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藥對的主要組配方式有:相須相使配對、相畏相殺配對、性味藥對配對、趨向藥對配對、補瀉配對、動靜配對及其他藥對配伍等。文章結(jié)合祛痰法中主要藥對的配伍,舉例說明其在臨床中的應(yīng)用。
【關(guān)鍵詞】 藥對 組配方式 臨床應(yīng)用
“藥對”又稱“對藥”,是指臨床上常用且相對固定的中藥配伍形式,是方劑最小的組方單位。藥對并非兩味藥物的隨機組合,也并非兩種藥效的單純累積相加,而是歷代醫(yī)家積累臨證用藥經(jīng)驗的升華。隨著中醫(yī)藥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藥對的應(yīng)用及研究也有了進步。藥對的研究不僅有助于認清藥對是組方的基本結(jié)構(gòu)單元,更有助于指導(dǎo)臨證科學用藥,提高臨床療效,進一步揭示方劑配伍理論的科學內(nèi)涵及充實中醫(yī)藥理論。
1 藥對組配的方式
藥對是根據(jù)藥物“七情和合” ,針對一定的病證所采用的相應(yīng)治法為前提,兩味中藥簡單地配伍能夠產(chǎn)生或消除某種作用,被臨床上廣為認可的、功效較為固定的兩藥組合。目前,《中藥藥對大全》中臨床較為常用或作用比較明顯的藥對有600對。對于藥對組成的原則可從中醫(yī)藥的基本理論入手,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等都可成為藥對組成的原則,其組配方式大致有七情藥對組配、性味藥對組配、趨向藥對組配、其他藥對組配等。
1.1 相須相使配對 相須配對或稱協(xié)同配對,取其相互協(xié)同以提高療效;相使配對或稱輔助配對,以一藥為主,另一藥輔助組成而提高療效;概言之,相須、相使配對,就是通過相加協(xié)同,增強療效的藥物配對方法。如麻黃與桂枝,同屬辛溫解表藥,兩藥配對,可加強發(fā)汗解表之功 ;又如大承氣湯,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助大黃瀉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二藥相須為用,峻下熱結(jié)之力加強。又如附子和干姜均能回陽救逆,附子起效快但維持時間短,干姜起效慢但維持時間長,所以有“附子無干姜不熱”的說法,二藥同用回陽救逆力強而持久。
1.2 相殺相畏配對 相畏,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yīng)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相殺,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guān)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對而言的。概言之,相畏、相殺配對,就是通過制約、減輕或消除別的藥物的毒副作用的藥物配對方法。如化痰、止嘔的半夏配以生姜,既能解除半夏的毒性,又能加強其化痰、止嘔之功。逐水的甘遂配以大棗,不但緩解甘遂對胃腸道的毒性刺激,且能扶助正氣,祛邪而不傷正。
1.3 性味藥對配伍 主要指寒熱配伍,如左金丸,用吳茱萸之溫熱佐黃連之苦寒,以防折火格拒的反應(yīng) ,藥僅兩味,一寒一熱,辛開苦降,可用治肝郁化火、胃失和降、逆而上沖所致的噯氣吞酸、口苦、脅肋脹痛等癥;又如麻黃辛溫,與肺熱喘咳證不相宜,但其平喘功宏,他藥難以取代之。前人妙用麻杏石甘湯,以石膏倍麻黃,寒熱并進,使其宣利肺氣而不溫燥,清泄肺熱而不涼滯,變麻黃辛溫之性為辛涼而用。
辛苦配伍(起著辛開苦降,舒暢氣機,調(diào)和肝脾和脾胃功能的作用,如半夏-黃連)、辛酸配伍(辛散酸收,解散邪氣收斂正氣,適宜于正虛邪戀的復(fù)雜病情,如干姜-五味子)、酸甘配伍(具有益陰斂陽,補虛生津的作用,即酸甘化陰,如芍藥-甘草)等等。
1.4 趨向藥對配伍 包括升降配伍(升麻-柴胡,兩升藥相伍升陽舉陷)、歸經(jīng)配伍(白術(shù)-茯苓同歸脾經(jīng),黨參-黃芪同歸脾肺經(jīng))、表里配伍(黃芪-白術(shù),前者固表,后者健脾,表里同時加強益氣之功)、散斂配伍(細辛-五味子,兩藥酸辛相伍,一散一收,能制其偏,揚其長,又如桂枝湯中的桂枝、白芍配對,方中以桂枝解肌表而通陽氣,用白芍斂陰和營,使桂枝辛散風寒而又不致傷陰,二藥配伍,一散一收,開合相濟,調(diào)和營衛(wèi),使表解里和)等。
1.5 補瀉配對 如柴胡加芒硝湯,方中人參與芒硝同用,人參益氣和中,補益正氣,正足邪自去,這是補的一面;芒硝軟堅通便,瀉熱去實,邪去正自安,這是瀉的一面。兩藥配對,相反相成,扶正祛邪。
1.6 動靜配對 如右歸丸,方中熟地性主凝靜,潛腎填精,得肉桂之溫通,其凝靜之性得以調(diào)撥,則無呆滯凝結(jié)之慮,藥力易于流散,增強了滋養(yǎng)肝腎之功,即所謂“靜欲動來推”之意;肉桂性主溫動,溫補腎陽,有熟地靜守純養(yǎng)則能防其剛熱。兩藥配對,動靜相兼,剛?cè)嵯酀?,并配用他藥,溫補腎陽,兼益精血。
轉(zhuǎn)貼于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1.7 其他配對還有其他藥對配伍,形式特殊且能產(chǎn)生一種其它藥物和藥對都不具有的專門效用,例如八法當中汗清并用的麻黃-石膏, 補氣生血的黃芪-當歸;化瘀止血的五靈脂-蒲黃,溫陽行水的附子-茯苓;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黃連一肉桂能交通心腎,桂枝-白芍能調(diào)和營衛(wèi),柴胡-升麻能升陽舉陷,鱉甲-青蒿能養(yǎng)陰透熱,干姜-黃連能辛開苦降;還有從生物學的角度考慮按生物固有的遺傳特性配對(如鹿角-龜板大補陰陽),按生物的應(yīng)時特性配對(如半夏-夏枯草取交通季節(jié),順應(yīng)陰陽);生蛤殼—枳殼是治療咳痰粘稠胸悶的常用藥對,郁金—石菖蒲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氣滯濕阻、胃氣上逆、陰血不足者,僵蠶—夏枯草對治療胃、聲帶炎性息肉、牙周炎、前列腺增生能明顯提高療效。另外還有的功效配對、調(diào)節(jié)配對、引經(jīng)配對、芳香配對、剛?cè)釢櫾锱鋵Α⒅θ~莖花梗的配對等配對方式。
2 祛痰法中藥對的臨床運用
運用藥對在臨床上的應(yīng)用很多,運用準確,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祛痰法中藥對的運用比較多,歸納起來應(yīng)用最多的有宣、降、潤、收四法。
2.1 宣法 常用藥對有麻黃與苦杏仁,白前與前胡。
麻黃與苦杏仁,兩藥配伍,麻黃味辛性溫,中空外達,善行肌表衛(wèi)分,開腠理散寒邪,宣肺平喘;苦杏仁味苦性降,能降氣止咳平喘。麻黃以宣肺定喘為主,苦杏仁以降氣止咳為要。二藥伍用,一宣一降,宣降結(jié)合,肺氣通調(diào),止咳平喘之力益彰??梢灾委燂L寒咳嗽、氣喘諸證;癃閉、水腫,證屬肺氣不宣者;突發(fā)性耳鳴、耳聾,證屬肺氣不宣,耳咽管阻塞者;中風偏枯諸癥。
白前與前胡,白前走里,清肺降氣,祛痰止咳;前胡走表,宣散風熱,降氣消痰。若外感風寒、風熱,或痰濁壅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肅功能失調(diào),以致氣逆、咳嗽多痰等癥。故以白前清肅肺氣,降氣化痰;用前胡宣散風熱,下氣化痰。白前重在降氣,前胡偏于宣肺。二藥伍用,一宣一降,肺之清肅功能恢復(fù)正常,故痰可去,嗽可寧??梢灾委熆人猿跗穑螝獠恍路螝馍夏?、咳嗽吐痰、痰吐不爽、咽癢、胸悶、氣促等癥。
2.2 降法 常用藥對有葶藶子與大棗,白芥子與萊菔子。
葶藶子與大棗,兩藥伍用,名曰葶藶大棗瀉肺湯,因大棗甘緩補中,補脾養(yǎng)心,緩和藥性;葶藶子苦寒沉降,瀉肺氣而利水,祛痰定喘。二藥伍用,以大棗之甘緩,挽葶藶子性急瀉肺下降之勢,防其瀉利太過,傷其胃氣,共奏瀉痰行水、下氣平喘之功??芍委熖迪眼諟?,肺氣閉阻,咳嗽痰喘,懸飲,肺癰等證。
白芥子與萊菔子, 兩藥伍用,出自《韓氏醫(yī)通》三子養(yǎng)親湯。萊菔子辛甘,長于順氣開郁,下氣定喘,消食化痰,消脹除滿;白芥子辛能入肺,溫可散寒,長于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luò)止痛。二藥配伍運用,相互促進,利氣消食、祛痰止咳、降氣平喘之力增強??梢灾委熇先颂撊颂邓缘劝Y;久咳痰喘等癥。
2.3 潤法 常用藥對有知母與川貝母,阿膠與紫菀。
知母與川貝母,知母苦寒,氣味俱厚,上行入肺,中行歸胃,下行走腎,功專滋陰降火,消痰止嗽,潤燥滑腸;川貝母苦甘而涼,質(zhì)潤,走上焦、入心肺,能潤肺散結(jié),化痰止嗽。二藥伍用,并走上焦,清氣滋陰、降氣潤燥,化痰止咳力增強。可以治療陰虛燥咳諸癥;肺熱咳嗽,痰壅喘急;肺癆咳嗽等證。
阿膠與紫菀,二藥伍用,出自《張氏醫(yī)通》紫菀散。阿膠補肝血、滋腎水、潤肺燥,止血;紫菀潤肺下氣,化痰止咳。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育陰潤燥、祛痰止咳、補血止血力增強。用于治療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癥;支氣管擴張引起的咯血等癥。
2.4 收法 主要藥對有麻黃與罌粟殼,熟地與當歸,人參與三七。
麻黃與罌粟殼,麻黃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發(fā)汗解表;罌粟殼斂肺止咳,澀腸止瀉,止痛。麻黃以宣為主,罌粟殼以斂為要。麻黃突出一個開字,罌粟殼側(cè)重一個合字。二藥伍用,一宣一斂,一開一合,相互制約,相互為用,止咳平喘甚妙。治療久咳肺氣不收,干咳少痰,咳嗽不止等癥。
熟地與當歸,熟地益腎納氣,補血養(yǎng)肝;當歸補血和血,活血止痛,又主咳逆上氣。二藥伍用,滋陰補血,益腎平喘之功益彰。治療婦女久咳、久喘,而陰虧血虛者;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等癥;心悸、失眠、眩暈證屬精虧血虛者。
人參與三七,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寧神益智;三七祛瘀止血,活血止痛。人參以補為主,三七以散為要。二藥伍用,一補一散,相互制約,相互為用,益氣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止咳甚妙。治療虛勞咳嗽,老年體弱之痰嗽,經(jīng)久不愈者;冠心病心絞痛諸癥;各種出血性疾患。
以上四法,為藥對在祛痰法四個治療階段的臨床應(yīng)用,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遵照辨證施治的法則靈活運用往往效佳。
綜上所述,藥對是在中醫(yī)藥基本理論的指導(dǎo)下,以藥物性能和治法為依據(jù),以安全有效為目的,結(jié)合炮制、劑量而精確遣藥確定下來的用藥基本單元。但是目前關(guān)于藥對組成形式在中醫(yī)藥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我們期望著今后藥對理論研究的進一步完善。藥對的臨床研究多個人經(jīng)驗總結(jié),或是文獻研究總結(jié),所以臨床研究應(yīng)尋找更多的相關(guān)現(xiàn)代研究為其提供實驗依據(jù),從而進一步豐富理論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