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養(yǎng)孩子是媽媽的事”是許多人心底根深蒂固的觀念,但近代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提醒著我們一件事情:爸爸對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比媽媽更大。也就是說,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夠不夠好”的人,更多的是爸爸。但經常會看到或在生活中感受到,當前中國家庭的現狀是:焦慮的母親+缺失的父親+失控的孩子=中國式家庭
首先,我們先講爸爸的愛對于女兒的重要性
第一:父親對女兒的兩性關系與自信心有強大的影響
國外一家心理研究所的調查顯示,從0-24歲,女性越是被父親肯定、寵愛,長大后處理兩性問題的能力越強,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相反,如果父親對女兒疏遠、忽視,會使女兒缺乏安全感,處理兩性問題的能力很弱。
針對女性的調查也顯示:有40%的女性認為,與異性交往的能力是和父親有關。如果說母女的親密關系帶給她們的是滿足的體驗和情感的支持,那么父女之間的親密關系則使女孩初步懂得怎樣和異性相處,以及如何維持與異性間的關系。
爸爸對女兒的愛不僅影響著她的兩性關系,也影響著她的自信心和事業(yè)成就。美國密西根大學曾進行了一項父親教育對于女兒的影響的調查,結果顯示:63%的女孩,因為在童年得到父親的關愛,長大后遇到挫折時心理自愈能力更強;69%的女孩,認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來自于父親的贊揚與鼓勵。
第二:你在找另一半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追尋理想中的爸爸,女性們可以覺察下你找的老公是不是有點像你的父親。
有一個女性,她很困惑,為什么她永遠是兩性關系中,被拋棄的那個。在咨詢中,發(fā)現,她是一個缺少足夠父愛的女孩,因此她一直在異性身上,尋找一個爸爸。不僅僅是在異性身上尋找沒有得到過的爸爸的愛,也想在異性身上表達出自己對爸爸沒有表達出的愛。小時侯,她恨爸爸的同時,又覺得爸爸很可憐,在她的家庭關系中,媽媽處于比較強勢的地位,可以說,她和爸爸都一直在被她媽媽控制。媽媽控制她,打罵她的時候,爸爸沒有能力保護她,幫助她。但她爸爸也會跟她解釋說,是因為你的媽媽,我才無法跟你親近。這就導致她心里總有一種想象,就是如果不是我媽媽的話,我爸爸肯定能和我親近。所以看到爸爸被媽媽欺負的時候,她心里也在為爸爸抱不平。但由于媽媽的存在,她一直無法表達出這種情感。當她長大后,遇到被妻子或女朋友欺負或者說在婚姻關系中不開心的男人時,她總是很自然地被他們所吸引,希望自己能成為幫助他們,給他們快樂的人。這其實是想在異性身上表達出對爸爸一直沒能表達出的情感。
所以,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少了爸爸的參與,或者跟爸爸的親密度不夠,只會導致女兒一生都在找爸爸,無論是找一個跟爸爸完全相反的另一半,還是尋找一個跟爸爸類似的另一半,本質上都是渴望再次得到父愛的表達。
再次,我們再講爸爸的愛對于男孩的重要性
父愛缺失的男孩,男孩有可能成為媽寶男,或者事業(yè)上比較難有真正的成功。性格過于陰柔,自卑、敏感、怯懦,意志力薄弱等個性缺陷和身體發(fā)育障礙,比如孩子的身高、體重、動作及反應速度均要比同齡兒童落后一大截,同時,還更容產生情感障礙,如如抑郁、焦慮、缺乏安全感,成年后這些心理缺陷極大可能發(fā)展為“啃老”、“恐婚恐育”等嚴重心理障礙,將原生家庭的陰霾延續(xù)到自己的下一代。網上流行的鳳凰男,直男癌,等等。
聽過這么一個段子,說一個女的和男相親的段子,男的問女的是做什么工作的,女的說:”銷售“,男的說,結婚后能換工作嗎?我媽說銷售就是應酬,陪人喝酒吃飯,不顧家。女的不高興了,想早點離開。男的就說:”下次見面看場電影吧?!芭恼f,不用了,咱們都一把年紀了,別在不合適的人身上浪費時間。誰知男的叫住她說:‘你別這樣,你這樣,我回家沒辦法和我媽交待?!?/p>
母親的愛是走向融合,決定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認知,媽媽有愛,孩子就覺得世界是有愛的。而父親的愛卻是走向分離,它帶給孩子成長中所需要的心理力量、與對真實世界的感知。爸爸的男性特質,教會孩子生活規(guī)則、界限,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抗挫折、堅強,成為生活的強者。更是父親為兒子提供做男人的基本模式,幫助他正確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
如果爸爸缺失,會讓孩子和媽媽走得很近,受媽媽的影響大,同時,媽媽因為爸爸的缺失,失去了妻子的位置,更多的把情感投注在兒子身上,潛意識中把兒子當作自己生命中的一切,一切情感需求的來源,當然也包括夫妻情感。這樣,媽媽更想要控制兒子來讓自己更有安全感,慢慢孩子就成了媽媽的附屬品,沒有了自己。
所以,我們說最好的家,是爸爸和媽媽相愛,最好的教育,是爸爸不缺席,媽媽不焦慮。爸爸應該做爸爸,媽媽應該做媽媽,孩子只能做孩子,角色不能亂,父母缺一不可,愿每一個缺席的爸爸都能回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發(fā)揮自己的功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