新開始,看誰最后第一個過終點線。
研究表明,對于那些自控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這種游戲可以提高其自控力。
玩角色扮演游戲
對一個3-4歲的孩子來說,叫他盡可能久地安靜地站著,他可能堅持不到一分鐘;但是如果你讓他假裝守衛(wèi)一座城堡,他可能堅持五分鐘。
角色扮演很有趣,所以孩子很容易融入其中,在快樂的玩耍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他們的自控力。孩子在角色扮演游戲中學會的,是借助想象的力量,抑制自己本能的沖動。
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游戲都是有規(guī)則的,孩子會非常主動地認真對待這些規(guī)則,在遵守這些規(guī)則的同時,孩子也受到了控制自己的行為來達到既定目標的早期訓練。
鼓勵孩子做計劃
計劃是自控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計劃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一般自控力也比較強。在前面說到的“心智工具”里,就把計劃的元素加入到了角色扮演游戲當中。
有研究表明,玩國際象棋的小朋友,會顯示出更強的計劃能力(實驗是基于國際象棋做的,但其它棋類,如中國象棋、圍棋等,應該也是同樣的效果)。所以玩棋類游戲,或許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當然,父母不要為了刻意培養(yǎng)孩子的計劃能力而逼著孩子去學下棋。
事實上,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計劃能力。
比如去商場前,先計劃好要買的東西(是買玩具還是買零食?是買一件玩具,還是買兩件?);到商場后,嚴格按照計劃執(zhí)行 – 不能出現(xiàn)計劃買一件玩具,最后買回四五件的情況。讓孩子習慣這種按計劃買東西的方式,也可以避免出現(xiàn)孩子在商場滿地打滾要求買這買那的情況。
要是計劃買一件,但是遇到兩件孩子特別喜歡的玩具怎么辦?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學習“取舍”和 “計劃”的好機會–讓孩子選其中一件,然后和孩子商量好,一周后(或一個月后、或孩子生日時)來買另一件,并在小本上記錄下來作為憑證;然后信守承諾,按時把玩具買回來。
要提醒家長的一點是,家長在這件事上必須自己要有自控力,嚴格執(zhí)行計劃,否則給孩子留下一個“計劃就是用來打破的”印象,反而會削弱孩子的自控力。
從小學習一門外語
學習外語能提高自制力?很多人可能覺得很困惑:難道知道 “狗”在英語里叫“dog”就能幫孩子抵制棉花糖的誘惑了?
是的,很有可能。
研究表明,學習多種語言能夠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和自制力,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在語言上占優(yōu)勢。
原因是:學多種語言是很有挑戰(zhàn)性的,雙語的孩子在說一種語言的時候,必須抑制另一種語言的干擾。而“自控力”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抑制現(xiàn)時誘惑的干擾,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將來要實現(xiàn)的目標上。
雙語的孩子,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是在練習他的自控力了,因此他們比單語的孩子有更多訓練的機會,顯示出更強的自制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試一下誰知道呢!
本文選自知乎“神奇叔叔”的專欄—《家庭教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