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同契上篇九內(nèi)以養(yǎng)己簡解
原文
內(nèi)以養(yǎng)己,安靜虛無。元本隱明,內(nèi)照形軀。
閉塞其兌,筑固靈根。三光陸沉,溫養(yǎng)子珠。
視之不見,近而易求。
以無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動靜休息,常與人俱。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旁有垣闕,狀似蓬壺。環(huán)匝關(guān)閉,四通踟躕。
守御固密,閼絕奸邪。曲閣相連,以戒不虞。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可以無思,難以愁勞。神氣滿堂,莫之能留。
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幽潛淪匿,升降于中。
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簡解
此章言為道基本原理和初功下手之法。
養(yǎng)己即養(yǎng)性,因只在身內(nèi)心性上作功夫,心性為離卦,離納己,己屬陰,即是我之元神,故曰“內(nèi)以養(yǎng)己”,亦曰煉己。伍沖虛《天仙正理》曰:“己者,即我靜中之真性,動中之真意,為元神之別名也。”養(yǎng)己足即我之元神足,神足則氣亦足,始有先天發(fā)動而行煉化之功,是為煉己筑基,而養(yǎng)己更在其先,為最初起始功夫。李涵虛《道竅談》:“筑基煉己之道,是二是一,養(yǎng)己與煉己,功夫自是一串。養(yǎng)己者,寶精裕氣,即筑基也;煉己者,對境忘情,即了性也。煉己必先養(yǎng)己,養(yǎng)己其煉己先資乎?養(yǎng)己之道,又須安靜為功也?!笨傊?,養(yǎng)己就是逐漸減少神氣外耗,培補積累身中道物。
“安靜虛無”,“內(nèi)照形軀”,“閉塞其兌”,皆為養(yǎng)己之法。若功夫至于“三光陸沉”,無知無覺,久之即能達到“筑固靈根,溫養(yǎng)子珠”的目標。靈根、子珠,都指己性,也即 元神。因己性、元神為身中道物,無形無象,故曰“視之不見”;又因養(yǎng)己之功近在己身,求之即得,故曰:“近而易求”。
元本隱明,元為陰陽道物,《易》以乾坤為元,乾坤即陰陽,即道物。隱明者,隱藏不見義,如月未受日光,故其明不顯。人之元神,常隱不出,出則為識神,屬于后天,后天無用,因其一出即失,不能久存,所以為道修身必用先天。如何使其“出”?那就是:“內(nèi)照形軀”、“閉塞其兌”。
內(nèi)照,柳華陽《金仙證論》:“夫修煉者,方入室之時,當外除耳目,內(nèi)絕思慮,真念內(nèi)守,使一點元神渾渾淪淪,隨其形體榮枯,聽其虛靈自然,融然乎流通,湛然乎空寂,于此常覺常悟,冥心內(nèi)照,防其昏沉昧乎正念?!贝藶閮?nèi)照之真義。形軀,即其身,不出其身義,出則心猿意馬、意念走失,不為內(nèi)照。
閉塞其兌,閉,閉其明,目不外視;閉其聰,耳不外聽。塞,塞其口,靜默不言無聲,即中篇謂“耳目口三寶,固塞勿發(fā)通”,此為養(yǎng)己安靜功夫必行之法?!独献印穼Υ硕嘤姓撌?,如五章“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二十章“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五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五十六章“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等,皆言此義。兌為口,塞者兌,閉者耳目,而非閉塞皆一兌。
三光陸沉,三光即三寶,古道家認為天上三寶日月星,地上三寶水火風,人身三寶神氣精。這里三光既指日月星,也指神氣精。光者謂其照耀、發(fā)散。陸沉,陸即土,土為坤;沉即沉寂,即是達到坤卦時的沉寂狀態(tài),即是不照耀、不發(fā)散。易之坤時,六爻皆陰,義為靜極虛極,故謂“陸沉”。又坤為陰陽相會之時,上六辭曰“龍戰(zhàn)于野”,三光陰陽五行交會一處。此言“內(nèi)照形軀,閉塞其兌”所欲達到的目標與效果。
以無制有,此言無中產(chǎn)有,無是虛極靜篤之時,有是靜中一動,動為有,其時物生,在卦為復。道物非靜極不生,為道修身必以此法,故曰“器用者空”,空即虛靜,器為人身整體?!独献印肥徽拢骸叭椆草?,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敝疲兄圃飚a(chǎn)生、掌握控制二義;器,物之存在個體,在人則指人身內(nèi)骨肉與神氣全部言。人身若無“虛無”這個“無”,便不能產(chǎn)生出神氣精這個“有”來,有了神氣精這個“有”,才會使人真正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所以“器用者空”,人所以為人,真正起作用的是虛無。為道也是以此理致道成道而修身。
無與有,意義有二,一是以虛無為“無”,則“有”即是神氣精;二是以神氣精為“無”,則“有”即是四肢五臟等形質(zhì)?!镀酢放c《老》,皆宜以第二義為更確切。
故推消息,推,陰陽道物間相互作用,從而產(chǎn)生變化?!断缔o傳》:“剛?cè)嵯嗤贫兓保幌?,陰陽道物隱顯來去,顯為來為息,隱為去為消。此言為道者依“以無制有”法,進入虛無空靜之地,其陰陽道物便相互推蕩,產(chǎn)生隱顯來去變化,后天隱去,先天出來,故謂“坎離沒亡”??搽x后天主事,故為后天陰陽;沒亡,沒為隱藏,亡為不見,沒、亡二義近,重復言之以強調(diào)隱去之義,沒亡非不亡;常與人俱者,言鼎內(nèi)氣的一動一靜,消長變化都必與為者真意一起進止,不得稍離。人比真意。
旁有垣闕,旁,同傍,依傍;垣闕,皇宮四周城墻與建筑,中有路通;蓬壺,蓬為蓬草,粗糙、簡陋義,如粗陋之壺狀。此喻言道物出沒之所,即人的上身。指蓬壺為下丹田,不確。壺有周壁,有口有嘴,下有座,上有手把之耳,內(nèi)可盛物,既不外泄,又能內(nèi)外互通。人的上身同之,皮骨如壺壁,眼耳鼻口如壺之口嘴,四肢則如下座上耳。內(nèi)盛物者,人身可虛無,虛無故能盛物,其物即陰陽道物。
守御固密,內(nèi)不出,外不進;閼絕奸邪,閼淤同,堵塞。奸邪指害道之陰。張三豐《后天煉己》詩曰:“一塵不染心俱靜,萬慮皆忘性若癡。邪賊無由侵內(nèi)境,學人終日侍嚴師?!睙o念無想,寂靜空無,即是“守御固密”,百邪俱滅,一害不來。
上德者,真元無虧,精不外泄之時;下德者,乾體已破,日日精漏不已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又曰:“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即是說,上德者其修,只用無為即可成道;而下德者,其修則必反復用有為法方能望其功。當然下德者,始終也離不開無為,而僅只無為也還不行,無為有為須是并用。察求,其察指有為。上德不用有為故不以察求,下德須常用故其用不休。
壽命所以能長久者,是因為道物不耗失反而漸多之故。有道則活,無道則死,“守之者昌,失之者亡”,這是中華道家在二千多年前的偉大發(fā)現(xiàn),這一重大功績,其光輝必將千秋萬代永遠照耀下去,不會熄滅。
關(guān)于養(yǎng)性、人身與性命關(guān)系,張三豐在《歸源論》中說:“人之賦形秉性命而生,失性命而死,性命之于人重矣!……圣人教人拔盡識恨,以超生死,教人性命雙修,以成仙佛。僅將諸經(jīng)之言性命分而列之,使人易徹,德全功備,馴至其極,造化神功,無出此矣。”前幽潛二言,即言此鼎與鼎內(nèi)物之先天狀態(tài)。
以下則言鼎中作用,坎離、日月、戊己,以及四象五行八卦,無不皆在其中,故謂“包囊萬物,為道紀綱”。中宮,即指此鼎。戊己,二土,土為意,有動靜陰陽之別,故分為二,又為二氣。因八卦納音,坎納戊,陰中之陽;離納己,陽中之陰。坎離為后天,戊己為先天;坎離為先天,則戊己為先天中之先天,總之戊己是坎離根本,比坎離層次要高。鼎中作用全在于戊己,也即先天神氣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故曰“皆秉中宮,戊己之功”。
再簡述如下:元本隱明,為無知無覺、渾渾沌沌狀。明為有知有覺,隱明即失去知覺。本是還返于先前道的本來狀態(tài);內(nèi)照,將心意留存在體內(nèi),勿使之外馳義;靈根,指 為道者心意,先天元神;三光,在天為日月星,在人體則為耳目心,在身內(nèi)即是神氣精;陸沉,如大塊陸地在無知無覺中將人帶入漆黑莫辯的深淵里去,形容無視無 聽,無人無我,虛靜至極;神氣滿堂者,是因守御不固,謹戒不慎,思慮愁勞,從而導致雖有滿堂的神氣也“莫之能留”的嚴重后果。無思無慮則有利道物之積累, 若是思慮、愁苦、勞碌過度,必然為害甚深,神氣浩浩而去。本章重點專言養(yǎng)性初功之法,以及先天神氣在體內(nèi)的相應變化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