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否證主義
科學之所以為科學,并不在于它正確(任何偽科學也可以碰巧正確),而在于它有錯誤,可以為經(jīng)驗所否證。也就是說,任何科學理論都包含著可能的錯誤,這是科學永無止境地發(fā)展的源泉。
——波普爾
雖然現(xiàn)在時興談名校,但如果追問一下“什么是名校”,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其實并不是一個可以定性定量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從屬于個人和心理的,一千個人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名校的樣子。不過卻存在一個普遍的心理趨向,那就是人們通??浯罅嗣5暮锰?,甚至把它神圣化、完美化了。享有盛譽的美國社會學家默頓在課堂上做過一個非正式的調(diào)查——讓學生估計他的身高。默頓的實際身高為6英尺1英寸,結(jié)果所有的學生都高估了他的身高許多,這一方面可以看出默頓身上的魅力,另一方面卻反映了人們的偶像崇拜習慣于把偶像去人格化。對此,默頓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認為應該把科學家看作人,而不是神,因為科學巨人也是處于人們不可避免的各種社會關系之中、承受著方方面面壓力和體驗著形形色色激情的人。這個認識移植到名校身上也是成立的——名校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它也要處理各種社會關系,面臨各式各樣的壓力和挑戰(zhàn),名校既不是人人適用的萬金油,也遠非完美的天堂。
有一位大學校長說過,教學和科研是大學永遠的中心。但事實上,許多高校對科研的重視遠甚于教學。普通學校如此,實力雄厚的名校也是如此。甚至因為擁有更多的科研機會,名校“重研輕教”的現(xiàn)象可能表現(xiàn)得更為嚴重:學生把在校的大部分時間花在實驗室里,教授不愿意承擔基礎課的教學工作,圖書館不被重視,有價值、有深度學術書刊漸漸失寵……從一定意義上看,名校與普通學校的差距并不是在國家投入的馬太效應中逐漸拉大,反而是在世俗化的路途上慢慢縮小了。如果你是一個非名校出身的本科生,在對母校治學氛圍失望的情緒困擾中,渴望通過考研闖進名校去感受真正的學術殿堂,也許你會繼續(xù)失望――在名校無與倫比的平臺上,沒有與之匹配的無與倫比的培養(yǎng)模式,仍然只是讓學生通過日復一日的實驗鍛煉動手能力,在科研項目中掙取“工資”,在機械的數(shù)據(jù)采集和思想移植過程中拼湊論文,獨立思考、人文關懷、學識底蘊、學術視野,統(tǒng)統(tǒng)在遠離穩(wěn)打穩(wěn)扎和創(chuàng)新激勵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下灰飛煙滅。
與此同時,讓“寒門”學子最害怕的近親繁殖這種學術慢性病,在名校中依然找不到治愈的良方。
公平地說,從最近幾年的高校招聘來看,高校對學術人才的聘用已經(jīng)開始明確拒斥近親繁殖了,但招聘思路不等同于招生思路,血統(tǒng)論作為根深蒂固的思想頑疾流行于高校師生的頭腦中,并非朝夕之功就能抹殺的。特別是在名校研招中,有意無意地踐行血統(tǒng)取才依然是個龐大而堅韌的問題。
許多名校導師對一次性選拔考試往往抱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對考研學生不太感興趣,而更喜歡推薦免試的優(yōu)秀學生。在研究生招生過程中,推薦免試本來是一種更有利于發(fā)掘人才的招生方式,但由于推免生可以免試,因此名校出身,甚至是本校出身,就成了一個更值得信賴的砝碼。于是人們常常會看到,越是有實力的高校就越愿意留住自己的嫡傳子弟,在有的名校的研招名額中,推免名額占去了半壁江山,而本校推免生更是一家獨大。有人分析認為,名校不太愿意接收普通學校的推免生,是懷疑普通院校畢業(yè)生的生源質(zhì)量。而名校之間往往也有對等交換,在這種情況下,享用這些推免名額的就更不可能是普通院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了。還有人認為,一些名校導師確實偏愛本校生,即使他們成績低一些,在師生互選的時候老師也會選擇本校生,但這并不是歧視外校生,而是老師對自己學校培養(yǎng)的本科生的知識結(jié)構和研究能力更熟悉、更放心,因為很多學生在本科期間就在實驗室?guī)兔ΓA得了老師的信任。姑且不論這種不愿接納跨背景(包括學校背景和專業(yè)背景)學生的心理是否過于短視和急功近利,只需給近親繁殖的軀體把把脈,我們就不由得擔心,如此保守不化的心態(tài),對于極欲通過考研來改變出身的非名校生來說,是一種何等殘酷的現(xiàn)實?
更殘酷的現(xiàn)實在于,即使考入名校,有的考研人也許也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學校出身。某重點高校2009年的教師招聘計劃中,明確要求應聘者“第一學歷系在國內(nèi)外著名院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畢業(yè)”,個別院系甚至要求人才來源于“知名導師培養(yǎng)的優(yōu)秀博士”,不只是高校,社會上一些有實力的用人單位招聘時同樣看重應聘者本科的名牌出身?,F(xiàn)實如此無奈,卻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既然學校出身已經(jīng)無法改變,那就專注于自身實力的發(fā)展吧!考研,不過是人生的另一個加油站而已,不要再為它加上過多的期許。
在名校被拉下神壇的今天,考研應該回歸為一種理性的選擇:在你的生命中,青春的分量和名校牌子的分量,孰輕孰重?普通學校與名校之間的距離,你與名校之間的距離,孰遠孰近?考上名校的幾率和遭遇血統(tǒng)取才“潛規(guī)則”的幾率,孰大孰???普通學校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扣除考研的機會成本,名校研究生學歷的含金量扣除考研的機會成本,孰高孰低?普通學校畢業(yè)的年輕的研究生和大齡的名校畢業(yè)生的競爭力,孰強孰弱?統(tǒng)統(tǒng)掂量過之后再做考研選擇,即使名校情結(jié)在心中橫穿而過,也容易穩(wěn)住陣腳,理智地敲定奮斗指向。如果在你的深造需求中,名校能提供的豐富人生的養(yǎng)分并不比普通學校多出太多,而幾年求學光陰換來的只是一副更加華麗的皮囊,你就沒有必要把過多的青春揮灑在望不到頭的闖蕩名校的荊棘路上。事實上,只要擁有一個合適的治學平臺,我們就可以通過對自身的完善和對平臺的合理利用,從而把深造的效益最大化。如果我們留意一下那些功成名就的教授們的學校出身,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人在求學路上并沒有帶上名校的光環(huán),然而他們的治學成就卻為人生贏得了更大的光彩。
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什么是名校?我們試著找一個側(cè)面回答的答案:有實力、有特色的學校不一定是名校,有時候一個學校的名氣更多地是來自所在地區(qū)的實力和名氣,比如東部發(fā)達地區(qū)的學校,獲得的資金投入多,受到的關注度高,名氣自然不小。如果自身水平在兩可之間,考研完全可以抱持更務實的態(tài)度,折中選擇那些名氣不大、實力卻不容小覷的中西部高校。所謂鳳尾雞頭,普通學校的科研環(huán)境如果同樣能讓你如魚得水,你會更容易拔尖,更容易出成果,也更有利于未來的長遠發(fā)展。
在學校的選擇上還可以參照海外留學生對國外高校的取舍標準——如果同時被幾個學校錄取,他們不會完全按照大學排行榜上的位次去選擇就讀高校,而會把學校的名氣綜合進學校為他個人所提供的平臺(包括專業(yè)實力、團隊質(zhì)量、科研資金、科研硬件、科研氛圍)去考慮。全面地考慮這件事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名氣不過是個出色的點綴。
林語堂說得好:“大學之味,應系書香而已。此外如牛津之口腔,劍橋之藍衣,耶魯之拍肩,哈佛之白眼,皆風氣既成以后之皮毛形態(tài)而已。”的確,最是書香熏染人,名校的貌若天仙、氣質(zhì)逼人不過是南柯一夢,書香繚繞處才是心之所歸。好讀書,讀好書,始終是學生的應有之義??!
名校之歷史主義
在前科學時期一種理論獨占鰲頭,就會成為范式??茖W成就成為范式必須有兩個特點:它能夠把一些堅定的擁護者吸引過來;它為一批重新組合起來的科學工作者留下各種有待解決的問題。
——庫恩
對名校的爭議再大,名牌效應還是無法叫人忽視的。我們都知道克林頓畢業(yè)于鼎鼎大名的耶魯,又有幾個人知道他的第一母校是喬治敦大學(那時候?qū)τ谏暾埑G嗵倜K墒沁B想都沒敢想);現(xiàn)在世人皆知奧巴馬是哈佛法學院的高材生,還有誰會記得他高中畢業(yè)后曾經(jīng)就讀過的加州西方學院(那時候他也只是一個剛戒毒不久的青澀小伙)。名校的光環(huán)竟是如此耀眼,可以讓周圍的一切黯然失色。名校到底是什么?簡單一點,名校其實就是一堆歷史,一堆值得驕傲的歷史,正因為她有歷史積淀的資本,才最終確立了自己的聲名和威信,于是社會的各種資源逐漸被吸引到她身邊,或從中吸取養(yǎng)分,或為她排憂解難,形成了眾星拱月的名校效應。名校之于學生,如同肥沃的土地之于農(nóng)民,要想種下的莊稼有個好收成,就要在養(yǎng)料豐富的土壤上耕作,同時還要氣候、水利等基本條件充分配合,這樣才有望豐收。
雖說在學術精神層面上,名校似乎已然“流落煙花巷”,但與普通學校相比,名校擁有更強大的實力和魅力,能夠吸引更多的大師訪學、駐校和主持重大科研項目,這點是不容懷疑的。要想與名師進行直接對話,身處名校無疑機會更多。即使是在名校“泯然眾人”的不足之處,我們也要有區(qū)別對待的靈活性。比如說教授不上課,我們可以直接去找他/她請教問題,這時候,同校身份的認同感和地緣上的便利就是優(yōu)勢;汗牛充棟的圖書館雖然被忙于實驗的理工科學生無奈冷落,但對于文科學生來說,學術條件之優(yōu)越卻是顯而易見的。
名校是社會精英的聚集地,無論是在此討論學術問題還是建立優(yōu)質(zhì)的人際關系網(wǎng),優(yōu)勢都難以估量。一位語言學教授在回憶他的美國名校研究生生活時提到,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一個人,他都有辦法幫忙解答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還是拉丁文、德文、希臘文,在名校里,能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是學富五車的教授,還有那些身懷絕技的同學們。
確實如此,暫且不論名校的軟件環(huán)境的提升空間有多大,在國家投入逐年加大的情況下,其硬件方面的質(zhì)量肯定是誘人的。名校實力的外化表現(xiàn)就是她提供的機會繁花似錦且非比尋常:圖書館館藏之豐富與珍稀,實驗室設備之先進與強大,研究團隊學術背景之深厚與科研實力之雄厚,國內(nèi)外交流層次之高與機會之頻繁……如果你有能力利用好這些資源,名校確能成為你的風水寶地。
所謂“藝高人膽大”,名校的眼光和膽識,也非一般人所能及。近年來許多研究生招生培養(yǎng)機制上的改革都是從名校起步,進而拓展至全國高校的,比如導師資助制、高額獎學金制、交換生、國內(nèi)外聯(lián)合培養(yǎng)等與學生利益攸關的政策的出臺,都與名校改革的氣魄分不開。名校底氣充足,目標高遠,往往敢為天下先,改革步子快,力度大,在校學生能享受到的學習和科研上的實惠就會比較多。
名校身上散發(fā)的矛盾氣質(zhì),很大程度上只是來自我們認識的錯覺。在你為做選擇左右為難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澄清幾個誤區(qū)。
從外??歼M名校的研究生往往能感覺到名校土著那種與眾不同的優(yōu)越感,認為他們身上更多地帶有這個學校的氣質(zhì),因此失去了心理優(yōu)勢,行為舉止便帶著 “鯉魚跳龍門”般的謙卑。其實,沒有心高氣傲的“學術障礙”是件好事,這樣的人后勁可能會更足。從學術能力和知識面上看,外校來的學生不見得不如本校畢業(yè)生,而那種“低人一等”的自卑感會使他們更認真,更努力,更加珍惜身處名校的機會,最后出成果的往往是這些腳踏實地的人。
誠然,單就名校氣質(zhì)而論,土著與非土著的差異也許是無法克服的,但氣質(zhì)不等于一切,一個從普通學??歼M北大政府管理學院的研究生這樣看待這個問題:“北大土著之間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北大自由的個性和不羈的風格能在他們身上流露出來,高興的時候他們大聲喝彩,很放得開,而我們更謹慎,但在需要團隊合作的時候,我們更有優(yōu)勢。”聰明人懂得揚長避短,最大限度開發(fā)利用所處平臺上的各種資源。有人考進名校,仍然被擋在隱形的名校壁壘之外做“二等公民”,渾渾噩噩地虛度年華;有人卻通過名校的鍍金之旅換來華麗轉(zhuǎn)身,短短兩三年之后就能回到本科母校當上大學老師。
通過名校之旅實現(xiàn)人生的三級跳,的確是許多過來人走過的成功路。但考名校就如同種莊稼,只有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期待來年的五谷豐登??佳胁⒎菍崿F(xiàn)名校夢的唯一出路,也不是考取名校的最后機會,甚至也不一定是最佳時機。以目前招聘單位的本科出身論而言,反正考研時已經(jīng)無法改變出身,那就不需要再心急火燎地在名校門檻外爭得頭破血流了。有人說,中國的高等教育是“一流本科,二流碩士,三流博士”,這句話雖是調(diào)侃,卻也道出一個事實,那就是考名校的競爭激烈程度是隨著學歷的升高而遞減的。如此說來,如果在考研的時候?qū)嵲跊]有多少把握,也不想冒太大的風險去考名校,何不等到考博的時候再一試身手呢?今年成功申請了清華大學博士后崗位的一名博士畢業(yè)生,他的本科是在青島大學讀的,碩士是在廣西大學上的,而博士學位則是在山東大學取得的——從二本高校到211工程高校,再到985工程高校,最后闖進國內(nèi)頂尖名校,如此鋪張的學術路線對于懷有名校情結(jié)的考研人來說,也許恰恰具有標本式的啟發(fā)意義。
還有人認為,讀研肯定要上一所比本科學校層次高的名校,如果掉了檔次,就會心有不甘。這種心理可以理解,卻不免過于教條。還是那句話,求學平臺并不完全取決于名氣和排名,專業(yè)和導師的實力、研究團隊和科研項目的狀況,都是很重要的砝碼,把這些因素都放進你的擇校公式里,計算出來的結(jié)果對你來說才是有意義的。如果再搬出本科出身論來說,那就是,出身既定,識時務者為俊杰。
名校固然有千般好,但那里并非靈魂拯救的場所。有人以為目前自身面臨的許多問題只要考上名校就能得到圓滿的解決。事實上,名校不是麥加圣地,她只是一個治學場所,既不能拯救靈魂,也無法消除人生困惑。如果沒有“自我救贖”的能力,名校一樣會成為你的滑鐵盧。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志存高遠可以促使?jié)摿Πl(fā)揮到極致,而胸無大志則會使既有能力萎靡不振。認清種種現(xiàn)實以后,如果最終理智地確定名校為奮斗目標,你未來的學習境界會不一樣。
名校之反對方法
一切方法論,甚至最明白不過的方法論都有其局限性??茖W到處被非科學的方法和非科學的成果所豐富,而經(jīng)常被視為科學本質(zhì)部分的程序卻被暗暗地放棄或取代了。
——費耶阿本德
美國評判頂尖名校的一個標準是“錄取考生報到率”。如果懷著名校情結(jié)去看這組數(shù)據(jù)也許會很驚訝:2007年,哈佛在該項評比中拔得頭籌,有78%的錄取考生跨入校門,普林斯頓、耶魯?shù)膱蟮铰蕿?2%,斯坦福69%,麻省理工65%,伯克利35%。難以想象,像伯克利這樣的世界級名校竟然只有1/3的錄取者去報到,導致校方在發(fā)放錄取通知書時,一個班要建三個班的編制!
我們不禁再次迷惑:究竟什么是名校?
深入地看,名校之名,其實不在學校本身,而來源于她的老師和專業(yè)的質(zhì)量。明白了名校的定位,我們選擇的視野就不會再局限于名校這一點。事實上,跟名師讀名專業(yè)才是考研的真正意義所在。
有人總結(jié)出這樣的經(jīng)驗:本科選學校,碩士選專業(yè),博士選導師。這句話不無道理。高考的時候考慮的東西比較單純,而考研時思想、興趣都已成熟,要考慮的現(xiàn)實問題也更多,選擇就會更切合實際。人們往往認為,學校出身在本科階段就已經(jīng)定下來了,但是專業(yè)與導師的重要性卻是在研究生階段以后才開始逐步顯現(xiàn)的。如果說考研時追求名校的是理想主義者,那么追求名師和名專業(yè)的則是務實主義者。作為一個以“研究”為本業(yè)的學術圈中人,研究生的出身與其說是他所在的學校,不如說是他歸屬的導師和專業(yè)。
我們都知道阿喀琉斯之踵,那是強人的軟肋所在。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東西,對于被人們魂牽夢繞的名校來說,她的優(yōu)秀也無法面面俱到,具體說來,在強校的學科建設中會有弱項,而有實力的學科也可能分布在不那么顯眼的學校里。一位重點大學校長這么表述他的辦學理念:“我們現(xiàn)在要建世界知名大學,不可能讓所有的學科齊頭并進,而只能在資源匱乏的基礎上選擇二至三個學科進行建設。學科建設永遠是大學的龍頭工作,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學都以學科為代表,說到數(shù)學,我們會想到劍橋的三一學院;說到物理,一定會想到普林斯頓和麻省理工;說到公共衛(wèi)生,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哈佛;說到法學,我們一定會想到耶魯。所以一流大學并不是所有學科都處在一流,只要有一個或幾個代表性學科就是一流的。”由此可見,名校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當她把大部分精力集中于有實力沖刺一流的幾個學科的建設上,而你不幸考到她的“阿喀琉斯之踵”門下,在慶幸自己跨入名校大門的同時,你會不會為自己的前途產(chǎn)生一絲憂慮?
對學科的判斷很重要,對專業(yè)方向的選擇也同樣重要,因為研究方向的興衰對研究生生涯乃至以后的事業(yè)發(fā)展成敗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近年一個以日本儒學為主題的國際會議上,國內(nèi)一家日本文化研究所的所長說過的一句話耐人尋味,他說:“在人文學科普遍不太景氣的大背景下,今天有這么多知名學者、學界精英聚集一堂,至少說明日本學研究的小環(huán)境人氣旺盛,前途光明。”為什么說導師和專業(yè)比學校對你的影響更大?這是取決于學術距離的,離你越近的小環(huán)境,在你的學術生涯中就越有影響力,他們才是真正組建你的學術基因的決定性因素。所以說,對于小環(huán)境的選擇尤其要重視。
導師的研究定位基本上就決定了學生的研究定位,這個定位甚至會延伸為終生的研究領域。目前在哈佛大學工作的李若虹博士,當年的碩士導師是研究印度地區(qū)人類學的專家,當時她對印度和南亞地區(qū)并沒有什么興趣,但是學生通??傄x修導師的研究領域,于是經(jīng)過再三思考,她還是咬咬牙選擇了南亞作為主攻方向,進而研究起了藏學,再后來她成為了哈佛大學西藏史的博士。
如果導師的“科研”興趣在于為自己開的公司打工,投其門下的學生也只有主動或被動地跟上。這樣說似乎在談論旁門左道,但這卻是國內(nèi)學術界見怪不怪的現(xiàn)象:有些導師招收學生,就是為自己的公司變相招聘勞動力——無怪乎有時候?qū)煆驮嚨臉藴示褪怯萌藛挝坏恼衅笜藴柿恕?/p>
在一個學術圈子里會存在不同的學術傳統(tǒng)與學派,這些往往是從研究生階段開始形成的。不同的導師有不同的治學風格,他/她的身邊會聚集一群懷有同一喜好的學生;不同的專業(yè)與方向有不同的科研氛圍和發(fā)展走向,它們吸引來的也是懷著相同興趣和追求的人。讀研跟什么導師,選擇什么研究方向,決定了你擁有什么樣的學術血統(tǒng),在圈內(nèi)你也就隨之擁有一個或顯性或隱性的學派標簽。對于研究生來說,論出身,學術出身比學校出身要來得更加“體貼”,而學術出身就是從被貼上學派標簽的那一刻起形成的。
導師的作用是從研究生階段開始體現(xiàn)的,但他/她的重要性并不止于此。導師不但能夠決定學生的學術血統(tǒng),還能為學生未來的事業(yè)提供莫大的助力。有能量的導師可以推薦學生出國留學,可以把學生留在他/她身邊工作,甚至在就業(yè)時學生只要打出導師的牌子,就能贏得招聘單位的重視。
話說回來,千萬不要以為進了名校,跟了名師,讀了名專業(yè),主攻了熱門方向,以后就會很厲害。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這么說,目前中國缺乏真正的大師,并不是因為中國人腦子不行,而是另有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精力投入不夠。李敖看了胡適的日記后說,他如果不是花那么多時間應酬的話,他的學術成果會大不一樣。連大學問家胡適都還有那么大的努力空間,可見我們要實現(xiàn)理想還有多少路要趕,而名校,不過是在風塵仆仆的旅途中出現(xiàn)的稍微舒適一點的驛站而已。
“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云過山峰也可傳情/莫說水中多變幻/水也清水也靜/柔情似水愛共永/未怕罡風吹散了熱愛/萬水千山總是情/聚散也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但求有山水共作證。”對名校那份熱愛,我們可不可以像歌里唱的那樣,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但求有山水共作證?
后記:這篇文章寫得很艱難,改起來也很痛苦,讓我不禁有點困惑,畢竟這是一個很熟悉的話題。后來我才明白,原來在我試圖勸說后來人理性對待名校情結(jié)這把雙刃劍的同時,自己內(nèi)心深處本不強烈的名校情結(jié)卻在潛滋暗長,只是此名校已非彼名?!S著對國內(nèi)高校領頭羊們“哀其不變怒其不爭”的失望,我是多么渴望去高等教育相對成熟的國度親身體驗那動人心魄的純粹的學術精神啊!可能正是這樣的心理糾結(jié),令這篇要求客觀分析和引導的文章嗷嗷難產(chǎn),也更令人對名校情結(jié)這份飽含著莘莘學子愛恨情愁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也許只要名校存在一天,關于名校的話題與爭議就會永遠地流轉(zhuǎn)開去。
聯(lián)系客服