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經(jīng)常搞不清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關系,誰的官職更大,誰管著誰,后來讀書多了才慢慢了解,今天我就來科普一下。
(豫州牧——劉備)
我們從頭說起。
周朝的時候,縣比郡大,一個縣有好幾個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個小國就是一個縣,比如有一個小國叫做權國,在被楚國滅掉之后,就將其改為權縣。
秦始皇掃滅六國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決定實行郡縣制,這個時候郡比縣大。
秦始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又有若干個縣。
縣的人口如果多,最高長官就稱為縣令;如果人口較少,就稱為縣長。
郡的最高長官有三個,一個叫守,是管行政的;一個叫尉,是管軍事的;一個叫監(jiān),是負責監(jiān)察的。負責行政的官員,就稱之為郡守。
到了漢朝,劉邦仍然承襲了郡縣制的行政劃分,縣之下還有鄉(xiāng)、亭。如果大家對此沒有概念,我舉一個例子。三國時候的呂布爵位是溫侯,就是縣侯。諸葛亮的爵位是武侯,是鄉(xiāng)侯,所以后人也稱武鄉(xiāng)侯。名氣很大的關羽,曹操曾封他為漢壽亭侯,當然就是亭侯了。
單論爵位,呂布的溫侯最高,諸葛亮的武鄉(xiāng)侯稍低,關羽的漢壽亭侯最低。
(關羽掛印封金,掛的就是漢壽亭侯的?。?/p>
漢景帝的時候,將“守”改為“太守”,從此之后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就往往稱為某某郡太守,比如三國時趙云曾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背叛曹操的張邈是陳留太守,孫堅起兵之前是長沙太守,等等。
由于劉邦在位期間,各郡的地方官大多是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為了表示對他們的信任,所以劉邦不設監(jiān)察一職,任由地方官坐大,這也給他的子孫們制造了不少麻煩。
劉邦死了之后,漢惠帝繼位,呂后掌權,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就重新設置了監(jiān)御史。
但是,監(jiān)御史經(jīng)常和郡守相互勾結,欺騙朝廷,即使朝廷規(guī)定監(jiān)御史沒兩年就要輪換一次,也不管用,這讓皇帝們傷透了腦筋。
漢文帝時,他又派出官員,專門負責對監(jiān)御史的工作情況進行監(jiān)察。這些官員由丞相分派,所以也叫丞相使。丞相使直接對丞相負責,監(jiān)御史直接對御史大夫負責,這就相當于兩套監(jiān)察系統(tǒng)。
(諸葛亮的武侯,其實是鄉(xiāng)侯,所以也常稱為武鄉(xiāng)侯)
兩套監(jiān)察系統(tǒng),當然容易造成混亂,所以到了漢武帝時,他將全國分為十三個部,也就是十三個州,每部為一個監(jiān)察區(qū),只派一名丞相使。
當然,這個時候不能叫丞相使了,而是叫做刺史。刺,是檢查的意思;史,就是御史的意思,合起來,刺史就是負責監(jiān)察地方工作的御史,只不過負責的范圍很大。
每個刺史負責的區(qū)域,稱之為刺史部,比如荊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等等。所以,嚴格來說,州在整個漢朝都不是一個行政地區(qū)名稱,官治的行政等級只有兩層,那就是郡、縣。
從以上內(nèi)容可以看出,太守是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是一個州的最高監(jiān)察長官,看起來似乎刺史比太守的地位要高,其實不然。
由于刺史奏聞之事不必經(jīng)三公委派掾吏按驗,所以郡守對他們十分忌憚,往往還要可以結交。
太守的俸祿是兩千石,而刺史的俸祿只有六百石,兩者都是直接向朝廷負責。由于兩者之間分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一個負責行政,一個負責監(jiān)察,所以也不能說誰是誰的下級。單論官職的話,太守比刺史要高。而刺史如果干得好,被任命為某某郡的太守,往往也被視為升官。
(荊州牧——劉表)
其實,刺史就是州牧,州牧就是刺史。
漢武帝設置了刺史制度,漢成帝的時候改名為州牧,漢哀帝時又改回去叫刺史,沒過幾年,又改回來,還是叫州牧。
這么改了幾次之后,雖然看起來是換湯不換藥,但刺史的俸祿卻從六百石增加到了兩千石,和郡的太守平起平坐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又將刺史改稱州牧,此后一直未改,直到三國時期。
為什么改來改去呢?因為有的時候,朝廷覺得刺史本是負責監(jiān)察郡太守的,可是他們的官職比太守低,小官去管大官是不合適的,于是就給刺史改為州牧,抬高其地位。
實行一段時間后,又有人覺得,州牧地位高了,變得老成持重,沒了銳氣,監(jiān)察工作還是年輕人來干比較好,年輕人嘛,不可能升職太快,所以又改回去叫刺史。
所以,東漢末期之前,漢朝有刺史時則沒有州牧,有州牧時則沒有刺史,兩者是一回事。
但到了東漢末年,事情出現(xiàn)了變化。因為到處都有叛亂發(fā)生,地方管理的難度加大,于是一個叫劉焉的人就提出,四方多亂,非有資深望重的人不能鎮(zhèn)懾,所以建議亂的地方為州牧,不亂的地方為刺史。
朝廷聽了劉焉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向幾個州派去了州牧,其余的州還是叫刺史。
這個時候,東漢朝廷派出去的州牧,就相當于一個州的太守,是負責本州行政事務的,而不再僅僅是監(jiān)察職責了。
比如,劉焉自己就當了益州牧,后來傳給了他的兒子劉璋,再后來被劉備搶了去。劉表最先出任的是荊州刺史,后來才升為荊州牧。
三國時期,州牧和刺史是并存的,有的州是州牧,有的州是刺史。而此時的刺史也再僅僅是有監(jiān)察的權利了,開始大量插手地方事務,漸漸地有了實權。
由于整個漢朝的制度是刺史每兩年以輪換,所以往往一位官員在做了某州刺史后,如果壓得住場子,朝廷就會將其任命為州牧,這樣就可以長期留在整個州了,這在當時是被視為升官的。
到了后來,刺史和州牧幾乎都成了一州最高行政長官的代名詞,只不過州牧更加名正言順,刺史則要差一些。這兩個職位,在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是差不多的。
(北平太守公孫瓚,殺了自己的上司幽州牧劉虞)
刺史、州牧是一州的最高長官,太守只是一個郡的最高長官,那么刺史、州牧能不能管得了太守呢?
理論上來說,太守是要聽指揮的,尤其是州牧,應該管得了他,但是別忘了,三國是亂世,亂世有亂世的道理,不能按平時的道理來推斷。
當時的情勢,只要有有實力的人,就能霸占一塊地方,而占了這塊地方之后,朝廷也不得不升他做太守、刺史或者州牧。所以,上級能不能管得了下級,完全看你自身實力的強弱,只要手里有兵,便是直接上司也管不了下級。
比如三國時冀州牧是韓馥,渤??な羌街莸囊粋€郡,但韓馥管得了渤海太守袁紹嗎?而北平郡屬于幽州,幽州牧劉虞管得了北平太守公孫瓚嗎?劉虞還是西漢宗室,上表給朝廷告公孫瓚的狀,朝廷也沒有辦法。劉虞氣不過,率兵攻打公孫瓚,兵敗后還被公孫瓚給殺了。
再比如,徐州牧陶謙曾表奏劉備為豫州刺史,可以他當時的實力自身尚且難保,去監(jiān)察哪個呢?更別說插手豫州的地方事務了。
啥是表奏呢?就是選個晴天,找個地方,擺個案子,沖著長安方向跪下,把事先準備好的推薦名單念一遍,再?;实廴f壽無疆,不管皇帝能不能聽到,同意不同意,反正這事就這么辦了。所以劉備被說去辦公了,連辦公的地方恐怕也找不到。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大好處是,不用“表奏”了)
后來,曹操也讓漢獻帝封劉備為豫州牧,但實際上卻讓他去小沛整頓兵馬,對付呂布。盡管從刺史升為了州牧,但實際上沒有半點意義。
不過,劉備對這個職位倒是非常喜歡,跟別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老是愛自稱劉豫州。
孫權從哥哥孫策手中接過權力的時候,東漢朝廷給他的職位是會稽太守,會稽郡是揚州的一個郡而已,像這樣的郡揚州至少還有六七個。可是,孫權兄弟手里有兵,再加上地方豪族的支持,揚州刺史劉繇和各個郡的太守,都被他們兄弟趕跑了。
而且,由于各個勢力所占的地盤,往往不是一個完整的州,甚至一個郡也往往被好幾方占領,因此各方勢力都會“表奏”各自的刺史、太守。比如劉表死后,荊州被劉備、孫權、曹操三方各自占領了一部分,劉備這邊自領荊州牧,曹操也任命傅群為荊州牧,關羽大意失荊州后,曹操又讓漢獻帝封孫權為荊州牧,孫權又封陸遜為荊州牧。
荊州的江夏郡,也是被多方占領,劉表的兒子劉琦原本是江夏太守,但赤壁之戰(zhàn)后他只占有夏口這一小部分。北邊被曹操占了去,就任命文聘為江夏太守,孫權這邊則是大名鼎鼎的周瑜。一個郡,有三個太守,誰也管不了誰。
(孫權和劉備都做過荊州牧)
綜上所述,在三國時期,理論上刺史和州牧是差不多的,可以認為州牧即為資深刺史,太守的官職要低一個等級。但實際上,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刺史、州牧手里沒有兵,依然管不了太守。所以我的結論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