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2年,剛剛擊敗楚國的晉文公,在今天的河南省原陽縣發(fā)起號召,邀請多位諸侯,前來參加會盟。
這個消息一經傳出,頓時名動天下。
要知道,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還是十二年之前!當時還是齊桓公在世的時候,由那位齊國霸主齊桓公,提出舉行了'淮之會’。那一年,大家在今天的江蘇省盱眙縣開了個會,討論如何援助曾國,讓曾國免于被淮夷襲擾的問題。
在舉行那場淮之會的一年之前,齊國名相管仲去世了。而淮之會一年之后,齊桓公也去世了。最要命的是,齊桓公臨死之前,沒搞定自己的繼承人問題。這直接導致他去世之后,整個齊國內部開始瘋狂內戰(zhàn)。
后來,齊桓公立的那位太子,雖然在宋國的幫助下,回國平定了內亂。但這場內亂,卻讓齊國的國力暴跌。而且自此之后,新即位的齊國國君,急于忙著整頓齊國內部事務。國力大損的齊國,也無法再穩(wěn)坐霸主國的寶座,只能退位讓賢。
所以,接下來的十二年里,整個中原,再次開始混戰(zhàn)起來。齊桓公當年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秩序體系,徹底被打破。這期間雖然也有宋襄公這樣的國君,提出要召開會盟,并且得到了幾位國君的響應。但奈何宋國國力不行,遠不如齊國那么有說服力,所以最后依然無法重建秩序。
直到十二年之后,如今晉文公又再次提出號召,號召大家一起開會了。
和宋襄公相比,晉文公顯然更具有公信力,因為晉國的國力就擺在那里。所以,當晉文公發(fā)出號召之后,魯、齊、宋、蔡、鄭、衛(wèi)等六國,按時前來參加會盟。就連周天子本人,也應邀前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踐土之盟’。
在晉文公的主持下,這場會盟討論了大家要尊重周王室的話題,以及一些齊桓公時代會盟活動的日常課題。然后,在所有諸侯的見證下,周天子正式冊封晉文公為諸侯之長。
相比前面那些固定的會盟工作,后面這個,其實才是影響最大的。因為這標志著,晉文公從此成為了公認的霸主,而且是和齊桓公一個級別的霸主,遠不是當年宋襄公那種'偽霸主’可比的。而一位公認的霸主出現,這對整個天下的影響會有多大,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踐土之盟,標志著晉文公成為了春秋時代第二位公認的霸主,同時,也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屬于晉國的時代,就此開始了。
那么,從齊桓公去世,到晉文公正式稱霸。這十二年當中,中原歷史上到底都發(fā)生了什么?為什么齊桓公前腳剛剛去世,齊國就把霸主的寶座給丟了?后來晉文公到底又做了什么?為什么能成為第二位公認的霸主呢?
這事,其實還得從齊桓公剛剛去世那會兒開始說起。
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齊桓公,生命垂危。因為齊桓公生前最后的幾年里,寵信了幾個奸臣,讓這幾個奸臣天天圍在自己身邊轉悠。所以,當齊桓公病重的時候,這幾個奸臣馬上發(fā)動宮變,封鎖了整個齊國宮城,徹底把齊桓公和外界隔離開來,只有他們才能見到齊桓公。
這樣一來,這幾個奸臣,也就等于是可以代表齊桓公發(fā)號施令了。所以在這之后,幾個奸臣直接宣布,廢了齊桓公原本立下的太子,然后改為擁立齊桓公的庶長子做繼承人。
幾個奸臣這樣做,自然也是為了他們自己。因為齊桓公原本立的那位太子,和他們幾個很不對付。反倒是擁立那位庶長子,可以讓他們未來在齊國獲得更大的好處,所以他們才會這樣做。
而當幾個奸臣發(fā)動了這場宮變之后,之前齊桓公所立的那位太子,倒是也沒有束手待斃,而是直接跑了。這位太子一口氣跑到了宋國,并且請求宋國出兵,幫他回國奪權。
這位齊國太子,之所以要去宋國搬救兵,原因倒是也不復雜。因為就在幾年之前,齊桓公其實就已經預料到自己去世的時候,有可能會發(fā)生這種事情。所以,當時齊國在和其他國家進行會盟的時候,齊桓公就曾經找到了宋國的國君宋襄公,向宋襄公托付自己的后事。
宋襄公這邊,在齊國太子求救之后,倒是也沒拒絕出兵。宋襄公本人是一個很講'仁義’的國君,本來就很看不上這種篡位的事情。再加上齊桓公之前對他有所托付,所以他當即決定,出兵幫這位齊國太子回國奪權。同時,宋襄公還叫上了曹國、衛(wèi)國和邾國,大家一起組隊,人多力量大。
接下來,隨著宋國出兵,這位齊國太子,終于再次返回齊國??墒钱斔俅位氐烬R國之后,卻發(fā)現此時的齊國,已經變得截然不同了。
原來,就在他去宋國求救的這段時間里,幾個奸臣已經扶持那位庶長子,正式即位。但同時,齊桓公的其他幾個兒子,又都覺得很不服氣。大家彼此之間,各自拉起一支軍隊,為了爭奪繼承權,直接開始混戰(zhàn)。
一般的內戰(zhàn),或許還講究一個派系之分??墒钱敃r齊國這場混戰(zhàn),卻是堪稱無差別混戰(zhàn)!所以,短短一個多月的混戰(zhàn),就已經是讓齊國國力大損了。
眼見于此,這位齊國太子,自然要迅速帶著宋國軍隊平叛。在宋國的干預下,齊國的內亂倒是很快平息了。那位被擁立的庶長子,最后也被抓了起來,以絞刑處死。
直到這位太子重新殺回齊國都城,徹底平定內亂之后,太子這才有機會打開那座被封鎖的宮城。之前的內亂當中,齊桓公一直被幾個奸臣以病重為理由,直接關在宮城里面,并且砌上了高墻。但是等到大家再次打開宮城之后,大家才發(fā)現:原來齊桓公早就死了,而且尸體都已經爛了。
一代春秋霸主,死后落得這么一個下場,實在是讓人有些唏噓。
因為確定齊桓公已經去世,所以接下來,自然就是太子即位,順利接管齊國,這就是歷史上的齊孝公。實際上,從齊桓公病重,到齊孝公登基,這場齊國的內亂,其實也就只持續(xù)了兩個多月而已。
但這場內亂,對整個春秋歷史的影響,卻極為深遠。
首先,因為這場內亂,導致齊桓公的幾個兒子,都有了想做國君的心思。所以接下幾十年的時間里,齊國不斷發(fā)生手足相殘的事情。直到幾十年之后,齊桓公兒子這一輩的人,全都死絕了,這場內亂才算徹底結束。
其次,這場內亂,導致齊國自身的國力,瞬間暴跌。而國力的暴跌所帶來的結果,就是齊國再也坐不穩(wěn)霸主國的位置了。
一個霸主國,想要真正能夠服眾,首先自己得夠強。之前齊桓公能夠號令天下,就是因為齊國自身夠強。但是如今,齊國自身出了問題,那這個霸主國的寶座,自然就坐不穩(wěn)了。
如果換做一般的時候,這倒也不是什么大事。這場內亂雖然給齊國造成了不小的損失,但是只要給齊孝公幾年的時間休養(yǎng)生息,倒是也能彌補回來??蓡栴}是,當時其他的幾個新興大國,都死死盯著齊國的位置,就等著齊國出錯呢!
所以,齊國的這場內亂爆發(fā)之后,其他幾大強國,開始迅速出手,都想成為新的霸主國。而當時有資格爭奪霸主國寶座的國家,其實大致有四個,分別是:晉國、秦國、宋國和楚國。
當然,如果要論實力的話,其實還得再加上齊國。畢竟破船還有三千釘,就算是剛剛內戰(zhàn)結束,齊國的國力依然不容小覷??蓡栴}是,這位新即位的齊孝公,并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接下來的幾年,齊孝公一直忙著齊國內部的休養(yǎng)生息,沒怎么參與外邊的事情。
所以,這樣一來的話,作為上一代霸主,齊國其實等于是自己退出了這輪爭霸。
而在新一輪的爭霸當中,四個國家先是打了一場半決賽。半決賽當中,宋國對楚國,秦國對晉國。
先說宋國對楚國這場。
宋國這邊,就在不久之前,才剛剛聯合幾個國家,送那位齊國太子回國,此時倒是風頭正盛的時候。
最關鍵的是,很多人都知道,齊桓公在世的時候,曾經九合諸侯,多次召開會盟,拉攏其他國家,最終形成了一個以齊國為首的諸侯國聯盟。在這個聯盟當中,其實是沒有秦國、晉國以及楚國的。
準確來說,齊桓公當年建了一個聯盟,那這個聯盟總得有個敵人吧?如果按照齊桓公和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綱領,那這個敵人就應該是東夷、西戎、南蠻之類的外族。但實際上,這個聯盟除了對付外敵之外,也在防備著中原其他幾大強國,比如晉國和楚國。
所以,齊桓公在世的時候,每次舉行會盟,都不大可能邀請幾個大國的國君來參加。
而到了齊桓公去世之后,隨著齊國衰落,如今在這個聯盟當中,宋國就成了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國。雖然這個帶頭大哥的地位存疑,但是從國力上來說,宋國確實比聯盟內部的其他諸侯國要更強。
所以,宋襄公覺得,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接替齊桓公,成為這個聯盟的新盟主,也就是新的霸主。
而楚國那邊,情況則是更為復雜一些。楚國原本只是一個南方的偏遠小國,但是后來,靠著不斷奮斗,成了一個大國。再加上地處南方,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著,所以在春秋初期的時候,楚國就已經開始在南方大規(guī)模搞擴張,而且基本沒誰能管他。
而到了齊桓公時代,楚國這邊更是越發(fā)強大。當時的楚國,曾經一度和齊國爭鋒,直到后來齊國組建了聯盟,以聯盟整體的實力,這才壓制了楚國,讓楚國再也無法北上。
楚國這邊,當時在位的是楚成王。之前齊桓公活著的時候,楚成王一直被壓在南邊,根本無法北上。但是如今,齊國衰落了,聯盟也有分裂的趨勢,所以此時的楚成王,就再次開始向北方發(fā)展,準備繼續(xù)向中原腹地擴張。
所以,這樣一來,宋國和楚國的交鋒,自然也就難以避免了。一個想要繼承齊桓公盟主的位置,一個想要攻破聯盟,繼續(xù)向北方發(fā)展,雙方自然難免一戰(zhàn)。
公元前641年,也就是齊桓公剛剛去世一年多以后,宋襄公扣押了騰國國君,然后又用命令的方式,讓曹國和邾國的國君前來開會。就這樣,在宋襄公的暴力威脅下,宋國算是勉強召開了一次會盟。但是這樣一來,其他國家肯定都不干了。畢竟,誰都不愿意被宋國奴役,所以大家就紛紛倒向了楚國那邊。
就這樣,原本就已經接近崩潰的聯盟,徹底分裂了。最有意思的是,齊國大概是本著不想讓宋國接班的關系,竟然也倒向了楚國那邊。
如果宋襄公真是一位有遠見的君主,那么這個時候,他就應該適時收手,先維護好自己這邊的幾個小弟。等到楚國那邊鬧掰了,自己再趁機收攏其他的小弟,這才是上策。
可是宋襄公偏不這么干!非但沒有停手,接下來,宋襄公還直接以霸主的身份,強行通知其他國家來開會。要知道,舉行會盟這種事情,就算是當年的齊桓公,至少明面上也要做出一下商量的姿態(tài),而不是像宋襄公這樣蠻干。
所以,等到開會日期到了之后,楚國也出現在開會的地方。非但如此,楚國還派來了軍隊,直接在開會的時候,把宋襄公給扣住了!鬧得非常不體面。最后還是在魯國的調停之下,楚國最后才放了宋襄公。
而這場失敗,也并沒有讓宋襄公認清局勢。宋襄公回國之后,又企圖帶著宋國的軍隊,以武力壓服其他國家。宋國先是將矛頭對準了楚國的小弟,鄭國。然后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兵前來救援。
最終,雙方在今天的河南省柘城縣打了一仗。開戰(zhàn)期間,宋襄公本來可以趁著楚軍渡河的時候,直接擊敗楚軍。但宋襄公卻堅持所謂的仁義,非得等到人家安全渡河,然后結成了陣勢之后再打。
所以,不出所料,這場戰(zhàn)爭的結果,以宋國慘敗而告終。而這一戰(zhàn)打完之后,宋國也就算是徹底退出爭霸的舞臺了。這場半決賽,最終以楚國獲勝,可以繼續(xù)將勢力范圍北擴而結束。
宋楚兩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相比之下,秦晉兩國這邊,情況就更熱鬧了。
而且,秦晉兩國的半決賽,其實是在齊桓公沒死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晉國作為一個姬姓諸侯國,祖上和周天子他們家是一個祖宗,在西周那會兒就是一個大國。而到了春秋初期的時候,晉國又趁機在山西地區(qū)大力擴張,很快就成了控制了大半個山西,成了天底下有數的強國之一。
至于秦國,秦國此時開國的時間,其實還真不長。秦國祖上本來是給周王室養(yǎng)馬的馬夫,后來因為養(yǎng)馬有功,被分到了甘肅天水,然后不斷遷徙擴張。到了西周末期的時候,發(fā)生了那場烽火戲諸侯事件。當時秦國先祖帶著人來拼命救援周王室,后來還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所以才被允許建立了秦國。
從秦國建國開始,接下來的上百年里,秦國一直不斷在西邊擴張。到了這個時代,秦國已經占領了關中地區(qū)的大部分,傳到了秦穆公的手里。而接下來,秦穆公想帶著秦國東出,但他卻發(fā)現,攔在秦國面的,是一個超級強大的晉國。
如何在晉國面前,順利東出,這就成了秦穆公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難題。當時齊桓公還活著,而且正處于霸業(yè)頂點。所以晉國雖然很強,但處境也只能說是一般,沒什么小弟。這樣一來,秦國倒是可以單獨面對晉國,這也算是唯一的好消息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秦穆公想出的第一個辦法,是和晉國結親。通過雙方結親的方式,從晉國這邊換取土地。當時晉國這邊在位的,是后來那位晉文公他爹,晉獻公。而當秦穆公提出向晉國求親,想要求娶晉獻公的女兒的時候,晉獻公倒是很痛快的就答應了。
但讓秦國這邊沒想到的是,等到結親之后,秦國這邊提出一些有關領土方面的想法之后,晉國那邊卻直接裝作什么都不知道了,根本沒有任何妥協。這倒也難怪,畢竟土地這種東西,也確實不大可能因為一樁婚事就給出去。所以最終,秦穆公的如意算盤,就這樣落空了。
照理來說,既然軟的不行,那接下來秦國就應該和晉國來硬的了。但有意思的是,接下來晉國那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卻讓這場秦晉兩國的沖突,變得更加跌宕起伏。
簡單來說,晉國那邊,晉獻公早年有了三個兒子。這其中,老二就是公子重耳,也就是后來的晉文公。但是后來,晉獻公又娶了一對姐妹花,生下了老四和老五。然后,為了搶繼承權,姐妹花陷害了老大,也就是當時的太子。
等到老二老三知道這事之后,自然也意識到自己身處險境。所以在這之后,老二老三就跑了,跑到國外去了。這事發(fā)生的時候,秦穆公已經娶了那位晉國公主。而這事發(fā)生之后,沒過幾年,晉獻公就掛了。
然后,因為老大掛了,老二老三跑了,所以老四順利繼承了國家。但是對于這個結果,下面的大臣們不承認,所以有個叫里克的大臣,直接找人刺殺了老四。老四死了之后,換老五上臺。結果老五剛上臺,又被里克派人刺殺了。
就這樣,晉國內部,一時間沒人接班了。
關鍵時刻,率先得到消息的老三,派人去秦國那邊,聯系了秦穆公。老三聲稱,只要秦穆公幫他回國繼承國家,他回頭就給秦國一塊可以用于東出的土地。對于這個誘惑,秦穆公自然拒絕不了,所以馬上就答應了。
于是接下來,在秦穆公的幫助下,老三順利回國,并且繼承了國家。但是老三上位之后,卻轉頭就不承認自己的承諾了,讓秦穆公白白出力了一次,氣得秦穆公牙根都癢癢。
所以,接下來的幾年里,兩國之間摩擦不斷。幾年之后,兩國終于大打出手了一次,秦國大獲全勝,而且還直接俘虜了老三。照理來說,仗打到這個份上,秦晉之爭應該是秦國贏了吧?還真不是!因為秦國就算俘虜了老三,也不可能直接干掉老三,而晉國依然還是擋在秦國面前,讓秦國死活沒法東出。
最終,秦穆公只能退而求其次,讓老三把自己的兒子,也就是當時的晉國太子,送到秦國來做人質。而這位晉國太子來了之后,秦穆公倒是對他很不錯,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讓他生活的非常舒服,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這種親上加親的方式,讓這位晉國太子心向秦國。將來登基之后,自然就可以給秦國一些好處了。
也就是在晉國太子來秦國做人質這一年,齊國那邊,齊桓公去世了,這場亂戰(zhàn)游戲正式開始了。
此后的幾年里,東邊因為齊桓公的去世,打成了一鍋粥。而西邊這邊,因為晉國太子在秦國做人質,兩國倒是暫時和平了幾年。但沒想到,僅僅幾年之后,就在楚國剛剛擊敗宋國不到一年之后,晉國這邊,老三病重去世了。
老三掛了之后,那位晉國太子,自然要回去接班。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這位太子也是個聰明人。他擔心自己會被秦國挾持,干脆直接悄悄逃離了秦國,連自己的媳婦都沒帶!
這一下,秦穆公自然明白,自己又上當了。幾年的努力,又是養(yǎng)了一匹白眼狼。照現在這么看,這位晉國太子回去之后,還是會對秦國不利。所以這個時候,秦穆公發(fā)狠了。他直接找到依然在外流亡的老二,提出要擁立老二回去即位。
老二這個時候,正在楚國逃難呢!直到秦穆公提出,要送他回國,他這才從楚國來到秦國。然后,在秦國的幫助下,老二很快回到晉國,戰(zhàn)勝了自己的大侄子,最終搶到了繼承權,順利登基,這就是晉文公。
隨著晉文公登基,這場混戰(zhàn)的亂局,終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因為晉國也要下場了。
之前老三在位的時候,老三并不是太有能力的君主,再加上和秦國徹底鬧掰了,大部分精力都得放在西邊,防備著秦國,所以根本沒精力爭霸。但是老二晉文公上位之后,卻聰明了很多。
晉文公既沒有選擇直接給秦國土地,也沒有直接拒絕,而是提出了一個折中的概念:你看,你們秦國不就是想東出嘛?那也不一定就非得從我們晉國這邊東出,對不對?從楚國那邊東出,不也是一樣的嘛?所以,咱們秦晉兩國,一起組隊打楚國,這不好嗎?
被晉文公這么一通忽悠之后,秦穆公覺得,這倒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所以,接下來的幾年里,秦晉兩國就開始進入蜜月期,兩國開始正式組隊。
而晉國這邊,既然沒了秦國的牽制,自然也就可以把原來防備秦國的那些軍隊,調到其他方向去爭霸了。所以,從晉文公登基開始,接下來的幾年里,晉國的開始大踏步向前發(fā)展!
公元前636年,也就是晉文公剛剛登基的那一年,恰好周王室發(fā)生了內亂。簡單來說,當時在位的周襄王,有個和他挺不對付的弟弟。不但和媳婦偷情,還聯合狄族進攻周王室的地盤,想要搶周襄王的天子寶座。
攤上這么一個弟弟,周襄王確實是很倒霉。不但媳婦沒了,家也被偷了,自己只能流落到鄭國避難。堂堂周天子,混到這個份上,也真是沒誰了。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周襄王開始號召其他諸侯國來救他。收到消息之后,秦國馬上派出大軍,想要搶先完成護送任務。但接下來,晉國卻仗著距離周王室更近的優(yōu)勢,先一步派出了軍隊,最后幫周王室平定了內亂。
扶持周王室,得到周王室的承認,這是當時各國想要成為霸主國時,必須要完成的一個任務。經過這次平亂之后,晉文公算是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完成了第一個稱霸任務。
而接下來,晉文公稱霸的關鍵,就在于如何得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和認可,成為一個合格的盟主了。當時的晉國,身后有一個秦國支持,其實已經勝過了很多小國。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國力并不單單是爭霸的唯一標準,所以晉文公還是得花點心思,去搞定那些小國。
這倒也不復雜,因為當時的楚國,雖然已經擊敗了宋國,但還沒來得及徹底將勢力范圍,擴張到北方。只要整合一下當年齊桓公麾下的那些小國,把楚國再打回南方去,晉國稱霸這事基本上就成定局了。
恰在此時,楚國再次北上,直接進攻宋國本土。這時候宋國著急了,開始迅速向其他大國求援。而此時有能力真正去救宋國的,其實也就只有晉國。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晉楚兩國的決賽,正式開始了。
第一個回合,晉文公沒有選擇直接去救宋國,而是選擇進攻楚國的附屬國曹衛(wèi)兩國。對于晉國來說,直接幫宋國擊退楚國,好處有限。反倒是先打曹衛(wèi)兩國,既可以削弱楚國,同時還能壯大晉國,最為有利。
但在這個回合當中,楚國也很聰明,并沒有中計。得知晉國進攻自己的小弟之后,楚國理會都沒理會,直接繼續(xù)進攻宋國。
第二個回合,晉文公主動聯系了齊國那邊,提出和齊國結盟。齊國那邊,此時也急需擺脫楚國的影響,恢復自己的霸主國位置。所以,那位當年被宋國送回國的齊孝公,很快就跑來和晉國結盟,宣布加入晉國的陣營。
這樣一來,當時天下除了楚國之外的幾大強國,就全都處于一個陣營了。而在這個陣營當中,暫時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老大,但是晉文公確實在實際性的出兵。
第三個回合,因為晉國這邊的勢力暴增,所以在這之后,晉國輕易拿下了曹衛(wèi)兩國。反倒是楚國那邊,對宋國久攻不下,根本奈何不了宋國。而且,這個時候的楚國,已經知道齊國和秦國,都已經倒向了晉國,自己不可能以一敵三,所以當時在位的楚成王,就開始心生退意。
但這個時候,楚國那邊的大將子玉,卻提出的相反的意見,堅決主張和晉國打一場。而楚成王的意思,卻是想把這場晉楚兩國的決戰(zhàn)延后。
最終,國君和大將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所以后來,楚國軍隊直接分裂了。楚成王帶了大部分軍隊回去,而子玉則是帶著少量軍隊,留下來和晉文公對抗。
隨著楚成王退去,晉國聯盟這邊,其實也有了很多變化。尤其是齊國和秦國,這兩個國家出力,本來就不是想要幫晉國,而是想要為自己謀福利。如今楚國退了,他們自然不愿再給晉國當槍使。但這個時候,晉文公卻很聰明的拿宋國的土地,來賄賂兩國,導致兩國不得不繼續(xù)出兵,繼續(xù)幫晉國打楚國。
就這樣,公元前632年,晉楚雙方的大軍,在今天的山東甄城地區(qū),大戰(zhàn)了一場,這就是歷史著名的城濮之戰(zhàn)。
在這場戰(zhàn)爭當中,因為當年晉文公曾經流亡楚國,受過楚成王的恩惠,當年晉文公曾經承諾,一旦兩國開戰(zhàn),晉國會主動退去九十里。所以,雙方開戰(zhàn)之后,晉文公就以這個理由,主動撤退,誘敵深入,最終一戰(zhàn)重創(chuàng)楚軍,徹底擊敗了楚國。
這場城濮之戰(zhàn),最后便是以晉國的勝利而告終的。而這場戰(zhàn)爭結束之后,晉國的聲勢也瞬間變得如日中天。晉文公也就趁著這個機會,再次召開大會,邀請其他國家前來會盟。也正是在這場會盟當中,周天子正式在大家面前,承認晉文公為新的霸主。
至此,晉文公的霸主地位,終于牢不可破,再也無法動搖了。
當然,從齊國和秦國的角度來說,雖然他們此時和晉國是同盟關系,但他們的本意并不是讓晉國成為霸主國,而是為了自己。所以,在這之后,兩國又不斷反復,不斷給晉國使絆子,對抗晉國。但問題是,霸主國這種位置,只要坐上去了,再想拉下來,其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所以后來,晉國一直牢牢守住這個優(yōu)勢。此后的很多年里,晉國一邊在西方堵住秦國,不讓秦國東出,一邊在東方壓制齊國的發(fā)展,逐漸成了北方第一大國。至于南方的楚國,雖然后來也多次卷土重來,和晉國對抗,但此后百年當中,始終是輸多贏少。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場踐土之盟,不但標志著晉文公成為霸主,而且也決定了接下來整個春秋中期晉楚爭霸,齊秦兩國從旁影響的歷史大局形成。
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踐土之盟。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