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是中國歷史上周朝時期南方的一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的一支,最初根據(jù)地在河南新鄭。楚人的祖先部落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他們的一支在上古民族沖突的旋渦中與敵對勢力的壓迫和打擊下,逐漸南遷。《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fā),向豫西南和陜東南方向遷徙,于西周初年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后繼續(xù)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jié)合部。即:河南新鄭——河南洛陽——丹陽——湖北荊山。南遷后與當?shù)赝林a(chǎn)生融合,文化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 楚國在江漢地區(qū)發(fā)展強大,國君為羋姓熊氏。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xiàn)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貴州、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
在浩瀚歷史長河中,楚國先人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無數(shù)令世人矚目的燦爛楚文化。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里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至楚國滅亡后幾百年間,楚國這個稱謂斷斷續(xù)續(xù)被多個政權與藩王沿襲保存了下來。五代十國時期的楚國史稱南楚或馬楚。
楚人祖先姓羋,熊氏,最初根據(jù)地在河南新鄭(新鄭在上古時期又稱為有熊,有熊相傳為黃帝的國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后在商朝的驅(qū)逐下被迫南遷。大致遷徙路線是:新鄭——洛陽——丹陽——荊山。楚國在江漢地區(qū)發(fā)展強大。轄地為湖北,還有湖南、河南、重慶、安徽、江蘇、江西的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顓頊帝后第五代吳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與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鄭一帶。
吳回之子陸終,生有六子,幼子曰季連,羋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團之間的斗爭日益激烈,季連后裔大約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遷。季連舉族南徙后又從蠻俗,故而后來的華夏族視之為“楚蠻”、“蠻荊”。季連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為楚子(意為楚地的子爵)。據(jù)《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陽。建立了楚國。在春秋前期,楚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一路南征,滅掉了隨國(今湖北隨州),迫使隨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稱為王(后諡武)。被楚國消滅的小國還有古麋國(湖北十堰、房州一帶)、盧國、羅國(湖北襄陽、荊門一帶),一路向南征伐江漢地區(qū)等大小諸侯國,成為南方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滅于秦。
西漢史家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西周初期楚人領袖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此一論述認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從北方遷徙至“丹陽”。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認。楚人在丹淅流域頻繁的活動,給這里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遺物。
據(jù)考古學家劉玉堂、王紅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陽”位于丹水和淅水交匯之處(今丹江口水庫淹沒區(qū)),因處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楚人出自黃帝(或以黃帝為先祖的部落集團),這在我國古代重要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史記·楚世家》說: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
《史記·五帝本紀》又說: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禮》亦為此說。楚國詩人屈原在其《離騷》中一開始就自稱是: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博覽群書,廣采傳說,對楚人先祖之考證,應該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對祖先的認定,應該是鄭重的,他本人對自己出自顓頊之后,更是充滿了自豪之情。
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大體處于由氏族制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于社會生產(chǎn)的擴大與發(fā)展,原來狹小的民族組織必須被突破。
楚王同宗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明白地說,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妒酚洝こ兰摇分谐`王也說過:“昔我皇祖伯父昆吾?!备哧柺屈S帝孫,昆吾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為華夏族,當是有史籍為證的。
世系: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黃帝次子)—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陸終—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熊繹(熊狂長子)—熊艾。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shù)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長的時間。楚國在齊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待。但出于戰(zhàn)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xié),答應納貢,于是與齊結(jié)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后,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時在楚國“結(jié)舊好于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流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zhèn)撫南方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jīng)“楚地千里”。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于晉,晉、楚兩國爆發(fā)城濮之戰(zhàn)。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晉國先退避三舍誘敵,趁楚軍方陣大亂時一舉擊敗強大的楚軍,挫敗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但是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于洛陽,在東周的王都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并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后,楚軍鋒芒益銳,所向披靡。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相繼滅陳,滅蔡,后來又滅越,成為席卷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并的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之多。
在今湖北、安徽、江蘇等地?!稇?zhàn)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背颍m然時有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jù)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三百余,為戰(zhàn)國時代最大之國”?!薄背倪@種蓬勃發(fā)展的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xù)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zhàn)國后期楚懷王時代,由于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xiàn)轉(zhuǎn)折。陣志歲《詠史》詩“周鼎知移誰手中,橫聯(lián)縱合各爭雄。楚王如取靈均策,會使函關鎖祖龍?!保ā遁d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此詠誠乃無不是這一歷史轉(zhuǎn)折的注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jù)、戰(zhàn)亂頻仍的時期,也是社會政治發(fā)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并戰(zhàn)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于楚國。楚國從局促于丹陽一隅的“蠻夷”之邦,通過南征北戰(zhàn),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zhàn)國時代最大之國,發(fā)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nèi)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因。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tài)度和廣闊博大的胸懷。楚國吞并了如此眾多的國家??v橫跨越今天的11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云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zhàn)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睆堈飨壬苍谄渌摹冻幕贰分姓f:“對于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于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并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迅猛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的內(nèi)在原因。
熊繹
熊繹及其后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fā)者,他們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是艱苦卓絕的?!蹲髠鳌氛压辏骸拔粑蚁韧跣芾[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荊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梢姵诮▏院蟮南喈旈L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斗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jīng)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tǒng)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nèi)部穩(wěn)定和對外發(fā)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公元前740年東周平王三十一年。
屈原
屈原,本名屈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華夏族,戰(zhàn)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傳統(tǒng)。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nèi)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xiàn)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jié),也是因此而來的。
老子
老子(約前571年-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宮鎮(zhèn))人。 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独献印窌邪ù罅繕闼剞q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nèi)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項羽
西楚霸王(前232-前202年),晚期楚國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杰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zhàn)”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杰。漢族。下相。秦末隨項梁發(fā)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zhàn)役巨鹿之戰(zhàn)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統(tǒng)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漢戰(zhàn)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為狀項羽自刎前與虞姬訣別的悲壯情景,后世有霸王別姬之劇。對于項羽的剛壯和失利,后人也不乏議評。《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垓下懷古》論曰:“別歌仍顯霸王剛,山可拔兮鼎怎扛。天與英雄機會等,民心畢竟向劉邦?!表椨鸬挠挛涔沤駸o雙(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華數(shù)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大澤鄉(xiāng)起義不久,項羽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后崛起,舉兵反秦。巨鹿之戰(zhàn)后,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nèi)。是時,仗分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司馬遷評價道:“大政皆由羽出,號稱西楚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xiàn),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云,寫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話。
劉邦
字季(一說原名季),生于前256年,卒于前195年6月1日,楚國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華夏族。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稱沛公。秦亡后被封為漢王。后于楚漢戰(zhàn)爭中打敗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高祖,漢景帝時改為太祖,自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開始,多以最初的廟號“高祖”稱之,謚號為高皇帝,所以史稱漢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漢高帝。他對漢民族的統(tǒng)一、中國的統(tǒng)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fā)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劉邦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指揮家。
陳勝
陳勝(?-前208年),字涉,楚國陽城縣(河南駐馬店)人。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qū),拉開秦末轟轟烈烈的楚人反秦大幕;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與項羽、劉邦一起,應驗了楚人因懷王被辱、進而滅國,而立下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
春申君
春申君,本名黃歇,戰(zhàn)國時期楚國屬國黃國(今河南潢川)人,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于世。頃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國和魏國后,聯(lián)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zhì)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剂彝跞嗡麨橄?。在秦軍圍攻邯鄲時,春申君帶兵救援。后又為楚北伐滅魯。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
孫叔敖
孫叔敖(約前630-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孫叔,春秋時期楚國期思(今河南淮濱)人,楚國名臣。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fā)展經(jīng)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增強了國力。
約公元前605年,孫叔敖在期思雩婁主持興修水利,建成中國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婁灌區(qū)(期思陂),相當于現(xiàn)代新建的梅山灌區(qū)中干渠所灌地區(qū)。據(jù)記載他還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壽縣安豐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帶也興修過水利。
孫叔敖還是杰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于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guī)定,運用于訓練和實戰(zhàn)。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當,計劃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占于邲,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zhàn)斗,剛一出動戰(zhàn)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沖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由于行政、治軍有功,楚莊王多次重額封賞,孫叔敖堅辭不受。為官多年,家中卻沒有積蓄,臨終時,連棺槨也沒有。司馬遷《史記》中記為“循吏”第一。
世系
大宗
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吳回—陸終—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季姓、熊姓、羋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國始祖):
①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熊繹(熊狂長子)—熊艾
②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麗(鬻熊長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連—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機—熊杼—熊懷—熊胤—熊靡—熊祖—熊潛—熊僅—熊紳—熊克—熊成—熊單—熊輔—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啟—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稱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楚熊蚤即鬻熊。
鬻熊(Yù Xióng):本名熊蚤,又稱鬻熊子、鬻子。中國漢族人,玄帝姬顓頊的后裔,楚國的先祖,楚國開國君主熊麗之父。大約生活于公元前11世紀。
周朝功臣
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師(官)。
周成王姬誦時,追封功臣后裔,他的曾孫熊繹受封于楚蠻,建立楚國。
鬻熊著有《鬻子》一書?!稘h書·藝文志》記載:“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說家類有《鬻子說》十九篇”。劉勰《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詢,余文遺事,錄為《鬻子》?!苯駛鳌跺髯印穬H二卷。
作為杰出大酋的鬻熊,還通曉法術,是一位有聲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輩原為羋[mǐ] 姓,羋國后裔。羋姓是所謂“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后世子孫鬻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為氏,但據(jù)出土戰(zhàn)國晚期楚國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酓為氏。鬻熊曾孫熊繹僻處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狄粠?/span>),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從此立為國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區(qū)和江漢平原一帶,后逐漸向西溯江而上擴展到今四川東端,向北溯漢水而上擴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陽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擴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東沿淮水和江水擴展到今河南東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東南部、江蘇、浙江一帶。
鬻熊要求執(zhí)政者委任賢吏、改惡從善、賞罰嚴明的政治主張,說明楚國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
鬻子的政治主張,首先是要遵行“道”,在行“道”的前提下,君臣遇合,互相信賴,共同完成大業(yè)。他說:“君子不與人謀之則已矣,若與人謀之,則非道無由也?!本幼竦蓝校懿荒鼙痪鹘邮?,這要看君主是賢明還是昏庸。所以,他又說:“故君子之謀,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見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見信。”這說明,只有君明臣賢,二者相遇合,“道”才能得到推行應用。因此,賢臣的作用能否發(fā)揮,要視君主是否賢明而定。什么是“道”呢?鬻子說:“發(fā)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睘樘煜氯酥\福祉的政令,就是“道”。這在商末周初的奴隸制社會,提出為天下人謀福祉的政治思想,無疑是進步的。這一思想,被五百多年后的孔子繼續(xù)和發(fā)展,成為儒家學派核心思想仁政的基石。 (摘自《楚國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作者:丁有國 湖北鄂州職業(yè)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文史)
鬻熊,姓羋,名熊,又稱熊蚤或羋蚤。祝融氏的后代,是陸終第六子季連的后裔。鬻熊九十歲拜見文王,文王把他當做老師。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當做老師。成王大量分封異姓諸侯,其時鬻熊已經(jīng)去世,鬻熊的兒子熊麗、孫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孫熊繹于楚地,子孫都以熊為姓。傳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妒酚洝こ兰摇酚涊d:“鬻熊先生輔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說:‘我的先人鬻熊淵博,是周王的老師。去世早?!钡跺髯印氛f九十歲才見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衛(wèi)的事,算起他的年齡應該超過一百一二十歲才對。所以前面說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說不長壽。故楚人以鬻熊為始祖(楚人奉顓頊帝高陽氏為先祖,老童、祝融為遠祖,鬻熊為始祖)。
鬻熊被熊氏家族尊為始祖。
楚熊麗,原名熊麗,楚人以熊為氏始自熊麗,居住在荊山與睢山之間(湖北南漳西北李廟鎮(zhèn)),南漳位于“南條荊山”山麓,被史學家定為“楚文化發(fā)祥地”。
《墨子·非攻下》說:“昔者楚熊麗始封此睢山(荊山)之間,越王繄?zhí)澇鲎杂绣?,始邦于越,唐叔與呂尚邦齊晉,此皆地方數(shù)百里,今以并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前任:鬻熊
繼任:熊狂
熊狂,羋姓,熊氏,熊麗之子。熊狂生熊繹,周成王時代,成王要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繹受封為楚君,賜田地,居丹陽。
羋熊狂,羋姓名熊狂,也稱楚熊狂。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三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一任王羋熊蚤,他的父親是楚國第二任王羋熊麗。羋熊狂的祖父羋熊蚤當時身為首領荊人的首領,審時度勢的他率領楚民背棄商紂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繼位后,有圖南之意。于是,羋熊狂的父親,當時已是荊人首領的羋熊麗率領族人,舉部南遷至睢山與荊山之間,暫時避棲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時,周公避禍于楚,楚人敬之如上賓,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訴說此事,感動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羋熊狂的兒子羋熊繹為楚君。賜田地,姓羋氏,居丹陽。就這樣,荊楚開始躋身于諸侯之列,楚國正式誕生了。
熊繹曾參加岐陽之會(今陜西岐山縣東北),管理置茅縮酒,并與鮮卑酋長一起“守燎”。熊繹僻在荊山(近湖北省??悼h龍坪鎮(zhèn)),率部族居江上楚蠻之地,“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正是這種蓽路藍縷的精神成為楚國強盛的立國之本,也成為中華民族史上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會諸侯,熊繹出使受到冷遇。熊繹回來后告之群臣,立志發(fā)憤圖強,發(fā)展生產(chǎn),擴大疆土。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從熊繹到熊渠,疆域不斷擴展,國力不斷增強,由一個方圓不足百里的小國發(fā)展成泱泱大國。曾與齊國第二代君主齊丁公、衛(wèi)國第二代君主衛(wèi)康伯、晉國第二代君主晉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魯公伯禽共事周成王。周成王分三位諸侯以珍寶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繹卻無分。春秋時代的公元前530年,楚靈王仍然提起此事
熊繹,羋姓,熊氏,名繹,熊狂之子,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時代,成王舉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繹受封為楚君,賜“子男”田地。熊繹子熊艾繼任為楚君。
前任:熊狂
繼任:楚熊艾
熊艾,羋姓,熊氏,熊繹之子。熊艾生熊(黑旦)。史記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薄∷麟[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后于西翟?!?/span>
羋熊艾,羋姓名熊艾,也稱楚熊艾。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五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三任王楚熊狂,他的父親是楚國第四任王楚熊繹。
楚熊繹三十七年(乙亥,公元前1006年),楚熊繹死后,其兒子楚熊艾繼承楚君之位。
史記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漢未濟,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諱之,不以赴,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為辭責問楚也?!彼麟[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為右,涉漢中流而隕,由靡逐王,遂卒不復,周乃侯其后于西翟?!边@件事可能發(fā)生在熊艾至熊楊在位期間。也就是說,西周昭王曾有兩次南征楚國,但都被楚熊艾擊敗。這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至此,熊艾時期雄踞南方,楚國開始強大起來。
楚熊艾二十年(庚子,公元前981年),在位25年的楚熊艾死,其兒子楚熊黵繼承楚君之位
羋熊黵,羋姓名熊黵,也稱楚熊黵。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六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四任王羋熊繹,他的父親是楚國第五任王羋熊艾。
楚熊艾二十五年(庚子,公元前981年),楚熊艾死后,其兒子楚熊黵繼承楚君之位。
楚熊黵十一年(辛亥,公元前970年),在位11年的楚熊黵死,其兒子楚熊勝繼承楚君之位。
楚熊勝,羋姓,熊氏,楚熊黵之子。熊勝以弟熊楊為後。
楚熊勝
楚熊楊 楚熊楊,羋(mǐ)姓,熊氏,索隱鄒誕本作「熊錫」,一作「煬」,楚熊勝之子。出生地:丹陽(今丹水之陽)。立都:丹陽(今丹水之陽)。年號:(乙亥,公元前886年)。
楚熊楊 楚熊楊,羋(mǐ)姓,熊氏,索隱鄒誕本作「熊錫」,一作「煬」,楚熊勝之子。熊楊生熊渠。楚熊渠在位起訖: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生卒年:公元前?-公元前877年。出生地:丹陽(今丹水之陽)。立都:丹陽(今丹水之陽)。年號:(乙亥,公元前886年)?!×d熊渠,羋姓名熊渠,也稱楚熊渠。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九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六任王羋熊黵,他的父親是楚國第八任王羋熊楊。楚熊楊五十九年(甲戌,公元前887年),楚熊楊死后,其兒子楚熊渠繼承楚君之位。
楚人經(jīng)過一個多世紀的慘淡經(jīng)營,至楚熊渠時初露崢嶸。楚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識又有進取精神的君主,他整軍習武,趁著中原動亂之機,開始了開疆拓土的進程。三苗早已歸順荊楚,熊渠把征伐重點放在西部和東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國(今湖北竹山境內(nèi)),拉開了拓疆序幕。在東討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揚越,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接著遠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內(nèi)的鄂國。征戰(zhàn)既后,楚國逐漸興盛起來,真正立于諸侯之林,但楚熊渠離經(jīng)叛道,分封長子熊康(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zhí)疵為越章王,鎮(zhèn)守長江中游的3個要地。后雖在周王朝的壓力之下,他取消了3個兒子的王號,但卻已點燃最小的兒子執(zhí)疵權欲之火。楚熊渠十年(甲申,公元前877年),在位10年的楚熊渠死,此時,他的長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摯紅繼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執(zhí)疵卻發(fā)動政變,弒兄代立為君,改名楚熊延
熊渠,周夷王時期楚國君主,是楚熊楊之子。在位10年。在位時期趁周夷王染上重病,就活躍起來,不服從周王室的命令。周夷王死后,周厲王即位,周厲王對諸侯極其嚴厲,熊渠又去了王號。
熊渠有三子:長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紅(熊摯紅)、少子執(zhí)疵。熊渠依西周體制立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熊毋康早逝,次子熊紅繼位,才剛一年,少子執(zhí)疵發(fā)動政變,弒兄代立為君,改名熊延。
楚族深入南蠻居住的地區(qū),由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先進,周圍的蠻夷部族都來歸附,楚國很快就壯大起來。這時,楚熊渠見周夷王惡疾纏身、周室衰微,便趁火打劫,開拓疆土。他北面攻伐到庸(今湖北竹山縣東南)東面攻伐到楊越(今湖北天門市東),并一直向東攻到鄂(今湖北鄂州市)。熊渠宣揚:“我是蠻夷,可以不同于中國的稱號和謚號?!庇谑撬讶齻€兒子都封為“王”,與中原天子的稱號相提并論: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其封地大約在江漢一代的蠻人聚居區(qū)。至厲王即位,對諸侯國采取強硬的粗暴態(tài)度。熊渠怕厲王派兵來征伐,就悄悄去了王號,不敢再聲張。由此可見,楚國在南方,看到周王室軟弱、衰微,就乘機開拓,稱王稱霸。一旦周王室興盛和強硬起來,他又不得不有所收斂。
楚熊摯,原名熊摯紅,是楚熊渠的長子。熊渠有三子:長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紅(熊摯紅)、少子執(zhí)疵。
熊渠立摯紅為鄂王。由于長兄熊康早逝,熊渠卒後摯紅成為繼承人,少子越章王執(zhí)疵發(fā)動政變,弒兄代立為君,改名熊延。
原名熊執(zhí)疵,是楚熊渠的少子。熊渠有三子:長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紅(熊摯紅)、少子執(zhí)疵。熊渠立少子執(zhí)疵為越章王,越章王執(zhí)疵發(fā)動政變,弒次兄鄂王熊摯紅代立為君,改名熊延。前847年熊延卒,子楚熊勇立。
楚熊勇,羋姓,熊氏,原名羋熊勇。熊勇六年,周人造反,周厲王出奔彘國。熊勇十年(前838年)卒,弟熊嚴為後。
楚熊嚴,羋姓,熊氏,原名羋熊嚴,熊勇之弟。
主要活動于荊山(今南漳西北)及其西周,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勇十年(前838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為熊霜。
楚熊霜,楚熊嚴之子。熊霜元年(前827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前822年),去世,三弟爭立。仲雪死;叔熊避難于濮,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
楚熊徇,楚熊霜之三弟,楚熊嚴之子。熊霜六年(前822年),楚熊霜去世,三弟爭立。仲雪死,叔熊(叔堪)避難于濮,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十六年,鄭桓公初封于鄭。
熊徇二十二年,熊徇卒,子
楚熊鄂立。
熊咢九年卒,其子熊儀即位,是為若敖。
楚熊咢
楚熊咢,羋姓,熊氏,原名羋熊咢,楚熊徇之子。
楚若敖,原名熊儀,楚熊咢之子。
周平王七年(前764年)熊儀卒,被尊為“若敖”,這是楚君有謚號的開始。若敖的長子熊坎立,是為楚霄敖。
楚霄敖,原名熊坎,在位6年(公元前763年~公元前758年在位)楚若敖熊儀之長子。
霄敖卒,子熊眴立,是為楚厲王。他是楚武王的祖父,楚成王的高祖父。
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長子,在位始啟濮,“開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陘隰。若敖氏娶妻于云,生斗伯比,楚國始有斗氏。十七年,被弟熊通殺死(一說熊通殺鼢冒之子)。
前任:父楚霄敖楚國君主(前757年—前741年)
繼任:弟楚武王
需要指出的是,除韓非子外,無先秦歷史資料提及楚厲王其人,其他史料皆稱楚國稱王始于楚武王。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蓖跻院蜑檎N,而刖其左足。及厲王斃,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蓖跤忠院蜑檎N,而刖其右足。武王斃,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qū)氂穸}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國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璞玉,拿來獻給厲王。厲王叫治玉 和氏璧的匠人鑒定,匠人說:“這是塊石頭呀!”厲王認為卞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塊璞玉來獻給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鑒定,匠人又說:“這是塊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欺騙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腳。
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著那塊璞玉到楚山腳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干了直到流出血來。
文王聽說了,便差人去問他,說:“天下被砍去腳的人多得很,為什么獨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卞和說:“我并不是為砍斷了腳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寶玉稱作石頭,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騙子,這是我所最傷心的呀!”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塊璞玉,發(fā)現(xiàn)是一塊真正的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楚武王熊通(?-前690年),羋姓,熊氏,名通,春秋時期楚國的國君。蚡冒之弟。熊儀之孫君,熊坎次子。熊旬之弟。《世本·居篇》云:“楚國慣例,繼任國君“必伯實立”或“必長實立”。然熊通殺其兄熊旬之子自立為楚國國君。武王奉行鐵腕政策,敢作敢為,給楚國留下了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和一套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機器,楚國由此強盛。
楚武王,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之弟。
熊通殺兄鼢冒(一說鼢冒子)成為楚國國君。熊通娶鄧侯女鄧曼為妻,以鬬伯比為令尹、子屈瑕為莫敖,國力日增,認為楚國子爵地位低微,謀求進爵。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天邀請諸侯到沈鹿(湖北鐘祥縣東)會盟,與會者有巴、庸、濮、鄧、絞、羅、軫、申、貳、鄖、江諸國,只有黃,隨二國國君未到。武王派大夫蒍章去責備黃國,大夫屈瑕去攻伐隨國,隨國大敗,隨侯逃逸,戎右少師為鬬丹俘獲,自此不敢造次。熊通自立為“武王”,標志著楚國從周朝中正式獨立。自此,楚君皆稱“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方時周室衰微,故無可奈何。
楚武王四十一年(前700年)楚師大敗絞人,訂立城下之盟。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年)用屈瑕伐羅國,屈瑕輕敵,秩序混亂,至羅境,遭到羅人與盧戎兩軍夾擊,楚軍大敗。屈瑕率殘部逃到荒谷(今江陵縣境),最后自縊。武王承擔此戰(zhàn)敗之責,下罪責已,余軍皆予以赦免。楚武王曾命人刖卞和之右足。前689年伐隨國,行逕漢水東岸,心疾猝發(fā),坐在一顆樹下病逝。楚令尹鬬祁(鬬丹之子),秘不發(fā)喪,率楚師仍按原計劃東進。楚軍兵臨隨國城下,隨國臣服。楚師撤還,濟漢水而后發(fā)喪。而后子楚文王繼位。
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衛(wèi)弒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
三十五年,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背唬骸拔倚U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蹦俗粤橥酰c隨人盟而去。於是始開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隨侯,數(shù)以立楚為王。楚怒,以隨背己,伐隨。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熊通在當時的楚國諸公子中是一位鐵腕人物,做出事來往往驚蠻夷而動華夏。他殺其侄自立為楚君后,與鄧國相親(鄧國故址在今湖北襄樊市),娶其公族女子為夫人,史稱“鄧曼”。即位不足三年就揮師渡漢,遠征南陽盆地,部擊周朝設在漢北的重鎮(zhèn),但沒有得手。于是,他專力于底定江漢平原的西部,滅掉了權國。權國(故址今湖北當陽縣東南)國土不廣,但國力卻不弱。楚國從熊渠(西周時楚君)至熊坎(春秋早期楚君)都未能把它滅掉,熊通實現(xiàn)了先君夙愿。熊通滅權后,以權國故地設權縣,命斗緡(權國國君)為權尹。
熊通滅權,值得后人注重的,不是伐權的用兵方略,而是滅權后的設治決策。中原的縣雖在西周就有了,但縣在西周還只是泛指郊外的錠地區(qū),不能構成一級行政區(qū)域。以縣為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域,即自熊通滅權國而置權縣始。直到當代,縣仍是中國的一級地方行政區(qū)域。不久,斗緡反叛。熊通作出果斷決策,發(fā)兵平板,包圍了權縣,捕殺了斗緡,然后將權縣遷到那處(那處故址在今湖北荊門市)。此后,楚每滅一國,便把該國的公族遷到楚國的后方,嚴加監(jiān)管,對該國的故地則通常設縣,因俗以治之。《左傳·桓公二年》記:“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事在公元前710年,熊通三十一年。蔡國離楚國較遠,鄭國離楚國更遠,它們都在中原,但也怕楚國了。
公元前706年,熊通張其三軍渡漢伐隨。這在若敖、蚡冒時都不敢有這樣的奢望。熊通伐隨,是在充分準備這后開始的。伐隨前,他組建了一支能在隨棗走廊馳騁的車兵,以及為兵車平整道路、架設橋梁的工兵。伐隨的時間,選在隨國農(nóng)業(yè)歉收、隨入缺衣少食之年。
熊通伐隨的目的,不是要摧毀隨國,而是要使隨國做楚國的附庸。因而,熊通率三軍行近隨都時,他采取“伐謀”代“伐兵”。命其侄兒熊章入隨都見隨侯,迫隨侯求和。隨侯無奈,命少師隨熊章到楚師駐地和談。和談中,熊通強求隨國替楚國去要挾周天子,熊通說:“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坝^中國之政”即介入中原的政局。隨侯懾于楚國的兵威,照辦不誤,派侯使者向周天子進言。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隨后的第二年)隨侯通報楚國,說周天子拒絕提高楚君的名號。熊通聞訊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當即自立為“楚武王”。熊通稱王,開諸侯僭號稱王之先河。周天子、諸夏和群蠻都莫之何。此后,熊通又邀請若干諸侯到沈鹿(湖北鐘祥縣東)會盟,黃、隨兩國的國君缺席。黃國離沈鹿較遠,有情可原。隨國離沈鹿五光十色這而缺席,熊通視隨侯拒不到會分明是藐視自己。
沈鹿會盟后,武王一面派熊章去責備黃君,一面興師伐隨。隨師大敗,隨侯落荒而逃,他的戊車和右少師一起被楚師俘獲。武王接受大夫斗伯比的意見,不滅掉隨國,而讓隨侯在表示愿意侮改之后與武王結(jié)盟。從此,隨國再不敢開罪于楚國了。公元前701年,楚國在漢東的霸主地位。次年,武王伐絞,問絞侯與鄖合謀襲楚之罪。又次年,伐羅,主帥是屈服。是次伐羅,因屈瑕輕敵,楚軍敗。屈瑕率殘部逃到荒谷(今江陵縣境)一帶,屈瑕以為無臉面見武王、父老,乃自縊。其他將領則自囚,以聽罪。武王宣告臣民:“這是寡人的過錯”。武王寬宥了全體將士。
武王暮年,自覺老境已到,而且病勢漸重,然壯心不減。公元前689年(時武王在位已51年,年齡至少已有70歲),周天子召見隨侯,指責他以楚子為楚王而事之。此后,隨國對楚國的態(tài)度不免有些冷漠。武王以此為由,便再次大舉伐隨。像往常打仗一樣,這次他又要躬臨戰(zhàn)陣。即將為出征而齋戒、祭祀之時,武王覺得心率不齊,便告訴夫人鄧曼。鄧曼地對武王說:“大王的福壽怕是要到頭了,只要將士沒有損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與世長辭,國家也算是有福的”。武王就這樣出征了,為社稷他視死如歸。到漢水東岸后不久,心疾猝發(fā),坐在一棵滿樹下歇息,當即去世。協(xié)助武王伐隨的楚令尹斗祁,秘不發(fā)喪,率楚師仍按原計劃東進。楚軍兵臨隨都城下,隨侯不勝惶恐,被迫派人與楚人簽訂合約,臣服于楚。屈瑕派屈重代表武王進入隨都,與隨侯會盟。會盟既畢,楚人才收兵回國。到漢水西岸后,才為武王發(fā)喪。
對英雄遲暮的武王來說,滿木之下比深宮之內(nèi)是一個更好的瞑目之處,他的將領深悉他的心情,讓他帶著勝利踏上歸程。如此壯烈,如此幸運,他可以死而無憾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以有道伐無道是可以與“湯、武”媲美的正義事業(yè)。因此,窮兵默武一類的貶辭對武王是全然不適用的,這只要看武王的政治遺產(chǎn)就可以明白了。
武王留下了豐碩的政治遺產(chǎn):一是有清朗而安寧的江漢平原。文明的燦爛陽光,從江漢平原的西邊照到了東邊。國與國相伐,部與部相攻,這樣的人禍幾乎絕跡了。銅礦的開采,銅器鑄造,都有蒸蒸日上之勢。隨國在楚國的卵翼下,走向文明昌盛。二是留下了一套初具規(guī)模的國家機器。王的下面,有令尹總攬軍民大政,有莫敖掌軍,有縣尹為一縣之長,還設有其官職。三是為北上中原建立了兩個前哨,左翼是若,右翼是蓼,相向窺視著南夾道。楚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打通南襄夾道、占領南陽盆地了
楚文王(?-公元前675年),楚武王子,羋姓,熊氏,名貲。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隨途中卒,次年,熊貲繼位為楚國國君,即楚文王。熊貲早年受過嚴格的教育,他的師傅是從申國請來的,史稱“保申”。因武王位長達51年,文王繼位時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鋒芒畢露的?!冻贰份d:“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遷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許這是武王的遺命而由文王付諸實施的?!薄豆糯G楚地理新探》稱:“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時(楚文王元年),而事實的遷郢則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武王給文王留下了一個正在富強起來的國家,一批忠信可用的官僚和將領,一支久經(jīng)實戰(zhàn)磨煉的軍隊。文王即位后,做起事來,通常是稱心如意的。他對建設似乎不大關心,至少可以說他沒有為建設事業(yè)作出顯著的貢獻。他的興趣和精力貫注在戰(zhàn)爭上,他以戰(zhàn)爭為手段實現(xiàn)了武王“觀中國之政”的宏愿。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冬,舉兵北上伐申。楚、申之間有鄧國(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申國故址今河南南陽市),必須假道于鄧。鄧與楚為姻親,當時的鄧君鄧祁侯是文王之舅。文王雖有伐鄧之意,一時尚無口實。文王引兵過鄧時,鄧有三位大夫勸說鄧候乘機殺死文王,鄧侯未從,按正規(guī)的禮儀接待了文王此后,文王繼續(xù)北上,攻滅申國,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此時,鄧雖幸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魚。次年春,楚師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了鄧。
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舉兵伐蔡(今河南上蔡縣)。從郢到蔡,全程約400公里,楚伐蔡必須向一些小國假道,不像在江漢平原上來往那么自由自在。論戰(zhàn)略,武王用兵如波浪式推進,文王用兵則跳躍式突進。自從武王揚言:“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只過了22年,其子文王就開始逐鹿中原了。文王此次伐蔡,意在控制中原南部最大的一個姬姓國。文王代蔡的緣由,從表面上說,是應息侯之請,去懲罰無無禮的蔡侯。息是蔡的南鄰,故址在今河南息縣。蔡夫人和息夫人是姐妹,都出身于陳國公室。蔡侯先娶,息侯后娶。息夫人(即息媯)美貌,自陳過蔡,將赴息,蔡侯以姐夫名義阻留求見,有輕浮的言談舉止。息侯聞知此事,大怒,即派使者到楚國,向文王獻伐蔡之計,請楚佯為伐息,息乃求救于蔡,而楚即可伐蔡。文王大喜迅即整軍出征。楚師與蔡師在蔡的南境相遇,楚師勇銳,蔡師一觸即潰,蔡侯獻舞被楚師俘獲并被帶回郢都。
蔡侯獻舞深恨息侯,為了報復,他在楚國郢都故意向文王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此計竟有奇效,文王立即領兵到息國。息侯以為文王是去進行友好訪問的,盛宴款待。文王把殿堂變戰(zhàn)場,勃然變色,把息侯捉住,來了息國。從此,息夫人成了文夫人。這位文夫人在文王面前少言寡語,幾乎從不先開口。文夫人沉默的緣由之一,是要假手于文王以報蔡侯。一次,文王問她何以如此不歡,她說:“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文王聽了文夫人哀婉欲絕的話,決定繼續(xù)扣留蔡侯獻舞,蔡侯在楚國被軟禁9年后去世。
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齊、宋、陳、衛(wèi)、鄭五國的國君會盟于鄄邑。齊,成為五國中的霸主。文王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正在成為霸主的齊國示威,于五國會盟的次年,舉兵伐鄭。史稱“鄭居天下之中”。鄭都的故址在今河南新鄭。
文王即位到滅鄧,伐鄭為止,在國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但他的性格又是矛盾的。《楚史》稱他,“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云覆雨?!背似叻中埴v,還有三分昏庸。但若順其天性,遂其所欲,又可能是三分鷙,七分昏庸。由于受著楚國政治體制的約束,才使他不至于淪落為昏君庸王。《呂氏春秋·直諫篇》記有文王受罰的一個故事,說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喜不自勝,帶著到云夢去打獵,三個月不回都;他得到礎被稱為“丹之姬的一位美女,寵愛逾常,一整年不上朝。保申對文王說:先王命臣做大王的師傅,占卜利吉兆?,F(xiàn)在大王有罪,臣請大王受罰。文王說:寡人不是小孩了,已經(jīng)與請候同列了,寡人可以改過,請師傅免罰吧!保申說:臣受命于先王,不敢稍違。大王如不受罰,就是違先生之命了。臣寧開罪于大王,決不開罪于先王。文王元奈,表示“敬諾”,趴在地席上,保申把50根細荊條扎成一捆,自己先中跪下,然后舉起地捆細荊條;輕輕放下,讓它落在文王背上,,這樣重復了一次,才說:請大王起身吧!文王覺得這么表演一下無關痛癢,便說受罰不受罰一個樣,保申聽了,深感痛心,對文王說;臣聽說君子受苔為辱,小人受苔為痛?,F(xiàn)在大王不以為恥,說痛不痛還有什么用處呢?于是,保申快步走出門去,說要投水以請死罪。文王這才認了錯,把保申請固來,隨即殺死了那條良犬,折斷了那些利箭,還放逐了丹之姬。
先王的訓誡,師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閱歷,使文王漸漸學會了分辯直臣和佞臣。同時,注意選賢舉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級,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左傳·哀公十七年》說文王以俘獲的申人彭仲爽為令尹,彭仲爽不負所望,戰(zhàn)勝攻取,使楚國的邊界達到了中原的汝水流域。
文王做事,既有迅捷、凌厲的一面,了有慎重、嚴謹?shù)囊幻?。他是不容易輕信和妄為的,但信則不復疑,而一發(fā)則不可收?!俄n非子·和氏篇》記:楚人卞和采得一塊璞--即尚在石中之玉,獻給厲王(楚無厲王,疑為蚣)。厲王命掌玉的官“玉人“去鑒定,玉人說是石頭,和氏因欺君之罪被砍斷了左腳,厲王死,武王立,和氏再把那璞獻上去,玉人還說是石頭,和氏又因此右腳被砍斷。武王死,文王立,和氏在山中抱著璞哭泣不止,淚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聽說此事,派人去查問緣由,和氏說:我不為自己斷足而悲傷,所悲傷的是美玉竟然被說成是石頭,講真話的人竟然被說成講假話的人呀!文王覺得需要考查落實,命玉人雕琢那塊璞,果然得到了其美觀無比玉,做成壁,名曰“和氏璧”。文王是楚國的一位明君,對此,楚人出身的漢朝君臣也未能忘懷。相傳文王曾獵獲一頭被人們視為神羊的野羊,其名日“獬”,用它的皮毛做成一頂帽子,其名曰“獬冠”。文王愛著獬冠,楚人爭仿效,到漢代,這獬冠竟成為執(zhí)法者的禮帽了。
文王的性格矛盾似乎愈演愈烈,終于在他的晚演成一場壯烈的悲劇。公元前676年(文王十四年)秋,巴師襲擊楚國權縣的所那自。楚國君臣輕視巴人,疏于防范,終至于釀成大禍。事出突然,權尹閻敖因無備而棄守,只身泅水逃命以致巴師長驅(qū)北上,一度進逼郢都的南門。文王大怒,處死了閻敖留在那處的凈敖的族人不勝其忿,竟與巴事謀反叛,次年春,文王自將的原因,大概是彭仲爽等一流杰出的將領已不在人世了,遇大事謹慎的人遇小事可能鹵莽,善于將將的人未必了善于將兵。文王就這樣,他竟在一個名為津的地方(今湖北江陵縣或枝江縣)打了大敗仗。盡管如此,楚師尚未達到潰不成軍的地步,巴師則退走了,文王率楚師回到郢都,司官門守衛(wèi)之責的大臣鬻拳拒不迎納。文王無奈,為了以功補過,自將伐黃。黃是淮河水上游的一個小國,公族為嬴姓,西北與息縣為鄰,其故址在今河南潢川縣。文王接受了因輕敵而致的教訓,調(diào)將用兵又像先前那樣得心應手了,擊敗黃師之后,文王迅即撤兵,正是夏天六月,將郢都時,在一個名為淵的地方,暴病而死。
文王葬在楚俗稱為“夕室”的墓地中,葬畢,鬻拳自盡,葬在楚俗稱“經(jīng)黃”的宮門內(nèi)。
楚文王雖名垂青史,但立位之初卻不務正業(yè),整天尋歡作樂,貪圖安逸,不理朝政.
一次,楚文王得到一只名叫茹黃的獵狗和一種叫宛路的長而直的竹子.他用這些竹子做箭桿,帶著獵狗到云夢澤打獵,一去三個月不回來.后來他又得到了丹陽美女,從此縱情聲色,整整一年不上朝聽政.人們都說楚文王的"三寵":良犬,利弓和丹陽美女,是羈絆他的"三害".
幾位輔政老臣為此大傷腦筋,多次規(guī)觀,但他卻并不以為然,仍是我行我素.不得已,太保申和大將鬻拳只有冒死進入內(nèi)宮進諫,太保申說:"先王占卜讓我做太保,卦像吉利,臨終前要求我等竭力輔佐大王,以使大王成一代明君.可大王即位以來,得到茹黃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獵,一去三個月不回來;得到丹陽國美女,縱情聲色,一年不上朝聽政,臣等多次苦勸都不濟於事.按照先王時制定的法度,您不履行君王的職責,您的罪應該施以鞭刑."
文王說:"我從離開襁褓時起就列位於諸侯,請您換一種刑法,不要鞭打我."
太保申跪下道:"我敬受先生之命,不敢辜負先王的重托.您不接受鞭刑,這是讓我違背先王之命.我寧可獲罪於您,也不敢廢棄國家法度."文王說:"遵命."
於是太保申拉過席子,讓文王伏在上面,將楚武王賜的長鞭高高揮起,輕輕落下.打了幾下,然后對文王說:"請您起來吧!"
文王說:"我反正有了受鞭的名聲,索性真的打我一頓吧!"
太保申說:"我聽說,對於君子,要使他心裏感到羞恥;對於小人,要讓他皮肉覺的疼痛.如果讓君子感到羞恥仍不能改正,那么讓他覺的疼痛又有什么用處 "太保申說完,快步離開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深淵邊上,請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文王說:"這是我的過錯,太保申有什么罪 "于是改弦更張,罷黜三寵,治理國政.召回了太保申,殺了茹黃之狗,折斷宛路之箭,打發(fā)走了丹陽美女.將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勤政愛民,勵精圖治上,幾年兼并了三十多個國家,擴大了楚國的疆土.楚國日益強盛,楚國人歡
楚國是中國最早創(chuàng)立縣制的諸侯國家。它突破了商周以來的分封制的成規(guī),開秦以后郡縣制的先河。
分封制是中國古代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周滅商以后,大規(guī)模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nèi)有世襲的統(tǒng)治權,對天子有服從命令,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的責任。
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的疏遠,聯(lián)系的減少,西周后期至東周初葉,諸侯與周王朝的關系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諸侯的威權日重,周王的權力被架空,他們尾大不掉,藐視王室,如諸侯申伯聯(lián)絡犬戎,攻打周幽王。鄭莊公向周王朝動武,射傷周桓王。而南方諸侯楚國,連最謙價的貢品苞茅草也長期不按規(guī)定進貢了。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分封制阻礙了歷史的發(fā)展與社會的進步。
楚人在向江漢發(fā)展中,征服了一些小國。是繼續(xù)讓這些被征服的小國統(tǒng)治者繼續(xù)統(tǒng)治,成為楚國的國中之國,還是將原來的統(tǒng)治者(貴族)遷出,由楚王派員進行管理,成為楚國的一級地方政權呢?楚人吸取了周朝分封制的教訓,改間接統(tǒng)治為直接管理,采用了后者。首見于史籍的是公元741年間,楚武王滅權(今湖北荊門市)之后,設權為縣,并派大夫斗緡為縣公(長),出現(xiàn)了縣制的雛形。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申(今河南南陽),申國的國君原是周宣王的大舅。服申之后,文王曾想復申之國,使之與楚結(jié)盟。但楚令尹彭促爽從分封制的歷史教訓與申的地理位置考慮,建議楚文王滅申而設縣。以后又滅掉息國(今河南省息縣)而設縣。楚國的縣制由此真正開始。這就是《左轉(zhuǎn)》所說的:“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實縣申、息?!?/span>
“縣”有何義?《說文》:“縣,懸也?!绷x指懸于國門之外的軍事?lián)c。申、息北接中原,東連淮夷,正是楚國的北疆門戶,懸于楚國門之外的邊防要塞和楚國揮師北進的橋頭堡。
楚文王以后,楚國在被滅國家設縣的,有史可稽的有20處,其地點大多是在楚長城方城以外。
楚莊王縣沈(今河南平輿)。楚靈王縣陳(今河南淮陽)、蔡(今河南上蔡)、東不羹(今河南襄城)、西不羹(今河南舞陽)。楚平王縣城父(今河南寶豐)。楚惠王縣葉(今河南葉縣)。從《中國歷史地圖集》上看,這些縣都在淮北,在從西向東的一條線上,構成了一道中原防線。
正由于楚國重視縣制的建設,就成功地實現(xiàn)了中央的統(tǒng)一與集權,使這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的泱泱南方大國,沒有出現(xiàn)象三家分晉,陳區(qū)代齊,三孫主魯?shù)姆至丫置妗K粌H統(tǒng)一了南國山河,更融合了東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數(shù)十個部族,為華夏的大一統(tǒng),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本質(zhì)上講,楚文王熊貲其實是一個流氓。他干過所有流氓能夠干過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搶奪人家土地,霸占人家老婆……他身上也具有一個流氓應該具有的“優(yōu)良品質(zhì)”,包括但不限于:好色、詭譎、陰鷙……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楚文王就偏偏是這樣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楚文王他爹,楚武王熊通非常注重兒童的早期教育,為他專門請來洋家教:申國人葆申。申國在現(xiàn)在的陜西一帶,早些年也是少數(shù)民族部落,后來與周王室通婚,從而擺脫了二等公民的境地。因此,申國雖然是一個小國家,但其受中原文化熏陶已久,在楚武王眼里,也算是先進性文化的代表吧。
葆申性格謹慎,兢兢業(yè)業(yè)地教導熊貲,不在話下。后面這位學富五車的學者還會有出彩的表演。
熊貲接班時,已經(jīng)是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了。應該說,父親楚武王留給他的是一份豐厚的遺產(chǎn):一套精明能干的領導班子,一支能征善戰(zhàn)的威武之師。這讓楚文王做起事來,顯得稱心如意。比如,為了更好的“觀政中國”,楚文王一上任就進行了遷都,把首都遷到于郢(今宜城楚皇城),這件龐大的工程就完成得相當順利。比如,楚文王相當長時間都親自率部在外面南征北戰(zhàn),家里的事情被一班文臣們治理得井井有條。
與治理國家相比,楚文王指揮軍隊沖鋒陷陣的興趣似乎更大一些(這與他“文王”二字也相差太遠了吧?)。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接班的第二年冬天,他就正式北伐了。楚文王第一個攻打目標是申國。
申國國家不大,但地處周朝的南大門,戰(zhàn)略位置相當重要。因此周朝也派兵在此駐守。昔日楚武王曾經(jīng)千里躍進大別山,企圖直取申國,卻因為兵車配置上落了下風,鎩羽而歸,成為楚武王糾結(jié)了一輩子的心病。楚文王要想“觀政中國”,就得先拿下申國??稍谏陣c楚國之間,隔著一個鄧國呢。
說起來,鄧國與楚國還是八竿子打得著的親戚之交呢,按照輩分排下來,楚文王得管鄧君祁侯叫舅舅。這一年,楚文王帶著軍隊,來到鄧國拜見舅舅了。
楚國是威震南方的大國,鄧國是碌碌無聞的小國,所以楚文王登門拜見舅舅,對于鄧侯來說,那可是蓬蓽生輝啊。鄧侯忙里忙外,張羅了一大桌的好菜招待楚文王,什么魚啊肉啊一股腦地全端上來。鄧侯慈愛地看著狼吞虎咽的楚文王,說:“外甥啊,你我多年未見面,你這次一定要在我這兒盤桓幾日,欣賞一下中國的大好河山?!?/span>
楚文王放下筷子,臉上呈現(xiàn)出一種便秘的神色,說:“舅舅一番好意,外甥心領了;當年我爹抱憾申國,今日我要報這一箭之仇。請舅舅允許我過境,攻打申國?!?/span>
鄧侯笑道:“這不小事兒一樁嗎?你盡管帶隊過去。我們等你凱旋歸來,再痛飲三天三夜!”
楚文王高興地說:“好!謝謝舅舅!”
酒過三巡,鄧侯出去尿尿。從洗手間出來,在門口他“意外”邂逅三位大夫:騅甥、養(yǎng)甥和聃甥。這三位大夫?qū)︵嚭钫f:“您這外甥,表面上對您畢恭畢敬,實質(zhì)上殘酷無情。這次如果鄧國允許他借道去攻打申國,將來難免受他侵害。不如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將他殺死,必能為鄧國除去一個心腹大患,否則,到時候我們后悔都來不及了(亡鄭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語出《左傳》)?!?/span>
鄧侯摸摸這幾位大夫的腦門,說:“你們是喝多了還是腦袋被門夾了?他是我外甥,我是他舅舅,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怎么能夠做出如此傷天害理的事情呢?你們休得挑撥離間,都回去洗洗睡吧?!?/span>
第二天,鄧國人敲鑼打鼓地把楚文王的部隊送上了前線。
第二年春天,鄧國人又敲鑼打鼓地迎接凱旋歸來的楚軍。但這一次,楚軍來了之后就不再走了。到公元前678年,楚軍再次大舉進攻鄧國,此后鄧國正式成為楚國的一個城邑。
此事還衍生了一個歷史典故“噬臍莫及”。自己的肚臍怎么能咬得到呢?由此比喻做了某些糗事,后悔也來不及了。唐代詩人胡曾有詩言道:
鄧侯城壘漢江干,自謂根深百世安。
不用三甥謀楚計,臨危方覺噬臍難。
借道事件自然可以看出鄧侯的迂腐,以及對世界局勢的不察,但同樣看出楚文王完完全全的流氓做派。不按常理出牌,不講江湖道義,視倫理秩序如無物,跟他爹一樣,唯一信奉的真理就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嗯,不,是霸權。
楚文王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奠定楚國的根基,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大戰(zhàn)略行動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關于“始都郢”的時間,《世本·居》說是“武王徙郢”;而《史記》的《楚世家》和《十二諸侯年表》都說是楚文王時期,后者說得更加具體:“楚文王熊貲元年,始都郢?!绷頁?jù)《后漢書·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备鞔_地指出在楚文王繼位后,由原都丹陽遷入新都的。楚武王懾服漢東諸國,楚國勢力已伸入江漢地區(qū)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后即遷都于郢,實際上是對楚武王戰(zhàn)略行動的承襲與發(fā)展。
至于始都郢的地址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家意見是不一致的。自杜注為湖北江陵北紀南城起,一直成為流行的說法,也為人們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據(jù)史籍與考古發(fā)掘材料,進一步考證了郢都的地址問題,提出了很有價值的見解。石泉認為:春秋、戰(zhàn)國的楚郢都及秦漢江陵城應在當時的沮漳二水間(今蠻河流域下游)、漢水以西不遠處。今楚皇城遺址
楚文王定都郢后,表明楚國已牢固地控制了江漢地區(qū)。為承繼楚武王“欲觀中國之政”的意愿,立即全力北進。當時漢東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漢北,以直接叩開北通中原的大門。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領兵攻申。申,姜姓國,周宣王所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重鎮(zhèn)。攻申必經(jīng)鄧。鄧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國(楚武王夫人鄧曼是鄧人。)但它與楚近鄰,當時征服鄧更有直接意義。鄧人對此是有警覺的,如騅甥、聃甥、養(yǎng)甥等三位大臣就力主乘機殺掉楚文王,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后君噬齊,其及圖之乎?”(《左傳·莊公六年》。)鄧侯不聽。楚文王經(jīng)鄧攻打申后,回歸時果然又攻打了鄧國。楚文王這次雖未滅申、鄧,但楚國勢力實際上已伸入南陽盆地。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又圖謀東向,以擴大北上的通道。恰在此時,地處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和地處淮水之息為息侯夫人息媯發(fā)生矛盾,給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了機會。據(jù)《左傳·莊公十年》載,蔡侯娶陳(今河南淮陽)女為妻,息侯亦娶陳女息媯,當息媯出嫁息侯經(jīng)過蔡時,蔡侯無禮,息侯惱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國,息向蔡求救,楚可借口攻蔡。楚文王依計行事,于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敗蔡國,并虜蔡侯歸,接著又把他釋放了。這件事影響很大,《史記·楚世家》說:“楚強,陵江漢小國,小國皆畏之。”杜預《春秋》注說:“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國?!薄吧蠂敝钢性A夏之國,一向被華夏諸國視為蠻夷小國的楚,現(xiàn)以強有力的面貌出現(xiàn)在中原的舞臺上,為諸夏所側(cè)目。過四年,楚文王又滅息以為縣,虜息媯,并長驅(qū)直入蔡國,占領其地。
正當楚文王東拓北進節(jié)節(jié)勝利時,齊國經(jīng)一段時間內(nèi)亂后,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齊桓公立,以管仲為相,進行改革,開始強大起來。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盟宋、陳、鄭諸國,開始稱霸。楚文王也不示弱,第二年,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為了徹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與齊桓公抗衡,出兵攻鄧,一舉滅掉了鄧國。史籍雖無楚滅申的具體時間記載,但從前述“伐申過鄧”來看,滅申與滅鄧時間大體是一致的。至此,北通中原的大門業(yè)已洞開。同年,楚文王以鄭厲公復位“緩告于楚”(《左傳·莊公十六年》。)為由,發(fā)兵討伐鄭國,直抵棟(今河南禹縣)而還。鄭是姬姓國,又是春秋初期大國,楚文王竟借口懲罰,足見楚國已挺進中原與齊國爭霸了。《史記·楚世家》說:“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背耐鹾妄R桓公幾乎是同時步入春秋大國爭霸的歷史舞臺的。楚武、文王兩代經(jīng)不斷奮戰(zhàn),“欲觀中國之政”的愿望已經(jīng)實現(xiàn)。清人顧櫟高說:“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羅、[若阝],以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為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顧櫟高《春秋大事表》。)楚文王的定都郢與北進,為后來楚國北上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陳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兒嫁給蔡哀侯,陳宣公之二女兒息媯嫁給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媯從息國回娘家陳國探親,路過蔡國,蔡候既盡地主之誼,又盡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調(diào)戲息媯。息媯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國的力量報復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繼承王位,把楚國的都城由丹陽遷到郢,不僅向北攻伐鄭國,還滅除了地處南陽盆地的申、呂、繒等國。息候的借刀殺人之計正好為楚文王東進淮河提供了良機。蔡哀侯在莘地戰(zhàn)敗,被俘虜。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殺了蔡侯,諸侯恐懼,必然聯(lián)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計,向楚王敘說息媯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決心據(jù)為已有。楚文王于是滅掉息國后,將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將息媯搶到楚國。楚文王許諾不殺息侯,并立她為王后,因息媯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稱她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媯為楚文王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取名熊艱,次子取名熊惲(楚成王)。但是息媯在楚宮三年,終日吞聲飲泣、以淚洗面。楚文王為了博得她的歡心,在前680年打進了蔡國,將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人的心情才逐漸開朗起來。
楚殤王
堵敖,《左傳·莊公十四年》和《楚辭·天問》作堵敖,《史記·楚世家》作杜敖,《史記》另有版本中“杜敖”作“壯敖”或“莊敖”。楊伯峻認為,“堵”和“杜”發(fā)音相近,而“壯”和“莊”可能是傳抄導致的舛誤。堵敖原名熊艱,楚文王之子。
熊艱在位時,整日飛鷹走狗,不務正業(yè),但是楚國日漸強大。楚堵敖五年(前672年)熊艱欲殺其弟惲(即楚成王)。惲奔亡隨國,借隨人之助殺艱自立,是為楚成王。即位后,成王“以熊艱未嘗治國,不成為君,號為“堵敖”,不以王禮葬之?!?/span>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羋姓,熊氏,名惲。在位45年。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說今江陵紀南城)人。春秋時楚國國君,楚文王之子,母親是楚文夫人息媯。公元前672年殺其兄楚堵敖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戰(zhàn)中戰(zhàn)敗宋襄公,稱雄中原。前626年,被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死。
楚成王是楚文王少子。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前672年,依靠隨國(今隨州市西北)支持,殺死其兄楚王堵敖,奪得君位。即位后盡力結(jié)好中原諸侯,以“布德施惠”、“結(jié)好諸侯”和重貢周王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zhèn)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前655年以來,先后滅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曾接待出亡的晉公子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
時齊桓公稱霸,故屢用兵中原與齊爭霸。魯僖公四年(前656),懾于齊桓公兵威,與齊結(jié)召陵之盟,暫時和中原諸侯和好休兵。次年,率師滅齊之盟國弦(今河南息縣)。后又滅黃(今河南民權東南)。齊桓公死后,因宋襄公欲稱霸,故又與宋爭斗。二十一年,盂之會,執(zhí)宋襄公。公元前638年,派兵救鄭,與宋軍戰(zhàn)于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是役受傷死,楚國軍威大振,楚自此稱雄中原。二十八年,城濮之戰(zhàn)為晉所敗,向中原發(fā)展受阻。魯文公元年(前626),欲廢太子商臣,商臣率兵圍王宮,望救不得,遂自縊。死前問謚號,回答是“靈”,即死后將被稱為楚靈王,不滿意;于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殺,被謚為楚成王。
楚文王時期,齊、楚已呈對峙之勢,但楚國因楚文王早死,堵敖在位三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斗爭激烈,楚成王年幼即位,子元亂國,至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子元亂平、子文被任為令尹,楚國政局才漸趨穩(wěn)定。其間歷經(jīng)十余年,楚國無力外顧,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當亦受到影響。齊桓公則氣勢正盛,橫行中原,號稱“侯伯”。齊、楚對比,楚國暫時落后了。
楚成王、斗子文執(zhí)政后,面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氣餒,一方面立足于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面則捕捉時機,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取得了重大的業(yè)績。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于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埃ǔ赏酰┏跫次?,布德施惠,結(jié)好于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谑浅厍Ю铩!保ā妒酚洝こ兰摇?。)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齊等華夏之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國,開拓疆城。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當時齊、楚爭奪的焦點。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敗后,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連續(xù)攻鄭,鄭國招架不住,鄭文公已欲求和。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為由反對,鄭才繼續(xù)親齊。齊桓公為救鄭防楚,亦連續(xù)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齊、楚關系極其緊張。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齊桓公為遏制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他們打敗了楚的與國蔡國后,即揮師突入楚境。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懼怕,沉著應戰(zhàn)。楚成王先遣使至齊軍處,責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當管仲答以“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灑”和“昭王南征而不復”為由時,楚使立即承認未進貢包茅之過,對周昭王南征不復,則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君其問諸水濱?!饼R桓公不聽,仍繼續(xù)進軍,駐于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zhàn),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面在對峙,另一方面亦在尋找妥協(xié)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并恐嚇道:“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饼R桓公權衡得失,只得與屈完盟于召陵 (《左傳·僖公四年》。)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jīng)武力對峙之后達成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面前,沉著鎮(zhèn)定,文武兩手,以戰(zhàn)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國繼續(xù)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编嵨墓弧疤悠鋷煻鴼w”(《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斗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jié)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
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于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蹲髠鳌べ夜辍份d:“許君面縛,銜璧,大夫衰[纟至],士輿櫬?!薄妒酚洝こ兰摇穭t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眱烧哂涊d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面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只得向齊請和。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于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并不急于與齊桓公正面爭奪,而是繼續(xù)東略,迂回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第二年,又出兵滅黃。《谷梁》說: “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可見楚在滅黃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滅黃之后,又繼續(xù)東進,于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盟于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于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豆攘骸氛f:“次,止也,有畏也?!笨梢?,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后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于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于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qū)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此后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qū)的敗勢,但已無濟于事。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zhuǎn)衰。
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歷時十余年,結(jié)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fā)進取的結(jié)果。楚、齊爭雄的歷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后來居上、蓬勃發(fā)展的趨勢。
一代霸主楚成王卻被兒子用白綾勒死。楚成王羋頵自即位以來,積極進取,奮發(fā)圖強,大力發(fā)展國力,滅國十二,擴地千里,爭霸中原,使楚國聲威大震,是春秋時期名副其實的一代霸主。
可惜的是,這位霸主晚年卻因識人不明,被兒子逼得自殺身亡。
楚成王兒子身上的造反基因,來源卻是楚成王自己。
想當初,楚成王正是殺掉了自己的親哥哥——楚王堵敖,才得以當上國君。
這血腥的一幕在46年后重演,正可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環(huán),報應不爽!
話說回來,楚成王的確是個有為的君主,他在位時,屢屢對周圍的國家用兵,先后滅掉了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并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邊境線不斷北擴東移,這架勢猛如迅雷,勢不可擋,把中原的一些國家嚇得直打哆嗦。
鄭國當時在今河南省新鄭一代,它被楚國打疼了、打痛了、打怕了,便向東邊的齊國求救。
當時的齊國正處于鼎盛時期,多次召集周邊的諸侯小國會盟,是個霸主國家。
齊恒公為了救鄭,便率領齊、宋、陳、衛(wèi)、鄭、許、魯、曹、邾八國軍隊進攻楚的盟國蔡國,蔡軍不戰(zhàn)而潰,聯(lián)軍一路打到召陵,鋒芒直抵楚的北境,楚成王派使者去質(zhì)問齊恒公:“你們在北邊,我們在南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國家,怎么招呼也不打,就一下打過來了,我們怎么得罪你們了嗎?”
齊恒公不知道怎么回答,還是管仲會說話,胡編道:“從前召公曾經(jīng)對我們的先君說,‘你們有權討伐無禮的諸侯,捍衛(wèi)周王室的尊嚴’,你們楚國沒有按照義務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周昭王南征后也沒有回來,這些難道不是你們楚國的責任嗎?”
使者把這話傳給了楚王,楚王一聽,氣壞了,召公那是周文王的兒子啊,都多少年前的舊事了,召公和齊國的先君姜子牙說了什么話,如今誰知道啊,即使他說了這話,又有什么法律效應呢,召公只不過是個周朝的一個權臣而已,又不是君王。
但是眼看聯(lián)軍人多勢眾,好漢也不吃眼前虧啊,楚成王咽了咽胸口上的這口氣,讓使者回話道:“沒有以諸侯禮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實有此事,這是寡人的過錯。但是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我們也無能為力啊,你們問漢水去吧!”
楚成王這話,前一句謙卑,后一句強硬,剛中帶柔,柔中帶剛,既表示愿意合作,又表示不會吃冤枉虧。
齊恒公見威懾楚國低頭,順便搶些便宜的任務沒有完成,心中實有不甘,因為聯(lián)軍這次浩浩蕩蕩而來,耗費巨大,自己沒有獲得任何好處,只是讓周王室討了便宜而已。
齊恒公不是傻瓜,沒有利的事情,誰會去做呢?
于是聯(lián)軍繼續(xù)進逼楚國,到了陘(今河南郾城縣南),楚成王派屈完帶兵抵御,看著嚴陣以待、雄糾糾氣昂昂的楚軍將士,齊恒公也不禁生了怯意,兩軍從春天一直相持到夏天,誰都不敢輕易進攻。
時間在一天天過去,錢糧在一天天變少,士兵在一天天變老,將帥的心也在一天天疲憊。
終于兩方面都有點耐不住了,只不過是那份自尊心還在堅持。
楚國看出了這點,便派屈完去前去講和,屈完的話很不客氣:“你們到底要怎么搞,打還是不打,你們要是講道理,咱們服氣,你們要是不講道理,方城和漢水就是你們的葬身之地,你們?nèi)嗽俣嘁矝]用”。
齊恒公見實在占不了任何便宜,也顧不上什么面子了,只好言和,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何必一條道黑到底呢?萬一聯(lián)軍先支持不住了,被迫后撤,豈不是面子上更掛不住。
于是聯(lián)軍偃旗息鼓,退回召陵,與楚國結(jié)了盟,這才離去。
這回,楚國可是在各路諸侯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強壯的肌肉,一下子聲名鵲起,楚成王受到鼓舞,開始圖霸中原。
齊恒公死后,宋襄公欲稱霸,這人可謂是春秋時期的堂吉訶德,外強中干,卻又好大喜功,還不識時務,自視甚高。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與齊、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陽),要求承認他為霸王,楚成王假意一口答應下來。這年秋天,宋襄公又邀陳、蔡、許、曹、楚等國君在盂地會盟(或作霍,在今河南),欲在會上成為霸主。
輕車簡從的宋襄公,到了會盟地后,便向各國君主提議:“各位,君命天授,我宋國乃是前朝商的嫡裔,帝高辛的后人,正宗皇胄貴嗣,又是本朝公卿,在座各國中唯一的公國,所以各位應該在我的領導下,統(tǒng)一旗幟,‘尊王攘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你們說好不好?”
其他諸侯都不答話,他們看著楚成王的臉色呢!
只見楚成王黑著臉,瞪了一眼宋襄公,說道:“好一個皇胄貴嗣,要是你都能做霸主,那我算什么?”,說罷一聲令下,身邊的武士,如狼似虎,撲向宋襄公,宋襄公身邊的幾個衛(wèi)兵早嚇得魂飛魄散了,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宋襄公就被楚成王拘禁了起來。
楚成王押著他進攻宋的國都商丘,宋軍堅守,數(shù)月不下,這時周圍的諸侯跑出來求情,楚成王這才釋放了宋襄公,罷兵回國。
宋襄公回國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棄爭霸之心,于公元前638年夏,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鄭撤回迎戰(zhàn)。泓之戰(zhàn)于是爆發(fā)。
當時楚軍進抵泓水南岸,宋軍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宋國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大王,他們?nèi)硕?,我們?nèi)松伲梢缘人麄兌闪艘话霑r,突然襲擊,也許能獲得勝利!”,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不要!我們是仁義之師啊,怎么能干這種卑鄙的事情呢 ?等他們過河,我們再進攻!”。
楚軍渡河后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向宋襄公道:“大王!他們剛剛上岸,列陣混亂、立足未穩(wěn),這時我們突然發(fā)動進攻,也許能獲得勝利,再晚就來不及了!”,宋襄公又白了他一眼,說:“不要!你要知道,我們宋國可是仁義之師啊,怎么能干出這種卑鄙齷齪的事情來呢?等他們排好陣型,我們再進攻!”
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后,宋襄公這才大吼一聲,下令進攻,道:“上天保佑大宋,仁義之師必勝!我的勇士們向前沖啊!”
一陣戰(zhàn)鼓轟鳴中,兩軍交鋒,很快便分出了勝負,楚軍實力強大,一經(jīng)激戰(zhàn),宋軍便是大敗。宋襄公的親軍全部被殲,宋襄公的大腿也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戰(zhàn)后宋國人都怨恨宋襄公指揮不當,讓國家遭受這樣慘重的失敗,失去大片的土地,還被迫向楚國重重納貢,但宋襄公卻并未認識自己的錯誤,反而向臣民辯解道:“你們知道嗎?古代行軍打仗,即使關鍵的時候,也不能失去大禮,做不仁不義的事情,我們作為君子之國,就不能去傷害那些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能捉拿那些頭發(fā)花白的老兵、不能依靠險隘的地形來打擊敵人,不能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形的敵人。我這樣做是遵從上天和古代圣賢的指示,有什么錯呢?諸位,我完全就沒有任何不當?shù)牡胤桨 薄?/span>
宋襄公的話只能讓他的臣民更加鄙視他,在一片抱怨聲中,不久便死于了腿傷惡化。
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最終葬送了他的性命,也成就了楚成王的霸業(yè),此時楚國的勢力已經(jīng)到了黃河以北,中原各國無不以誠惶誠恐之心來面對這個巨人。
楚成王雖然在國家事業(yè)上做出了很大成績,但是在家事上,特別是儲君的選擇上,犯了很大的錯誤,以致白白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維城”的世襲制,楚國的王位繼承人當屬長子商臣。但是楚國有自己的習慣,類似草原民族,有“幼子守家”的風俗,王權嗣位常由小兒子繼承。
在周禮和楚俗之間,楚成王左右搖擺,使得儲君的位置一直沒有得到確定。
商臣富于心計,經(jīng)常把珠玉環(huán)佩等小玩意送給成王身邊的近臣,以拉攏討好。于是不少人為商臣說話,把他吹噓得象樹上的花一樣。
楚成王聽了不少關于長子商臣的好話,便動了立儲的念頭,他向令尹斗勃咨詢說:“商臣這孩子不錯,有先王的遺風,你看他做太子,怎么樣?”
斗勃是個明白人,知道商臣的底細,便回答道:“大王,您還年輕,現(xiàn)在考慮立太子是不是早了點!”
楚成王道:“不年輕了,我都老了!”
斗勃又道:“恕臣直言,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首先,自古楚國的習俗,是幼子守家,立少不立長,我們不能壞了老祖宗的規(guī)矩;其次,商臣這孩子,眼睛象蜂,聲音象豺,一看便是性情殘忍,陰險狡詐之人,如果立他為太子,楚國將來說不定會出什么禍亂,請您三思啊!”
楚成王不聽斗勃的勸諫,一意孤行,立商臣為太子,并安排潘崇做他的老師。
商臣果然是小心眼的人,聽說斗勃反對立自己為太子,心中憤恨,便想伺機除掉他。
公元前627年,許、蔡兩個諸侯國叛晉附楚。晉襄公拜陽處父為大將,興師討伐。楚成王便令斗勃為主將、成大心為副將,率楚軍援救許、蔡。 兩軍隔泜水相持兩個多月,眼看到了年底,晉軍糧草將盡,陽處父漸漸著急起來。他想退軍,但是怕被楚軍探明虛實,乘勢追擊;又怕自己擔上畏楚惡名,被人恥笑;于是苦苦思索,終于讓他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派使者前往楚軍大營,傳話道:“我奉了我們將軍的密令,特來相告,晉楚兩軍相持了這么久,難分勝負,白白消耗軍資,對誰也沒好處,還不如痛痛快快打一場,一決雌雄。將軍如果想決戰(zhàn),我軍愿意退后30里,讓你們渡過濟水布陣,然后一決勝負,如果你們不敢過河,那么就請先后退30里,讓我軍渡過濟水布陣,然后再作決戰(zhàn)。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斗勃早就知道晉軍糧草將盡,此時聽聞晉軍這番狂妄的口氣,心中有氣,便準備渡河擊晉,副將成大心連忙勸阻,要他防備晉軍有詐,說萬一晉軍在楚軍半渡之時,突然發(fā)動襲擊,就不妙了。
斗勃一聽有理,便傳令全軍后退三十里地,重新結(jié)寨,等待晉軍過河,進行決戰(zhàn)。
陽處父見楚軍后退,大喜過望,連忙遍告全軍說:“哈哈,你們看啊,楚國的將軍斗勃,怕了我們晉軍,不敢渡水決戰(zhàn),早已逃之夭夭了。現(xiàn)在敵人跑了,我們再渡河就沒有必要了,不如等到明年開春,天氣轉(zhuǎn)暖,再行戰(zhàn)事不遲,你們說好不好??!”士兵聽聞,歡呼一片,于是,陽處父率晉軍大搖大擺地凱旋回國,一路歡天喜地。
楚軍等了兩天,不見晉軍有什么動靜,便派人去偵察,這才得知晉軍早已撤離。
斗勃不戰(zhàn)而歸,楚成王非常生氣。商臣一看時機到了,便進讒言道:“兩軍相持了兩個多月,斗勃就是遲遲不肯出擊,最后還主動退讓,避開晉軍,讓人家白白成就霸名,聽人說他是接受了陽處父的賄賂。他這樣做,對得起楚國的臣民和父王您嗎? ”
楚成王聽罷大怒,派人給斗勃送去一把劍,讓他自殺。斗勃本來想進宮申辯,不料在宮門口遭到商臣的阻擋。求見不得,洗冤不成,斗勃仰天長嘆一聲,當場拔劍自刎。
這件事從頭到尾,成大心都看在眼中,記在心底,他埋葬了斗勃的尸骨之后,便身穿囚衣,冒死進宮,向楚成王一五一十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楚成王開始有了醒悟,對太子商臣動了疑心。不久,他又看到一個近臣身上佩戴著自己賜給太子之物,覺得奇怪,便追問其此物從何得來,甚至不惜動刑逼問,近臣實在抵賴不了,只好如實道出原委,說是接受了商臣的賄賂。楚成王這才徹底恍然大悟,既痛悔斗勃之死,又后悔不聽斗勃之言,于是開始疏遠太子。
楚成王的小兒子王子職很聰明,楚成王一直很喜歡他,便想廢商臣而立王子職。不過此時商臣已經(jīng)在朝中漸漸培植了一批勢力,楚成王也不敢貿(mào)然行事。
正在這時,嫁到江國的王妹江羋回國歸寧,居住宮中。楚成王便對江羋說出了自己的心事。江羋沉思道:“老哥,這是大事啊,不可輕舉妄動,弄不好會出亂子的,不過,要是能找到商臣的過錯,就能名正言順地廢掉他!”
楚成王的身邊早就有太子的耳目,這話果然很快就傳到商臣耳中。
商臣連忙找?guī)煾瞪塘繉Σ?,潘崇道:“我有方法,可以驗證這話的真假,你姑媽江羋,性情急躁,一發(fā)火,什么事都藏不住,太子可為她設宴,故意激怒她,從中窺探一二!”
商臣依計行事,擺下豐盛的宴席招待江羋,開始時對江羋非常恭敬,親自倒酒替江羋祝壽,還姑媽長姑媽短的叫個不停,好不親熱,可酒過三巡之后,商臣漸漸露出怠慢的意思。 他先是讓廚子直接給江羋送菜,自己不再起身,后來又自行和周圍的侍者說話,不搭理江羋,江羋很不高興,連連發(fā)問,商臣還是充耳不聞,江羋果然勃然大怒,站起來厲聲道:“你這臭小子,這么無禮,怎么配作太子?”
商臣這才轉(zhuǎn)過頭,桀驁道:“我是太子,將來父王會把王位傳給我,你能拿我怎么樣?”
江羋怒極而笑,道:“哈哈,你這豎子,還想當太子,別做春秋大夢了,你父王早就想廢了你,不識好歹的東西,走著瞧吧!”說罷,甩袖登車而去。
回到宮中,江羋怒氣未消,徑自去見楚成王,恨恨地說:“商臣這孩子,太傲慢無禮,無法擔當國君的重任,應該馬上廢掉!老哥,我看他面目兇惡,拖得久了,怕出意外啊?!?/span>
楚成王點頭道:“妹子,有了你這句話,我就下定決心了,明天早朝,我就曉喻眾臣,廢掉商臣!”
江羋聽了大喜,正要告辭。楚成王又道:“云夢虞人進獻了一頭野熊,我讓御廚正在烹調(diào)。你在晚上酉時來我宮里,我已經(jīng)約了王子職,咱們?nèi)艘黄鹌穱L熊掌,商議大事"。江羋連忙點頭答應。
那邊說道商臣探聽了楚成王廢儲的虛實后,心中惶恐不安,便急忙趕去見師傅潘崇,詢問對策。
潘崇想了一想,問道:“太子你能放下身價,侍奉王子職做楚王嗎?”
商臣連連搖頭:“他比我小那么多,我做不來。”
潘崇頓了一頓,又問:“那么你愿意逃到別的國家去嗎?”
商臣道:“無緣無故地逃到別的國家,自取其辱,我也做不到?!?/span>
潘崇攤開雙手,無可奈何地說:“除了這兩條,再也沒有別的方法了?!?/span>
商臣痛苦失聲,跪倒在地,苦苦懇求。
潘崇盯著商臣,皺著眉,陰沉沉地說:“良策嘛,還有一條。但就怕你下不手......”說到這里,潘崇止住話頭,默然不語。
商臣一聽對這話,似乎有所覺悟,站起身來,咬了咬牙,冷冷道:“到了這步田地,還有什么不忍心呢?先生請直說吧!”
潘崇靠近商臣,低語一番,商臣的臉上的表情不斷變化,目光先是驚恐,然后是淡定,其中還透著些許殘忍,最后竟是興奮了。。。
這天傍晚,商臣托言宮中有變,率軍圍住王宮。手持利劍,闖到楚成王面前。
這一年,楚成王已經(jīng)即位46年了,46年前,他也曾這樣率兵出現(xiàn)在楚王堵敖的面前,一樣的場面,一樣的形勢,一樣的結(jié)局,不需要太多的解釋。
商臣用沾滿血的利劍,在楚成王面前砍殺了幾名內(nèi)侍和宮女后,便讓人把白綾打個結(jié),扔在地上,兩頭讓兩個武士拉著,然后對楚成王說:“父王,您過來,把頭放在這里,閉閉眼,就什么痛苦都沒有了!”,商臣的表情依然如以前那般溫馴,沒有任何變化,似乎就象昨天晚上給父王請安一樣,臉上還掛著微笑,可是眼睛里卻閃著奇怪的光芒,黑夜里狼眼一樣的光芒。
楚成王臉部的肌肉抽搐著,他還不想死,他還想見心愛的小兒子最后一面,他哀求道:“能讓我吃完御廚做的熊掌,再說好嗎?”
商臣呆了半刻,臉上的表情突然發(fā)生一百八十度的變化,之前的溫馴一掃而光,頃刻間臉上布滿了陰云,如同餓狼露出尖牙一般,失聲咆哮道:“你想等王子職來救你嗎?。。。你始終就是不喜歡我這個兒子,無論我怎么做,你自始至終只喜歡那乳臭未干的小子!”
楚成王知道,此時任何的言語和哀求都無濟于事,只能徒找羞辱,他萬念俱灰,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凄然問了一句:“我死后,你準備給我什么謚號?”
商臣脫口而出:“靈!尊你為楚靈王”。
楚成王搖了搖頭,表示不滿意!
商臣想了想,語氣平復下來,道:“成!父王你為楚國擴地千里,成就霸業(yè),是有成之君!你生前孩兒不能盡孝,你死后我會發(fā)誓維護您的威名!”
楚成王點點頭,慘然一笑,抓起地上的白綾,套在脖子上,商臣向兩旁使了一個眼色,兩個威猛的武士一用力,楚成王便氣絕身亡了。
這時御廚剛剛把做好的熊掌端出來,看見這一幕,驚恐不已,手一哆嗦,盛著珍貴熊掌的食器便立馬掉落下來,撒了一地。
這無比美味的熊掌,楚成王再也吃不到了,叱咤風云的一代霸主,就這樣懷著對生的無比眷念,死在親生兒子手上,此刻站在一旁的商臣突然潸然落淚,伏地痛哭。
這天晚上,王子職和江羋也未能幸免。。。
第二天,商臣臨朝告諭群臣,昨晚楚成王暴疾而亡,自己身為太子,將自動成為新王。
他就是歷史上的楚穆王。
楚穆王(?-前614),羋姓,熊氏,名商臣。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說今江陵紀南城)人。春秋時楚國國君,前625-前614年在位。前626年得知其父楚成王欲改立王子職為太子,以宮甲包圍王宮,逼成王上吊而死,自立為楚君。即位后盡力改變楚在城濮之戰(zhàn)后的劣勢,先后滅江、六、蓼、舒、宗等國,進一步控制了淮南、江北(今安徽中、西部)地域。死后葬在楚郢之西。
楚成王原立商臣為太子時,曾征求過令尹子上意見。子上說:“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背赏醪宦牐粤樘?。商臣對子上懷恨在心,泜水退軍,乘機譖子上,以致楚成王錯殺子上。公元前626年(楚成王四十六年),楚成王又想廢商臣,改立王子職為太子,商臣與其師潘崇謀。潘崇給商臣想了個辦法來試探楚成王的態(tài)度。他讓商臣請楚成王的妹妹江羋來喝酒卻不尊敬她。江羋大怒說:“難怪大王要廢了你,立王子職為太子?!鄙坛嫉弥獙嵡楹螅蚺顺缯埥虒Σ?。潘崇說:“你現(xiàn)在還有三種選擇,一向公子職南面稱臣?!鄙坛蓟卮鹫f:“我不能以長事少?!迸顺缬终f:“二就是逃亡他國?!鄙坛加謺鸬剑骸拔也荒茏匀∑淙??!迸顺缯f:“這第三種方法倒是來得快,你能成大事嗎?”商臣毫不猶豫地回答“能?!碑斠股坛家蕴蛹妆鴩コ赏酰赏跻笫承荃?/span>(熊掌)而死,企圖拖延時間,等待外援。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縊死。商臣即位,是為楚穆王(前625--前614年)。
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國內(nèi)形勢基本穩(wěn)定,特別在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穆王鎮(zhèn)壓了企圖謀殺自己的楚大夫斗宜申(子西)與仲歸(子家)后,統(tǒng)治更加穩(wěn)定。此時,各國形勢則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晉襄公卒,晉卿爭立新君,相互攻殺,第二年,晉襄公之子繼位,是為晉靈公。晉靈公年幼,無志圖霸,實力已不如前。河西之秦已漸崛起,秦穆公亦力圖插足中原。公元前628年(楚成王四十四年),晉文公卒,秦穆公即命孟明視等襲鄭,次年滅滑(姬姓,今河南偃師東南)而還。晉與姜戎在肴(山名,今河南靈洛、靈寶間)截擊秦軍,秦全軍復沒。秦原有恩于晉,從此則世為仇敵,相互攻伐不止。楚、秦則利害相同,結(jié)為姻親之國。據(jù)秦《詛楚文》載:“昔我先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兩邦相壹。絆以婚姻,蕝以齋盟。”楚成王與秦穆公建立的兩國友好關系,有助于楚國的繼續(xù)爭霸。齊國自齊桓公死后,國勢不盛,對楚國擴張,不形成障礙。楚穆王就是在這種有利的國內(nèi)外形勢下,繼續(xù)向北、向東進取的。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初,晉聯(lián)合宋、魯、陳、 衛(wèi) 、鄭等攻打楚之與國沈(今安徽沈丘東南),沈潰。四月,秦軍渡河攻晉,至肴,埋葬肴之役秦軍尸骨而還。秋,楚軍出動攻圍江國(嬴姓,今河南息縣西南),晉亦即舉兵攻楚救江。
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軍攻打從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會,不久,讓?君南遷建新都,史稱上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國西境息寧,即移兵東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歸(子家)率軍滅“叛楚即東夷”(《左傳·文公五年》。)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冬,楚公子燮又率軍滅蓼(姬姓,今河南固始東北)。
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秦穆公、晉襄公相繼卒,晉又爭立新君,秦、晉交戰(zhàn)不斷,第二年,晉趙盾(大夫,主持國政)與齊、宋、衛(wèi)、陳、鄭、許、曹之君會盟于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開始由大夫主盟諸侯。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春,鄭國被迫與楚國和。待晉國來救,楚軍已還。夏,楚國又攻打陳國,以懲罰陳之附晉,占領了陳的壺丘(今河南新蔡東南)。秋,楚息公子朱自東夷伐陳,為陳所敗,公子筏被俘。陳以小勝大,反而懼怕而請和。冬,楚穆王遣越椒訪問魯國,以示親善。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夏,楚穆王殺斗宜西、仲歸,消除了內(nèi)患,于這年冬,會陳、鄭、蔡等國國君駐軍于厥貉(今河南項城境),策劃攻打宋國。宋昭公被迫請求歸服,并親自引導楚穆王狩獵于孟諸(今河南商丘東北)(《左傳·文公十年》謂宋昭公“遂道以田孟諸”。)宋、鄭、陳等中原國家轉(zhuǎn)而附楚。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從楚伐宋,中途卻逃歸,楚穆王于次年即興兵伐麇,敗麇軍于防渚(今湖北房縣),兵鋒直抵錫穴(麇都,今陜西白河東南)。
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鳩、舒蓼、舒庸、舒鮑等部)叛楚,令尹成嘉(子孔)率軍鎮(zhèn)壓,執(zhí)舒君,進而攻打巢國,楚國勢力進一步向江淮地區(qū)發(fā)展。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卒。子侶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穆王二年(公元前624年)初,晉聯(lián)合宋、魯、陳、衛(wèi)、鄭等攻打楚之與國沈(今安徽沈丘東南),沈潰。同年四月,秦軍渡河攻晉,至肴,埋葬肴之役秦軍尸骨而還。秋,楚軍出動攻圍江國(嬴姓,今河南息縣西南),晉亦即舉兵攻楚救江。
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秦又攻晉,楚乘機滅江。江既是晉的盟國,又是秦的同姓國,楚穆王乘秦、晉交戰(zhàn)之機,迅速攻滅,顯示了楚穆王的機智與果斷。
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秦軍攻打從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會。不久,讓君南遷建新都,史稱上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國西境息寧,即移兵東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歸(子家)率軍滅“叛楚即東夷”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同年冬,楚公子燮又率軍滅蓼(姬姓,今河南固始東北)。
楚穆王五年(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卒,晉卿爭立新君,相互攻殺。
楚穆王六年(公元前620年),晉趙盾(大夫,主持國政) 與齊、宋、衛(wèi)、陳、鄭、許、曹之君會盟于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開始由大夫主盟諸侯。這種形勢對楚國北進是極為有利的,楚國有識之士已敏銳地觀察到這點?!蹲髠鳌の墓拍辍分杏涊d,楚重復內(nèi)容大夫范山就及時地對楚穆王說:“晉君少,不在諸侯,北方可圖也?!?/span>
楚穆王八年(公元前618年)春,楚穆王聽從了這一意見,即揮師北上,駐于狼淵(鄭地,今河南許昌西),攻打鄭國,并囚禁鄭公子堅、公子龍和樂耳。鄭國被迫與楚國和。待晉國來救,楚軍已還。同年夏天,楚國又攻打陳國,以懲罰陳之附晉,占領了陳的壺丘(今河南新蔡東南)。同年秋天,楚息公子朱自東夷伐陳,為陳所敗,公子筏被俘。陳以小勝大,反而懼怕而請和。同年冬天,楚穆王遣越椒訪問魯國,以示親善。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夏,楚穆王鎮(zhèn)壓了企圖謀殺自己的楚大夫斗宜申(子西)與仲歸(子家)后,統(tǒng)治更加穩(wěn)定。同年冬天,又會同陳、鄭、蔡等國國君駐軍于厥貉(今河南項城境),策劃攻打宋國。宋昭公被迫請求歸服,并親自引導楚穆王狩獵于孟諸(今河南商丘東北),宋、鄭、陳等中原國家轉(zhuǎn)而附楚。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從楚伐宋,中途卻逃歸。
楚穆王十年(公元前616年),楚穆王即興兵伐麇,敗麇軍于防渚(今湖北房縣),兵鋒直抵錫穴(麇都,今陜西白河東南)。厥貉之會和“田孟諸”,是楚國城濮敗北后霸業(yè)復盛的表現(xiàn),說明楚國仍是左右中原局勢的主要強國。
楚穆王十一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鳩、舒蓼、舒庸、舒鮑等部)叛楚,令尹成嘉(子孔)率軍鎮(zhèn)壓,執(zhí)舒君,進而攻打巢國,楚國勢力進一步向江淮地區(qū)發(fā)展。
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4年),在位12年的楚穆王死,死后葬在楚郢之西。其兒子楚熊侶即位,是為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zhàn)國楚簡文寫作臧王,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謚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的統(tǒng)一,民族精神的形成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楚莊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楚穆王12年,楚穆王去世,嫡長子熊侶即位[1],是為楚莊
王(前613——前591)。年紀輕輕的王子侶立,在令尹子孔監(jiān)督與輔佐下,為先君穆王發(fā)喪。
楚莊王繼承王位,楚國內(nèi)部亦正處于一種不安定的狀態(tài)之中,這不單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楚國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發(fā)生動蕩,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繼任令尹,屈從于若敖氏家族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宗、巢等國背叛楚國,于是成嘉率軍討伐舒國,俘虜了舒、宗兩國國君,并且包圍了巢國。
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決心徹底消滅叛亂勢力,率軍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與斗克(字子儀)鎮(zhèn)守國都。斗克曾為秦軍所俘。后肴之戰(zhàn)中秦軍慘敗給于晉,急于聯(lián)楚抗晉,才將斗克等人釋放回國。斗克回國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為令尹卻敗給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謀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戰(zhàn),宣布郢都戒嚴,又使人行刺成嘉,陰謀失敗。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師圍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人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準備外逃,挾持莊王,另立政府。途經(jīng)廬地的時候,二人被廬大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重返郢都。
楚莊王平定了若敖氏家族,穩(wěn)固朝中政局后,再無后顧之憂,迅速整頓軍馬,充實府庫,積極備戰(zhàn)。
然而國際形勢風起云涌,就在楚莊王絞殺子越椒的兩年前,晉國權臣趙宣子干了一件與楚莊王相若的暴力革命,他選擇以消滅肉體的方式來解決內(nèi)部矛盾——弒君。經(jīng)過兩年的醞釀,楚國政權完全由楚莊王把持,若敖氏暫藏于史冊(若敖氏并未完全剿滅,如箴尹克黃、苗賁皇;還有后裔成虎、斗成然時的再度崛起),晉國則已完全由趙宣子執(zhí)掌,先氏、郤氏拱衛(wèi),晉成公雖欲削弱趙氏之權卻有心無力。
自前605年起,晉楚爭霸進入白熱化,楚莊王與一生中最大的勁敵趙宣子為了奪取中原霸權屢屢出兵鄭、宋。
前607年,趙盾弒靈公,擁立晉成公,驅(qū)除靈公近臣。晉成公畏懼趙氏,小心侍奉,請趙盾繼續(xù)擔任執(zhí)政。趙盾又以晉無公族為由,命其異母弟趙括為首席公族大夫,統(tǒng)帥趙氏的舊部,并監(jiān)視朝中諸臣的舉動。趙氏勢力再度膨脹……
前606年,經(jīng)過短暫的整理,趙盾陪同晉成公發(fā)兵南下,攻打鄭國,攻勢極猛。為爭奪鄭國,楚莊王也率領楚軍北上。鄭國君臣懼怕,急忙向晉國求和。晉成公應允,派遣隨會到鄭國,與鄭穆公締結(jié)同盟。楚莊王計劃破產(chǎn),卻不甘心,隨即攻打陸渾的戎族,并陳兵于周都境內(nèi)向趙盾示威。晉軍撤退后,又移師向鄭國進發(fā),欲威逼鄭穆公,迫使鄭國反叛晉國。面對國土遭到列強輪番的蹂躪,鄭穆公一命嗚呼。鄭國大喪!
楚莊王雖未能在與晉國爭奪鄭國的比拼中占據(jù)上風,有些郁悶。然而絞殺陸渾、陳兵周畿,也讓這位楚王光彩了一把,撤兵回國。不想回國后,令尹子越卻發(fā)動政變,好在有驚無險!
就在平定子越之亂后的當年冬天,楚莊王再度親率大軍攻打鄭國,這是了解因為攻打鄭國卻沒有讓鄭國徹底順服的緣故。很遺憾,鄭國依舊不肯投靠楚國。
第二年,楚莊王又一次出動大軍攻打鄭國,短短一年間,兩次遠征鄭國,其聲威反而令楚國的鄰居陳國膽寒,陳靈公與楚國議和,選擇暫時放棄晉國以侍楚。趙盾收到鄭國的告急文書,急差遣荀林父馳援鄭國,楚軍已歸。荀林父不甘心就此撤兵而乘勝追擊,跨過鄭國,向南侵犯陳國,報復陳國的附楚之舉。
荀林父素與趙盾有隙而親于晉成公,趙盾對荀林父并不放心,更恐其立大功,威脅自己的地位,遂又招回荀林父,已備來年。
前603年春,趙盾又聯(lián)絡衛(wèi)國孫免,帶領著晉國的精銳部隊迅速南下,千里奔襲陳國,大軍幾乎開到楚國勢力范圍。晉軍氣勢正盛,楚軍閉門不出,以避開晉軍之鋒芒。
前602年,鄭襄公在公子宋的陪同下又一次與晉國議和,穩(wěn)固同盟。趙盾以霸主的名義,召集諸侯。這一年冬天,晉成公與周王室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魯宣公、鄭襄公、曹文公、衛(wèi)成公在晉國黑壤結(jié)盟。
趙盾是春秋歷史上的第一權臣,可謂“無冕之王”!他時刻利用手中的絕對強權,如國君般發(fā)號施令,調(diào)令諸卿。正是他的存在令晉國各大家族畏其聲威,使晉國的一切資源都被投入于爭霸。趙盾執(zhí)政期間,楚軍與晉軍沒有發(fā)生過一次軍事沖突,強勢的趙盾輔佐晉成公幾乎復興了國家霸權,其執(zhí)政后期也逐漸在對楚逐力中占據(jù)上風。
前601年,就在晉成公黑壤會盟,晉國霸業(yè)亟待再創(chuàng)佳績之時,功成名就的趙盾卻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為了將晉楚爭霸之懸念繼續(xù)保留下去,趙盾擇立上軍將郤缺為正卿。郤缺為晉之良臣,又黨于趙氏,郤缺上臺。他雖不具備著趙盾那樣壓倒性的權威,但也有著一套他的執(zhí)政理念。郤缺伙同先榖;提拔公正為國的士會為上軍佐;又拉攏憨厚秉正的荀林父,不久安排趙盾之子趙朔入六卿,拔擢欒盾之子欒書為卿。兩位晚輩帶領下軍,作為晉國的下一代領導集團。晉國六卿洗牌完畢,郤缺坐穩(wěn)執(zhí)政之位。
郤缺的爭霸策略是:對諸侯首先示之以德,如不服從霸主,必須武力討伐,示之以威,諸侯服從霸主,則應多方懷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果然,就在郤缺升任正卿的當年,成功策反了陳國,心浮氣躁的陳靈公想擺脫楚國的控制,回歸晉國的懷抱。
楚莊王本該在趙盾死時,干一番大事業(yè)。然而,楚國周圍的偃姓諸國發(fā)動叛亂,考慮到后方根基不固,莊王暫緩了北上的步伐,而是將楚軍主力用于剿滅舒氏(舒氏為偃姓),并與崛起當中的吳國與越國結(jié)盟,兵不卸甲,又調(diào)兵攻打陳國。陳靈公目睹著晉國諸卿剛剛經(jīng)歷人事?lián)Q動,很干脆的倒向楚國。
前600年9月,晉成公再度與宋文公、衛(wèi)成公、鄭襄公、曹文公會盟于扈,穩(wěn)固同盟,聲討企圖反叛霸主的諸侯,并命親信將領荀林父率領軍隊南下進攻陳國,懲罰陳國的朝晉暮楚。不料,晉成公在爭霸關鍵時刻亦撒手人寰,荀林父南征之舉只能作罷,悻悻而歸。
這兩年,正卿趙盾與國君晉成公的相繼去世,使得晉國政局極度不穩(wěn)。楚莊王整理后方,再度北上,目標直指鄭國。鄭襄公求救于晉國,正卿郤缺戴孝出征,與鄭軍會師,迎接楚莊王的到來。楚莊王力圖將鄭國奪回,不想晉國方面態(tài)度如此強硬,晉、鄭聯(lián)軍與楚軍在柳棼大戰(zhàn)一場,楚軍戰(zhàn)敗。
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與晉國真刀真槍的干一場,不想等待他的依舊是失敗,楚莊王領敗軍回國,退出中原。
楚軍雖然戰(zhàn)敗,但已造成鄭國朝野上下的恐慌,前599年,鄭國為了緩和楚國人的怒氣,私下與楚莊王議和。消息傳開,晉、宋、衛(wèi)、曹四國伐鄭,鄭襄公無奈之下又只能向晉國盟誓。楚莊王無法容忍鄭國的騎墻反復,入冬后又率軍攻打鄭國。郤缺命上軍將士會援救鄭國,睿智多謀的范武子聯(lián)合鄭軍于穎水挫敗楚莊王。楚莊王再度郁悶而歸,諸侯聯(lián)軍進入鄭國國境,由士會統(tǒng)領,駐防鄭國。
前598年年初,楚莊王再出師伐鄭。鄭襄公與子良(公子棄疾)商議,擬定了未來幾十年間的國策——唯強是從,晉來從晉,楚來從楚。
楚莊王自親政以來,為爭奪霸權而屢屢出征。趙盾死后,趁著晉國的權威真空,對晉政策由戰(zhàn)略爭取衍化成明刀明槍的軍事爭奪。
無論是郤成子還是楚莊王,都已深切預感到晉、楚間第二次決戰(zhàn)的逼近。雙方都在為即將到來的巨戰(zhàn)做著充分的準備。
前598年,郤缺竟然不拘一格,主動向眾狄議和,以求穩(wěn)定后方。幾乎同時,楚莊王攻入陳國,將陳國降為楚國的一個縣以為己用。
趙宣子之權威、郤成子之多謀,晉國國家機器在此二人的努力下,尚能夠壓制楚國的強勢北上,令楚莊王稱霸中原的野心一次次受挫。經(jīng)過楚莊王一輪又一輪的攻勢,以晉國為首的中原聯(lián)盟似乎依舊是固若金湯,楚莊王終于明白郤缺是一位才能絲毫不遜于趙盾的強勁對手。
上天總是將機遇贈與有準備的人,就在楚莊王任用孫叔敖,整頓內(nèi)政,悉心改革,以圖東山再起之時。前598年年末,(一說為前597年初),晉國再度山崩地裂,中軍元帥郤缺去世。政治嗅覺極為敏銳的楚莊王察覺到晉國諸卿權利即將面臨新一輪重組。
前597年開春,經(jīng)過一個冬季的休整,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tǒng)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shù)北伐。
這是楚國這些年來所發(fā)動的規(guī)模最大、氣勢最宏偉、攻勢最猛的一次進軍。面對如此大好時機,楚莊王志在必得。不久,楚軍就將鄭國團團圍住。
圍困17天,鄭襄公準備求和,命人占卜,不吉利;準備與楚軍巷戰(zhàn),吉利,于是乎舉國大哭。經(jīng)過長達三個月的激戰(zhàn),楚軍占領鄭國,鄭襄公袒胸露臂向楚軍請罪以求和。楚莊王同意鄭國媾和,楚、鄭結(jié)盟,楚軍后退三十里,僅僅三十里。
鄭國,已不簡單是楚莊王的目標,更是一個誘餌!楚軍就駐扎在鄭國的土地上,靜靜地等待著晉國人。
南方狼煙四起,晉國六卿們正在朝中為瓜分利益爭論不休,聽聞楚國已經(jīng)攻入鄭國。時任正卿的中行桓子率領晉國三軍六卿七大夫南下,面對楚莊王咄咄逼人的攻勢,荀林父謹言慎行,至黃河北岸安營扎寨。
此時已是六月,楚軍進駐鄭國之地已近半年,根基已固。晉國將帥打聽到鄭國已經(jīng)跟楚王議和,遺憾時機已過,荀林父便想領兵回國,士會隨聲附和。中軍佐先榖(趙盾黨羽)當即反對,說:“晉國之所以能夠稱霸,由于將軍隊勇敢,臣下盡力,現(xiàn)在救援鄭國卻不敢作戰(zhàn),這是不盡力;大敵當前卻怯戰(zhàn),這是不勇猛?!倍挷徽f就帶領先氏之兵渡過黃河。
司馬韓厥將先榖之舉報告荀林父,荀林父恐先榖有失,即率全軍跟上,晉軍由此陷入被動。
哨兵探得晉軍渡河的消息,楚莊王率領軍隊北進,駐扎于郔與晉軍對峙。
楚莊王親自統(tǒng)帥全軍,令尹孫叔敖(蒍艾獵)將中軍,子重(公子嬰齊)將左軍,子反(公子側(cè))將右軍,準備飲馬黃河后便撤軍回國,探知晉軍氣勢磅礴的橫渡黃河,回想起當年城濮之戰(zhàn),回想起這幾年與晉軍的幾次交手,莊王一陣寒顫,心里沒底!
伍參想跟晉軍一決雌雄,穩(wěn)重的孫叔敖不支持,說:“去年攻陳國,今年攻鄭國,不是沒有戰(zhàn)爭。交戰(zhàn)而不能取勝,伍參的肉夠大家吃嗎?”伍參爭鋒相對:“如果作戰(zhàn)且最終獲勝,那就是孫叔敖你沒有謀略。就算戰(zhàn)敗,我伍參的肉也會落到敵人的手里,哪里輪得到你吃???”
伍參只是個將官,孫叔敖高居令尹,自然不用去在意一個小將官的話,看到楚莊王保持沉默,孫叔敖率中軍向南撤退。伍參得寵于楚莊王,向莊王進言:“晉國這個正卿(荀林父)剛剛上任,難以集權;他的副手先榖剛愎自負。他們?nèi)妼⒆裘苤刂?,根本無法有效的調(diào)動軍隊。這場戰(zhàn)斗一旦拉開,晉師必??!況且敵人的主帥只是臣子,而我們的主帥卻是君主,君主逃避臣下,奇恥大辱!”
楚莊王聽完后很不高興,已有一些決戰(zhàn)的沖動,領軍駐于管地,傳令孫叔敖改變行軍方向,繼續(xù)向北進軍,還是擔心晉軍勢力龐大,幾番派使臣向晉國求和,荀林父、士會、趙朔等都同意雙方握手言和,因為雙方誰都沒有必勝的把握。然而愿望是美好的,卻遭到了先榖、趙同、趙括等好戰(zhàn)派的反對。晉國貴族們的矛盾公然暴露在楚國人面前。
趙旃、魏锜二人早不滿荀林父,以向楚軍請和為名,假傳荀林父之命,向楚軍宣戰(zhàn),并至楚軍陣前罵陣。趙、魏之流,在楚軍陣前撒潑,激怒楚國將士。楚莊王親自帶兵出營追殺二人,趙旃、呂锜見楚軍已“上鉤”,撒腿就跑。楚莊王怒不可解,繼續(xù)追剿。
晉元帥荀林父害怕趙旃、呂锜二人有失,派荀罃(智武子)接二人回營。
荀罃戰(zhàn)車一過,疆場之上,黃土彌漫。潘黨望見遠處飛揚的塵土,以為是晉軍發(fā)動了總攻,急忙派人報告:“晉師至矣!”
楚國諸將聽聞晉軍已經(jīng)發(fā)起攻勢,深恐楚莊王孤軍深入,軍中最高指揮官令尹孫叔敖下令:“進軍!速速進軍!寧可我們接近敵人,也不能讓敵人接近我們!”于是,楚國主力大軍傾巢出動,戰(zhàn)車馳騁,軍士狂奔,突襲晉軍。
荀罃?shù)哪且恍」刹筷犚挥|即潰,荀罃被俘,楚軍順勢向晉軍大營殺去。
晉國諸卿的爭論依舊沒有結(jié)果。荀林父還在犯愁,哨兵報告,楚軍已不宣而戰(zhàn),已逼近晉營。晉軍只是象征性抵抗了一會,面對楚軍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倉促之間,荀林父不知所措。荀林父下意識就是開溜,在軍中擊鼓,向三軍下達了命令:“撤軍!率先渡過黃河之人有賞!”
三軍之中,中軍與下軍早就亂作一團,聽聞元帥如此命令,慌忙向北撤退,至黃河岸邊,楚軍將至。幸虧趙嬰齊備有船只,晉軍將士搶奪舟楫,爭先恐后,先上船者甚至將砍斷后來攀著船舷之人的手指,其狀慘不忍睹。
晉國的中軍與下軍都已經(jīng)失去了戰(zhàn)斗力,只剩上軍在士會、郤克、韓穿等人的率領下臨危不懼。為了打擊敵人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楚莊王命親信潘黨率領機動戰(zhàn)車40乘,跟隨唐惠侯攻打晉上軍,上軍將隨會親自斷后,掩護大軍撤退。
到了傍晚,晉軍的殘兵敗將潰不成軍,還在喧嚷中撤離,楚莊王下令停止進攻,楚軍進駐于邲。
邲之戰(zhàn)塵埃落定,以楚莊王的大勝,晉軍的慘敗而告終!楚莊王沒有乘勝追擊,帶領荊楚將士飲馬黃河。
記得早在公元前605年,楚莊王曾經(jīng)率領楚軍北上,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主力大軍開至東周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當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聞訊忐忑不安,派巧言善變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接見王孫滿,二人談論天下大勢,楚莊王一時興起,向王孫滿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挑戰(zhàn)周王室的權威,欲完成祖先“窺中國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雄心昭然若揭。
邲之戰(zhàn),楚軍大破晉軍,揚眉吐氣的楚莊王終于宏圖大展,光耀祖宗,顯達后世,也正應承了當年蘇從、伍舉、潘琮對他寄予的厚望——“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
雖然在邲之戰(zhàn)中遭遇滑鐵盧,晉國國勢頗為不順,但國力依然雄厚。邲之戰(zhàn)戰(zhàn)敗的根本原因是晉國內(nèi)部的不團結(jié)。邲戰(zhàn)的一聲炮響如同警鐘反而將晉國人從霸業(yè)迷夢中敲醒。
威嚴大損的晉國意識到極可能失去諸侯的擁護,晉景公為了挽回部分頹勢,拉攏諸侯顯得尤為必要。邲戰(zhàn)的罪魁禍首先榖毛遂自薦。就在戰(zhàn)敗當年的冬季,趁楚莊王征蕭國之際,先榖與宋國華椒、衛(wèi)國孔達及曹國人會盟于清丘。然而第二年,衛(wèi)國背約,竟然去救援楚國的盟友陳國。神經(jīng)過敏的晉國人深恐衛(wèi)國此舉是向楚國靠攏,立刻派遣使臣去朝歌(衛(wèi)國國都)問罪,衛(wèi)穆公只能舍車保帥,殺死正卿孔達來討好晉國。就這樣,晉國人以一種不太理智的手段威逼衛(wèi)國依舊依附于晉國的羽翼之下。
前595年,晉國正卿荀林父向晉景公進言:方今楚強,然晉未衰,必出師于鄭,示之以整,使謀而來。晉景公批準荀林父之諫,親自率領晉國全軍向鄭國進發(fā),鄭襄公不敢對敵,堅守不出。晉景公攜荀林父、士會、郤克、趙朔、荀首、欒書在鄭國的國土上檢閱部隊,并通告諸侯:晉國人再度站起來了。
一覺睡醒且再度團結(jié)的晉國人又在中原大地上耀武揚威。楚國有必要壓制晉國的反撲氣焰,然而吃一塹長一智的晉人在晉景公的帶領下氣勢如虹,楚莊王決意向晉國最忠實的盟友宋國發(fā)起挑釁。
前595年,楚莊王遣申舟使齊,挑釁宋國,遭到宋文公及右?guī)熑A元等人的反感。宋國人一不做二不休,殺死申舟,楚莊王即刻以此為借口,向宋國出征。至這一年九月,楚莊王已親率楚國精銳部隊包圍宋國都城,作為對晉國示威于鄭國的報復。面對楚國咄咄逼人的攻勢,宋文公帶領臣民堅守城池長達半年,城內(nèi)已是易子相食,饑寒交迫。
第二年開春,宋文公派遣樂嬰齊往晉國,向晉景公求救。晉景公意欲遣軍救宋,大夫伯宗反對出兵,認為此時楚軍國勢鼎盛,有上天眷戀,難與爭鋒。晉景公納其言,派遣解揚告知宋國人晉援將至,并鼓勵宋國人堅持抗戰(zhàn)。事實上,晉景公還沒有從邲之戰(zhàn)的陰影中走出來,不敢再輕易向楚軍宣戰(zhàn)。
至前594年五月,攻守雙方都不能再堅持。宋右?guī)熑A元突圍,趁夜?jié)撊氤I,登上子反的床。子反不備,為華元劫持。華元對子反將宋國國情據(jù)實以告,子反醉醺醺的也告訴華元:“楚軍的糧草只剩幾日之用”,無奈之下,子反與華元私下盟誓。后子反將事情經(jīng)過一五一十告知楚莊王。莊王知道吞宋已成妄想,更擔心此時晉國的后來居上。楚莊王下令撤軍,與宋國握手言和。
自此長達8個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堅戰(zhàn),雖以楚國無功而返而告終,但也讓中原諸侯談虎色變。
邲之戰(zhàn)是晉國霸業(yè)第一次衰敗的起點。往日自以為不可一世的晉人遭到當頭一棒,對諸侯的控制力大大減弱。而自齊桓公后便已注冊為大國的姜齊便是第一個想脫離晉國控制的諸侯。
早在前599年,齊惠公崩逝,其子呂無野立,是為齊頃公。齊頃公年輕氣盛、剛猛精進,目中無人的齊侯急于擺脫晉景公的控制。
就在邲之戰(zhàn)結(jié)束的第二年,齊頃公下令攻伐自恃有晉國撐腰的莒國,打響了反晉革命的第一槍。
齊頃公為瓦解晉國東方的戰(zhàn)略碉堡——魯國,加大對魯國聯(lián)絡。時魯國三桓——季孫、叔孫、孟孫奪得魯國軍政大權,分別與晉國侈卿建立起較為牢固的跨國聯(lián)盟以作為外援。魯宣公及東門氏(即公孫歸父,東門襄仲之子)在晉國霸業(yè)一片迷茫之時,積極聯(lián)絡齊國當權派以作為對抗三桓。魯宣公與齊頃公,一拍即合。
經(jīng)過幾年的奮斗,齊頃公膽子越來越大。前592年,晉景公命時任中軍佐的郤克出使齊國,征召齊頃公參加會盟。齊頃公玩心大發(fā),竟在朝堂之上捉弄郤克。后在斂盂之會上,齊國代表高固(高宣子)又逃席而去。
前591年開春,郤克鼓動晉景公,晉景公忍無可忍,率軍與衛(wèi)太子臧伐齊,也只是小打小鬧。在晉國霸權最為迷茫的那幾年間,楚莊王聯(lián)齊以制晉的戰(zhàn)略取得極大成功,使得晉國長期忙碌于在北方與齊國周旋,基本無暇南顧。
值得一提,楚莊王也曾聯(lián)絡秦國。前594年,秦桓公以杜回為將攻晉后方,不想竟然被晉國當時并不入流的大夫世家——魏氏(魏顆,令狐文子)大敗于輔氏。
前591年,英雄一生的楚莊王突然病重,他已經(jīng)預感到自己不久人世,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著太子審。其弟子重、子反,申公巫臣等在一旁聽候莊王遺命,知會其意。
這年入秋,楚莊王終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氣,與世長辭!令尹子重、司馬子反依照莊王意志,擁立年僅十來歲的太子審為楚君,是為楚共王。公子嬰齊攝君事,主內(nèi)外,掌握了楚國的軍政大權。
莊王尸骨未寒,貴族間的新仇舊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為首的王族與申公巫臣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預感到危機來臨,便左右逢源,最終帶著寡婦夏姬,流亡他國以避政敵的迫害。子重、子反殺掉了屈巫留在楚國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財產(chǎn)。悲痛萬分的屈巫聯(lián)絡晉國外交大使郤至,意欲投奔晉國。晉景公任之為大夫,命其往吳國,教吳人以軍陣之術與抗楚之策,吳國始強,令楚國后患無窮。
就在子重、子反為排斥異己殫精竭慮時,晉國正卿郤克以其侄郤至專對楚國外交,與楚人周旋。郤克之志在齊而不在楚,乘楚國重臣反目之際,于前589年出動大軍攻伐齊國,齊頃公大敗而還,與晉國結(jié)盟。楚國聯(lián)齊制晉的計劃徹底破產(chǎn)。為了挽回頹勢及霸主榮譽,這一年冬天,子重輔佐楚共王出兵北上,攻至魯國,號召諸侯會盟。13國代表匯聚蜀城,規(guī)模雖大,卻各懷心機。這不過是楚莊王昔日功業(yè)的最后回光。
楚莊王死后幾十年間,楚國國力直線下滑,很快被晉國反超。子重為緩衰敗之勢,欲與晉國弭兵,平分霸權。楚共王晚年,目睹著晉悼公一次次會盟諸侯,聲勢昊天,暴病而亡。至楚靈王時,欲重塑莊王之盛卻好高騖遠,身死人手。楚平王時,奸逆當權,繼續(xù)淪落;至楚昭王,幾為吳國所滅,楚國永恒的退出了爭霸行列。楚國的霸業(yè)漸行漸遠,名存實亡。
斗克只是若敖氏旁支,竟也足以擁兵自重,挾持莊王。如果換成是整個若敖氏家族一起行動,此時的楚莊王則完全沒有抵抗之力。不管莊王有多大的雄心壯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前612年,趙盾派遣上將軍郤缺率領晉國上、下二軍突襲一直依附于楚國的蔡國(今河南上蔡縣一帶),竟在楚國的家門口向蔡國發(fā)起猛攻,蔡莊侯一面抗拒晉軍,一面派人向楚國求救,楚莊王視而不見。不久蔡都失陷,國破家亡之際,蔡莊侯只能與郤缺簽訂城下之盟。蔡莊侯喪權辱國,于第二年就悲憤而亡,楚王宮依然載歌載舞。
公元前611年,楚國發(fā)生大饑荒。巴國東部的山戎族趁機襲擾楚國西南邊境,一直打到阜山(今天的湖北房縣一帶)。楚國人組織防御,派部隊在大林一帶布防。東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機作亂,派兵入侵楚國的東南邊境,攻占了陽丘,直接威脅訾枝(今天湖北鐘祥一帶)。一直臣服于楚國的庸國也發(fā)動各蠻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國征服的麇國人也帶領各夷族部落在選地集結(jié),準備進攻郢都。短短三年間,各地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往郢都,各城各地都開始戒嚴,空氣中彌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天災人禍逼得楚國幾陷崩潰。而那位少不經(jīng)事的楚莊王,卻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宮之中,整日打獵喝酒,不理政務,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還在宮門口掛起塊大牌子,上邊寫著:“進諫者,殺毋赦!”
直至前611年,楚莊王依舊在花天酒地,依偎于國君而生存的諸大夫心急如焚。
一日,大夫伍舉進見莊王。楚莊王手中端著酒杯,口中嚼著鹿肉,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他瞇著眼睛問道:“大夫來此,是想喝酒呢,還是要看歌舞?”伍舉話中有話地說:“有人讓我猜一個謎語,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來向您請教。”楚莊王一面喝酒,一邊問:“什么謎語,這么難猜?你說說!”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上在朝堂,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您請猜猜,不鳴也不翔。這究竟是只什么鳥?”楚莊王聽了,心中明白伍舉的意思,笑著說:“我猜著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鳥。這只鳥啊,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等著瞧吧。”伍舉明白了楚莊王的意思,便高興地退了出來。
過了幾個月,楚莊王依然故我,既不“鳴”,也不“飛”,照舊打獵,飲酒玩女人。大夫蘇從忍受不住了,便來見莊王。他才進宮門,便大哭起來。楚莊王說:“先生。為什么事這么傷心啊?”蘇從回答道:“我為自己就要死了傷心。還為楚國即將滅亡傷心?!背f王很吃驚,便問:“你怎么能死呢?楚國又怎么能滅亡呢?”蘇從說:“我想勸告您,您聽不進去,肯定要殺死我。您整天觀賞歌舞,游玩打獵,不管朝政,楚國的滅亡不是在眼前了嗎?”楚莊王聽完大怒,斥責蘇從:“你是想死嗎?我早已說過,誰來勸諫,我便殺死誰。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蘇從十分痛切地說:“我是傻,可您比我還傻。倘若您將我殺了,我死后將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這樣下去,楚國必亡。您就當了亡國之君。您不是比我還傻嗎?言已至此,您要殺便殺吧!”楚莊王忽然站起來,動情地說:“大夫的話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說的辦?!彪S即,他便傳令解散了樂隊,打發(fā)了舞女,決心要大干一番事業(yè)。
楚莊王終于同意了伍舉、蘇從等人的建議,決定此后遠離酒色,親自處理朝政,莊王開啟霸業(yè)自此始。
楚莊王親政的當務之急就是攻伐反叛的庸國。
前611年,楚莊王撇開令尹斗般,乘坐戰(zhàn)車到抗擊庸國的前線,與前方部隊會師,親自指揮,將楚軍分為兩隊:子越從石溪出兵;子貝從仞地出兵,并聯(lián)絡秦國、巴國及蠻族部落合攻敵人。楚王督戰(zhàn),將士們猛攻庸國。不久,庸國不支,宣告滅亡,楚莊王取得了親政以來的第一場勝仗。
楚莊王經(jīng)平定內(nèi)亂與滅庸后,統(tǒng)治已趨穩(wěn)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中原諸侯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強卻仍非晉之對手。時晉靈公也已親政,然大權卻依舊把持于趙盾(趙宣子)手中。靈公漸長,對內(nèi)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nèi)統(tǒng)治既不穩(wěn)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更與權臣趙盾矛盾異常突出,勢同水火。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公元前610年,晉會衛(wèi)、陳等諸侯于扈,以鄭有二心于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jīng)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于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系。
公元前608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于是叛晉而“受盟于楚”。于是附晉之鄭主動與楚結(jié)盟。隨著楚國的穩(wěn)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使舵,認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吊唁,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jié)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大軍攻陳,接著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衛(wèi)、曹諸國軍隊于棐林,攻鄭以救陳、宋。
同年冬,晉為擺脫被動局面,從趙穿計,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國并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
公元前607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zhàn)于大棘,宋軍大敗,鄭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筑城。秦為報復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秦、晉關系一度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著聯(lián)合衛(wèi)、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子越椒領兵救鄭,趙盾以斗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斗椒正面交鋒,雖有晉靈公不君之故,也側(cè)面說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連一生不服軟的趙盾都不敢接戰(zhàn)。
正當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nèi)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晉侯,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郔(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力的標志。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艿码m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現(xiàn)兵周疆、問鼎輕重,標志著楚國已進入空前強盛時代。
就在楚莊王與趙宣子的爭霸剛剛拉開序幕,楚國若敖氏家族就發(fā)生火并。時斗般為令尹,子越椒為司馬,蒍賈為工正。子越與蒍賈都對斗般不滿而勾結(jié)在一起。蒍賈誣陷斗般,子越椒為奪得令尹之位,與蒍賈同謀。蒍賈殺死斗般后,子越又與蒍賈不睦。
楚莊王北征,令尹子越攻打蒍氏,將蒍賈囚禁,幽而殺之,驅(qū)除蒍氏,并駐兵蒸野,等待著王師回歸。
楚莊王大軍凱旋,聽聞令尹子越發(fā)動軍變,一陣寒顫,派人去打探,得知若敖氏叛軍勢大。莊王以楚國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為人質(zhì)作為與子越椒和談的條件,以此作為緩兵之計。子越椒已是背水一戰(zhàn),對莊王的條件斷然拒絕。
莊王只能一戰(zhàn)。7月初七,楚莊王帶兵與子越的若敖氏家族親兵與皋滸決戰(zhàn)。子越椒自小在軍營中長大,英勇善戰(zhàn),帶領叛軍猛攻楚王軍,子越椒向楚莊王連射幾箭都差之毫厘,叛軍威勢大振,楚王軍士卒看到子越椒如此驍勇,開始膽怯。
危急時刻,楚莊王擊鼓,下令反攻,養(yǎng)由基(一說是潘黨)拉弓搭箭,射死了子越椒,若敖氏叛軍失去領袖后,瞬間樹倒猢猻散,軍陣大亂。楚莊王趁勢反撲,叛軍兵敗如山倒。楚莊王乘勝追擊,掩殺若敖氏。
自幼飽受若敖氏家族的欺凌與壓制,楚莊王對斗氏與成氏二族算總賬,罷免了朝中多數(shù)親信,牽連甚廣。子越椒之子苗賁皇在父親被殺后逃亡晉國,箴尹克黃因為其父子文功勛卓著而免遭屠戮,幸存者也難再在躋身政壇高層。
若敖氏曾在楚國國基框架構建的過程中出將入相,立下不世之功,其中壟斷甚至世襲令尹一職,更使得若敖氏家族長期權傾朝野。
楚莊王剿滅若敖氏后,欲令朝中的軍政重心完全集中于莊王一人之手。為了防止楚國又有其他的家族成為下一個若敖氏,楚莊王在令尹一職上的設定頗有新意——架空令尹。
子越的強悍成為若敖氏家族滅亡的導火索,但若子越不是被一箭射死,這場政變不可能如此輕易的一戰(zhàn)而定勝負。為防止危機的再度降臨,手腕強硬的楚莊王需要一位性格相對懦弱,沒有多少宏圖大志的親信擔任令尹,哪怕這個人物沒有什么驚世之才。只要他會循規(guī)蹈矩,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足夠了。
終于,楚莊王選擇虞邱子為令尹,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擺設。虞氏在楚國并非強族,無權無勢,要想立足,就必須唯楚莊王馬首是瞻。虞邱子當然也明白自己的作用,他更不可能有多少非分之想,每日記著念“哦米拖佛”就足夠了。
當令尹成為國君的影子,那楚國的國家集權自然水到渠成。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國令尹(楚相)經(jīng)虞邱舉薦,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主張“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jīng)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nóng)、工、賈各得其便。寬刑緩政,發(fā)展經(jīng)濟,政績赫然。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改善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條件,增強了國力。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寫到“孫叔敖舉于海”,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
楚莊王,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聵閉塞,貪圖酒色”,國政皆賴于成、斗二氏,無所作為。
莊王親政后,勵精圖治,對內(nèi)分令尹之權,壓制若敖氏,任用蘇從、蒍賈、伍舉等賢臣。后子越政變,莊王沉著應對,一戰(zhàn)定乾坤,穩(wěn)定后方;對外與晉國趙盾、郤缺多次爭霸受挫,卻能屢敗屢戰(zhàn),任用孫叔敖大膽革新,楚國大治。
邲之戰(zhàn),軍令統(tǒng)一的楚軍大敗政出私門的晉軍,宣告著楚莊王霸業(yè)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國稱霸于中原,號令諸侯,打破了晉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并矢志不渝的維護著霸業(yè)的延續(xù),時刻盯防著晉國的反撲。楚莊王的強勢北進,客觀上促使著先進的中原文化與個性獨特的荊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為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其豐功偉績足以永載史冊,千古傳頌。
然而,楚莊王并未將楚國國策法律化,依舊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終為時代所局限,其處理后事上的疏忽導致人亡霸滅也就顯得勝敗有憑。而自楚莊王后期所推行的王族政體也對日后的楚國影響極為深遠。此后百余年間,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圍、子皙、子瑕、子常、子西、子國等楚國王室成員先后充當令尹,雖亦一度抑制了卿族勢力膨脹,卻日漸腐敗直至淪喪,成為楚國發(fā)展圖強的最大毒瘤。
軼事典故
莊王葬馬
《史記·滑稽列傳》中說,楚莊王有一匹心愛之馬,莊王給馬的待遇不僅超過了對待百姓,甚至超過了給大夫的待遇。莊王給它穿刺繡的衣服,吃有錢人家才吃得起的棗脯,住富麗堂皇的房子。后來,這匹馬因為恩寵過度,得肥胖癥而死。楚莊王讓群臣給馬發(fā)喪,并要以大夫之禮為之安葬(內(nèi)棺外?。?。大臣們認為莊王在侮辱大家,說大家和馬一樣。從而,眾臣對莊王此舉表示不滿。莊王下令,說再有議論葬馬者,將被處死。
優(yōu)孟聽說楚莊王要葬馬的事,跑進大殿,仰天痛哭。莊王很吃驚,問其緣由。優(yōu)孟說,死掉的馬是大王的心愛之物,堂堂楚國,地大物博,無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禮安葬,太吝嗇了。大王應該以君王之禮為之安葬。莊王聽后,無言以對,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禮葬馬的打算。
莊王葬馬這則寓言,從原先莊王執(zhí)意以大夫規(guī)格葬馬,到最后莊王答應放棄奢侈的葬馬之舉,映射了莊王從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實?!扒f王葬馬”以及“一鳴驚人”是楚莊王人生的一個縮影。從最開始莊王昏庸無道,到最后大徹大悟做明君,都表現(xiàn)在這兩則寓言里。
后世也有類似莊王葬馬的事情。漢武帝時期,大宛向大漢進獻了一匹汗血寶馬。汗血馬一生為漢朝立過不少功勞(成語汗馬功勞即源自汗血馬)。它死后,武帝執(zhí)意要將汗血馬厚葬,同樣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后來,武帝也同樣取消葬馬之念??梢娺@兩次葬馬的事情基本雷同。
絕纓之宴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戰(zhàn)亂不斷。楚莊王依靠名將養(yǎng)由基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tǒng)統(tǒng)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后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要盡歡而散。現(xiàn)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span>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系。酒后失態(tài)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剎風景?” 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之宴”。
優(yōu)孟智勸楚莊王
過了三年,晉國和楚國交戰(zhàn),有位大臣總是在前面沖鋒陷陣,五度交鋒五度奮勇作戰(zhàn),帶頭擊退了敵人,最后終于獲得勝利。楚莊王訝異地問他說:“我的德行淺薄,又不曾特別優(yōu)待你,你為什么毫不猶豫地為我出生入死到這樣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說:“我本就該死!從前喝醉而失去了禮節(jié),君王您隱忍而不誅殺我。我始終不敢因為君王您蔽蔭的德行而不顯揚地加以報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夠肝腦涂地,用頸上的熱血濺到敵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帶斷了的人哪!”于是打敗了晉軍,楚國因此而得以強盛。
莊王伐陳
楚(荊)莊王想要去討伐陳國,派人到陳國偵察。使者(回來以后)說:“陳國不能夠討伐?!背f王說:“什么緣故呢?”(使者)回答說:“(陳國)城墻高大,護城河深邃,積蓄的財糧很多呀?!睂巼f:“陳國可以討伐。陳國是個小國家,卻財糧積蓄很多,(這)是(因為)賦斂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會怨恨統(tǒng)治者!城墻高大,護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憊了。派軍隊去討伐它,陳國可以拿下。”楚莊王聽從了寧國的建議,于是攻下了陳國。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莊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鼻f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泵鎸π垡暠狈降那f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莊王的話鋒,大談九鼎制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jīng)過,最后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鼻f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
5楚莊王臺
位于荊州城北8公里處紀南城內(nèi)東北隅?!端?jīng)注》載:臺"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東西九丈"?,F(xiàn)高6米,東西長30米,南北寬20米。楚莊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0年在位,是楚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97年,晉楚之戰(zhàn),楚獲大勝,威震九州,莊王為安撫列國君主,建筑高臺,邀請列國君主來此聚會,眾諸侯推莊王為盟主。此后"遠者來朝,近者入賓",莊王威望日重,楚國國勢日強。后人因而謂此臺為釣諸侯臺,故又名"釣臺"。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羋姓,熊氏,名審,郢(今宜城楚皇城)人。楚莊王之子,時年幼,由重臣令尹(相當于丞相)子重專政,楚共王六年(前585年)發(fā)生“子儀之亂”,大夫析公逃到晉國,成為謀士,這是“楚才晉用”的典故。
楚共王熊審,公元前590年——前560年在位,公元前591年(楚莊王二十三年)七月,一生戎馬倥傯,稱霸中原的楚莊王病逝,楚共王立。在料理楚莊王喪事后,把注意力轉(zhuǎn)向東方,一方面與齊結(jié)盟,另一方面把矛頭繼續(xù)指向晉國及其盟國。但楚共王缺乏治國經(jīng)驗,亦無爭戰(zhàn)閱歷,全靠令尹子重等一班舊臣支撐,而子重等又居功自傲,在強敵面前,不顧國家利益,伸手要賞田,目的未遂,又貪婪侵占,終演成內(nèi)亂。楚國霸業(yè)開始衰退,而楚共王在位后兩年,利用莊王的聲威,邀諸侯結(jié)下的蜀之盟,則是楚國霸業(yè)達到鼎盛之時。但盟后不久,晉與楚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焦點在于爭奪鄭、宋。楚共王雖欲在爭霸中力壓晉,但他卻沒有楚莊王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楚由此而衰也是必然的。
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的故事應流傳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現(xiàn)存最早的文獻記載見于《公孫龍子·跡府》,該書提到楚國的一位君主帶著“繁弱之弓”和“忘歸之矢”到云夢澤打獵,卻把弓遺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卻阻止了他們,說道:“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這則故事想表達出楚王胸襟廣大,但后來演變成為成語“楚弓楚得”?!」适码m提及楚王,但并未說明是哪一位楚王,《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甚至連楚王都未提及,只說是一個楚國人(荊人),劉向在《說苑·至公》一書中說楚王指楚共王,后來的《藝文類聚》“卷六十·軍器部”中又說弓是“烏號之弓”。
楚共王的兒子
王子招(楚康王)、王子圍(楚靈王)、王子比(初王)、王子黑肱、王子棄疾(楚平王)、王子茷
均為庶出
名將不得攜箭上戰(zhàn)場
楚共王是楚國楚莊王之子。他這一輩子始終生活在父親的光環(huán)和陰影下,人們經(jīng)常會用他與其父親進行對比參照。
楚共王是一個很溫和的人,他溫和得甚至使人覺得他有點迂腐。
楚莊王駕崩不久,楚國申地行政長官兼外交大臣屈巫,利用出使齊國的機會攜夏姬私奔到楚之敵國晉國,在楚國引起軒然大波。此夏姬被喻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大美女之首。
楚莊王滅掉陳國的時候,面對夏姬的美貌很動心,想把她納入后宮。就是被屈巫所勸阻。楚國司馬,即兵馬大元帥公子側(cè)也想娶她為妻,也被屈巫的一席話嚇得打消了念頭。哪知道屈巫這幾年期間,一直在處心積慮地娶夏姬為妻,這自然引得公子側(cè)暴怒。他向年幼的楚共王建議,用以重幣把屈巫從晉國引渡回國。楚共王拒絕了他。公子側(cè)基于屈巫為了一個克夫的寡婦不惜冒犯楚國之法,忘掉自己的使命,叛逃晉國,欺騙楚莊王等大罪,要求誅滅其九族。楚共王很快把屈巫的功過從公私分開來說,認為屈巫為楚莊王謀劃則忠,但涉及到個人利益時,則不忠。既不否認他的叛國,卻把性質(zhì)與罪大惡極區(qū)分開來。年幼的楚共王當時的決策,就是從政治方面考慮,甚至可以說是深謀遠慮。如果按照公子側(cè)泄私憤的做法,等于把屈巫推到了絕路上,使他一心事晉。后來公子側(cè)滅屈巫之族,使屈巫親赴吳國,為吳訓練軍隊。為了取信于吳,把兒子留在吳國,可見他對自己祖國的決絕。這樣晉吳聯(lián)盟,在楚國后背上插上一刀。
楚國“百發(fā)百中”、“百步穿楊”這兩個成語的創(chuàng)立者——楚國名將養(yǎng)由基,在楚齊大戰(zhàn)之前,進行軍事演習時,將疊堆的披甲射穿了七層,拿給楚共王看。大臣向共王夸獎他:君有如此猛臣,何愁戰(zhàn)而不勝?哪知楚共王很不高興地說:如此賣弄技法,肯定會死在這種射技之上。于是楚晉大戰(zhàn)時,楚國這位偉大的名將只能遵命背著空空的箭囊上戰(zhàn)場,楚共王被射傷眼睛后,羞怒交加,命令養(yǎng)由基將射他之人殺死。給他兩枝箭,養(yǎng)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將射傷楚共王之人射死,便把另一枝箭交還給楚共王。
盡管這件事情是被稱為楚共王的歷史笑談,以為是他迂腐的表現(xiàn),我卻相信只有溫和的君王才能有如此的思考。
溫和典范
楚晉大戰(zhàn)時楚國處于劣勢,公子側(cè)有個侍從陽谷,見主公心情不好,便偷偷端來他喜愛之物,將酒稱之為“椒湯”大拍主人的馬屁,這個歷史上著名的馬屁,便斷送了楚國兵馬大元帥的性命。公子側(cè)就這樣因饞酒誤事,醉得不省人事,楚共王三次派人與他商量軍務,他依然無法醒來。不得已楚共王只得聽從令尹公子嬰齊的建議,撤離戰(zhàn)場。養(yǎng)由基把公子側(cè)綁在車上,行了兩百多里,他才醒來。知道自己醉酒誤事,大叫陽谷,大哭起來。楚共王害怕公子側(cè)畏罪自殺,特別昭令,過去的時候令尹成得臣因為先王不在軍中,打了敗仗,自殺謝罪,尚在情理之中?,F(xiàn)不谷率軍打仗,公子側(cè)只為副將,如有失誤,全因寡人之過失也。哪知令尹公子嬰齊,平時與公子側(cè)不和,便利用這一事件大做文章,迫使公子側(cè)自殺身亡。但從這件事情本身看來,楚共王的確是溫和之人。
這位皇上,給楚國生養(yǎng)了五位王子。老大名招,即后來的楚康王。四子依次排列為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因五個兒子皆庶出,故楚共王這個憂郁寡斷之君,無法決定誰繼任王位。楚共王便派祭師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禱神靈從五子之中挑選一位主持社稷。
楚霸已是明日黃花
后楚共王將這塊玉璧藏于祖廟,在某個節(jié)日,召五王子按長幼之序進入祭祖。偷看誰能接觸在玉璧上,誰便可以繼承王位。大公子招率先祭拜,膝蓋跪上玉璧;二公子圍祭拜祭時,胳膊肘壓住了玉璧;三子比和老四子皙祭拜時無緣接觸玉璧;倒是年幼的老五公子棄疾,被人抱入祖廟祭拜,他兩次跪拜,都壓住玉璧。
我們現(xiàn)在看來,這個玉璧也許暗示宿命,也許楚國康王之后,內(nèi)亂不休,皆因它而起。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駕崩,楚康王新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盡管無大成就,卻沒有對國家造成太大的危害。甚至可以說,他依然是沿著先王爭霸的道路上前進。楚共王逝,楚國大喪。吳國以為有可乘之機,違背當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之國遵循的“聞喪不伐”的游戲規(guī)則,突襲楚國,以為可以趁虛而入搶奪地盤。楚國用敗兵之計,將吳師誘入一個包圍圈,伏兵迎頭痛擊,吳師死傷慘重,潰不成軍,只好落荒而逃。楚國在這一戰(zhàn)中,甚至俘虜了吳國大將公子黨。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吳國的羽毛已豐,對楚國騷擾不斷,特別讓楚人頭痛的是吳之水師。楚康王訓練“舟師”,以應對吳國。楚還反其道而行之,楚水師進入?yún)蔷?,盡管所獲不多,有點無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國的威風。從此,使吳國水軍再也不敢隨便進入楚國的水域了。他征伐鄭國,盡管有些力不從心,也一再在諸侯各國面前顯示了楚國北上爭霸的雄心壯志。
一個國家歷史太過長久,包袱很重。何況楚國是一個以王權公族為核心的國度,王權經(jīng)常被削弱,多次釀成內(nèi)患。楚康王還有一點值得稱道的是,就是進行了行政體制改革。他任命令尹的同時,增設了右尹一職。任用大司馬時,增設右司馬和左司馬兩個職務。對莫敖之職也做了改良。不僅這樣,楚康王連管理車馬機構也作了改良,設立了大廄、中廄、宮廄等。通過改革,權力重新分配,建立相應的制衡機制,加強了王權。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楚國的衰退已經(jīng)顯現(xiàn)。他死后,其子熊員繼承了王位。熊員的叔父公子圍便是令尹,主持楚國政事。從楚國的歷史看,新王死幼主立,在這種權力交接之際,是王權最衰弱的時期,公子圍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出行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均是沿用楚王的儀式。在一次與諸侯會盟中,完全是一副楚國真命天子的派頭,當時的諸侯各國預言,楚國離內(nèi)亂不遠。在篡奪王位的過程中,他認定兵馬大元帥蒍掩是他最大的障礙,處心積慮加害于他,將國家的軍政大權集于一身。這時我想到楚成王初立之時,其叔父子元因為懾于若敖氏家族的權勢,才不敢輕舉妄動,否則楚成王也一如熊員的命運。
公子圍在出使鄭國時,行至楚國邊境,宮廷眼線來報新主染恙,他以為是天降良機,即刻返回宮廷,以探看新主為名,親手將其勒死,并殺死年幼的王子。他便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楚靈王。楚靈王精通音律,應該是一位舞蹈家,據(jù)說宮廷歌舞時往往會親入舞池,跳上一曲,使王公貴族疑為天人,瞠目結(jié)舌。他給后世留下了楚國宮廷最為生動的一幕,就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
他生命終結(jié)的東征之戰(zhàn),時逢大雪紛飛,他穿著裘皮大衣,戴著貂皮帽,從中軍帳內(nèi)踏雪而出,面對著皚皚白雪大為抒情:??!好雪,好雪!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不僅是一個舞蹈家,還是一位詩人。可惜他的豪邁詩情用錯了地方,當時隨他東征的士兵衣衫單薄,手持兵刃立于帳外,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他的視而不見,令全軍將士寒心。
這時,楚共王的老三子比、老四子皙在老五棄疾的操縱下發(fā)動了宮廷叛亂,消息傳到軍中,楚靈王的軍隊隨即潰散,可憐一代驕奢淫逸的昏君獨自在空曠的山間轉(zhuǎn)悠,身邊連一個侍從都沒有了,希望找個農(nóng)戶討一碗殘羹冷炙而不得,最后落得一個羞憤自盡的下場。
宮廷政變,楚共王的三個兒子,按照長幼排序分配了權利,老三子比為王,老四子皙為令尹,老五棄疾為司馬。棄疾尚在襁褓之中時,曾被抱入祖廟祭拜,也就是身體接觸到玉璧之人,命運預示他比兩個兄長更具有繼承王位的資格。此時的蔡國國破,由楚共王的老五棄疾為蔡公,蔡國的遺族把復國的希望寄托在棄疾身上,為他籌謀爭奪王位的計劃。蔡國人自愿和棄疾合作,在新王當立之初,楚靈王生死不明,國勢動蕩,棄疾派一些心腹之人在郢都內(nèi)外造謠惑眾,楚靈王已率領東征大軍逼進郢都,并宣部了叛亂者的十大罪狀。一時間,城中人心惶惶,宮廷上的子比尚未坐熱龍椅,因他太了解兄長兇殘的本性,便急急如喪家之犬,不知所措,棄疾乘機恐嚇兩位兄長,使他們雙雙自殺而亡。
歷史像預言的那樣,棄疾登上楚國的王位,史為楚平王。楚平王之所以廣為后人所知,他乃因為政治原因,代兒子娶秦女為媳,寵臣費無忌告知,這個秦女可是天底下第一美女,不妨納入后宮,留作自用。厚顏無恥的楚平王便在兒媳拜會他時將之截留。我不知道唐明皇讓兒媳楊貴妃投懷送抱時,是不是因為楚平王的先例而少了些許內(nèi)疚。
就是這個楚平王,把楚國的國運送入谷底,將伍子胥逼出昭關,留下了“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了頭”的歷史恩怨。
伍子胥這個楚國的叛臣到了吳國之后,與軍事天才孫武聯(lián)手,訓練吳國的軍隊,得知楚平王已經(jīng)暴亡,大哭起來,此仇難報,此恨難消!當他打回楚國時,將楚平王掘墳鞭尸,以泄心頭之恨。
楚共王之父是楚國天空的太陽,光耀千秋。而楚共王本人一生政績平平,性情溫和,卻生養(yǎng)了三個體格剽悍、性情兇殘的兒子,幾乎給楚國帶來了滅頂之災,楚國被他的三個兒子統(tǒng)治后,國運衰敗,民生凋敝,軍威不振,腐敗盛行,楚國的爭霸之勢已成明日黃花,此乃楚共王之大過也!
楚共王乃一耿直之人,他病重之時,摒退左右,只對令尹懺悔。他十二歲繼位,認為自己無德,又少主社稷,未得先王之教誨。率軍亡師于鄢,羞辱社稷。請謚為“靈”或“厲”(此為惡謚),這倒有乃父坦蕩遺風。
但駕崩后,據(jù)《左傳·襄公十三年》記載,子囊評論他的是非功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共’?!?/span>
楚共王這種自責懺悔的精神,說明他從未忘記先王之霸業(yè)。如果撇開他的三子之亂楚,再就是治國安邦的能力外,我們認為,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積勞成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依然可以為楚國后世敬仰!
公元前589年,楚大夫巫臣為娶夏姬為妻,經(jīng)過精心籌劃,借出使齊國之機攜帶夏姬逃晉,廢棄了共王的使命。
《新序;雜事一》和《左傳;成公二年》載,楚大夫公子側(cè)準備將巫臣在楚的族人流放,為此去向共王請命說:“申公巫臣曾經(jīng)勸諫先王(指共王之父楚莊王)不要收納夏姬,現(xiàn)在他卻廢掉使命,攜夏姬逃至晉國,他有欺先王之罪,請求將他的族人流放。”
共王回答說:“巫臣為先王謀劃則忠,為自己謀劃則不忠。他對先王醇厚親愛,對自己輕薄寡慮,沒有什么罪過?!彼炀芙^了公子側(cè)的意見。
夏姬本是陳國大夫夏御叔的遺孀,楚國滅陳時,楚莊王和公子側(cè)先后準備娶走,均被巫臣找借口勸阻,尤其是,巫臣有意編造說夏姬是克親的災女,才使公子側(cè)打消了娶走夏姬的念頭。
但時隔不久,巫臣竟不惜冒犯楚國之法,廢掉使命而攜夏姬叛逃晉國,這使公子側(cè)頓時產(chǎn)生了受騙的感覺,由此又勾引起他失去所愛的嫉恨,出于一種報復心理,他尋找出一條并非捏造的罪名,請求楚共王給巫臣在楚國的族人以株連性懲罰。
楚共王對于貪色叛逃的大臣不會心無所恨,但他出乎意料地做出了寬容叛臣的決定。他把這一決定以機智的回答表達出來,既沒有否認巫臣貪色逃晉的過錯,又沒有肯定其“欺騙先王”的大罪。楚共王的回答界限分明,是非明確,在效果上既婉辭了公子側(cè)關于處罰巫臣族人的請求,達到了寬容叛臣的目的,同時又避免了給人們留下有罪不罰、褻瀆國法的消極印象。
楚共王告訴公子側(cè):“巫臣為先王謀劃則忠,為自己謀劃則不忠?!?/span>
這一回答的關鍵點是把巫臣的事君之事和為己之事嚴格地區(qū)分開來,其暗含的前提是,一個人只要事君盡忠,他個人私事如何處理是不必計較的,這就在承認巫臣貪色逃晉之事實的前提下,徹底排除了對其定罪的可能。
楚共王還對公子側(cè)講,巫臣“對先王醇厚親愛,對自己輕薄寡慮”,這樣一說,巫臣非但沒有罪過,似乎還成了一個愛君而忘我的少有的忠臣,公子側(cè)至此再也難有話說了。
楚共王的回答無意間給了世人一條重要的提醒,即分析判斷一個政治人物,應該把他的為國之事和為己之事區(qū)分開來,主要看他在為國之事上的立場、態(tài)度、能力和實績,而不要過分考究其處理私事的枝末細節(jié),應該“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
楚共王決意寬容巫臣,是有自己深沉考慮的。巫臣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物,他逃楚居晉已成事實,其在楚的族人不會不被他所掛念,這一因素會使他永遠不能全力事晉,但如果其族人受到楚國處罰,必然會把巫臣逼到全力事晉的道路上,這將給楚國帶來莫大的不利。兩相比較,還是不予處罰為上策。
據(jù)《左傳·成公七年》和《史記·晉世家》載,公元前584年,楚將子反(即公子側(cè))誅滅了巫臣的族人,巫臣聞訊后立即寫信告訴子反說:“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疲)于奔命以死?!庇谑撬H赴吳國,打通吳晉外交。教給吳人車戰(zhàn)和列陣之法,并將兒子孤庸留于吳國,誘導吳國從側(cè)翼攻楚,楚國自此出現(xiàn)了一個后方大患,不僅減削了北上爭霸的勢頭,而且后來一度為吳國攻破。巫臣這種對楚報復的行為,也從反面說明了楚共王寬容決定的正確性。
公子側(cè)認為巫臣的罪責是“欺先王”,其實楚共王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作為莊王當時的太子,他慶幸父王沒有接納夏姬,使自己的太子之位免受了可能發(fā)生的夏姬生子的威脅,他內(nèi)心為此是感謝巫臣的,他不愿意讓巫臣為此事而蒙罪。這一內(nèi)心的隱情難以出口,因而用另一機智且極為得體的方式作了回答,拒絕了對巫臣的定罪
羋姓,熊氏,本名熊招,楚共王之子。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即位五年,擔心“國人謂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師,死不從禮”,出兵伐鄭。
魯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國大夫椒舉為楚康王猜忌,憤而奔晉,楚國大夫蔡聲子返楚,與令尹(宰相)子木會談,言及晉、楚兩國政事,聲子指出:“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這是成語【楚材晉用】的典故。據(jù)《南康軍圖》記載,為秦將王翦所追殺,匿於谷中,號康王谷。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冬天,康王卒。
公元前560年,東征西討,南征北戰(zhàn)數(shù)十年的楚共王去逝,共王長子熊昭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于公元前559年正式繼任為王。后人稱之為楚康王。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面對的政治環(huán)境與父王楚共王頗為相似,不僅要北上中原,與晉國爭霸,還得花很大氣力應對吳國從東面對楚國的不斷騷撓和侵襲。兩面作戰(zhàn),廣大將士疲于奔命,苦不堪言。嚴峻的形勢促使楚康王不得不尋找和解之路,以盡快打破這種不利于楚國發(fā)展的僵局。此時,晉國更是內(nèi)外交困,窮于應付,深感征戰(zhàn)之累,也想與百年宿敵楚國和解。最后,經(jīng)過宋國調(diào)解,楚晉兩國與數(shù)個諸侯國在公元前546年訂立了罷戰(zhàn)息兵,平分霸權的盟約。楚康王不僅成功地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國對自己的強大軍事威脅,而且還憑借自身強大的實力,當仁不讓地與晉國國君晉定公一起當坐上了中原的霸主的寶座。春秋時代,楚晉兩霸并立,就好比二十世紀冷戰(zhàn)時代的美國和蘇聯(lián)同時并霸一樣,令世人矚目。
楚康王個人生平事跡主要包括:爭斗江淮 力挫東吳 、改革內(nèi)政 鞏固王權 、四伐鄭國 北上求霸 、鞏固同盟 強化外交 、向戎弭兵 晉楚并霸 。
吳國與楚國雖屬長江流域,但因地理位置相距較遠,一個在湖北西北部,一個在江蘇一帶,各自獨立發(fā)展,互不相犯。楚莊王時代,當楚國地跨江淮,傲視群雄時,吳國也已征服了周邊眾多小國,成了東部的一個勢力雄厚的大國。吳楚兩國勢力開始在中間地帶交匯碰撞。公元前601年,吳楚締結(jié)友好盟約,相約和平共處,共謀發(fā)展。但歷史的意志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兩國中間地帶的小國或被滅,或臣服后,爭城奪地的決定了兩國必然由同盟走向?qū)α?。而北部的晉國為了從戰(zhàn)略上扼制楚國的發(fā)展,也在苦覓良策。一個偶然的事情使這兩個各懷鬼心的國家走在了一起。
公元前589年,也就是楚共王二年,楚國重臣,申公巫臣為了得到那個擁有絕世之姿,曾與陳國君臣三個私通,后被楚莊王俘獲到楚國的夏姬,利用楚共王派其出使齊國之機,偷偷地帶著夏姬叛逃到了晉國。為了報答晉國接受自己之恩,更為了報復楚國誅其九族之仇,巫臣向晉國進獻了“聯(lián)吳制楚”的毒計,并于公元前584年親赴吳國,教之吳國以戰(zhàn)車之法,為吳訓練軍隊,鼓動吳國向楚國開展進攻。得到中原先進武器和先進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支持,野野勃勃的吳國從此開始走上了武裝對抗楚國,意欲獨霸江淮流域的道路。楚吳之間歷時八十余年的區(qū)域爭霸戰(zhàn)拉開序幕。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逝,康王新立,吳國認為有機可乘,違背當時各國普遍遵守的“聞喪不伐”的游戲規(guī)則,派大軍突襲楚國,想搶奪地盤。令尹子庚受命出征,楚國名將----“箭王”養(yǎng)由基用敗兵計,將吳兵誘入一個名為庸浦的地方所設立的包圍圈,子庚命埋設的三處伏兵傾巢而出,吳兵潰不成軍,落荒而逃,此戰(zhàn)中,楚國還一舉俘獲了吳國大將公子黨。楚國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吳國地處江河湖泊之地,國人多識水性,建有龐大的“水軍”(時人稱之為“舟師),常以“舟師”為支撐,進攻楚國。為了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楚康王審時度勢,作出了打造戰(zhàn)船,組建水軍,以“舟師”對抗吳國“舟師”的決定。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夏天,楚國正式組建到位的“舟師”受楚康王之命,向吳國境內(nèi)進發(fā),雖因吳設防甚嚴,所獲不多,無功而返,但卻在一定程度上打出了楚國的威風,展示了楚國的軍事實力,從此,吳國水軍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樣如出入于無人之境了。楚國水軍的建成,不僅讓熟習于水戰(zhàn)的吳國神經(jīng)為之緊張,更讓還只習貫于兵車之戰(zhàn)的中原各國為之提心吊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打擊了中原各國特別是晉國的囂張氣囂。
為了爭奪中間地帶,楚吳兩國在楚康王時代發(fā)生了數(shù)次戰(zhàn)爭,雖互有勝敗,但總體而言,楚康王占有明顯上風,其中就為經(jīng)典的戰(zhàn)例是攻滅舒鳩之戰(zhàn)。
舒鳩(今安徽舒城)是群舒部落之中的一支。群舒部落中的舒庸,舒蓼等部落早為楚國所滅,舒鳩因位于原群舒部落中偏南,與吳較近,故還沒有被楚吞并,但卻早已臣服楚國。公元前549年冬天,吳國利用晉平公率諸侯聯(lián)軍攻齊,楚國發(fā)兵攻打鄭,援助齊國的機會,唆使舒鳩背叛楚國。聽說舒鳩想背叛自己,康王大怒,為保楚國威風,親自領軍前往討伐。楚康王屯兵于荒浦,命手下兩員大將前去責問舒鳩。舒鳩見楚國大軍壓境,心膽欲裂,不僅矢口否認,而且表示愿與楚國再訂永遠稱臣納貢之盟,見其信勢旦旦,楚康王最終與其握手言歡,領軍而還。
但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48年,秋天,舒鳩因離吳國太近,實在難以抵擋吳國的攻伐之苦,就乘楚國令尹蒍子馮去逝之機,咬著牙,迫不得已的歸服了吳國。聞聽舒鳩背信棄義,楚康王怒火中燒,命令新上任的令尹子木率大軍前往攻討。楚軍一路勢如破竹,輕取舒鳩戰(zhàn)略重鎮(zhèn)離城(今安徽省舒城縣西)。舒鳩難擋楚軍鐵蹄,求救于新主,吳國為保護新入盟的小兄弟,自然領兵來救。楚國令尹子木冷靜地命右?guī)熛戎潦骧F,左師卻作戰(zhàn)略后撤,伺機尋找戰(zhàn)機。楚吳兩軍在戰(zhàn)場上相持不下,僵持了七天七夜。大將子疆認為久居敵方區(qū)域不利,應速戰(zhàn),令尹子木接受其“私卒誘之,精兵會之”的建議,派其帶領一隊人馬向吳國挑戰(zhàn),將吳兵引入伏擊圈,將吳軍打的鬼哭狼嚎,抱頭鼠竄。一舉滅掉了叛服無常的舒鳩。滅鳩設縣強有力的打擊了吳國對楚國的挑戰(zhàn)行為,以實際行動證明了楚國在康王之時仍在對吳作戰(zhàn)中具有主動地位。楚國在東面與吳國的爭霸戰(zhàn),不僅威服了吳國,也為楚國在中原與晉國爭霸起了配合作用。為晉楚弭兵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果說勝吳滅鳩之戰(zhàn)充分證明了楚國在康王時期在淮河流域中游具有絕對控制權,那么,在爭奪戰(zhàn)中一箭射死吳王諸樊,則更是打出了楚國的威風和霸氣。
諸樊是吳王壽夢的長子。公元前561年,壽夢死,諸樊繼位為吳王,由此可見,他比楚康王早一年登上王位。為了挽回楚國滅舒鳩一役中的敗局,重新找回吳國在江淮地區(qū)的控制權,吳王諸樊賭徒似的想做垂死掙扎。公元前549年冬天,他親自率領吳國軍隊赴向楚國的巢邑(今安徽瓦埠湖南),想用武力將其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以彌補失去舒鳩的損失。面對浩浩湯湯的吳國,巢邑守軍知道硬拚不行,只能智取。于是,一場比諸葛亮早近600年的空城計就在楚國抵抗吳國進攻的戰(zhàn)爭中上演了。巢邑守軍大開城門,諸樊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早已垂涎三尺的巢邑,正當他得意非凡之時,埋伏在一段短墻后面的巢邑守將,箭法十分高超的牛臣突然出擊,只一箭就將諸樊當場射死。諸樊被斬首,吳軍大亂,埋伏的巢軍發(fā)起突擊,吳軍亂成了一鍋粥,落荒而逃。楚國再次捍衛(wèi)了祖國的尊嚴。
晉楚爭霸,交相征伐百余年。先有城濮一役,晉公文雄霸中原,統(tǒng)領諸侯。繼有邲之戰(zhàn),成就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夢想;后有鄢陵一役,晉悼公擊敗楚共王,復霸中原。
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你征我伐,你侵我襲的爭霸戰(zhàn),使兩國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負擔。當歷史的車輪駛?cè)牍拔迨兰o時,適逢楚康王和晉定公分別主政楚晉兩國。盡管兩人都欲仿效先輩獨霸中原,統(tǒng)領諸侯,獨領風騷。但個人之力卻難擋歷史前進之輪。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黎明百姓渴望和平的強烈愿望如洪鐘大呂激蕩在中原大地的上空,也聲聲敲擊在各國統(tǒng)治者的心頭。雖然兩國仍然時不時地發(fā)生著爭吵,進行著你死我活的較量,但兩國爭霸戰(zhàn)的大幕卻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開始徐徐下落。因為兩國所面監(jiān)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開始對他們的爭霸之戰(zhàn)形成明顯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首先從晉國暴露出來。
晉國早在晉景、厲公時期,內(nèi)部矛盾就很尖銳,晉厲公本人就是在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傾軋中喪命的。晉悼公立,政局一時穩(wěn)定,但他是依靠網(wǎng)絡貴族與對外爭奪,才得以維持其統(tǒng)治的。晉悼公復強,時僅十六年。卒后,國內(nèi)矛盾迅速暴露。據(jù)《左傳》記載:公元前552年,晉國范氏與欒氏發(fā)生火拚。欒盈出奔齊國。公元前550年,欒盈在齊莊公幫助下,潛回晉國,發(fā)動了一場聲勢潔大的反叛運動,叛亂雖被及時彈壓,但卻將晉國氏族日盛,內(nèi)政尖銳,六卿專權,勾心斗角而公室日卑,國力下降的國內(nèi)矛盾暴露無遺。晉定公既醉心于南下與楚爭霸,又忙于撫平國內(nèi)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常感力不從心。既要運籌帷幄于與楚爭霸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又要面對國內(nèi)不斷增強的趙,韓,魏等公族勢力,尋找平衡點,以防大夫?qū)?,政出多門。晉定公如履薄冰。
此時,晉國的外部形勢也日益陷于被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范宣子為政,“征諸侯之幣重”,鄭子產(chǎn)致書范宣子說:“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因晉國對附屬國征收十分沉重的賦稅,屬國的離心力已開始出現(xiàn),不滿之情已開始在不同的場合大肆宣泄。范宣子只得減輕諸侯之幣。范宣子死后,趙文子(趙武)為政,實行“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之政,也從側(cè)面說明晉對屬國的勒索是很苛重的,以致鄭子產(chǎn)致書抨擊。晉面臨國內(nèi)矛盾重重、國外楚、秦、齊威脅,又恐屬國生二心,故在公元前548年,不得不改變政策,對屬國以禮相待,減輕求索,并進而考慮與楚再度弭兵。
此時的楚國,雖沒有晉國那樣嚴重的國內(nèi)矛盾,但自鄢陵之戰(zhàn)失敗后,楚國也在開始走下坡路,與晉爭奪與國時,往往處于劣勢。而最高統(tǒng)治者康王面對日益上升的公族勢力,也是寢食難安。雖然用“殺一儆百”的方式,殺令尹子南于大堂之上,但擔心大權旁落的心理顧慮,仍然時時存在。在江淮流域,盡管屢次打敗吳國的進攻,但為其所制,疲于奔命,使他常感分身無術,心力交瘁,再欲北上爭霸,就覺有點感束手無策,力不從心之慨。
自楚共王始到康王時代,楚國政治還出現(xiàn)了一個突出的嚴重問題,即公族與世族及世族之間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激烈,造成一些世族逃往晉國及其他國家?!蹲髠鳌は骞辍份d:第二次弭兵前夕,蔡聲子(公孫歸生)在同令尹子木的談話中,詳盡地列舉了楚國自楚共王以來世族外逃,給楚國帶來嚴重危害的事例。他說:“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彼嬲]子木:“善為國者,賞不僭而刑不濫。賞僭,則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善人?!薄敖癯嘁?,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為之謀主,以害楚國,不可救療,所謂不能也?!彼My(tǒng)治者勤賞、畏刑、恤民,實行禮治,再不要濫刑逼使大夫逃往他國。蔡聲子的話剌痛了子木和楚康王,使他們不能不感到憂慮,轉(zhuǎn)而考慮與晉弭兵。
無論是晉國還是楚國,自鄢陵之戰(zhàn)后,國內(nèi)政局不穩(wěn),盟國不堪忍受沉重的需求勒索,離心日顯,都無力繼續(xù)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都想息兵罷戰(zhàn),把原來的弭兵運動變成現(xiàn)實。宋國地處楚晉兩國中間地帶,擔任執(zhí)政的向戌敏銳地洞察到了楚康王和晉定公的內(nèi)心世界,捕捉到了弭兵罷戰(zhàn)已是大勢所趨勢的信息。由于與晉國趙文子,楚國楚令尹子木都有交情,他就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推動兩國走上和平之旅的道路。公元前546年,楚康王十四年,晉平公十二年,他先來到晉,提出弭兵問題,晉國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到了楚國,楚國考慮再三,雖認為楚晉結(jié)怨太深,一時難以和平相處,但還是同意一試。至齊,齊人先猶豫,后考慮到晉、楚均同意弭兵,又怕失去民心,也就同意了。其他國家自然極力贊同。這年5月,楚、晉、滕、邾、齊、魯、衛(wèi)、陳、蔡、鄭、曹、許等國政要受宋國向戌之邀,齊聚宋都商丘蒙門(東北門),共商和平大業(yè),欲訂罷戰(zhàn)盟約。既為和平大會,各國所帶之軍都以籬笆為墻,不再挖溝,設壘,以示友好。與會國家雖然很多,但關鍵還是在于晉、楚兩個大國的態(tài)度。經(jīng)向戌反復斡旋,晉、楚終于達成初步協(xié)議:各國罷戰(zhàn),晉楚并霸,“晉楚之從交相見”。規(guī)定晉的盟國必須朝楚,楚的盟國也要朝晉,奉晉、楚為共同霸主。由于秦、齊亦大國,所以規(guī)定秦不朝晉,齊不朝楚。而邾、滕分別為齊、宋附屬國,故不與盟。
百年宿怨,一會即解,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盟會期間,楚晉雙方明爭暗斗,氣氛曾經(jīng)十分緊張,差點引起火并。晉人見“楚氛甚惡,懼難”,甚至作好撤退準備。在歃盟時,“晉、楚爭先”,“楚人衷甲”,各不示弱。最后,晉國由于志在早日弭兵,無賴中,只好退而求其次,楚國令尹子木首先歃血盟誓,但在書寫盟約時,卻將晉國列為第一,以求平衡。
向戌弭兵的結(jié)果是晉楚平分霸權,康王沒有通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就得到了他的先王為之苦苦奮斗,苦苦追求的東西,穩(wěn)穩(wěn)地當現(xiàn)晉定公平起平坐,當上了夢寐以求的中原霸主??陀^而言,弭兵之會,楚國得到了東西遠比晉國所得到的東西要多得多。此次弭兵之會是春秋歷史的轉(zhuǎn)折點。此后,晉、楚爭霸基本結(jié)束,楚國北面威脅基本得以解除,楚康王可以用全部之力轉(zhuǎn)向與吳爭戰(zhàn)。
楚郟敖,原名熊員,楚康王之子。在位時,其叔公子圍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鄭邊境修筑犨、櫟、郟三城,鄭人害怕。四年,公子圍弒楚郟敖及其子熊慕、熊平夏而自立,是為楚靈王。
羋熊員,姓羋名員,也稱楚熊員,謚號為楚郟敖。中國諸侯爭霸時代楚國的第二十八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國第二十六任王羋熊審,他的父親是楚國第二十七任王羋熊昭。
楚康王十五年(丙辰,公元前545年)冬天,楚康王死后,其兒子楚熊員繼承楚君之位,為楚郟敖。
楚郟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有位僅4年的楚郟敖因生病臥床,結(jié)果被叔叔楚熊圍用束冠的長纓勒死。勒死楚郟敖的楚熊圍自立為楚國國君,為楚靈王。
楚靈王(?―公元前529年),羋姓,熊氏,初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1年,自立為楚國國君,是春秋時代有名的窮奢極欲、昏暴之君。公元前531年,蔡靈侯至楚,楚靈王殺之,蔡國滅亡。公元前530年,派兵圍徐,威脅吳國。公元前529年楚國人民推翻了他的統(tǒng)治,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后吊死郊外。
靈王有二子熊祿(世子)、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
楚靈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郟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郟敖生病臥床,于是,羋熊虔借口入宮探病之時,用束冠的長纓將楚郟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為楚國國君,更名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時,是楚國與晉國平分霸權的時候。
楚靈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會諸侯,派人去各國,請他們來楚國的申地會合,可是,靈王卻并沒有利用好這次會盟的機會,魯國和衛(wèi)國沒來參加,宋國更是只派了一個代表。這使靈王很不愉快,尤其對于晉國沒有參加,更使靈王惱怒不已。
大臣伍舉告訴靈王:“這情況卻不是一個好兆頭,我們一方面要對到會各國以禮相待,同時也要展示我們的武力,使諸侯心有敬畏,然后再討伐那些沒有到會的諸侯?!?/span>
靈王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里。他在這次會盟中。處處表示出驕縱的習氣。當場侮辱別國派來的使臣,殺死一些無辜的下屬,并且對來到的各國君王毫無禮貌,這就埋下了禍根。
靈王對外只是信強權這一套。為了博得好名聲,他進攻吳國的朱方(地名),俘虜了曾經(jīng)參與弒殺齊莊公的逃到那里避難的原齊國令尹慶封,殺死他家一族人,并且將慶封拉到街上示眾。靈王向著公眾宣布說:“大家都不要學慶封的樣子。他殺死了自己的國君,欺壓老百姓,還強行讓大夫們都支持他?!?/span>
慶封便反唇相譏說:“大家也不要學楚共王的兒子圍那樣。殺死了自己的國君,那國君便是自己親哥哥的兒子。還要強行讓諸侯們支持他?!?/span>
慶封這一句話羞辱了楚國,只羞得靈王面紅耳赤。滿街的人見了掩口而笑。靈王惱羞成怒,傳令把慶封殺了。
楚靈王為了維持霸主國的面子。四處征討,與各諸侯國之間戰(zhàn)爭不斷。他借平定陳國內(nèi)亂為名,雖然殺了幾個導致陳國內(nèi)亂的大夫,卻趁機滅掉了陳國,又誘殺蔡靈侯,不顧諸侯調(diào)解攻滅蔡國,甚至把蔡國的世子有殺了祭神。吳國為朱方之役失敗的恥辱,起兵來攻楚。靈王為報復又去伐吳,卻失敗了。他為了掩蓋失敗,不去想整頓軍務。卻下令修建宮室,造起了一座宮殿,名為“章華宮“,占地四十里,中建高臺,臺高三十仞,叫做“章華臺“,又叫“三休臺“,取其高大,登上臺頂中間要休息三次;又在臺周圍修建了大量亭臺樓榭,極盡精美。建好高臺后,靈王又派傳臣去諸侯國召集諸侯,來慶賀落成,并從此住在章華宮中享樂起來。
楚靈王就這樣為所欲為,連年戰(zhàn)爭耗費了先輩多年的積累,花天酒地,失去了百姓的民心。
到靈王十一年的冬天,楚靈王又發(fā)兵去打徐國。當時正值下雪天氣,士兵們身著鐵甲。手執(zhí)兵器,暴露在風雪之中,寒冷難耐。靈王卻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頭頂皮帽,足踏豹皮裝飾的錦靴,站在中軍帳前觀看雪景,連聲贊嘆“好雪!“便士兵們身冷心更寒。
靈王便在乾溪這個地方呆著,每天吃喝玩樂,這樣便完全把自己國家的大事忘記了。右尹鄭丹曾經(jīng)勸他班師,本來已經(jīng)說動了,卻正好伐徐的將領傳來捷報。靈王以為徐國早晚可滅,班師的事也就不提了。他常年在外征戰(zhàn),卻不料國內(nèi)出事了。蔡公棄疾(靈王的弟弟,后為楚平王)等人趁靈王不在家,殺掉靈王的兒子太子祿和公子罷敵,立自己的另一個哥哥公子比為王;同時還派人到乾溪去,向楚國的官兵說:“你們的國家已經(jīng)換了新的國王,你們要回去的,可以留任原來的官位,你們所擁有的土地也可以歸還你們;如果你們不回去投靠新王,繼續(xù)跟著這個昏君。那么你們被抓住以后,就要被殺頭并夷滅三族。”
讓他們這樣一說,靈王的部隊本來便非常不滿,就一下子作鳥獸散,只剩下靈王在乾溪。
這個昏庸的君王見自己的王位子丟了。還聽說自己的兒子也被殺死,就倒在地下嚎陶大哭,喊天呼地。他對旁邊僅存的兩個隨從說: “我不是為自己傷心,我是為兒子傷心。我對兒子多好啊,怎會遭到這種報應???”
這時一個隨從說:“你殺別人的兒子太多了,能不到這種地步嗎?”靈王被他搶白了這一句話,當即止住了眼淚。
這時,鄭丹來到他的身邊。靈王非常信任他,就問鄭丹,鄭丹說:“我看你應該回到楚都的郊外,看看國人的反應怎么樣?“靈王慌忙擺手:“這還用看嗎?我要是到了他們的手上,他們準得把我殺了?!?/span>
鄭丹說:“那你就去諸侯家去找救兵吧?!?/span>
靈王說:“那也不行,我把他們的王給得罪了,誰會在這時候幫助我呢?”鄭丹覺得這個以前不可一世的君主,如今真正可憐極了,真是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后覺得自己也幫不了他,便離開了他。
楚靈王孤獨極了,一個人在山里閑蕩,走得餓了,就想下山去要點吃的。他遇上以前的一個熟人涓人疇,就熱情地和他打招呼說:“我都三天三夜沒有吃東西了,給我一點兒吃的吧?!翱墒悄侨苏f:“我們的新國王已經(jīng)下達命令,誰要是送你吃的,就會給殺頭?!办`王又氣又餓又累,一下倒在了地下,正好壓在了那人腿上,昏了過去。那人抽出了自己的腿,邊走嘴里還邊說:“你這罪惡滔天的家伙,你也有這一天?。 办`王后來又遇到大夫申無宇之子申亥。他為王之前和之后,申無宇都出于正直冒犯過他,但他并沒有處置申無宇,所以申無宇臨死時叮囑申亥報答靈王的恩情。申亥把靈王請到家中,給他飲食,還讓兩個親生女兒給他侍寢。但靈王已經(jīng)沒有這個心思了,衣不解帶,只是哭。半夜里,哭聲沒了。申亥的女兒向父親報信說,楚靈王已經(jīng)自縊而死。申亥竟然殺了自己兩個親生女兒給靈王殉葬。
楚靈王死后,死訊一時沒有傳開。蔡公棄疾聽從手下獻計,假稱靈王殺回來了,嚇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殺,于是他自己登上了王位,成為楚平王。當時楚靈王的尸體還沒找到,只找到被靈王丟棄的衣冠。為了穩(wěn)定人心,平王在靈王落難的地方附近找了具無名死尸穿上靈王的衣冠,假稱找到了靈王的尸體。三年后,平王再次訪求靈王的尸體,申亥出頭,靈王的尸體才被找到并以王禮重新下葬。
靈王好細腰
楚靈王偏愛細腰之士,“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是指他。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減為只吃一餐。然后起床整裝,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帶束緊,扶著墻壁站起來。等到一年后,滿朝文武官員臉色都是黑黃黑黃的了。
靈王與長秋
傳說靈王喜愛打獵,一日在放鷹臺附近打獵時,偶遇一小家碧玉的小姐——長秋,好色的靈王對長秋一見傾心。長秋知書達理,不愿嫁給靈王,不愿和眾女分享。靈王便在他們偶遇附近暗修園,命名長秋莊,希望和長秋在此共享平常夫妻生活,為長秋住所取名——夢苑,長秋為之動情,愛上靈王。誰知,久之,靈王便對賢淑的長秋失去興趣,覺得她不善媚,長秋失寵,靈王不再彌留夢苑,也未正娶長秋。不久長秋郁郁而終,靈王頓感失心之痛,改夢苑為遺夢苑,意指佳人已去,空留夢。后此地一直源用長秋地名,人們也稱遺夢苑為遺夢園(圓),希望長秋好夢能圓。
橘逾淮為枳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靈王知道后,問大臣侍衛(wèi)們:“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xiàn)在他將要來楚國,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好呢?”大臣回答說:“在晏嬰來的時候,請允許臣等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經(jīng)過,這時候,大王您就問‘他是什么人?’”。臣回答說:“是齊國人。”大王您問,他犯了什么罪?臣就回答說他犯了偷盜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正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士兵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道:“綁著的人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背鯇﹃套诱f:“齊國人本來就擅長偷盜嗎?”晏子回答道:“我聽說橘樹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出生成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樹,橘樹和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F(xiàn)在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可是進了楚國就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盜了嘛?”
楚王尷尬地笑著說:“圣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span>
楚訾敖(?—前529年),漢族,羋姓,熊氏,名比,字子干,楚共王的第三子,楚康王、楚靈王的弟弟,也被稱為公子比、右尹子干、楚初王。前541年,公子圍殺死侄子自立,公子比北逃晉國。前529年,楚國人推翻楚靈王,公子比回國即位,不久又被弟弟楚平王逼迫自殺,被葬在訾這個地方,因此稱為訾敖。
起初,楚共王有五個寵愛的兒子:公子昭、公子圍、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沒有嫡長子可立。于是就祭祀群神,請神來決定派誰主掌國家。楚共王暗中和巴姬在祖廟內(nèi)埋藏一塊壁玉,然后召見五個公子齊戒入內(nèi),公子昭跨壁而過,公子圍用手肘爬過,公子比、公子黑肱都遠離壁玉,沒有從上面經(jīng)過。公子棄疾年幼,被抱進廟,一拜再拜都正好壓在壁上。
所以公子昭以長子而即位,為楚康王,到了他的兒子楚郟敖失國,公子圍為楚靈王,結(jié)果身遭弒殺。公子比做了十幾天的王,公子黑肱沒有即位,又都被殺。楚郟敖的兒子被楚靈王所殺,靈王的兒子又為棄疾所殺;四人都沒有后代。唯獨公子棄疾,后來即位為平王,終于延續(xù)楚國的世系。
楚平王(?―前516年),羋姓,熊氏,名棄疾,楚共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滅陳、蔡二國后立他擔任陳公、蔡公,后楚靈王死,楚平王立,登上王位后改名居,為了與各諸侯國和好,楚平王立陳哀公子陳悼太子太子師之子公孫吳為陳國君主,蔡靈侯子世子友子公孫廬為蔡國君主,恢復兩國。
楚平王曾經(jīng)任用奸臣費無忌,奪取自己兒子熊建的妻子,又打算殺死熊建,熊建出奔后,平王又殺害支持熊建的大臣伍奢、伍尚父子,伍奢另一個兒子伍子胥投奔吳國,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王闔閭率伍子胥等又大舉伐楚,占領了楚國的都城郢。那時平王已死,昭王逃亡隨國(今湖北隨州)。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史稱柏舉之戰(zhàn)。
1973年,湖北省當陽季家湖楚城遺址1號臺基出土一青銅甬鐘,其銘文共有12字,即“秦王卑命,競(景)平王之定救秦戎。”李零等學者考證,此競坪王可釋讀為景平王,即楚平王。景平為楚平王的兩字謚。而李零更指出,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景氏得名于楚平王的謚法,所以景氏為楚平王的后裔。
楚自康王末年,不安的情緒已籠罩著全國??低跛?,其長子繼位,是為郟敖;郟敖四年,楚康王的弟弟老二(子圍)殺之而自立,是為楚靈王;靈王十二年,靈王領兵圍攻徐都,老三(子平)、老四(子晰)、老五(棄疾)發(fā)動了宮廷政變。圍攻徐都的楚師撤離,眾人按年齡長幼推老三為王,是為楚初王,老四為令尹,老五為司馬,但因靈王去向不明,郢都人心不穩(wěn),棄疾從中得到啟發(fā),決定利用這個動蕩時機,置老三、老四于死地。五月己卯之夜,棄疾派人繞城大呼,說是靈王駕到了,滿城為之騷動,蔓成然奉棄疾之命進宮,故作驚慌,對老三、老四說:靈王回來了,國人要來殺二位了,司馬也快要進宮來了,二位要早作打算,以免受辱,眾怒如同水火,可觸犯不得呀!蔓成然剛說罷,又有人受棄疾指使跑進宮來說:外面大隊人馬就要沖進來了!子干和子晰以為已到窮途末路,都自殺了。次日,棄疾即王位,改名熊居,是為平王,時為公元前529年。平王即位后,封賞功臣,命蔓成然為令尹,讓觀從自選官職。觀從自薦為很少有人競爭的卜尹(類如神職,無巫學根底者不得預其選)。
公元前516年,平王死,在位13年。平王善終,但他把禍胎留給了他的后一代楚昭王。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闔閭率伍子胥等又大舉伐楚,占領了楚國的都城。那時平王已死,昭王逃亡隨國(今湖北隨州)。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史稱柏舉之戰(zhàn)。
楚昭王(約公元前523年―前489年),羋姓,熊氏,名壬,又名軫(珍),楚平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滿十歲的太子壬繼位,是為楚昭王。楚昭王是楚國的一位中興之主。
公元前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平王派大夫費無忌到秦國去為太子建迎娶新婦。新婦很漂亮,接來,還沒到京城,費無忌就先回京城,對楚平王說:“這個秦國女子太漂亮了,您可自己娶她,再替太子另找一個?!背酵趼犃怂脑?,最終自己娶了這位秦國女子,生下兒子珍,另給太子建娶親。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去世。將軍子常說:“太子珍年小,況且他的母親就是前太子建應當娶的。想立令尹子西為王?!弊游魇浅酵醯氖?,有仁義。子西說:“國家有一定的法則,改立君主就有禍亂,再說改立的話就要招致殺戮?!庇谑侨粤⑻诱洌菫槌淹?。
公元前515年(楚昭王元年),楚國百姓不喜歡費無忌,因為他中傷太子建而使太子建逃亡,又殺害伍奢父子和郤宛。郤宛的同宗伯氏的兒子伯嚭和伍子胥都逃往吳國,吳國軍隊屢次侵略楚國,楚國百姓非常怨恨費無忌。楚國令尹子常殺了費無忌以取悅楚國百姓,楚國百姓這才高興。
公元前514年(楚昭王二年),吳王僚趁楚平王駕崩,楚國國內(nèi)局勢動蕩之機,派兵攻打楚國。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燭庸率軍包圍楚國的六邑、潛邑(今安徽霍山東北)二邑。吳軍后路被楚軍切斷,進退兩難。時遇吳國發(fā)生宮廷政變,公子掩余逃奔徐國,公子燭庸奔鐘吾(今江蘇宿遷)。
公元前512年(楚昭王四年),吳王闔閭要求徐國引渡公子掩余,要求鐘吾引渡公子燭庸,二公子無奈,向楚國請求避難。楚昭王令監(jiān)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們安置在養(yǎng)邑(今河南沈丘縣),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擴大二公子的封邑。吳王闔閭因徐國和鐘吾縱容二公子逃奔楚國,一舉攻滅了二國。接著命伍子胥為行人,詢問攻打楚國計策,伍子胥建議三分吳軍,輪流騷擾楚國。不久,伍子胥就受命執(zhí)政,位同上卿。吳王闔閭與伍子胥、孫武、伯嚭率軍攻打楚國,奪取楚國的舒邑,誅殺公子掩余和公子燭庸。吳王闔閭詢問諸將可否攻入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孫武說:“民眾疲勞,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時機。”吳王闔閭聽從他的建議。
公元前511年(楚昭王五年),吳又侵擾楚國,攻伐到夷,并向潛、六進逼。楚沈尹戌帥師救潛,吳師便歸。接著,吳師又圍攻楚的弦,左司馬戍、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到達豫章,吳師又歸。(另:《史記》中寫的是攻占潛、六。)公元前509年(楚昭王七年)(或前508年),吳王要舒鳩氏欺騙楚人說:“楚若以師臨吳,吳畏楚之威勢,可代楚伐桐?!眳峭跤窒蚴骧F氏說明,這樣做是為了使楚對吳消除顧忌。果然,這一年秋天,楚國派子常、囊瓦攻打吳國,吳軍在豫章大敗楚軍,接著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春天,晉、齊、魯、宋、蔡、衛(wèi)、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共18國在召陵會盟,商議伐楚。吳軍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通過漢東之隘道,直向楚都進逼。楚國聞吳師來犯,也發(fā)兵渡過漢水,在小別山至大別山與吳進行了三戰(zhàn),楚師皆不利。接著,吳、楚二軍相峙于柏舉。闔廬之弟夫概先以其部下五千人擊楚子常之卒,楚師亂,吳大軍出而追擊,一直追到清發(fā)水(今水,在湖北安陸縣)。在楚師一半已渡過河水時夫概出擊,楚師沒有斗心,又大敗而逃。楚師在路上饑餓難忍,準備炊事而食。吳軍奮力撲擊,楚師棄食奔逃。吳軍在雍再一次擊敗楚師。在孫武、伍員的直接指揮下,經(jīng)過五次大戰(zhàn),只用了十幾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柏舉決戰(zhàn)后,昭王一家連同其妹季攜隨從棄都避難。昭王渡過漢水,一天晚上,正露宿時,遇到強盜。強盜用戈擊昭王,王孫由于撲在昭王身上,昭王無恙,王孫由于則因肩部重傷而昏迷不醒。在黑暗和慌亂中,昭王一行逃往鄖國。鄖公為辛,其弟有懷和巢,斗懷要殺死昭王,想要為其父報仇,被斗辛斷然阻止。辛和巢護送昭王一行逃到了隨國。
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國求援,對秦哀公說:“吳國像大野豬、大長蟲(長蛇),要把上國一個一個吞滅。敝國滅亡了,貴國也將不得安寧。貴國何不出兵?出了兵,至少可以分到一些土地和民眾。以后敝國如果永劫不復,也將是貴國的土地和民眾。貴國如果有意保存敝國,敝國將世世代代服事貴國?!鼻匕Ч犃松胁粸樗鶆?,答稱要商量商量。申包胥不肯告退,也不肯進食,哭了7天7夜之久,秦哀公終于答應出兵了。
昭王長庶兄子西建樹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組織抗戰(zhàn)。至公元前505年,這場戰(zhàn)爭把另外幾個國家也或深或淺地牽址進去了。周天子見楚國為吳師所破,自顧不暇,派刺客到楚國,殺死了王子朝。蔡國因負責吳師的補給而缺糧,向魯國求助,魯國送了些粟給蔡國。越王允常見吳師主力久出不歸,乘隙襲擾吳國。秦師500乘,以子蒲、子虎為帥,出武關,過申縣,敗夫概王于沂邑。與此同時,散而復聚的楚師敗吳師于軍祥(今湖北隨州市西南)。秦師縱橫于方城內(nèi)外,楚師出沒于漢水南北,楚人則支援秦師和楚師而阻擾吳師,吳師窮于應付。是年秋,楚秦合兵擊滅為虎作倀的唐國。闔閭見前方大勢已去,后方大患日亟,當即命全軍撤回吳國。
吳師退走之后,昭王回到郢都,時為10月。歷時10月余的大戰(zhàn)終于結(jié)束了。在這場大戰(zhàn)中,受禍最慘的是郢都的國人,郢都經(jīng)吳師蹂躪,殘破不堪。公元前504年四月十五日,吳國的太子終累打敗楚國的水軍,俘虜了潘子臣、小惟子和七個大夫。楚國大為恐懼,害怕滅亡。子期又帶著陸軍在繁揚被戰(zhàn)敗。令尹子西高興地說:“現(xiàn)在可以治理了。”從這時開始把郢都遷到鄀地,改革政治,來安定楚國。遷都后新都仍稱之為郢,以示不忘其舊。 從昭王十一年冬起作為首都的郢,稱為“載郢”。
公元前496年二月,楚國滅亡了頓國。前495年二月,楚國滅亡胡國,俘虜了胡子豹。前494年春天,楚昭王聯(lián)合陳、隨、許發(fā)兵包圍蔡國國都。離城一里建筑堡壘,寬一丈,高二丈。役夫屯駐九晝夜,和子西的預定計劃一樣。蔡國人把男女奴隸分別排列捆綁作為禮物出降。楚昭王讓蔡國遷移到長江、汝水之間就回去了。前491年夏季,楚國攻下夷虎,開始策劃向北方擴張。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的春天,吳國攻打陳國,楚昭王救助陳國,駐軍在城父。十月,昭王病倒在軍中。天空有紅色云霞象鳥一樣,圍繞太陽飛翔。昭王向周太史詢問吉兇,太史說:“這對楚王有害,可是能夠把災禍移到將相身上?!睂⑾嗦牭竭@句話,就請求向神禱告,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說:“將相如同我的手足,今天把災禍移到手足上,難道能夠免除我的病嗎?”昭王不同意。占卜病因,認為是黃河在作祟。大夫們請求祭禱河神。昭王說:“自從我們先王受封后,遙祭的大川不過是長江、漢水,黃河神我們不曾得罪過。”昭王沒有答應大夫們的請求。
臨終之際,楚昭王要子西繼為王,子西堅辭不受;要子期為王,子期的態(tài)度一如子西。昭王又要子閭(公子啟)繼為王,子閭也堅持不受,昭王連說了5次,子閭連辭了5次。子聞見事態(tài)如此,為了安慰昭王,假意受命,七月,昭王死,子閭與子西、子期議決,封鎖消息,阻絕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子熊章到城父,立之為王?;萃跫戳?,楚師才回國。隨后下葬昭王。
楚惠王(?—前432年),羋姓,熊氏,名章,《墨子》及出土文獻作楚獻惠王,楚昭王之子,母昭王夫人(越國之女),春秋晚期、戰(zhàn)國初期的楚國君主,在位五十七年。
楚惠王即位后,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chǎn),使楚國國勢得以迅速復蘇,再度步上爭霸行列。
在位時期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成為一方強霸?;萃蹙拍辏藚菄辉絿驍≈畽C,率兵攻吳。楚國長期受累于吳的局面,即告結(jié)束。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楚昭王病情加重,于是召集各位公子和大夫說:“我無才能,兩次使楚國軍隊蒙受恥辱,今天能夠享受天年壽終正寢,是我的幸運?!背淹跬谱尳o他的弟弟公子申擔任楚王,公子申不肯接受。又推讓二弟公子結(jié)為王,也不肯接受。于是又推讓三弟公子閭為王,公子閭推辭五次,最后才答應做楚王。
楚國將要與吳國交戰(zhàn),十一月十七日,楚昭王在軍中逝世。公子閭說:“楚昭王病重時,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位,而讓給我們這些臣子,我之所以答應楚昭王,是為了寬慰楚昭王的心。現(xiàn)在楚昭王已經(jīng)逝世,我怎能忘記君王推讓的好心呢?”于是與子西、子綦商量,暗地里派出軍隊封鎖道路,迎接王子章并擁立他為王,是為楚惠王。然后撤回軍隊,返回國內(nèi),安葬了楚昭王。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子西將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的兒子勝(白公勝)從吳國召回楚國,任命他為巢邑大夫,稱為白公。白公勝喜歡用兵而能禮賢下士,總想為父親報仇。
公元前483年(楚惠王二年),白公勝向令尹子西請求出兵討伐鄭國。當初,白公勝的父親太子建逃到鄭國,鄭國殺死了他,白公勝只好逃到吳國,子西又讓他回到楚國,因此白公勝怨恨鄭國,才想討伐鄭國。子西答應了他,但是沒有發(fā)兵。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晉國討伐鄭國,鄭國向楚國告急,楚國派子西救援鄭國,子西救援鄭國后接受鄭國賄賂而回。白公勝很生氣,于是就和敢死的勇士石乞等人在朝堂上突襲殺死令尹子西、子綦,趁機劫持楚惠王,把他囚禁在高府,想殺死他。楚惠王的隨從屈固背著楚惠王逃到昭王夫人(越國之女,楚惠王的母親)的宮里。
白公勝自立為楚王。一個月后,葉公沈諸梁在蔡(州來,今安徽鳳臺)聽聞白公勝謀反,征發(fā)楚國方城之外軍隊前來鎮(zhèn)壓。葉公沈諸梁由都城北門而入,得到箴尹固和楚國國人的協(xié)助,白公勝戰(zhàn)敗,逃到山上,走投無路自縊身亡。楚惠王恢復王位。
白公勝失敗后,楚惠王待內(nèi)部局勢一穩(wěn)就借機向外擴張。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十一年),楚惠王命武城尹公孫朝(子西之子)率軍攻打陳國,殺死陳國國君陳湣公,滅亡陳國,并以陳地設置為縣。
公元前477年(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打楚國,包圍楚國城邑鄾。同年三月,楚將公孫寧、吳由于、薳固在鄾擊敗巴人。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春天,越國攻打楚國。同年夏天,楚惠王派公子慶、公孫寬率軍追擊越軍,追至冥地時沒有趕上越軍,于是退兵回師。同年秋天,楚惠王為報復越國,派葉公沈諸梁率軍攻打東夷。三夷(今浙江寧波、臺州、溫州一帶)與楚國會盟于敖(東夷之地,今浙江濱海處),楚國勢力已及東海,之后楚國不斷向淮海一帶擴張。當時,吳國強大起來,欺辱齊國、晉國,討伐楚國。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滅杞國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惠王發(fā)兵滅亡蔡國,蔡國國君蔡侯齊逃亡他國。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惠王滅亡杞國(今山東安丘東北)。自越國滅亡吳國后,無力統(tǒng)治江淮、淮北地區(qū),楚國趁機擴張至泗水一帶。[18]借機向宋國進攻。
公元前441年(楚惠王五十年),楚惠王命魯國人公輸般制造云梯,準備向宋國進攻。后為墨子所阻止。
公元前434年(楚惠王五十五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簡王繼位。
軼事典故
楚惠王吞蛭病愈
楚惠王一次在吃涼酸菜時發(fā)現(xiàn)有水蛭,于是就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東西。令尹問楚惠王怎么得這病的。楚惠王回答說:“我吃涼酸菜發(fā)現(xiàn)有水蛭,想如果責備廚師而不治他們的罪呢?這是破壞法令而使自己威嚴建立不起來的做法,我沒有這樣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要責備并給予他們懲罰呢?那廚師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該處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見,于是就吞食了?!绷钜x開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并恭賀說:“我聽說天道是沒有親疏的,只幫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幫助,病不會造成傷害。”這天晚上,楚惠王去廁所方便時排出了水蛭,同時患有多年的心腹積塊也全都痊愈了。
楚簡王,羋姓,原名熊中,又稱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在位二十四年,即位初北伐滅莒(今山東莒縣),以莒為邑;簡王十九年(前413年)伐魏、攻至上洛(今陜西洛南)。
楚聲王(?―前402年),羋姓,熊氏,名當,漢族,東周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簡王之子,前407年―前402年在位,在位僅六年。楚聲王在位時期,楚國社會動蕩不安,國事積弊日深。
楚聲王六年(前402年),楚聲王被“盜”所殺,其子熊疑繼位,是為楚悼王。
楚悼王(?—前381年) ,羋姓,熊氏,名疑(一作類),漢族,東周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聲王之子。楚聲王六年(前402年),在位僅6年的楚聲王被“盜”所殺后,熊疑繼承王位,為楚悼王。
楚悼王元年(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時,國內(nèi)外形勢,已遠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時的情景。最主要的變化是國外,三晉已經(jīng)強大了,楚國處于一種被逼的窘境。
楚悼王二年(公元前400年),三晉聯(lián)軍敗楚師于乘丘(今山東巨野縣西南),三晉的意圖就是要削弱楚的右翼,以解除其左翼的威脅。
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國攻打韓國,奪取了負黍(今河南登封縣西南)。
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三晉聯(lián)軍又來報復,大敗楚師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榆關(今河南新鄭東北)。楚國不僅丟失了這兩處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連楚國侵占鄭國的大梁等地也被魏國奪去,弄得楚國無法招架,只得“厚賂于秦”,請求秦國援助,秦國于是出兵攻占韓國的六邑,三晉便轉(zhuǎn)而對付秦國,這樣才減輕了楚國的壓力。三晉見秦楚聯(lián)合,便轉(zhuǎn)而拉攏齊國,從此三晉與楚的矛盾也就更尖銳、復雜,因而對楚構成了極嚴重的威脅。
楚悼王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極想擺脫這種困境地,但自己又拿不出良策,不知從何下手。更令他傷腦筋的是,沒有一個能替他分憂辦事的大臣。屈、景、昭三家大貴族他們都有很大的勢力,掌握著一些要職,他們欺壓老百姓有辦法,但在治理國家,抵御外侮方面卻沒有辦法,他們依仗權勢,連悼王有時也要讓他們?nèi)帧5客跻环矫媪w慕他的先輩都有賢臣輔助;一方面也在積極尋訪和物色人才。他為此作了多年的努力,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正當他熱切盼望人才的時候,吳起來到了楚國,對悼王來說,真是喜從天降,他感到這是上蒼有眼,沒有辜負有心人。因此,悼王用隆重的禮節(jié)和最高的規(guī)格接待了吳起。
吳起原來是衛(wèi)國人,出生在一個很富有的家庭,從小喜好軍事,為了實現(xiàn)其志向,不惜傾家蕩產(chǎn)奔走列國,希望得到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才華做一番事業(yè)。不料到處碰壁,回家反遭到鄉(xiāng)親鄰里的譏笑。吳起一氣之下,殺了誹謗和侮辱他的人,決計外出求學。和母親告別時,發(fā)誓不做上卿或相一級的大官,決不返回家園。他先來到魯國,拜當時的儒家大學者曾子為師,攻讀儒學。不久,他的母親去世,曾子要他回家去盡孝道。他感到,學業(yè)無成,自己立下的誓言沒有達到,無顏回家去見母親靈位,就沒有去。曾子很惱怒,便把他逐走。吳起離開曾子后,便一心攻讀兵書,研究韜略。有一年,齊國發(fā)大軍進攻魯國,魯君驚恐萬分,在百般無奈的情況下命吳起為統(tǒng)帥,沒有想到竟大破齊軍。吳起立了戰(zhàn)功,不但沒有受到表彰,反而遭到魯國貴族的疑忌和排斥,他們對魯君說:“魯國是個小國,打了勝仗,出了名,其他諸侯國就會一起來攻打我們,魯國就算大難臨頭了”。魯君聽信讒言,吳起不得不離開魯國。
吳起聽說魏文侯很賢明,正在任用李悝衽實行變法,也極需要人才,他便來到魏國,魏文侯問李悝,吳起這個人怎么樣,李悝說:吳起很會用兵打仗,即使齊國名將司馬穰苴再世,也不能超過他。魏文侯非常高興便任命吳起為大將。吳起為將,治軍有方,“愛兵如子”。他能與士卒同甘共苦,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菜;行軍時不坐車,與士卒一樣背著行裝和軍糧;宿營時也跟士卒一樣不鋪設席子。有一回,他統(tǒng)帥魏軍攻打中山國,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士兵生了毒瘡,親自用嘴替這個士卒將膿吸吮出來。這個士卒的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不禁痛哭起來。旁人問她:“吳將軍親自為你的兒子吮出膿血,你為什么不感到高興,反而這樣悲傷呢?”這個母親抽泣著,回答說:“從前我的丈夫生了毒瘡,也是吳將軍替他吮出膿血的,病治好后,他就英勇戰(zhàn)死在疆場了。現(xiàn)在吳將軍又親自為我的兒子吸吮毒瘡,我的兒子又必然以死相報,我不知道他將戰(zhàn)死在什么地方,所以禁不住哭出來?!眳瞧鸩粌H能善待士卒,而且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同時還深知布陣和各種作戰(zhàn)方法,特別精通各軍兵種協(xié)同作戰(zhàn)。魏文侯曾命吳起統(tǒng)率魏軍步兵五萬、命令全軍:“三軍將士要堅決服從指揮,明日迎戰(zhàn)敵軍的戰(zhàn)車、騎兵和步兵,如果車戰(zhàn)的不能繳獲敵人的戰(zhàn)車,騎戰(zhàn)的不能虜獲敵人的騎兵,步戰(zhàn)的不能俘虜敵人的步兵,即使打敗了敵人,都不能算有功?!钡诙鞈?zhàn)斗開始,魏軍個個勇敢,人人爭先,殺得秦軍無法招架,潰如山倒。吳起終于以魏軍五萬,打敗秦軍五十萬,立下赫赫戰(zhàn)功,接著又連破秦軍五城,使秦軍不敢東向。從此,在當時列國之間,聽到吳起這個名字,真是如雷貫耳。因此,他來到楚國,悼王怎能不萬分高興呢?
悼王心中也有一些疑惑:像吳起這樣的奇才,魏國怎么會放他走呢?在接待吳起的宴會上,悼王便提出了這個問題:“將軍為魏軍建立了那么多功勛,魏國怎舍得將軍?”吳起回答說:“不瞞大王,要還是魏文侯在世,對下臣很信任,我又怎么會舍得離開魏國。現(xiàn)在武侯繼位,聽信小臣讒言,使下臣無立足之地,這樣我才來投奔大王。”
悼王喜形于色,說:“太好了,太好了,萬分歡迎!”悼王口里說著,心里卻在盤算,吳起這來到底是真還是假呢?本來很想馬上就任命他為令尹,一來怕吳起不一定是真心,二來也怕眾臣不服,他稍作思索就對吳起說:“聽說你在魏國當過西河太守,把那里治理得很不錯,現(xiàn)在我們宛這個地方的太守已年老該退休了,能否煩請你先到那個地方做個太守,做個榜樣給其他各地看看呢?”吳起欣然答應了。悼王也的確希望他能做出個榜樣來,這樣,一方面可要其他各地效法;另一方面也就表明吳起對自己是忠心的,因此就可更加重用吳起來把楚國治理好。
吳起到達宛以后,因有治西河的經(jīng)驗,也就駕輕就熟,有的經(jīng)驗甚至還可以原封不動的照搬。吳起開始了他在宛地的改革,首先他整頓宛地的吏治,重用和提拔廉潔奉公的有能之士,裁汰庸碌無能之輩,打擊貪官污吏。同時,推行耕戰(zhàn)政策,獎勵開墾荒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充實府庫,使宛地糧餉充足。此外,還使農(nóng)村基層組織和軍隊組織掛鉤,使到了一定年齡的農(nóng)民忙時務農(nóng),閑時進行軍事訓練,到戰(zhàn)時即可拉上前線打仗。通過吳起的治理,使宛地面貌一新,不僅百姓安居樂業(yè),而且兵精糧足。與此同時,吳起作了許多社會調(diào)查,對楚國的許多情況,都有較深的了解。
悼王為此十分高興,從而也就更堅定了重用吳起的決心,于是把吳起調(diào)回郢都。悼王虛心地向吳起請教:“吳將軍,你看楚國的主要弊端在哪里,為什么對外作戰(zhàn)老吃敗仗?”吳起說:“我看楚國的主要問題在大臣權勢太大和封君太多。大臣的權勢太大就不聽您的指揮和調(diào)度,直接威脅到大王的權威和信譽,他們的權越大,老百姓也就越苦。封君太多,他們不只在各地作威作福,而且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被他們侵占,國家的賦稅也就征收不上來,府庫空虛,國家自然貧弱?!钡客跽f:“你說得太對了,我也深有此感。還有哪些問題,請你再說說。”吳起又說:“楚國有的是土地,列國中哪一國也沒有楚國的土廣,但楚國的土地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楚國所不足的是人民,然楚國也并不真是人口不足,關鍵是楚國的人口絕大多數(shù)都被大官僚、封君、貴族占住了,因此,國家要人,感到人力不夠,要兵,感到兵源不足。而且,低下層人負擔過重,難以養(yǎng)家活口,他們的生產(chǎn)所得全被盤剝而光,誰又愿多種土地和開墾荒地?”吳起通過他在宛地的實踐,談了楚國官場中許多腐敗和不正之風以及軍隊中組織瘓散和對士兵的虐待等許多問題。他和悼王談了三天三夜,越談越投機。悼王深為他的洞察力、分析力及淵博的學識所折服。最后,他向悼王提出:要想富國強兵,只有實行變法改革。悼王說:“我聽你的,我把這件大事就交給你了?!?/span>
由吳起領導并得到悼王全力支持的變法,取得了巨大成果。原來“貧國弱兵”的楚國很快強盛起來了。吳起統(tǒng)率楚軍,馳騁征戰(zhàn),首先征服了南方五嶺一帶的百越部落,使楚國南部的領土,擴展到今湖南和廣西交界的一帶。建國以后,在這一帶出土的楚文物,已充分證明這一事實。接著又在西面打敗了秦國。歷來對楚國威脅最大的是北面的三晉,特別是魏國對楚更是虎視眈眈,威脅最大。楚國在北方的一些土地,如原陳、蔡的一些地方,也被他們占去不少。魏國的威脅,成為悼王的心腹大患,不打敗他們,壓倒他們,悼王寢室不寧。悼王總在尋找機會,希望能戰(zhàn)勝他們。機會終于來,悼王十九、二十年(公元前383——382年),魏、趙兩國為爭奪衛(wèi)國而交戰(zhàn),齊國協(xié)助魏國,于是魏、齊、衛(wèi)聯(lián)合伐趙,戰(zhàn)況激烈,于趙不利。趙走投無路,便向楚求救。楚國謀臣中有人主張這是三晉內(nèi)部的事,用不著去管他;也有人主張不如坐山觀虎斗,也可派點兵去觀望,如果趙快取勝,就幫他一把;不過魏太強,趙要取勝難,當魏快勝利時,就快把兵撤回來,我軍不去和魏拼,免得吃虧。吳起力排眾議,認為這是出兵戰(zhàn)勝魏國的好機會,我們不出兵,魏勝趙后,力量會更強,于我更不利;而我們現(xiàn)在出兵,看來是我們幫趙,而實是趙幫我們,并且現(xiàn)在的楚軍,已足以打敗魏軍,何況還有趙軍幫忙呢?有人認為吳起太狂,說魏還有齊、衛(wèi)幫忙呢!吳起說:齊、衛(wèi)并不會真正肯下大力氣,再者他們的力量并不強,只要打敗了魏軍,他們就會自動撤走。
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吳起統(tǒng)大軍救趙。吳起分析了當時的戰(zhàn)局,如果直接赴趙,一是路途較遠,楚軍需要長途跋涉;二是魏軍的主力都到了趙地,而自己國內(nèi)空虛,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這樣,既可解趙之圍,又可迅速取得戰(zhàn)果。這一著果然十分靈驗,楚軍攻勢凌厲,前線的魏軍只得趕緊撤回,在州西被楚軍打得大敗。楚軍所向披靡,橫掃中原,一直打到黃河邊;而趙軍也趁勢反擊,占領魏的棘蒲等地。衛(wèi)軍成了縮頭烏龜,齊軍則跑回老家了。這一仗打出了楚軍的威風,不僅收復了北方原陳、蔡被三晉占去的土地,并又新拓衛(wèi)一些土地。而且,從戰(zhàn)略意義來看,楚、趙從此修好,趙不再參與魏、韓伐楚,從此也就瓦解了三晉聯(lián)盟,實際是楚在魏的后方找到了一個牽制魏的力量。這樣,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勁敵了。正當楚軍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捷報不斷向郢都都傳來的時候,悼王可能太興奮、太激動了,突然病逝。吳起只得從前線趕回都城,進宮料理悼王的后事。然而,舊貴族屈宜臼、陽城君等人不甘心失敗,認為復仇的時機已經(jīng)到了,他們糾集在一起,借到王宮對悼王進行悼念之機,喪心病狂地向吳起發(fā)起突然襲擊。吳起情知自己性命難保,急中生智,臨死臥伏王尸,并大喊“群臣亂王”,這些瘋狂的貴族,仍未停息,繼續(xù)射殺吳起。亂箭射中吳起,同時也射中王尸。他們將吳起射死猶不解恨,還把吳起的尸體拿出去肢解了,可見他們對吳起的痛恨程度。
悼王的喪事料理完后,楚悼王的兒子羋熊臧繼位,為楚肅王。那些殺死吳起的家伙,不僅彈冠相慶,而且又都跑到肅王面前來表功,開始肅王不露聲色,只是說:“吳起該殺,你們殺得“好”,要‘賞賜’,還有哪些人?”這些得令智昏的蠢貨,一聽說有賞,便一個個來爭功。肅王要新令尹把他們的名字都記下來,一個也不要漏掉,然后要他們回去,等待賞賜。正當這伙權貴在夢想受賞的時候,肅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抓捕歸案,依法懲處。因為按楚國的法律,凡用兵器觸到國王尸體的,一律處死,并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個逃走外,其余70多家都被一網(wǎng)打盡。陽城君的封邑也被沒收。而這些正是在吳起料想之中的,故《呂氏春秋·貴卒》的作者認為,這是“吳起之智”。
楚肅王(?―前370年),羋姓,熊氏,名臧,漢族,東周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悼王之子。楚悼王剛死,舊貴族射殺吳起,吳起跑入靈堂,伏在楚悼王的尸體上,結(jié)果貴族殃及楚悼王的尸首。楚肅王繼位后,以傷害悼王尸體罪,收捕作亂貴族七十余家,并處以三族之刑。楚肅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茲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關(今湖北宜昌市西),進行防御。楚肅王六年(前375年),魏攻楚,戰(zhàn)于榆關(今河南中牟西南),韓國乘機而攻滅鄭國,并遷都至鄭(今河南新鄭)。楚肅王十一年(前370年)去世,其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在位),漢族,楚國國君,羋姓,原名熊良夫,楚肅王弟,肅王無子,良夫繼任。遣師西侵巴地(四川重慶以東巴國東南),前343年又發(fā)兵滅亡陳、蔡。令尹昭奚恤當權,北方諸國都怕他。宣王甚異之,大臣江乙告訴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權勢作威作福。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
楚肅王十一年(前370年),楚肅王卒,由其弟楚宣王繼位。在位期間,對外“廣辟土地,著稅偽財”(《墨子·公孟》),兼并戰(zhàn)爭激烈,形勢也更加錯綜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楚宣、威王一方面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面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并戰(zhàn)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最強盛的局面。
當是時年,魏、趙、韓和秦、齊二國勢力與日增強,相互競逐,尤以魏、齊二國為盛,而魏惠文王東征西討,南侵北戰(zhàn),成了天下霸王,威攝天下。使楚、秦姻親,相互照應,共同抵御魏、齊的南侵西征,并取得了商洛、泗上的勝利。楚宣王五年(前365年),魏、趙、韓西征伐秦,秦與魏、趙戰(zhàn)于陜北、河西,與魏、韓戰(zhàn)于洛南,連手,打得秦軍節(jié)節(jié)敗退,魏取河西華陰、潼關,趙奪榆關,延安,韓取靈寶至潼關。在陜西東南部,魏、韓連手,大敗秦軍于洛南,兵指商州古道。楚宣王聞訊,舉兵十萬,經(jīng)少習關(武關)、商邑(丹鳳)至商州,大戰(zhàn)韓、魏聯(lián)軍。翌年,楚、秦十八萬聯(lián)軍于商州丹陽擊退魏、韓二十萬聯(lián)軍的進攻,并于同年在洛南大敗魏、韓聯(lián)軍,魏軍敗退潼關、安邑,韓軍敗退洛地三川。當時楚為大國,地闊三千余里,將兵七十余萬,與秦世代為姻親。于是,楚宣王隨將商州古道以北的廣大地區(qū)讓與秦獻公,秦獻公銘感五內(nèi)。及后,楚宣王揮師北上,與魏軍戰(zhàn)于魯陽、禹州,大敗魏軍,奪回魯陽、禹州二地,圍困魏軍于許昌。秦師則與魏軍戰(zhàn)於石門(陜西)、少梁,秦軍雖然大敗魏師,但是還不能奪回河西之地。
楚宣王七年(前362年),秦獻公卒,二十一歲秦孝公立,秦國河山以東的強國有六,齊、楚、魏、燕、韓、趙并峙?;幢薄羯现g仍有小國十余個。而秦國仍然荒僻在雍州,東受魏欺,南要楚扶。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國,不能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于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衛(wèi)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并很快受到重視。經(jīng)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商鞅變法是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世襲的特權,規(guī)定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從此秦國日益富強
楚宣王十六年(前354年),魏惠文王興兵南侵,與楚軍決戰(zhàn)于許昌之南和方、葉西北的禹州、古城,雙方投入兵力各二十萬,楚軍在許昌之南大敗魏師,韓哀侯出兵十萬助魏擊楚,楚宣王見狀,隨收兵退守方、葉,汝州、禹州、古城又被韓、魏所占。衛(wèi)鞅乘此機會,率秦軍東進,與魏軍戰(zhàn)于河西,敗魏軍于華陰,兵指潼關、韓城、安邑。因魏軍主力在許昌、禹州與楚師膠戰(zhàn),華陰、河西魏軍防守薄弱。魏惠文王聞訊,急從晉城、晉中調(diào)大軍二十萬進安邑,于韓城、潼關大敗衛(wèi)鞅,擊退秦軍的進攻。衛(wèi)鞅隨率軍南下,攻擊洛川韓軍,拓地至商南以北。
楚宣王十八年(前352年),齊聯(lián)合宋、衛(wèi)攻圍襄陵(今河南睢縣),魏惠王以韓國軍隊擊敗了齊等三國聯(lián)軍,齊國無奈,只得請楚將景舍出來調(diào)停,與魏國和解《水經(jīng)·淮水注》引古本《竹書紀年》。次年,魏又歸還趙都邯鄲,迫趙盟于漳水之上,強迫泗上宋、魯?shù)仁T侯國來朝。
楚宣王二十七年(前343年),魏惠文王命大將軍龐涓率三十萬大軍伐趙伐齊,齊威王用孫臏退避減灶,示弱驕兵和聲東擊西之計,于馬陵大敗龐涓,三十萬魏軍幾乎殆盡。魏國因連年征戰(zhàn),再經(jīng)此一敗,隨元氣大傷,由盛轉(zhuǎn)衰。魏惠文王天下霸主的地位已開始動搖,齊威王更是趾高氣揚,以為天下霸主非他莫屬了。衛(wèi)鞅乘機率二十萬秦軍東進擊魏,意圖攻取魏國河西之地,趙軍也乘機盡出邯鄲,南下攻取魏國的安陽。魏惠文王面對齊、趙、秦的三國入侵,隨命大梁、濮陽魏軍迎戰(zhàn)齊師,魏公子卬率安邑、洛陽二十萬魏軍迎戰(zhàn)衛(wèi)鞅二十萬秦軍,自己率軍迎戰(zhàn)邯鄲的趙軍。后因公子卬受衛(wèi)鞅欺詐,兵敗河西華陰,隨向齊王割地求和,同時讓出安陽給趙國,以求罷兵言和。魏國國勢一年不如一年了。
楚宣王二十八年(前342年),時淮北、泗上之間仍有十幾個小國,楚宣王率軍三十萬東進淮北,齊威王率二十萬齊軍南下泗上,越王之侯率二十萬越軍出廣陵(揚州),北上淮北,宋君偃也率軍十萬東進徐州,四國軍隊為爭奪淮北、泗上千里膏腴之地而展開了激戰(zhàn),楚宣王審時度勢,與越王之侯的二十萬越軍戰(zhàn)于淮北,于江蘇淮安、鹽城大敗越軍,越王率敗兵退回廣陵。楚宣王隨揮師北上,于徐州大敗宋軍、齊兵,奪得徐州,宋君偃率殘兵逃回商丘。然后,楚軍與齊軍大戰(zhàn)于棗莊、臨沂,雙方相持數(shù)月,互有勝負,最后,楚軍集中優(yōu)勢兵力,于棗莊大敗齊軍,接著又在臨沂打敗齊軍,齊軍向東撤走,奪得日照、連云港等海岸地帶?;幢?、泗上爭奪戰(zhàn)以楚軍全勝而告終,除了山東的幾個小國外,淮北、泗上的十幾個小國盡入楚國版圖。
正當楚宣王與齊、越、宋三國軍隊大戰(zhàn)淮北之時,衛(wèi)鞅率二十萬秦軍出藍關兵分二路,一路東出洛南,一路東出商洛古道,二路秦軍會合于商州,趕走商州西南面丹江一帶的數(shù)百楚軍,接著又揮師東出,奪取具有數(shù)千楚軍把守的丹鳳和少習關(武關),并派大軍駐守商洛、丹鳳和少習關。把丹江以北,少習以西,連同整條商洛古道并入秦國版圖。楚宣王聞訊,命十萬楚軍駐守淮北、徐州、泗上,率二十萬楚軍班師回荊州。楚宣王派使者質(zhì)問秦孝公說:“楚秦世代姻親,推心置腹如兄弟,昔日我助秦敗三晉,并將洛南至靈寶七百里地讓與你父獻公,約定商州和商州古道乃楚、秦所有,共同經(jīng)營管理。今你乘我率師東進,興兵東出商洛,趕走我商州、丹鳳、少習駐軍,是何道理?莫非你想撕毀楚秦世代姻親,與楚交惡嗎”?
秦孝公聽后落淚地說:“這些都是衛(wèi)鞅背著我干的,只怪我當初把二十萬大軍的兵權交給了他,而今悔之不及呀”!使者隨回荊都稟報楚宣王,秦孝公見楚國使者一走,立即八百里快傳衛(wèi)鞅說:“你有大功于秦,本欲與你共同分享秦國,今楚宣王派使者前來,它日必興師問罪,奈何。現(xiàn)將商州、洛南、丹鳳七百里地賜給你,命你為侯,封你為商,你可自立,不必再回咸陽了”。衛(wèi)鞅不知是理,隨號商君,自立商國,并改姓名為商鞅,接著令軍士大興土木,建造從商洛到商南的第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城池商邑(在現(xiàn)丹鳳縣),阻斷商洛到商南的商州古道,并增高加固少習關,以大軍十萬駐扎商邑、少習,大軍十萬駐扎商州、洛南,并招兵買馬,擴軍備戰(zhàn)。楚宣王大怒,正想舉兵討伐衛(wèi)鞅,前方快馬來報,齊威王正聚集軍隊,南下泗上,魏惠文王舉兵南下周口。楚宣王西伐衛(wèi)鞅的事隨暫時放下,令大將屈武(屈匄之父)率十萬楚軍駐守商南、浙川,然后移師十萬于周口、阜陽,十萬于徐州、淮北。魏、齊軍隊聞訊,隨不敢南下。翌年,楚宣王重病,歲末死,在位三十年。臨死前,乃念商州楚地。
虛心納諫
西元前353年,楚宣王任命昭奚恤為令尹,江乙進言:“有個寵愛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鄰居看見了,想到他家里去告訴他,卻被狗堵住門咬?,F(xiàn)在昭奚恤常常阻撓我來見您,就像惡狗堵門一樣。況且一有專說別人好話的人,您就說:‘這是君子?。 阌H近他;而對愛指出別人缺點的人,您總是說:‘這是個小人?!闶柽h他。然而人世間有兒子殺父親、臣下殺君主的惡人,您卻始終不知道。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愛聽對別人的稱頌,不愛聽對別人的指責呀!”楚王聽后說:“你說得對,今后我要聽取兩方面的言論。”
狐假虎威
原文
楚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兵甲也——猶百獸之畏虎也?!薄x自《戰(zhàn)國策·楚策一》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尋找野獸以便吃了充饑。捉到一只狐貍?!焙倢匣⒄f:‘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獸,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貍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為是害怕狐貍?,F(xiàn)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楚威王(?―前329年),羋姓,熊氏,名商,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宣王之子,也繼承了宣王救趙伐魏與開拓巴蜀的格局,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繼楚悼王以後使楚國國勢發(fā)展最強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復莊王時代的霸業(yè)為志業(yè),力圖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舊說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zhàn)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楚國的勢力至此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qū)。楚威王的聲望,顯赫一時。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熊愧繼位。
前338年(楚威王二年),秦孝公去世,秦國內(nèi)部發(fā)生動亂,商鞅被害。楚國、韓國和趙國奉行聯(lián)秦以制魏的方針,前337年,楚威王、韓昭侯、趙肅侯都派使者前往秦國,向秦惠文君致賀。與之同時,蜀王使者也前往秦國向秦惠文君致賀。《史記 秦本紀》記載:“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人來朝”。
當時,齊國在齊威王的治理下已經(jīng)日益強盛,最終在馬陵之戰(zhàn)擊敗了魏國。前334年(楚威王六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相約并力討伐楚國。此事引起了楚國的極大憤怒。
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以景翠為楚師元帥,殲滅越師主力,殺死越王無強,盡取越人所占吳地。越人從此離散,成為楚國的附庸。最終,越國在楚懷王時徹底滅亡。
在楚國滅掉越國的同一年,即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景翠在攻滅越國后,移師北上,與齊師大戰(zhàn)于徐州,擊敗齊國,進圍徐州,取得了楚威王在位期間的最大勝利。此戰(zhàn)之后,楚國達到了他在戰(zhàn)國時期的頂峰,其版圖,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五嶺,北至汝、穎、沂、泗,囊括了長江中下游以及支流眾多的淮河流域,根據(jù)《史記 蘇秦列傳》記載,蘇秦曾對楚威王說:“楚,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保ㄌK秦出生不久,還沒有燕昭王,此時楚國是楚威王,所以最有可能是蘇秦三四十歲的時候和年長的楚威王說的呢)
《史記 蘇秦列傳》記載,楚威王曾對蘇秦說:“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并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于秦患,不可與深謀,與深謀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謀未發(fā)而國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當秦,不見勝也;內(nèi)與群臣謀,不足恃也。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然如縣旌而無所終薄?!庇纱丝梢苑从吵龀鯇Ξ敃r楚國所處局勢的清醒認識。
前332年(楚威王八年),魏國將陰晉(今陜西華陰東)獻給秦國,從此掀起了割地賂秦之風。陰晉易手之后兩年,河西魏地全部被秦國攻占。又一年后,秦國又開始侵占河東的魏地了。
前329年(楚威王十一年),楚威王去世,在位十一年,子熊槐即位,是為楚懷王。
當今經(jīng)過專家考證,所謂前333年,楚威王滅亡越國其實是楚國和齊國交戰(zhàn),起因是齊、魏徐州相王,與越國無關。所有先秦史書中都沒有提到過越國和楚國在前333年有過交鋒,而越國真正破滅的時間,應該是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秦武王舉鼎而死的第二年。那時候,本來是越王無疆和楚王商量好一起進攻齊國,但是楚懷王沒有出兵,這就引起了越王的不滿。齊國因為受不了越國的進攻,便和越王講和,一起進攻楚國。誰知道,越國剛和楚國一交戰(zhàn)即戰(zhàn)敗,越王無疆被殺,楚國大并越國土地,成為當時最大的“巨無霸”。楚懷王設江東郡,越國退守會稽。終戰(zhàn)國之世,始終都沒有再次進入歷史的記載當中。這是當時名動一時的大事,使得中原各國無不驚恐。
楚懷王(前懷王熊槐)即熊槐。
楚懷王(?―前296年),羋姓,熊氏,名槐,漢族,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為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楚國本來是六國中的強國,擁有強大的國力,但楚懷王貪婪成性,屢次中秦國丞相張儀的計謀,得不償失,本是齊國的堅定盟友,卻背齊投秦,把楚國的國力耗盡,終于身死異國。
熊槐(前360—前296):戰(zhàn)國時楚國國君。
他是楚威王之子、楚頃襄王之父,史稱楚懷王,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在位。
曾被山東六國推為縱約長。又乘越內(nèi)亂,攻滅越國,設郡江東。但他排斥改革派,誤信秦說客張儀,毀壞齊、楚聯(lián)盟先后敗于秦、齊,失去漢中等地。在位時利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椒、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愛南后鄭袖,排斥左徒屈原,致使國事日非。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公元前313年,秦國張儀欺騙懷王要其以斷絕齊國之交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于之地,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后只得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fā)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fā)動進攻,再慘敗于藍田,其后前311年秦國攻取召陵,三戰(zhàn)皆敗,楚國于是走向沒落。
到公元前306年(楚懷王二十三年),楚國乘越內(nèi)亂的時候,聯(lián)合齊國進攻越國,占領越國位于原吳國故地的國都,殺死越王無強,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設江東為郡。越國因此分崩離析,殘部逃往越國故地,各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王約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jié)果被秦國扣留,秦王脅迫懷王割地,懷王不肯。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人封鎖通往楚地的道路,懷王逃到趙境,趙國不敢收留他,懷王企圖逃往魏國,但被秦國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懷王在秦國病逝,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背④娫唬骸俺贾砸娒吡倮铮宦劻??!奔匆詺w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背醪宦?,遂絕和於秦,發(fā)兵西攻秦。秦亦發(fā)兵擊之。
十七年春,與秦戰(zhàn)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zhàn)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十八年,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原得張儀,不原得地?!睆垉x聞之,請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於子,柰何?”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且儀以前使負楚以商於之約,今秦楚大戰(zhàn),有惡,臣非面自謝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儀。誠殺儀以便國,臣之原也。”儀遂使楚。
至,懷王不見,因而囚張儀,欲殺之。儀私於靳尚,靳尚為請懷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又謂夫人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编嵭渥溲詮垉x於王而出之。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是歲,秦惠王卒。
二十年,齊湣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里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并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谷,則楚之彊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原大王孰計之?!?/span>
楚王業(yè)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里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而韓猶復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為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為其事王必疾。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眛為齊相也。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里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復與楚之侵地矣?!膘妒菓淹踉S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zhì)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斗,楚太子殺之而亡歸。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zhì)於齊以求平。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于黃棘,太子為質(zhì),至驩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zhì)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則無以令諸侯。寡人原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jié)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聞下執(zhí)事?!背淹跻娗赝鯐?,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fā)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柰何絕秦之驩心!”於是往會秦昭王。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復許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zhì)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蹦擞淹踝釉趪?。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蹦嗽p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毕嘣唬骸安豢?,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zhì)而行不義於天下也?!被蛟唬骸安蝗?。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乃告于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span>
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fā)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十五城而去。
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復之秦。懷王遂發(fā)病。
頃襄王三年,懷王卒于秦,秦歸其喪于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優(yōu)柔寡斷,以致身死
楚懷王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的人,在中原齊、秦兩大國的斗爭中,首鼠兩端,所以遭到齊、秦兩國的攻擊。楚懷王二十年,齊宣王寫信勸楚背秦與齊和好,當時秦國已是秦武王的第二年,張儀已死,懷王于是聽從令尹昭睢的建議背秦親齊。懷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即位。秦昭王的母親是楚人,力主與楚和好,秦以厚禮送給楚王,懷王又背離齊國與秦和好,并到秦國迎女,從而結(jié)成婚姻之好。懷王二十五年,楚懷王與秦昭王相會于黃棘(今河南新野縣東北),秦國退還侵占的上庸地給楚。
楚、秦聯(lián)合對齊構成威脅,于是齊國就聯(lián)合韓、魏進攻楚國。韓、魏本與秦"連橫"對付齊、楚,但秦國在同韓、魏和好的同時,照樣對它們進攻,如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出兵攻占了韓國時大縣宜陽(今河南宜陽西),斬殺韓卒6萬。秦昭王四年攻取韓國武遂(今山西垣曲縣東南)。秦昭王元年攻魏皮氏(今山西河津縣西),未被攻下。
秦昭王四年,秦攻占魏國的蒲坂(今山西永濟縣東南蒲州鎮(zhèn))、晉陽(今山西芮城縣西)、封陵(今山西芮城縣西南)三地。于是韓、魏兩國投向齊國。
大致在齊宣王十年(公元前310年)以前,齊國的田文繼其父田嬰襲了薛的封號,號稱為孟嘗君或薛公,并當上國相,掌握齊國大權。韓、魏的倒向齊國,除秦國的進逼外,還與孟嘗君的合縱策略有關。孟嘗君在韓、魏投向齊國后,就發(fā)動向秦國的盟國楚國進攻。齊宣王十九年,齊、魏、韓三國聯(lián)軍進攻楚國方城,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死楚將唐蔑(或作唐昧),楚國宛(今河南南陽)、葉(今河南葉縣)以北的土地全部喪失,被韓、魏兩國分得。宛地是一個富庶的地方,是楚國北進中原的門戶和長期經(jīng)營的重要戰(zhàn)略重地,它的喪失就堵死了楚國北進的道路。
楚不敵三國的進攻,于是把太子橫送到齊國作人質(zhì),向齊國屈服。
楚國向齊屈服是秦國最擔心的,秦國于是在楚懷王二十九年出兵攻楚,斬殺楚軍2萬,楚將景缺被殺。次年,秦再攻楚,占領八城。同時秦昭王給楚懷王去信,約懷王在武關相會,以結(jié)兩國友好。懷王接到信后感到難辦,想前去相會,怕再被欺騙;不去,又怕秦國發(fā)怒,遭到更嚴重的打擊。令尹昭睢主張不去,認為秦國不可信,它有兼并諸侯的野心,我們只要增加兵力防守就是了。懷王的兒子子蘭卻極力勸他前往,認為不應斷絕了秦人的歡心,楚懷王于是決定前往。
秦昭王根本沒有到武關,只派一將軍在武關埋伏,假稱秦王。楚懷王一進武關,秦軍遮閉關門,把懷王劫持到咸陽,在章臺朝見秦昭王,不以國君禮接待他,而把他當作一蕃臣。懷王大怒,失悔未聽昭睢的話。秦國把懷王軟禁起來,要挾他割讓巫、黔中郡給秦,以結(jié)兩國之好。楚懷王也準備同意與秦結(jié)盟,秦昭王卻堅持要先割地后結(jié)盟。懷王十分生氣地說,秦國欺騙我又強迫要我給他土地,就堅決不給,秦國就把他關在秦不讓回國。
楚懷王被囚在秦,國內(nèi)大臣于是從齊國接回太子橫立為王,就是楚頃襄王,并通知秦國,楚國內(nèi)已有新國王了。
楚頃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王見懷王不給他土地,楚國內(nèi)又立了新王,就發(fā)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殺楚軍5萬人,奪取析(今河南浙川)地15 座城而去。次年,懷王從秦逃走,被秦國發(fā)現(xiàn),堵塞通往楚的道路。懷王恐懼,從他道逃到趙國。趙惠王年幼即位,他的父親趙武靈王在代地未歸,惠王不敢讓懷王進國。懷王打算逃到魏國,被秦人追上,又把他劫持到秦國。楚懷王受這樣折磨,到秦就病倒,頃襄王三年他就死在秦國。當秦國把懷王的尸體送回楚國時,楚國人人都感到悲痛,秦、楚關系也就徹底破裂了
楚頃襄王熊橫,漢族。羋姓,熊氏,名橫,公元前298-前263在位,在位時楚國已處于衰落狀態(tài)。楚國自公元前312年丹陽、藍田之役,被秦國打敗以后,便一直受秦國欺壓。楚懷王便想重新和齊國聯(lián)合,而秦昭襄王則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陜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盡管大夫屈原力阻,但楚懷王還是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去了秦國。但一到秦國后,秦昭襄王就將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一年多后病死在秦國。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便立太子熊橫為新的國君,即楚頃襄王。而強秦見打擊楚的時機成熟,于公元前 279年令白起率軍進攻孤立無援的楚國,并決定長驅(qū)直入楚國腹地,給楚以毀滅性打擊。最終秦軍大敗楚軍,掠取十六城 。公元前280年楚割上庸、漢北等地予秦。公元前278年,秦兵繼續(xù)進攻,攻陷楚都郢,迫楚頃襄王遷都于陳(今河南淮陽)。最后,秦軍又西取西陵 (今湖北宜昌),再向東攻占竟陵 (今潛江西北)直至安陸一帶,向南直達洞庭湖邊。大別山以西的江漢地區(qū)盡為秦有,從此楚國本土喪失殆盡,楚國更加衰弱下去,直至滅亡。 公元前263年(楚頃襄王三十六年),楚頃襄王病死,在秦國做人質(zhì)的太子完逃回楚國立,是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前238年),羋姓,熊氏,名完,漢族,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頃襄王之子。楚考烈王繼位后,以春申君黃歇為令尹,賜淮北地十二縣,遷都壽春。楚、趙結(jié)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八萬大軍,奔赴趙國?!妒酚洝氛f考烈王有三子?!稇?zhàn)國策》說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嫣。
楚考烈王即位后,以春申君黃歇為令尹,賜淮北地十二縣,由陳國故都陳郢(河南淮陽)遷都壽春(安徽壽縣)。楚、趙結(jié)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八萬大軍,奔赴趙國?!稇?zhàn)國策》和《史記》說: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春申君娶趙人李園之妹李嫣。李嫣有身孕后,獻于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即楚幽王。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黃歇被任為令尹后,秦即對楚發(fā)起了攻擊,以試探楚國態(tài)度。黃歇為奉行其親秦附秦路線,割州陵(今湖北咸寧西北)給秦,秦也就繼續(xù)維持“善楚”政策。接著,秦執(zhí)行“遠交近攻”策略,兵鋒又集中指向三晉。
其間,韓、魏早已被逐步削弱,唯趙尚強,故秦與趙的爭奪極其激烈。公元前270年(楚頃襄王二十九年),秦攻趙,越過韓之上黨,進圍趙之閼與(今山西和順)。次年,趙命趙奢率兵往救,大破秦軍,閼與之圍遂解。
公元前262年,楚割州陵與秦后,秦命白起大舉攻韓,攻取了野王(今河南沁陽),絕上黨通韓都新鄭之路。韓欲獻上黨與秦求和,但上黨郡守則欲以上黨與趙,聯(lián)趙抗秦。趙國接受,遣老將廉頗率軍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齒乞](齕 音he)率軍進攻,廉頗堅壁固守,雙方相持達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楚考烈王三年),趙孝成王誤中秦反間計,改以無實踐經(jīng)驗的趙括(趙奢子)取代廉頗,結(jié)果被白起打得大敗。趙括全軍覆沒,本人亦戰(zhàn)死,趙國從此削弱。此即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zhàn)。
公元前259年(楚考烈王四年),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范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息為由,建議允許趙、韓割地請和。秦昭王同意。秦退兵后,趙拒絕割地給秦,秦昭王又想派白起攻趙,白起認為時機不成熟,托病不出征。秦昭王改派五大夫王陵進攻趙都邯鄲。趙國軍民奮力抵抗,王陵失利。秦昭王重又想派白起出征,白起終稱病不行。秦昭王只得派王齕取代王陵,王齕亦攻邯鄲不勝。范睢于是薦舉鄭安平為將,加強對趙的進攻。在這嚴峻時刻,趙孝成王向魏、楚求救。公元前258年(楚考烈王五年),趙平原君趙勝奉命前來楚國。他想在門客中選拔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隨行人員,卻只選出十九人。這時一門客毛遂自薦隨往,趙平原君以為他在門下三年,未聞其能,不肯帶他去。毛遂說:“臣乃今日請?zhí)幠抑卸?。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趙平原君正在用人之際,就帶毛遂同去了。
趙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從“日出”談到“日中”,楚考烈王還是猶豫不決。毛遂于是拔劍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說:“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shù)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而舉鄢郢,再戰(zhàn)而燒夷陵,三戰(zhàn)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背剂彝跣呃?,“唯唯”答應,“歃血而定縱”。趙平原君回國后,楚國出兵救趙(《史記·平原君列傳》。)這時,魏安釐王雖已出兵救趙,卻又害怕秦國報復,故命魏將晉鄙留軍壁鄴(今河北磁縣南),停止不進。魏信陵君懇請魏安釐王寵姬如姬竊取兵符,擊殺晉鄙,領兵大敗秦軍于邯鄲城下,秦將鄭安平投降,王?敗退,邯鄲之圍遂解。
這次救趙敗秦,魏信陵君起了重要作用,當然與楚國出兵也是分不開的。據(jù)《史記》的《春申君列傳》、《平原君列傳》等載,楚軍救趙的統(tǒng)帥是黃歇。然據(jù)《史記·楚世家》載,則是景陽。黃歇執(zhí)掌楚國軍政大權,由黃歇主持調(diào)兵遣將,組織救趙行動,是無疑問的,而奔赴前線直接指揮作戰(zhàn)的,當是景陽。
秦罷邯鄲后,立即對魏國進行報復,攻取了安邑。第二年,即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七年),秦又攻韓、趙,韓、趙慘敗,各國震動。西周君恐懼,與諸侯聯(lián)合,出伊闕(今河南洛陽西南龍門)攻秦。秦昭王命秦將[扌]攻打西周,取河南(今洛陽西,西周君都邑),西周遂亡(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元年),周考王封弟揭于王城(今洛陽西,即河南),號西周,是為周桓公,亦稱西周君。故此西周,是周考王分封的諸侯國。這年西周亡,依附西周的周赧王亦卒,秦取九鼎寶器。)正在救趙解邯鄲之圍的楚將景陽,當秦攻韓、趙時,亦繼續(xù)率軍援趙,故《史記·楚世家》有“(楚考烈王)七年,(景陽軍)至新中,秦兵去”的記載。新中,《索隱》以“中”字誤,應為新市,在巨鹿境?!墩x》:“新中,相州安陽縣也。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莊襄王拔之,更名安陽也?!眲t此新中在安陽。
西周亡后,東周(公元前367年(周顯王二年),西周威公卒,少子公子根與太子朝爭立,韓、趙支持公子根叛立于鞏(今河南鞏縣西南),是為東周惠公。周王畿分裂為西、東兩部分,故自此又有“西周”和“東周”之稱。)君雖尚存,則再不稱王,從此史家以秦王紀年。故秦雖敗在邯鄲城下,但實力未減,仍取得重大勝利,楚等國援趙抗秦,雖解了邯鄲之圍,但三晉接著又遭到很大創(chuàng)傷,形勢對楚國日益不利。
楚考烈王沒有兒子,相國春申君為此甚為憂愁,雖然進獻了許多婦人,卻始終沒能生兒子。
這時趙國李園想把自己的妹妹獻給考烈王。他設計了計謀,先把自己的妹妹獻給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寵愛。當李園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就和妹妹商量了一個計謀。
李園妹妹向春申君說了一番話,春申君認為很對?!熬鯇櫺拍?,就連兄弟也不過如此。現(xiàn)在你當楚國相國已經(jīng)20多年,可是楚王還沒有兒子。等到楚王死后,必然擁立兄弟為王。楚國王位更換,必然重用自己的親人,您又怎么能長久得到寵信呢?不僅如此,您出任宰相的時間又長,難免對大王兄弟有許多失禮得罪之處。將來大王兄弟如果真能登上王位,您定會身受大禍,又怎能保全相國和江東的封地呢?現(xiàn)在臣妾已經(jīng)知道自己懷有身孕,旁人卻誰也不知道。臣妾受你的寵愛還不算久,假如能憑你的高貴身份而把臣妾獻給楚王,那楚王必然會寵愛臣妾。萬一臣妾能得上天保佑生個兒子,那豈不是你的兒子作了楚王,到那時楚國的所有不盡在你的掌握之中嗎,這和面對著不可猜測的罪過相比,哪一個更好呢?”春申君認為這話很對,就向楚王說進獻李園妹妹。后來果然生了一個男孩,立為太子,立李園的妹妹為王后??剂彝跻埠苤赜美顖@,因而李園也就掌握了朝政。
李園深恐春申君越發(fā)驕縱或者泄漏內(nèi)幕,因此就在暗中養(yǎng)著刺客,想殺死春申君滅口,不過有很多人知道這件事。只是春申君不作曉。當春申君作楚相國第二十五年時,考烈王生病了。朱英對春申君說李園有害他之心,而春申君卻不相信。17天后,楚考烈王駕崩,李園果然先入宮中,暗中在棘門內(nèi)布置刺客。當春申君經(jīng)過棘門時,李園的刺客從門兩邊跳出殺死他,然后將他的頭割下丟到棘門外,同時又派人殺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李園的妹妹所生的孩子,被立為幽王。
在古代人治的社會中,如果與王室能沾上血緣關系,那么權力地位肯定會非常的顯赫尊崇。尤其是那些最高權力者的母系勢力,通常都能把持朝政、獨攬大權。歷史上的武則天、慈禧太后等之所以能獨占最高權位,還不是因為她們的兒子都當了皇帝。所以呂不韋、李園之流,不惜代價,以自己的愛人或者妹妹為工具,精心謀劃,極力游說,等這些女性工具當上母后之后,自己飛黃騰達的日子也就來臨了。
李園比呂不韋高明一著的是他沒有直接向楚考烈王進獻妹妹,而是通過了春申君這個跳板使其妹成為母后。李園深知,讓與楚王親近的春申君推薦妹妹比自己強有力的多。而且最后收拾掉這個人,也是最容易的。
奸臣手段,何其毒也,但最毒的莫過于這個任人唯親的人治制度。有人治而無法治,只知私人關系而沒有科學公正的選拔、任用制度,那么類似李園、呂不韋這種大奸大惡肯定會不斷涌現(xiàn)、大行其道。
也有史料認為考烈王還有其他兒子。司馬貞《史記索隱》說:“楚捍有母弟猶,猶有庶兄負芻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無子,而上文云考烈王無子,誤也?!币灿惺妨险f楚王負芻是楚哀王的庶出哥哥,昌平君是負芻的弟弟,也相當于說負芻和昌平君也是考烈王的兒子。
楚考烈王故事很復雜,曾有四個兒子相繼為楚王:
1、楚幽王,238-228年,李園妹之子,李園輔政,殺春申君。
2、楚哀王,228-228年,只有兩個月,李園妹之次子。
3、楚王負芻,228-223年,負芻誣蔑李園妹之子為私生子,非正統(tǒng)??赡苁琼椦嘁龑У恼?。秦王翦攻楚壽春,敗而亡。
4、昌平君,楚考烈王做太子時質(zhì)于秦,娶秦王女而生子。秦楚親善,封為秦昌平君,任相國,遷陳郢以安扶楚民,后反秦,被項燕推舉為楚王。
楚幽王(?―前228年),羋姓,熊氏,名悍,漢族,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考烈王之子(一說經(jīng)過李園設計,楚幽王實為春申君之私生子)。
幽王十年(前228年)三月,幽王卒,同母弟熊猶代立,是為楚哀王。1930年代安徽壽縣的楚幽王墓被軍閥盜掘。
楚幽王,楚考烈王之子(一說經(jīng)過李園設計,楚幽王實為春申君之私生子)。后來李園又設謀陷害,以自己取代春申君黃歇,被任命為楚國令尹。楚幽王三年(前235年),秦國繼攻趙國之后,命大將辛梧率四郡兵馬,聯(lián)合魏國,對楚國發(fā)起攻擊,后無功而退。
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三月,楚幽王卒,同母弟熊猶代立,是為楚哀王。
《戰(zhàn)國策》中記載:楚考烈王沒有兒子,相國春申君為此甚為憂愁,雖然進獻了許多婦人,卻始終沒能生兒子。這時趙國李園想把自己的妹妹獻給考烈王。他設計謀,先把自己的妹妹獻給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寵愛。當李園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就和妹妹商量了一個計謀。使得春申君又將她獻給了楚考烈王。進宮不久后的李環(huán),生下一子,名熊悍,后被立為太子。因此,楚考烈王開始重用李園,使得李園很快就掌握了朝政。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春申君聽說李園有害他之心,但卻不相信。十七天后,楚考烈王駕崩,李園果然先入宮中,暗中在棘門內(nèi)布置刺客。當春申君經(jīng)過棘門時,李園的刺客從門兩邊跳出殺死他,然后將他的頭割下丟到棘門外,同時又派人殺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太子悍繼承了王位,為楚幽王。李園取代春申君黃歇,被任命為楚國令尹。
楚哀王(前228年在位),漢族,羋姓,名熊猶,楚幽王之弟。哀王繼位二月余,哀王異母弟負芻的門客殺哀王。楚哀王就這么死了。
楚哀王(前228年在位),羋姓,熊氏,名猶,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同母弟。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熊猶繼位,是為楚哀王。楚哀王在位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客殺死,其母王太后李美人也被殺,舅舅李園家滿門抄斬。負芻自立為楚王。
公元前228年,執(zhí)掌楚國政權只有十年的楚幽王英年早逝,魂歸西天。他的親弟,考烈王與李環(huán)所生的次子熊猶,在大臣們的擁立下,按照兄終弟及的繼承規(guī)則,登基為王,是為楚哀王。但是,楚哀王僅僅只在楚王的寶座上坐了二個月,就被他人趕下了臺,且命喪黃泉。發(fā)動這場宮廷政變的人是負芻,楚幽王熊悍和楚哀王熊猶的庶兄。負芻既是庶兄,沒有王位繼承權,他本應該盡力輔佐,效力楚廷,共同抗擊暴秦,為何卻冒天下之大不匙,將自己的弟弟打翻在地,落下個弒王竊國的千古罵名?深入地研讀了楚國發(fā)展史后,我們才知道,原來,這場血光之災,早在他們的父王考烈王當政時,就埋下了禍根!當年,趙國人李園為了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竟然與楚國令尹,封號為春申君的黃歇,合演了一場絕妙的“雙簧”。李園將自己美若天仙的妹妹李環(huán)獻給黃歇,黃歇與李環(huán)享盡魚水之歡,待李環(huán)有了身孕后,卻又瞞過考烈王,將李環(huán)獻給了考烈王。嬌艷無比的李園很快就得到了考烈王的寵信。不久后,李環(huán)在王宮中竟然產(chǎn)下了一對雙胞胎,就是后來被稱為幽王和哀王的熊悍、熊猶。
楚王負芻(?―前223年),羋姓,熊氏,名負芻,漢族,戰(zhàn)國時期楚國國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哀王庶兄。公元前228年,負芻的門客殺死楚哀王,負芻自立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
楚王負芻二年(公元前226年),秦軍伐楚,大破楚軍,占十余城。他向秦國提出,擬獻青陽(今湖南長沙)以西地以求和。秦仍派二十萬大軍攻楚之平輿(今河南平輿北)、寢(今安徽臨泉)和陳城(今河南淮陽)等地。楚軍趁秦軍不備,進行反擊,大敗秦軍,殺秦軍七個都尉,收回失地。 楚王負芻四年(公元前224年),他因不愿獻青陽以西地,并派楚軍襲擊原楚都郢所在地的秦之南郡(今湖北武漢以西至四川巫山以東;郡治設在今湖北江陵東北郢城,后遷江陵)。同年,秦始皇出兵六十萬攻楚。他出動主力拒秦;大將項燕被秦軍擊敗后自殺。
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楚王負芻被俘,楚國滅亡。楚王負芻的弟弟昌平君熊啟在淮南被擁為楚王,定都蘭陵,以長江為屏障,據(jù)吳越之地。后來,秦軍蒙武來攻,昌平君兵敗自殺。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又向江南楚地進攻,盡占楚境15年(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08年)。
公元前223年在位,漢族,羋姓,熊氏,名啟。《索隱》說為楚王負芻之弟,或曾任秦相國。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于郢陳,后作戰(zhàn)不利,向江南敗退,楚王負芻五年(前223年),秦軍攻占楚都壽春,負芻被俘。昌平君在淮南被擁為楚王,定都蘭陵,以長江為屏障,據(jù)吳越之地。秦軍蒙武來攻,昌平君兵敗自殺。楚國滅亡。
義帝即熊心。
楚義帝:即熊心,戰(zhàn)國時楚懷王熊槐之孫,楚亡后,隱匿民間為人牧羊。項梁起事,采納范增的建議,自稱武信君并立熊心為楚懷王,以從民望。項梁在定陶敗死,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兵救趙。又令劉邦西向略地入關。與諸將約,先入關中者王之。項羽殺宋義,在鉅鹿大敗章邯,懷王遂以項羽為上將軍。后來劉邦先入關中,項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答覆照原約辦,項羽因此怨恨懷王,于是佯尊懷王為義帝,徙長沙郴縣,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弒懷王于長江中。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七月,陳勝、吳廣于蘄縣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起事反秦,奪取陳縣后,遂立國號“張楚”,陳勝自稱楚王。天下英雄響應,九月,楚人劉邦起兵家鄉(xiāng)豐縣(今江蘇豐縣),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東攻沛縣(今江蘇沛縣),被蕭何等人擁立為沛公(即沛縣長官)。同月,楚國名將項燕之后項梁、項羽叔侄起兵于會稽(今紹興),項梁自號武信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臘月,陳勝被秦將章邯擊敗,下落不明。同年夏六月,項梁獲悉陳勝確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劉邦等各路將領至薛縣(今山東滕縣)商議反秦大計。謀士范增獻策說:“陳勝敗固當(理所當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熊槐)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所以)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后(楚王后代)而自立,其勢不長(不能長久)。今君(項氏叔侄)起江東,楚蜂起(蜂擁而起)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不復立楚之后也《史記·項羽本紀》”。項梁采納范增的建議,訪楚王后裔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定都于盱臺(今江蘇盱眙)。熊心與其祖父謚號相同,以期承襲其威望,“從民所望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秋九月,秦將章邯于定陶(今山東定陶縣)擊敗楚軍,項梁兵敗喪命。此時,劉邦、項羽仍在攻打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而陳勝舊部呂臣駐守“張楚”舊都陳縣(今河南淮陽),均位于定陶西南邊,倘若秦軍乘勢南下,盱臺危矣。劉邦,項羽為穩(wěn)定軍心,保衛(wèi)懷王,抵御秦軍,急移師東歸,并請懷王北上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呂臣也覺形勢嚴峻,棄守陳縣,投奔懷王,駐軍彭城東,與駐彭城西邊的項羽,駐碭郡(今安徽碭山)劉邦彼此形成犄角,互為聲援。而秦將章邯“已破項梁,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北擊趙”。楚正面軍事壓力暫時消退,懷王開始著手整頓楚國政局,并親理楚國軍政事務,積極策劃伐秦滅秦總的戰(zhàn)略布置。
閏九月,“懷王并呂臣,項羽軍自將之”,即將項羽、呂臣二支軍隊合并一處由自己直接統(tǒng)帥,懷王開始掌統(tǒng)南方各路反秦義軍。懷王破格提拔宋義為卿子冠軍,確立自己親信掌握兵權,率項羽、范增、英布等將北上救趙。同時發(fā)表了著名政治宣言,與諸將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并同意劉邦收集項梁、陳勝余部西行攻秦。但項羽不愿北上救趙,更愿與劉邦西行入關。懷王認為“項羽為人慓悍,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沒有答應項羽要求,而只遣沛公西行攻秦。
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初(冬十月),沛公劉邦“入破咸陽,平秦”。二個月后(冬十二月),項羽于巨鹿大破秦軍主力后擁兵四十萬繼劉邦入關,“誅秦王子嬰,屠殺咸陽”。
秦亡,項羽因晚于劉邦入關,故使人還報懷王要求改變先前“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懷王不允。項羽原本就對懷王不肯遣他與沛公俱西入關有所怨恨,此時更為惱怒,怨曰“懷王者,吾家(項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怎么一個人主持約定)(《漢書·高帝紀》)”,又曰:“天下初發(fā)難時,假立諸侯后(后裔)以伐秦。然身被堅執(zhí)銳首事,暴露于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項羽)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分地稱王)(《史記·項羽本紀》)”。春正月,項羽佯尊懷王為義帝,“實則不用其命”。春二月,項羽仿效舊制,大行分封王侯。并自立西楚霸王,將義帝都城彭城據(jù)為已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義帝遷都于長沙郡郴縣。郴縣地處五嶺北麓,古為南蠻百越之地,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戰(zhàn)國初期,仍處于“各以邑落自據(jù)”的氏族社會,楚人稱其為“菻”,意為長滿青蒿的地方。戰(zhàn)國中期,楚悼王拜吳起為相“南平百越”,“菻”為楚征服,為楚南邊陲。楚懷王熊槐時期,方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城邑,故改稱為“郴”,(據(jù)楚“鄂君啟舟節(jié)”銘文考證,原篆左從“邑”,右從“廩”之初文的楚篆字是“郴”的通假字,原意引申為“邊遠之邑”)。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華。義帝自然不肯移身遷都,仍居彭城。
義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夏四月,項羽欲還都彭城。怎肯讓義帝與其共居一城,故派遣將士迫義帝徙郴,義帝無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戀故鄉(xiāng),怨聲載道,未肯速徙。項羽大怒,暗令義帝途經(jīng)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欲將義帝擊殺于途中。義帝元年,即漢王元年(公元前206年)冬十月,英布遣將追殺至郴縣,將義帝弒于郴城窮泉傍。郴人憐之,將義帝葬于城邑西南邊的后山。
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統(tǒng)大軍東渡黃河直指洛陽,途經(jīng)新城(今河南商丘),遇三老董公獲知義帝死訊,漢王十分悲痛,令三軍發(fā)喪,縞素三日。發(fā)檄文布告全國:“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今項羽放殺義帝于江南,大逆無道!寡人親為發(fā)喪,諸侯皆縞素。悉發(fā)關內(nèi)兵,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者(《史記·高帝本紀》)”。天下諸侯響應,漢王得各路大軍,共計五十六萬人,殺奔彭城,討伐項羽,揭開三年楚漢之爭序幕。
公元前202年,劉邦滅項羽,統(tǒng)一天下,建立漢王朝后,遣王陵、周勃、樊噲三侯至郴為義帝發(fā)喪。后人建祠廟以祀義帝,并將三侯所過永興、桂東,建立三侯祠以祀。
初,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擬令沛公西略地入關。項羽奮怨秦破項梁軍,愿與沛公偕而西。懷王諸老將皆進謂項羽僄悍猾賊,凡所過無不殘滅,不如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懷王乃卒不許項羽而獨遣沛公。沛公先破咸陽,秋毫無所犯。秦王子嬰降,封之。與咸陽民出令三章耳,果不負諸老將所稱于懷王者也。項羽聞,復引兵屠咸陽,殺降王子嬰,燒秦宮室,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羽欲自王,稱西楚霸王,都彭城。而先王諸將相,又負義帝為王時初約也,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然巴、蜀亦關中地。故更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乃立秦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楚將瑕邱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卬為殷王,王河內(nèi),都朝歌。趙王歇徙王代;趙相張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九江王,都六。義帝柱國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番君吳芮為衡山王,都邾。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燕王韓廣徙王遼東。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齊將田都為臨淄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項羽令諸侯各就國。使人徙義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徙義帝長沙郴縣,趣行,群臣稍倍叛之。項羽陰令九江王等行擊義帝,黥布乃使將追殺之于郴。稱王者二年,月二十。稱帝元年者,月十。是項羽終之以大不義矣,而真楚亡。新城三老董公言于漢王,漢王聞之,袒而大哭,為義帝發(fā)喪,臨三日,盡君臣之禮。使使告項羽放逆之罪于諸侯,愿從擊楚之弒義帝者。而西楚亦因以亡。
野史吳非曰:天下共立義帝,北面事之,以其名也,名之既正義矣。帝不自用,其謂宋義為知兵者,齊高陵君言之;而遣沛公入關,不果遣項羽者,諸老將言之;斯不亦斷乎。顧其所以被弒者,未嘗不由于此也。雖然,宋義即不上將軍,沛公即不獨遣,跡項羽之行以測其心,豈真能終全大義,而以其名尊義帝而不弒哉?故其他惟聽于項羽之為之耳。使項羽不弒義帝而義帝在,吾不知漢王功成時所以處義帝者何如?不幸而弒之矣,漢王于發(fā)喪后猶且曰,義帝無后,齊王韓信習楚風俗,徙為楚王。嗟乎!是又高祖之巧以其名歸義帝,即亦巧以其自歸矣。心焉奚問?則其為陳涉于碭置守冢,與以魯公禮葬項羽,以王者禮葬田橫,有以也。
懷王之約是在六國宗室的王位繼承權獲得普遍承認的背景下,以楚為盟主的反秦軍約定的對戰(zhàn)后秦國的處置方案。按照懷王之約,率先入關的劉邦本應以秦王的身份統(tǒng)治整個故秦之地,恢復秦統(tǒng)一前七國并立的局面。雖然由于項羽對懷王之約的曲解(是不是故意的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劉邦只成為了漢王。但在項羽的分封體系中,漢政權建立的法理依據(jù)仍然是懷王之約,它同樣是關中秦地政權的延續(xù)(這是不是玩文字游戲、秦地與原屬秦地的漢中巴蜀是不是同一個概念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所以劉邦在進入漢中后即開始逐步廢除楚制,轉(zhuǎn)而行秦制,兩個集團因此結(jié)下了梁子,為楚漢爭霸埋下了伏筆。
對于項羽來說,承認懷王之約,就是承認七國復國、王政復興的既有天下秩序。在這個天下秩序下,楚懷王熊心、趙王趙歇、齊王田巿、魏王魏豹、韓王韓成、燕王韓廣,再加上新的秦王劉邦,幾乎將天下的權益收攬干凈。如果順從這個秩序,自己和各國將領都將回到各自的王廷之下去做將軍,討封求賞,任人宰割,這是根本不可能容忍的事情。項羽清楚地知道,如今的自己,功高不僅震主,早已震動天下,挾如此無賞之功,舉世已經(jīng)沒有可以行賞之主了。至于懷王,從來不信任自己,自己也從來沒有將懷王放在眼里,互相警惕戒備。當懷王的回答傳達到項羽軍中時,項羽決定,廢棄懷王之約,否認既定的天下秩序,由自己主宰,按照論功行賞的原則,重新分割天下,建立新的統(tǒng)治秩序。項羽召集各國各路將領說:“懷王是我項氏所立,沒有功勞勛閥,豈能專斷主持天下公約!天下紛亂之初,暫時擁立六國后人為王以誅伐暴秦。然而,親身被堅執(zhí)銳野戰(zhàn),風餐露宿三年,終于滅秦定天下,靠的是諸位將領和我項籍的力量?!敝T位將領跟隨項羽征戰(zhàn),與項羽同利,都表示愿意聽從項羽的安排。
懷王熊心不懼項羽仍堅持約定,擁兵自重的項羽由于對熊心新恨舊怨,便佯尊熊心為義帝。此時,義帝除具有較強道義影響力外,已無任何實際權力,僅為各諸侯爭斗的利用工具。
“項羽深知自己與義帝已存芥蒂,不能也不肯挾義帝以令諸侯,但也懼怕義帝被他人利用,故迫義帝徙郴,使其居邊陲之地,遠離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響力,當義帝及隨臣“稍倍叛之”,或者存在像蘇軾分析的“非羽弒帝,則帝殺羽”的憂慮,項羽便采取下策,弒殺義帝于郴,喪失道義,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楚漢戰(zhàn)爭的結(jié)局。故司馬遷于《史記·項羽本紀》中評道:“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歷代持此觀點者大有人在。[宋]李涂認為:項氏“立義帝以后,一日氣魄一日;殺義帝以后,一日衰颯一日”(《文章精義》)。蘇軾也曾評道:“項羽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而諸侯叛之也,以弒義帝”。[清]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評述:“羽由微而盛,由盛而亡,中以義帝為關”。清末民初史學家蔡東藩一針見血的評論:“自羽弒義帝,為天下所不容,而漢乃得起而乘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