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沒那么用功地讀過書,可是,當她的名次遠超媽媽定下的目標時,媽媽卻食言了。
張歆藝說,那時候她就立誓,以后要給自己買很多很多白球鞋 / 《做家務的男人》
她知道,那時候家里沒錢。
可是,99塊的白球鞋,還是成了她成長中抹不去的執(zhí)念。
長大后,她瘋狂給自己買了無數(shù)雙白球鞋,只為了彌補當年的失望。
許多網友留下了“感同身受”的評論:
被父母“放鴿子”,太常見,也太難以釋懷。
有些事情,理解是一回事,看開又是另一回事。
新快報的調查中,有95%的孩子都覺得,自己的父母經常食言:
工作忙、沒時間、沒放在心上、本就是開個玩笑……
父母們總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推翻自己許下的承諾。
可不公平的是,大人的難處輕易就能被體諒,孩子的感受,卻被下意識地忽視。
一位小學生在日記里提到父親:
“爸爸是個程序員,經常加班。本來說好了一起去海洋館,可是爸爸又要上班了?!?/p>
一次又一次失望后,他寫道:“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p>
“再不陪我玩,我就長大了!”/ 微博@IT程序猿不少網友看著日記,感慨父親的不容易:
既要賺錢養(yǎng)家,又要陪伴孩子,食言也是身不由己。
少有人注意到,父親一再承諾、一再做不到時,孩子的失落和無奈。
在大人眼中,孩子的煩惱總是過于簡單。
即使這會兒不開心,好好哄一哄,也很快就能“雨過天晴”,
孩子的感受,成了一件可以“日后彌補”的事。
一位博主回憶童年:父母答應第二天去給自己買東西,結果家里來了客人。
客人一坐就是一整天,自己的心愿完全泡湯。
這么多年過去,再想起這件事,他還是會覺得委屈。
如果表現(xiàn)出不高興,還會被罵不懂事 / 微博
《親密關系》里有一句話:
“每當家長們以各種各樣的理由爽約時,孩子在乎的從不是理由,而是結果?!?/p>
做不到,可以不承諾??嘀裕辉撌侨我膺`背約定的理由。
以“難處”為自己開脫,可能會讓孩子承受更多傷害。
孩子的世界里,父母常常是無所不能的完美存在。
有人調查詢問孩子們最崇拜的榜樣是誰,小學組和中學組里,絕大多數(shù)人都把“父母”排在了第一位。
但期待越高,希望落空時受到的傷害,也越深。
一位網友回憶,小時候學校舉辦節(jié)目,需要穿白襯衣才能參加。
他向父母提出要求,兩人爽快地答應。
沒想到,到了買單的時候,父母不約而同地變卦了。
那次表演,他只能臨時借同學的衣服穿。
在敏感的年紀,承受的這份失望和窘迫,是最親的人給的。
后來,爸媽又為他買回了白襯衫。
他卻覺得已經沒有必要:“我再也不穿了。”
遲來的,沒有用了 / 微博
蔣方舟說,孩子世界的比例和大人是不一樣的。
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隨意的一句話,都可能被孩子放大,一直記在心里。
一些父母不以為意:
“他們還小,長大就懂了?!?/p>
可正如《四重奏》里的那句臺詞:“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空歡喜?!?/p>
負面情緒埋在心底,沒有及時的溝通疏導,在往后的日子里,就會不斷生根發(fā)芽。
有的人用激烈的方式對抗:
“你不帶我出去玩,那我自己去。”
因為父母沒兌現(xiàn)承諾,14歲男孩逃課獨自爬泰山 / 微博
有人從此失去努力學習的動力:
讀者留言
有人不再信任父母:
“不管媽媽許諾時多么的信誓旦旦,我都會忍不住一遍遍確認?!?/p>
“我寧愿相信陌生人都不會相信我爸?!?/p>
還有的人如張歆藝那樣,因為兒時父母一次次的“空頭支票”,在成年后的報復性消費,填補內心的匱乏感。
沒有任何哪種信任,經得起肆意揮霍。
更可怕的是,父母輕視承諾,孩子也很容易學著耍賴。
《武林外傳》中,莫小貝逃課不想上學,佟湘玉承諾,只要她能在三天之內賺夠三兩銀子,就不再限制她。
佟湘玉以為小貝不可能做到,從一開始就沒打算真的兌現(xiàn)承諾。
不料,小貝想了很多辦法,一天就賺到八錢銀子。
眼看著小貝就要勝利,佟湘玉和伙計一起裝病騙走了小貝的錢。
她“耍無賴”的這一套,小貝立刻學會。
小貝用銀耳代替燕窩,粉絲冒充魚翅,通過出售“假冒偽劣”的方式增加利潤。
千萬別低估孩子。
他們懂得的,比父母想象得多。
你總讓孩子失望,孩子就會對你死心 / 讀者留言
父母的每一次敷衍、搪塞、欺騙,都是真真實實扎在心里的刀子。
父母的一言一行,不論對錯,都可能被他們在日后模仿、重復。
教育因人而異,沒有標準的模板。
但有一些共性的準則,是相通的、不可輕易打破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