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華文化核心的核心
四十五 碑帖大變革 來自子曰斯文 00:00 09:56 清初,帖學盛行,阮元、包世臣提出碑學主張;到清末,康有為更使之成為一場書法革命。
朋友們,大家好!聽段子,學書法,現在開講!上次我們講了《八怪不怪》,今天我們要講《碑帖大變革》。 在清初,刻帖盛行,到了清中期就達到了高潮,數量超過了以前任何時代?!疤麑W書法”就涌現出了劉庸、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等這樣一些大名家。由于皇帝的喜好,尤其是科舉制度的推動,館閣體就盛行起來;滿族統(tǒng)治階級搞了“文字獄”等等嚴酷的制度,使得學者們就把關注點投向了古代。訓古考據之學興盛,金石學、文字學繁榮,于是大量的書法家就加入了這樣的潮流中。
我們前面講的“揚州八怪”那種叛逆的書風,在這樣形勢下出現的,之后越來越多的書法家就把目光從刻帖轉向了碑版、石刻作品,于是就形成了與“帖學”抗衡的力量,叫“碑派書風”。 首先是阮元提出了理論主張,阮元的書法本宗“帖派”,但長期研究金石碑刻,他對書法史的發(fā)展脈絡和風格演變就提出了自己的新觀點。他寫了兩篇文章,一篇《南北書派論》,另一篇《北碑南帖論》。兩篇文章提出的主張主要是他認為南北朝以來,書法就存在著南北兩派書風,南派疏放妍妙,北派拘謹拙陋。他認為北派傳承有序,南派則是一個變體。阮元的主張,還是呼吁重視北碑,要扭轉帖學積弊所形成的那種靡弱衰退的局面,而緊接著包世臣就通過自己的實踐經驗和考察,詳細論證了北朝書法的淵源和來歷,列舉了一系列著名的北碑,從中總結出北朝碑刻的技法規(guī)律和風格特點。他提出了五指齊力、筆毫平鋪,用逆用曲、中實氣滿等等原則,這些原則就突破了“帖學”的法則,使得“碑學”主張更加具體化和豐滿,形成了基本完整的一套理論體系。 到了清朝末年,“碑派書法”就達到了鼎盛階段?!氨畬W”的理論深入人心,而在實踐方面,鄧石如開風氣之先,何紹基等人就施展才學于后?!氨蓵ā睆膯渭兊哪7鹿湃耍D向了利用碑刻啟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強化個人風格。 這個時候“戊戌變法”失敗,“戊戌變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在金文經學思想基礎上寫出了一本書《廣藝舟雙楫》。在這本書里,康有為首先提出了“碑學”和“帖學”的概念,康有為的觀點比阮元、包世臣都更加客觀和全面,他認為南北兩派其實只是多筋骨和尚風韻的不同。康有為在確立了南北朝碑刻地位之后,進而特別推薦魏碑。他認為北朝碑刻以魏碑為最興盛和最完備??涤袨榈闹黠L行一時,重印了18次,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碑學”思潮興起以后,第一位的實踐書法家就是鄧石如,他在篆、隸、楷三種書體上做了很多探索,具有開宗立派的意義。 之后,就涌現出了何紹基、楊沂孫等等大家,于是就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這兒就重點介紹一下何紹基。何紹基對于“碑派書法”的貢獻主要在于他極力地用篆隸的筆意去寫楷書,又將楷書的經驗引入了行書,追求所謂“堅實遒厚、力重勢沉、濃墨澀行”這樣的特色。所以他的書法有濃厚的隸書意態(tài),他的獨特風格還得力于他自創(chuàng)的“回腕高懸”的執(zhí)筆方法。這種方法手筆處于運動和僵硬的互相抗衡中,寫出的筆畫具有生拙、遲澀的效果。 何紹基57歲的時候被革職,之后他的大部分精力就用于篆、隸兩種書體。他臨寫的漢碑,把握住了用筆的凝重、蒼厚和字形的方整端莊、并全以己意而為之;他的運筆中加入了頓挫、顫抖等等技法;用墨呢,濃濕豐腴,大氣雍容。作為阮元的學生,何紹基把阮元和包世臣的理論集于一身,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他的成功標志著“碑派書法”審美原則,在各種書體領域的全面落實,所以對以后影響深遠。 “碑帖變革”這個話題非常重大,我們稍微多說幾句。從清初到清末,一直延續(xù)到民國,這樣一場“碑帖大變革”堪稱是一場書法革命,中國書法史的根本方向、道路都發(fā)生了徹底的變革。這種奇怪的現象,也就是說專門用于書法傳播的帖,被并非學習書法,而是實用性的墓碑之類的書法所推翻了,這真是一場革命,這里面涉及到了很多重大的問題,包括社會變革的問題,文化南北差異的問題,審美范疇的爭議問題等等。 在這兒想提一下,從書法的技法角度看,我們認為其實“碑帖之爭”是一場筆法之爭。表面上的碑和帖書體之爭,而骨子里是筆法的中鋒和側鋒之爭。碑學所批評的是明清帖學派筆力虛弱的弊病,這種弊病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虞世南,他側鋒取妍巧,到了宋明時期就更甚,尤其是董其昌,取法妍麗,有失厚重、深沉。碑學派為此就抬出了古代篆隸魏碑,其目的其實就是要強調重視中鋒用筆。 好,關于這個話題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兒。聽段子,學書法,我們下次再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