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宣肺案例
 
 
宣肺
2012-02-16 10:46
宣肺 宣肺通腑法治療咳喘驗案 劉某,女,53歲,2010年10月24日就診?;颊呒韧兄夤芟∈?0余年,兩日前因接觸油漆,出現氣緊喘息,自行吸入布地奈德和沙丁胺醇后,未見明顯緩解,遂到門診就診??淘\見患者氣促,呼吸困難,面色發(fā)紺,喉間痰鳴,訴夜間喘息不得平臥,咯白色黏稠痰,較難咯出,納眠差,小便黃,大便3日未解,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數。查體:雙肺滿布哮鳴音。診斷:支氣管哮喘急性發(fā)作。 辨證屬肺氣失宣,腑氣不通。當以宣肺通腑為基本治則。處方以射干麻黃湯合宣白承氣湯加減:射干15克,麻黃10克,杏仁15克,桔梗15克,黃芩15克,桃仁15克,葶藶子30克,桑白皮15克,瓜蔞殼20克,薤白15克,火麻仁15克,郁李仁15克,大黃10克,萊菔子30克,白芥子15克。上藥服3劑,諸癥皆平。后予以三拗湯加味配合吸入激素穩(wěn)定氣道炎癥因子,以防哮喘發(fā)作。 治療肺系咳喘疾患,考慮到肺與大腸的相互表里關系,宜采用宣肺通腑法。肺主宣發(fā),是大腸得以濡潤的基礎,使得大腸不致燥氣過而便秘;肺主肅降,是大腸傳導功能的動力。相反,腑氣主降,腑氣不通則肺氣閉塞,降無出路,而致使肺失宣降,而出現咳喘胸悶、痰多難咯等癥狀。故在治療肺氣閉塞兼見腑氣不通之咳喘病患時,當雙管齊下,宣肺與通腑兼施,提壺揭蓋,釜底抽薪,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病人多是或受涼或接觸致敏物質導致肺氣鼻塞,肺失宣降,而影響大腸傳導之功,而見咳嗽、喘息、大便秘結或發(fā)熱等。故在治療過程中,多用麻黃,杏仁,葶藶子等理通肺氣,使肺氣恢復正常的宣降功能;配合大黃、火麻仁、郁李仁、桃仁等潤腸通便的藥物,使得肺司其職,腑氣得通,一舉而兩得,則咳喘癥平,大便易解,取得良效。(胡本先)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來自 [ 臨床驗案 ] 欄目 治療慢性咳嗽 宣肺降氣為要 華榮 廣東省中醫(yī)院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而發(fā),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演變?yōu)閮葌人?。臨床常見此類慢性咳嗽,治療頗為棘手,據筆者多年臨證經驗,此時治療當祛風宣肺降氣治標,重視“風邪”的致病因素,選用防風,荊芥穗,蟬蛻,枇杷葉,桔梗,紫蘇子等;健脾化痰治本,重視“痰濕”的因素,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等。 病案舉例 胡某,女,51歲,2010年11月30日初診?;颊咂剿乇容^勞累,3個月前外感后反復咳嗽,在多家醫(yī)院治療不效。癥見:口干咽癢,咳嗽,咯白色稀痰,夜間咳甚,不能睡眠,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體淡胖大,苔薄白微膩。中醫(yī)診斷:咳嗽,證屬風邪襲肺,內動脾濕,肺失宣降;西醫(y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治宜健脾化痰,宣肺降氣,兼以祛風。予自擬宣肺降氣湯,處方:白術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0克,桔梗10克,紫蘇子10克,砂仁5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前胡15克,蟬蛻5克,荊芥穗10克,枇杷葉15克,桑白皮15克,防風10克,甘草5克。4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6日二診:咳嗽減輕大半,痰量減少,夜間已不咳,大便正常,但睡眠不佳。上方加夜交藤30克。5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三診:咳止痰消睡眠佳,上方去蟬蛻、荊芥穗、桑白皮,繼續(xù)服3劑,健脾化痰治本,以鞏固療效。 2011年1月8日隨訪一切正常。 按:本例患者為外感咳嗽遷延導致內傷慢性咳嗽?;颊咂剿乇容^勞累,以致肺脾氣虛,表衛(wèi)不固,風邪襲肺,留戀不去,則口干咽癢;脾虛水液不歸正化,聚濕生痰則咽癢而咳,咯吐稀白痰液;脾虛失運,清濁不分,則大便稀溏。舌體淡胖大,苔薄白微膩亦為肺脾氣虛之象。正如《醫(yī)林繩墨·咳嗽》曰:“脾虛之證,嗽多,胸膈不利,大便溏泄,此脾濕動而生痰也。”痰濕為陰邪,得陽則化,夜間亦屬陰,故夜間咳甚。故治以健脾化痰,宣肺降氣,兼祛風。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主升清,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fā)肅降,以清肅氣暢為順,且為嬌臟,惡寒亦惡熱。風寒襲肺,肺失宣降乃咳嗽病機的關鍵。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咳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咽癢,咳嗽頻繁,或突發(fā)陣咳均為風痰作怪,筆者常用上方治療外感后咳嗽遷延不愈,外風引動內濕,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方中木香、砂仁、法半夏、陳皮、茯苓、白術、甘草合用取香砂六君子湯之意,益氣健脾,行氣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紫蘇子、前胡降氣化痰,一宣一降,則肺氣暢達;枇杷葉、桑白皮清肺化痰;荊芥穗、防風、蟬蛻祛風止癢,因此類咳嗽治療以“宣肺降氣”為要,故筆者將上方命之曰“宣肺降氣湯”。中成藥可選用蘇子降氣丸。二診加夜交藤養(yǎng)血安神。諸藥合用,風去痰消脾健,病告痊愈。 日期:2011年10月25日 - 來自 [ 臨床討論 ] 欄目 小兒咳嗽的臨床辨治 【摘要】 從臨床實際出發(fā)對小兒咳嗽的臨床辨治進行了總結,并附驗案加以說明,希望能為兒童咳嗽的治療有所幫助。 【關鍵詞】 咳嗽;臨床辨治;小兒  咳嗽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究其發(fā)病原因,外因為外感六淫邪氣,內因為內傷飲食生冷肥甘。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肌膚疏薄,不耐六淫邪氣侵犯,犯則肺首當其沖,外邪襲肺,肺失宣肅而發(fā)咳嗽。若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傷及肺脾,濕蘊脾困而生痰;過食厚味甜膩食物,助熱化火,灼肺傷津,煉液為痰;痰阻于肺,肺失宣肅而發(fā)咳嗽。若咳嗽日久遷延不愈,必耗氣傷陰而致氣陰兩傷或肺脾氣虛等虛證。從兒科門診臨床看,小兒咳嗽多有以下幾種,現舉例說明。  1 外感咳嗽   小兒外感咳嗽臨床上以風熱犯肺者最為多見,嚴冬季節(jié)感受風寒,風寒束肺者亦可見到。小兒為純陽之體,寒邪極易轉溫化熱,因此臨證之時常見溫熱證候。臨床對于風寒、風熱咳嗽的治療必權衡風寒、風熱之多寡,風寒盛者清宣肅降之中佐以辛溫解表;風熱盛者清宣肅降之中佐以辛涼解表,表解則肺氣宣暢,咳嗽自安。   病例1 孟某,女,3歲,主因“咳嗽伴發(fā)熱 5 d”于2007年3月6日就診。5 d來咳嗽伴發(fā)熱,體溫38 ℃,有白稀痰,鼻塞流涕,體倦少汗,自訴頭痛,舌淡紅、苔薄白,脈浮數。查體:T 38 ℃,咽稍充血,扁桃體紅不大,雙肺聽診無異常。辨證:風寒襲肺,肺氣失宣。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藥:紫蘇葉6 g、生麻黃1 g、辛夷6 g、白芷6 g、黃芩6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款冬花6 g、紫菀6 g。   服藥3劑汗出熱退,咳嗽減少,仍有鼻塞流涕,痰白而黏,舌苔薄黃,脈浮。考慮為寒邪外透,肺有化熱之象。故原方去紫蘇葉、生麻黃,易紫蘇子6 g、浙貝母6 g,再進3劑而愈。   按語:本例患兒咳嗽為風寒束肺,方中紫蘇葉、生麻黃、辛夷、白芷辛溫解表,杏仁、前胡宣肺止咳,黃芩、桑白皮清熱宣肺,防其化熱,款冬花、紫菀取其辛散溫補,恐肺寒傷氣之用。   病例2 趙某,男,6歲,主因“咳嗽伴發(fā)熱 3 d”于2008年6月9日就診。3 d來咳嗽伴發(fā)熱,體溫38 ℃,痰白而黏,鼻流濁涕,有汗惡風,咽干稍疼,納差,大便稍干,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查體:T 38 ℃,咽充血,扁桃體紅不大,雙肺聽診無異常。辨證:風溫犯肺,肺失宣肅。治法:清熱解表,宣肺止咳。方藥:薄荷5 g、荊芥穗6 g、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前胡10 g、牛蒡子10 g、干青果10 g、枳殼6 g。服藥3劑熱退咳減,咳痰稍黃,舌紅苔薄黃,脈數。原方去薄荷、荊芥穗,易桔梗6 g、天竺黃6 g宣肺化痰止咳,再進3劑而愈。   按語:本例患兒咳嗽為風熱犯肺,故治以辛涼解表,方中薄荷、牛蒡子辛涼解表,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前胡清熱宣肺止咳,荊芥穗發(fā)表散風,取其微溫不烈之性。  2 肺熱咳嗽   小兒肺熱從臨床看多有以下3種原因:外邪襲肺(包括調護不當,寒暖不及),蘊郁化熱為病因之一;飲食不節(jié),過食肥甘,蘊積化熱,火熱上乘為原因之二;情志抑郁,肝經蘊熱,木火刑金為原因之三。肺內郁熱,煉液為痰,痰盛生熱,肺失宣肅,故而咳嗽頻作,痰難咳出。因此,臨床治療必以清肺化痰為先,痰凈則咳止。胃腸積熱者兼以消食化積,肝郁化熱者兼以解郁疏肝。   病例3 劉某,男,7歲,主因“咳嗽1月”,于2008年6月23日就診。1月前開始咳嗽,曾在外院就診,于靜脈點滴頭孢類抗生素,口服阿奇霉素及祛痰止咳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來診時主癥:咳嗽,痰多黃黏,難以咳出,夜間及活動后為主,時有氣喘及咽喉不利,夜臥不安,食欲尚可,大便調和,舌紅苔白略黃厚,脈數。查體:體溫正常,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可聞及痰鳴音。辨證:痰熱蘊肺。治法:清肺化痰止咳。方藥: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百部6 g、生牡蠣15 g、冬瓜仁15 g、葶藶子6g、天竺黃6 g、炙枇杷葉10 g。服藥5劑,咳嗽減輕,咳痰減少,呼吸平和,夜間仍咳嗽。原方去葶藶子、生牡蠣,易白茅根15 g、沙參15 g以涼絡潤肺,再進5劑而愈。   按語:本例患兒咳嗽為肺熱,方中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清熱宣肺止咳,生牡蠣、冬瓜仁、葶藶子、天竺黃清肺化痰,痰去則咳止,百部、炙枇杷葉意在潤肺以防傷陰。二診時夜間咳嗽,多為肺熱傷陰或肺絡血熱,用沙參、白茅根意在涼血潤肺。   病例4 楊某,男,6歲,主因“咳嗽5 d”于2008年7月4日就診。5 d前因食肉過量出現嘔吐,后又著涼而咳嗽,咳嗽為陣發(fā)性,咳聲重濁,痰多黃黏,夜間咳重,咳嗽時時有嘔吐,手足心熱,食欲差,尿黃,大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脈數。查體: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正常。辨證:肺胃蘊熱。治法:清瀉肺胃、化痰止咳。方藥: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知母6 g、生大黃3 g、萊菔子10 g、枳殼6 g、葶藶子6 g、炙枇杷葉10 g、生牡蠣15g、冬瓜仁15 g。服藥3劑,咳嗽轉好,痰少,未有嘔吐,大便稍稀,每日1~2次,納食漸增,舌有裂紋,舌紅苔薄白,脈滑。原方去紫蘇子、知母、生大黃、葶藶子,易蘇梗10 g、白茅根15 g、沙參15 g涼絡養(yǎng)陰潤肺,再進4劑而愈。   按語:本例患兒咳嗽為肺胃之熱所致,方中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清熱宣肺止咳,知母、生大黃、萊菔子、枳殼瀉熱導滯,葶藶子、生牡蠣、冬瓜仁清熱化痰,炙枇杷葉意在潤肺以防傷陰,兼以止嘔。   病例5 馮某,女,12歲,主因“咳嗽1月余”于2008年3月22日就診。1月前曾與同學吵架,心情不暢,又感風寒而發(fā)咳嗽,經多方治療,療效不明顯,近日稍有加重。來診時主癥:陣發(fā)性咳嗽,白天為主,痰黃黏難以咳出,咳時伴胸脅刺痛,自覺胸悶,善嘆息,煩躁易怒,納少便干,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查體: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正常。X線胸片:雙肺紋理增粗,余未見異常。辨證:木火刑金,痰熱蘊肺。治法:疏肝清熱,化痰止咳。方藥:白芍10 g、郁金6 g、旋覆花10 g、醋香附10 g、知母6 g、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10 g、桑白皮10 g、瓜蔞10 g、葶藶子6 g、生牡蠣15 g、冬瓜仁15 g、天竺黃6g。服藥5劑,咳嗽胸悶、納食好轉,大便正常,未見胸痛,仍有咳痰,黃白相間,夜間咳嗽,原方去知母,易白茅根15 g,再進6劑而愈。   按語:木火刑金之咳,臨床多見于年長患兒,臨床不多見,因此,臨床病史采集很重要。方中白芍、郁金、旋覆花、醋香附疏肝解郁,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清熱宣肺止咳,瓜蔞、生牡蠣、冬瓜仁、葶藶子、天竺黃清肺化痰,瓜蔞、知母意在瀉熱通便,使熱邪自大便而出。  3 內傷咳嗽   小兒內傷咳嗽多因脾胃失調所致,中醫(y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小兒因多種原因,如夜臥胸腹受涼,或過食冰涼之物,或先天脾虛等,致脾氣虛弱,脾失健運,水濕不化,聚而成痰,上貯于肺而發(fā)咳嗽。故《素問》有“聚于胃,關于肺”之說,內傷患兒咳嗽常常以痰多為特點,治療以健脾燥濕化痰為主法,以斷其生痰之源,故《醫(yī)宗必讀》強調“治痰不理脾,非其治也”。方藥以經典方二陳湯為主治療。   病例6 王某,女,2歲,主因“咳嗽3周”于2008年8月13日就診。3周前曾發(fā)熱,后開始咳嗽,口服抗生素及化痰藥物治療,未見好轉。來診時主癥:間斷咳嗽,癥狀不重,喉中痰聲明顯,偶有憋氣,納食少,大便偏稀,汗出偏多,脾氣偏大,舌淡,苔白滑,指紋紅滯。查體:精神尚好,面色淡白,毛發(fā)稀黃,肋骨稍外翻,咽不充血,扁桃體不大,雙肺聽診有少許痰鳴音,余未見異常?;純浩剿仫嬍巢患眩?歲時有肺炎病史。辨證:脾虛濕盛, 痰濁阻肺。治法:健脾除濕,化痰止咳。方藥:茯苓10 g、法半夏3 g、陳皮6 g、蒼術6 g、紫蘇梗6 g、黃芩3 g、杏仁3 g、桑白皮3 g、訶子肉6 g、五味子6 g、炒白術3 g、蓮子肉6 g、炒白扁豆10 g。服用5劑,咳嗽消失,偶有痰聲,汗出減少,大便見干,但飲食仍欠佳。治則易為健脾和胃,調理善其后。方藥:太子參15 g、茯苓10 g、陳皮6 g、荷葉6 g、砂仁3g、訶子肉6 g、五味子6 g、蓮子肉6 g、炒麥芽10 g、焦山楂6 g。   按語:本例患兒為內傷痰濕咳嗽,故治以二陳健脾燥濕,因患兒大便偏稀,故應用紫蘇梗而不用紫蘇子,訶子肉、五味子、蓮子肉意在健脾斂汗。  4 肺虛咳嗽   小兒肺虛咳嗽臨床多見肺氣虛為主和肺陰虛為主兩類,多因素體虛弱,反復外感,反復咳嗽,日久傷氣,肺氣不足及熱病傷陰,肺陰不足所致。臨床治療宗“虛則補之”之治則,即治療以補為先,肺氣虛者,當以太子參、黃芪等以益肺;肺陰虛者,當以沙參、麥冬、百合等以育陰。   病例7 楊某,女,9歲,主因“咳嗽2月”于2009年2月10日就診。2月前因肺炎在某醫(yī)院住院治療15 d,出院后仍有低熱、咳嗽。來診時主癥:干咳少痰,夜間為主,咽干低熱,午后為主,體溫37.2~37.5 ℃,夜間盜汗,夜眠欠佳,納食差,大便偏干,舌紅絳少津,舌苔少,脈細。查體:精神尚好,咽稍充血,扁桃體不大,左肺聽診有少許濕啰音,余未見異常。辨證:肺熱傷陰。治法:清肺育陰,涼血退熱。方藥:沙參15 g、麥冬10 g、百合10 g、五味子6 g、紫蘇子10 g、黃芩10 g、杏仁6 g、桑白皮6 g、青蒿10 g、白薇10 g、地骨皮10 g、銀柴胡10 g。服藥5劑,熱退咳減,食欲轉好,夜眠改善,仍有盜汗,原方去青蒿、白薇、銀柴胡,加訶子肉10 g、烏梅10 g、生牡蠣15 g、黃精10 g,再進5劑,患兒咳平,盜汗好轉。再診時方藥去紫蘇子、黃芩、杏仁、桑白皮以善其后。   按語:本例患兒屬陰虛咳嗽,為熱病傷陰、余熱未盡所致,方中之藥以養(yǎng)陰清熱、宣肺止咳為主,而青蒿、白薇、地骨皮、銀柴胡意在清營分之熱。該患兒在一診時同時在我院進行超短波理療,以促進肺部啰音的吸收,2周后左肺濕啰音消失。  5 結語   咳嗽在西醫(yī)學中為一個癥狀,在中醫(yī)學中為一個病名,臨床中咳嗽雖為輕證,但往往難以速愈,病久必耗氣傷陰。小兒形氣未充,證易速變,故病初貴當早治。依據肺之宣發(fā)肅降功能及小兒純陽之體、易于化熱的特點,并結合先輩之經驗,臨床時選用紫蘇子降逆,黃芩清肺,桑白皮瀉熱,杏仁宣降,4味中藥為主方治療咳嗽,共奏清宣肅降之功效。臨床應用中在本方藥基礎上辨證治療,隨證佐藥,肺寒者佐以紫菀、款冬花,取其辛散溫補以防傷氣;肺熱者佐以百部、炙枇杷葉,取其潤肺以防傷陰;夜咳或陣咳者佐以沙參、白茅根、百合,取其涼血潤肺;咳初鼻塞流涕者佐以前胡、桔梗、浙貝母以宣肺止咳;痰黏難以咳出者佐以海浮石、生蛤殼以軟化黏痰;痰盛者佐以葶藶子、川貝母瀉熱化痰;痙咳者佐以地龍、百部、鉤藤、生牡蠣熄風解痙鎮(zhèn)咳;晨間咳痰重者佐以法半 日期:2011年6月30日 - 來自 [ 2010年第6卷第4期 ] 欄目 宣肺降氣法治療慢性咳嗽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而發(fā),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演變?yōu)閮葌人?。臨床常見此類慢性咳嗽,治療頗為棘手,據筆者多年臨證經驗,此時治療當祛風宣肺降氣治標,重視“風邪”的致病因素,選用防風,荊芥穗,蟬蛻,枇杷葉,桔梗,紫蘇子等;健脾化痰治本,重視“痰濕”的因素,選用香砂六君子湯,二陳湯等。 病案舉例 胡某,女,51歲,2010年11月30日初診。患者平素比較勞累,3個月前外感后反復咳嗽,在多家醫(yī)院治療不效。癥見:口干咽癢,咳嗽,咯白色稀痰,夜間咳甚,不能睡眠,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體淡胖大,苔薄白微膩。中醫(yī)診斷:咳嗽,證屬風邪襲肺,內動脾濕,肺失宣降;西醫(y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治宜健脾化痰,宣肺降氣,兼以祛風。予自擬宣肺降氣湯,處方:白術1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法半夏10克,桔梗10克,紫蘇子10克,砂仁5克(后下),木香10克(后下),前胡15克,蟬蛻5克,荊芥穗10克,枇杷葉15克,桑白皮15克,防風10克,甘草5克。4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6日二診:咳嗽減輕大半,痰量減少,夜間已不咳,大便正常,但睡眠不佳。上方加夜交藤30克。5劑,水煎服。 2010年12月18日三診:咳止痰消睡眠佳,上方去蟬蛻、荊芥穗、桑白皮,繼續(xù)服3劑,健脾化痰治本,以鞏固療效。 2011年1月8日隨訪一切正常。 按:本例患者為外感咳嗽遷延導致內傷慢性咳嗽?;颊咂剿乇容^勞累,以致肺脾氣虛,表衛(wèi)不固,風邪襲肺,留戀不去,則口干咽癢;脾虛水液不歸正化,聚濕生痰則咽癢而咳,咯吐稀白痰液;脾虛失運,清濁不分,則大便稀溏。舌體淡胖大,苔薄白微膩亦為肺脾氣虛之象。正如《醫(yī)林繩墨·咳嗽》曰:“脾虛之證,嗽多,胸膈不利,大便溏泄,此脾濕動而生痰也?!碧禎駷殛幮?,得陽則化,夜間亦屬陰,故夜間咳甚。故治以健脾化痰,宣肺降氣,兼祛風。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脾主升清,肺主一身之氣,主宣發(fā)肅降,以清肅氣暢為順,且為嬌臟,惡寒亦惡熱。風寒襲肺,肺失宣降乃咳嗽病機的關鍵。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咳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咽癢,咳嗽頻繁,或突發(fā)陣咳均為風痰作怪,筆者常用上方治療外感后咳嗽遷延不愈,外風引動內濕,肺失宣降引起的咳嗽。方中木香、砂仁、法半夏、陳皮、茯苓、白術、甘草合用取香砂六君子湯之意,益氣健脾,行氣化痰;桔梗宣肺化痰;紫蘇子、前胡降氣化痰,一宣一降,則肺氣暢達;枇杷葉、桑白皮清肺化痰;荊芥穗、防風、蟬蛻祛風止癢,因此類咳嗽治療以“宣肺降氣”為要,故筆者將上方命之曰“宣肺降氣湯”。中成藥可選用蘇子降氣丸。二診加夜交藤養(yǎng)血安神。諸藥合用,風去痰消脾健,病告痊愈。 日期:2011年1月29日 - 來自 [ 臨床驗案 ] 欄目 辛涼宣肺治療乳蛾驗案 徐某,女,22歲。慢性扁桃體炎、咽炎反復發(fā)作3~4年,現咽干、咽痛、頭痛一天,舌淡暗,苔白,脈細緩。咽部檢查:雙扁桃體暗紅腫大Ⅰ度,咽后壁淋巴濾泡散在性增生,咽黏膜暗紅。處方:藿香12克,荊芥3克,桔梗12克,僵蠶12克,蟬衣9克,射干15克,連翹15克,生甘草3克。兩劑后諸癥皆失,遂應要求開了平時泡水喝的中藥預防。隨訪3年,發(fā)作亦明顯減少,發(fā)作時即用該方2劑,屢試不爽。 按:此案是筆者跟隨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高建忠老師臨床時所見的門診病例。用藥是從《喉科密旨》之喉科六味湯加減而來,用此方是考慮到咽喉病“風、火、痰”患病特點,治宜祛風清熱,化痰利咽,但病情偏于表,藥用辛涼宣肺法。 筆者也曾學習曹穎甫《經方實驗錄》中治乳蛾的病案:王某,乳蛾雙發(fā),紅腫疼痛,妨于咽飲,身熱,微微惡風,二便尚自可,脈微弱,舌微絳,宜辛涼甘潤法。薄荷一錢后下,杏仁三錢,連翹二錢,象貝三錢,桑葉二錢,生草錢半,赤芍二錢,蟬衣一錢,僵蠶三錢炙,桔梗一錢,馬勃八分,牛蒡二錢,活蘆根一尺去節(jié),另用玉鑰匙吹喉中。按上方隨意加減,可以一劑知,二劑已。蛾退之后,悉如常態(tài)。至若乳娥漸由紅腫而化為白腐,或生白點,可加玄參一味以治之,其效如神。若更由白腐而化膿,乃可用刺法,使膿出亦愈。然若早用辛涼甘潤,必不至如此地步,此辛涼甘潤法之所以可貴也。 其門人姜佐景按語說,此方脫胎于麻杏甘石湯,麻黃與二倍之石膏相配,取石膏之性及麻黃之用,不失為辛涼之劑,“溫熱學家用此方是師經方之法,用時方之藥”。一語道破天機。兩個醫(yī)案雖然處方風格不同,但都不失辛涼之旨,都可以認為是從麻杏甘石湯化裁而來??梢?,經典為“源”,后世的理論都是從經典發(fā)展而來的,知其源方能入其流。 日期:2010年5月7日 - 來自 [ 臨床驗案 ] 欄目 治感冒當表里兼顧   感冒之疾雖小,但不可輕視。感冒雖屬輕淺之疾,但因每人體質有別,感邪不一,病程階段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臨證宜詳辨寒熱、虛實、主證、兼證,結合四時變化而隨機應變用藥。同時,諸多疾病初發(fā)癥似感冒,如果失治誤治,常會釀成大病。筆者跟隨國醫(yī)大師路志正學習,受益頗多。路老認為,新感當先治,然而對于多數內傷外感兼證者,則不可單純解表而當表里兼顧。茲舉路老3例驗案說明。   案一:張某,女,17歲?;颊?周前開始出現頭痛、咽痛,伴乏力,伴少量黃痰,周身酸痛,食納尚佳,夜眠可,大便偏干,小便色黃,舌紅,苔薄黃微膩,脈弦滑。   診為余邪未盡,肺衛(wèi)熱盛。治以輕清宣肺,養(yǎng)陰降逆。方藥:荊芥穗10克,蟬衣10克,桑葉10克,枇杷葉12克,沙參12克,川貝10克,炒杏仁9克,薄荷(后下)6克,桔梗9克,黃芩10克,魚腥草15克,紫苑10克,炒枳殼10克,蘆根15克,甘草6克。   此案為病人受邪后已7日,屬余熱未盡,肺衛(wèi)熱盛,且有傷陰之象,治療仿桑杏湯意,輕清宣肺,養(yǎng)陰降逆。方中荊芥穗、紫苑宣肺止咳,桑葉、枇杷葉既輕清宣肺又和胃降逆,黃芩、魚腥草清肺熱,沙參、川貝、蘆根甘涼養(yǎng)陰生津,薄荷、桔梗、甘草利咽,炒枳殼、杏仁肅肺以降大腸穢濁之氣,寓有釜底抽薪之意。   案二:王某,女,20歲?;颊哂?日前受涼后出現鼻塞流涕,咽痛,無發(fā)熱,自服圣濟感冒片后癥狀略減輕,現仍有咽部不適,伴頭痛、胸痛,食納可,但飲啤酒后覺胃痛,腹瀉,最多時1日6次,平素便軟、不成形,眠差夢多。既往有慢性胃病,胃脘痛時有發(fā)作,舌暗紅,苔薄滑,左脈細弦、右脈弦小數。   辨為風寒外襲,入里化熱。治以清熱肅肺、和胃利咽。處方:牛蒡子10克,蟬衣10克,荊芥穗(后下)10克,浙貝10克,玉蝴蝶8克,桔梗10克,薄荷(后下)10克,預知子12克,紫苑10克,枇杷葉12克,桑皮9克,炒杏仁10克,陳皮10克,旋覆花(包)9克,甘草6克,生谷麥芽各20克。   此為有慢性胃病的感冒患者,脾胃之病雖為宿疾,不可僅治新病而置之不顧。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患者外受風寒,入里化熱,脾胃固虛,當慎防苦寒傷胃。治以清熱肅肺、和胃利咽,藥用輕清之品,加陳皮、旋覆花和胃,生谷麥芽具升發(fā)之性,既助解外邪,又消食和中,全方清熱而不傷胃,和中而不留邪。   案三:孫某,女,64歲。2周前出現低熱,伴惡心,不欲進食,鼻塞,心煩,近幾日腹痛,大便干,夜寐不安,多夢。平素食欲差,食量少,喜冷食,聞及異味后即惡心,有時頭痛,舌紅,苔黃厚膩,脈細滑。   辨為風寒化熱,余邪未盡。治以輕清宣肺、和胃降濁方藥:荊芥穗(后下)6克,蟬衣8克,菊花9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浙貝10克,前胡8克,生谷麥芽各10克,佛手8克,蘆根20克,蒲公英10克,炒枳實12克,甘草4克。   此患者感冒兩周而仍有發(fā)熱,屬邪客少陽纏綿不解、入里化熱,患者平素有脾虛胃腸積熱之候,仿表里雙解法,荊芥穗宣肺,防寒涼留邪,柴胡、蟬衣、菊花辛涼解表,浙貝、佛手散結理氣消積,谷麥芽消積和中,蒲公英清胃腸積熱,前胡、枳實降肺氣以通大腸,桔梗宣肺,與枳實一升一降,具提壺揭蓋之意,全方共奏輕清宣肺,和胃降濁之效。   上述驗案二、驗案三治療均為表里兼顧,路老謂“有是證則用是藥”。我在臨床中常見感冒伴有便秘的患者,常有疑惑,若不兼顧二者,恐辛溫助熱、便秘益彰,而用大黃、番瀉葉等通下則有引邪入里之憂。請教于路老,答曰:可予牛蒡子、胖大海透表兼具通便者,或杏仁、前胡、枳實等肅肺降氣之品,這樣就可獲通里之效,而無此慮。 日期:2010年3月24日 - 來自 [ 名家醫(yī)案 ] 欄目 宣肺清痰治肺炎   肺炎是指終末氣道、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能致肺炎的病因很多,臨床所見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目前西醫(yī)對肺炎的治療,主要是針對所感染的病原體進行分類治療,如細菌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等。   辨治方藥   中醫(yī)辨治肺炎主要針對的不是病原體,而是其病機。肺炎的病位在肺部,按現代解剖學,可進一步細分為支氣管、肺泡、肺間質等;而各類肺炎的主要臨床證候多為咳嗽、咯痰、喘息、發(fā)熱等;初期尚伴有頭痛、身痛、惡寒,或寒熱往來等表證。臨床病機雖并不單純,但痰熱壅肺或外寒內飲而致肺失宣降為其基本病機。筆者針對此病機,自擬“宣肺清痰飲”作為治療肺炎的基本方,在臨床中辨證加減運用,確能執(zhí)簡馭繁,療效滿意。   方藥組成:麻黃、甘草各6克,杏仁、陳皮、法夏各10克,桑白皮、茯苓各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每日服1劑,分3次服,重癥可每日服2劑。以上為成人量,小兒酌減。   本方由《和劑局方》華蓋散加減而成,原方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本方在原方中去蘇子,更突顯其宣肺之功,加法半夏、蒲公英,以增強其清熱化痰之效。   臨床加減:初起惡寒、鼻塞、頭身痛、苔白、脈浮緊者,加蘇葉、防風;咽痛紅腫、口渴、舌苔黃、脈浮數者,加連翹、桔梗、蘆根;煩熱,口渴,或身熱汗出者,加石膏、知母;惡寒、背冷,咯吐清稀痰飲者,加干姜、細辛、五味子;素患“老慢支”者,多咳喘加劇,咯吐白色泡沫痰,加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口渴,干咳痰少者,加麥冬、貝母;氣短、乏力、心悸者,加太子參、五味子;咳喘伴有胸悶或胸痛,下午及夜間發(fā)熱,口唇發(fā)紫,舌質暗紅者,于本方去陳皮,選加柴胡、炒枳殼、桃仁、丹參、虎杖等??却瓪獯伲踔帘且砩縿?,肺部干、濕羅音明顯者,多見于支氣管肺炎,加白僵蠶、炒蘇子、前胡、虎杖;咯吐黃色濃痰,加黃芩、冬瓜仁、蘆根;咳吐腥臭痰或膿血痰者,多見于大葉性肺炎,減杏仁,加魚腥草、薏苡仁、浙貝母、桃仁;氣促胸痛不得平臥者,加葶藶子;咳嗽纏綿難愈、咯痰不爽、咽癢、氣促、胸悶者,多見于間質性病變,基本方去陳皮,選加柴胡、前胡、黃芩、枳殼、桔梗、貝母、全栝樓等。   此外,對證候較重,特別是白細胞計數及中性顯著升高者,配合西藥抗生素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   驗案舉隅   病案一   陳某,女,80歲,因左股骨頸骨折于2008年4月7日收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二附院骨科住院治療,4月15日做左股骨頭置換術。術后當晚出現脈搏增快,呼吸急促。先后邀請院內外的中、西醫(yī)專家會診3次,均診斷為:肺部感染,心衰,電解質紊亂,經中西藥物治療,病情未見緩解。4月28日,骨科主任邀余會診,刻診:喘嗽頻促不得平臥,喉間有痰鳴音,咯吐淡黃色黏痰,口渴,神志時清時糊,乏力,食欲差,下肢浮腫過膝,面額溫,手腳涼,腹部脹大按之軟,兩肺均可聞及干濕羅音,心率112次/分鐘。舌紅少苔而潤,脈細數。辨屬痰熱內阻,肺氣不得宣降,三焦水氣停滯不通,兼氣陰兩虛。予“宣肺清痰飲”加味:麻黃4克,杏仁、陳皮、黃芩、法半夏、炒蘇子、全栝樓各10克,桑皮、麥冬、太子參、炒葶藶子15克,蒲公英、石膏各30克,甘草6克,3劑。4月30日2診,喘嗽及下肢浮腫均顯著減輕,已能平臥,神志清楚,但疲乏,汗多,口渴,痰黃,舌紅無苔,脈細數。續(xù)予前方去麻黃、栝樓、石膏,葶藶子減為12克,加蘆根、薏苡仁、山茱萸、西洋參(另煎對服)?;颊呦群蠓戏郊訙p6劑后,即喘嗽止,浮腫消,食納、精神均有顯著好轉,并于5月8日痊愈出院。   病案二   李利云,女,43歲,長沙望城格塘鄉(xiāng)人,2008年12月19日由某西醫(yī)教學醫(yī)院治療20余天后轉來就診:患咳嗽,咯吐白色泡沫痰17年。1月前因受涼后咳嗽加劇,咯吐白色泡沫痰涎,以晨起為甚,伴胸悶微痛、畏寒、微喘、納差、乏力,身體消瘦,舌淡苔白膩,脈沉細。X線片提示:兩肺間質病變并感染,左肺感染較重,雙側胸膜增厚。處方:麻黃6克,杏仁、柴胡、黃芩、枳殼、法半夏各10克,茯苓、桑白皮各15克,蒲公英30克,干姜、北細辛、北五味子、甘草各5克。上方服7劑后,咳嗽、咯痰諸癥均有所好轉,于前方中加丹參15克,續(xù)服7劑。2009年1月9日3診,咳嗽明顯緩解,胸悶痛消失,咯痰顯著減少但色轉淡黃,口微渴,舌苔薄黃。首診方去柴胡、法夏,加蘆根、冬瓜仁、魚腥草、浙貝。此方前后共服14劑,患者于2月22來診時,咳嗽、咯痰已基本痊愈,食欲好,體重增,面色紅潤,照胸片檢查:肺部感染病灶消失。 日期:2010年1月14日 - 來自 [ 臨床驗案 ] 欄目 咳嗽的辯證論治   咳嗽是多種肺系疾病的一個重要癥狀,又是具有獨立性的一種病證,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所致,其中以風寒、風熱、燥邪為多見,內傷咳嗽多因肺臟自病或它臟病變及肺所致,尤與肝、脾、腎關系最為密切,故臨床以肝火犯肺,或脾虛生痰蘊肺,或腎臟虧虛,肺失宣降致咳者較為多見。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辮證當分清外感與內傷,虛實與寒熱。外感咳嗽,多是新病,常突然發(fā)生,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熱,頭痛鼻塞等表證,屬于邪實。治以宣肺散邪為主,根據感邪性質不同而分別論治。內傷咳嗽,多是宿病,常反復發(fā)作,遷延不已,常兼他臟病證,多屬邪實正虛。治當扶正祛邪,分別主次,標本兼顧,還應重視治肝、治脾、治腎等??人噪m有外感、內傷之分,但二者關系密切,常相互影響致證情復雜或加重,治療常寒熱并用,虛實兼顧。   1外感風寒的辯證論治   1.1風寒襲肺,肺衛(wèi)失宣 常表現為惡寒無汗,鼻塞聲重,咳嗽上氣,咯痰清稀,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疏風散寒,宣肺止咳,偏在表者,常用華蓋散加減,偏在肺者,常用杏蘇散加減。宣肺散邪則鼻竅暢通,皮毛膝理調適,外邪隨呼吸汗液排體外。惡寒甚無汗,輕者加荊芥、防風;甚者宜重用麻黃、前胡,鼻塞聲重、頭痛加蒼耳子、白芷、辛夷花;咳甚、痰多者常加用金沸草、佛耳草;咽癢加蟬衣、僵蠶。痰濁素盛者,亦可用藿樸夏苓湯加減,宿有痰飲伏肺、外邪引發(fā),見惡寒發(fā)熱,咳喘痰多清稀如泡沫樣,又當解表化飲,止咳平喘,方選小青龍湯加減。   1.2風熱閉肺,肺失清肅常表現為咳嗽咯痰色白成塊,或痰黃粘稠,不易咯出,或伴見頭痛、惡風、身熱、鼻流黃涕,口干咽痛,或聲音嘶啞,全身酸楚,舌質邊尖紅苔薄黃,治宜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飲,該方宣肺。利咽力量較薄,如咳甚可加蟬衣、僵蠶、前胡、牛子以增加疏風清熱宣肺,咽痛聲啞加射干、赤芍、掛金燈、玉蝴蝶,身熱較甚可加柴胡、黃芩;咽燥口干甚舌質紅的加南沙參、天花粉、玄參、知母,此為常法,對一般風熱咳嗽皆能應手取效。子湯或參苓白術散以杜其生痰之源。   1.3風燥傷肺,肺氣受郁發(fā)于久旱無雨天氣 常表現為夜間咽癢而干咳不止,口唇、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咯痰粘稠難出,舌邊尖紅,苔薄黃干燥。偏于溫燥者,常伴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擬用清潤法,方選桑杏湯,加減法參見風熱證治。偏于涼燥常伴見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治當溫潤,方選杏蘇散,加減法參照風寒證治。   2內傷咳嗽的辯治   內傷咳嗽先別陰陽,重在調節(jié)肺脾腎膀胱大腸諸臟的平衡,治標又治本。   2.1肺陰虛咳嗽癥見干咳,多汗,痰少或無痰,下午低熱,咽干口燥,或有喉痛,唇舌均偏紅,脈細數或細滑數。治宜宣肺養(yǎng)陰潤肺,用沙參杏蘇散,組成:沙參、麻根、知母、貝母、杏仁、桑葉、桔梗、紫菀、芝麻、枇杷葉、小棗、甘草。   2.2肺氣陰兩虛咳嗽多見于久病及老人,多年久咳,心累氣少,脈象虛數,舌紅少苔、多為肺氣虛而兼見肺腎陰虛及心氣虛證。治宜補肺氣,養(yǎng)肺腎之陰進補心氣,用加味生脈飲,組成:人參、麥冬、五昧子、黃芪、桔梗、蘇梗、杏仁、蓮肉、芝麻、紫菀、陳皮、茯苓、法半夏、甘草。   2.3肝火犯肺咳嗽 由肝郁氣滯,木郁生火,或肝熱素重而來。癥見咳則兩脅下痛,引及少腹,目赤,眼睛干澀,眵多,口苦口干,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瀉肝清肺為主,用柴芩枳桔湯,組成:柴胡、炒黃芩、枳殼、桔梗、杏仁、蘇梗、前胡、青皮、白芍、薄荷、桑白皮、甘草。   2.4傷食咳嗽多見于兒童。小兒腸胃稚嫩,脾氣不足,食停中焦,脾氣受傷,則運化失職。癥見咳嗽痰多為主,且夜半五更咳甚,手足心熱,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唇舌紅,苔白膩,脈多沉滑。治宜消谷導滯,祛痰除濕。方用楂曲二陳湯加杏仁、蘇梗、枳殼、桔梗、竹茹、枇杷葉。   2.5 脾濕犯肺咳嗽 由于脾虛生痰或脾濕生痰,痰濕犯肺而咳。其特征為因痰而咳,多喉間有痰,痰為透明狀或帶灰黑。脾濕生痰:多由長年久飲茶酒而致水津化為痰濕,此證偏實,宜燥濕祛痰。用菖樸二陳湯加味,組成:菖蒲、厚樸、蘇梗、杏仁、桔殼、桔梗、陳皮、法半夏、茯苓、冬瓜仁、遠志、甘草。若痰濕化熱加竹茹、瓜蔞、炒黃芩、馬兜鈴。脾虛生痰:脾陽索弱,水濕不化,食少胸悶,大便稀溏,脈滑,苔白厚膩,治宜健脾祛痰。香砂六君子湯加杏仁、蘇梗、枳殼、桔梗、炒谷芽、炒麥芽。   2.6氣郁咳嗽癥見兩脅脹悶,咳嗽不爽,且兼木郁乘土,以致腹脹,惡心欲嘔,舌淡或微紅,苔白或厚,脈弦。方用四逆散加味,組成:柴胡、枳殼、白芍、蘇梗、杏仁、桔梗、陳皮、法半夏、枇杷葉、神曲。甘草。   2.7膀胱咳指咳即遺尿,小便失禁。見于中年之女性,此咳多屬寒熱兼夾,每咳即流尿,有膀胱不約之癥,苔白或黃,脈弦滑。治用麻根杏蘇飲,組成:麻根、蘇梗、杏仁、白果、益智仁、五味子、炒黃芩、桑白皮、甘草。   2.8腎陽虛咳喘 腎主納氣,腎虧則不能納氣,使肺氣上逆作咳,腎陽不足即陰寒盛。癥見畏寒,喘咳,氣短,氣少,四肢不溫,舌淡苔白滑,脈大無力或脈沉細乏力。治宜溫補腎陽,納腎氣。方用加味桂附八味湯,組成:附子、熟地、棗皮、山藥、茯苓、法半夏、款冬花、杏仁等化瘓平喘治咳。張氏又指出另有一種肺腎陽氣均虛,以致水氣不行,浮腫,咳喘或不渴,尿少者,宜溫陽補氣行水,方用麻附五皮飲,組成:麻黃、附子、桑自皮、大腹皮、白術、桂枝、茯苓皮、豬苓、澤瀉、陳皮、法半夏、五味子、生姜皮、甘草。   3結論   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二者關系密切,常相互影響致證情復雜或加重,治療常寒熱并用,虛實兼顧??傊诳人缘霓q證治療中,要分清外感、內傷兼陰陽與新久、虛實,掌握病因病癥,做到對因治療,辯證論治。

 
上一篇:豬蹄的最佳營養(yǎng)吃法    下一篇:宣肺2
 
最近讀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定喘湯
華蓋散
常用風寒咳嗽用中成藥舉例
小兒咳嗽
咳嗽痰多,一文總結對癥用藥,值得收藏
支原體感染咳嗽流行,一個中成藥供你參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