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練功八字訣
原文:
頂、扣、垂、抱、月、圃、挺、尖,是謂樁功八字。八字者實乃樁功之要點,形意拳之基礎。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備。
歌曰:
(一)
頭往上頂項要直,舌頂上腭調(diào)呼吸,
手指外頂腕放松,三頂齊頂是真機。
三頂身法腳提起,肛門提起如千飛,
腰起高行如槐蟲,身落鷂子鉆樹林。
(二)
腳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鷹爪力,
兩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歲一力。
(三)
氣沉丹田氣之根,兩肘下垂雙肩沉,
兩膀垂墜往里夾,三垂齊垂訣竅真。
(四)
丹田氣抱訣竅真,心意把定聚精神,
胳膊要抱有撐勁,三抱齊抱氣貫身。
內(nèi)外一氣堅如鐵,四梢齊發(fā)方為真。
(五)
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
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
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齊動敏力發(fā)。
(六)
胸脯要圓氣下沉,脊背要圓似猴身,
虎口撐圓掌心空,三圃齊圓是真形。
(七)
挺腰豎項勁抖擻,腿膝要挺樹生根,
胳膊仲挺有舒勁,三挺齊挺力百鐘。
(八)
出乎總要看三尖,鼻尖手尖與足尖,
三尖齊照如一線,落步六合是真奉。
昔日劉文華先生在清華大學教拳時,為了初學者便于掌握,特提出了練法八要:
谷道提、三心并、三意連,三尖對、五行順、四梢齊,心要晦,眼要毒。
二、手眼身法步
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種,也講究手法,腳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與其它拳種之法迥乎不同。形意拳著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則的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長短高低。茲按拳經(jīng)所載,分別敘述如下:
1、手法
原文:
手法者何?單手、雙手,起手、領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筋梢發(fā)勁謂之起,筋梢不發(fā)勁謂之領。手撩陰,肘護心,有曲有直,如虎撲人。
注解:
對形意拳的手法,必須徹底弄清起落鉆翻、橫順。若用單手,起為鉆,落為翻,起是橫,落是順。手一動即謂之起,由動而直上而出謂之鉆,鉆之后小魚際稍外扭謂之橫,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時即為翻,此時勁為順手亦近乎落矣。這即是起橫落順之意。打劈拳時最為明顯。若用雙手出勢,仍是起鉆落翻,起橫落順?;螂p手交插而起,至頂上,然后向兩邊分而落,如鷂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須起如虎之撲食,落如鷹之抓物,起鉆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時,如筋梢發(fā)力則叫作起手,若筋梢不發(fā)力,手起而不落,則謂之領手。無論哪種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總以肘能護肋,手能護心為妙。
2、腳法
原文:
足法者何?起鉆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懷,起似伏龍升天,落如劈雷擊地。
注解:
以腳法言之,仍然是起鉆落翻。要和手一齊動作,緊密配合。起腳如同手之撩陰,其勁上翻,落腳如巨石入水,其勁下扎。用腳時最忌上踢,蓋因腳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為人所乘也。腳打時宜用踩,起腳便向?qū)Ψ侥_面,兩臆或兩膝直踏下去,如同貍貓上樹,四肢并用。如用貍貓上樹,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則提膝直向?qū)Ψ疥幉?,小腹或前胸頂去,其力極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過用足法時尤須知動腳如虎行之無聲,龍行之無蹤,方到好處。
原文:
起無蹤,落無形,足去好似卷地風。遠處不發(fā)足,發(fā)足必定輸。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鴦鴛腳。后腳趁前腳,后腳踏腿彎,后腳趁前腳,前腳未實后腳起。先進左腿,左腳未落右腳起,先進右腿,右腳未落左腳隨。
注解:進腳時,不可向前邁步,應先將腳稍提離地,使腳底與地面平行,相距約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蹚去,若無物然。不管遇到何種阻攔,要象推土機一樣,照直向前鏟進去。如與對方相距較遠時,切不可發(fā)腳,發(fā)腳必為人所乘。這時應該使用郭云深老先生“遠地宜緩之法”,聚精會神,緩步迂回接近對方,然后再猛撲上去,接手后仍要鉆進去打,用踏,砍。擁諸腿法。倘遇群戰(zhàn)之時,對方人多或有棍、棒等器械,則不可直取硬進,要三回兩轉(zhuǎn),連腿帶腳并剪而上,即所謂“踩足二起鴦鴛腳”也,曹繼武先生常用之。其法為前腳未落后腳即起,或先腳未實后腳即隨,行之甚為有效。
3、身法
原文:
身法有八要,起、落、進、退。反側(cè)、收縱而已。
三、八門打法
原文:起為鉆,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落順不見順,起橫不見橫,起落二字要分明。起似伏龍升天,落如霹雷擊地,起如挑擔,行如槐蟲。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起?落不落何用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起落二字與心齊。未起身先側(cè),未落身先墜,未起如摘予,未落如墜子。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手起如鋼銼,手回如鉤竿,能叫我先動,莫叫他起拳。不鉆不翻一寸為先。破中即是打,打破緊相連。
原文:
出手橫拳,勢難招展,前后四梢望眉展,撇身反背虎搜山。斬手似炮行如風,把把鷹捉開四千。剪子股十字立,進步踏打不留情。拳似藥箭身如弓,踏進中門去打人。上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拳似炮,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鉆,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內(nèi)要捉,外要隨,打要遠,氣要催。遠踐近鉆進合膝,敵人沾身要縱力。起手如虎撲,下腳不落空,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若見形影不為能。墻倒容易推,天塌最難擎,雨過塵灰盡,風吹暴雨傾。架梁閃折不為重,有稱打起千百斤。身體來動可知情,才知足心大光明。
眼要毒,手要奸,腳踏中門往里鉆。眼有鑒察之精,手有拔轉(zhuǎn)之能,足有行程之功。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熊出洞,虎離窩、硬崩摘豆角。出其不意而出之,乘其不備而攻之,手腳齊出,手到勁發(fā),抖擻、撲按,竄身、縱力。
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踏進中門,如蛇吸食。行如猿猴,動如猛虎;氣與神往,捷若騰兔??v橫往來不瞬目。能在一氣先,莫在一氣后;能在一思進,未在一思存。拳打意氣緊相隨,舒展其力用六催,肩要催肘肘催手,胯要催膝膝催足,手到勁發(fā)如點炮,內(nèi)外齊攻合一處。
有反意必有反氣,有反氣必有反力,其形雖未動,而反異之心已萌。精心體會,后發(fā)制人。
注釋:
從對方之反力,反氣,而窺得其反意,作到“彼微動,己先動”,后發(fā)先至。
原文:
準備萬般一旦無,千招不如一著熟。手巧還須應之早,過后見勢不如無。
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退硬進無遮欄。
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打破身式無遮攔。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蜇龍未起雷光動,風吹大樹百枝搖。
武藝都道無正經(jīng),任意變化本無窮。豈知悟得嬰兒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四、五行與六合
原文:
拳法遺來本五行,生克里邊變化精,
學者要知其中意,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龍兌虎各西東,朱雀玄武南北分,
戊己二土中宮位,意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手足四梢并頂心,
久練內(nèi)外成一氣,霹雷電雨起暴風。
心動如火焰,四梢逞成風,
肝動如箭鉆,脾動主力功。
腎動似閃電,肺動陣雷聲,
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
明瞭四梢永不懼,閉住五行永無兇。
原文:
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滕合,手與足合,是謂六合。君與臣合,相與將合,將與兵合,俱成一氣。一進無有不進,一合無有不合。
五、內(nèi)功
形意拳既為內(nèi)家拳,練形意拳就要會發(fā)內(nèi)勁兒。欲發(fā)內(nèi)勁兒則必先練內(nèi)功。練內(nèi)功的主要方式是練氣。練氣時必須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經(jīng)云:“內(nèi)功之傳,脈絡甚真。不知脈絡,勉強行之,則無益而有損。前任后督,氣行滾滾,井池雙穴,發(fā)勁循循。千變?nèi)f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艱。電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于海,光聚天心。”
六、論氣
原文:
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元陽不走方為真。
丹田練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注解:
蓋人非氣血不生。氣血充足則精神健旺,氣血虧損則精神萎靡。故內(nèi)家拳之根本是內(nèi)氣。而丹田乃內(nèi)氣之府,練拳者必先培養(yǎng)氣血聚于丹田,丹田氣足,然后引之內(nèi)達于臟腑,油然見于面而為神,發(fā)于四肢而為力。欲知養(yǎng)氣之道,須先明精、氣、神。
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睪丸之精,女子陰水,各種內(nèi)分泌以至唾液、眼淚……等與生俱來的津液,統(tǒng)稱之為先天之精。飲食營養(yǎng)之精華,即水谷之精,隨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謂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賴后天之精以為榮養(yǎng)。尾閭之前,膀胱之后,小腸之下,靈龜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氣發(fā)動之地,用提肛縮腎之法,將精自玄牝之門(在雙睪與前陰之間)提到“天根”,再將無形之精練成微妙之氣,謂之練精化氣。
氣乃是人體生物場中的一種能量流,也是生命現(xiàn)象的根源。道家名之為“元陽”。此能量流的強弱與周流情況,決定了人體生機是否旺盛和活力是否健壯。它確是與生俱來,但通過鍛煉可以使其增強。兩腎之間叫命門,大約在第四、五腰椎間,對正前方臍之下,恥骨之上,此處叫作丹田。丹田之外為腹肌,命門之外為腰肌,腹肌與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體發(fā)力之源。一個人如果內(nèi)氣能流較大,內(nèi)臟功能甚強,各臟腑間工作又能協(xié)調(diào)一致,再加上有比較堅強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體魄雄偉,動作敏捷,發(fā)力沉實。拳家術語叫作“元陽充足”。練精所化之氣,周流于臟腑之間,達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徹涌泉,叫化為出有入無之神,神足則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動的總的表現(xiàn),內(nèi)經(jīng)曰“神亢則體健,神衰則體弱,神去則身死?!庇衷弧吧畞碇^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可見神與氣的基礎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寶。如果精耗陰虛,則元陽之氣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襲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練拳之人,要隨時注意保護津液,攪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喪腎精,以充實元陽。
練功時,總要舌頂上顎。但并非努力去頂,乃是將舌尖輕輕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顎與前齒之間為宜。如此則任督二脈在上邊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時還要收谷道、縮前陰,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脈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運行,當元氣充足,真陽發(fā)動之時,微微有泄精之感,這時必須定住精神,將精慢慢引導至四肢,不可令其走,不泄則筋骨漸漸強壯,體魂自然雄偉。再者,練氣日久,必然身體強壯,精力旺盛,還要善自保養(yǎng)。如自恃體健而不知節(jié)欲,任其走泄,則不但無功,將反受其害,青壯年習武者,宜切實注意!
原文: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chǎn)陰陽,
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注解:
三體者,在人體外為頭手足,內(nèi)為上中下。在拳中則統(tǒng)一為陰陽,陰陽歸總為一太極也。亦即一氣是出。在形意拳中,則為起點無形之橫(先天之橫)拳也。此無形之橫乃是人本來之真心,空空洞洞,不帶一絲一毫拙力,至虛至無,即老子所云“無名天地之始”。用現(xiàn)代科學術語講,就是“發(fā)生”由無到有。故此處之所謂虛無,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為其中暗藏著一點生機(發(fā)生)。此生機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氣”。此虛無中含此真一之氣,若有若無,非有非無,活活潑潑,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謂真空乃是釋家之語,即佛經(jīng)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崩献釉啤坝忻f物之母?!奔词谴艘?。用現(xiàn)代科學語言,叫作“變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萬物以至于無窮。因虛無中有此一點生機,故曰“虛無生一氣”也。在練功中,虛極靜篤之時,海底(氣海)有一點生機微微發(fā)動,如邵子所云“一陽初發(fā)動,萬物未生時”。即靜中寓動,靜極而動也。靜為陰,動為陽,是動靜之機即為陰陽之母。虛極之時,出手橫拳圓滿無虧,生機發(fā)動,則變化以至于無窮。手足動作所用之力,有而若無,實而若虛,腹內(nèi)之氣所用亦不著力,純?nèi)巫匀?,以積蓄其虛靈之補。呼吸亦似有似無,與手足動作起落進退相合,謂之息調(diào)。練到身無其身,心無其心,謂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談形意拳時說道“吾拳之道無它,神氣二者而已矣。靜則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奔粗复艘?。
原文:
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內(nèi)藏精氣神,神藏氣內(nèi)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欲問真象須求真。
真形合來有真訣,真訣合道得徹靈。
誠心練養(yǎng)精氣神,近在眼前變化中。
注解:
這一段講練拳時外形與內(nèi)氣的關系,即內(nèi)外配合的重要性。這是練拳的“竅”,不通此“竅”,則功夫難成。筆者學拳之初,老師曾作歌曰“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笨梢娋毴瓡r“竅”之重要。常見苦練十數(shù)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竅”之故也。關于練氣之竅,先人有口授而少見于書傳,以致后之學者,難明其究竟,今姑簡釋之。
蓋練氣養(yǎng)生者,元氣充足則可以延年益壽,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將丹田之氣發(fā)之為絕技。欲使此浩然之氣發(fā)為武術絕技,必加以專門練習,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運。技擊所運之氣謂之“混元氣”,與經(jīng)絡之氣不同。此氣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經(jīng)之順序,周天運行,而是全身之氣渾然一體,根據(jù)作勢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則一齊凝結(jié),潛伏于丹田,發(fā)時—齊貫通于四梢,上下鼓蕩,左右開合。每于臨敵挫陣之的,若有一團氣力堅凝于腹臍之間,倏然自腰而背直貫于頂,自覺心明眼亮,勇氣倍增。起落鉆翻橫豎隨時而用,龍虎鷹熊鷂馬猴鼉蛇鳥燕雞變化皆宜,毫忽之間,勝敗立分。此即渾元一氣之功也。練此混元一氣,必講架勢,蓋氣雖為架勢之本,而架勢則所以運用氣力者也。二者互為表里,互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
練時應先從乾坤樁和三體樁開始,以打通氣路,按照拳經(jīng)規(guī)定的要求,即前邊所述八要中舌頂齒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連……諸法以充實丹田,導氣使自肝、心、脾、肺、腎五道關層層透過,一無阻攔。即拳經(jīng)所云:“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之意。然后以劈、崩、鉆、炮、橫五拳為基礎,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以內(nèi)氣之運行帶動外形之變化,使丹田之氣由脊骨往上回住于胸間,充于腹,盈于臟,沖于頂,凝于肋,隨架勢之變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間千變?nèi)f化,此乃形意之根本。無論對初學者還是對有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樁功和五行拳作為基本形式進行練功的,對于這些架勢無論從外形上或內(nèi)氣上講,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在拳經(jīng)上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例如對劈崩二拳有“劈拳高舉出云門,肺葉舒張氣暢仲,少商指引意中氣,修殘補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頂頭肝氣伸,身似駑弓手如箭,消息一動定乾坤?!币匀w樁而論,從調(diào)神上講,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進入松靜境界,無物無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這即是“虛無”。從調(diào)氣上講,引導丹田一股熱流循任督二脈周流,再走五氣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頭手四肢……電息相通,周流無間。全身氣勢騰挪,意在動與不動之間。從調(diào)身上講,則有雞腿、龍身、熊膀,猴背、虎抱頭之勢。其對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身軀與四肢,前腳與后腳……全身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都有嚴格規(guī)定,這就是“真形真相”。雞有蓄力騰空之意,熊有扣膀豎項之力,猴有沉肩松勁出力之勢,龍身曲曲折折變化神奇。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無淪是靜是動,總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開合,丹田呼吸。兩蓋骨極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內(nèi)抱,襠要外開,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則涌泉之氣自能從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虛涵,腹要沉實,腎水上潮,以濟心火。心腎相交,則真氣漸聚,精神乃長。故善于拳者,練勁,養(yǎng)氣,調(diào)水火,行似龍,動似虎,步如猴,內(nèi)外相合,精、氣、神俱在其中矣。真訣合道之時,則內(nèi)外神形相合,以身體動作旋轉(zhuǎn),縱橫往來,一氣流行,無有停滯,循環(huán)無端,名曰“停息”,亦即拳術中脫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謂得道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