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形制,顧名思義,就是印章的形狀和制式。
形狀指印面的形狀,一般有正方、長方、圓形、橢圓、異形、隨型等。
制式則是指印章本體的樣子,有一面印、兩面印、多面印、套印、連珠印等。
印章形狀
正方形印
正方形是印章最常見也是最規(guī)范的形狀,自秦代至清代,官印和用作姓名的私印絕大多數(shù)都是正方形。正方形印章四平八穩(wěn),給予人莊重大方的感覺,直至今日,正方形印仍然是最為普遍,應用最廣的。
福建東南2014年秋拍
福建東南2014年秋拍
長方形印
長方形印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字型,即長正好為寬的兩倍這種。由于看起來像是正方形印的一半,因此也叫做“半通印”。秦、漢之時,官吏等級森嚴,表現(xiàn)在印章上時,級別較低的官吏所使用的印章就是半通印,它的正式感僅次于正方形印。
福建東南2014年秋拍
福建東南2014年秋拍
另一種長方形印章是長寬比沒有特殊規(guī)范的印章,它給予人的印象即活潑多變,又不失四四方方的穩(wěn)定感。長方形印一般不用于姓名印,除此之外應用廣泛,齋官印、藏書印、鑒賞印、詩句吉語閑章,無所不包,自明清至當代都很受篆刻家歡迎。
圓形印和橢圓形印
圓形和橢圓型印的正式性又次于長方形。比較有趣的是,圓形雖然是比橢圓更加規(guī)范的形狀,但在印章應用上卻還遠遠不如橢圓型。
福建東南2015年秋拍
橢圓形印與長方形印用途相近,多用于齋官印、鑒藏印等,比如著名的“乾隆御覽之寶”,我們幾乎可以在每一件國寶級書畫作品上見到。
北京匡時2015年秋拍
圓形印在古代印章中只是零星偶見,幾乎與異形印一樣稀少。然而風水輪流轉(zhuǎn),圓形在當代卻是大行其道,成為了單位公章的標準形制。另外日本人的私章幾乎都是圓形,這一點與中國規(guī)范的方形印習俗完全不同,對照來看也頗為有趣。
異形印
異形印是一種不規(guī)則形狀的印章,其形狀大小都沒有定例,這類印章一般都是私印。
張燕昌 青田石葫蘆形印
榮寶齋(上海)五周年慶典暨2016年秋拍
最早的異形印始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古璽也有很多異形。異形印的形狀主要有錢幣形、禽獸形、連環(huán)形、竹葉形、葫蘆形、牛角形、梅花形、雞心形、瓦當形、不等邊形、三角形、直角形、菱形以及琴、鼎、壺、爐等器物形,雖然所見極少,但其形狀的靈動活潑宛如篆刻史上的提亮色,特別引人注目。
隨型印
隨型印不同于異形印,后者是有意而為的形狀,而隨型印則是順著原石本身的形狀自然而成,因此也被稱為“自然型印”。
隨型印的存在,一種是由于材質(zhì)珍貴,不忍將其切割成規(guī)范形狀而任其呈現(xiàn)為自然型;另一種則是由于石料太小,無法切割成規(guī)范形狀而不得已為自然型。
福建東南2015年春拍
隨型印多用于鐫刻詩詞、吉語、警句、閑文,自然成趣,鈐蓋在書畫作品上會有特殊的生動感。但篆刻難度較大,要做到字形不被印章形狀限制需要精妙的布局功力,對篆刻者的要求頗高。
印章制式
聊完形狀,再聊聊制式。印章在古代多為以銅為代表的金屬材質(zhì),明清至近代則變?yōu)橐允|(zhì)為主,隨著材質(zhì)的改變,制式也有相應的變化。
一面印
也叫單面印,一枚印章僅一面鐫刻印文,是印章最普遍的制式,無論銅印時代還是石印時代都是應用最廣的,大家都很熟悉,不必多講。
清-田黃石古獸鈕陸愚卿收藏印
福建東南2016年秋拍
吳昌碩篆刻-田黃石印章
福建東南2012年春拍
兩面印
也叫雙面印,一般是印章相對的兩面鐫刻印文。兩面印在古代多為私印,始于秦,盛于漢。印文有一面刻姓,一面刻名,或一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某、妾某、吉語、鳥、獸、魚、蟲等。也有兩面吉語印、兩面肖形印、兩面圖案印等。材質(zhì)多為銅,也有極少玉質(zhì)。印身中間有長方形穿孔,可以穿繩,便于攜帶,因此兩面印又稱為穿帶印。
戚叔玉刻田黃石自用兩面印
西泠印社2012年春拍
到石印時代,仍可見到少量兩面印,但多為六面方制式,不再有打孔穿繩的情況。
1927年作 陳巨來刻壽山芙蓉石趙叔孺自用兩面印
西泠印社2014年秋拍
多面印
印面在三面以上的印章稱為多面印,一般為五面或六面。五面印是在印章的正面和四周都刻有文字,一面是紐,多見于秦代私印,印文大都是吉祥文字。六面印盛行于魏晉六朝時期,這種印呈“凸”字形,正面、四周和印鼻上端都有印文。印鼻有孔。可以穿繩,以便佩帶。
中國嘉德2014年春拍
多面印攜帶信息量巨大,經(jīng)濟環(huán)保,但僅僅盛行于銅印時代。因為古代沒有印泥印油,印章的實際應用是“封泥”,即使印面沾上了泥,干了變成土,撣撣就干凈了。發(fā)展到石印時代,印泥的應用使得印面很難被徹底擦拭干凈,多面印容易弄臟手、書卷等物,且石質(zhì)脆弱,多面印不易保存,遂絕跡于江湖。
上海朵云軒2014年秋拍
套印
將兩枚或數(shù)枚大小不等的印章互相合理地套合起來,使之融為一體,稱為“套印”。套印始于漢代,盛行于魏晉六朝時期。套印有兩種,一種是帶獸紐的,稱為“子母套印”,另一種是無紐的方形套印,材質(zhì)均為銅。
“李玉印信”青銅套印
中國嘉德2011年秋拍
石印由于材質(zhì)脆弱,不適合相互碰撞,一般不制成套印使用。
東漢鎏金青銅子母套印
中國嘉德2010年春拍
連珠印
在印章的一面鏟去一部分,使之成為幾個小印面,就是連珠印。雖然它只有一面是刻面,但鈐蓋一次卻可以同時蓋好多個印章,很是方便。
胡菊鄰為楊晉刻 昌化雞血石連珠印
福建東南2014年秋拍
連珠印有二連珠、三連珠或四連珠等。三連珠或四連珠,始于秦漢。二連珠始于唐代。如唐太宗書寫的“貞觀”二字印、宋徽宗用的“宣和”二字玉印,都是連珠印。
張寒月刻 青田石連珠印
福建東南2014年秋拍
今天的連珠印多為二連珠,印面以方形居多。由于書畫作品落款處鈐印規(guī)范多為上下兩枚,因此連珠印也多為這種形制,兩枚印章一次蓋好,不易蓋偏,方便省事。有些連珠印的印紐也頗具匠心,是非常值得收藏把玩的藝術(shù)品。
今日薦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