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日本漢字能力鑒定協(xié)會組織舉辦了一項活動——年度漢字評選,這項活動一年舉行一次,評選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漢字。各地民眾根據(jù)一年內(nèi)發(fā)生的國內(nèi)國際大事,選定一個漢字反映全年焦點,最后選出的日本年度漢字一般會由日本清水寺住持親筆寫下,并在寺中陳列一年,供所有人觀瞻。這項活動在東亞漢字圈內(nèi)掀起了一股熱潮,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逐漸開展自己的漢字評選活動。
中國的年度漢字評選始于2006年,其中2020年的年度漢字是“民”,“民”代表民生,指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孟子》有云“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漢代賈誼則認為“百姓富,民恒一”,生存與財富構(gòu)成了民生的重要部分,“死”與“窮”成為老百姓最害怕的漢字。而在古代,“死”與“窮”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漢字竟然是如今很少使用的“卯”?!懊钡暮x是什么?它為什么成為了古代的“年度漢字”?如今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請讓小編帶領(lǐng)大家一起分析“卯”這個漢字。
卯,漢語一級字,其本義是剖分,又引申指木器上安榫頭的孔眼,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四位,也指十二生肖中的“兔”、五行中的“木”和舊時官署開始辦公時進行點名報到等活動的代稱等。許慎編寫的字典《說文解字》認為卯的訓(xùn)字為“冒也”。熟悉五行學(xué)說和十二生肖的朋友可能要問了,卯在十二生肖里和兔搭配,五行里代表木,含義是生命的成長,這是令人欣喜和愉悅的漢字啊,怎么會令人害怕呢?
這就需要說道“卯”這個字在殷商時期的引申含義了。到了殷商時期,卯的字義發(fā)生了變化,引申為“殺,祭祀用牲方式之一”。根據(jù)殷墟中出土的龜甲獸骨象形文字,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殷虛卜辭上記載的先王祭祀,卯、龍、沈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而它們后面又都跟著“牲”等字眼,如此看來是一個動詞,最可能的解釋就是把這些“牲畜”給“祭祀”了,屬于祭祀的一種方法或手段。這種方法可以從卯的本意中略知一二,卯是象形字,本義是剖分,而古代又是盛行活人祭祀的,“牲”泛指祭祀用的活物,不僅指牛、羊等“畜生”,也包括活人,因此我們將上面的甲骨文翻譯過來就是,將一定數(shù)量的人和牛對半切開,用以祭祀。
很多人可能會有疑問,人怎么會像牲畜一樣被屠宰切分,人類甚至都不如家畜嗎?那是因為古代盛行奴隸制和祭祀制,而以殷為首都的商朝是推行這種殘忍制度的巔峰王朝。我們都知道,商朝的最后一任帝王名叫帝辛,被后人貶為紂王,他的罪行罄竹難書,其中就有一條“殘忍暴虐,數(shù)用酷刑”。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中專門為商紂王多著筆墨,描寫了其殘害忠良的案例。
商紂王荒淫無度,不得民心,天下的人紛紛起義,他為了對付起義者采用了嚴酷的炮烙之刑,紂王讓人在行刑地立起2米高的銅柱,下面則是用干柴燒起來的火堆,火堆的熊熊烈火把銅柱燒得內(nèi)外紅透,之后讓被行刑者在銅柱之上爬行。銅本身的導(dǎo)熱性能極佳,人類脆弱的皮膚哪能接受這么高的溫度,一旦貼上銅柱就被烤熟,旋即粘在銅柱上,無法繼續(xù)爬行。被行刑者只能撕開自己被烤焦的皮膚,最終落入火堆中,極盡痛苦而亡。
紂王不僅殘害百姓,還對自己的大臣施以酷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公”和“三仁”。紂拜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三公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屬于是內(nèi)閣首輔了。但是紂王平時只顧自己的享受,并不把他們放在眼里。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他知道紂王喜好美色,心里想著和紂王結(jié)姻可以拉近關(guān)系,便于日后工作開展,于是獻給了紂王王王妃。紂王見到她后,“大喜,以為天下之麗莫若此也?!睂儆谑莾A國傾城級別的美女了,但誰知九侯的閨女講求貞潔,她隨紂王進入酒池肉林后,發(fā)現(xiàn)紂王不是一個忠貞有度的人,自己成了王妃,也只是紂王一時的玩具罷了,并不能廝守終生,自己的人生也會毀于一旦。于是九侯的閨女直言不喜歡紂王的淫靡,希望返鄉(xiāng)而居。
紂王一聽火冒三丈:“天底下還有比我更好的男人?我看是給你臉不要臉!”一氣之下令人殺了她,之后紂王還不解氣,認為九侯有輕慢君主的罪愆,同時對九侯施以古代的嚴酷刑法——醢刑。紂王先把九侯放在一口大鍋里煮,煮熟之后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jié)果紂王又不高興了,命人將鄂侯脯烤熟曬干,之后切割成小塊制成肉干,稱為脯刑。最后一個三公西伯看到前兩位的遭遇,不敢當(dāng)面諫言了,只能暗暗嘆息自己生不逢時,誰知隔墻有耳,被一個佞臣崇侯虎聽到了,立刻向商紂王告發(fā)了西伯,紂王立刻把西伯囚禁在一個邊陲之地羑里,永遠不能翻身。
再來看看“三仁”,三仁指的是三位仁杰之士微子、箕子和比干,他們雖然沒有三公的地位,但是仁義之舉值得其青史留名??鬃邮①澰弧拔⒆尤ブ?,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殷有三仁焉’”,肯定了三仁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比干了,他被商紂王活活地挖出了心臟。殷紂王的叔父比干,為人正直,忠君愛國,經(jīng)常為民請命,他見紂王荒淫失政,暴虐無道,十分著急,經(jīng)常直言勸諫,要求君主改善政治。在一次勸諫時,紂王大怒道:“我聽說圣人的心有七竅!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竅!”于是紂王命令士兵將比干綁在柱子上,看著士兵活生生地挖出比干的心,之后看了看嘲弄地說道“原來沒有七竅嘛,看來你不是圣人,你說的話不能聽!”
商朝人認為商紂王酷刑十分殘暴,不論是百姓還是大臣都極力反對,但是對奴隸來說,任何酷刑都可以被接受,因為奴隸不僅是祭祀中重要的一環(huán),還是被剝奪了“人”這一身份的“下等動物”。在遠古部落時期,華夏兒女的活動范圍僅限于黃河中下游的河南省附近,隨著部落的壯大,他們開始向外征戰(zhàn),吞并小部落形成統(tǒng)一的王朝。而在征服天下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xiàn)強大的競爭者,他就是羌族。羌族生活在賀蘭山、陰山、太行山和秦嶺等祖國西部的四大山脈中,因為山地不宜過多種地,他們往往在緩坡處聚居,以牧羊為生,因為殷商不適合山巒地帶的作戰(zhàn),一開始在商羌戰(zhàn)爭中落于下風(fēng)。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商朝逐漸適應(yīng)了西部的山巒氣候,隨著后勤物資和士兵源源不斷地從大后方運來,一舉在戰(zhàn)爭中占據(jù)上風(fēng),之后羌族潰敗,被迫遷徙,商朝獲得了一大批羌族俘虜,因為戰(zhàn)爭損耗了商朝的元氣,商朝人將怨氣全部發(fā)泄在這些羌族俘虜身上,將他們一舉貶為奴隸,由此便揭開了血腥殘暴的活祭儀式,據(jù)《說文解字》記載,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族以優(yōu)秀的牧羊技術(shù)聞名于世,被稱為“云朵上的民族”,指其常常在山巒上居住。既然如此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三張甲骨文里都提到了“卯羌”一詞,結(jié)合“卯”的本意和商羌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我們可以知道商朝祭祀所用的就是羌族俘虜,祭祀的方式之一為“切開活人”。
除了“卯”,商朝還還專門開發(fā)出來一系列殘酷的活祭方式,例如有肔羌、戠羌、胹羌。所謂的肔羌,就是將羌的肚子剖開,然后活生生把內(nèi)臟從肚子里扯出來,人不會立刻死去,只能活生生看著自己被搜腸刮肚,痛苦而死,至今我國南方還有肔魚的說法,其意思就是殺魚去內(nèi)臟。名詞的“戠”指的是風(fēng)干的肉干,和“脯”一樣,到了動詞則表達的是“成為這種物質(zhì)形式的手段或方法”,因此戠羌的意思就是將羌人蒸煮后風(fēng)干成人肉干,只是沒有像“脯刑”一般切成小塊肉脯。
最后是胹羌,胹的本意是蒸煮到爛,一般用于將食物煮爛,便于進食和消化,而羌羌也是一樣,將羌族人放在鍋里蒸煮,讓“神明”便于“品嘗”。然而剛剛列舉的種種活祭方式,只是冰山一角。因為迄今為止僅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三萬多片記載了活祭,其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次活祭成百上千人的描述,而這些出土的甲骨文數(shù)量還不足整個殷墟的百分之二。由此可見祭祀在殷商時期是怎樣一副血腥殘忍的場面,但是話又說回來,殷商時期人類使用的工具較為原始,生產(chǎn)勞動力明顯不足,還常年由于天災(zāi),貴族都吃不飽飯。眾所周知貴族是不事耕作的,奴隸很多時候都成為了珍貴的勞動力,那么為什么殷商時期的統(tǒng)治階級如此鐘愛殘忍的大規(guī)?;钊思漓肽兀?/p>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卻也很復(fù)雜,殷人十分尊敬神明,他們可以為神明獻出一切,祭祀活人在他們看來并不是什么大事,與現(xiàn)代人的人本主義概念有實質(zhì)性的出入?!皣笫?,在祀在戎”,殷商統(tǒng)治階級看中的兩件大事:祭祀、戰(zhàn)爭,祭祀是他們?nèi)粘I畹摹氨匦杵贰薄R驗楣糯祟悓κ澜绲恼J知并不科學(xué),他們往往將一些天災(zāi)人禍歸結(jié)于神靈顯靈,上到軍國大事,下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每當(dāng)作出重要決定與選擇之時,都要占卜吉兇,祭祀先祖,以求神靈庇佑?!暗邸笔且笕诵叛龅淖罡叩纳?,具有最高的權(quán)威,管理著自然與下國。
上帝最重要的權(quán)力是管轄天時而影響年成。時王只能通過祭祀先公先王來使之影響上帝,以得到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好年份。所以說祭祀是直接和實際利益掛鉤的,在殷商人眼中直接關(guān)系到王朝的興衰。就連當(dāng)時最開明的周武王,也是聽信了所謂“天命”以后,才出發(fā)伐紂的。而在這種古樸的薩滿教中,祭品的選擇尤為講究,祭司們一致認為,祭拜的祭品等級決定了祭拜的虔誠程度,而人祭則被認為是是最為虔誠的祭祀方法。在人祭中,也有三六九等,以男性青年為最高等級。殷商早期,活人祭祀大多采取男性青年,殷商后期,因為人口銳減,多采取婦女與兒童替代。從出土的甲骨文來看,有1350片提到了活人祭祀,而從數(shù)量上來說,一次最多達到500人的規(guī)模。
保守估計,從盤庚遷殷到帝辛亡國這273年間,可計算的“用人”數(shù)量達到13052人,對于只有不到1000萬人的商朝人口來說,接近萬分之一。大多以男性為主另一方面,薩滿教認為人因祭祀而死是一種崇高的死亡方式,人死后的靈魂會在狹間受到“帝”的審判,有榮譽者便可轉(zhuǎn)生為貴族,無榮譽者則繼續(xù)成為奴隸,甚至轉(zhuǎn)生為低等的動物。這一套理論在印度教發(fā)揚光大,而我國則進一步發(fā)展,從“自然宗教”走向“倫理宗教”,最終形成本土道教。
自從歐洲近代文藝復(fù)興以來,個人主義逐漸占據(jù)社會的主流,人們逐漸意識到個體的價值和意義,再加上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活躍在廣闊的世界舞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進行了社會主義市場化的探索,同時群眾逐漸接受了西方的人文主義思想,在尊重集體主義的同時尋找個人主義的價值,很多人認為對個人來說,最可怕的漢字是窮和死,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沒錢了只能最低限度地維持生活,無法享受市場化帶來的優(yōu)惠和便利,另外中國是人情社會,窮一輩子那必然是孤苦伶仃的;而死則是讓人一輩子積攢的財富瞬間歸零,俗話說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在現(xiàn)代社會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即使見了閻王也需要冥幣過關(guān),死亡帶來的個人價值與財富的毀滅也給人帶來無窮的恐懼。
然而古今殊異,古代封建社會資本尚未萌芽,小農(nóng)社會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實在需要交換,還是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所以錢雖然有一定用處,但并不是最重要的。同樣的,古代君權(quán)神授,君王以神的代行者身份自居,通過祭祀讓王權(quán)合法化,進而控制百姓的精神思想;另一方面,殷商人認為祭祀、占卜與實際的收成成正比,也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因素。然而后世周文王與周武王看透了人祭的本質(zhì),西周后逐漸取消了這一血腥的風(fēng)俗,春秋戰(zhàn)國以后,因為牛、羊等家畜成為小農(nóng)社會重要的生產(chǎn)力,獸祀的牲祭也逐漸用“紙牛紙馬”代替,倫理道德體系建立讓人祭一去不復(fù)返,成為了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一種可怕的血腥儀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