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著名的晚清政治家、文學家、理學家、軍事家。他沒有潘安的美貌,也沒有諸葛亮能把同時期的眾多英雄將才玩轉于手心的才能,甚至他年輕的時候還特別的“愚笨”,那為何他還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能受后人極力的追捧呢?我們不妨從曾國藩的人生六戒來看他的品性修行。
《六戒》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這句話通俗的解釋是一直有能夠獲利的事情不要一直做下去,大家都爭相搶奪的地方就不要去湊熱鬧。這就是“利”與“貪”,第一句是告誡我們在明面上一直有利可圖的事情,很有可能是一個陷阱,大家都知道月滿則虧的道理,沒有一勞永逸。后半句意在“貪”,就因為是有利可圖的地,大家才會去貪心的爭搶,殊不知這種即使真的有利可圖,大家都去搶的話,等得到手了也是薄利。
人還是要腳踏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多為社會做貢獻才是硬道理。
《六戒》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對方的一個小缺點而忽略了他的大優(yōu)點,不要因為跟對方有一點點小過節(jié)就忘記了他以前對自己的大恩德。
古人也常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不能因為別人的一個小問題,就認為這個人就說不好的,很多時候我們要善于發(fā)現別人的“美”,只有善于去發(fā)現美,忽略一些別人的小缺點,這樣這個世界在你眼里都是美好的。
小學生都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都覺得孔融是個很有孝心和禮儀的人,可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孔融在當官之后被捕入獄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收取不義之財。我們不可否認孔融最后的結局是令人不齒的,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孔融讓梨這件事是他留給我們的一種傳統(tǒng)美德。
《六戒》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夸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這句話意思是經??恐教幷f別人的短處來彰顯自己的長處,經常在別人面前彰顯了自己的長處來體現別人的短處。
這種是情商非常低的一種表現,這種過于自信自己的長處就是自大,到處說別人的短處,別人會記恨自己,給自己埋下永遠的禍根。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典故很多人都知道。當時劉邦問韓信能帶多少兵,韓信信誓旦旦的說多少都能帶,接著劉邦問韓信自己可以帶多少兵,韓信說只能帶十萬。后續(xù)故事有頗多曲折,但是最后韓信還是被劉邦招來的蕭何所殺。
《六戒》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面對利益,不能獨自占有,如果你獨占利益,肯定會招來其他人的仇恨,這種仇恨也許會在某一天把你前面占的利益甚至自己其他利益都吐出來,甚至會搭上自己的性命。在謀大事方面,只要自己認定了可以做就去做,千萬不要同時問多個人,每個人對一件事情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聽多了別人的建議和意見,最后自己都會對剛開始的想法開始產生懷疑,這樣就做不成大事。
《六戒》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從古至今,如果是個懶惰之人,那他是不可能在任何事情方面達到很高的高度。那種才華橫溢的人,不管是在哪個行業(yè)領域,只要過于自傲,那他到最后肯定會失敗。
勤奮能讓人腳踏實地一步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成功了也不能過于自傲,否則必敗,曾國藩的一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從小就勤奮讀書,考秀才的時候即使失敗了也沒有放棄,直到考了7次才考中。進朝為官后,他手握軍事大權,但他也沒有自視甚高,他做人低調謙卑,以誠心待人,所以他上能得到天子的重用,下能廣交各業(yè)朋友。
《六戒》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但凡要成大事,就要讓自己學識淵博,加上自己的才能做輔助,謀劃在人成事在天。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學識淵博,在軍事上的才能也是無可厚非的,但就是這么一個在前半生算無遺漏的才人,也未能在臨終前將三國合并,將自己輔佐的主公扶上像秦始皇那樣的高度。真是天意難測。
我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盡心盡力去做,盡力去做了說明還有希望成功,如果都不去做,那就一分成功的希望都沒有。也不要因為客觀存在的因素而不努力,更不能因為感覺自己已經很努力了,可結果還是失敗的,就開始怨天尤人,開始厭惡這個社會。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