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刺中平穴 中平穴位于外膝眼下5寸,脛骨前脊向外一橫指,足三里穴下2寸,上巨虛穴上1寸。針入一到三寸,左痛針右,右痛針左,針尖斜向患肢,大幅度提插捻轉,患者感到扎針處發(fā)脹或發(fā)熱為妙,一邊行針一邊囑患者活動患肢。 2.六透穴 六透穴即六個穴位互相透刺,這六個穴位分別是:肩髃 臂臑 肩前縫 肩后縫 腋前,腋后 采用28號針3到4寸,從肩髃透刺臂臑,臂臑透刺肩髃,肩前縫透刺臂臑,肩后縫透刺臂臑,腋前透刺腋后,腋后透刺腋前; 均進針4-5公分深,留針30分鐘。 “六透”穴位起針后,復從極泉向腋前或腋后透刺,肩前壓痛刺向前,肩后壓痛刺向后。 手法以呼吸補瀉為主,吸一口氣退針三分之一,三口氣后退針至皮下,不出針,呼氣時進針至原刺部位,連續(xù)3次,不留針。 3.平痛穴 取穴: 足三里下1.5寸,脛骨前嵴外一橫指(患者本人的拇指一橫指)處。 刺法:左病針右,右病針左,上病取下,兩側痛取雙側穴,以瀉法為主,大副度提插捻轉,患者可感到酸、麻、脹、痛等,醫(yī)者邊提插捻轉邊囑患者活動患肢,兩側痛可交替活動,亦可兩膀同時配合活動,根據療效及患者反應,針刺時間1~5分鐘,不留針,一天一次。 主治:肩周炎,肩關節(jié)損傷合并上肢不能上舉,肩關節(jié)損傷綜合征,以及急性腰扭傷,急性梨狀肌扭傷,坐骨神經痛。 4.陽陵泉 取穴:膝下一寸,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 陽陵泉是八會穴之一,“筋會陽陵”,故可治筋脈不伸而致的疾病?!鹅`樞.終始第九》說:“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針刺陽陵泉前,可先在對側陽陵泉附近找壓痛點,按壓壓痛點時肩部疼痛減輕或消失,刺之必效,讓患者咳嗽一聲,隨咳進針,以減輕患者針刺時的痛感,針刺同時囑患者活動患肢,針入痛消。 5.條口 治療陽氣虛衰明顯的肩周炎,可透刺承山穴,名喚“條山”穴,效果好。 6.魚肩(來源于高樹中經驗穴,并向高先生致敬) 取穴:在魚際穴向下(遠端方向)約0.5寸,赤白肉際處,肩周炎特別是肩前疼痛的患者可找到火柴頭大小的條索狀物,按之有明顯壓痛,因近手太陰之魚際穴,故名魚肩穴。 治療肩周炎疼痛在在肩前、經絡辨證在肺經者。 7.三間 治療各種肩周炎均效,尤其是對疼痛在肩髃穴附近的肩周炎療效更好。 刺法:用28號半寸毫針,先向壓痛點方向斜刺,穿過條索狀物后將針直刺于條索狀物和第二掌骨側之間,同時讓病人咳嗽和活動患肩。針后用手掌尺側沿著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線路,從三間到肩髃穴處來回敲打數次,繼續(xù)讓患者斷續(xù)活動肩部,留針30到45分鐘。 針后服用中藥鞏固療效: 桂枝 9g 桑枝9g 片姜黃9g 山萸肉45g 8.后溪穴 主要用來治療肩周炎肩后疼痛,甚至疼痛牽連肩胛者,針刺后溪以通手太陽經之痹。 9.束骨 足太陽膀胱經之束骨穴用來治療肩周炎癥狀減輕,但仍有抱緊感者,可在束骨穴上下找到壓痛點,然后針之。以束骨為主穴,配合阿是穴,并在阿是穴上加火罐,效果好,起針后患者即可感到患肢輕松。 10. 腎關 取穴:陰陵穴下一寸五分,緊貼脛骨內側進針,此為經外奇穴,善療腎虧,治療肩臂不舉,亦效。 病況嚴重者,可瀉尺澤穴作為輔助。 如果患者除上舉困難外,尚有后轉困難,可加刺健側足五金穴(足三里向外旁開1寸5分,復向下2寸,在腓骨前緣取穴)。 病久肩部凝硬者,在肘彎部視青筋處以三棱針放血,也可加刺心經穴位,如通里、青靈、極泉等。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